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導 讀
被譽為「歐元之父」的Robert Mundell對台灣的讀者而言應該不會太陌生。他早在1985年6月應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之邀請來台訪問,為「中華經濟演講系列」演講。最近的一次則是2003年9月20日在台北參與「民主太平洋聯盟」會議。他在會中的演講裡力排眾議反對人民幣的升值,同時也建議亞洲及早仿效「歐元」規劃亞洲的共同貨幣。具體而言,他主張亞洲各國應該釘住美元以形成實質上相互聯繫之固定匯率制度,形成所謂的「貨幣聯盟」,如此則可以避免匯率劇烈波動從而導致金融的不穩定,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然後再以日本和中國大陸兩大經濟體為核心,建立「亞元」以與美元、歐元相抗衡。這些舉世矚目之主張,其背後的理論基礎就是國際金融領域中所謂的「最適通貨區域」,當然提出這個理論的就是他本人。這個理論堪稱二次大戰後國際金融領域的一大發明,更是他的重要學術成就之一,在這本書中已占有相當的分量。
此書出版於1968年,就其內容而言,它不光是作者重要作品的結集,而且也是一本完整、有系統的國際經濟學著作;既是研究所程度的經典教科書,同時也是作者思想體系之嚴謹而有系統的論著,堪稱Robert Mundell思想的精華,甚至是當代國際經濟學主流學派的代表作,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此書的主要內容是結集並融會作者在1968年之前十年的主要著作,而這個十年(1950年代的末期起),正是其重要學術著作的完成並發表之重要時期。整本書可以明顯地分成兩部分: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 。作者在這兩個領域的學術發展,都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金融方面,他的學術創見讓他獲得了1999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根據當年瑞典皇家科學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給獎的新聞稿內容:他獲獎的理由是:探討不同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搭配(monetary-fiscal policy mix)效果,以及最適通貨區(opti-mum currency areas)的創見 ;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研究的論點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而文中所建構的理論模型於今仍舊相當適用,當今歐盟之所以採用單一貨幣(歐元—Euro),他的理論與直接參與扮演著相當關鍵性的角色。被冠以「最適通貨區理論之父」或「歐元之父」是實至名歸,也最能反映其崇高之學術地位。
與獲獎有關的這些重要著作,都發表於1960年代初期,如著名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搭配模型發表於Mundell(1962, 1963),最適通貨區發表於Mundell(1961),而這些代表性的作品,都依序編收在這本書的適當章節裡。如1961年發表的「最適通貨區」,收錄於第十二章;於1962年和1963年發表的與「貨幣與財政政策搭配」相關著作,則分別收錄於該書的第十六章與第十八章。
他的Mundell(1962)與Mundell(1963)兩篇關於貨幣與財政政策搭配之論文內的模型,與Fleming(1962)所建構的模型,在學術界中被稱作Mundell-Fleming模型。該模型成為後來國際金融領域內,分析相關議題的標準分析架構,啟發了後來國際收支的貨幣法門(Monetary Approach to Balance of Payments),並使後來的匯率決定理論(theory of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在經常帳與資本帳的並重 。其影響後續的學術發展已經接近半個世紀,以至於任何一本稍具份量的國際經濟學書籍,必然得將這個模型理論專章予以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Mundell(1963)是在資本完全移動的假定下,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政策效果。雖然當時有人質疑資本「完全」移動或許失真(Mcleod 1964, pp.413-414; 419-420),但對照當今高度整合的國際金融市場,資本在國際間幾乎可以完全自由移動,Mundell(1963)高瞻遠矚的假定及其政策涵義是相當符合現實的狀況。Chen, Lai and Tsaur(1988)以與資本完全移動具有邏輯一致性的可貸資金說(loanable funds theory)為基礎,從事動態分析,發現Mundell(1963)模型早已隱含經濟體系可能發生匯率過度調整或調整不足(exchange rate overshooting or undershooting)的現象;而匯率動態調整(exchange rate dynamics)正是1970年代中期之後國際金融領域中蔚為潮流的研究主題。
在國際貿易理論方面,雖然相對於他在國際金融方面的學術貢獻並不那麼的耀眼,然而他對於後繼國際貿易之學術研究仍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中之一,就是1957年發表於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論文: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該文探討國際間的要素移動與商品貿易之間的關係,是替代抑或互補?該文嚴謹的證明在某些條件下,物品的貿易與要素的跨國流動,兩者呈現互相替代的關係。此一研究為國際貿易領域開啟了一個新方向:亦即探討要素移動於貿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後續國際貿易的另一個大支流,就是圍繞這個主軸一路發展,直到目前仍舊有一些重要的研究出現 。這本書也收錄了這一篇重要的著作,而且該文也收錄於R. E. Caves與H. G. Johnson所編修的Reading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其重要性可以想見。另外一篇在國貿理論也扮演關鍵性影響力的著作,為1957年發表於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論文:Transport Co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該文是國際貿易理論中,分析運輸成本所扮演之角色的先驅著作,與Samuelson(1954)齊名,在後續的相關文獻中經常被引述,是所謂「冰島模型」(Iceberg Model) 。而晚近的全球化在論及運輸技術進步所變演之角色時,也無不回溯到這個經典的模型,其經典之地位可以想見。
如作者在序文所稱,此書可以作為研究所國際經濟學的教科書,也可以作為比較資深研究者的讀物。我們更相信以此書學術經典地位,其價值應該歷久而彌新。希望這個譯本的問世,能使這一偉大學者之思想更有效率地傳輸給台灣學界特別是那些正在研究所努力的學子,為台灣學術界培植新苗盡一點棉薄之力。
參考文獻
Caves, R. E. and H. G. Johnson, eds., Reading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rwin, Homewood, 1968).
Chen, C. N., C. C. Lai and T. W. Tsaur (1988), “The Loanable Funds Theory and the Dynaimcs of Exchange Rates: the Mundell Model Revisit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e, 7, 221-229.
Fleming, M. (1962), “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under Floating Exchange Rates,” IMF Staff Papers, 9, 369-380.
Kruger, A., Exchange-Rate Determination, Cambridge Surveys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Goldberg, L. S. and M. W. Klein (1999),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No. 7196.
McLeod, A. N. (1964),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A Com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30, 413-421.
Mundell, R. A. (1957),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7, 321-335. Reprinted in: R. E. Caves and H.G. Johnson, eds., Reading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rwin, Homewood, 1968), 101-114.
Mundell, R. A. (1957), “Transport Co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3, 331-348.
Mundell, R. A. (1960),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0, 67-110.
Mundell, R. A. (1961), “A 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 657-665.
Mundell, R. A. (1962),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for International and External Stability,” IMF Staff Papers, 9, 70-77.
Mundell, R. A. (1963), “Capital Mo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Policy under Fixed and Flexible Exchange Rate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9, 475-485. Reprinted in: R. E. Caves and H.G. Johnson, eds., Reading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rwin, Homewood, 1968), 487-499.
Samuelson, P. A. (1954), “Transfer Problem and Transport Costs: II Analysis of Effects of Trade Impediments,” Economic Journal, 64, 264-280.
導 讀被譽為「歐元之父」的Robert Mundell對台灣的讀者而言應該不會太陌生。他早在1985年6月應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之邀請來台訪問,為「中華經濟演講系列」演講。最近的一次則是2003年9月20日在台北參與「民主太平洋聯盟」會議。他在會中的演講裡力排眾議反對人民幣的升值,同時也建議亞洲及早仿效「歐元」規劃亞洲的共同貨幣。具體而言,他主張亞洲各國應該釘住美元以形成實質上相互聯繫之固定匯率制度,形成所謂的「貨幣聯盟」,如此則可以避免匯率劇烈波動從而導致金融的不穩定,以促進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然後再以日本和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