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多年前,當歐洲的舊體制正在崩潰、「現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逐漸成形之際,「自由、平等、博愛」三個理念一氣呵成,凝聚體現了整個時代的嚮往。但歷史演變弄人,這個口號所包容的一體社會理想,後來卻分化崩離,蛻變成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套意識型態,彼此呈現水火之勢。
這套理念之所以分化,關鍵在於有一個龐大的、具決定性力量的歷史結構──資本主義──必須面對,可是面對的方式卻有兩種迥異的可能。自由主義有條件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多數制度前提,而社會主義卻相信必須推翻資本主義。如今,經過了上百年的爭鬥,資本主義依然健在甚至益形壯大,不過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反而雙雙陷入危機:蘇東的崩潰與中國的轉向,說明了社會主義傳統有先天性的盲點;而自由主義遭放任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鵲巢鳩佔,也顯示自由主義的價值意識不夠明確清晰。這兩種政治傳統有必要相互參考,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功過與動力,也重新整理「自由、平等、博愛」這套理念的現代含意。
歷史上,「社會民主主義」曾經特別有意識地想維持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有機結合,後來遂演成資本主義體制之下實行多黨民主、社會保障的福利國家。在西方,當蘇東式國家社會主義結束之後,社會民主對某些殘存的左派似乎是僅餘的選項。在中國,近年也有人在呼籲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轉化為社會民主主義。即便在台灣,雖然多年以來視社會主義為禁忌,但只要統獨這個雞肋爭議聲勢稍斂,便不乏有人想像社會民主或者「第三條路」。類此的發展,要求我們不僅去思考社會民主,也要思考整個社會主義傳統、包括它對內與馬克思主義、對外與自由主義的關係。
因此,本期《思想》的「社會主義的想像」專輯,有著很重要的時機背景。張君勱學會延續已經解散的中國民主社會黨香火,對社會民主自然關切,熱心幫助本刊規劃了這個專題。不過,社會主義所指不限於社會民主;在這個專輯的五篇文章之外,讀者會發現,本期「曹天予與民主社會主義」欄下的三篇文章,以及陳信行先生對前期《思想》上陳明忠先生訪談的回應,也都直接介入了社會民主、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以及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參照可能性等嚴肅議題。不難理解,只要資本主義存在一天,社會主義就不會喪失存在的理由。問題是:它說得清楚自己存在的理由嗎?分辨得出自己該以甚麼形式存在嗎?依據現實條件、但是又不為現實條件所侷限地回答這些問題,即構成了社會主義的「想像」。
可以預期,既然涉及「社會主義」這樣敏感的議題,各方對本期這些文章的反應會多采多姿、甚至難免激烈高亢。我們很歡迎大家參與討論、相互攻錯。但不容諱言,歷來左派內部的爭論──從馬克思本人一直到今天的各路理論家──不時會陷入一種以「正確」自居、以「反動」誣人的窠臼,十分不健康。而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爭論,也往往以區分敵我為尚,少了一份包容心態與學習的欲望。本期陳信行先生對陳明忠先生的回應,雖然不惜以「毛派」這個引人側目的頭銜自許,卻既不失對前輩的尊敬,又表現了對自己信念的堅持,這種兼顧尊重與原則的爭論倫理,值得推許。我們自然還希望,社會主義之外的其他立場與意見,也願意各抒己見,彼此參考和理解。
必須指出,本期茨仁夏加和錢理群兩位先生關於西藏問題的文章,以及許德發先生關於馬來西亞華人處境的分析,都涉及了今年發生的事件,目前正在進行中,未來也還會有新的發展,極具現實意義。(馬國最近的「華人寄居論」風波,即為一例。)但在思想層面,兩篇文章都涉及了國族認同以及包容差異這兩項具有高度普世性的難題,值得台灣乃至於整個華人世界參考。
另外,還有陳相因小姐紀念索忍尼辛、單德興先生訪問哈金、廖美小姐從兩個面向呈現戲劇史的發展軌跡、以及林濁水先生挖掘奚淞畫作中「時間」與「平淡」兩項旨趣,均幫助本刊開拓了一些此前較為疏忽的面向,讓所謂的「思想」不以觀念的邏輯論述為限,反而延伸到其他形式、媒介的呈現、深入到更為細緻敏感的藝術與文學世界,取得豐富的內涵與表現。我們盼望類似的擴展延伸,能夠繼續。
作者簡介:
編輯委員名單
總編輯:錢永祥
編輯委員:沈松僑、汪宏倫、林載爵、陳宜中、單德興
章節試閱
在「社會民主」以外:關於社會民主主義歷史的筆記
楊偉中
1990年代前期,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似乎勢不可擋,蘇聯東歐斯大林主義政權的崩解,讓柴契爾主義的名言「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TINA)看起來難以動搖。歷史已然終結,資本主義已經取勝,誰還想探索更平等、更民主的社會經濟體系實現的可能性,大概不是被視為「脫離現實」,就是「死守教條」。
何以談「社會民主」?-新自由主義之外可有替代方案?
不過,人類進行政治辯論、展開社會行動的歷史並未終結。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貧富鴻溝擴大、民主與社會權利的倒退、生態破壞等惡果,越來越引起非議。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生效,正是在這一天,墨西哥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發動了武裝反抗,這是全球範圍內反對新自由主義的第一個影響重大的反抗行動。
另一方面,從1980年代以來,由於工會組織率減少和罷工低落等原因,許多專家學者們斷言︰「工人階級」已經是個過去的事物,它已因全球化、彈性化和碎片化而癱瘓、瓦解。在工運傳統斷裂,階級運動微弱的台灣,這樣的見解更為普遍。不過,也正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這樣的斷言似乎有所動搖。從歐陸、拉美、東亞,甚至是北美,工人運動有了復甦的兆頭,其中95年法國和97年韓國的大罷工,以及巴西戰鬥性的工人運動,尤其受到矚目,知名的工人運動家和研究者基姆.穆迪(Kim Moody)便以「新工會主義」或是「社會運動工會主義」稱呼這股潮流。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國際主流輿論(如《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等)便開始擔憂大眾轉向反對全球化。1999年西雅圖世界貿易組織會議場外,展開了大規模而多元的抗議,更是重要的轉折點︰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質疑與反抗,不再侷限在某個國家、某個領域,或少數激進學者腦中,而成為跨國、跨社運領域的群眾性力量,知識界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呼聲也來自不同立場、不同流派的學者。
重要的是,反對新自由主義的力量,不僅僅停留在批判;相反,有各種各樣正面的替代方案提了出來。抵抗運動的重要集會「世界社會論壇」,便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它的主要口號正是「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知名批判者,曾任ATTAC 法國支部副主席的蘇珊.喬治(Susan George)提出「有數千種選擇」(There Are Thousands of Alternatives,TATA),來與柴契爾夫人的TINA相對抗。
在諸多不同的新自由主義的替代方案中,「社會民主」始終是重要的選項。在那些認為資本主義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不贊成革命道路的人當中,有部份人認為某種「社會民主」模式(傳統凱恩斯主義、第三條道路或是全球層面的社會民主等),依舊值得追求。一個較新近的例子是去年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之後,倫敦政經學院教授羅伯特.韋德(Robert Wade)撰寫〈金融危機︰破裂的泡沫,磨損的模式〉一文,在分析了危機的來龍去脈、影響及代價後,他認為危機後或許能促使新自由主義共識的轉向,更加重視政府在管理市場中的角色,而這種對市場的管制需要通過具有「社會民主願景」的政治過程來達成。
「社會民主」在海峽兩岸
近來,在台灣及中國大陸,「社會民主」(或「民主社會主義」)也成了討論的課題,雖然在兩岸有著相當不同的脈絡。
在台灣,由於輿論普遍關注「M型社會」的問題,加上兩個主要政黨均抱持親資產階級的右翼立場,一些政治人物開始談論「中間偏左」和「社會民主黨」,強調要「照顧」中產階級和弱勢團體。雖然過去民主和社會運動中始終有主張社會民主主義的力量,但政界關於「中間偏左」的談論,完全不是在群眾運動復甦和知識界激進化的背景下展開的。一方面是越來越多政治人物出於選舉政治的考慮,對談論「中間偏左」感到興趣,一方面卻是知識界批判性和社會運動力量的持續衰落,以及民眾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普遍接受。在這方面,「台灣經驗」恐怕也是相當獨特而耐人尋味的。
在中國大陸,由於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以及社會矛盾的尖銳化,並以亞洲金融風暴為契機,觸發了關於新自由主義的爭論。根據汪暉的概括,這場被許多人簡化為「新左派與自由主義論戰」的爭論,集中討論了自由主義傳統及其當代問題、對歷史資本主義的理論探討和歷史分析、WTO和發展主義、民族主義以及亞洲問題與中國革命等幾個面向的課題。
十多年來,爭論並未結束。隨著科索沃戰爭和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被炸(1999),圍繞著WTO而來的相關事件(1999年中美達成世貿協議,2001年中國入世和2005年WTO在香港舉行部長級會議),以及大陸內部諸多矛盾的發展,如政治腐敗升級、下崗失業蔓延、國有資產流失、「新三座大山」(即住房、醫療和教育的商品化)重壓等,爭論持續發展。2004年郎咸平批判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過程中國有資產流失所引起的風暴,2005年的《物權法》爭論,2006年喧騰一時的「新西山會議」事件等,可說都和97年以來的爭論一脈相承。
在這場的辯論中,可以看到不少被歸類於「左翼」的論者具有推動財富重分配、完善社會保障、維持公有制主導地位等類似「社會民主」的傾向。他們希望中共的路線能有所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新自由主義改革帶來的國家能力下降,社會兩極分化,從技術、經濟甚至到外交路線上淪為西方國家附庸等弊病。不過發生於中共十七大前後的「民主社會主義論戰」,似乎有著更為複雜的背景。
2007年2月,前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謝韜撰寫的〈民主社會主義模式與中國前途〉刊登在《炎黃春秋》雜誌上。 文章認為「保留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的民主社會主義,才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他以暴力社會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對立來詮釋社會主義運動史,呼籲中共向以憲政民主為核心的民主社會主義轉變。
在「社會民主」以外:關於社會民主主義歷史的筆記楊偉中1990年代前期,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似乎勢不可擋,蘇聯東歐斯大林主義政權的崩解,讓柴契爾主義的名言「別無選擇」(There Is No Alternative,TINA)看起來難以動搖。歷史已然終結,資本主義已經取勝,誰還想探索更平等、更民主的社會經濟體系實現的可能性,大概不是被視為「脫離現實」,就是「死守教條」。何以談「社會民主」?-新自由主義之外可有替代方案?不過,人類進行政治辯論、展開社會行動的歷史並未終結。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帶來的貧富鴻溝擴大、民主與社會權利的倒退、生態破...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