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版人週刊、商業周刊964期書摘特別推薦*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最高評價*政治大學科管所所長溫肇東教授、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洪明洲教授專文導讀「本書指出了一條明路,幫助現今和未來的領袖更了解他們領軍的方向。若你不只想知道我們現在的落腳處,更想知道未來的路,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我好喜歡這本書!」----馬歇爾.葛史密斯,《領導大未來》、《全球領導》作者「這是一本極盡未來想像的精心傑作。它回答了『接下來該怎麼走?』這個問題。除了言之鑿鑿的道理,書中更為我們勾勒出不凡的未來願景。」---托爾.道爾,世界生產力科學同盟榮譽主席要掌握未來25年的商機,請先理解未來的5種科技領域!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個人數位頻率,只要發聲下達指令就會連結上想要的東西;一種只有空氣三倍重、隔熱隔音效果奇佳的空氣膠會出現,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量;不久我們使用的是無水馬桶,它會將排泄物直接轉換成肥料;從植物身上提煉出塑膠,這些產物最後可分解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塵土,消弭廢棄物問題;引進全新的晝夜測定工具,更新作息表,配合生理節律進行學習及創意思考……我們身處於科技騷動的時代,需要一張科技地圖佈局未來,經濟的成長也繫於科技的設計與應用,無法釐清科技的走向,就抓不住未來經濟的方向。哪些科技會改變生活、產業生態,帶動全新龐大的市場商機?你如何理出一套策略、產品或服務,因應未來二十五年的發展?深受世人尊敬的未來學家喬爾.巴克和史考特.艾里克森耗費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找出五種主導我們未來生活的關鍵科技領域:◎超級科技生態領域—更大、更好、更多!(譬如核融合發電)◎極限科技生態領域—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譬如空氣膠絕緣體)◎地方科技生態領域—以小博大,凡事以家為前提(譬如風力發電機)◎自然科技生態領域—與自然合而為一(譬如有機塑膠)◎人文科技生態領域—重視我們皮囊內的東西(譬如幹細胞)這五種科技為我們打造出未來的工作方式、飲食方式、在地球上移動的方式、建造居所的方式、製造和使用能源的方式、溝通的方式、自娛的方式、以及醫療保健的方式。唯有瞭解這五大”科技生態”的成長與進化方法,才能順勢活用公司人才與資產,充份發揮各領域所帶來的契機。喬.巴克(JoelA.Barker)史考特.艾瑞克森(ScottW.Erickson)/著高子梅/譯
章節試閱
緒論 001 科技新視界
1978年,《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作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將高科技(high tech)這個詞彙普及化。憑藉這個標籤之助,所有精密科技都被提升至等同於「主教」或「高教會派」的地位,也就是全能的、神奇的、被崇拜的。奈思比貼上的這個標籤暗示兩種類別:高科技與想當然耳的低科技。然而,在我們逐步往更精密的科技紀元邁進時,必然會對「科技」二字做出更精確的描述。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需要一種協助為未來布局的科技地圖。就像我們在實體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城鎮的所在位置一樣,現在我們需要某種概念地圖,以便為那些不斷冒出頭的新產品和新製程找到自己的位置,更了解這個科技的「未來新世界」。
名稱、座標都清楚無誤的地圖,好處不勝枚舉。舉例來說,1990年代,美國投資界試圖界定「新經濟」(new economy)這個字眼,當時他們使用的科技標籤──高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和資訊科技──都太語焉不詳,以致不太好用。由於世界經濟的長期成長深繫於科技的設計與應用,除非我們先釐清科技走向,否則恐怕永遠無法掌握未來經濟的方向。
自這個世界有人類以來,就是靠工具打造未來。只不過現在我們用更新的玩意兒取代了昔日的斧頭、弓箭和生火工具,例如氣象衛星、核子反應爐,乃至電腦網路和電腦斷層掃描。我們已經從簡單工具的製造者演化為複雜科技的製造者。
現今科技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深遠影響我們的未來。每天至少有一則重大科技新聞公諸於世,這點或許讓人吃驚。科學家每天都有新發現,這些發現為新的科技發展埋下種子,未來勢必影響和改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過去十年間,已有幾位作者針對科技方面的重大議題著書立論。有些作者以高科技為題,大談如何銷售或維持高科技的榮景。有些作者則針對特定類別的科技著書寫作,如永續科技、太陽能科技或生物科技等。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試圖在首部著作《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說明在科技界維持領導優勢為何如此困難,後來又在第二本著作中嘗試展現成功的科技領導策略。
這些著作顯然都在探討科技對現代商業和社會的影響,卻沒有談到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科技對未來的影響。哪些科技發展模式是商業界、工業界、政府及學術界必須留心注意的?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及整頓這個科技世界裡大批出現的新產品和新製程?
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們花了近二十五年時間讀遍各刊物的科技報導,並且一一登錄。讀過數萬篇文章、舉辦成千上百場討論後,我們終於可以發表一篇史無前例的革命性宣言:我們已經找到一種幫助理解所有科技發展的新典範(paradigm)。這個全新的典範有一組簡單的規則,每個人都可用以檢驗和歸類新科技,歸類標準則視科技目的而定。
2004年,我們花了六十天登錄三百多則新聞,下面特別挑出十五個與科技相關的標題說明本意。你不妨試試能否從這份清單裡看出什麼規律模式。對我們而言,這個模式再明顯不過;相信讀完本書後,你也會很快一眼看出其中的模式。
˙「個人原子動力飛艇」〔《科技時代》(Popular Science),2004年6月〕
˙「控制飲食可延長壽命」〔《財星》(Fortune),2004年6月14日〕
˙「冷燄降低污染」〔《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2004年6月5日〕
˙「侵入性真菌侵襲自然景觀」(《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飛快光束使電腦晶片如虎添翼」(《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氫有助於清除柴油引擎的廢氣」〔《富比士》(Forbes),2004年6月21日〕
˙「鳥兒如何趕走巢內的蟲」(《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會運算的細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2004年6月〕
˙「以食物濟貧的網站」〔《優涅讀者》(Utne Reader),2004年5-6月〕
˙「可穿在身上的戰鬥機械裝置」(《科技時代》,2004年6月)
˙「永續科技讓農村重生」〔《大地之母新聞》(Mother Earth News),2004年6月〕
˙「從沼氣中取得能源」(《新科學人》,2004年5月)
˙「基因罐頭豬肉的威力」(《新科學人》,2004年5月)
˙「賽格威(Segway)的下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04年6月12日〕
˙「群眾的智慧:書評」(《經濟學人》,2004年5月29日)
再問一次,你能從這些標題中看出什麼模式嗎?或許你會說這些標題都與「高」科技有關。沒錯,但這個答案對我們來說還不夠。
事實上,上述十五個標題涵蓋了五種不同科技,它們背後都有一套自己的價值觀,對該科技使用者來說,意義尤其深遠。這五種科技各自整合出自己的運用模式,深切形塑下列各個面向:
˙工作的方式
˙飲食的方式
˙在地球上移動的方式
˙建造居所的方式
˙製造和使用能源的方式
˙溝通的方式
˙自娛的方式
˙醫療保健的方式
本書的目的是教你認識這五種不同科技,以及它們創造的未來。這就是所謂五大未來領域。
我們會教你如何辨識這五類科技,了解它們對個人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影響。
世界上許多公司推出產品時,不知道這些產品與某些科技領域有關。有些國家在缺乏充分理由的情況下,強行制定獨厚某類科技領域的政策。雖然自由市場可以協助科技領域發展和競爭,從許多例子來看,國家政策卻是干預自由市場力量的始作俑者。
若任職大型組織、企業或政府機關,往往會發現這些突如其來的新興科技把人搞得昏頭轉向,就像遭颶風襲擊的海上船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理出一套策略?如何銷售產品?如何提供服務?如何寫出規章?如何從事投資?若所有新興科技都只是一波又一波的新鮮玩意兒,如何招架得了?
只要理解本書的基本前提,便能用全新的觀點審視這個科技世界。換言之,閱讀本書時會經歷一種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過程。新的路線將愈趨明朗,新的目標逐漸成形。你開始懂得用新的角度去理解、欣賞和預測這個科技世界的走向。
現在就讓我們啟程探索五大未來領域,了解這五類科技將使你的未來面臨哪些選擇。我們會充當嚮導,教你用新的角度觀察科技動向,帶領走訪那些趁機竄起的新興地區,介紹各種語彙和規則,讓你了解未來二十五年可能的走向。
有了這些資訊,將能更好整以暇地在五大未來領域找到自己的方向。
002 嶄新生態系統
現代科技有如被關在小公寓裡的大丹狗。
──羅伯•普爾(Robert Pool)
假設有一天一早醒來,打開電視,聽見晨間新聞主播報導地球某個地方發現了全新生態系統。這個主播還提到其實不只發現一種生態系統,而是五種生態系統,全部是地球上前所未見的。
這則新聞當然重要,因為我們知道生態系統與這個世界未來的發展及生存息息相關。根據過去二十五年所做的調查,我們深信這個世界正親眼目睹科技生態系統的誕生,這個生態系統是由人造元素而非生物元素構成。
一百多年前,汽車與鋼鐵拉開大量生產的序幕,「科技生態」(TechnEcology)一詞首次浮上檯面。日漸強大的科技生態幾乎改變了地球上所有自然生態系統,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逃過它的手掌心。然而,過去三十年來,又有另外四種科技生態系統逐漸崛起,與之抗衡。
科技生態是人類累積各種發現、發明與創新之後必然的結果。這些複雜的系統不受自然力量驅使,也不受自然時間限制,反而聽命於人類的創作意志,演化速度令人咋舌。其實這種飛快的演化速度不足為奇,因為生態科技是依科技時間(tech-time)運作。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電腦的演化。電腦不像一般自然有機體需要耗費數千年時間才能演化為目前的樣子,它只花了不到五十年,便從一座重達五十噸、龐然大物般的水冷式機器,演化成一具僅重三英磅、運算速度卻快上一百萬倍、精密度也至少高出一百萬倍的可攜式裝置。
由於科技時間比自然時間快上許多,未來數百年間,我們必將親眼目睹地球上完整的科技質變。
在五種科技生態中,有四種截至目前仍算單純。然而,這些大相逕庭的科技領域也像崛起中的生物生態系統一樣,會隨時間流逝變得更複雜、更緊密,甚至達到自給自足。依複雜系統理論(complex systems theory)的說法,我們可以大膽假設它們終有一天會開始自我組織(self-organize),自行掌控演化的過程。如果這一天真的來臨,它們的演化能力將呈指數成長。正因演化的速度如此可怕,我們人類更應該清楚認識眼前發生的事,趁它們浮上檯面之際先行掌握一切,以免它們自行坐大後覺得措手不及。
勾勒科技生態
勾勒生物的生態系統並不難,因為生物生態系統隨處可見;科技生態系統卻是全新的觀念,不那麼容易立刻理解。說明何謂科技生態之前,先看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汽車的「生態系統」。
當年剛發明以汽油為動力的汽車時,這項工具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但為了讓這個概念成功上市,一系列支援於焉展開──一種生態系統。下面隨意列舉了幾項這個生態系統的元素,這些元素未來的發展對汽車能否成功躋身科技物種有重要影響:
燃料容易取得
˙原油公司研發出更好的煉油技術……
˙於是煉油廠遍及各大陸……
˙運輸業開始蓬勃,市場出現對汽油的需求……
˙為了安全運送石油,油槽車開始上路……
˙加油站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
˙大家開始尋找最適合蓋加油站的地點……
汽車輪胎
˙為了配合不同車種的需求,開始研發不同式樣、不同尺寸的輪胎……
˙輪胎物流系統興起,能延長輪胎使用壽命的補胎系統開始出現……
˙路上開始有拖吊車,將「故障受損」的車拖到修車廠……
車體與引擎修繕
˙各種有利修繕的工具與地點一一問世現身……
˙開始出現形形色色的車漆與引擎專用機油(有助於清除汽油渣滓的濾心也開始出現)……
˙市場上對新的技術人才需求甚殷,進而創造出全新的工作類別:汽車技師……
汽車專用馬路
˙水泥業和柏油業開發出全新的造路技術……
˙市場上出現全新的鋪路設備……
˙市場上急於建造新橋……
˙開始以新式工法鑄造鋼筋水泥大橋……
專為駕駛和乘客準備的休息站
˙餐廳和汽車旅館一一在路邊開張……
˙免下車餐飲店陸續開張……
˙麥當勞開始盛行……
˙速食餐飲業開始蓬勃發展……
嗯,現在懂我的意思了吧。當這一切在眼前逐一展開,下列因素讓汽車本身演化,變得更時髦、更好開、更快速、更安全:
˙它的車燈升級了……
˙它的座位升級了……
˙它有了電子點火系統、自動換檔系統、更強勁的引擎,種種創新發明使開車這件事變得更輕而易舉,再加上……
˙它的剎車系統也升級了,剎住車子不再是件難事。
汽車、卡車、運動休旅車、迷你休旅車等(全源自最原始的車種)不斷推陳出新,「帶動」汽車生態系統的演化。
當然,我們是用比喻的方式談汽車的「演化」。事實上,這一切改變都是人類為了因應市場所需和引擎改良而設計生產的。隨著需求改變,科技跟著改變。科技加快了改變的速度。如今折彎任何一片金屬前,必須先由汽車工程師在電腦上進行新車的設計、建構、撞擊測試和拆解等動作。過去五年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要幾個月就大功告成。這些改變是受人為驅動,但完全符合隱喻下的科技生態系統;當汽車「演化」時,整個生態系統隨之改變。2003年,福特汽車(Ford)歡度百週年慶。自從裝配線上成功製造出第一部福特汽車以來,即便已過了一百年,汽車的性能一有改變,整個生態系統都會跟著產生某種程度的變化(這種視環境改變而出現的適應變化,正是生態系統重要特徵之一)。二十世紀行將結束前問世的運動休旅車風,正是視需求而改變的典型例子。運動休旅車堪稱高度互動性複雜系統下的產物,經過一連串創新與適應後,終於演化為今日的形貌。
但必須了解的一點是,汽車這種東西只算是科技生態中微不足道的例子,五大未來領域的任何一個領域都複雜得多。
儘管這些科技的演化模式很類似生物的演化,兩者仍有根本的差異。生物的生態系統會透過自我組織及創新的過程,進行演化和成長。它們的求生與適應能力與生俱來。儘管那股造成變化的力量可能來自生態系統之內或系統之外,對這項變化所具有的應變能力卻是生態系統內的活性元素(living element)與生俱來的本領。反觀科技生態,全是由人類「預先設計好的」。它們面對內力、外力時出現的應變和調適動作,都是人類設計出來的反應,所以它們的創造者不是神,而是人類。
繼續下面的論述之前,先定義書中提到的幾個名詞。
●科技的定義 科技的傳統公認定義包括下列幾項:
一、科技是指知識的實際運用,通常有特定的專業領域,如電腦科技。
二、科技是一種工具,靠技術性程序、方法或知識達成任務,如資料儲存這門新科技。
三、科技是指某特定產業範圍內的專業層面,如教育科技。
下面是我們對科技的定義,只用一個句子結合上述內容:
科技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被綜合或分開使用的一組工具、技術和知識。
● 生態系統的定義
● 生態系統是一種一體化的複雜系統,由各種有生命的有機體組成,這些有機體在這個生態系統內相互競爭與合作。生態系統會透過生物間的互動,將可用資源轉換為更有價值的資產。它有能耐熬過各種環境條件,只要有多餘可用的能量和資源,就會不斷成長和適應,逐步演化成更複雜的物種。
所有生物生態系統都受資源基礎左右和限制。舉例來說,珊瑚的生態系統必須靠海洋才能吸收養分,草原的生態系統得靠土壤吸取養分。養分基礎對依附其生活的生態系統影響甚鉅。
下面是生物生態六項明顯的特徵:
一、它們擁有各式各樣活性元素,這些元素之間各有互動關係,如掠食者/被掠食者、高度互利共生關係等。
二、在同一生態系統內的元素為了發揮可用資產的最大功能,會採取各種支援性的互動作法。
三、生態系統組織的出現並非經過某種刻意規畫,而是藉由不斷進行個別互動,才提升整個生態系統的成果。
四、這些生態系統很結實、堅固,無論經歷多少全面衝擊都能倖存,繼續成長與發展。
五、它們會透過創新的過程不斷演化,包括個別演化和整體演化。
六、創新是靠個別元素之間的競爭與共生互動來驅動的。
●科技生態的定義
科技生態是一種複雜的科技生態系統,其中的元素均由人為工具和技術所構成,它們會共生與競爭,以求達到技術多樣化及互動複雜化的目的。
科技生態像生物生態一樣,有能耐解決各種問題,更懂得利用多餘能量和資源來壯大自己,進而演化為更精密、複雜和龐大的生態系統。
價值觀和信仰是科技生態賴以成長的養分基礎。科技元素在龐大的生態系統中演化時需要選用哪些實際資源,就是由價值觀和信仰主導。換言之,科技生態裡的養分基礎是無形的,並非有形存在。
我們相信生物生態系統所具備的六項特徵,正某種程度彰顯在各個科技生態上。
● 科技時間的定義
開始探討五大未來領域前,必須先釐清一個定義。何謂科技時間?
科技時間是指下一代科技誕生所需的時間。
科技時間進行得比自然時間快,使科技演化速度遠比複雜的生物演化快捷許多。
即使古代和中世紀曾出現令人驚豔的革新技術,當時的科技時間卻沒比自然時間快多少,因為那時發明者多半離群索居,手邊鮮少有助一臂之力的工具。但隨著工業革命到來,組織化研究〔愛迪生(Thomas Edison)建立的〕啟動,再加上近年來廣泛運用電腦模擬技術,以及研究人員全球串聯,現在若有任何新構想,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獲得突破性進展。過去要花七年至十年,現在不到二十四個月就能搞定。五十多年來,電腦的處理速度指數型大幅成長;運算速度一提升,科技時間隨之加快。
現在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演化幾近沒有任何局限的年代,唯一要擔心的是,當你遇到難題時究竟能串聯多少一流專家共同研商解決。看看2003年SARS大流行時,世界各國如何應變?全球資源競相投入,短短幾週便釐清、確認及找出治療SARS的方法,因為全球科學家都以科技時間運作。
五大科技生態的崛起與科技時間息息相關。事實上,科技時間是為了適應科技生態系統而生。科技生態枝節繁瑣,演化速度快捷又無章法,我們認為唯有先釐清這些人為驅動的新興科技生態系統,才可能妥善管理它們未來的發展,決定其去向。
003 科技地圖
前面曾提到可以利用科技地圖為未來布局,而地圖上的名稱若夠精確,將頗有助益。
由於科技的設計與應用才是全球經濟背後真正的做手,除非我們先了解科技走向,否則根本無法掌握經濟脈向。
唯有清楚了解這些「新科技生態」的布局圖,才能清楚勾勒「新經濟」真正的走向。
我們已經勘測出五大科技生態的位置,並根據其科技主題命名。請切記:這五大領域都屬於高科技──非常精密、複雜的科技。它們為我們指引了一條明路,使我們將科技細分為更精細、更好用的不同類別。下面列出五大未來領域的名稱: 超級科技生態領域(The Super TechnEcology Region, ST)
極限科技生態領域(The Limits TechnEcology Region, LMT)
地方科技生態領域(The Local TechnEcology Region, LOT)
自然科技生態領域(The Nature TechnEcology Region, NT)
人文科技生態領域(The Human TechnEcology Region, HT)
●科技生態的特徵
只要知道下面四個問題的答案,便能勾勒出每一種科技生態的特徵:
˙該領域對物資資源的態度為何?
˙該領域對科學和技術的看法為何?
˙該領域如何看待本身與大自然間的關係?
˙該領域對工作和休閒的看法為何?
日後只要知道任何一種科技案例的主要用途或功能,便可利用上述四個問題找出幾乎任何科技範例的所在領域。請注意,這裡所指的不是「唯一」的用途或功能,因為多數工具的用途不只一種。我們可以利用螺絲起子開啤酒罐,但那不是螺絲起子的主要用途。一旦確認了該科技的主要用途,便能用適當的科技生態系統為它定位。這與現今所用的科技標籤有根本上的差異。掛上「奈米科技」標籤的東西並無法揭示它的功能,只是說明起源。「資訊科技」或「生物科技」領域道理相同。這些標籤無法讓人明白它們真正的用途,而我們的標籤可以。這一點對我們的論述非常重要,所以再強調一次:除非了解某項科技真正的用途,否則絕對無法歸類。必須先知道科技的用途才能歸類。換言之,用途決定所在領域。
以我們已經做好分類的科技來說,其中許多科技只能在單一領域發揮最大用途。以自然界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魚鰓可以在水中發揮功能,在陸地上卻毫無用武之地。正因如此,它很容易歸類為「水中」科技。
另一方面,有些科技同時出現在眾多領域。以「刺」為例,生活在水中的海膽身上長滿了刺,森林裡的豪豬和草原上的毛毛蟲身上也長滿刺。
但若逐一檢查「刺」在不同環境下的功能,會發現用途完全不同。雖然這三種動物身上的刺都有保護作用,但海膽身上的刺主要是為了移動之便,豪豬身上的刺是為了保暖隔熱,毛毛蟲身上的刺則是為了辨識和擇偶。
換言之,本書是依各科技的主要用途來分門別類。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所定義的科技「領域」與我們的分類計畫向來搭配得天衣無縫。但我們也承認,這些都只是為了做好有效分類初步展開的嘗試。我們願意接受各方對上述分類方式的質疑,唯有透過討論和辯論,才能讓整個論述更趨成熟。
很重要的一點是:各科技生態的從業者深信,自己投身的領域將為全人類帶來多數人認定的烏托邦生活。因此,不管選擇在哪一種科技生態下生活和拓展事業,都不代表選擇的是更好的生活,而是選擇了自己要的生活方式。
未來正循著昔日科幻小說家才想得出來的情節逐一在眼前展開。身為社會和世界一分子的我們,應該好好檢討這些供我們選擇的未來領域,了解長期的正面及負面後果,並公開討論、溝通與辯論這些選擇對我們的未來及孩子的未來有何意義。若未經這類討論便冒然投入,等於冒險把我們的未來交付給太偏狹或太混沌的外力來決定。現在若能多花點時間了解未來,可以大幅降低可能出現的負面非預期結果,打造出一個對所有人類都有益的將來。未來十年所選擇的路,對日後百年的發展勢必有深遠影響,現在開始討論根本不嫌早。
緒論 001 科技新視界 1978年,《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作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將高科技(high tech)這個詞彙普及化。憑藉這個標籤之助,所有精密科技都被提升至等同於「主教」或「高教會派」的地位,也就是全能的、神奇的、被崇拜的。奈思比貼上的這個標籤暗示兩種類別:高科技與想當然耳的低科技。然而,在我們逐步往更精密的科技紀元邁進時,必然會對「科技」二字做出更精確的描述。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需要一種協助為未來布局的科技地圖。就像我們在實體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城鎮的所在位置一樣,現在我們需要某種概念...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