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研究《老殘遊記》的人,大部分只注重這本小說的政治的意義。到底作者是不是對於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可是作者是把它當作一個有哲學意義的抒情作品來看。
胡適認為,中國傳統小說裡面,寫景寫得這麼細緻的,寫得這麼有抒情味道的,《老殘遊記》是第一本。這本小說是老殘,或者可以說是作者劉鶚,感嘆身世的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釋,都以為他為中國的衰亡而哭泣,為帝國的末日而哭泣。但作者覺得它的意義,遠不只如此,他用一種抒情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帝國末日的情景,帶出來一種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傳統。
作者簡介:
作者: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教授。1939年生於河南,後隨家遷臺灣,1970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著有中英文著作《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鐵屋中的呐喊》、《西潮的彼岸》、《中西文學的徊想》、《徘徊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隨筆集《狐狸洞話語》、《世紀末囈語》、等。
繪者簡介:
謝祖華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專業插畫家。愛書人、攝影迷。相信閱讀的
力量。繪有《風島飛起來了》、《我愛藍樹林》、《紅瓦房》、英譯本《橘子紅
了》等書。
章節試閱
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
李歐梵
選擇《老殘遊記》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對於經典有個定義:經典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都覺得該看,可是大家卻都不看的東西,就叫做經典。可是我想,《老殘遊記》是個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華人,不管是在台灣、在香港,甚至於在中國大陸,恐怕在中學時代至少都讀過《老殘遊記》裡面的一章──「老殘遊大明湖」。而且香港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劇作家何冀平把它改編成話劇,叫做《梨花夢》,後來改名《還魂香》。因此,關於這部經典,研究的人很多,做解釋的人也很多,加上學校裡面有老師的教導,所以讀者不需要做分外的努力,也不需要自己去找一些資料來研究才看得懂。而且,《老殘遊記》基本上是用一種比較典雅的語體文寫的,所以看起來應該也不難。那我為什麼要選這一本看起來並不是那麼困難的小說來講?我覺得也許有兩個意義,一個意義就是,我很喜歡這本小說,一個個人的愛好是很難解釋很清楚的。另外一個意義,一個歷史的意義,就是這本書猶如一幅「帝國末日的文化山水畫」。
介紹《老殘遊記》的文本
任何一個教文學的老師的作法,一開始都是講解這個文本。雖然各位對於這本小說已經很熟悉了,可是我還是想用我的方式來講講這個文本。這部小說有二十回(我只講它的初編,不講二編)。我用的這個版本是在香港很容易買到的(台灣三民書局的版本)。也不過是兩、三百頁,很方便,而且有很多註解,所以看起來很容易。那麼仔細看一看我們就會發現,這二十回裡面,其實不是一個很完整的故事,因為《老殘遊記》──你說它是遊記也好,說它是小說也好──不是一個像我們現在閱讀的西方現代小說一樣,有一個完整的結構。
它前面的十章,似乎像遊記一樣。它包括兩個遊記,一個是老殘自己在山東各地遊覽,另外就是故事裡面另外一個人物,叫做申子平的奇異經歷,他登山遇虎,從第八回到第十二回。那麼後面呢?劉鐵雲寫這個小說的時候,中間間斷了,因為前面十回他是為商務印書館的《繡像小說》雜誌連載而寫的。後來發生爭執,因為他的朋友把他的稿子送去的時候,那個編者故意擅改他的文字,好像把一個登山遇虎改成遇狐了,所以他們一氣就改投天津的一個報紙。我們這位作者劉鶚(字鐵雲)又寫了一個很精彩的公案故事。所以你也可以說,這裡面有偵探的故事,有遊覽的故事,也有一點哲學,特別是在第九回到十一回裡面有一點哲學的意味。
一般研究《老殘遊記》的人,大部分只注重這本小說的政治的意義。到底作者是不是對於清末的政治有所影射?因為裡面有一首晦澀的詩,很多學者都在研究這首詩,到底有沒有影射什麼政治事件。可是我個人不是用這種方式,我是把它當作一個有哲學意義的抒情作品來看。
一部重要的抒情作品
什麼叫做抒情的作品呢?這就牽涉到我對於抒情的定義和理解。有名的學者王德威,寫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就叫做《有情的歷史》,下面的副標題就是「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和現代中國文學」。他的一個基本論點就是,整個中國的文學史,從《詩經》、《楚辭》一直到現代文學,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不是史詩型的,而是抒情的東西。就是把個人的一種情感詩意化,達到一種意境,而用這一種意境,來展現每個時代、每個社會、每個時期的感受。但是這種抒情的意境,到了現代文學的境遇裡面,產生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困境和變化。大家都知道,二十世紀的中國,特別是上半個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那麼抒情在一個革命的大洪流裡面,有什麼意義呢?大家都投身革命,愛國就可以了嘛!王德威提出很獨特的觀點,他特別引用了沈從文一篇沒有發表過的家書,來講這個抒情。
沈從文說:「對人生有情,就常常和在社會上的事功相背斥,易顧此失彼,事功可以學,有情則難知」。所以他說,文學的功用,特別是作為一個作家,要能夠把這種特別的情,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的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通過長長的時間,通過遙遙的空間,讓另外一時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沒有阻隔。」
大概是這個意思。王德威的這篇長文章也是從沈從文衍伸出來的,我頗有同感。我想王德威基本想做的一個論證就是:這麼一個偉大的抒情傳統,是不是在二十世紀更有意義?我就想用《老殘遊記》這本小說,來解答王德威提出的問題。
看過老殘遊記的各位朋友,大家都知道,這個小說一開始,就提到哭泣。他在初編自序的第一頁就說,「嬰兒墜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繞,其哭也號啕……蓋哭泣者,靈性之現象也……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所以我覺得這本小說是老殘,或者可以說是這個作者劉鶚──老殘就是一個劉鶚的化身──感嘆身世的一種抒情的作品。一般的解釋,都以為他當為中國的衰亡而哭泣,為帝國的末日而哭泣,把它解釋為一種社會性的政治的小說,可是我覺得它的意義,遠遠超過當時的社會政治意義。他用這個哭泣,帶出來一種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傳統,也就是說,他用一種抒情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帝國末日的情景。所以詩情畫意在這個小說裡面,非常完整的表現出來,而表現得最精彩的,就是遊大明湖的那一章。「詩情畫意」說起來很容易,可是在文學實踐上來說,中國的山水畫和詩的關係比較密切,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但是在傳統小說裡面卻不多。
帝國末日的山水畫──《老殘遊記》李歐梵選擇《老殘遊記》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對於經典有個定義:經典是什麼呢?就是大家都覺得該看,可是大家卻都不看的東西,就叫做經典。可是我想,《老殘遊記》是個例外,因為幾乎所有的華人,不管是在台灣、在香港,甚至於在中國大陸,恐怕在中學時代至少都讀過《老殘遊記》裡面的一章──「老殘遊大明湖」。而且香港也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劇作家何冀平把它改編成話劇,叫做《梨花夢》,後來改名《還魂香》。因此,關於這部經典,研究的人很多,做解釋的人也很多,加上學校裡面有老師的教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