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鏡的法則》作者野口嘉則
另一部撼動人心的幸福物語
何飛鵬 胡志強 陳惠雯 黑幼龍【真誠推薦】
幸福不是求來的,而是在當下發現的。
發現幸福的關鍵是感謝;
而值得感謝的事,就在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裡。
真正的幸福,是在為愛活著時獲得的。
當我們活在愛裡,就能以幸福和人們互相聯繫。
矢口亮,有個響亮的名號──「MR.目標必達」。原本平庸無奇的他,二十五歲時找到了自己認定的成功法則、並努力實踐,終於順利成家立業、創設研修顧問公司;而他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自己正面思考、廣結人脈、積極進取、使命必達的超高自我要求與行動力。
就在他深信這樣的成功法則,將引領自己將攀上人生巔峰時,他最得力的員工卻集體出走,讓公司陷入危機,家中又出現了兒子不肯上學、妻子罹患憂鬱症的問題,他不禁開始質疑,握在手中的這一切成功幸福,是否只是假象?成功法則難道也有消費期限?他奉行的積極信念,為什麼突然失靈了?
一籌莫展的矢口,在這時遇見了一個謎樣的老人,告訴他要度過眼前的難關,必須掌握人生中的「三種真實」。這究竟只是一場虛幻的夢境、或真是一次幫助他破繭而出的契機?矢口能因此看清幸福的真相,重新認識自己,扭轉人生的方向嗎?……
這是一則滿載愛、溫暖和啟示的心靈物語,
它將喚醒沈睡在你內心深處的睿智,
成為讓你打開愛之開關的契機。
但願幸福能在你身邊擴散。
也希望真正的豐富與美好,能洋溢這個世界……
本書是暢銷書《鏡的法則》作者野口嘉則最新力作,
藉由一個尋找自我、追求肯定的心靈寓言故事,
引領讀者看清「真正幸福」與「看似幸福」之間的差異,
而不至於讓人生空轉,持續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自我實現」達人 野口嘉則
1963年生,廣島人,高中時代曾罹患人群恐懼症,就讀廣島大學經濟系時修讀心理學,研究並實踐成功法則與東洋哲學,而逐漸克服這項障礙。大學畢業後進入RECRUIT服務,後來自行獨立,成為一名心理諮詢講師,2003年自立門戶創設Coaching Management,成功協助眾多客戶達成目標與實現自我,獲得熱烈肯定與迴響,並經常進行巡迴演講。
著有百萬暢銷書《鏡的法則》,《三種真實》甫出版也隨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經營有官方部落格「提高幸福的成功力」,其Podcast「野口嘉則的幸福成功法則」,登錄聽眾也超過20萬人。
【官方部落格】http://coaching.livedoor.biz/
【Podcast】http://siawaseseikou.cocolog-nifty.com/blog/
譯者簡介
鄭維欣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肄業,1995年起擔任兼職譯者,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專業考試合格。近期譯作包括:《羅馬人的故事Ⅷ~XV》(三民書局)、《今日的貓村小姐》(格林文化)、《圖解劍道入門》(華英書局)、《三種真實》(時報)。
章節試閱
我獨自留在空蕩的辦公室裡,試著整理紊亂的思緒。我坐在辦公桌前閉上眼,試著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人生若要活得成功,重要的是如何以正向思考看待事物;可是不管我怎麼想,都無法正面看待現在的狀況。
我張開眼睛,看到了牆上貼的標語。這張用模造紙寫的大字報,還是出自我的手筆:
細膩地想像達成目標後的狀態!
深信必能達成目標,抱持正向思考前進!
一定能達成目標!
一定能達成目標?
我站起身子,走到那張標語旁,一揮手把它扯了下來,緊接著用力揉成一團,狠狠地往旁邊的影印機扔了過去。
的確,細膩地想像達成目標後的狀態,可以提高衝勁;懷抱著正向思考行動,有時候可以化危機為轉機。可是,也有可能發生致命的事故,讓一切努力付諸流水的。而且這種事就剛發生在我身上!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危機。
在這種時候,真正的成功者會怎麼思考?我再度回到座位上,為了恢復冷靜,我開始隨意翻找著東西。結果我在辦公桌的一角找到兩盒名片,順手拿起其中一盒。隔著透明的塑膠盒,我可以看到名片上印著自己的姓名與頭銜。
目標必達先生 矢口 亮
頭銜不用「董事長」,而是用「目標必達先生」,連我自己都認為是個好主意。一來夠獨特,二來又象徵我的工作內容。但如今這個頭銜,只是讓人徒感空虛。
***
我在二十五歲的某天,得知了「成功法則」這個辭彙。之後我便學習這個概念,全力實踐到今天。這使得我的人生有了戲劇性的變化,達成了幾項重大目標:年紀輕輕當上了總裁,公司業務又能急遽成長。
我相信,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成功法則。可是這份堅定的信心,如今卻搖搖欲墜。難道說成功法則還有消費期限?還是人生中也會遭遇成功法則無法發揮效力的情境?又或者,是我的做法哪裡出了問題嗎?
不管怎麼說,我原本規劃了璀璨輝煌的人生,如今計畫卻大幅出軌。
都是他們害的!我想起那三個忘恩負義小子的長相,一股怒氣立刻往上衝。當我聽到碎裂聲,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使足了勁緊握名片盒,結果把盒子捏出了一道裂痕。這條裂痕正好橫越名片的「目標必達先生」上方,看起來就像提筆劃掉這個頭銜一樣。
難道說「目標必達先生」這個噱頭十足的頭銜,並不是我承擔得起的?
過去的我,確實和「目標必達」這句話八竿子扯不上關係。國中時進入棒球校隊,但從未當上主力球員;學業成績的排行也是倒著數比較快,高中入學時只勉強擠進了第三志願。高二時曾經認真考慮要不要向中意的女孩告白,最後在開口之前自己先棄權。總之,我是個無法達成目標的人。
到了出社會就業後,狀況依舊不變。進了公司當業務員,卻常常達不到每個月的基本業績目標。偏偏我個性又不服輸,一看到那些達成目標的業務員就眼紅。我也討厭這樣的自己,時時希望能夠改變自我。
有一天,我遇到轉機了。這個轉機確實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
就業第三年,二十五歲那年的某一天,我在下班回家路上繞道走進了書店,站在裡頭翻閱雜誌。而我的眼光停在那本雜誌的「改變我人生的一本書」報導特輯上。在特輯裡,許多社會聞人和大企業經營者各自介紹了影響他們人生的一本書。原來閱讀能改變人生,對當時不大看書的我來說,這是很驚奇的一個發現。
我走到商務書籍與勵志書籍的書櫃前,開始尋求改變自己人生的契機。我開始翻閱每一本書名讓我感興趣的書。在物色不久之後,我的靈感伸向「成功法則」這個詞語。我有一種預感,覺得這是會改變我人生的關鍵詞。那天我買下好幾本書名或目錄有「成功法則」四個字的書。
這些書的內容談的是「明確人生目標的重要性」,以及「人生全看自己怎麼想,重要的是任何事情都要以積極正向的思考來面對」。
在那之前,我頂多有每個月的業務目標,但沒有所謂的人生目標。雖然我有「想要當富翁」或是「想要成功」這種模糊的願望,不過沒有稱得上目標的理念。願望和目標是兩回事。至於我個人的思考模式,離正向思考有十萬八千里。
我知道我該做什麼了。首先我該訂定明確的人生目標;再來是要積極進取,學會正向的思考方式。這樣一來,我的人生就能成功了。
我花了兩天為自己設定人生目標。我要在三十五歲之前獨立擁有自己的公司;要在四十歲之前讓年薪衝上三千萬日圓,買一棟庭院大得能開烤肉派對的房子。另外,我也立下三十歲之前要結婚成家的目標。
我準備了一本筆記,寫下這些目標。我還在筆記本上貼著附有庭院的房屋照片與插圖,以方便自己想像,並且隨時把筆記帶在身邊。
同時,我也開始努力學習正向思考。有好多本書寫著:「如果自己平常說話的內容積極,思考的方式也會轉為正向。」我因此不再說負面的抱怨言語,刻意保持正面的修辭方式。我尤其喜歡「事在人為」這句話,有事沒事常常掛在嘴邊。
其他只要能益於培養正面思考的事,我也徹底執行了。往來的對象我會特別挑選積極進取的人物,也參與了上進之士聚集的研修會。每次到書店,我都會購買有助於達成目標的書籍,每個月閱讀五、六本。我也將所有學到的事都付諸行動。我是真心想要改變自己的人生。
***
我購買成功法則書籍大約一年後,業績攀上了公司的冠軍,實踐成功法則至今終於有了成果。老闆不但在全體員工面前表揚我,還發放特別獎金,我終於嚐到勝利的滋味。以往我的人生一片慘澹,如今我對自己滿懷信心。
從未和女孩交往的我,也是在這段時期第一次找到女朋友,對象是在同一家公司業務部門擔任行政工作的奈奈子。每當面對她那包容一切的笑容,我總能放鬆心情、保持自在。無論工作或私生活,我都過得很充實。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成功法則(原本是的)。
在二十七歲那年,我和奈奈子結婚了,第二年生下兒子智也,讓我當了父親。對我來說,奈奈子和智也的存在非常重要。因為當我達成目標、實現豐富生活時,有家人能夠和我共享。家人成為我心靈的支柱,使我願意為了他們奮鬥。
三十四歲時,我總算成為獨立的研修講師,一個人創立了公司。幾年前,我在手冊裡寫下「三十五歲以前要獨立擁有自己的公司」這項目標,如今終於達成了。如果公司的經營能上軌道,想必也能達成另一個目標——「四十歲之前年收入三千萬,買下有廣闊庭院的房子」。到時候,下一個目標想必會更龐大。我對自己的未來抱持著極大的期望……
【摘自本書〈如何與人真心相繫?〉】
老人慢慢地站起身子,走向我辦公桌旁的會客區。
「每個人都期望與他人有所聯繫。人際的聯繫就是獲得幸福的關鍵。所以,重要的是『如何與人建立聯繫』。就是因為在這方面出錯,才有很多人明明追求聯繫,卻無從獲得真心的交流。」
老人讓身子沈進沙發裡,吐了一口氣說:「你的目標之中,包括要做個成功的人、受人認同。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不就是在追求與他人的聯繫嗎?」
「……我想應該是。我希望成為受人認同、贏得尊敬的人物。」
「要受人認同,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那當然是要有成果了。不管說得多好聽,沒有展現明確的成果是不會受人認同的。我是公司的經營者,所以我如果不擴充公司的規模,就不會受人認同與尊敬。」
「那麼,假設你已經成為周遭人們尊敬的成功者了,你會感覺與人們有所聯繫嗎?你覺得心滿意足了嗎?」
「一旦成功了,就有很多人對我感興趣、想要聽我說話,聚集在我身邊。和我見面的人,將為了和我會晤而感覺榮幸。如果能實現這個理想,我當然會心滿意足。」
「在這時候,你覺得和人們建立聯繫了嗎?」
「是的。有許多人為了與我相遇而高興……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了,我當然不會覺得孤獨。」
老人一臉懷疑地說:「真的是這樣嗎?」
「你覺得不是這樣嗎?」
老人這時露出了懷念的神情。
「我來告訴你某個男人的故事吧。這個男人經商成功,而且聲名大噪。有許多人對他大加讚賞,為了仰慕他而聚集在他身邊,他也開始和很多別的商人碰面。在這些人之中,有些人做的生意比他還大,也有人的收入比他更多。
每當和這些成功者碰面時,他都覺得自卑、畏縮。『我想要和這些成功者同樣受到認同、贏得尊敬。』當他這麼想之後,他就渴望把生意做得更大、賺更多錢、博取更高的聲望。可是後來,他做了一筆失敗的生意,把所有財產都賠光了。眾人都離開他,讓他陷入孤獨之中。」
老人的眼光一直看著窗外。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
「我很能感同身受。他在失敗之後,也丟掉了長期累積的成果。我現在的景況雖然沒那麼悽慘,但也好不到哪裡去吧。」
「他失去了長期累積的東西嗎?比方說與別人之間的聯繫?」
「他在成功時與別人建立了聯繫,可是事業失敗使他喪失了這些關係,不是嗎?」
「是這樣嗎?『他會不會是打從一開始,就不想和別人深交』?聚集在他身邊的人,會不會不是要和他本人交往,而是為了他締造的成果才湊在一起的?如果他們真和這個人有交情,在他遭遇失敗、陷入困境時,難道不會想伸出援手幫助他嗎?他並沒有喪失自己累積的東西,而是一開始就沒有累積。他不曾和人真心聯繫,沒有真正的人際關係。」
我覺得這些話好像就是在說我,聽來有些刺耳。
「這些話好嚴厲啊,如果讓那個時候的他聽到了,大概會受傷吧。」
老人聽完苦笑了一下。
「他就是年輕時的我啊。」
「現在回想起來,那真是一場好經驗,讓我發現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為什麼我無法建立真正的聯繫、真正的人際關係?我總算知道問題在哪兒了:就是我搞錯了與人聯繫的方法。我想要用仰賴、依存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
「自己設法擴充經營,拚出成果來受人認同,這應該說是自立,而不是仰賴吧?」
「剛開始時,我是用很單純的心態在經商,希望能幫社會做點事。可是當我事業順遂,開始受人認同之後,我就得意忘形了。我沈醉在周遭人們呈上的讚賞,漸漸失去了謙虛的心,開始對不讚賞我的人感到火大。還有,遇到比我更厲害的人時,我覺得自己似乎沒有受到那人的認同,這又驅使我『要做得更成功』。你應該看出來,這是一種不自立的狀態了吧?」
「的確……隨著自己如何被周遭的人們看待,就變得開心、暴躁或是自卑……精神和情緒都受人左右。也就是仰賴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沒錯。我很仰賴別人對我的評價,害怕失去已經得手的好評,為了博取更高的肯定而拚命努力。我為了受別人認同,一邊犧牲自己的幸福一邊蠻幹。」
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犧牲了幸福。這段話打動了我的心。或許我也像這句話所說的,這些年來為了奮鬥,不斷地犧牲幸福。
「以『博取別人的認同』當目標,就是受旁人的價值觀所擺布。身邊如果有許多以實績做評斷的人,你就必須累積經商的實績;身邊如果有許多以金錢或財富做評斷的人,你就必須想辦法發財;身邊如果有許多以社會地位做評斷的人,你就必須爭取良好的社會地位。」
「這不就是現在的社會嗎?的確,世上多的是以金錢、實績或地位來評斷別人的人。就連我自己,如果我知道對方很有錢,我也會另眼相待,覺得『這個人好厲害』。」
老人繼續往下說:「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為了博取周遭人們的好評,忙著追求明顯可見的成果,結果卻埋沒了自己的特質。因為自己的特質是肉眼看不見的。就算重視自己的特質,也不會受到別人的讚賞。
以前我也想要獲取可見的成果,想要無限擴充自己的實績和財產。然而,不管業績多亮麗、不管財富多龐大,始終是人上有人。」
「當然是這樣囉,除非每件事情都能達到世界第一。」
「只要期望以明顯可見的成果受人認同,就會陷入比較的世界。在比較的世界裡,自己的相對價值是會上下波動的。每當我遇到誰,都會拿對方的業績與財產和自己相比。當對方更勝一籌時,我會因為自卑感而自我貶抑;當對方屈居下風時,我又沈溺於優越感而瞧不起人。
而我為了擺脫自卑感,享受更多的優越感,就更想要擴充我的事業與財富。對當時的我來說,身邊到處都是敵人。因為比較的世界,就是競爭的世界、戰鬥的世界。」
這讓人聽了感同身受。老人年輕時的經歷,和現在的我沒有兩樣。
【摘自本書〈認同自己,才能滿足自尊心〉】
老人站起身子,把兩手放到背後,慢慢走到我的面前停了下來。
「當人為了恐懼¬而行動時,也就遠離了真正的幸福。你要記清楚了:真正的幸福,是在為愛活著時獲得的。當我們活在愛裡,就能以幸福和人們互相聯繫。」
「活在愛裡,而不是恐懼裡……可是我們能消除恐懼嗎?」
老人又開始踱步。
「沒有這個必要。每個人心裡都有恐懼,重要的是,不能受恐懼支配。就算心中有恐懼,只要遵循著愛行動就好。關鍵就在於自尊心。只要滿足自尊心,就可以擺脫不受人認同的恐懼、不被人理會的恐懼,不讓它們所支配。」
「自尊心?」
「我這裡說的『自尊心』,是指承認、尊重並信任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自尊心無法滿足的人,會朝向別人追求認同,用以彌補不足之處。然而這就會變成仰賴外人對自己的評價,隨時畏懼著自己可能不受別人認同。相反的,如果人能滿足自己的自尊心,也就不用畏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
老人走到了會客區前方,轉身面對我。
「你自己又是如何?你有多認同自己?」
我稍微思考了一下。
「……說實在話,我沒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我的自尊心可能已經殘破不堪了。雖然我曾經以自己為榮。」
「那是什麼時候?還有,為什麼你現在沒辦法認同自己呢?」
「到上個年度為止,我每年都能達成目標,讓公司成長,我的收入也年年增加。我對朝著成功之路邁進的自己感到榮耀,也能夠認同自己。可是現在我讓員工背叛了,也沒有希望達成目標。我實在沒辦法認同這樣悽慘的自己。」
老人慢慢朝我走了過來。
「你似乎是用明顯可見的成果來評斷自己。締造明顯的成果時,你就給自己好評價;無法有所成就時,你就降低對自己的肯定。若是這樣,你為了給自己好評價,就必須不斷地締造可見的成果。然而,這是很累人的,因為成果總是會有高低起伏。」
「……那麼,我是不是應該不計較成果,而要把焦點放在行動上?這樣一來,只要我盡力而為,無論結果好壞,我都能給自己好評價。」
「如果把行動當成評斷的基準,你有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嗎?」
「……不,我雖然相當努力,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最好了……不對,我應該能做得更好。我真是沒用!」
老人用柔和的眼光看著我,對我微笑。
「就像成果會有起伏變化一樣,人的行動也會有高低潮之分。有的時候,人即使想努力也提不起勁來。尤其在精神疲勞、或是情緒低落時,更是會停止行動。如果用行動來評量自己,就不能認同無法行動時的自己了。而且抱持這種想法,也會連帶批判無法行動時的他人。」
這時我想起了奈奈子和智也。我以往一直在心裡批判無法振作起來的奈奈子和智也,因為我不能接受他們毫無行動。我發出「加油」的訊息,我向他們兩個人要求的就是行動。
@
老人再度坐在與我相對的椅子上。
「我們把『行動』或『行為』總稱為『Doing』,把因而獲得的結果叫做『Having』。就拿養育小孩來說吧,假使孩子做出父母期待的行為時,被稱讚『真是好孩子』,這就代表孩子的行動,也就是Doing獲得好評。假如是孩子考試得到好成績而受到稱讚,那就是對孩子獲取的結果,亦即Having給予好評。
可是,Doing和Having都不是小孩本身,而是小孩的附屬品。至於小孩本身,則稱作「Being」。所謂Being,也就是小孩的存在本身。人如果只有Doing或Having能獲得肯定,對自己的存在——亦即Being——就會感到不安,會覺得『我現在這樣是不行的』。」
「我以為只要稱讚小孩、給予好評,就能讓小孩有信心,原來不是這樣啊。」
「舉個具體的例子吧。有個功課很好的小男孩,他從小就在別人對他成績的稱讚之下長大。也就是說,他是在對Having的稱讚之下成長,而致使他認為:『我如果沒考出好成績,我就沒有價值。我如果不獲得別人的好評,我就沒有價值。』也就是說,他認為『現在這樣的我沒有用』。直到如今,他長大成人了,還是一樣不獲得別人的肯定就不安心。結果他全心全力投入升遷競爭中,沒有辦法享受自己的人生。」
聽完這段話,我想起高中時的某個同學。他是全學年成績最好的學生,不但考上一流大學,畢業後也進了知名企業。幾年前舉辦同學會時,聽說他升遷歷程一帆風順,可是去年在街頭偶遇時,他已經消瘦得讓我大吃一驚。雖然他很自傲地表示,他打破了升任課長的最低年齡紀錄,但是他似乎常放棄休假到公司上班,臉上的表情疲憊至極。
* **
我想起昨晚智也的樣子。智也低著頭,儘管眼淚已經流了出來,還是忍著沒有哭出聲。智也因為沒有辦法採取行動去上學,因此喪失了自信心。而我竟然說智也是個「沒用的小孩」。
我把智也的事情告訴了老人。像是他現在唸小學四年級,卻沒有去上學。還有他喪失了自信。
「他要不要上學,和他身為人類的存在價值並沒有關係。他本身就是無可取代的寶貴存在,不是嗎?」
「你說得對極了。可是……智也的自尊心可能是一片空洞。」
「對很多拒絕上學的小孩來說,最痛苦的不是無法上學。自認為『我沒辦法上學就是沒用』,充滿自卑感、喪失自尊心,才是最痛苦的。你要告訴他:『你能像現在這樣存在,就已經很寶貴了。』小孩的自尊心,不是在考了好成績受家長稱讚時獲得滿足的;而是在就算考差了、就算沒辦法上學,也能讓父母擁抱時獲得滿足。換句話說,小孩的自尊心,是在自己的Being——而不是Doing或Having,被無條件接納時獲得滿足。」
「你現在這樣很好」……這才是我應該告訴智也的訊息。但實際上,我透過「加油」的訊息告訴智也的,卻是「你現在這樣不行」。我對這一點感到非常悔恨,很想彌補自己的錯誤。我不能因為智也的Doing或Having而給他父愛,而是應該對他的Being——現在的智也本身,傳遞關懷。
老人像是在確認我的思考般,點了點頭。
「你只要用同樣的看法對待自己就好。不以自己的行動或成果來評斷,而是直接認同現有的自己的存在。我們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我們採取的行動或行動的成果,而是存在本身。當自己能真心體會這一點,自尊心也就會得到滿足。」
我獨自留在空蕩的辦公室裡,試著整理紊亂的思緒。我坐在辦公桌前閉上眼,試著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人生若要活得成功,重要的是如何以正向思考看待事物;可是不管我怎麼想,都無法正面看待現在的狀況。我張開眼睛,看到了牆上貼的標語。這張用模造紙寫的大字報,還是出自我的手筆:細膩地想像達成目標後的狀態!深信必能達成目標,抱持正向思考前進!一定能達成目標!一定能達成目標?我站起身子,走到那張標語旁,一揮手把它扯了下來,緊接著用力揉成一團,狠狠地往旁邊的影印機扔了過去。的確,細膩地想像達成目標...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