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船上的水手們把自己的金幣藏在保險箱內各自的盒子裡,後來遇到暴風雨,盒子都破掉了,所有金幣混在一起,這時船長該如何把正確的金幣數目還給每一位水手?
經濟學所玩的「遊戲」是,假設人類行為是為了滿足其目的,並試圖找出理由,說明這些目的是正確的。你準備好挑戰這些經濟遊戲了嗎?
安全帶反而害人?省油汽車並不能減少消耗汽油?低脂食品反而使體重增加?為何廣告喜用名人現身說法?減低空氣污染不一定使市民高興?環保行動是一種集體歇斯底里的形式?什麼是贏了不幸,輪了悽慘?一夫一妻制為何是男性集體勾結的產物?少數服從多數為何不公平?失業對你有好處?兩黨協商是觸犯政治反托拉斯法?選民應控告開芭樂票的當選人?
作者以反常理的思考模式,撥正日常生活中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擴大思考領域,讓生活很有經濟學概念。
作者簡介:
史帝文‧藍思博(Steven E. Landsburg)
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副教授。
譯者簡介:
魯樂中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班、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現任職報社,從事譯述工作。
章節試閱
第三章 真相或後果──如何拆帳或選看電影
謝天謝地,正因為有人抽菸,我的保險費率才能壓低。
老實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只要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類型的人存在,但容我把事情簡化到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才好說明一些事情。
我所說的兩種人,一種是小心謹慎型,另一種是粗心大意型。小心謹慎型的人會到健身房運動、飲酒有節制、開車如履薄冰,也絕不抽菸;粗心大意型的人則任令體型日胖、很晚才睡覺、愛騎摩托車、菸不離手。
生活形態決定保險費率
假使每個人的保險費率都相同,那就等於強迫小心謹慎型者多出錢,貼補粗心大意型者行為舉止的不加節制。不過,若保險公司能夠針對每一種類型的顧客訂定不同的保費收費標準,那麼粗心大意型的人就得負擔個人生活形態的全部成本。所以保險公司要做的事,是確定顧客是哪一類型的人。
抽菸習慣是個一眼可辨的指標,馬上可以看出一個人整體的健康意識如何,任誰都可以根據抽不抽菸的習慣來判定你是哪一型的人。保險公司根據這個資訊,同意不抽菸的人支付較低的保費,這不僅反映不抽菸對健康的好處,還可以看出你可能比一般人更注意膽固醇含量。
保險公司知道投保人會騙人說他不吸菸,因此在訂定不抽菸的保費收費標準時,會把這件事納入考慮。要是你真的不抽菸,那你的保費會比實際應繳的多一些,因為有些號稱「不抽菸」的人,會躲在保險公司看不到的地方偷抽菸。但是別因此遽下結論說,如果這個世界禁止吸菸,你的保險費率就會下降。自動自發不抽菸的人,等於向保險公司宣示,在保險公司看不到的許多地方,他們有可能都十分小心謹慎,然而在沒有香菸的世界中,大家都不抽菸,你跟別人並沒有兩樣,保費怎能有所不同?
若是這個世界沒了香菸,保險公司將顧客分門別類的唯一基礎勢將遭到剝奪,每個人都會被一視同仁對待,你不必再負擔吸菸者多製造出來的醫療費帳單,但也不再能因個人小心戒慎的行為而得到好處。
贊成強迫機車騎士戴安全帽的人,所持的理由是不戴安全帽的機車騎士使大家的保費都提高了;但是相反的說法也很可能是對的,願意戴安全帽的人讓人看到他們有很高的安全意識,而能使保費降低。強迫戴安全帽剝奪了這些注重安全的騎士自我宣傳的機會。
如果保險公司肯給戴安全帽的騎士保費優惠待遇,那打折的部分不只反映了安全帽本身的安全特性,也因為願戴安全帽的騎士還有其他注意個人安全的行為,例如比較不會在車陣中蛇行,或酒後騎車。如果法律規定所有的機車騎士都要戴安全帽,保費還是會反映戴安全帽的好處,卻不會考慮某些機車騎士小心謹慎的個性,而且小心翼翼駕駛機車的騎士保費反而有可能提高。
保險市場的資訊是不對稱的,買方的資訊老是比賣方靈通。比方說,在家裡到處安裝電線,用鑲板掩蓋,只有你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保險業務員一點都不知道,為什麼突然之間你要把火險保費提高二倍。在這種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由於其中一方得絞盡腦汁去猜另一方知道了什麼,產生的後果常教人驚異不已。
某些情況中,不對稱的資訊會危及整個保險市場的生存。假設我們把投保人的風險分成一到十個等級,平均數是五。如果保險公司是以平均風險水準訂定保險費率,那麼第一、二、三級的投保人會覺得保費超收,不願投保。這時,平均風險水準不再是五,而是七。於是保險公司提高保費,用以補償損失,這麼一來,風險等級是第四和第五的人又覺得不公平,憤而退保,導致平均風險再升高到八,保險公司收的保費又不得不提高。惡性循環的結果,到最後變成所有人都不投保。
如果保險公司能看出個人的風險水準,對每一位投保人收取合適的保費,以上問題就會消失。換個角度來看,若是投保人看不出本身的風險水準,風險等級為一、二、三的人不會退保,這個問題也會消失。由於情況的不對稱,投保人對自身的瞭解多於保險公司對他們的瞭解,致使整個保險市場可能趨於毀滅。
更糟的是,人一旦投了保,多冒一些風險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住宅保了險,屋主就取消保全系統;駕駛人投了保,開起車來速度加快。保險公司如能掌握全部實情,則有可能設法阻止這些行為,對違反規定者不再續保。但是保險公司並非無所不知的神明,只好用其他方法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保險公司可用的一個方法是幫助客戶避開風險。比方說,你的汽車保險公司可能願意補貼你去買防盜設備;健康保險公司無疑地願意提供免費的資訊給你,讓你明瞭節制飲食和運動的好處;火災保險公司可以免費奉送滅火器。但是保險公司使盡了渾身解數,達到效果仍然有限。如果你本來就不想裝滅火器,即使保險公司奉送一個,到了年終大掃除,還是有可能被賤價出售。
福利優於高薪資
員工心裡在想些什麼,雇主通常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難給予正確的激勵;同樣的,企業主若是看不出生產力有什麼進步,根本不會給予獎勵。
勞動市場裡有許多機制來解決激勵方面的問題,例如我執教的大學「給」我一間辦公室,卻不准我把辦公室賣給出價最高的人。許多像這樣的規定都缺乏效率。我有一些同事通常在家裡或圖書館做研究,很樂意校方給予較低的薪水,但准許他們把辦公室改成霜淇淋連鎖店,要是覺得顧客太吵而不許改成霜淇淋連鎖店,那改成旅行社也可以。這一來,學校可以省錢,教授的生產力也不會受到傷害,結果皆大歡喜。除了會有一點小小的麻煩,因為那麼多教授裡,一定有一些品行操守有待商榷的人。這些人雖然能好好利用辦公室,卻不一定能維持原來的生產力,因為他們只想到如何賺錢。如果學校能看出誰的生產力下降並加以懲罰,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可惜的是,兩者在事實上資訊是不對稱的,我們很清楚自己的生產力高不高,卻不會把實情告訴校長,所以只好無奈地接受不完美的規定。
許多公司給員工的醫療保險超出法律的規定。尤其是多給員工五百美元的醫療保險,而不是多給五百美元的工資。乍看之下,這種作法教人不解,為什麼不給員工現金,任他們愛怎麼花就怎麼花?部分答案(也有可能是全部的答案)是員工喜歡不必課稅的福利甚於必須課稅的工資。
但還有另一個可能的答案,那就是有健康的身體才有高效率的生產力。如果生產力很容易看得出來,並加以獎勵,就不會有任何問題存在,因為員工獲得很多激勵,懂得好好注意保重身體。所以在一個資訊不充分的世界中,要確保員工有良好的行為,福利措施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你在通用汽車公司做事,不久後發現做了某些事情之後,公司可以省下一百美元。如果所謂的「某些事情」需要你稍微多費點心力,而主管又不易察覺你多做的努力,那你很可能置之不理。
「買工作」理論
企業必須有正確的激勵措施,並用適當的機制去執行,員工才有改善績效的意願。其中一種機制是與員工分享利潤。但是以一個員工總數達五十萬人的公司來說,利潤分享不是非常好的激勵方式。即使員工能百分之百分享受公司利潤,你個人節省一百美元的貢獻,平均之後,只能使自己多五十分之一美分的收入。除非通用汽車能夠徹底觀察到員工的所作所為,否則只有一個機制行得通,那就是每位員工的年薪完全等於公司的利潤。如果今年通用汽車的利潤是十億美元,那麼上自董事長,下至夜班警衛,賺到的錢就是十億美元。這麼一來,你為公司節省的一塊錢才會完全落入自己口袋,也只有這樣,你才會得到正確的激勵,能省則省,全力為提高公司的生產力而奮鬥。
但這個辦法有個小小的問題,就是公司員工不只一人,收入根本不敷支出。單單十億美元的利潤不夠支付五十萬員工每人十億美元。不過,這個問題好解決。每年年初規定每位員工放一大筆錢到一個基金裡,用來「買」他的工作,而這筆基金的指定用途是彌補公司利潤和工資支出間不足的部分。每個工作的價格都事先設定,平常年頭裡收支就可以相抵。隨著時間的流逝,出售工作的收入就能彌補利潤和工資間的差距。
要解決這件大事,這種方式很理想,但是聽到這種想法的人,個個斥之為荒誕不經。的確,沒有一家大公司做過這種事,顯見這個辦法根本行不通,不過,不能因為這樣,就連想也不去想它一下。將來我們要設計更好的機制時,都應該停下來思考一下,這個辦法到底哪裡行不通。
最明顯的答案是,它完全不適用。常見的第一個反對意見是:「裝配線上的工人到哪裡去找十億美元來買一份工作?」我們的回答是他可以去借錢。持反對意見的人又說了:「根本不可能借到這麼多錢。」
第三章 真相或後果──如何拆帳或選看電影
謝天謝地,正因為有人抽菸,我的保險費率才能壓低。
老實說,一樣米養百樣人,只要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類型的人存在,但容我把事情簡化到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才好說明一些事情。
我所說的兩種人,一種是小心謹慎型,另一種是粗心大意型。小心謹慎型的人會到健身房運動、飲酒有節制、開車如履薄冰,也絕不抽菸;粗心大意型的人則任令體型日胖、很晚才睡覺、愛騎摩托車、菸不離手。
生活形態決定保險費率
假使每個人的保險費率都相同,那就等於強迫小心謹慎型者多出錢,貼...
推薦序
領悟威力強大的基本經濟觀念
◎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自從台灣股市蓬勃發展後,經濟學早已成為公共財,經濟理論並為多數人所琅琅上口,但經濟學為一門奧妙的社會科學,而非硬梆梆的自然學門,在應用上有其時空背景與假設前提,一旦誤用即可能謬之千里。舉例而言,經濟學大師凱因斯認為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資,但在利率偏低之際,無論如何降低利率也無法刺激投資,經濟的發展也陷入困境,日本最近十年來的經濟衰退,和利率偏低、消費者購買力轉趨保守有相當關係。
其次,本書中提到兩個案例也相當值得我們深思。其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投書報紙,認為政府大量增加研究經費,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和研究能力,同時,拿獎學金的學生有錢去消費,可以刺激成長。但該教授沒有想到學校研究經費的提高,可能會排擠其他領域的消費,導致該領域從業人員消費能力的下滑。同時,如果學校和學術界互動不深,學校的研究和產業界的需求脫節,那麼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會大打折扣。其二,失業人數普遍會被高估,因為美國失業的統計數字是根據「被調查到」的失業者,由他們失業的時間推算平均值。但此一調查的盲點在於,長時間失業的人,失業在家被調查到的機會,遠比短期失業的人高,所以,失業的統計數字會被高估。因此,藉由本文在日常生活上案例深入淺出的分析,使讀者在經濟學的應用上能更精確,對理論有更深的體會與認識。
另一方面,本書的案例分析也對學生理論的了解與參加考試有相當大的助益。因為,最近有機會和參加碩士口試的學生切磋試題,結果發現所有的試題在解答上,都可以回歸到經濟學的基本面,以供給、需求、機會成本、比較利益、道德風險(moral hazard)、搭便車(free-rider)、資訊不對稱、市場失靈等簡單理論加以回應。比如說銀行利率自由化後,不少信用較差的銀行利率高於營運效率較佳的銀行,因為有風險的補償意味。但因為有存款保險之故,即使銀行倒閉,存款大眾仍可獲得理賠,在「道德風險」下,存款人會把錢存在利率高但信用差的銀行。當然,如何將上述理論應用至日常生活之中,就需要一些練習與實例的體會,本文所提供的若干切身又有趣的案例,即可激發讀者對經濟學的興趣及更進一步鑽研的動機。
第一次拜讀本書時,深深為作者的實例挑選及應用理論的詮釋所吸引。即使在第一版付梓的數年後,再細細地欣賞本書各篇章,發現仍有相當的時代性,甚至在當前台灣毒品泛濫、全民健保陷入財務泥淖、政府財政收支拮据、增稅迫在眉睫之際,這些議題更較當初的時空背景來得貼切。讀者如果能夠細細品味這些雋永的議題,並對照台灣的現實情境加以演練,將成為經濟領域上的生活大師,乃至於未來的經濟達人。
領悟威力強大的基本經濟觀念
◎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自從台灣股市蓬勃發展後,經濟學早已成為公共財,經濟理論並為多數人所琅琅上口,但經濟學為一門奧妙的社會科學,而非硬梆梆的自然學門,在應用上有其時空背景與假設前提,一旦誤用即可能謬之千里。舉例而言,經濟學大師凱因斯認為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資,但在利率偏低之際,無論如何降低利率也無法刺激投資,經濟的發展也陷入困境,日本最近十年來的經濟衰退,和利率偏低、消費者購買力轉趨保守有相當關係。
其次,本書中提到兩個案例也相當值得我們深思。其一,哥倫...
作者序
經濟學家怎麼看世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也就是我剛到芝加哥大學唸研究所後不久,《華爾街日報》刊出一份清單──「讓經濟學家出醜的方法」,作者是麥葛拉斯(John Tracy McGrath),他提出了一大堆平常生活中教人發窘的簡單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經濟學家答不出來的,例如: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的香菸比雜貨店賣的香菸要貴?為什麼橘子汽水的價格是汽油的四倍?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當時的我只是一年級的研究生,聽到上述問題,和幾位朋友大大取笑了麥葛拉斯一番。我們只懂得一點粗淺的經濟學,卻覺得他列出的所有問題似乎都很容易回答。
今天,在增加了約二十年的知識之後,我卻覺得麥葛拉斯的問題既有趣又難以回答。記憶中,那天吃飯的時候,麥葛拉斯的問題之所以那麼好回答,原因出在我們沒有去正視這些問題。我相信,我們是用「供給與需求」等句子否定了他的大部分問題,好像這些句子具有什麼力量。不管當時我們心裡怎麼想,我們肯定那就是經濟學的內容。
以下要談的是我現在認為經濟學講的是什麼:
一、它是以真正的好奇心去觀察這個世界,承認到處充滿神秘。
二、它想要解決這些神秘,用的方法與人類行為的目的相吻合。
有時,神秘本身就像麥葛拉斯的問題一樣難解決,所以我們只好設法去解決虛構世界中的類似問題,這種虛構的世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稱之為模式。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瞭解橘子汽水的價格為何比汽油貴,那麼一開始我們想的,可能是大家只買橘子汽水和汽油的世界;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瞭解為什麼特定的選民希望立法禁止矽膠乳房移植,一開始我們假想的世界可能是男人只以乳房的尺寸選擇配偶。
我們拿模式來思考,不是因為它們符合真實世界,而是因為針對模式去思考是個很好的暖身運動,可藉此進一步去思考我們生活的世界;這往往也是我們的目的。但瞭解的第一步是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麼好瞭解,這一步在我們開始唸研究所的時候還沒有踏出。
本書是由一些雜談串連起來的,談的是經濟學家如何思考。文內談到,我們認為莫名其妙的事物,為什麼會覺得它們莫名其妙,以及用什麼方法去設法瞭解。有些莫名其妙的事物,我認為已有解答,有些則還沒有。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好理由去學經濟學,但我在本書中強調的是──經濟學是解決莫名其妙事物的工具,而解決這些莫名其妙的事物是種樂趣。
過去十年裡,大部分時候我有幸能每天與一群很獨特的經濟學偵探共進午餐,這些人尖銳犀利的言談、怪誕不經的念頭、教人拍案叫絕的看法,給我源源不絕的靈感。每一天,都有人帶著莫名其妙的新鮮事物來吃飯,考驗大家的智慧,席間總會提出好幾個精彩且富創意的解決方法,也有好些人爭得面紅耳赤,表示反對意見,但偶爾也被一一駁倒。我們純為了取樂而這麼做。
本書大部分是這些日子裡茶餘飯後閒捉出來的流水帳紀錄,我敢說,其中有些想法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但已不記得到底是哪些,還有一些想法是聽自畢爾茲(Mark Bils)、波依德(John Boyd)、懷恩史東(Lauren Feinstone)、古佛蘭(Marvin Goodfrien)、韓生(Bruce Hansen)、喬科比(Hanan Jacoby)、甘恩(Jim Kahn)、麥科洛柯林(Ken McLaughlin)、史托克曼(Alan Stockman),以及這些年來,來來去去的其他許多人。有幸參加這些神遊太虛的午餐會,個人深感慶幸,謹將本書獻給曾經共進午餐的那群人。
本書也要獻給營造出完美氣氛、讓午餐會得以生生不息的餐廳經理波諾莫(Bonnie Buonomo),也獻給羅徹斯特的提佛利咖啡屋,因為它違背了經濟學原理,讓我只花一杯咖啡的錢占著位子不放,才能完成最後的手稿。
從本書各章節,可以一窺經濟學家怎麼看這個世界,而且大部分章節都可以不按順序閱讀,雖然有些章節所談的觀念源於前面的章節,但不妨礙繼續閱讀。
本書所說的觀念,是希望能具體而微地呈現主流派經濟學家的思考方式。當然,有些地方或有不同的意見,也有些經濟學家對我所說的某些事情不敢苟同,但我相信看過這本書的大部分經濟學家,會同意本書已準確地反映他們的普遍觀點。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本書應用了經濟推理到各式各樣人類(有時是非人類)的行為上,還會注意到,在經濟原則適用範圍的問題上,寧可使用一概而論的方法,因為我相信,經濟學原理四海通用,不分種族、性別。
經濟學家怎麼看世
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也就是我剛到芝加哥大學唸研究所後不久,《華爾街日報》刊出一份清單──「讓經濟學家出醜的方法」,作者是麥葛拉斯(John Tracy McGrath),他提出了一大堆平常生活中教人發窘的簡單問題,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經濟學家答不出來的,例如:為什麼自動販賣機賣的香菸比雜貨店賣的香菸要貴?為什麼橘子汽水的價格是汽油的四倍?
那天晚上吃飯的時候,當時的我只是一年級的研究生,聽到上述問題,和幾位朋友大大取笑了麥葛拉斯一番。我們只懂得一點粗淺的經濟學,卻覺得他列出的所有問題似乎都很容...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