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給 對歷史長河只懂得片段的人
作者克里斯.布雷瑟(Chris Brazier)說的沒錯——要史學家以四萬字的篇幅來交代整個世界史,的確叫人大嘆棘手。沒有哪位學者專家碰過這樣的難題,即使是最講究全面觀照的大學一年級綱要性課程,也沒有這麼困難。但本書作者縱論古今,從黏乎乎又噁心的有機體源頭到二十世紀的不對稱權力關係,娓娓道來,舉重若輕。他筆下的歷史是所謂的「新國際主義」(New Internationalism)歷史,與「新國際人」系列的其他主題書,脈絡相通。他和當代許多史學家一樣,堅稱應擺脫以歐洲為中心的詮釋和敘述方式,並主張應將婦女歷史放在中心位置。他在書中不斷提醒讀者,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大部分文化體系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時至二十一世紀初,人類面臨這種兩難困境,情勢一樣嚴竣,甚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在本書中也談到了人類超乎尋常的移動和遷徙現象。這一現象由來已久,在今日民族國家充斥的世界裡,依舊是當代的中心課題。他並未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詮釋歷史,但在書末懇請讀者處理人類與自然互動方面的核心課題時,仍時時以環保為念。畢竟,儘管人類有膚色、文化、種族……種種的差別,卻仍是與自然世界不可須臾分離的哺乳動物。
但人類終究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物種,自我批判精神尤其是人類獨特之處。作者就是以批判態度治史,批判了過去的許多面向,以及前幾代歐洲人的歷史觀。在這方面我同意他的作法,能夠不受限於窠臼,重新評價歷史,是我們文化的長處之一,我們必須盡力予保留。但也有幾個地方,我並不是那麼贊同布雷瑟的觀點;提及金字塔、紀念碑、宮殿等遺蹟時,他總是想探究它們背後的意義,查明它們所動用到的人力和工作方式,但處理前殖民時期非洲諸帝國時,他卻可能流於溢美,與處理前哥倫布時期的拉丁美洲時強調其等級森嚴和剝削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有天壤之別。有時候我又覺得他修正得不夠;為了替悠久的歷史建立某種編年性的架構,即讓事件的發生有個分明的時間先後,他不得不把重點放在帝國和政治層面,這點我可以理解,但我還是希望聽到更為響亮的平民百姓心聲。或許,因為未來的發展,因為現代世界與科技帶來的機會,對人類發展我並不像他那麼憂心,反倒更加深信失衡(有時還是步履踉蹌)的全球民主化,確有其正面的助益。
史學家總是愛發牢騷,他們受的訓練就是要他們如此。在這麼多的學有專精者培養出細究局部的微觀能力同時,我們萬萬不能趨從流俗,而將那些有志宏觀全局、勇敢找出通則者拒於門外。歷史必然會引起爭議,因為它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總是關乎意識形態,因為它對理解現在、合理化現在,或改變現在至關緊要。這是一本挑戰傳統窠臼的力作,敘述生動、不拘泥於形式,且旁徵博引。各位不妨將它送給各級學校的學生閱讀,然後傾聽他們的看法。他們會在歷史裡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們必須想辦法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而這本書正是絕佳的開始。或許我們應該要求每位學有專精的史學家,都以四萬字的篇幅寫一部世界史,我想再沒有比這更能讓人體會什麼叫謙遜的了(文/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 (St Antony掇 College) 教授William Beinart,書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