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位主義」曾經長期支配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學品味。由於本位的偏執,使得台灣文學的視野受到很大的限制。陳芳明嘗試從文學史的角度,分別探討中國新詩的發展與台灣文學的流變。作者不否認他對台灣的偏愛,但他希望突破禁區、突破格局,追求最佳的文學典範。書中的評論文字,揉雜作者在海外浮游的苦甜心境,其間容有政治之緊張心情,或有歷史之深邃沈思;唯作者對文學之信仰與擁抱,未嘗動搖。
作者簡介:
陳芳明,台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1969),台灣大歷史研究所畢業(1973),美國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博士班進修(1978)。從事歷史研究與政論撰寫,並致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出版政論《和平演變在台灣》等七冊,散文集《荊棘的閘門》等二冊,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等二冊,使學評論《探索台灣史觀》等二冊,傳記《謝雪紅評傳。》目前正進行台灣左翼史的研究與台灣文學史的整理。
目錄
二十年浮游:《典範的追求》自序第一輯 中國新詩史論 結束與開始 都在雨裡沉埋:試論馮至《十四行集》 美麗的夭亡:淺論握可盈手的《漢園集》 風暴孕育的新芽:杭約赫的三冊小詩集 那些音色悲哀的歌:七月詩叢時期的綠原 記憶與災難:讀瘂弦編《戴望舒卷》 曲折的沒有出口的路:廢名的詩與詩論 盛放的菊花:聞一多的詩與詩論第二輯 台灣文學史論 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台灣抒情傳統 回歸年代誕生的前夜:論洪素麗的詩 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 撐起九○年代的旗幟:《文學台灣》發刊詞 虛無主義者的原鄉?:小說家筆下的台北人形象 王禎和小說中的個人與國家 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臺灣五○年代 魯迅在臺灣
二十年浮游:《典範的追求》自序第一輯 中國新詩史論 結束與開始 都在雨裡沉埋:試論馮至《十四行集》 美麗的夭亡:淺論握可盈手的《漢園集》 風暴孕育的新芽:杭約赫的三冊小詩集 那些音色悲哀的歌:七月詩叢時期的綠原 記憶與災難:讀瘂弦編《戴望舒卷》 曲折的沒有出口的路:廢名的詩與詩論 盛放的菊花:聞一多的詩與詩論第二輯 台灣文學史論 典範的追求:楊牧散文與台灣抒情傳統 回歸年代誕生的前夜:論洪素麗的詩 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 撐起九○年代的旗幟:《文學台灣》發刊詞 虛無主義者的原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