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
打開傳說中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合辦巡迴演講
●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的新型態出版
●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閒情偶寄》是中國清代一部關於藝術生活和審美現象的內容駁雜的著作。刊行於康熙十年(1671)。《閒情偶寄》一書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部,其中相當大篇的幅論述了戲曲、歌舞、園林、建築、花卉、器玩等藝術和生活中的各種審美現象。書中有關戲劇美學的部分,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是中國戲劇美學史上的重要著作。
導讀者漢寶德卻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他是以明末清初的讀書人其精神和美學觀這個角度,來看他們怎麼樣去遊戲人間,尋求生活中的情趣,如何過得愉快,活得痛快,尋求的是感官的滿足。漢先生的著眼點在於李漁談居屋的設計,並歸納出三個美學原則:用人情來表達王道。第一是不要儒家的倫理思想與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條新路。如果每個事情還是要回復到中庸之道,那就沒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變是很重要的原則。第二點是既要風雅,亦談莊論,實質上是情理兼備,在追求風雅生活時不忘的禮制,而禮制實際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點是李漁認為非常重要、一再強調的觀念,就是要節儉。把這些原則運用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經營出富於情緻的居住空間。
李漁在《閒情偶寄》裏,十分具體地提出了改善空間設計的建議:房子要有藏垢納污的空間、要注意日照、建造房子需要善於利用地勢、要怎麼利用窗戶借景等等,即使時代不同,但當中的基本理念直到今天仍是設計者所必須注意的,那就是生活的利便與情趣,漢先生甚至認為李漁是「現代理性主義理論的老祖宗」。
李漁對生活情趣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心靈生活,這種渴求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當中所包含對「美」的堅持,是一種持久、永恆的價值。」
作者簡介:
導讀者:
漢寶德
知名建築師和建築學者。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1967~1977)、美國加州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1974~1975)、中興大學理工學院院長(1977~198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籌備處主任(1981~198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1987~1995)、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處主任(1993~1996)、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校長(1996~200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01)、總統府國策顧問(2000~2004)、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2002~2008)。現職擔任總統府資政、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世界宗教博物館榮譽館長、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信義基金會董事、台北市文化局顧問、台北市古物審議委員、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台北市文獻委員、宜蘭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等。
2.0繪圖
游峻軒
第一次會拿筆時,就把眼前的黃色挖土機給畫了下來,彷彿那台黃黃的挖土機也為眼前挖出了一條畫之路;畫之路有了起點,沿路的風景,都要一一畫上。插畫作品有《夏之絕句》、《小葉的外星兔》等。
繪圖 (網站)
歐陽應霽
一個不甘心因此也不容易被標籤定位的創作人。時而塗鴉漫畫荒謬奇情一心造反;時而登堂入室訪親會友大做文章;或者駐守廚中舞刀弄叉飲飽食醉;或者離家出走天南地北浪蕩終日。自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學士及哲學碩士畢業以來,長期對現代家居生活及建築設計潮流觀察研究,大量撰寫相關評論推介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報章雜誌。始終迷戀文字和圖像,願意在兩者的微妙關係中糾纏成長,矢志做個貪心的,快活的,認真的跨媒體導遊。著有:《半飽》、《回家真好》、《設計私生活》、《香港味道》等書
章節試閱
蓋房子如寫文章
在「居室部」裏李漁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這個相稱的觀念就是人性觀。今天這種建議被稱之為「人性尺度」。人性尺度對於房子很重要,意思是說房子太大也沒有什麼意思,太高又沒有什麼意思,人要跟房子的關係能夠互相配合。這個觀念完全和過去的傳統不一樣,過去的傳統是有錢人要把房子蓋得越大越好,房子越大代表著價值,表示個人的社會地位特別高。
其次,「人之其居治宅,與讀書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舉業者,高則自出手眼,創為新異之篇」。就是說蓋房子好像作文一樣,要常常有新奇的篇章。這句話的意思對我來說代表著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蓋房子就是要設計,需要有一個設計師,需要有一個建築師。中國古代是沒有建築師的,匠人就是建築師;蓋房子只要告訴工頭多大一塊地,告訴他要幾個房間,然後要多少錢你去算算。因此大家的房子蓋得一模一樣,也沒有什麼好比較的,你跟我的都是一樣,少有些變動可能是風水師的主意,這就是我們傳統的建築骨架。現在李漁說蓋房子與作文一樣,要有新奇之篇,這個就需要有設計師吧?很可惜我們沒有,我們一直沒有產生建築師這樣一個職業,因此沒有設計的觀念。但是頭腦有情趣的主人就擔負起設計的任務。
接著又說:「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要求素雅而新奇。從這一點可以說李漁看出中國空間文化中的一個弱點。中國傳統建築,包括宮殿在內,在外觀上看去,總使人覺得很富麗堂皇,可是仔細看,所有的細節都很粗糙。房舍之美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製作要很細緻,比如樑柱的接頭要很精細。中國的房子表面習慣塗油漆,木結構接頭都可以用油漆掩蓋,做工因此很不精準。我年輕時候是修古蹟的,曾經修葺過幾個台灣的大廟。開始時很令人難以相信,那些看起來富麗堂皇的大廟,因為大修的關係要解卸下來,那時候就發現很多柱子都是拼接起來的,很多接頭都是有塊木榫敲進去,很少有做得非常完好的卡榫。這使我覺悟到,我們根本不在乎木構的精緻性。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表面全部都是油漆彩畫?原因之一,就是油漆彩畫可以把細工做得不好的地方完全掩遮,所以我們的木頭、柱子看起來很粗壯,其實是破破爛爛的。
日日新,又日新
日本人蓋房子也是用木頭,但傳統日本式的房子表面,是不上油漆的,讓你看到那個木紋,所以他們要選最好的木材。台灣當年的檜木,砍下來都是賣給日本人的,因為他們需要上等木材。把木頭打光了以後,木紋很漂亮,構件間的榫接本身就是工藝的精美作品,非常值得欣賞。可是台灣本地要蓋個大廟不需要那麼好的木材,杉木之類的粗木材都可以,表面不夠平整的話,裂了可以填補,若不夠高可以接一段,然後就先拿榫子接起來,打底磨光後,然後漆上幾層漆,漆完後跟完整的木頭一模一樣。我們自己覺得這樣的解決方式非常聰明,日本人傻瓜才花那麼多錢買貴重完整的木材。這個就是貴麗不貴精,但李漁覺得貴精不貴麗才重要。真正要住的房子,不要華麗,但是要精緻;華麗不重要,精緻才重要。所以又要新奇又要素雅,要素要雅,這到今天都可以使用。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台灣提倡生活美學,我覺得中國文化實在缺少了基本的美感素養,我們的教育也沒有積極推動素雅的修養,所以像這種美感的應用,應該大力提倡,在中國文化中可以發揚光大才好,不能一直受到忽視。
李漁的建築的美學觀點與日本的建築美學觀點是不是相近呢?在美感判斷上可以這麼說可是在求新求變這方面來說日本就不大相同了,日本是非常尊重傳統,甚至是守舊的。中國人喜歡求新,我們是個「日日新,又日新」的民族,因為我們的文化是橫向思考的,是求新求變的。那麼我們一個好新奇的民族為什麼常常不求新?是因為被禮教制度壓抑了,當你把制度拿開的時候,我們就會一夕而變。其實這種例子很多,我只拿一個香爐做例子:香爐可以找到幾百種,其變樣之多,你根本想像不出為什麼。不是為什麼,他就是要想變花樣,滿足新奇的心理需要,每個做香爐的人,都因個人與環境的因素而發展出不同的形狀,因為沒有管制,他的創新觀念就出來了。日本人是非常守舊的民族,十分重視保護傳統,比如說它有個神廟伊勢神宮,相當有名,那是在相當於中國六朝時候蓋的,到現在還是一模一樣。為什麼?因為木造房子不能耐久,所以他們便每二十年重建一次,就剛好照原有的房子做一個新的,然後把舊的拆掉,可以建得一模一樣的。這樣的程序延續一、兩千年了,也不嫌煩。他們才是真正守舊的民族。
蓋房子如寫文章
在「居室部」裏李漁寫:「房舍與人,欲其相稱」,這個相稱的觀念就是人性觀。今天這種建議被稱之為「人性尺度」。人性尺度對於房子很重要,意思是說房子太大也沒有什麼意思,太高又沒有什麼意思,人要跟房子的關係能夠互相配合。這個觀念完全和過去的傳統不一樣,過去的傳統是有錢人要把房子蓋得越大越好,房子越大代表著價值,表示個人的社會地位特別高。
其次,「人之其居治宅,與讀書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舉業者,高則自出手眼,創為新異之篇」。就是說蓋房子好像作文一樣,要常常有新奇的篇章。這句話的意思對我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