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築,一個傳奇;一座建築,一部歷史。
除了永恆的眷戀,還有什麼能造就出如此無與倫比的美麗建築?
臨終前的美麗皇后,懇求丈夫為她建造一座可供世人瞻仰的陵寢。
失去摯愛的皇帝哀痛欲絕,用純白大理石建造一座輝煌的陵寢安置愛妻。
如童話故事般的癡心情節真實發生在四百年前的印度,但皇帝風燭殘年之時卻遭軟禁,只能遙望泰姬陵思念瑪哈皇后,直至死後才葬於其側,用建築延續他倆的愛情。吉卜林說:「讓那些嘲笑別人過於浪漫熱情的人來看看泰姬陵,他們就再也不會多話了。」
這座蒙兀兒時期的宏偉陵墓屹立於印度四百年。雖然蒙兀兒人知道先知反對任何形式的豪奢建築,但也察覺偉大建築所象徵的政治力量,兩派觀點在宮廷裡劍拔弩張……隨著帝國衰亡,泰姬瑪哈陵座落的阿格拉城褪下繁華風貌,不過站在城市的地平線上,仍可看到高聳的圓頂拔向天際。它是印度的代表、愛情的象徵、茶包的品牌,就連其他建築物也爭相使用這個名字,印度首富塔塔就仿造其設計在孟買興建泰姬瑪哈飯店。
潔白無瑕的古蹟,給人一種亙古不變的感覺。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巧妙印襯出兩座陵墓。陵墓被占據墩座角落的四個裝飾性尖塔環繞,西邊以紅砂岩建成的清真寺在每星期五仍定期做為祈禱之用。另一端是複製該清真寺外形的「鏡像」建築。晨曦中的泰姬陵是燦爛的金色,月光下則如仙境般的銀白色,一如欣賞著瑪哈皇后多變永恆的美麗容顏。
作者從歷史的角度發掘建築本身的榮譽和藝術表現,從蒙兀兒朝廷歷史到寶萊塢電影,娓娓道出印度最珍貴遺產背後的故事;此外,泰姬陵在映入外人尤其是西方人眼簾之後,更激出帝國與殖民、東西方相遇的火花。對蒙兀兒人來說,這是他們的偉大構想;對英國殖民者來說,從最初在古蹟內遊玩嬉戲,到後來開始重視並維護;直至現在每年造訪的數百萬人,都懷抱著凜然敬畏之心,仰望女王風貌。
這本書是切入角度非常與眾不同的「建築物傳記」,是歷史、也是偉大藝術與建築的探索。文中穿插精采圖片與畫作,書末還提供遊覽的詳細建議。請翻開本書,跟著作者暢遊這座代表永恆愛情的世界遺產。當你有機會親自走訪這座美麗的陵寢,你絕不會像「貧民百萬富翁」裡的觀光客,誤以為美麗的皇后是因車禍而去世。
作者簡介:
提洛森(Giles Tillotson)
提洛森曾擔任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的高級講師,現為獨立作家兼講演者,住在靠近新德里的知名科技城市古爾岡。他有關印度建築、歷史及風景的著作繁多,包括《齋浦爾:粉紅之城的故事》。
譯者簡介:
邱春煌
靜宜大學英文研究所碩士班第一名畢業,曾獲文建會第二屆文學翻譯獎佳作,翻譯資歷達十年以上,已譯中英字數總計超過五百萬字,包括《火車》、《吳哥深度旅遊聖經》、《失控的總統》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泰姬瑪哈陵是代表永恆愛情的宏偉輝煌古蹟……提洛森解開由這座宏偉建築所引起的寓言和神話,卻成功地使它的超凡氛圍保持完整無缺。 ──《印度理念》作者/基爾納尼
提洛森這本輕薄但立場客觀的書,無疑是至今介紹泰姬陵最佳的書。 ──周日時報/達爾林普
提洛森平易近人、幽默有趣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他訴說著許多神話及傳說,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不忍釋手,並輔以事實、理性以及許多實例,來揭開團團謎霧。 ──英國獨立報/羅賓遜
就可讀性和深度來說,這是一本無可匹敵的導覽書。 ──康泰納仕旅行家/佛丹
媒體推薦:泰姬瑪哈陵是代表永恆愛情的宏偉輝煌古蹟……提洛森解開由這座宏偉建築所引起的寓言和神話,卻成功地使它的超凡氛圍保持完整無缺。 ──《印度理念》作者/基爾納尼
提洛森這本輕薄但立場客觀的書,無疑是至今介紹泰姬陵最佳的書。 ──周日時報/達爾林普
提洛森平易近人、幽默有趣的風格,吸引了眾多的讀者……他訴說著許多神話及傳說,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不忍釋手,並輔以事實、理性以及許多實例,來揭開團團謎霧。 ──英國獨立報/羅賓遜
就可讀性和深度來說,這是一本無可匹敵的導覽書。 ──康泰納仕旅行家/佛丹
章節試閱
簡介 泰姬陵的多變與不變
泰姬瑪哈陵(暱稱為泰姬陵)是建築中的女王,同時兼具嬌柔與堂皇之美,受世世代代景仰,是其他齊名建築所無法相提並論的。許多人認為將泰姬陵歸類為建築是一大錯誤,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太過強烈,也太過宏偉震懾;不過某種程度上它又未免流於俗套,因為它備受廣告商和諷刺家青睞的程度,絕不亞於被用來做為是否神聖莊嚴的測度。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次都只能透過照片一窺女王風貌而已,因此我們懷抱著凜然敬畏之心緩緩靠近,來看看結果是會大失所望,還是感到不虛此行!
本書主要針對有關泰姬陵的偏見、反應、想法,以及它的豐富歷史等等,娓娓道來。你對泰姬陵有何看法,端賴你的身分、你來自何方、何時到來以及為何而來,舉例來說就好比一個蒙兀兒王朝的宮廷詩人、一個浪漫派的英國旅遊家、一個殖民地的行政官員、一位建築歷史學家和一對來度蜜月的新婚夫妻,最初的觀點和目的一定各不相同。堅硬耐久的大理石結構給人一種亙古不變的幻覺,從入口大門望向潔白無瑕的古蹟,熟悉的畫面也彷彿定格般映入眼簾,可它每每總能召喚出不同的想法,千奇百變,無論是否過度詮釋,這許許多多的想法都是這個建築的一部分,靜默也好,溫順也好,你心目中的泰姬陵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啊,泰姬!
對印度許多人來說,「泰姬瑪哈」這個名字不只是一棟建築物,也是一種廣受歡迎、家家必備的混合茶品,與這棟舉世聞名的阿格拉建築奇觀同名,包裝上有泰姬陵圖案,搭配廣告標語「啊,泰姬!」。「啊!」這個讚美的驚嘆聲,在傳統的烏爾都語詩歌朗誦中經常聽到,讚美的對象幾乎都是泰姬陵,進而召喚往昔蒙兀兒帝國附庸風雅的美好時光。不過此番聯想也有許多諷刺之處:泰姬瑪哈茶無疑是中階市場的產品,但印度在十九世紀前並不產茶,興建泰姬陵時,茶的唯一來源是中國,建築工匠們當時喝的可是咖啡呢。
不僅茶品沾泰姬的光,就連其他建築物也爭相使用這個名字。如果在德里有人跟你說:「我們泰姬見。」他要邀你去的是位於一九七○年代高塔街區的泰姬瑪哈飯店,而不是真的要去阿格拉喔!泰姬瑪哈飯店位於孟買海濱區,隸屬於在全印度均設有據點的泰姬集團飯店連鎖體系,是印度最古老、最有名的豪華飯店之一,由英國皇家建築師錢伯斯於一九○三年所設計、波斯工業鉅子塔塔出資興建完成。據傳當初身為印度人的塔塔在僅限歐洲人入內的飯店吃了閉門羹,因此才憤而出資興建屬於自己的飯店。泰姬瑪哈飯店在港灣外形相當突出,是孟買的地標建築,至今在高檔鑑賞家眼中仍然炙手可熱,因此不只在印度有許多建築物爭相仿造其設計,從雪梨到舊金山都可發現山寨版,包括許多地標性著名飯店在內,例如美國波士頓的麗緻卡爾登酒店,現已更名為泰姬陵酒店。
上述這些建築以及其他許許多多使用泰姬之名的分身,目的當然都是希望世人覺得它們和本尊一樣優秀、完美。它們確實讓泰姬美名傳揚四海,同時也豐富了名稱的內涵。在日常生活談話中,大家常用「泰姬瑪哈」來指稱茶品、飯店以及各式各樣包羅萬象的物品,從番紅花袋到肥皂塊應有盡有,讓現代人著實得花一番工夫,才能了解這棟蒙兀兒時期建築的真正意涵呢!
愛情和國家
泰姬瑪哈陵位於印度北方邦阿格拉市,是蒙兀兒帝國最為世人所熟知的遺跡。蒙兀兒帝國於十六到十八世紀在印度達到全盛時期,泰姬陵則是蒙兀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與第二任愛妻的長眠之地。她的全名為姬蔓芭奴,也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慕塔芝瑪哈,她先皇帝一步於一六三一年第十四次生產時辭世,臨終前向皇帝要求四項承諾,其中一項便是為她建造一座可供世人瞻仰的美麗陵寢。沙賈汗痛失愛妻後旋即著手興建泰姬陵,並將其安置在建築物中央,不久後自己也葬於其側永遠相伴,因此後人推測這座陵寢最初即是為泰姬所打造的,後來更引發諸多詮釋,將這棟建築視為愛的典範。
至少有個說法是舉世認同,而且有歷史根據的:自泰姬瑪哈陵完竣以來,無論是印度人或外國人都將它視為愛情的象徵。沙賈汗對慕塔芝•瑪哈情有獨鍾、寵愛有加,不但眾所皆知,還有史實記載(這部分容後詳述)。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再加上這棟建築本身的優雅絕美,可見這個觀點絕非空穴來風。雖說當時鮮少有人親眼得見慕塔芝•瑪哈的沉魚落雁之貌,但這棟建築之美據說正是以她為繆思,將建築與美人合而為一。根據這個看法,許多評論家便把這棟建築視為「女性」,代表君王對她的寵愛,彷彿認為我們對這棟擬人化建築的反應,某種程度上必須呼應建造者對這位女性亡者的濃烈情感才行。他們問道:除了狂熱的愛情外,還有什麼能造就出如此完美的事物呢?
由於大眾長久以來總是把泰姬陵想像成愛情的表徵,因此這裡自然而然成為新婚夫妻度蜜月的熱門景點,在此演練著千篇一律的儀式戲碼:坐在大理石長椅上,以泰姬陵為背景拍照留念,永誌不渝。這類儷影成雙的照片在世界各地可說是廣泛流傳,所以當黛安娜王妃於一九九二年以英國皇室的身分出訪印度時,只消形單影隻地坐在這張長椅上,便能向全世界傳達她的孤寂和落寞感;果然不久之後,她與查理斯王子即告仳離。其實這張長椅是在一個世紀前才設置在此,與原始設計或是沙賈汗對瑪哈的愛,一點關係也沒有。
不過也有人持懷疑論點。反對「愛情象徵」的人,訴求的不是我們的情感面,而是世俗面。他們並不否認建築的美,卻也主張除了個人對心儀對象的純粹情感外,一定還有其他解釋,因為他們從未見過有人為了愛情而如此大費周章,因此我們應往隱微的意識形態議題深究,或試著證明泰姬陵的設計是如何服膺於權力。寫過印度蒙兀兒時期的美國作家貝格利即訴求於理性,認為如此偉大的建築不可能「僅僅只是」一座墳墓而已;當代泰姬陵權威學者柯奇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暗喻將泰姬陵視為愛情的象徵並不恰當,因為它無與倫比的美召喚的是一種被動的反應,而這可是會「惹火那些熱愛冒險的人」。本書稍後會再回來探討這些非主流的詮釋。
除此之外,泰姬瑪哈也是印度的象徵。泰姬陵是印度的珍貴遺產,代表這個國家著名的歷史與文化。但誰會以這個角度切入呢?令人驚訝的是,持這種想法的最初多半都是外國人。在十八和十九世紀,泰姬陵受到西方作家與藝術家的讚賞,遠勝於受到自家人的青睞,雖被外來客推崇至國家象徵的地位,但直到一九○○年左右,印度人自己才能接受這種看法。印度人對泰姬之美當然早有領略,但傳統上對他們比較具吸引力的建築主要是廟宇或聖人之墓,而非皇后的陵寢。早期到泰姬陵的印度訪客不是來朝聖就是來觀光,人數遠比其他地方來得稀少,而這種情況仍持續至今。目前泰姬陵每年約有近兩百萬名印度遊客造訪,相較於南印度最重要的印度教中心蒂魯帕蒂神廟每年近一千兩百萬的朝聖人次,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但國內外仍以泰姬陵為印度的象徵,根本鮮少有外國人聽過蒂魯帕蒂神廟。
將泰姬陵視為國家表徵的另一個扞格之處在於,儘管屬於伊斯蘭建築,它仍能做為印度的代表。蒙兀兒王朝的君王們信奉伊斯蘭,在當時屬於少數,在絕大多數人都信仰其他宗教的情況下,應可預期有人會因為泰姬陵與穆斯林統治時期有關,而不認同以其做為國家象徵;但有趣的是,整體來說並沒有人做這樣的聯想(當前一些瘋狂的極端份子除外),一般大眾對泰姬陵的態度傾向於世俗而非宗教,將其視為公眾共有的遺產,而非某個宗教派別的遺跡。就像印在印度貨幣上的四隻猛獅和國旗中央的法輪一樣,雖然這些符號源自於佛教,但印度人多半會將其視為古印度遺產,而非僅為佛教文物;此外也很少有人會認為盧泰恩斯與貝克在大英帝國時期所設計的新德里建築帶有殖民統治的色彩,因為它們現在給人的印象是國家總理、國會議員及官僚辦公的地方。來源並不代表特定意義,在一般人民的心目中,泰姬陵是屬於全印度的。
有時這樣的觀念難免會踩到地雷:二○○五年號稱為泰姬陵三百五十周年的紀念(就歷史上來說似乎不太準確),當年九月時,有一群人共同獻上一條長一百公尺的圍巾給泰姬陵。將圍巾贈予某人有恭喜祝賀之意,但在陵墓中獻上圍巾,在伊斯蘭中卻是某種宗教儀式。為了避免產生誤解,這群人只好被迫表明他們代表許多不同宗教,獻上的是「世俗的、非宗教性的圍巾」,以此將他們對泰姬陵的崇敬與伊斯蘭意涵畫清界線,宣稱這棟建築是屬於大家的。
異端的泰姬陵
在淡化宗教色彩的同時,從伊斯蘭的觀點來看,泰姬瑪哈陵反而成了異端。根據伊斯蘭戒律,陵寢嚴禁過於宏偉,葬禮以簡單為宜,最好只用泥土和磚塊來覆蓋墳墓,以便死者於審判日復活。蒙兀兒王朝的前六位國王(傳統上稱為「偉大的蒙兀兒王」)中,第一位巴布爾(約一五三○年)及最後一位奧郎則布(約一七○七年)都堅持奉行這項慣例,其各別於阿富汗喀布爾和奧蘭加巴德的墳墓均為簡單的露天形式。不過,統治者為了替自己和家人留下紀念,經常與信仰的要求展開拉鋸戰。歷史上就有許多伊斯蘭政權無視戒規,建造了雄偉的陵墓,但沒有一座比得上蒙兀兒人。
根據伊斯蘭聖訓記載,先知反對興建任何形式的豪奢建築,因為那會耗費世人太多財富。蒙兀兒人知道這樣的觀點,但同時也察覺到偉大建築所象徵的政治力量,兩派觀點為此在宮廷裡劍拔弩張、爭鬧不休。蒙兀兒第三任皇帝阿克巴的好友兼傳記家法賽寫道:「我們興建了宏偉的堡壘,保護弱小、嚇阻叛軍,讓良民心悅誠服。我們還建造了舒適華麗的塔樓,不但能遮風避雨,為後宮嬪妃提供慰藉,更能壯大我們身為世界強權的國威。」基於這種種原因,贊成派後來便占了上風。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蒙兀兒陵寢由於沒有封閉、門戶洞開,根本稱不上是建築物,充其量只是墓穴上方的「遮篷」,因此免於被禁。我們不清楚這個做法是否也是蒙兀兒人的取巧論點;如果是的話,將泰姬瑪哈視為區區遮篷的說法,未免也太誇張了些,真的有人會相信嗎?更何況,這種說法對於伊斯蘭禁止延遲下葬和禁止將屍體運至遠方的規定,卻避而不談,而泰姬陵的建造者也忽略了這兩項禁令。
屬於大家的泰姬陵
看來似乎沒有人想要遵守規定。原始建造者略過了綁手綁腳的傳統戒規,而現代信徒則是刻意避開不必要的歷史包袱,以便依照自己的想法來看待泰姬陵。此外還有許多人試著從各種不同的觀點來塑造泰姬印象,其中有些詮釋相當奇特,例如:有人認為泰姬陵只不過是兩棟相連的建築之一,只是另一棟從來沒搭建過;有人說它是審判日的巨型象徵;有人說它根本不是一座穆斯林陵寢,而是一間古印度教寺廟;也有人認為它並不屬於印度建築,而是義大利建築云云。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些觀點呢?
這些另類觀點,本書也會提到,不過並不是因為這些觀點能提供什麼與這棟建築物本身有關的資訊(它們可沒辦法),而是因為它們實為所謂「泰姬現象」的重點所在:有些針對實質或象徵意涵上的所有權展開攻防戰,有些則以宏觀的角度來詮釋印度歷史,百家爭鳴、萬花齊放,使泰姬陵始終保持在一種開放的流動狀態。因此本書有一部分探討的可說是屬於蒙兀兒人的泰姬陵,並與印度人和西方社會對這棟建築的過往有著什麼樣的揣想息息相關。
第一章針對泰姬陵的歷史典故,特別是沙賈汗與慕塔芝•瑪哈之間的感情。這個面向和其他觀點一樣,都成為相當具有爭議的議題,對人物和動機的看法莫衷一是,而對宮廷歷史與當時居住在印度的歐洲人的說法更是大異其趣,差別只在於你要相信誰。
雖然泰姬瑪哈陵屬於異端,但它絕非印度唯一的伊斯蘭陵寢。第二章則將它視為陵寢建築,並探討造就其成為宏偉建築背後的奧祕,主要以傳統和革新兩個面向來敘述。泰姬陵的設計概念不但引領風騷四百年,少說還可能再繼續一百年呢!這也是為何它的分身遍及整個印度,找不到一棟建築名聲比它更響亮。同時,蒙兀兒人和外國記錄者從最初就將泰姬陵視為非常奇特的建築,在傳統建築中出類拔萃。經常有人將泰姬陵描述為「無與倫比」,不過雖然不夠貼切(如果要賣弄學問的話,有許多更適合的比喻呢),還是不斷有人這麼說。無論如何,幾乎每位評論家都認為這棟建築在某方面是獨一無二的。
儘管這個因素並無法讓泰姬陵被列入最初的世界七大奇景(這份舊名單幾乎不會將一座十七世紀的印度陵墓包括在內),但仍有許多人試圖將它納入這個殊榮,或者認為它的等級更高。法國醫生貝爾尼埃就是其中之一,當泰姬陵興建時,他剛好人在印度,說道:「這棟宏偉的建築在世界奇景中,名次應該比埃及的金字塔更前面。」他認為那些金字塔不過是「一堆粗製、用石頭堆出來的東西罷了」。英國外交官馬列特的說法則比較中肯一點,認為泰姬陵「值得稱為東方世界的奇景」,這個形容後來獲得十九世紀末當地歷史學家拉提夫的呼應。筆者於撰寫本書時,泰姬陵甫被列入「新世界七大奇景」,獲選名單係由瑞士冒險家韋伯所舉辦的全世界網路票選所選出。這棟建築過去受到世人喜愛的紀錄,尤其是外國人讓它的名聲傳遍全世界,我們會在第三章中探討。
第四章則從不同面向來探討泰姬陵的高人氣,包括印度和西方藝術家的呈現手法,以及後來一窩蜂建築紛紛仿效的現象。後來建築仿效讓蒙兀兒陵墓建築的傳統得以持續下去,十九、二十世紀的建築則開始發展出不同的特色,無論如何,這些作為都在透過模倣外表的方式來召喚泰姬陵。但不同於其他帝國的是,英國的統治並不是以高藝術標準聞名,不過後來有些建築試圖仿效蒙兀兒建築,有的甚至雄心勃勃想與之互別苗頭,譬如加爾各答為了紀念某位皇后所建的維多利亞紀念堂就是一例。
在這個時期,英國最具爭議性的印度總督寇松開始對泰姬陵進行一項重大的修復計畫。工程評價雖然各界不一,持平而論都還算客氣,甚至得到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亦為甘地繼承人尼赫魯的讚美。英治後殖民評論家哪會輕易放過這個獨裁政治的絕佳範例,甚至對他看似沒有惡意的加裝燈泡一事,也拿著放大鏡詳加檢視,判定為殖民者傲慢的跡象;還有人說他對伊斯蘭藝術的了解,跟小娃兒讀《天方夜譚》一樣膚淺。第五章即討論寇松對泰姬陵實際進行的工程,並帶入一些與所有權、處置和剝削有關的討論,包括近期以及目前還在延燒中的話題皆然,如印度新聞媒體每個月幾乎都會出現一則有關泰姬陵的新聞,但其他地方同等級的古蹟就未必有這樣的能見度;又例如當地穆斯林慈善委員會為了泰姬陵的所有權告上法院,而北方邦(阿格拉市所在轄區)的省長可能涉及不法,批准泰姬陵與阿格拉堡的連結工程及購物中心的興建(建案現已喊停),這兩件事都和保存與維護有關,也和當地利益團體覺得受到不公平待遇、被邊緣化有關。這讓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如果泰姬陵位在我的家鄉,我會做何反應?
名稱與品牌
不論對於泰姬瑪哈陵還有什麼其他爭議,它在集體意識中無疑占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已經超越其蒙兀兒出身。在印度,產品只要冠上泰姬之名,知名度就一定可以和阿米達巴山與鄧德家(兩人分別為印度的知名電影明星和板球員)這兩位知名人物相當。除了茶包和飯店外,商人還用它來促銷各種商品,從浴室水龍頭到人壽保險都有。「只要是關於興建某個永恆的東西(目前有家企業甚至建議,使用泰姬陵照片即可),不論是財務投資組合或愛情紀念物,有耐心總會獲得回報。這就是為什麼投資本公司的長期股票基金……」印度國內某個油漆製造商利用「粉刷你的想像」,來顯示泰姬陵被漆上粉紅色和藍色後的樣子。
某個圍巾經銷商要我們將「泰姬陵和喀什米爾」(喀什米爾地區以「喀什米爾羊毛」聞名於世)視為可相互媲美的傑作,並建議說,雖然他的產品曾設計給伊斯蘭國家的蘇丹王使用,但也很適合「今日出自豪門世家的政商名流」。
二○○七年夏,一個巨大的泰姬陵模型在倫敦泰晤士河上漂浮著,以為某個節日宣傳,慶祝英國與印度的經濟關係改善(見一六四頁圖)。無疑地,主辦單位認為可能沒有其他象徵會比泰姬陵來得更恰當。不過,當時剛好也是印度獨立六十周年慶。在這樣的背景下,「泰姬陵」流過聖保羅大教堂的畫面,顯示在英國「非定居身分」的印度人已在前帝國首都中取得合法的居所。
國外最常使用這個名稱的,可能莫過於印度餐廳。在英國中部,每個城鎮至少都有一家名為「泰姬瑪哈」的快餐店,顯然看到這個名稱就讓人聯想到印度。但這個名稱所指涉的,卻是一種實際上在各方面都不存在於印度的同質或象徵性文化,最不像的就是通常極具濃厚地方色彩的美食小吃。一般泰姬瑪哈餐廳所提供的食物不會摻有太多外國特色,但經過移居國外的印度移民調配後,就會變得更符合當地人的口味。食客們可能察覺不出其中的細微差異,雖然冠上「泰姬瑪哈」之名,可不保證食物一定就具有蒙兀兒風味。
不過,或許有人會問,那麼「泰姬瑪哈」名稱到底含有多少蒙兀兒成分呢?據說,這個名稱來自「慕塔芝•瑪哈」這個皇后名銜,意指「宮中精選」。但這種說法不禁令人懷疑:「泰姬」不一定是「慕塔芝」的縮寫,因為這個名字本身完全是波斯文,意為「王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蒙兀兒文獻中,這棟建築的名稱不是「泰姬瑪哈」。沙賈汗統治時官方歷史《皇帝史》的作者拉霍里稱之為「rauza-i munawwara」,意為「輝煌明亮的陵寢」(其中,rauza」特指花園中的墳墓)。
那麼,究竟這個名稱來自何方呢?其實是貝爾尼埃及其他歐洲觀察家看到這棟建物興建時,首次將之稱為「泰姬瑪哈」。不過這個名稱似乎不是他們想出來的,八成是他們從阿格拉當地居民的口中聽來的。他們也稱皇后為「泰姬瑪哈」,顯示他們相信這座陵寢是以她來命名。於是這個名稱開始同時指涉這個女人和這棟建築,並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如果你想聽泰姬陵的故事,則我們必須細說從頭,從她和她的家人開始,娓娓道來。
故事的場景發生在阿格拉市亞穆納河畔,德里南方約一百六十公里。阿格拉是最大、最精緻的蒙兀兒城市之一,偶然成為首都,但由於逐漸凋零和再開發的關係,已今非昔比,不過在阿格拉的地平線中,你仍可望見最高聳的泰姬陵圓頂拔向天際。
簡介 泰姬陵的多變與不變 泰姬瑪哈陵(暱稱為泰姬陵)是建築中的女王,同時兼具嬌柔與堂皇之美,受世世代代景仰,是其他齊名建築所無法相提並論的。許多人認為將泰姬陵歸類為建築是一大錯誤,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太過強烈,也太過宏偉震懾;不過某種程度上它又未免流於俗套,因為它備受廣告商和諷刺家青睞的程度,絕不亞於被用來做為是否神聖莊嚴的測度。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次都只能透過照片一窺女王風貌而已,因此我們懷抱著凜然敬畏之心緩緩靠近,來看看結果是會大失所望,還是感到不虛此行! 本書主要針對有關泰姬陵的偏見、反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