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756年的莫札特,2006年剛好是音樂神童誕生250年的盛大紀念年。由現今最具活力的樂評家焦元溥以他一貫精闢獨到的眼光,爲讀者從茫茫無數的莫札特音樂中,精挑細選出重要曲目,並佐以莫札特生平與音樂之間的巧妙關係。又小又巧的介紹加上幾張精選推薦錄音與最佳CD的封面,將對莫札特的音樂有興趣的入門愛樂者,帶入古典的門檻。
本書特色
每篇簡短精闢,由樂曲的典故與音樂的特色啟動導聆的功能,讓愛樂者及讀者同時具有欣賞莫札特生平與音樂的雙重感動。每篇附上精選推薦CD,並附最佳推薦封面。
作者簡介:
焦元溥,1978年生於台北市。台大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與外交碩士 (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
自十五歲起開始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古典音樂雜誌》、《CD 購買指南》、《表演藝術》、《聯合報》、《自由時報》、《大紀元時報》、《亞洲週刊》、《香港明報月刊》、《人民音樂雜誌》(北京)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自述迄今已逾120萬字。二十歲時受邀上海音樂學院研究所就「典型與典型轉移- 以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之詮釋變貌為例」作專題演講,2002年至台北國立 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演講「俄國鋼琴學派」。出版有《經典CD縱橫觀》系列三書(聯經出版)。
文字評論之外,焦元溥也參予廣播節目與音樂創作,近期作品為康軒國中國文教學敎材之音樂/編曲/演奏配樂。
章節試閱
莫札特音樂CD評鑑
莫札特第十號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 (K.316a)
音樂史上為雙鋼琴(雙鍵盤樂器)所寫的作品不少,但雙鋼琴協奏曲卻不多見,傑作更少。鋼琴的表現力本就是樂器之冠,和管絃樂團合奏更能互相激發火花。但是,也因為鋼琴太能獨當一面,鋼琴家多獨立自主,雙鋼琴的搭配自也更為困難。更何況,雙鋼琴本身的表現能力並不遜於管絃樂團,為雙鋼琴寫作協奏曲,就作曲家創作設想而言顯得多此一舉。像是巴赫光輝的C大調協奏曲(BWV1061),其實是為雙大鍵琴而寫,管絃樂團份量亦輕,第三樂章難纏的賦格聽來宛如雙鋼琴開會,管絃樂團也顯得可有可無,協奏曲之名僅是聊備一格。
真正為雙鋼琴寫出協奏曲傑作者,還是天才無比的莫札特。莫札特還有一部三鋼琴F大調協奏曲(K242),但此曲是為三位僅具業餘水準的女士所作,旋律、技巧、曲趣都不出色,並非莫札特的傑作。即便莫札特最後還將其改成雙鋼琴版,也無濟於事。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卻不同。本曲完成於1779年,是莫札特自曼罕和巴黎回到薩爾茲堡的作品。後人推測這應是莫札特為了自己和天才鋼琴家姐姐而作,雖然作曲家最後反而和他的女學生(Josepha von Auernhammer)演出。自巴黎習得「交響協奏曲」風格的莫札特,完美地讓雙鋼琴開展對話,平衡兩者的比重,也讓雙鋼琴自然地融入樂團,既成功解決雙鋼琴與樂團的搭配難題,更譜出活潑愉悅、色彩豐富的樂想。第三樂章美妙的旋律與精緻的雙鋼琴輪唱,充滿莫札特的天才靈感,是本曲最著名的段落。
莫札特此曲一出,就成為雙鋼琴協奏曲的經典,也為後世立下難以超越的標竿,直到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普朗克(Francois Poulenc)才寫出能與此曲比美的佳作,見證兩大天才跨時空的音樂交會。
推薦演奏
普萊亞和魯普的版本樂句活潑而雕琢細膩,普萊亞的指揮則格外生動,每個聲部都有極佳發揮,是好友合作的經典。拉貝克姐妹獨佔二十世紀後半至今最佳雙鋼琴組合,以和諧的音色與完美的默契提出纖巧迷人的演奏。蘇聯鋼琴巨擘吉利爾斯和愛女的演奏,關愛之情溢於音樂,父女齊心備感溫馨,貝姆/維也納愛樂的協奏更添華美,也是極為著名的卓越演奏。
1. Murray Perahia & Radu Lupu,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1988 (Sony SK 92735)
2. Katia & Marielle Labèque, S. Bychkov/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989 (Philips 426 241-2)
3. Emil & Elena Gilels, Karl Böhm/ Wiener Philharmoniker, 1973 (DG 463 652-2)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在莫札特二十七首鋼琴協奏曲中,僅有第二十號(d小調)和第二十四號(c小調)以小調寫成。這兩曲都成為音樂史上極具份量的經典,卻又各自展現截然不同的思考。
d小調對莫札特而言是極為戲劇化,也是充滿陰暗色彩的調性。莫札特最具張力的歌劇《唐喬凡尼》,以及面對死亡的《安魂曲》,都以d小調為本。本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一開始就是不安的絃樂和切分節奏,旋律發展也越來越緊張,展現那個時代前所未聞的震撼效果。莫札特甚至用了小號和定音鼓,以當時交響樂的編制全力塑造音響效果。鋼琴樂段冷靜自持,卻隱藏著強勁的音樂力道,和管絃樂互相對應。
降B大調的第二樂章旋律高雅甜美,但緊張感並未完全消失,陰影仍然存在,中段轉入激動的g小調更形成強烈的對比。終樂章則回到d小調。根據手稿顯示,現今的輪旋曲其實是莫札特第二稿。原本第一稿並不精采,樂思發展窒礙難行;但這第二稿就完全不同。既保持了小調的張力,又不至於情感失控,管絃樂的咆哮始終都能回歸章法,展現莫札特在天才之外的深思熟慮。本曲結尾則按照當時寫法,在裝飾奏後將結尾轉成大調,自黑暗導入光明。
而如此由d小調轉成D大調的光明願景,完全是貝多芬的音樂美學,也讓這位向來不演奏別人作品的鋼琴大家熱情地將此曲納入演出曲目,甚至還寫下本曲最為風行的裝飾奏。布拉姆斯也跟隨貝多芬的腳步,以不一樣的觀點寫下裝飾奏,為今日的鋼琴家提供詮釋靈感。此曲獨特的宿命陰影和絕美旋律,也使其成為莫札特至今最受歡迎,也最受鋼琴家喜愛的作品之一。
推薦演奏
本曲名演眾多,各家解釋不同,愛樂者大可多所比較。英國鋼琴家柯爾榮和作曲家布瑞頓(指揮英國室內樂團),詮釋鞭辟入裡,情感表現自然且深刻,結構更嚴謹清晰,是邏輯明確的演奏。顧爾達和阿巴多則表現出更劇戲效果的詮釋,樂句鋒芒畢露,銳利而強勢。布倫德爾的詮釋則偏重宿命的陰影,以偏暗的音色呈現莫札特的內心世界,亦是樂句理性合宜又不失感人情韻的演奏。
1. Clifford Curzon, B. Britten/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1970 (Decca 417 288-2)
2. Friedrich Gulda, C. Abbado/ Wiener Philharmoniker, 1974 (DG 415 842-2)
3. Alfred Brendel, N. Marriner/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lieds, 1973 (Philips 442 269-2)
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K.467
接在黑暗陰沉的d小調協奏曲後,誰想到在短短一個月後(1785年三月九日),莫札特就譜出這首光可鑑人的C大調鋼琴協奏曲。同樣的管絃樂編制,這首鋼琴協奏曲不僅樂風明亮、技巧困難,更有著無以比擬的飛揚神采與愉悅表情,將莫札特身為作曲家與鋼琴家的天才發揮地淋漓盡致。即使沒有1967年瑞典電影《鴛鴦戀(Elvira Madigan)》引用第二樂章作配樂,本曲一樣是最通俗流行的名作。
本曲第一樂章以進行曲般的節奏與鼓號聲開場,旋即開展出宏偉的格局和華麗的樂想,在端正結構中點綴輕盈的旋律。鋼琴一出場便是主角,更完全以主角的姿勢駕馭全局,威儀凜凜又瀟灑自然,是莫札特身為高超獨奏家的最佳寫照。樂章中段雖有別具巧思的半音運用,但明朗的大調仍然主導一切,整個樂章都是耀眼的陽光。由於莫札特並未寫下裝飾奏,而此曲單純明朗的特質也感染鋼琴家一同參與這場音樂遊戲,是演奏者自編裝飾奏最多的莫札特協奏曲。
F大調的第二樂章行板,以其獨特的甜美、幽靜、清新聞名於世。莫札特創造出極為透明的音響,樂句更無比動人。然而在朗朗晴空下,莫札特仍然轉折出內省的沉思,使這個樂章不僅僅是優美,更有深刻的內涵,也是全曲真正具有情感深度的樂章。演奏者一味追求甜美,卻會喪失全曲關鍵的詮釋核心。電影配樂所帶來的通俗名聲,反而庸俗化此曲的內在精神,欣賞者不可不辨。
終樂章莫札特則放手一搏,以趣味性的熱鬧營造紛亂效果,讓鋼琴和管絃樂對話與競奏。這是全然歡樂的音樂,鋼琴和管絃樂既是輪唱又是追逐,七嘴八舌間始終保持格調,為全曲劃下燦爛尾聲。
推薦演奏
顧爾達和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的演奏,將本曲嬉戲玩樂的歡笑發揮地淋漓盡致,鋼琴家銀亮的音色與維也納愛樂透明的光彩互相輝映,是充滿活力而輕鬆愉快的演奏。句法更為俊朗雋永的,則是神奇的李帕第。僅此一曲,他就足稱最偉大的莫札特詮釋者,旋律既如行雲流水,詮釋更福至心靈。普萊亞的演奏溫和典雅,但親任指揮的他也能在第三樂章玩出效果,是其全集中特別出色的詮釋。
1. Friedrich Gulda, C. Abbado/ Wiener Philharmoniker, 1974 (DG 415 842-2)
2. Dinu Lipatti, H. von Karaja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1950 (EMI 7243 5 67774 2 2)
3. Muarry Perahia,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1977 (Sony SK 46485)
莫札特音樂CD評鑑莫札特第十號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K.365 (K.316a) 音樂史上為雙鋼琴(雙鍵盤樂器)所寫的作品不少,但雙鋼琴協奏曲卻不多見,傑作更少。鋼琴的表現力本就是樂器之冠,和管絃樂團合奏更能互相激發火花。但是,也因為鋼琴太能獨當一面,鋼琴家多獨立自主,雙鋼琴的搭配自也更為困難。更何況,雙鋼琴本身的表現能力並不遜於管絃樂團,為雙鋼琴寫作協奏曲,就作曲家創作設想而言顯得多此一舉。像是巴赫光輝的C大調協奏曲(BWV1061),其實是為雙大鍵琴而寫,管絃樂團份量亦輕,第三樂章難纏的賦格聽來宛如雙鋼琴開會,管絃樂團也顯...
目錄
第一章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第十號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 (K.365 (K.316a))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K.467)
莫札特第22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
莫札特第24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 (K.491)
莫札特第25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K.503)
莫札特第26號D大調鋼琴協奏曲《加冕》(K.537)
莫札特第 27號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595)
第二章 莫札特交響曲與管絃樂曲
小夜曲《小夜間音樂》(K.525)、《夜晚》(K.239)、《郵號》(K.320)、《哈夫納》(K.250)
嬉遊曲 (Divertimento)
《音樂玩笑》(K.522)
第二十五號g小調交響曲(K.173dB)
第三十五號D大調交響曲《哈夫納》(K.385)
第三十六號C大調交響曲《林茲》(K.425)
第三十八號D大調交響曲《布拉格》(K.504)
第三十九號降E大調交響曲(K.543)
第四十號g小調交響曲(K.550)
第四十一號C大調交響曲《朱彼特》(K.551)
第三章 莫札特木管與弦樂協奏曲
第三號G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6)
第五號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K.219)
降E大調協奏交響曲,為長笛/單簧管、雙簧管、低音管和法國號與管絃樂團(K.297b)
降E大調協奏交響曲,為小提琴、中提琴與管絃樂團(K.364)
兩首長笛協奏曲(K.313,K.314)
C大調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99)
四首法國號協奏曲(K.412,K.417,K.447,K.495)
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第四章 莫札特室內樂作品
四首長笛與絃樂四重奏(K.285、K.285a、K.Anh.171/K.285b、K.298)
為鋼琴、單簧管、雙簧管、法國號、低音管的降E大調五重奏(K.452)
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第十七、十九號弦樂四重奏《狩獵》(K.458)、《不和諧音》(K.465)
第三、四號弦樂五重奏(K.515, K.516)
單簧管五重奏(K.581)
第五章 莫札特鋼琴奏鳴曲與鋼琴獨奏作品
a小調鋼琴奏鳴曲(K.310)
C大調鋼琴奏鳴曲 (K.330)
A大調鋼琴奏鳴曲《土耳其風》(K.331)
c小調鋼琴奏鳴曲(K.457)和c小調幻想曲(K.475)
C大調鋼琴奏鳴曲《為初學者》(K.545)
D大調鋼琴奏鳴曲(K.576)
a小調輪旋曲(K.511)、b小調慢板(K.540)、d小調幻想曲(K.397)、《小星星變奏曲》(K.265)等經典鋼琴獨奏作品
第六章 莫札特聲樂作品與宗教聖樂
《紫羅蘭》(K.476)等藝術歌曲選
《音樂會詠嘆調》與《歡欣、雀躍》(K.165)
C大調《加冕彌撒》(K.317)
c小調彌撒(K.427)
《安魂曲》(K.626)
第七章 莫札特歌劇作品
《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K.384)
《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K.492)
《唐喬凡尼(Don Giovanni)》(K.527)
《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K.588)
《魔笛(Die Zauberflöte)》(K.620)
第八章 發現莫札特
附錄 莫札特年表
第一章 莫札特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第十號降E大調雙鋼琴協奏曲 (K.365 (K.316a))
莫札特第20號d小調鋼琴協奏曲(K.466)
莫札特第21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K.467)
莫札特第22號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K.482)
莫札特第23號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
莫札特第24號c小調鋼琴協奏曲 (K.491)
莫札特第25號C大調鋼琴協奏曲(K.503)
莫札特第26號D大調鋼琴協奏曲《加冕》(K.537)
莫札特第 27號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K.595)
第二章 莫札特交響曲與管絃樂曲
小夜曲《小夜間音樂》(K.525)、《夜晚》(K.239)、《郵號》(K.320)、《哈夫納》(K.250)
嬉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