蟑螂的天敵不少,但身材短小、其貎不揚的牠竟能在地球上維繫了三億多年的種族生命,而且部分居家性蟑螂還愈來愈繁榮,還贏得「小強」的綽號。蟑螂之所以不會被淘汰而且不斷擴大勢力範圍,除了強盛的繁殖力,善於躲藏的能力,以及能夠疾跑避敵的腳力,都是重要的因素。想要知道蟑螂如何靠著一身絕活和強敵爭勝,在地球上締造出連人類也自歎不如的版圖,一定要閱讀朱耀沂老師的『蟑螂博物學』。
作者簡介:
朱耀沂 著
朱耀沂教授是台灣研究昆蟲的翹楚,也是昆蟲學術界的重量級人物。1932年出生於台南,由於自小喜愛各種動物,高中畢業後就讀台中省立農學院植病系﹝中興大學前身﹞,並在台大植病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後歷任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系助教、講師,並赴日取得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應聘為台大客座副教授,後昇任副教授、教授,至退休並獲選為榮譽教授。 其研究領域主要為水稻和果樹害蟲,退休後仍勤於著作,將其一生所閱覽和收集的昆蟲或其他動物的珍貴資料,寫成一本本通俗的動物書籍,期能影響更多莘莘學子喜愛動物、瞭解動物,甚而願意選擇生物學為一生之職志。朱教授常謙稱自己是「昆蟲雜貨店」,其實若稱他為「昆蟲博物館」似乎更能貼切表達他對台灣昆蟲界的貢獻與地位。著有『熱帶昆蟲學』、『午茶昆蟲學』、『黑道昆蟲記』、『人蟲大戰』、『情色昆蟲學』、『成語動物學』等,『蜘蛛博物學』、『老鼠博物學』及『蟑螂博物學』﹝均由天下文化出版﹞是大樹教授博物學系列的重量級著作。
章節試閱
為何蟑螂沒跟恐龍一起滅絕
代表中生代的恐龍,自石炭紀末期出現後征霸地球上所有的空間,至白堊紀末期忽然消失,結束在地球上一億六千萬年的霸業。牠們的滅絕,引起多種揣測與探討。為何在恐龍出現前的一億多年前就出現的蟑螂,能逃過一劫,甚至讓種族生命延續到現在,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人認為恐龍的滅絕與地殼變動、氣候改變有關。的確白堊紀時地殼曾經歷大變動,造成恐龍的生活場所大為減少,但這種變動並未同時發生在整個地球上,要將恐龍的滅絕歸咎於這個單一的因素,說服力不足。至於氣候的寒冷化確實會讓恐龍的生活條件惡化,但溫度的降低是在幾十萬年或幾百萬年間緩慢進行的,恐龍不太可能忽然間凍死。當然環境的惡化會連帶影響恐龍食物的存在量,無論是肉食性或植食性恐龍,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難免逐漸接近絕種的邊緣。
氣候上的變化絕對也影響到蟑螂,但衝擊的程度明顯不同。目前已知的最大型恐龍有二十五公尺的體長、五十公噸的體重,約是非洲象體重的十五倍,以恐龍的平均體長為十公尺來比擬,當時的蟑螂類平均體長為二公分,相差五百倍,體重上則有五百萬倍的差異。雖然牠們的取食量不一定與體重成正比,但無疑地,一隻恐龍一天所需的食物是蟑螂的上百萬倍,即一隻蟑螂一天取食一公克食物維持生命時,恐龍得要覓食上公噸的食物。在食物缺乏而難找的情況下,恐龍的處境遠比蟑螂困窘、悽慘;加上恐龍那麼大的身體要避寒,需要有龐大的空間,而體長頂多數公分的蟑螂可輕易在樹洞或朽木內群居取暖。由此不難想像石炭紀時飛翔於巨大羊齒等裸子植物森林的巨型蜻蜓為何會絕跡。
另一項必須考慮的因素是牠們的繁殖能力,即繁殖速度的差異。動物體細胞的大小,跟動物的種類及體型大小無關,長徑大致都是10μ(0.01公釐),由於細胞核裡RNA的分子量太大,不能隨血液循環,只好配合RNA自己的擴散範圍,把細胞的大小限制在10μ左右,無論哪一種動物皆是如此。但大型動物形成一個動物的細胞數比小型者多,而且體型與細胞數明顯呈正比。
大多數的生物都是從一個受精細胞開始的,經過細胞分裂變成兩個,在下一次分裂中增加為四個,此後按照八、十六、三十二……長成成熟期的動物體。換句話說,愈大型的動物必須經過愈多次的細胞分裂,而小型動物只需經過較少次的細胞分裂,就可進入繁殖期。所以一隻非洲象自出生到成熟期,要經過二十多年,比牠小型許多的老鼠才數個月就能產下一代。雖然至今不知恐龍要多久才能發育到繁殖期,但至少應該有數十年吧。至於蟑螂,在整個昆蟲界中算是發育較慢的一群,從卵孵化經過數個月才到達繁殖期。牠們受到惡劣環境影響時,就暫時停止發育;當環境變好時,由於發育速度快,沒多久就恢復原來的成員數。以上這些都是蟑螂在面臨恐龍慘遭滅絕的環境時能夠生存的原因。
蟑螂的入侵過程
雖然大部分的蟑螂都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域,但蜚蠊科的美洲蜚蠊等五種,以及姬蜚蠊科的德國蜚蠊,足跡卻遍布世界各地,常在人屋出入。這是因為我們房間裡的室溫已隨建築構造的進步及空調系統的普遍,調整為適合我們作息的溫度,即使在寒帶,冬天室內也很溫暖。例如日本的月平均室溫最低為二月的攝氏二十二度,最高為九月的二十六度,相差不大。台北、馬尼拉現代化建築物的室溫也是如此。此外,人們生活環境的改善,也替蟑螂營造出容易活動的條件,因此雖然被稱之為害蟲的,不過是近五千種中的少數幾種,但牠們一逮到機會便很容易在入侵地立足並繁殖,最終變成全球性的害蟲。
◆靠人類打天下
蟑螂是如何得到入侵機會的?這又得從五十萬年前的原人說起。他們住在洞穴裡,遮風避雨,吸引了鄰近草原、樹林裡的蟑螂移入同居。此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以木材、乾草蓋起房屋,雖然屋子簡陋,但住進去的蟑螂至少可以逃過風雨的侵襲,加上人類飲食生活逐漸改善,蟑螂跟著沾光,不愁吃喝。當人們覺得當地居民過多或生活條件惡化而移居別處時,蟑螂會發揮本能,以扁平的身體成群潛入空隙、裂縫,躲藏在傢俱、食物容器等物,伺機遷入新天地。由於牠們有群居性,在新遷入地很容易就能展開並完成尋偶、繁殖的工作。
雖然人類起源於何處,尚未有定論,但多數專家都認為非洲東部的可能性頗大,不管起源自何處,蟑螂利用人類的遷移來擴大分布範圍,是不難想像的。人類初期的遷移只靠徒步,範圍有限,但隨著交通工具的改變,騎馬、搭乘馬車、船舶、飛機,人類的活動圈不斷擴大,加上物品交易頻繁,蟑螂跟著人及物品東遷西移,儼然成為人類忠實的追隨者。舉例來說,東方蜚蠊原棲息於熱帶地域,先遷移到中亞、中東地域,在當地的市場或交易品集散地立足,此後搭乘駱駝,向東向西,來往於絲路,進而遷入歐洲。雖然歐洲氣候較寒冷,不過住家、倉庫、葡萄酒釀造場卻很暖和,加上食物豐盛,蟑螂很快就在這裡安身立命,並擴展版圖。
◆無所不入,無役不與
十五世紀末開始的大航海時代,將蟑螂的足跡推得更遠。隨著殖民者在中南美蔗糖產地引進非洲西部的黑人奴工,將蔗糖輸出到歐洲,中南美、非、歐之間的三角貿易加速了蟑螂的分散。由於當時的木造船載了大量的飲用水和食物,船上又有許多可供蟑螂躲藏的裂縫,因此不管是從東南亞載香料回歐洲,或從非洲運送奴工赴美的木造船上,都有不少原產於東南亞或非洲的蟑螂,趁機闖關;而從非洲遷到蔗糖出產地的蟑螂,後來更隨著蔗糖進入歐洲。
據動物學者湯姆士.馬非(Thomas Muffet, 1553-1604)編著、一六五八年出版的『昆蟲劇場』(The Theater of Insects:or, Lesser Living Creature),當時人們把東方蜚蠊叫做黑色甲蟲(black beetle)或黑色時鐘(black clock),因為牠的身體是黑色的,而且當時蟑螂被認為是甲蟲中的一群。至於蟑螂被稱為「時鐘」,出自於人們觀察到牠很準時,到了傍晚就會出現,四處走動。至於牠有多準時,在「蟑螂的生物時鐘」(見第69頁)一節再談。至少從這裡可以看出,東方蜚蠊在十七世紀已是人們相當熟悉的昆蟲。
此外,戰爭時期軍隊的移動,也對蟑螂的分散幫了不少忙。例如一七五六至一七六三年的七年戰爭期間,德國蜚蠊潛入從普魯士回國的戰士軍糧中,從此在歐洲各地活躍。尤其俄羅斯在此之前,未見過此種蟑螂,特別把牠叫做「普魯士蟑螂」(Prussian cockroach),以與日後再入侵的其他蟑螂區別。
台灣在十七世紀時曾被荷蘭人佔領過一段時間,當時進駐台南建造熱蘭遮城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東洋艦隊司令偉斯(Gerard F. de With),在一六二六年十一月五日給總公司的報告中,談到蟑螂的為害:「在我們居住的沙地上需要加蓋兩三棟防火型倉庫,因為目前的倉庫不夠收容所有的貨物,致使不少貨物堆積在外,容易受到蜚蠊的食害」。雖然報告中沒有指明是哪一種蟑螂,但從當時情況研判,以美洲蜚蠊的可能性最大。這也是目前所知西方人最早有關台灣產昆蟲的紀錄。從這裡可以推測,這些食害貨物的蟑螂以台南為中繼站,搭荷蘭人的便船向北擴大分布範圍。
當然蟑螂為了擴大分布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不止於船舶,飛機也是其中之一。雖然飛機內蟑螂可以取食的食物比船上少很多,但仍有一些飛行人員吃剩的東西可供蟑螂飽餐。此外,在二十世紀中期,飛機機體上使用的多種粘著劑塗料,這些也可以當牠們的食物,專家就曾調查到該時期的飛機裡曾出現美洲蜚蠊、德國蜚蠊等數十種蟑螂。雖然現代化的飛機都採用璃纖維、輕金屬等材質,但還是有一些僥倖侵入飛機內的蟑螂咬食電器絕緣體、電線外膜等維生,等飛機降落後離開飛機,在此開始牠們的新生活。所以,蟑螂能夠做全球性的分布是人為的結果。
為何蟑螂沒跟恐龍一起滅絕
代表中生代的恐龍,自石炭紀末期出現後征霸地球上所有的空間,至白堊紀末期忽然消失,結束在地球上一億六千萬年的霸業。牠們的滅絕,引起多種揣測與探討。為何在恐龍出現前的一億多年前就出現的蟑螂,能逃過一劫,甚至讓種族生命延續到現在,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人認為恐龍的滅絕與地殼變動、氣候改變有關。的確白堊紀時地殼曾經歷大變動,造成恐龍的生活場所大為減少,但這種變動並未同時發生在整個地球上,要將恐龍的滅絕歸咎於這個單一的因素,說服力不足。至於氣候的寒冷化確實會讓恐龍的生活條件惡化,...
目錄
推薦序4作者序6Part1.蟑螂的身世之謎7動、植物在古生代相繼登陸8原始型蟑螂的出現10中生代是爬蟲的天下14為何蟑螂沒跟恐龍一起滅絕15蟑螂在新生代獲得充分的營養17蟑螂與人類的第一次接觸18蟑螂的表親19Part2.蟑螂的戶口調查21地球上的老住戶22蟑螂的分類24蟑螂的入侵過程29Part3.蟑螂總體檢33蟑螂的外部形態34蟑螂的內部構造38Part4.蟑螂生活面面觀45蟑螂的生長與發育46蟑螂的團體生活53蟑螂的繁殖57蟑螂的飲食生活64蟑螂的生物時鐘69Part5.蟑螂帝國的崛起73小強的千秋霸業74蟑螂的害敵75蟑螂的禦敵策略82蟑螂的領域和攻擊性88Part6.人類與蟑螂的接觸91正面的接觸92負面的接觸104Part7.蟑螂列傳105美洲蜚蠊106澳洲蜚蠊107棕色蜚蠊108黑蜚蠊109日本蜚蠊110東方蜚蠊111花斑蜚蠊112蘇利南潛蠊113灰色庭蠊114長鬚帶蠊115德國蜚蠊116沖繩蜚蠊117日本褐翅蜚蠊118蘭花蜚蠊118Part8.人蟑大戰119古代的蟑螂防治120防治蟑螂的基本原則123蟑螂防治大觀128蟑螂大反擊145如何防治家裡的蟑螂152老祖母的殺蟑秘方155Part9.蟑螂萬花筒157蟑螂白蟻一家親158最大、最小型的蟑螂161台灣有多少種蟑螂?164為什麼德國蜚蠊愈來愈常見?168美洲蜚蠊為什麼飛不遠?170名不符性的東方水蠊172澳洲鼴蠊的天倫樂175船上的蟑螂179空中的蟑螂182蟻巢中的蟑螂185機器蟑螂188別小看蟑螂的屁191蟑螂也是書籍害蟲193出現在蟑螂學名上的女昆蟲學家195蟑螂分類學的開端198蟑螂英名考202用來罵人的蟑螂207藝文創作中的蟑螂210Part10.飼養方法217如何飼養蟑螂218飼養小叮嚀222結語224後記228
推薦序4作者序6Part1.蟑螂的身世之謎7動、植物在古生代相繼登陸8原始型蟑螂的出現10中生代是爬蟲的天下14為何蟑螂沒跟恐龍一起滅絕15蟑螂在新生代獲得充分的營養17蟑螂與人類的第一次接觸18蟑螂的表親19Part2.蟑螂的戶口調查21地球上的老住戶22蟑螂的分類24蟑螂的入侵過程29Part3.蟑螂總體檢33蟑螂的外部形態34蟑螂的內部構造38Part4.蟑螂生活面面觀45蟑螂的生長與發育46蟑螂的團體生活53蟑螂的繁殖57蟑螂的飲食生活64蟑螂的生物時鐘69Part5.蟑螂帝國的崛起73小強的千秋霸業74蟑螂的害敵75蟑螂的禦敵策略82蟑螂的領域和攻擊性88Part6.人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