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授粉昆蟲的花季,預告了沒有果實的秋天。
我們不只該擔心即將來臨的農業與糧食危機,還要憂慮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
你想住在寂靜又單調的醜陋星球上,還是鳥語花香、蝶飛蜂舞的綺麗世界中?
我們總以為農田就該肥沃多產、果園就該長出纍纍的水果,於是,在享用餐桌上豐美的食物時,理所當然的,對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昆蟲、還有牠們的悲慘遭遇,全都視而不見——
原來,隨著自然棲地消失,大部分的授粉昆蟲早已無聲無息的滅絕!
原來,所謂現代化農業,密集種植的單一作物,少了獨挑大樑的蜜蜂就無法收成!
原來,蜜蜂一旦消失,我們將再也找不到
像牠們這般專業、有組織、終日勤奮工作的授粉者了!
我們馴養蜜蜂、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種植基因改造作物、闢野地為農田……
多管齊下,自以為聰明的操縱著高效率的農作物生產方式。
直到2006年秋天,全世界的蜂群突然有三分之一不知去向,危及了糧食生產系統,大家才驚慌失措的找尋線索,試圖追查出讓蜂群一夕之間失去蹤影的原因。
難道這只是一齣由蜜蜂擔綱演出的驚悚推理劇嗎?
半個世紀前,瑞秋.卡森以《寂靜的春天》這部經典書,大聲疾呼殺蟲劑的危害,將造成沒有鳥鳴的寂靜春天,卡森女士當時也預警,「因為沒有授粉而結不出果實的秋天」可能也會來臨。
還來得及避免這些預言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嗎?
我們得讓各種小昆蟲的數目回春,得趕快改變使用土地的模式,不然遲早有一天,秋天將沒有果實可採收。
作者簡介:
傑可柏森 Rowan Jacobsen
記者兼作家,擅長的題材是食物、生態環境,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喜歡用旅行、親自走訪觀察來瞭解我們與世界上的各種生命如何發生交互作用、如何維持彼此的關係,然後從中思考我們的生存方式,希望能藉以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有更多樂趣,也更能夠體會食物的美味來自何方。
他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新聞週刊》、《哈潑雜誌》、《The Art of Eating》、《Wild Earth》、《Wondertime》、《Culture & Travel》等報章雜誌。著有《A Geography of Oysters》與《Chocolate Unwrapped》等書,並以《A Geography of Oysters》獲得有「美食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獎」;該獎項設立的宗旨,除了肯定主廚之外,也鼓勵飲食作家、記者與媒體,以及與美食相關的專業人士。
目前與妻兒定居在美國佛蒙特州。
譯者簡介:
陳芝儀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曾任《科學月刊》文字編輯、主編。譯有《AFTER MAN──人類滅絕後支配地球的奇異動物》、《奇妙的塵埃》、《古法怪療》、《最衰者生存》、《馬桶如何拯救文明》、《第二人生》與《完美先生達爾文》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傑可柏森透過他的親身實踐和獨到的見解,訴說關於蜂群日漸稀少的故事,動人而且充滿警惕。--科伯特(Elizabeth Kolbert),《氣候變遷災難採訪筆記》作者
養蜂界出了一位辛克萊(Upton Sinclair,普立茲獎得主)。《沒有果實的秋天》探討美國遭人忽視的億萬產業,內容生動而迷人,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也改變了我們對其他生物的傲慢態度。貝倫鮑姆(May Berenbaum),伊利諾大學昆蟲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北美授粉生物現狀」計畫主持人
傑可柏森說到了重點:我們無法迫使大自然配合人類產業的運作模式,蜂群的衰竭只是一種警訊,而少數聰明的養蜂業者想出與蜜蜂站在同一陣線上的飼養策略,這些觀點為深陷生態困境的我們提供了一線曙光。--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作者
傑可柏森以無比的熱誠探索蜂群衰竭失調背後的真正原因……扎實的調查報導加上感性的筆觸,造就了這本重量級著作。--《出版人週刊》
媒體推薦: 傑可柏森透過他的親身實踐和獨到的見解,訴說關於蜂群日漸稀少的故事,動人而且充滿警惕。--科伯特(Elizabeth Kolbert),《氣候變遷災難採訪筆記》作者
養蜂界出了一位辛克萊(Upton Sinclair,普立茲獎得主)。《沒有果實的秋天》探討美國遭人忽視的億萬產業,內容生動而迷人,不僅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也改變了我們對其他生物的傲慢態度。貝倫鮑姆(May Berenbaum),伊利諾大學昆蟲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北美授粉生物現狀」計畫主持人
傑可柏森說到了重點:我們無法迫使大自然配合人類產業的...
章節試閱
第1章 跟蟻群學應變力
是誰在帶頭?
新墨西哥州西南方的五五三號公路旁,奇里卡瓦山腳下,曾經是一大片遼闊的放牧場,而現在鐵絲圍籬圈住了其中的六十英畝地。幾年前,開發商計畫要將這附近土地重劃,還要興建便利商店。而史丹佛大學應生物學家戈登的要求,將這片地買下,好保留一小塊研究地點,不被染指。
二十多年來,戈登一直在這裡記錄著一群群紅收穫蟻(Pogonomyrmex barbatus)的生活史,看看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去了什麼地方,又如何在看似雜亂無章中展現效率。
五五○號蟻群的一天開始得很早。這個蟻窩位於場址東邊,約有一萬隻螞蟻。從黎明到上午十點左右,蟻窩會陸續派出一小群一小群的螞蟻,處理各式各樣的任務。第一批是巡邏蟻,在日出之前就可以看到牠們從蟻窩出入口一一探出頭來,在附近的環形土堆旁邊從容的繞著,就像是高爾夫球場的場地維護員檢查草皮一樣。
之後不久,蟻窩裡又冒出一群蟻丘維護蟻,出來和巡邏蟻作伴。蟻丘維護蟻都會帶著一點土、種子殼,或是其他從地下帶出來的垃圾。維護蟻和巡邏蟻不太一樣,牠們似乎完全專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只想找個適當的地點、把身上的東西卸下,而且只要一找到,牠們就會立刻放下東西,掉頭回到蟻窩中。
接手上場的則是幾隻衛生蟻,牠們會跟在維護蟻後頭,收拾維護蟻丟下的東西。不過,衛生蟻其實並不是有意要做這些工作,葛林表示,如果仔細看看牠們究竟在做什麼,可能反而會覺得一頭霧水。
「我覺得衛生蟻很像我那十五個月大的女兒,把東西從A處帶到B處,然後再從B處撿起個什麼東西,帶到C處去。看起來毫無規則可循。」然而,如果我們將畫面快轉,就會看到蟻窩一側慢慢由土塊和垃圾形成土堆結構。葛林說:「所以最後我們發現,其實牠們是很有組織的。」
最後一批從蟻窩裡出來的是覓食蟻,數量遠遠多過前述的各個任務小組。牠們會如潮水般湧出,衝向蟻窩四周的高草叢,然後消失在整片的麻黃、合歡和蛇草之間。覓食蟻會順著矮樹叢下的路線,以蟻窩為中心向四周覓食,半徑可能廣達十八公尺。任何一隻覓食蟻要找到一顆種子,大概需要二十分鐘;只要一找到,牠就會撿起種子、打道回巢。
從上到下,五五○號蟻群幾乎可說是效率的代表,每一小群螞蟻都以井然有序的方式執行任務,而螞蟻又有一種習慣動作,讓人加深這種印象:只要遇到另一隻螞蟻,就用觸角彼此碰一碰,似乎是要確認大家對於該做什麼事都有了共識。從巡邏蟻、維護蟻、衛生蟻到覓食蟻,蟻群的所有成員似乎心中都有一張完整的藍圖,而牠們就像是機器裡的小零件、或是大工廠裡各部門的員工。
然而,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一切似乎管理有方,但其實五五○號蟻群的運作模式和我們平常會看到的組織大不相同。蟻群沒有老闆、經理,也沒有什麼監督機制。「蟻后」聽起來縱然威風,卻沒有什麼實權——蟻后只負責產卵,而不負責下指令。
巡邏蟻在草叢裡查探的時候,沒有哪一隻會擔任班長的角色指揮大家。蟻丘維護蟻在修補隧道的時候,也沒什麼工程藍圖可以參考。而年輕一輩的螞蟻加入工作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始業訓練或工作項目介紹,因為個別的螞蟻其實並不需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對螞蟻個體而言,沒有任何一隻真正瞭解自己在做的工作有何目的、必要,或是知道自己在整個團體裡扮演的角色。
然而,整個蟻群卻能夠運作得天衣無縫,只要環境一有改變,牠們就能快速有效的回應。如果某天早上,巡邏蟻找到一堆美味的種子,幾分鐘內就會有其他螞蟻加入尋找的行列,並且成為覓食蟻。昨夜的暴雨弄壞了蟻丘嗎?那麼,就會有更多的維護蟻來加緊維修,有時候甚至連年幼的護士蟻也會前來支援。
牠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祕訣就在「自我組織」
當然,這種有趣的行為不是螞蟻才有。只要是成群的動物(像是蜜蜂或鯡魚),很多都能夠在沒有領導者的情形下處理複雜而困難的問題。科學家將動物的這種現象稱為自我組織(self-organization),而這也是智群的第一項原則。
雖然自然界中到處都有自我組織的現象,但科學家直到近幾十年來才加以深入研究。首先用上這個詞的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們將它用來表示物理系統中自發出現的模式(像是沙丘的起伏),或是幾種反應物經由化學作用而形成的漩渦圖形。後來,生物學家也開始採用自我組織這個詞,用以解釋黃蜂的蜂巢為何如此精細、某些螢火蟲群體如何能同步閃爍,還有蜂群、鳥群、魚群又如何靠直覺來協調動作。
這些現象的共通之處,就是沒有由上而下的整體計畫。在這些系統中,不論是什麼模式、形狀、行為,事先都沒有任何藍圖或設計,而是由下而上,自然出現,靠著系統中各部分的互動而形成的。
雖然自我組織的真正源頭仍是一個謎,研究者已經找出它運作的三大基本機制:去中心式的控制、分散式的問題處理,以及多重互動。將這些機制加起來,就能解釋為何就算無人指揮,群體中的個體只要遵守簡單的基本原則來行動,就能形成有意義的集體行為模式。
顯而易見的,這種群體智慧可能的應用,就是發展出一套(或一組)演算法,協助企業像蟻群一樣,快速而有效的回應環境的改變。德州有一家公司,正是這麼打算的……
(未完;摘自本書第1章 跟蟻群學應變力)
第1章 跟蟻群學應變力
是誰在帶頭?
新墨西哥州西南方的五五三號公路旁,奇里卡瓦山腳下,曾經是一大片遼闊的放牧場,而現在鐵絲圍籬圈住了其中的六十英畝地。幾年前,開發商計畫要將這附近土地重劃,還要興建便利商店。而史丹佛大學應生物學家戈登的要求,將這片地買下,好保留一小塊研究地點,不被染指。
二十多年來,戈登一直在這裡記錄著一群群紅收穫蟻(Pogonomyrmex barbatus)的生活史,看看牠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去了什麼地方,又如何在看似雜亂無章中展現效率。
五五○號蟻群的一天開始得很早。這個蟻窩位於場址東邊,約有...
目錄
開端 佛羅里達,二○○六年十一月
第1章 早餐桌上
什錦果麥裡頭的每一顆杏仁,榨成蘋果汁的每一顆蘋果,
都是由蜜蜂一一授粉而來;甚至我們喝的咖啡,也是許多隻蜜蜂的傑作。
第2章 蜜蜂如何征服世界
蜜蜂「提供人類兩樣最高貴的事物:甘美與愉悅」,
哄騙我們將牠們的基因散布到世界各地。
第3章 衰竭
「那天我們回去看,本來期望會有滿滿的蜜蜂,但當我們打開箱子,
只見裡頭有幼蟲,有巢房,有蜂蜜,有蜂王,卻沒有半隻蜜蜂。」
第4章 兇手是誰?
這是典型的偵探小說題材,懸疑的元素一樣也不缺:
神祕死亡、屍體無故消失、預料不到的衍生情節,還有好幾個嫌疑犯。
第5章 慢性毒藥
蜜蜂受農藥波及,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顯然問題不只是任何一種殺蟲劑的危害而已。
第6章 養蜂業的困境
柳橙產業的衰退,大片土地變成水泥地,讓蜜蜂難以生存。
加上中國低價蜂蜜的競爭,殺蟲劑的連累,養蜂業的榮景不再。
第7章 杏仁祭典
每到一月,只要養蜂業者願意,隨時都有杏仁果農想租用蜜蜂。
可是,為什麼要讓蜜蜂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呢?
第8章 瀕臨崩潰邊緣的蜜蜂
疾病與過度工作耗損精力,為蜜蜂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蜜蜂還能活下來,真讓人驚訝。
第9章 韌性和俄羅斯蜜蜂
這些深色的俄羅斯蜜蜂似乎就跟俄羅斯人一樣,相信宿命,隨時做好最壞的打算;
俄羅斯蜜蜂所有令人頭痛的習性,正是牠們的生存之道。
第10章 美的誕生
美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一億年前由花朵和蜜蜂打造的伊甸園。
還有自然界中的許多創意之舉,都仰賴植物與授粉生物之間的夥伴關係。
第11章 沒有果實的秋天
我們的大地已經逐漸失去了孕育能力,
如果沒有及早面對,到時候想補救也來不及了。
尾聲:初霜來臨
附錄一 非洲殺人蜂的啟示
附錄二 一起來養蜂吧!
附錄三 為授粉者打造一座花園
附錄四 蜂蜜的神奇療效
謝誌
延伸閱讀
開端 佛羅里達,二○○六年十一月
第1章 早餐桌上
什錦果麥裡頭的每一顆杏仁,榨成蘋果汁的每一顆蘋果,
都是由蜜蜂一一授粉而來;甚至我們喝的咖啡,也是許多隻蜜蜂的傑作。
第2章 蜜蜂如何征服世界
蜜蜂「提供人類兩樣最高貴的事物:甘美與愉悅」,
哄騙我們將牠們的基因散布到世界各地。
第3章 衰竭
「那天我們回去看,本來期望會有滿滿的蜜蜂,但當我們打開箱子,
只見裡頭有幼蟲,有巢房,有蜂蜜,有蜂王,卻沒有半隻蜜蜂。」
第4章 兇手是誰?
這是典型的偵探小說題材,懸疑的元素一樣也不缺:
神祕死亡、屍體無...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