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還在尋求心靈出口,本書是你最好的指南。
唯有開展對他人的慈悲、不觀他人之過,勇於面對自己本來的面貌,我們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暢銷書作者佩瑪·丘卓以她慣有的洞見和幽默,告訴我們如何活得灑脫自在。作者以多年的禪修體悟,平易近人的言詞,引領我們領會源自古老,藉由歷代偉大成就者的心意流傳至今的西藏智慧;五十九則充滿慈悲與愛的智慧偈頌,深切符合現代人渴望心靈解脫的需求。本書不但是最實用的生命教示,更是澆息輪迴苦惱的清涼泉源。
佩瑪·丘卓是創巴仁波切最傑出的大第子之一,她是西藏金剛乘比丘尼,同時也是北美第一座藏密修道院甘波修道院院長,著有《生命不再等待》《當生命陷落時》等多部引起國內外讀者廣泛影響的心靈作品。佩瑪·丘卓在本書中以樸實的引導說明如何發展對他人真誠的同理心,從當下開始擁抱生命中的痛苦,和無常為友。教導我們當下立斷煩惱的馴心方法,讓我們在實修中頓然覺醒:找尋出心靈出口,何需外求。
章節試閱
無怨悔的世界
――學習心靈安住的智慧
第一章 不逃避,就沒問題
我們早就擁有一切,不用再做任何改變。那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歷程,例如對自己的表現患得患失、自我中心、強烈執著自身、嗔恨、妒忌還有各種執著,這些情緒從未影響到我們最根本的寶藏。它們彷彿蔽日的烏雲,只是暫時遮蔽了陽光, 但太陽的溫暖和光輝永遠在那兒。這是我們本來的面貌,只差一瞬間,就能全然覺醒。
這種心態與過去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從上述觀點來看,我們不需要改變:你可以覺得自己是個可憐蟲,但仍是位理想的開悟候選人;你可以覺得自己是這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但這種感覺就是你的寶藏,你不需去拋棄或改變。令人厭惡的事物也有炫爛的一面;摯愛、驕傲、鼓舞或愉悅的事物也都是我們的寶藏。
運用本書的修法,你可以立刻開始禪修。如果你覺得憤怒、為貧所困或感到沮喪,這些修法就是為你所設計的,鼓舞你利用生活中的逆境,來喚醒對自他的慈悲心。這些修法引領我們接納自己,讓我們願意面對痛苦,不再逃避,引導我們敞開心胸,接受生命本然的面貌。
當我們談到慈悲,自然就會聯想到關懷他人。我們之所以很少關心他人,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母親或敵人,原因就在於我們不關心自己。在我們的內在有一部分是我們所不想要的,每當這些情緒出現時,我們便逃之夭夭。
因為我們選擇逃避,所以一直無法安住在當下,錯失安住的時刻。如果能體驗當下,就會發現那是獨一無二,珍貴且全然清新的體驗。這種經驗不會發生第二次,因此我們應該感激和慶祝每一個時刻─沒有比當下更莊嚴、更廣闊或究竟的了,事實上,沒有比當下更美好的時刻。
唯有瞭解自身的痛苦,我們才能毫無畏懼,成為願意感受他人痛苦的精神勇士。我們能承擔他人的痛苦,是因為我們了悟彼此的痛苦毫無差別。欲臻至這種境界,需要各種助緣,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能對你們有所助益。
你將從本書學到三種相當實用的修行方法:
1.基礎靜坐禪修(又稱止觀禪修)
2.施受法(又稱自他交換tonglen)
3.依偈頌實修法門(又稱修心七要,或婁炯法lojong)
上述修法喚醒一種信念,亦即我們所需要的慈悲與智慧,從未與我們分離;該教法也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貪、瞋、癡與智慧等特質。
這些年來,人類互相傷害、環境遭受污染,人與動物無法和平相處,種種現象的原因在於我們對自己不夠瞭解、缺乏信任與關懷,而「止觀禪修」(shamatha-vipashyana,又稱為明靜)這種靜坐所傳授的技巧,就是開啟了悟自身的金鑰匙。
止觀禪修
練習止觀禪修時,應該背脊挺直,雙腿盤坐,雙眼睜開,並把雙手放在大腿上。當氣息呼出時,專注覺察氣息,安住在呼吸當下。換句話說,此時身心處在柔軟,全然放鬆的狀態。這裡「安住在呼氣上」,就如「全然活在當下」一樣,無論發生什麼事,安住在當下。當我們覺察到呼出的氣息時,也可能會感受到周遭的事物,例如街上的聲音、牆上的燈光;這些事物會略為影響我們的注意力,不過我們不需擺脫它,只要繼續端坐,覺察呼岀的氣息。
安住在呼吸上只是此法門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要對治我們內心不斷生起的雜念。靜坐時,我們與自己對話。教授中說,只要察覺到自己的念頭,就為它貼上「念頭」的標籤。如果你的心妄念紛飛,告訴自己這些都只是「念頭」;無論你的念頭是暴力的、熱情的、充滿無明或否定的;不管是擔憂或恐懼、精神上的、對自身行為感到喜悅的,或是舒適、振奮的,無論它們是什麼,都不需要用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也不需對念頭加上任何評判,只需真誠而溫柔地認出「念頭」就可以了。
呼吸的觸感要輕柔:只把百分之二十五的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要緊握或執著呼吸的狀態。你是開放的,讓氣息與室內的空間結合,讓氣息流洩到整個空間;接著會出現短暫的停頓,直到下一個呼吸時,再度將氣息呼出。當你吸氣時,會有一種開放和等待的感覺,就像按下門鈴,等待有人來應門一樣。接著你重覆按下門鈴,等待有人來應門,或許你的心開始神遊不定,當你發現自己再次妄念紛飛,重新認出這個念頭。
對此教法有充分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發現自己用嚴厲、負面的情緒來看待認出的念頭,例如說出「該死的!」這樣就是與自己過不去;試著重新再說一次,輕鬆愉快地做這件事。認出自己的念頭並不是試圖擊倒這些意念,就好像這些念頭是飛靶一樣,而是要溫柔地對待它們。把認出念頭的修習當成是一次機會,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出對自己的溫柔和慈悲心。在禪修中,不管出現什麼事都是可以被接納的,重點是你必須誠實地照見它,並且與它做朋友。
雖然這個過程讓人困窘痛苦,卻可治療「隱藏自我」的習性;這個教法可以治療我們,讓我們暸知自己所有鬼鬼祟祟、隱藏,封閉、否定、隔離、批評他人,所有奇怪的這一面。你可以用幽默和友善的態度來理解這一切。藉由認識自己,你逐漸懂得人性,因為你我一樣得隨時面臨這些處境。
因此,只要覺察自己雜念湧現,就對自己說:這是「念頭」。同時注意你的聲調和語氣,用慈悲、溫柔和幽默的態度接受它。這麼一來,你將會改變過去人類一直共同遵循的受困模式,我們必須明白,要對他人慈悲,必須先從對自己仁慈開始。
婁炯修心法
婁炯修心法與教授是本書的精髓,一共分為兩個部分:在實修部分是禪修自他交換;教授方面,則以偈頌形式來表達。
婁炯的基本見解是與厭惡的事物,包括與個人以及別人「負面」的部分做朋友。在此同時,我們也可學著把自己珍愛、「好」的那個部份,慷慨與人分享。如果我們開始以這種方式過生活,某些長埋於心中的東西就會開始成熟。傳統上,這個「東西」叫作菩提心或覺醒之心。那是一種我們早就擁有,卻還一直沒有發現的東西。
這就如同我們非常貧窮、無家可歸又飢寒交迫,卻不知在我們睡覺的地方底下埋了一罈金子,這些金子就是菩提心。一切的困惑與不幸,全都在於我們不斷向外找尋,卻不知金子一直與我們在一起。當我們談論喜悅、證悟,覺醒或覺醒的菩提心時,意味著我們知道金子一直與我們在一起,而且從未與我們分離。
婁炯教法的基本訊息是,如果面對痛苦,你可以學習安住其上,並且試著接近這個苦。 一反平常與痛苦劃清界線或逃避的行為模式,相反地,我們要去改變它,並且安住在當下。當面對不愉快的事物時,婁炯修心法傳達了一種不同的態度:如果面對痛苦,你不僅會願意忍受它,還會讓痛苦喚醒自心並讓自己更柔軟,學著去擁抱痛苦。
當我們經驗到喜悅或愉快的事物,常會想要抓住它,希望這種快樂恆常不斷;也因為害怕快樂會很快溜走,所以不願與他人分享。婁炯教法則鼓勵我們,若感到喜悅時,應該憶念他人,並期盼他們也能感受相同的喜樂。將這份財富與他人共用,慷慨分享你的喜悅,佈施出你最渴望的;慷慨分享你的洞察與喜樂,不要害怕它們溜走而緊握不放,請與他人共用!
不管我們面對的是痛苦或快樂,透過婁炯修心法,我們將感到所有的經驗就是它原本的面貌,不再試圖造作、不逃離也不執取,身而為人所擁有的快樂和痛苦,全都能成為喚醒菩提心的鑰匙。
承擔痛苦 送出快樂
有句諺語說:「將收穫和勝利歸於他人,將損失和挫敗歸於自己。」這是自他交換和修心偈頌的基本理念。藏文中,驕傲或傲慢叫做nga-gyal,英文意為「我勝利。」我第一、自我。這種「我勝利」的態度是所有痛苦的原因。
這句諺語在本質上暗示「勝利」和「挫敗」與捍衛自我完全糾結在一起。我們自覺勝利,只代表多麼捍衛自己,任何東西都無法進入我們的心,我們卻還覺得已打贏這場戰爭。現在豎立在柔弱、受創的心週圍的盔甲更堅固了,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小了。或許在整個星期裡面,沒有東西能再入侵讓我們感到恐懼,但是我們會逐漸失去勇氣,變得無法關心他人,仔細想想,我們真的贏了這場戰爭嗎?
另一方面,「挫敗」意味著有某種東西進入我們的世界。某種東西碰觸到我們內心柔軟的部份,多年來我們不斷捍衛這個罩門,某種東西卻觸動了它。或許觸動它的只是一隻蝴蝶,但是從未有人碰觸過這裡。它是如此脆弱,因為我們從未經歷這種感覺,所以我們跑去添購掛鎖、盔甲和槍枝,好讓自己不會再有相同的感覺;我們買齊了所有裝備,用七雙靴子把內心套得緊緊的,這樣我們就感受不到地面;還有十二副面具,這樣就無人能看清我們的真面目;十九套盔甲,如此就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碰觸到我們的皮膚,更遑論碰到我們的心。
「挫敗」和「勝利」這兩個字與自我封閉的狀態緊緊相連。真正造成這種錯亂的原因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無限的寶藏。每當我們以輸贏看待事物,就再次加深這種惑亂。如果有人侵犯我,就是挫敗;如果武裝自己,讓任何人都無法進入,就是勝利。
我們所擁有的寶藏,可以中止這種妄想和惑亂。要達到此目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事物崩毀,而這就是我們真正最害怕的事,也就是徹底的挫敗;事實上,這麼做反而可以為我們老舊而陳腐的心,注入新鮮的空氣。
「將損失和挫敗歸於自己」並不代表我們就得成為一位受虐狂:好比「踢我的頭,拷打我」,或說「親愛的上帝,請讓我永遠不快樂」等等。它所代表的是,你可以敞開你的心並懂得挫敗的滋味。
你覺得自己太矮,消化不良,又胖又笨。你對自己說:「沒人愛我、我總是被忽略;我沒有牙齒、頭髮漸漸灰白,皮膚坑坑疤疤,還在流鼻涕。」這些都屬於自我挫敗的範疇。我們總是不想要做自己,但只要我們覺得自己「必須成為另一個人、散發不同的味道、看起來與眾不同」,只要被這種廣告宣傳所迷惑,就無法與最根本的寶藏發生關係。
換言之,當你說「將勝利歸於他人」,不再死守不放,就會有種想與他人分享所有生命喜悅的感受。你的體重確實減輕了、你真心喜歡自己在鏡中的模樣、你突然覺得自己的聲音很好聽、有人愛上你或你愛上別人;季節的嬗遞觸動你的心弦,你開始注意佛蒙特州的雪,或是樹木隨風搖曳的姿態。你開始發展出一種態度,任何你渴望的東西都能與他人分享,不再擔心或吝惜不放。
這些箴言對你而言或許是種挑戰;比如有人告訴你「不應粗暴戾」,你心想:「他們知道什麼了?」或者說「思眾皆有恩」,你納悶著,要怎麼才能真的做到這種境界,或者為何非得費心這樣做,有些偈頌則告誡你要超越平常處事的理念,例如「於怨敵恆修」等等。這些偈頌並不是都那麼中聽,更遑論從中得到啟示。不過如果我們願意實踐它,它們就會變得像是我們的呼吸、視界、初念(first thought)、氣味和聲音。我們可以把這些箴言完全內化,這就是重點所在。這些箴言不是理論或抽象,它與我們如何體驗以及如何面對生命中的事物息息相關。這些偈頌探討我們如何與痛苦、恐懼、快樂及喜悅相處,這些經驗又如何讓我們徹底轉化,當我們實踐這些箴言時,平凡的生活就會成為覺醒之道。
無怨悔的世界――學習心靈安住的智慧第一章 不逃避,就沒問題我們早就擁有一切,不用再做任何改變。那些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歷程,例如對自己的表現患得患失、自我中心、強烈執著自身、嗔恨、妒忌還有各種執著,這些情緒從未影響到我們最根本的寶藏。它們彷彿蔽日的烏雲,只是暫時遮蔽了陽光, 但太陽的溫暖和光輝永遠在那兒。這是我們本來的面貌,只差一瞬間,就能全然覺醒。這種心態與過去我們對自我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從上述觀點來看,我們不需要改變:你可以覺得自己是個可憐蟲,但仍是位理想的開悟候選人;你可以覺得自己是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