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建築僅是供人們遮風避雨、安身立命的住所,居住其中的人對它並不帶有多餘的要求和期待。曾幾何時,人們對建築開始有了心理層面的渴望,期待它提供更舒適、更便利的居住空間,展現更具質感的視覺設計。因為,建築不再只是負責安頓身心,而是一種生活美學的提升。
今天的東京,由於建築大師的加持而擁有各式各樣吸引人的建築,有歷史悠久、凝聚無數日本人回憶的知名建築;也有出自引領全球設計風潮的當代大師手下的摩登建築物。本書特別精挑細選25座美麗、舒適,又適合作個小旅行的建築,諸如安藤忠雄設計的國際兒童圖書館、日本建築教父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渡邊仁設計的原美術館,以及日本唯一一座岀自建築大師柯比意設計的國立西洋美術館、還有蘆原義信的作品東京銀座空中餐廳等等,並且精心設計五種體驗方式,帶領讀者一一走訪這25座建築,親炙大師們的智慧與細膩的設計心意。以國際兒童圖書館來說吧,徜徉其間,處處可感受到一種擷取自天然光線的「明亮」,整個空間極為開朗舒適。這是一種體驗「明亮」的幸福!
本書完全拋開艱澀難懂的建築用語,直接走入各具特色的建築空間,當你輕聲發出驚嘆之餘,意味者你已踏出與建築相遇的第一步。
在東京的建築空間裡,一個人,可以享受寧靜;兩個人,可以悠悠哉哉度過最舒適的時光。那是一種十分自在,絕對幸福的旅行方式。
◎國際兒童圖書館﹝安藤忠雄設計﹞
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原建築物是在明治39年(1906)興建作為帝國圖書館,2002年重新改建,成為日本第一座國立兒童圖書館。
一樓「兒童之屋」可供兒童自由閱讀國內外繪本、童書的空間,整面天花板的照明設計,是為了讓孩子不管坐在哪個地方,打開書本都不用擔心光線的問題。屋子的中央排列著大大小小圓型體所形成的桌子與椅子,當孩子坐在小椅子上,書的高度剛好符合視線高度,孩子自然可融入詳和的閱讀氛圍中。這樣的空間、桌子、椅子的設計,全是出自負責改建的建築大師師安藤忠雄的設計。
整建後的國際兒童圖書館保留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加以增建。三樓休息室則將舊帝國圖書館的外牆,直接保留作為休息室的内牆,從樓梯平台可透過玻璃看到大樓梯的扶手設計。當我們流連在建築物的每個角落,都可深刻感受到建築大師希望给予來訪的每個人舒適空間的那份企圖心及熱情。
◎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 ﹝丹下健三設計﹞
陽光集中閃耀在教堂的外壁上,那景象似乎隨時要飛向天空。倘若毫無概念地便走到這棟建築前,恐怕很難想像這裡竟然是一座教堂。
相對於外觀對光的強調,大聖堂內部卻是陰暗而寧靜的空間。高約四十公尺的水泥構造向上朝向十字架延伸,像稜線一般與四方蜿蜒的曲線相連,整體的模樣就像是個黑色光環。左右大窗射入的光線悄悄地沿著這道光環,以光線描繪出線條。「要讓人不論站在哪個角度,都看不到教堂空間全貌的神祕空間。」這是當年負責設計的日本建築界教父丹下健三希望做到的理念。丹下健三的作品有東京都廳新辦公大樓、代代木體育館、富士電視台總公司大樓等,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他在大學任教期間,為日本建築界培育出很多出色的建築師,如磯崎新、黑川紀章、谷口吉生等人。他的舞台不僅在日本,更是揚名世界各地。……
章節試閱
第1章 明亮的地方
東京日法學院
從外掘通轉入巷子裡,再稍微爬一段坡道,「東京日法學院」就映入眼簾。這棟現代的建築物興建於1950年,是東京與法國的文化交流空間。在大門前是一間有著可愛紅門的書店,綠色草地上是一家咖啡餐館,二樓是現代化的圖書室。在充滿靈氣的空間中,耳邊法語交織,才走到飯田橋的坡道途中,我就陷入一種錯覺,彷彿突然來到法國一樣。
就在這時候,眼前出現一個像似通往異國,或是異世界的美麗空間。這就是位於彎成兩段的建築物夾角處的階梯塔。一腳踏入塔內,眼前一整片清一色的白,我不禁屏息駐足。螺旋造型的樓梯並非建成圓形,而是歪扭的三角形(當初建造時,據說取了一個叫「御飯糰型」的可愛名稱),從下往上仰望無邊界限延伸的和緩曲線時,宛如置身在一個巨大的螺貝當中。由於受到屋頂光線的吸引而一步一步往上走,白色的光越來越亮,也讓人以為樓梯永遠沒有終點。
這座螺旋階梯還有另一個機關,它的螺旋造型是雙重螺旋結構。這樣的結構,似乎是為了避免人們上下樓梯時擠身而過,在螺旋階梯內層建有另外一座螺旋階梯。站在空無一人的樓梯間,時而可聽到鞋子扣!扣!扣!的聲逐漸遠去……,這個情形更讓我如此認為。
照片說明文:
東京日法學院(1951)
設計:坂倉準三
東京都新宿區市谷船河原町15
照片說明文:
愛馬仕商店(Maison Hermes)
照片說明文:
愛馬仕商店8樓的「FORUM」藝廊(2001)
設計:雷佐•皮亞諾(RENZO PIANO)、麗娜•杜瑪(Rena Dumas )
東京都中央區銀座5-4-1
照片內容為展覽中的「歷史的歷史 杉本博司展」
曾經有位藝術家描述愛馬仕商店(Maison Hermes)的空間讓人「彷彿置身水中」。隔著糖果般的玻璃塊,戶外的色彩與景色因此變形,而與室內空間隔開來,只有經過過濾的光充滿室內整個空間。凡是曾經站在這個空間中的人,一定會贊同我的描述方式。愛馬仕商店在2001年開幕,因其建築師雷佐•皮亞諾(Renzo Piano)是法國龐畢度中心設計者的名聲,以及份量十足的玻璃塊而聞名。在這棟建築內,有一座藝廊「Forum」,專門展出美術作品,而且這個藝廊也是此建築物中,唯一設計成挑高的兩層樓高度,因此在寬闊的空間中更能夠體會到玻璃塊的魅力。
這些從義大利空運而來的玻璃塊,是由工匠一塊一塊手工製作出來的。仔細觀察,可發現每塊玻璃塊的形狀皆不相同。在觀賞玻璃塊當中,不知不覺中就在玻璃上映出了自己的倒影。這些玻璃塊為四十五公分的正方塊,據說四塊四十五公分大小合起來的尺寸,正好和愛馬仕的絲巾的大小相同。雷佐•皮亞諾對細節的講究,隨時都不放過與愛馬仕的傳統產生共鳴。
走出室外,在位於中央的小廣場沿著朝天空延伸的玻璃塊往上仰望,玻璃塊的盡頭是風之雕刻家新宮晉(Susumu Shingu)的作品在風中搖曳。幾天以後,當我走過晴海通時,還發現屋頂上有座舉著旗子的騎士。
皮亞諾描述愛馬仕商店是一棟「透過建築可了解愛馬仕手工製造」魅力的建築物,這份魅力或許是在日積月累中,更可以一點一滴加深體會。
國際兒童圖書館
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原建築物是在明治39年(1906)興建作為帝國圖書館之用。這棟為了展現大日本帝國威信所興建的圖書館,在2002年5月改頭換面,成為日本第一座國立的童書專門圖書館。
一樓「兒童之屋」是孩子們可自由閱讀日本國內外繪本、童書的空間。一走進去兒童之屋,就彷彿踏入雲端漂浮在空中似的,充滿蓬鬆軟綿綿的感覺。這大概是來自籠罩整個天花板的燈光效果所產生的氣氛。據說這種整片天花板的照明設計,是為了讓孩子不管坐在什麼地方攤開書本,都毋需擔心燈光的問題。屋子的正中央排列著大大小小的圓形體所形成的桌子與椅子,桌椅周圍圍繞著書架。當孩子坐在小椅子上,書的高度剛好符合視線高度,孩子可融入被書籍包圍的詳和氣氛中。這樣的空間、桌子、椅子的設計都是出自負責改建的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手筆。
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大規模整建工程中,全棟建築保留了文藝復興建築樣式的創意特色,再加上修復與增建。三樓休息室是將舊帝國圖書館的外牆,直接保留作為休息室的內牆,從樓梯平台可透過玻璃看到大樓梯的扶手設計。在建築物的許多角落裡,都可一窺一百年前的設計師、工匠追求東洋第一的企圖心;以及一百年後,現代設計師企圖串連未來的熱情。我們透過眼睛、手,親身感受到這些情感,專家的強烈企圖心都一一轉換為空間的舒適,傳達給訪客。
圖說:
國際兒童圖書館(2000)
設計:安藤忠雄、日建設計
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12-49
東京都都立翼(TSUBASA)綜合高中
藍、綠、黃、粉紅……。東京都立翼綜合高中的牆上,舞動著各種色彩。無機質的白色校舍搭配彩色的牆壁,令人意想不到這樣的設計竟然這麼搭調。
東京都立翼綜合高中在2002年才剛開始招生,是東京都第二座綜合高中,學生可自由選讀美術、設計、多媒體、機械工學、外語、社會福利等等科目。不僅校風嘗試新的挑戰,連校舍的設計構思也非常新穎。
大樓梯從一樓連續挑高到四樓。高年級教室裡沒有牆壁、沒有講壇也沒有桌子。電梯的一部份採用落地玻璃,藉以刺激學生「成為留意物體結構的契機」。這學校有一面叫作「Wisdom on Wall」畫滿圖畫的牆面,不僅在建築界,在設計界也蔚為話題。每層樓的牆面漆上不同顏色,有的地方一整面牆單一顏色,有的地方則與其他色彩搭配,呈現各種面貌。彩色牆面上寫著各種拉丁語的格言,這些給人留下印象鮮明的藝術作品出自圖形設計師葛西薰之手。從天窗流潟自然光的四樓,我看到一句話:「Non scholae sed vitae discimus/我們不是為了學校而學習,我們是為了人生而學習」。這句話是以擁有彩色柱廊學堂而聞名的老師──羅馬學者塞尼加(Seneca)的名言。
照片說明文:
東京都都立翼綜合高中(2001)
設計:山下設計(圖案設計:葛西薰)
東京都大田區本羽田3-11-5
世田谷文學館
照片說明文:
世田谷文學館(1995)
設計:杉村憲司
東京都世田谷區南烏山1-10-10
在電車京王線蘆花公園車站下車,往南步行約五分鐘,即會來到一條綠意盎然的街道。走進這一帶,耳邊突然響起鳥叫蟲鳴,舒適的風從身上拂過,讓人不禁想模仿文人雅士,將雙手揣在懷中漫步在綠蔭下。
世田谷從明治時代起即是許多文人雅士喜愛的地方。1995年,該區內首座文學館開幕,館內除了展覽與世田谷有淵源的文學家與作品外,也經常舉辦有趣的特展。
這棟玻璃帷幕的現代化建築,入口開放的大廳感覺非常好,向外部份的外牆順著鄰接的日本庭園池塘,形成圓弧形的牆面,透過玻璃可見到優游的錦鯉魚、戲水的鳥。坐在寬敞的沙發上,翻開手上的書,即使戶外夏末陽光再耀眼,透過淡藍色的玻璃映在紙頁的字裡行間,也恰恰好變成適合閱讀的光線。
大廳有著圓形的挑高空間,再過去是一家小小的咖啡館。坐在面對中庭的櫃台座位上,明亮的光線彷如聚光燈般投射下來,這裡又是一個很適合眺望雲朵流動,端杯咖啡展書閱讀的角落。
世田谷文學館的空間設計就是非常適合將書開開闔闔,時而瀏覽展覽品,時而在圖書室內觀賞文藝電影的地方。你在這裡可以隨心所欲悠悠哉哉,卻會帶給你非常充實的一天。
空間的現代品味01
最有趣的建築
KIKI(模特兒)
在大學入學考試的科目中,有一門叫做「建築寫生」,我也因此得以有機會四處參觀建築物。我之所以對建築物產生興趣也始於那個時候。我沒有特別鍾愛的某一棟建築,但是在東京,聖安賽姆(St. Anselm)教堂、原美術館、東京國際展覽會場(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這三個地方雖然風格迥異,但都是我心目中的卓越建築,我很喜歡的建築。
聖安賽姆教堂是一座非常寧靜的教會,能夠讓人沉澱紛擾的思緒。不管什麼時候前往,教堂裡總有一、兩位在禱告的人。這裡是一個什麼都不做,只是好好與自己相處的地方。原美術館,我非常喜歡它的造型。一條一條曲線彷彿給人線索猜測線條彼端會出現什麼。我最喜歡位於原美術館一樓展覽廳最裡側,那個以半圓形落地玻璃窗隔起來的空間。若我能蓋一棟自己的房子,我一定也要塑造一個相同的空間。在我的想像中,若能與朋友、家人坐在那樣的沙發上,共度時光一定非常美妙。
老建築經常容易吸引我的目光,但是東京國際展覽會場是近十年間完成的建築中我最喜愛的地方。這裡是公共空間,不論白天黑夜總有人進進出出,我很喜歡那種人來人往的流動感。這裡並非車站,卻有車站的氣氛。在玻璃大樓,可以沿著迴廊從上面一路走到最底層,但你也可以中途在長條椅上歇歇腳,散散步。近來東京國際展覽會場最吸引我之處在於,這個地方無論誰來,它都展臂歡迎。我喜歡的不僅是東京國際展覽會場建築物本身,我更喜愛這裡經常有老先生因為它舒適的空間而前來,在這裡消磨時光的感覺。那份感覺真棒。
說到建築,不論走到哪裡都有建築物。想要欣賞音樂必須去買CD,想要欣賞繪畫必定得到特定的場所才能觀賞,可是想欣賞建築物、建築空間時,只要帶著自己的一顆心就夠了。建築物很美,但是還需要自己有欣賞的念頭才行。只要有心,就能以各種角度欣賞建築。建築物與我們的距離非常近,近到經常遭忽略。但是當我們感受到建築物的存在時,建築物也就是最有趣的作品了。
Kiki
模特兒。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院建築系。她在擔任模特兒的同時,也以大學生的身分為《裝苑》雜誌寫「美術館建築之愛」專欄。目前也為《anan》寫「Culture」專欄。
第2章 寧靜的地方
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 ST. MARYS CATHEDRAL
當我看到東京聖瑪麗大聖堂時,不禁倒退了幾步。陽光集中閃耀在教堂的外壁上,那景象似乎隨時要飛向天空。倘若毫無概念地便走到對這棟建築前,恐怕很難想像這裡竟然是一座教堂。
相對於外觀對光的強調,大聖堂內部卻是陰暗而寧靜的空間。高約四十公尺的水泥構造物向上朝向十字架延伸,像稜線一般地與四方蜿蜒的曲線相連,整體的模樣就像是個黑色光環。左右大窗射入的光線悄悄地沿著這道光環,以光線描繪出線條。
我在教堂內的長條椅上坐下來,將腳輕輕擺上跪拜台,這時一聲細微「嘰─!」的響聲從地板傳到牆面,最終在屋頂處響著。一直走到門口還喋喋不休的一群中年女性,在走進這個空間時也「哦……」地猛然靜默下來。即使不是信徒,只要一走進教堂這樣空間,心情也自然變得嚴肅起來。走進這裡的感覺,就彷彿自己所做過的一切都能得到諒解,也願意原諒他人所做所為。
大聖堂的設計師是丹下健三,他曾經參與新舊東京都政府辦公室建築、代代木體育館等建築的設計工作,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丹下健三在設計大聖堂時,曾經表示:「要讓人不論站在哪個角度,都看不到教堂空間全貌的神祕空間。」當丹下健三當時的想法真正出現在眼前時,我只能沉默以對。走出教堂,我往後退幾步,重新凝視大聖堂。
照片說明文:
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1964)
設計:丹下健三
東京都文京區關口3丁目16-15
自由學園明日館
照片說明文:
自由學園明日館(1921)
設計: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東京都豐島區西池袋2丁目31-3
奶黃色的牆面一直延伸到底,茶褐色的木頭框或縱或斜地連接在一起,自由學園明日館的建築內,主要就由這兩個顏色構成。這樣的色彩讓人聯想到餅乾與奶油夾心,感覺既懷舊又寧靜。自由學園明日館是萊特在日本所設計的作品中,目前仍然少數殘存的建築之一。明日館經歷了關東大地震與戰爭,經過大規模的保存修繕工程,終於在2001年重生,現在有許多人前來使用這棟建築,或者建築愛好者前來造訪,明日館可以說是一棟非常幸福的建築物。
自由學園在約在八十年前的1921年啟用,原本是一座五年制的女校。此校的創校者有一個理念:「讓學生享用親手烹調的熱騰騰午餐」,因此在校舍中央是一間天花板很高的餐廳。餐廳裡的桌子、椅子都是配合這棟建築特別訂製的。坐在餐廳裡,眺望奶油黃的牆面與茶褐色的幾何圖案,人的心情在不知不覺間也沉靜了下來。眼前充滿想像的圖案,讓人很容易就沉浸在白日夢中,或者腦袋變成一片空白,總是能讓人擺脫煩惱,心中感到寧靜和平。
由窗子照射進來的光線不是由白變黃,反而像剛點亮的圓形大水銀燈光一樣,從橘光慢慢轉為白光。看著燈光色澤的變化,人也跟著神清氣爽起來。走出餐廳,順著樓梯往下走,一個回眸,只見入口的牌子上刻著「Freedom」這個字。
前川國男故居
我確認門牌上寫著「前川國男」之後,望著大大的三角形屋頂走向大門,脫了鞋子進入屋內。屋子內部比外面看起來還寬敞,遠比其外觀更現代。
前川國男是引領日本近代建築發展的大建築師之一,這位師事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建築師,故居興建於1942年,優雅得令人難以置信。住宅中央的挑高房間裡,兩盞燈從天花板垂掛下來。這間作為餐廳兼起居室的房間,據說在當時被稱作「沙龍」。舒爽的風從開闊的前院徐徐吹入,陽光透過二樓的格子窗灑入室內,坐在沙發椅上,整個人舒服得忍不住要打起瞌睡來。
在別人家裡竟然打起瞌睡(或許真的在這裡打瞌睡也沒關係喔),這是因為這棟建築物是位於「江戶東京建築園」中的緣故。前川夫婦過世之後,這棟宅子一度被拆解。目前的建築物,就是利用當時保存下來的材料,依照當時的樣式重新建造的。原來的宅子曾因材料不夠,而利用再生的電線桿作建材。在重建時,也採用了當時的做法。置身於這座木造的宅子裡,感覺自己彷彿真的穿越時空,來到前川家打擾他們。
在沙龍的左右兩旁分別是洋式的廁所,以及安裝白色浴缸的浴室。這裡的裝潢依然保持當年那種飯店式風格。當年前川家大概有積架(Jaguar)愛車可以代步,沒有弄髒鞋子的問題,所以屋子裡也有別於一般日本家庭採取不脫鞋方式。當時摩登的生活方式,即使經過半個世紀到了今天也絲毫不見褪色。
照片說明文:
江戶東京建築園/前川國男故居
東京都小金井市櫻町3-7-1(都立小金井公園內)
原美術館
我第一次造訪原美術館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我在從品川車站過來的路上迷了路,好不容易找到這座美術館,白色的空間裡洋溢著清新的空氣,彷彿就像把夢想中的憧憬化為實景一般的地方。
原美術館是在1979年開館。美術館的建築物原本是實業家原邦造的住宅,興建於1938年。他的孫子原俊夫,也就是美術館館長,將建築本身做了部份修整,改為專門展覽現代美術的美術館。這棟建築物即使到了今天看起來依然充滿了現代感,在當時應該是受到更多的矚目。
這座裝飾藝術風格的西洋式建築,中央為和緩的弧形,圍繞著中央的花園,沿著這個弧形,外側則是大大小小的房間。這些房間現在都作為展覽空間,但是在部份房裡依舊殘留著壁爐、日光室風格的圓形凸窗,令人懷想當年的生活風貌。從一樓步上二樓的樓梯,一面大窗灑下大片的柔和光線,從二樓走向三樓的樓梯,淡淡的光線則穿過小小的四角窗照入室內,這些光線的韻律變化,很容易使人忘我地沉浸在空間的氣氛中。
原美術館另外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有一座面對庭院的咖啡館──「達爾咖啡」。我第一次造訪原美術館時,內心還嘀咕著,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那些在這座咖啡館裡的人一樣悠閒度過週末午後。相隔將近十年,距離當年的目標依然還有一段距離。原美術館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座「永遠的憧憬」般佇立在那裡。
照片說明文:
原美術館(1938)
設計:渡邊仁
東京都品川區北品川4-7-25
※照片中美術館正舉辦「藝術放大鏡」十二年展──解讀藝術家住宅展覽,同時達爾咖啡館也正舉辦「UIT(戶外)──荷蘭咖啡館」展。
國立西洋美術館
當我們去歐洲旅行時,總是忙著參觀羅浮宮或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但是日本的美術館近在身邊,卻經常遭到忽略。國立西洋美術館是一座可以概觀自中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葉,西洋美術發展的美術館,同時也是日本唯一一座由柯比意設計的建築。不僅如此,這座建築物也是柯比意將他對美術館建築物醞釀許久的構想,第一次付諸實現的建築,是一座不可錯過的美術館。
在寬廣的前庭盡頭,是一座由一排柱子支撐、非常沉穩建築物。其入口位於建築物與地面之間,走進地底般的室內後,一直到進入第一間展覽室,光線才再度從切成三角形的天井射入室內。這間名為「十九世紀廳」的展覽室裡,四處陳列著羅丹的雕刻作品。館內以這間展覽室為起點,經過一道斜坡以後走上二樓,順著二樓四周的展覽室可以一一鑑賞美術品。這座美術館的展覽室環繞著建築物的中心,形成螺旋狀,隨著館藏的增加,螺旋空間也可以不斷增殖,讓美術館半永久地成長下去,這樣的造型據說就是柯比意夢想中的美術館形狀。
國立西洋美術館在建館二十年後的1979年,由柯比意的弟子前川國男興建了新館,與本館之間以走廊相連接,包圍住中庭。坐在新館的休息室裡,看著綠蔭前方,本館美麗的外觀就像陳列在舞台上般地供人觀賞。柯比意所夢想會成長的美術館雖然最終無法實現,但是他夢想的蹤影至今依然有跡可循。
照片說明文:
國立西洋美術館(1959)
設計:柯比意(Le Corbusier)
東京都台東區上野公園7番7號
空間的現代品味02
空無一物的空間,卻存在著什麼的空間
須田悅弘(現代美術家)
在東京這座城市裡,展示著原美術館、食糧大樓(2003年拆除)、愛瑪仕商店等的建築作品。建築物的新舊與展示的效果並無關係,但是我個人偏好舊建築,感覺舊建築比較吸引人。老舊的建築經過長年累月的使用,建築裡殘留了人們使用過的痕跡,留下了經過沉澱的某些印記,我很喜歡那種氣氛。而且這些留存至今的建築物,在科技不進步的當時,想必是耗費了相當多的金錢建造的。即使是原美術館,也和一般百姓居住的「長屋」※有明顯的不同。原美術館使用了上好材料,以及當時最先進的建造技術,可以想見當時應該是耗費了相當繁雜的工夫。基本上我自己的工作非常原始,完全仰賴手工製作,我常常認為,唯有讓人感受到那份質樸,作品才能吸引人。
我的作品基本上多須先觀察過空間之後才著手創作。這種的做法,一來是我能從空間本身獲得靈感,二來是舉凡展覽空間的室外氣氛、前往展覽地方的沿途景色、甚至周遭的街道景象都能帶給我靈感。我在愛瑪仕商店裡的畫廊展覽作品時,作品甚至陳列在電梯內側與牆壁之間。我就是特別喜歡角落的空間(笑)。建築師在設計建築物時,主要著眼在建築物的主體部份,但是我覺得凡是空間就一定會有角落,但是角落也是空間的一部份。愛瑪仕商店內的背面空間是完全閒置的死空間。姑且不論好壞,建築物裡總一定會產生類似的閒置空間,這是無法避免的必然現象。我認為這樣的閒置空間中一定也存在深具魅力的地方。
如果你以為只要把作品擺在那裡,就一定有人會轉頭看它,那你的想法可就大錯特錯了……。我的說法可能太拐彎抹角了,我個人覺得,(作品)並不一定需要所有人的注意。就算沒人注意到、忽略了它也沒關係。現代美術有趣之處,就在於看與被看之間,在這同時,「看不見」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往往當參觀者看完之後,以為自己「什麼也沒看到」,從某個角度來說,這個結果也算是一種呈現方式。
須田悅弘(Yoshihiro Suda)
現代美術家。他美麗的花、草、樹木等木雕作品常常以假亂真,讓人難以分辨。這些作品自然地陳列在房間的角落裡,為空間帶來強烈的氣氛,他的裝飾手法深深受到日本國內外的矚目。
譯註:長屋:連棟房屋,整排相連,兩戶之間共用一面牆的建築物
建築師檔案
讓建築活起來的十一位建築師
1 坂倉準三 Junzo Sakakura
1901~1969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縣。二次大戰前,日本有三位建築師因為醉心於柯比意(Le Corbusier)而遠渡法國。這三人分別是前川國男、吉阪隆正以及坂倉準三。1929年,坂倉因為希望能在柯比意手下工作,單身搭船赴巴黎。但是當時的坂倉準三並未學過法語,也沒有任何有關建築的學習經驗。就這樣,坂倉準三在柯比意的工作室工作了將近五年。回到日本以後,坂倉成為日本現代主義的旗手,影響了其後的許多年輕建築師。同時,坂倉準三也是實踐都市計畫的建築師之一。在澀谷車站各個樓層私鐵與地下鐵交錯的站體、分散龐大人流與車流的新宿車站西口廣場等,都是坂倉準三長年參與工作的成果。坂倉準三師承柯比意對都市計畫充滿夢想的思想,對新城市懷抱的理想,至今依然活在澀谷與新宿的街道上。
作品
東京日法學院(P006)
岡本太郎紀念館(原岡本太郎住宅,P066)
神奈川縣立鎌倉近代美術館
新宿西口廣場,車站站體大樓
涉谷車站站體大樓
小田急百貨店本館
2 皮亞諾 Renzo Piano
1937年生於義大利熱那亞,父親從事建築業。據說年幼的皮亞諾隨著父親到工地現場見到沙子、紅磚在隔天變成一堵牆,甚至最後變成高聳的大樓時,就彷彿看見了「魔法世界」一般。在1971年的國際競圖中,皮亞諾與羅傑斯(Richard Rogers)獲選為法國龐畢度中心的設計師。當時三十三歲的年輕建築師,採用外露管線非常具有挑釁意味的設計,遭到保存了許多歷史性建築的馬雷地區民眾激烈的反對。不過,當建築物完成以後,造訪的參觀者遠超過當初的預期,皮亞諾也因此成為世界知名的新銳建築師。他的作品在日本除了愛馬仕商店外,還有與岡部憲明共同設計的關西國際機場旅客大樓。
作品
愛馬仕商店(p.010)
關西國際機場旅客大樓
畢龐度中心(法國)
曼尼收藏美術館(Menil Collection Gallery)(美國)
3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1941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很多七○年代以後出生,尤其是大阪所在關西地區的人,相信所認識的第一位建築師一定都是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在受到柯比意設計的建築物的感動下,希望建材能擁有「足以刺激人類神經的粗糙感」的質感,而開始採用水泥作為建築素材。1976年,他在大阪老街以清水混泥土打造的「住吉長屋」,讓他一炮而紅。之後經過三十年時間,安藤成為世界知名的建築師。安藤忠雄原本是職業拳擊手,自修建築並未進入大學就讀。據說在他二十多歲時,遊歷世界遍覽建築的經歷,對他在建築的學習上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幫助。這麼特別的經歷,同時深具親和力,一點也沒有巨匠的架子的性格也是安藤忠雄深獲建築界,以及一般人喜愛的原因吧。
作品
國際兒童圖書館(p.014)
住吉長屋
六甲集合住宅
茨木春日丘教會(光之教會)
直島現代藝術博物館
奧迪汽車日本總公司
4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1913年出生於日本大阪府。他的作品呈現出壯大、瀟灑、充滿威嚴、動感的感覺。丹下健三的作品如此,本人更是日本近代建築中的巨星。丹下從高中時代起就是個聰明又愛讀書的人,他在學校圖書館的西文雜誌中,發現了柯比意,也因此立定志向成為建築師。大學畢業後,他進入前川國男設計事務所,之後,從1946年到1974年間在大學任教,同時在他的研究室中也培育了很多建築師,例如磯崎新、黑川紀章、谷口吉生等人。丹下在1961年創立的事務所也參與了許多公共設施與都市計畫活動,他的舞台不僅在日本,更涵蓋到世界各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為新宿的東京都廳辦公大樓。不過,位於有樂町老朽毀壞的舊東京都辦公大樓,其實也出自丹下健三的手筆。建築物雖然老了,舊了,可是丹下健三卻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巨人」。
作品
東京天主教聖瑪麗大聖堂(p.026)
國立室內綜合競技場(代代木體育館)
東京都廳新辦公大樓
富士電視台總公司大樓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宮殿(沙烏地阿拉伯)
OUB中心大樓(新加坡)
5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1876~1959,出生於美國威斯康辛州。直接把客廳蓋在瀑布上的落水山莊;打造巨大白色的螺旋狀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萊特在作品中流露獨特感性。萊特和委託人的妻子相偕出奔,後來這位夫人卻慘遭殺害等醜聞,歷經了超過二十年沒有工作的生活,而後卻又奇蹟地重新站起,一生曲折離奇。萊特還是一位多產的設計師,一生當中,共計設計了400件(若含未實際興建的設計案,作品總計超過800件!)他的作品只存在於他的祖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日本。其中之一是1923年竣工的日本帝國飯店。在帝國飯店正面的玄關,採用了幾何學風格的設計,氣氛莊嚴,這座玄關在1985年遷往愛知縣的明治村,至今仍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景點。
作品
自由學園明日館(p.030)
舊帝國飯店
YODOKO迎賓館(原山邑太左門別墅)
古根漢美術館(美國)
落水山莊(美國)
6 前川國男Kunio Mayekawa
1905~1986年,出生於新潟縣。東京大學畢業後立即渡法,在柯比意旗下工作了2年。但是返回日本後的前川國男卻遭遇一連串的困難。在要求「日本式」的競圖中,前川大膽地以近代建築挑戰,戰爭期間建材不足,前川也放棄鋼筋,以木造實踐柯比意的理念。不論面臨何種狀況,前川國男總是貫徹他近代主義的信念,秉持建築師應有的誠實,他的態度被稱為是「奮鬥的現代主義者」,也成為建築界的精神支柱。前川參與了上野的東京文化會館等許多公共設施,在他母親的故鄉弘前,從市政府辦公室到市民會館、博物館、醫院、甚至殯儀館,前川國男留下了大量的建築物。對喜愛前川國男的建築迷來說,弘前可說是一個像烏托邦一樣的城市。
作品
前川國男故居(p.034)
東京文化會館
國際文化會館
紀伊國屋書店
東京海上總社大樓
東京都美術館
弘前市政府
7 柯比意 Le Corbusier
1887~1965年,出生於瑞士。柯比意本名查爾-愛杜阿•讓奈瑞(Charles-Edouard Jeanneret),柯比意是他的筆名。這個名字後來成為人們的記憶中,二十世紀最偉大建築師的名字。少年的讓奈瑞熱愛繪畫,原本希望和父親一樣,走上時鐘工藝設計的道路,但是他在1917年正式以法國作為發展重心之後,即正式獻身於建築。他作品中的薩伏伊別墅為一座代表性的白色住宅,廊香禮拜堂充滿了有機的形態。在這些作品當中,柯比意不僅將鋼筋水泥這種新的建築結構套入古典的樣式中,更賦予建築物符合結構的獨特表現,對後世帶來巨大的影響。此外,柯比意也提倡理想城市,縱橫交錯的道路,中心有摩天大樓,四周圍繞著車站……。 1920年代天才所作的夢想,在跨越半個世紀之後果然成為現實中的一部份。
作品
國立西洋美術館(p.041)
薩伏伊別墅(法國)
廊香禮拜堂(法國)
昌迪加爾都市計畫(印度)
拉吐亥修道院(法國)
8林昌二Shoji Hayashi
1928年出生於東京都。在介紹建築師的雜誌與書籍中,除了經常可拜讀到建築藝術家的大名外,還有一家公司的名稱也經常出現,那就是日建設計。日建設計是1900年創業、日本最大的設計公司,曾經參與東京鐵塔、東京巨蛋、聖路加國際醫院、NEC總公司大樓,以及最近的泉花園的興建工作。林昌二在1953年進入日建設計,之後也參與了好幾件堪稱「傑作」的辦公大樓設計,目前為該公司的名譽顧問。在學生時代,林昌二夢想成為飛機的設計工程師,後來進入了日建設計也懷抱著「成為無名英雄的一員」的態度,成為組織中的一份子,是一位備受尊重的建築師,也是一位罕見的人物。其於2001年過世的妻子林雅子,是一位知名的女性建築師先驅,曾參與許多住宅的設計工作。
作品
宮旁大樓(p.058)
三愛夢想中心
寶露化妝品五反田大樓
日本IBM總公司
日本媒體中心大樓
新宿NS大樓
9 蘆原義信 Yoshinobu Ashihara
1918~2003年,東京人。建築師隈研吾曾經描寫蘆原信義是「很難再找到一位像他一樣,受到那麼多人喜愛,以及許多業主信賴的建築家了。」這多少是因為蘆原個性的關係。蘆原的代表作包括駒澤公園、銀座的SONY大樓、池袋的東京藝術劇場等等。這些地方有一個共同特色,都給人一股熟稔的安全感與親切感。蘆原大學畢業以後到美國留學,回國後,意外地參與了中央公論社新大樓的設計,蘆原的設計也因此獲得日本建築學會作品獎。從此以後,他開始參與辦公大樓等各種建築的設計工作。此外,蘆原並以建築師的角度觀察義大利等世界各地城市的景觀,以簡潔的文字寫成了《城市美學》一書,是一本至今仍擁有許多讀者的名著,蘆原義信也因此以成為一位都市景觀先驅。
作品
駒澤奧林匹克公園、體育館、管制塔(p.081)
SONY大樓
東京藝術劇場
國立歷史民族博物館
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膠卷中心
10 谷口吉生 Yoshio Taniguchi
1937年出生於東京都。谷口擅長運用以玻璃切割空間,以直線切割風景的手法,在簡潔的建築中創造新的風景,因此每一件作品都獲得熱烈的注意與讚賞。谷口是設計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等建築物的建築師谷口吉郎的長男,但是他從小並不希望成為一位像父親一樣的建築師,而是以成為工程師為志向。但是在一個夜晚,他聽到父親與友人討論學習建築還是應該到美國去,這一番對談觸動他立志學建築,於是前往美國留學。經過了幾十年之後,他才知道當初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建築師。1997年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大改蓋建計畫的競圖中,谷口吉生在與瑞士建築師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法國建築師多米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荷蘭建築師庫哈斯(Rem Koolhaas)等知名建築師一起競爭,但依然勝出獲選。2004年全世界都在熱烈期待他的紐約現代美術館改建計畫完成。
作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p.094)
葛西臨海公園休息屋水晶視野屋(p.086)
葛西臨海水族館
土門拳紀念館
豐田市美術館
11 村野藤吾 Togo Murano
1819~1984年,出生於佐賀縣。大學畢業後立即進入渡邊節建築事務所。在辛苦中學習了古典樣式的村野於十年之後獨立,開始展開從俄羅斯到歐洲的見習之旅,以「確認現代設計的流變」,也建立起自己的現代主義風格。他運用了前所未見的獨特手法,設計出無數的知名建築。他的作品包括京都的都飯店佳水園的茶室式建築、令人聯想到柯比意廊香教堂的寶塚天主堂教會。日本生命日比谷大樓(日生劇場)中,天花板波紋狀堆壘的石頭如內臟般的設計手法,每一件都壓倒群倫。光看著照片,就好像踏進了「想像力的博物館」。村野藤吾與丹下建三並稱為日本現代建築巨擘,在93歲去世之前,一直活躍於建築界。
作品
目黑區總合廳舍(前千代田生命總公司大樓,p.090)
日本生命日比谷大樓(日生劇場)
寶塚天主堂教會
世界和平紀念聖堂
讀賣會館
日本盧瑟神學大學
第1章 明亮的地方東京日法學院從外掘通轉入巷子裡,再稍微爬一段坡道,「東京日法學院」就映入眼簾。這棟現代的建築物興建於1950年,是東京與法國的文化交流空間。在大門前是一間有著可愛紅門的書店,綠色草地上是一家咖啡餐館,二樓是現代化的圖書室。在充滿靈氣的空間中,耳邊法語交織,才走到飯田橋的坡道途中,我就陷入一種錯覺,彷彿突然來到法國一樣。就在這時候,眼前出現一個像似通往異國,或是異世界的美麗空間。這就是位於彎成兩段的建築物夾角處的階梯塔。一腳踏入塔內,眼前一整片清一色的白,我不禁屏息駐足。螺旋造型的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