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美國總統選戰硝煙四起,群雄並立角逐總統寶座,究竟誰能帶領美國走出經濟低潮和外交困境,開創新的時代?其中最閃耀的明日之星,當屬現年四十六歲,來自伊利諾州的參議員歐巴馬。這位異軍突起的年輕黑人政治家,在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上,大挫勢在必得的對手希拉蕊,贏得了黑白兩方選民的支持,更重燃年輕人參與政治的熱情,鼓舞了美國人民的心。這位政壇後起之秀的魅力何在?又從何而來?造成今天橫掃美國的的歐巴馬旋風,掀起美國近半世紀以來的最壯觀的政治風潮。
歐巴馬,一位來自夏威夷檀香山的黑白混血兒,幼年時父母離異,在外祖父母的照顧下長大,完成了高中學業後赴美國本土大學就讀,分別於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法學院取得學位。畢業後曾在芝加哥黑人社區組織中服務,後於伊利諾州踏上仕途。在他人生歷程中,經歷了種族、信仰及文化的掙扎,但在尋找認同的這條路上,開拓了他的眼界,淬鍊了他的心智,造就了他不凡的人格特質和魅力。
這是第一本華文的歐巴馬書籍。
是國際政治觀察家林博文在紐約的第一手觀察。
從歐巴馬嶄露頭角,到歐巴馬造成政壇旋風,歐巴馬的選戰,歐巴馬與希拉蕊的爭鋒,詭譎的選戰風雲,歐巴馬的家世,求學與家庭故事,……等等。是一本全面了解歐巴馬的書。
歐巴馬的崛起對今天的美國,乃至全世界來說,都代表一個新思維,與新時代的開始。傳統的黑白分明,族群意識,都將在他身上看到一種全新的觀念與價值。他所提出的政治願景和理想主義,超越了族裔、性別和年齡,而提升了民主黨政治文化。
選戰仍待觀察,作者林博文先生馳筆紐約多年,見多識廣,學問淵博。長期觀察國際政治,見解精闢。本書為其對歐巴馬生平的介紹和選戰開打以來的系列報導。透過這些觀察,我們可以更貼近這位政壇新星的成長歷程,更瞭解他領袖群倫的原因。
----------------------------------------------------------------------------------------------------
截至三月十一日 為止民主黨共完成四十七州的初選,其中希拉蕊共贏了十三州,得一二五○票,歐巴馬贏了三十州,得一四一九票,其中有兩州打成平手。尚有十州未舉行初選。最後一次選舉將在六月三日結束於蒙大拿州和南達科塔州。
作者簡介:
林博文
曾任美國〈中報〉總編輯,現為〈中國時報〉主筆、專欄作家、文史工作者,旅居紐約。著有:《歷史從此改寫》(立緒文化出版)、《時代的投影》、《歷史的暗流》、《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一句話改變世界》及《張學良、宋子文檔案大揭秘》。
章節試閱
導言-波瀾壯闊的歐巴馬旋風—美國近半世紀以來最壯觀的政治風潮
歐巴馬投身二○○八年民主黨總統提名初選,掀起了美國近半世紀以來最壯觀的政治旋風。
歐巴馬現象不僅改變了美國的政治景觀,選舉文化亦為之丕變。他鼓動了年輕一代參與選舉程序的風氣,激發了民主黨人與獨立選民踴躍奔向投票所的熱潮。同時,也嚴重打亂了希拉蕊進軍白宮的精心布局。
繼承甘家政治衣缽
歐巴馬的口才、魅力與活力,使苦旱八載的民主黨人揭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他們依稀看到了約翰.甘迺迪和羅伯特.甘迺迪兄弟的身影。他們永遠記得甘迺迪兄弟為美國帶來新希望與新思維,但無情的槍聲卻粉碎了星條旗下的憧憬與夢想。歐巴馬的出現,使他們重燃希望之火,特別是約翰與羅伯特的幼弟、麻州資深參議員愛德華和約翰的女兒卡洛琳,二○○八年一月二十八日在華府美利堅大學公開力挺歐巴馬,向民主黨人和美國選民昭示了歐巴馬繼承了甘迺迪兄弟的政治衣缽,期使美國邁向另一個新境界。
甘、歐同具開創勇氣
儘管甘、歐二代具有薪火相傳的歷史意義,但他們卻是完全不同典型的政治人物,家世背景和成長歷程,更是大相逕庭。甘家兄弟出身於波士頓愛爾蘭移民暴富之家,而歐巴馬的身上則流動著非洲黑人與美國白人的血液,從小即浸潤於多文化、多種族的家庭與社區。但約翰.甘迺迪和歐巴馬卻同具開創性的勇氣與冒險精神,甘迺迪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白宮的天主教徒總統。守舊的基督教徒在一九六○年大選時提出天主教徒不適宜出任總統的論調,試圖把宗教摻入選舉政治,以挑戰政教分離的美國立國原則。
格局宏大的甘迺迪於一九六○年九月十二日在德州休士頓向一群基督教神職人員發表演說,他從美國歷史、政治、社會、文化、思想與宗教切入,重申美國是個宗教國家,人民是信仰上帝的民族,但宗教歸宗教,政治歸政治;唯有如此,才能把國家治好。他說他不是要做天主教總統,更不是要受天主教教宗指揮,他只是要當美國人的總統。這篇極具說服力與思想啟發的演說,不僅掃除了宗教問題的陰霾,而且使講稿成為改變美國歷史的文獻之一。
政治新秀匆忙趕路
歐巴馬所面臨的問題尤較甘迺迪複雜,他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民主黨初選和全國性政治舞台上光芒四射的黑人政治家。首先,他必須克服白人選民的種族偏見,以及黑人同胞自認不可能當全國行政首長的先天自卑。其次,他的多文化、多種族背景,亦引起不少黑白選民的疑慮;他短暫的從政經歷(七年伊利諾州州參議員、兩年聯邦參議員),變成選戰議題,他的對手希拉蕊即一再提出來抨擊他。有些政論家諷刺說,他連國會山莊大樓內部都搞不清,經常迷路,還想馬上搬進白宮;也有評論家憂心忡忡地說,歐巴馬的問題不是黑皮膚,而是太「綠」(green,即生手、沒經驗之意)。
歐巴馬雖是華府政界菜鳥,但他是個深思熟慮的人。他有政治野心,但有虛懷若谷的雅量;他是個急著趕路的政治新秀,但他卻有寬廣的遠見。他以出身多種族家庭為榮,但他認同美國黑人;他受過一流的大學(哥倫比亞)與法學院(哈佛)教育,但他選擇芝加哥黑人區從事基層社運。
愛荷華州首傳捷報
歐巴馬的領袖氣質(charisma)與個人魅力,以及他獨特的與選民直接對話的競選語言,很快地感染到選民。尤其是百分之九十五人口為白人的中西部農業州愛荷華,歐巴馬竟旗開得勝,重挫愛德華茲、希拉蕊和其他白人候選人。愛荷華的白人農民親眼看到歐巴馬的樸實和誠摯,而成千上萬的男女大學生(以白人為主力部隊),利用假期或向學校請假,從各州湧入愛荷華,隨便找個地方打地鋪,每天在冰天雪地的愛荷華挨家挨戶地為歐巴馬拉票。平時不管政治、從不理會選舉的大學生與二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年輕一代,都在「歐巴馬旋風」下關心政治與選舉。他們急切地、焦慮地要尋找美國的新方向。
歐巴馬向美國選民提出了改變(change)現狀與懷抱希望(hope)的兩大選戰訴求,這也是他的競選主題與基調。這兩大訴求獲得選民的熱烈反響,不論黑白、男女、老少和職業,大多數民主黨選民都認同歐巴馬所揭櫫的理想主義與務實思想,更贊成他求變求新的渴望。美國政治不能再「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美國外交必須揚棄布希政府的片面主義(unilateralism)和先發制人政策(preemptive policy)。
歐巴馬的呼聲,響徹美國政治曠野,經過布希政府八年顢頇無能的統治,美國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了。
事實上,早在一九八三年歐巴馬決定以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生身分投入芝加哥黑人區(South Side)從事基層工作時,即有哥大同學問他:「草根社運工作到底做什麼?」歐巴馬坦白地說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但他向他們表達了他求變的信念:第一、白宮必須改變,雷根和他的寵臣正在誤國;第二、國會必須改變,國會議員只會順從白宮,而且腐化;第三、整個國家必須改變,全國充斥了狂躁和只關心自己的自私風氣;第四、改變不會由上而下,必須從草根做起。
從一九八三到二○○八,四分之一世紀過去了,美國政治非但沒有長進,反而倒退。歐巴馬重提求新求變的訴求,雖有點反諷,卻打中了美國政治的要害,激起了選民不滿現狀、渴望改變的思想。
一九六八VS.二○○八
一九六八年是美國歷史上除內戰之外所僅見的狂飆年代。那年的四月四日,民權領袖金恩博士在田納西州孟斐斯遇刺身死,全美立刻陷入社會動亂,一百二十五個城市暴動;六月五日深夜,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羅伯特.甘迺迪,在洛杉磯國賓大飯店(Ambassador Hotel)遇害,翌日清晨死亡。一九六八年是美國現代政治的分水嶺,民權運動和反越戰運動形成了一九六八的時代脈動。
不少史家認為二○○八與一九六八具有一些相同的問題和歷史類似之處
(historical parallels)。種族問題仍是美國社會的瘡疤,黑人生活雖大體獲得改善,但城市黑人家庭仍多支離破碎,百分之七十的黑人子女都是未婚(或婚外)出生;百分之五十的黑人男女青年高中輟學;孟斐斯黑人區的貧窮情況竟與金恩牧師遇刺那年差不多。
高收入和高教育程度的白人力挺歐巴馬,已成為選戰的一大奇景,但一般勞工階級的白人和右翼團體,則仍以種族主義的心態看待歐巴馬。賓州一名白人卡車司機認為歐巴馬「傲慢」,同州一名失業的白人女子則抨擊歐巴馬西裝上未繫美國國旗徽章。保守派的白人和右翼組織常以種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觀點出發,否定歐巴馬。
四十年前,全美大學校園和街頭不斷上演反越戰運動;四十年後的今天,美國又陷入莫名其妙的伊拉克戰爭,反戰運動雖遠不若當年熾熱,但伊戰卻使美國國內對立、經濟疲軟、海外信譽暴跌。其重創美國國力與心靈的程度,則不分軒輊。
對全球華人的啟示
歐巴馬以一人之力改變美國政治生態的奇觀,殊值海內外華人的密切注視與借鑑。歐巴馬於二○○八年二月初發表祝賀農曆鼠年賀詞,以「有幸身為亞裔社區的一部分」為榮;並以有機會在夏威夷獨特的亞太文化氛圍中長大,以及在印尼度過四年的美好時光而自傲。他稱頌亞太裔美國人為今日美國的富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海內外華人可以從歐巴馬身上看到一個黑白混血青年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美國社會成長,如何在教育上、工作上和政治上破除種族藩籬,打進主流社會,與白人一爭長短。他的力爭上游和永遠懷抱廣闊的心胸,以及敢於挑戰白人掌控下的大選政治,對海內外華人而言,更是一種啟發,也是一盞明燈。
黑旋風威力步步升
本書出版時刻,民主黨初選猶在未定之天,歐巴馬雖占上風,勸退希拉蕊的聲音時有所聞,但歐、希之爭勢將持續下去。歐巴馬能否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並進而斬將搴旗,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雖已成為全美國和全世界最熱門的政治猜謎遊戲,但這並不是筆者撰寫本書的唯一目的。筆者只是要把美國政壇「明日之星」介紹給廣大的海內外華人讀者,以期大家深入認識與了解這位很可能會改變美國與世界的「黑旋風」。
最早向筆者建議撰寫海內外第一本華文歐巴馬傳奇故事的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總編輯鍾惠民,筆者很佩服她的遠見、思考深度和周密的出版計畫;筆者在立緒出版的第一本書《歷史從此改寫──跨世紀人物評點》,即是惠民提議的。立緒發行人郝碧蓮提供寶貴意見和編輯賴婉君的辛勞,皆在此一併致謝。
二○○八年美國職棒季開賽之初於紐約
偉大的母親培育出一個光芒四射的兒子—歐巴馬的身世
外祖父母
歐巴馬是美國建國二百三十多年來第一個在全國性政治舞台上大放異彩的非白人政治家。他的身世一夜之間成為全美和全世界的熱門話題,大家都想進一步了解這位「黑旋風」的生平及其種族背景。
歐巴馬是兩種不同文化和不同種族的優質結晶。他的父親生於非洲肯亞
(Kenya)的森林部落,母親則是美國中西部堪薩斯州(Kansas)白人。歐巴馬的故事,必須從他的外公、外婆和他那位特立獨行的母親說起。
歐巴馬的外祖父史坦利.鄧漢姆(Stanley Dunham)二次大戰時服役美軍,但未參與任何戰鬥;他的妻子瑪德琳(Madelyn,亦即歐巴馬的外婆)於一九四二年在加州陸軍基地生了一個女兒,史坦利希望是個男嬰,願望沒有達成,卻為女兒取了男性化的名字:史坦利.安.鄧漢姆,不過,大家還是叫她安(Ann)。
二戰結束後,史坦利拿了一筆退伍軍人獎學金申請到柏克萊加州大學,但他精力充沛而又好動,無法安心讀書,輟學之後帶著妻子和幼女到處飄蕩,足跡遍及加州、堪薩斯州、德州和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以出售傢俱兼賣保險維生,安即在西雅圖讀完高中。一九五九年,史坦利獲悉傢俱公司將在夏威夷檀香山(火奴魯魯)開設分店,「不安於室」的史坦利立刻向公司表示願意搬去。這項決定對史坦利本人的事業並未造成太大衝擊,反倒是影響了他的女兒安的一生。
歐巴馬稱他的外公為Gramps,外婆則是Toot(夏威夷土語叫外婆為Tutu,Toot是短音節,方便稱呼)。歐巴馬說他外公是個「典型的美國人」,一天到晚想新東西、新生涯、新開端,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與開放的心靈。史坦利一輩子都想發財升官,但混得並不太得意,幸好他的妻子瑪德琳一直有工作,雖只有高中畢業學歷,卻在夏威夷銀行從基層做到主任秘書,最後升任副總裁,成為全家最主要「贏取麵包的人」(bread winner,意即養家餬口的人)。史坦利已故,瑪德琳八十五歲(二○○八),安居檀香山,她對外孫歐巴馬的成長頗具功勞,歐巴馬對她有深厚的感情與親情。
在夏威夷大學的父母親
安從小跟著父母親「流浪」,在不同的環境中接觸到不同的青少年,也接觸到不同膚色和種族的人,而使她思想開通、心胸寬敞,完全沒有種族偏見意識,更沒有白人優越症,這一點是非常難得的。尤其是在她成長的四、五○年代美國,政治上瀰漫盲目反共和恐共的麥卡錫主義以及陷害無辜的白色恐怖;社會上又充斥種族主義,黑人受歧視的情形與十九世紀中葉黑奴解放前差不多。
安能夠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揚棄種族主義和地域偏見,跟她的個性與人格特質有密切關係。安是個不受拘束而又有點我行我素的流浪者(a free-spirited wanderer),也是個不落俗套的(unconventional)女知青。她敢說敢做、敢做敢當,對外在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慾,她會不顧一切地追求目標,也會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作法,毫不妥協。
安十八歲那年進入夏威夷大學就讀,選修一門俄文課,其時正值甘迺迪和尼克森角逐總統的一九六○年,美蘇冷戰仍方興未艾。在俄文課上,愛交朋友的安,認識了來自肯亞的二十三歲的黑人青年巴拉克.胡賽因.歐巴馬(Barack Hussein Obama),兩個人很快地墜入情網,並閃電結婚。從法律與社會視角而言,這是項相當大膽而又魯莽的決定,在那個時代,全美國仍有二十二個州的法律明令禁止黑人白人結婚,觸犯者會受到法律制裁而入獄,有些州甚至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違法者遭受私刑。巴拉克生於肯亞維多利亞湖邊的羅人(Luo)部落,自幼即聰明伶俐,又肯上進,一九五九年獲獎學金留學夏威夷大學,成為夏大創校以來的第一個非洲留學生。肯亞在一九六三年始脫離英國殖民控制而獨立建國。
安和巴拉克在陽光普照而又自由放任的檀香山結婚,儘管安的父母親思想開明,一開始亦難以接受女兒嫁給非洲黑人的事實,而委婉地表示不悅,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釋懷。最出乎意料的反應竟來自肯亞,巴拉克的父親堅決反對他的兒子娶一個白種女人,他說會玷污他們神聖的黑人血統,同時更反對他的兒子再娶──原來巴拉克早已在肯亞娶妻並有兩個小孩。他的父親威脅說,如不儘快解除婚姻,將設法要求肯亞政府吊銷他的護照。
歐巴馬誕生
一九六一年八月四日,歐巴馬生於檀香山,他的名字和父親一樣,也叫巴拉克(Barack,阿拉伯文「幸福」之意)。歐巴馬兩歲時,父親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夏威夷大學經濟系,並獲得兩筆獎學金,一筆是歐洲流亡知識份子在紐約創辦的新學院(New School,後易名為「社會研究新學校」,現名「新學院大學」),這所學校提供他學雜費及生活費,足夠巴拉克一家三口的生活;另一筆是哈佛大學獎學金,僅免學費。
巴拉克決定在哈佛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的理由是:哈佛名氣大,可以逃避他父親註銷其護照的威脅。歐巴馬兩歲時(一九六三),巴拉克離開了檀島,兩年後安和巴拉克離婚。歐巴馬在回憶錄中說,母親告訴他:「是我主動要求離婚的。」
巴拉克獲得哈佛學位後即返回肯亞工作,這位風流的穆斯林在麻州劍橋又與白人女子露絲結婚,生了兩個兒子。露絲的父親在美國駐肯亞大使館任職。據《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羅傑.柯亨(Roger Cohen)於二○○八年三月十八日報導,露絲所生的兒子馬克,畢業於加州史丹佛大學物理系,目前在中國大陸做事,並且和一名中國女子訂婚。馬克的弟弟戴維已死於車禍。
巴拉克最後又與一個肯亞黑人婦女結婚,總計他一生有四個妻子、八個孩子。儘管巴拉克「多妻多子」,但他在衝突迭起的肯亞部落政治中,官運並不佳,曾在美國石油公司和觀光部工作。他看不慣兩大部落的惡質權鬥,而他又常發牢騷,批評當權派,政府吊銷他的護照,出國不成,只有每天酗酒,妻子也離他而去。窮愁潦倒數年後,肯亞政局有所改善,他被延攬入財政部。
歐巴馬二十一歲那年(一九八二),巴拉克在肯亞車禍喪生,終年四十六歲。歐巴馬兩歲時,他的父親離開他,直至十歲就讀小學五年級時才重聚。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巴拉克從肯亞到夏威夷度假一個月,其時他因車禍受傷,不良於行,走路要用枴杖。父子相見,互動不良,且有些尷尬,話也不多。有一天,歐巴馬聽說他的父親要到學校向他班上同學介紹肯亞,他簡直氣得快崩潰了,他不想讓同學知道他的非洲背景,更不願他們看到他那位皮膚黝黑發亮的肯亞爸爸。沒想到巴拉克的生動口才和有趣的內容引發了小學生的熱烈鼓掌,歐巴馬臉上有光,父子關係迅速好轉,巴拉克送兒子一個籃球當聖誕禮物。返回肯亞前,巴拉克送兒子兩張肯亞民謠唱片,這是歐巴馬父子的最後相聚。巴拉克死後五年,歐巴馬首次飛往肯亞進行尋根追遠之旅。
母親再婚
一九六五年,歐巴馬的母親又在夏威夷大學邂逅一位來自印尼的留學生羅洛.索托洛(Lolo Soetoro),交往兩年後結婚,婚後因印尼發生政變,蘇卡諾下台,蘇哈托上台,羅洛匆匆奉命返國,安和六歲的歐巴馬數月後始赴雅加達團圓。歐巴馬在印尼住了四年,後被送回夏威夷由外公和外婆照顧。安是個非常盡職的媽媽,他每天陪兒子讀書、教他英文;因缺錢上不起雅加達國際學校,安常半夜催他起床收聽無線電台播放的美國函授課程。但她還是覺得應把兒子送回檀島上學方為上策,對他日後求學與前途才會有幫助。
安與羅洛生了一個女兒,取名瑪雅(Maya),亦即歐巴馬的同母異父妹妹,比歐巴馬小九歲。瑪雅長大後亦就讀夏威夷大學,主修教育,後來亦像她媽媽一樣成為人類學家。瑪雅在夏大時結識專攻政治學的馬來西亞華人吳加儒(Konrad Ng),他們兩人都具有東南亞背景,又都以英語為第一語言(吳加儒生於加拿大多倫多附近),很快地就相戀結婚。吳加儒現任教夏大,瑪雅(Maya Soetoro-Ng)亦從事教育工作,他們有一個女兒。
安和羅洛相處並不愉快,羅洛希望多養小孩,安則不想再生。羅洛越來越「美國化」,平日除了打網球,就是與約翰走路(Johnnie Walker)威士忌為伍;而安則日漸「印尼化」,對印尼文化與社會極感興趣,有人笑她越來越像爪哇人。安與羅洛的婚姻終告失敗,她在一九七四年返回夏威夷,到夏大當研究生,主修人類學,並撫養歐巴馬和瑪雅。歐巴馬獲獎學金就讀檀島貴族學校普那荷(Punahou)中學。一九七七年,安決定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歐巴馬不願隨行,安頗為傷心,但她尊重兒子的決定。
安和歐巴馬分離四年,母子皆備感痛苦,歐巴馬每年暑假和聖誕節都到印尼陪伴媽媽,平時則書信不斷。這四年正值歐巴馬就讀高中,內心深處渴望母愛,同時亦在種族認同上掙扎。歐巴馬說,他在這段期間開始自認是美國黑人。安選定爪哇農村手工藝作為她的博士論文題材,她的論文指導教授之一,也是好友愛麗絲.杜威(Alice Dewey)說,安很喜歡住在爪哇,她們一起探訪小型手工藝藝坊時,安到處和人打招呼。杜威教授的祖父即是著名哲學家約翰.杜威,安於一九九二年獲夏大人類學博士學位。
安做過國務院國際開發總署顧問,協助總署在爪哇設立信貸制度;並曾加入福特基金會雅加達辦公室,主持婦女就業計畫;後來在巴基斯坦當顧問以及為印尼最老的一家銀行制定信貸窮人計畫。一九九○年代初,安在紐約一家專門為第三世界窮鄉僻壤提供信貸的銀行上班。
母親──一個有思想又具包容心的女知識份子
安於九○年代中得了卵巢癌,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病逝前幾個月,瑪雅陪母親走完生命的最後旅程。安在床榻上一直擔心高昂的醫藥費會讓她破產,不想就這樣撒手人間,她還有許多事要做。安死時才五十二歲。
歐巴馬和瑪雅以及一些好友在夏威夷大學教堂為安舉行追悼會。會後大家驅車至歐胡島南岸海邊,歐巴馬、瑪雅兄妹在沁涼、凜冽的海風中,把媽媽的骨灰朝印尼的方向撒播,骨灰隨風飄送至太平洋,再吹拂到她所熱愛的東南亞島國。
歐巴馬於一九九五年出版第一本自傳《我父親的夢想》(Dreams from My Father),他說若知道媽媽來日無多,他就會寫不一樣的回憶。歐巴馬不止一次地說,母親對他的影響超過任何一個人,母親教他如何做人、心胸要寬大、要有是非觀念,更要力爭上游。他說他無時無刻不在懷念媽媽。
在歐巴馬成長的過程中,安扮演了慈母兼嚴父的角色,而且極為成功。認識安的人都說她是個頗有思想而又具有包容心的知識份子,在她身上找不到偏執與頑固,她百分之百相信人生以服務為目的。安要求子女必須誠實,有話直說(Straight talk),還要養成獨立判斷的能力。她不能忍受怠惰與懶散,歐巴馬幼時拒絕在凌晨起床收聽函授課程,她不高興地說:「我爬起來陪你聽課,不是去野餐!小傢伙(buster)!」歐巴馬在高中時欠缺奮鬥意志,她很嚴肅地要求他努力上進。
一個偉大的女性培育出一個光芒四射的兒子,歐巴馬母子引人入勝的故事,為現代美國政壇譜寫耀眼奪目的新篇章。
導言-波瀾壯闊的歐巴馬旋風—美國近半世紀以來最壯觀的政治風潮歐巴馬投身二○○八年民主黨總統提名初選,掀起了美國近半世紀以來最壯觀的政治旋風。歐巴馬現象不僅改變了美國的政治景觀,選舉文化亦為之丕變。他鼓動了年輕一代參與選舉程序的風氣,激發了民主黨人與獨立選民踴躍奔向投票所的熱潮。同時,也嚴重打亂了希拉蕊進軍白宮的精心布局。繼承甘家政治衣缽歐巴馬的口才、魅力與活力,使苦旱八載的民主黨人揭開了塵封已久的記憶。他們依稀看到了約翰.甘迺迪和羅伯特.甘迺迪兄弟的身影。他們永遠記得甘迺迪兄弟為美國帶來新希望與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