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達蜜」(.me)的時代。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氛圍裡,每個人都是媒體,在網路上,每個人都發出聲音,但是接下來呢?
我們花許多時間上網,這許多時間,我們在幹什麼?在撲浪、臉書貼文、打簡訊、玩Google?這一切代表什麼意義?
作者身為一個經濟學家,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邊際革命」的格主,還是個「資訊大胃王」,熱愛文學、音樂美術、美食等等。他想探討的是:
◎傳統經濟學是研究人對於客觀環境的反應,也就是人的行為;
◎再深入一些的行為經濟學,加入心理學的因素,探討誘因、動機會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作者再加入「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因素:每個人的神經組織結構都不一樣,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音樂、文字、繪畫、與人互動)。
人們在腦內編排資訊(mental ordering)的方式,會塑造出不同的品味、美學觀、對事物的認知,接著是行為。因此,他針對人們運用網路和接觸文化的模式,做了一番人類學式的觀察:
◎現代人熱中於「編排資訊」:在iPod上編輯歌曲或專輯、在網路洪流中搜尋整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第1章)
◎人們喜歡文化小品(文化的片段化)勝過文化鉅作:例如Twitter的推文、手機簡訊、Youtube上的歌曲、iPod……現代文化越來越以「小品」、小片段的形式出現,而被人們所擁有。(第3, 4章)
◎自閉症者在認知方面的優勢(擅長於編排資訊),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第2章)
◎佛教vs.數位生活(第5章)
◎編排資訊的結果,「故事」就出來了;人人都喜歡有趣的故事,而故事需要編排、削減資訊;媒體更喜歡有故事的事件……(第6章)
◎福爾摩斯、赫曼赫塞、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第7章)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第8章)
作者特別舉自閉症為例,雖然這些人通常被認為「與人互動有障礙」,但是他們認知事物的方式具有某些長處(例如專注力強、常專精於某個領域),使得從歷史上到現在,許多自閉症者也非常成功。作者以自閉症者做為對照組,來探討人類的心智如何處理資訊。所以作者說,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描繪當代文化的行為經濟學,或是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
他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作者簡介:
泰勒.科文(Tyler Cowen)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備受推崇的經濟學家。他同時也是文化評論家、美食評論家、知名的部落客。科文的著作有:《發現你的經濟天才:如何善用誘因來敲定工作、談戀愛,心想事成》(經濟新潮社出版)、《創造性毀滅:全球化如何改造世界文化》、《好與多:美國如何縮短經濟學和美學的差距》、《名譽何價?》、《市場與文化聲音》、《禮讚商業文化》。
科文的部落格「邊際革命」(www.Marginalrevolution.com)紅透半邊天,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經濟學部落格,主要理念在於:微小的進步,可能為我們的生活與世界帶來極大的改善。全球已有數百萬人閱覽。他固定為《紐約時報》和《錢雜誌》(Money)撰文,其文章也散見於《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和《Slate》等媒體。
譯者簡介:
陳正芬,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為什麼我們的錢變薄了?》、《葛林斯班的騙局》、《定價思考術》、《發現你的經濟天才》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只有像泰勒科文這種腦袋瓜,才能夠把臉書、佛教、福爾摩斯等主題編織成一個前後一致且令人玩味的主張。本書將改變你對思考的思考方式。」—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假如你想知道社會和經濟的未來走向,只有泰勒科文能給你最有趣的洞見,他是個真正的遠見家,本書就是他的精心傑作。」―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經濟自然學》作者
「本書將打開你的心靈,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自閉症光譜上的人們那獨特的思維過程,將為這世界帶來極大的價值。本書將使你變得更聰明,並且用自己的方式成功。」
――天普․葛拉汀(Temple Grandin),《用圖像思考》(Thinking in Pictures)作者
「現代世界用一堆尚待整理的資料轟炸你我,從iPod的播放清單到數位的度假照片。作者帶領我們對資訊年代進行一次充滿娛樂效果的旅程,思索我們是多麼有創意,我們能夠專注多久,政治如何運作,以及我們的經濟未來。」――山繆․桑馬斯(Samuel R. Sommers),塔夫特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推薦序〕
詮釋我們身處其中的驚人科技衝擊 劉孟奇
如果一個新科技不只能帶動經濟成長、促成諸多技術進步,同時還對社會、政治、文化各個層面都有廣泛衝擊與深遠影響,我們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稱這樣的技術為「超級科技」(Mega-Technology)。人類在過去兩、三百年中曾經看過的超級科技包括:蒸汽機、電力、內燃機、核能、基因科技等等。而我們身處其中,感受最為深刻的超級科技,則應該非網際網路莫屬。
不過,雖然我們容易認知到新科技所帶來的便利進步與商業利益,但身處其中,也容易讓我們看不清楚一種超級科技的衝擊全貌。例如發明飛機的萊特兄弟,應該就不容易想像自己的發明會在未來如何徹底改變人類文明的內容與面貌。
事實上,面對超級科技帶來的劇烈社會與文化衝擊,當代人們(特別是「大人們」)更常見的反應是不以為然,甚至視為是需要加以矯正的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對於年輕人的上網現象與網路文化,貼上負面標籤或給予嘲諷稱謂,例如「沉迷網路」、「網路上癮」、或「宅男宅女」等等。不過,同樣在歷史中常見的是,隨著時間過去,以後的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什麼古早的人們會對於當時新科技所創造的新文化,有如此奇妙的莫名敵意。
如果你好奇網際網路帶來的衝擊,可能將我們的社會、文化,以及未來生活——包括外在與內在——帶往何處,那麼你應該會對於閱讀泰勒.科文(Tyler Cowen)教授的Create Your Own Economy: The Path to Prosperity in a Disordered World(中譯書名:達蜜經濟學—.me.me.me…在網路上,我們用自己的故事,正在改變未來)這本書感到興趣。這位研究文化經濟學起家,目前於名校George Mason University任職的知名教授,既是好幾本暢銷書的作者、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同時又跟另一位經濟學家Alex Tabarrok一起主持著名的經濟學部落格Marginal Revolution。由他來探討這個題目,我們不只可以期待專業研究的深度,引人入勝的筆調,更可以預期會有相當精彩,甚至帶刺激性的論點。
這本書基本上是由兩個主題交織而成。第一個主題是——乍看之下有點奇怪的——自閉症。但如果我們略加思索那些經常被加在網路文化上的負面形容詞——沉迷、孤立、宅,甚至,對,就是自閉——就不難理解自閉症可以做為第二個主題——網際網路對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造成何種衝擊,以及可能將我們的未來帶往何處——的類比。而當我們隨著這本書,抹除對於自閉症的可能偏見與瞭解自閉之下經常蘊藏的驚人潛能時,同時也在幫助我們深入了解網路文化,以及開啟我們對於未來可能性的視野。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妨將一個經濟思想史當中有名的問題意識放在心上,也就是: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個相當弔詭的地方。一方面,市場分工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更加依賴其他人,而交易範圍的擴大,也讓我們的消費選擇及閒暇生活有更豐富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伴隨著分工而來的專業化卻可能使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更加單調,而規格化的大量生產,也可能使得我們消費種類的多元化只是一種表象而已。
網路科技的發展,等於將這個弔詭推到另一個高峰。自上個世紀後期開始,我們開始擁有了運用有線與無線方式大量傳輸數位化資訊的能力,而且為這樣的資訊傳輸打造出了不起的介面環境。因此而在交易成本上的大幅降低,帶動新一波的全球化,也急遽擴大了市場分工與交易範圍。但在另一方面,不只專業化程度被進一步推高,同時大量傳輸數位化資訊的能力,使得我們可以在與他人的實體接觸越來越少的情形下,在虛擬世界的接觸反而益發密集頻繁。不只於此,我們在工作與消費上面,都可以在實體孤立的情形下,透過網際網路接觸到全世界。這樣的巨大改變,對我們生活與文化的意義是甚麼?又可能將我們帶往何處?
泰勒.科文這本書就是從自閉症的類比與明喻出發,引導我們去理解與思索這個問題的可能解答。對此,他明顯是個樂觀者,因為他在這個大趨勢中,看到了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已經不只侷限於資料傳輸,而是在使用者介面、資料庫、搜尋引擎各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這樣的進步,允許我們每一個人從龐大的數位資料中,去擷取、編排、與塑造對自己別具意義的資料模式,並與別人分享這些資料模式中的意義。換句話說,網際網路已經讓我們從「資料的交換」,提高到了「意義的交換」,而要體會這其中隱藏的樂趣與滿足,則可以從了解與去污名化「自閉」開始。
看本書作者旁徵博引,從經濟、文化、醫學等諸多理論出發,解釋我們身邊的科技衝擊現象,並由此提出各種極富挑戰性的看法與預測,是一大享受。無論如何,身為經濟學家,並相當程度被訓練成依照新古典經濟學邊際思維來進行思考,我會覺得這本書許多的討論與論點非常具有啟發性,但是對於其中一些比較極端的預測,特別是認為虛擬世界創造的意義,終將可以全面取代實體世界,我還是會覺得有些保留。我心目中的未來世界,比較可能是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無論如何,在可見的十幾、二十幾年內,應該還是我們嘗試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創造生活與分享意義的黃金時期。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本值得擺在書架,不時拿起來翻閱幾頁的好書——特別是這讓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搜尋、擷取、塑造資訊模式與創造生活意義同時,也能更明白地知道,我們正在創造的世界面貌可能是什麼樣子。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系主任,與台大駱明慶教授共同主持部落格「意識型態咖啡館」)
〔推薦序〕
資訊狂將創造新秩序 鄭緯筌(Vista)
乍看之下,這是一本為自閉症者所寫的書,嗯,感覺似乎很枯燥無趣?但如果你也這樣想,可能就會和一本好書失之交臂了。
反覆讀過幾次,就會發現作者其實是希望大多數讀者可以向自閉症者取經,並且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關於抵抗資訊焦慮或是維持客觀理念的方法,或是以有益自閉症者的角度來看待某些文化環境和經濟事件。
作者傾力在這本書中探討每個人改變事物和整個世界的力量,但或者我們可以用比較輕鬆的心情來對待,比方……將本書視為數位時代的一本案頭參考讀物,隨時翻閱便可有新收穫,好比幫助自己如何利用網路來強化認知、增加邏輯思考,或是用更好的方式來提昇自我。
身為財經科技雜誌的編輯,每個月都得面對截稿的壓力和最新網路資訊的洗禮,即使不確認自己是否有自閉的傾向,我也已經很習慣快速接受新科技和大量閱讀資訊的行為模式,並且在腦中理出一種資訊編排的架構。
平常從Twitter、Facebook和Google上所得到的龐雜資訊,早已在閱讀吸收過程中內化。甚至可以一邊聽著從iTunes Store下載的音樂,一邊在臉書和朋友分享出差期間大啖北京烤鴨的照片;然後眼睛還盯著iPhone上頭的RSS閱讀器吸收新知,若遇到沒有興趣閱讀的文章,再用手指快速劃過螢幕,將其mark as read。
資訊焦慮對我來說或許不是棘手的問題,但現實生活中卻也曾發現有許多朋友為資訊超載所苦。如果你無法一心多用,那麼就該學會如何篩選資訊,並且開始試著瞭解組織和編排資訊的重要,為生活增加一些新鮮的樂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資訊處理架構,別人的方法不見得有效,但我可以確定的是讀過《達蜜經濟學》之後,你將會有一番新的體驗與感受。
二○○六年年底,美國《時代週刊》將「YOU」評選為年度人物,到了二○一○年社交媒體走紅,我世代更加速竄出頭。新科技、新文明正衝擊著我們這個社會,許多經濟模式開始變調、走樣,而新的秩序尚待建設,唯偏執者得以倖存。
「當我們的內在變得愈來愈豐富,創造自己的經濟未來也愈來愈真實」,我很喜歡這句話,也在此與大家互勉!
(本文作者為《數位時代》雜誌研究主編、iamvista@gmail.com、http://blog.vista.tw)
〔推薦序〕
達蜜經濟學,怪咖大機會 劉威麟(Mr.6)
身為一個還算是有蠻多讀者的「部落客」與還算有點名氣的網路人,每次遇到演講分享,總有觀眾提問,到底怎樣才能在沒有任何直接的老闆的壓力(它不是工作)以及沒有任何金錢回饋(它收不到稿費)的情況下,不斷地產出文字?
是什麼技巧?什麼動力?什麼「症」?
很贊同《達蜜經濟學》裡面的描述,的確如書中所提到的,在網路上成功的人,真有一些符合網路的「能力」,這些能力拿到外面去,不見得是堪用的,但在網路上卻所向無敵。很多人認為部落客就是「文筆好」,錯!由於電腦軟體的進步,文字亂成一團也沒關係,東寫西寫,拼拼湊湊,只要到交稿之前能夠「抓回來」就好了,更重要的一個能力反而是,看到一件事情,腦子蹦出一堆文字,必須要有辦法將它全部從「空中」抓下來,形成有頭有尾、有前有後、有條有理的有意義的文字。
所以,每次在演講中,為了回答那些問題,常常告訴觀眾,本人不是A咖,也不是B咖、C咖,連D咖都稱不上,因為我們都是「怪咖」。
網路,就是愛聽「怪咖」說話!
真的!如同不久前,看到美國部落客Andrew Hedges在網路上大方坦承,他其實是相當害羞的自閉者(Introvert),在外面根本就沒辦法正常地與人交談,不過,躲在電腦後面,他卻可以創造出很有影響力的文字。
為什麼這些「怪咖」就會受網路歡迎?
他的理論,還蠻有道理的──因為現在資訊「爆炸」,資訊已然太多;一般人寫東西,又和講話的風格差不多,而一般人講話的風格,都會提到很多他自己現在的想法、感受,不會想太多,以直覺講出來!但,自閉的人卻往往是相反的,他們平常默然不語,是因為他們會「想很多」,想得徹徹底底之後,才將一句話慢~慢~的講出來;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內向的人突然開口說話,大家會較專心聽。
當網路世代來臨,內向的人全都跑到網路上「開口」寫字,自然地,網友也會專心聽!尤其現在又是極簡時代,網路上的語言往往是直率、簡單、一句中的,由於他們朋友不多,所以這一句話想很久講出來絕對不是和朋友說早安。你發現,在他的網誌或微網誌中,他不會想去寫今天去哪裡理頭髮、哪裡吃飯,他只想寫一些「有梗、有重點」的分享,總是「自己和自己說話」,他開始分享自己專長、分享自己的論點,這些特質,都讓許多內向的人,可以在網路上靠「寫」便一炮而紅!慢慢地,他們吸引了一群固定的粉絲,傳播的人數漸廣、影響力的係數漸大,他可以在網路上面開始建立一個很大的社群影響力;這一群害羞的人的影響力,遠比那些活潑的人四處傳朋友還要強大許多,甚至可以說,人類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代如現在,是內向的人飛黃騰達的大好時機。
到底現代人要如何利用「達蜜」?請見這本書,也看看自己,恭喜這個怪咖世界的來到。
(本文作者為國內知名網路趨勢專家,一○四人力銀行獨立董事)
名人推薦:各界推薦:
「只有像泰勒科文這種腦袋瓜,才能夠把臉書、佛教、福爾摩斯等主題編織成一個前後一致且令人玩味的主張。本書將改變你對思考的思考方式。」—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作者
「假如你想知道社會和經濟的未來走向,只有泰勒科文能給你最有趣的洞見,他是個真正的遠見家,本書就是他的精心傑作。」―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經濟自然學》作者
「本書將打開你的心靈,用不同的方式思考。自閉症光譜上的人們那獨特的思維過程,將為這世界帶來極大的價值。本書將使你變得更聰明,並且用自己的方式...
章節試閱
1 從我們的內在,改變這個世界
在我們背後和前方的,相較於我們的內在,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佚名
本書將以個人價值與創造力的概念,做為開頭跟結尾。這是現代世界繁榮的最大動力,也是為你生命帶來最美好事物的一股力量。我們的旅程中將會談到社會、科技、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和網路,但第一站會是自我發現。
大約五年前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怪事。在我的部落格www.marginalrevolution.com上,有位名叫凱塞琳.法賽奈利(Kathleen Fasanella)的讀者寫信給我,很客氣又婉轉地請我考慮一下,看能不能用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s syndrome)或高功能自閉症(autism),來形容我這個人,她從我的文章中認為我是,而她自認是個亞斯皮(Aspie),也就是亞斯伯格症候群的縮寫。她在電郵中指出,我在腦袋裏裝了相當多資訊,而且這些資訊是以非常井然有序的方式存放,又說我對於感興趣的領域——亦即文化跟社會科學——中,許多雞毛蒜皮的事知之甚詳,這些顯然足以讓她想到那方面去。
這年頭我什麼電郵都會收到,所以我並沒有馬上理解當中的含意,起初我覺得這封信有點侮辱人,有點像是我收到裏頭寫了聯準會陰謀論的那種「詭異」信件。但是待我進一步研究她的問題,我愈是深入解讀信中所描述的現象就愈明白:雖然我不符合大眾對於自閉症的概念,也沒有被「低社交智力」所苦,但我具備許多自閉症者在認知上的長處跟弱點,換言之,我有屬於自閉症的認知形式。從此我愈來愈相信,這是一種常見的認知模式,許多極有成就的人都是如此。
當時,凱薩琳的信讓我相當意外。我是個四十一歲的中上階級白種男性,一輩子都自認屬於美國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一群,突然間我被迫面對自己可能屬於少數族群的暗示,而且還是那種非常受到圍剿的少數族群。從此,我對於跟自閉症扯上關係愈來愈自在,甚至以此為傲,只是當時我還沒做好心理準備。
自閉症的明顯徵狀之一,就是患者往往會用整理、組織、分級、收集、記憶、分類跟列表等技術,將額外的架構加在資訊之上,自閉症者極度喜愛資訊,以至於他們是最熱愛沉浸在資訊之中的一群,說到自閉症者感興趣的領域,他們還真是我所謂的「資訊大胃王」(infovore)哩。自閉症者有時被形容成沒有靈魂的木頭人,其實他們只是對人類的意義符碼,有著最強烈的興趣罷了。你大概不習慣把「喜悅」、「熱情」和「自閉症」這三個詞擺在一塊兒,其實它們經常是形影不離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個很懂、很懂的特殊領域。」一位自閉症朋友這麼跟我說,而他並沒有非常高的學歷。自閉症者往往會去尋找能夠滿足他們對資訊熱情的工作,無論是替圖書館設計新軟體、從事科學實驗,或者將概念整理成書或部落格。馬克.唐納修(Mark Donohoo)是名自閉症患者,他把很多時間花在研究亞特蘭大勇士隊的統計數字和收集棒球的文獻。還有個更典型的案例,自閉的伊森是幼稚園學童,他對火車時刻表相當著迷,以致成天在網路上閱讀,直到老媽禁止他的嗜好為止。他最喜歡追蹤紐約北郊鐵路的火車班次。
「編排資訊」(ordering information)聽起來有點枯燥,卻是你我每日生活的樂趣,無論自閉與否。只要你還蠻喜歡按照字母排列書架上的書、整理相簿裏的相片、完成字謎遊戲或者只是整理房間,對於「編排資訊」應該不陌生才對。這不是哪個人坐下來,說道:「現在我想做點編排的事」,而是對自己世界中特定幾個吸引人的東西感興趣,我們成了資訊大胃王,一同把這世界變得真實與重要。資訊的編排和巧妙運用,是有用、有趣、激烈與平和交錯,幫助人們挖掘哲學的深度。我們正在進入的世界,在資訊的收集與編排上已經到達奇形怪狀、過度極端的地步,而這(多半)是好事,帶領你獲得人生中許多最好的獎賞,也是創造你自己的經濟未來並掌控自己的學習與娛樂的途徑。
我愈是探究,愈明白一件事:沉浸在資訊中的自閉心態,是了解周遭世界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特別是現在。
資訊的運用得宜,同時牽涉到認知與外顯的行為。大部分的人無法把腦袋裏每件事都記錄下來,因此會借助科技或經濟學家所說的資本財,網路使得在腦袋裏編排變得非常便宜而有效,因而成為社會上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
想一想,iPod或是播放音樂的iPhone愈來愈受歡迎。CD已經退居次要,如今至少在美國,大部分的音樂都是在電腦跟類似電腦的裝置上播放,二○○八年,iTunes超越沃爾瑪(Wal-Mart),成為今日美國最大的音樂零售商,同年一項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年輕人不再考慮購買音樂CD。iPod的實體設計魅力十足,不過外觀只是它吸引人的一部分,iPod和其他MP3播放器,多半是用來重組音樂跟你心靈的關係。
使用者根據自己的心情、跟誰在一起,或是正在做什麼樣的旅行,將音樂整理成播放清單,好比巴西音樂會歸在同一類,龐克搖滾在另一類,而「我愛戀的歌」則是第三類。「隨機跳選」是個重要的功能,因為我們希望聽音樂為自己帶來驚喜,但是又想掌控功能選單。朋友之間會共享或交換彼此的iPod,iPod讓大家擁有音樂、將音樂分門別類,並且以新的方式對音樂產生認同。
你的iPod讓你用新的方式整理你收集來的音樂,同時賦予你對於音樂的編排以新的力量,讓音樂變得更好聽,音樂對你將更重要,你更願意花時間在音樂上面,音樂也變得更特別,更像是你這個人的延伸。
iTunes和iPod的問世,打亂了音樂產業的經濟結構,音樂超商節節敗退,已經倒閉的淘兒唱片(Tower Records)就是如此,唱片公司習慣用一個叫做「專輯」的東西替人點選歌曲,但是這種做法也幾乎不復見,大部分的粉絲和消費者都是自己點選,而不是花錢請某個音樂集團或公司代勞,換言之,許多能產生價值的活動,已經被移入個人的心裏。
行為經濟學家有時會提到,人類會受制於「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意思是各種選擇方案的呈現方式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舉例來說,當某個機會被描述成獲得什麼而不是失去什麼的時候,我們的選擇就會傾向於規避風險。又或者菜單上出現一道非常高熱量的菜而我們沒有點,那麼稍後我們吃甜點的時候會比較沒有罪惡感。前提通常是,人們應該要避免框架效應,的確,許多框架效應都屬非理性,然而它卻為生活帶來膽識。我們花時間精力,用對的方式在每件事物之外加上框架,以便從中獲得更多樂趣並學習。框架使我們在乎,並且為我們的感受賦予意義,如果你買不起那台新的捷豹(Jaguar)轎車,於是就勒緊褲帶在家繭居,這時好的框架就是如何讓那樣的生活變得適合你。好的腦內編排(mental ordering),就是如何創造屬於自己的一套框架,從而創造自己的經濟未來。
設定框架和編排順序,甚至影響我們的社交生活。我對於臉書(Facebook)上的朋友,或是我在推特(Twitter)或部落格網域中認識的人(經過精心排列),的確比較有親切感,用這些方式將人加以編排,可以讓我想到他們的人,以及他們對於我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人類心智與人類文化之間的關係正在改變。如今文化不光是買賣書籍或CD之類的實體商品,每一天,臉書、部落格、YouTube、iPod、eBay、Flickr、維基百科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等製造出的樂趣、喜悅、社交連結和沉思,要多過二十甚至十年前所能想像。無論透過何種媒介,今日許多真正的價值來自讀者、觀眾、學生和消費者,成為企業所提供的商品的「附加品」。「生產」——我的經濟學家同事們幾世代以來研究的東西——成為人內心深處而非工廠裏堆放的東西。即使某大媒體製造了像素,但閱聽大眾卻是用腦袋的編排來創造意義與他們對影像的詮釋,而大部分的價值也正在於此。
人類思想與感覺的組織整理處在相當新的階段,我們正以空前的速度朝向這些機會躍進。如果去觀察文化是以何種方式被供給、分配和享受,會發現過去五年間的改變,比起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五年都來得多,娛樂與教育的適當使用,成為社會上的第一要務。
無論身在何地,我們一有機會就在腦袋裏進行點選與編排。地球本身可以被觀察、分類、命名並且用心來組織,而且是前所未見的。除去北韓的軍備設施和其他東西不談,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彷彿把整個地球變成馬賽克的拼貼作品,裏頭有各大城市的傾斜、放大、旋轉和三度空間圖,而且這些城市是按照郵遞區號、地址或經緯度加以組織整理,圖層功能告訴你公園在哪裏、哪裏最可能發生地震、尋求政治庇護的人們是否正湧入某個地區,以及能否透過實況的網路攝影機觀看某個區域。
私人照片已經成了當代文化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照片的品質倒不是都那麼好,但人們是用這些照片,將家庭生活、度假過程和個人感想,編織成值得回味、情感豐富的故事,網路業者Flickr幫助你排列照片並與他人分享,目前Flickr上的圖片超過二十億,全都以方便搜尋的順序排列,我用自己的名字搜尋,結果不到兩秒鐘就看到四張照片是以我的名字為標籤(別的使用者做的),包括一張我的個人照和一張跟一大堆書的合照。「庶民分類法」(folksonomy)是用來描述這類網站的新字眼,這是由「庶民」(folk)和「分類法」(taxonomy)的字根結合而成。
經濟學家研究過我們這種名為「經濟人」(homo economicus)的物種,幾十年前,我的社會科學同事在研究我們這種人的遊戲天性時,又冒出「遊戲人」(homo ludens)這個詞。如今,一種新的人類在他或她的腦袋裏,創造專屬自己的經濟未來,於是「編排人」(homo ordo)的年代到來。
3 人人都愛文化小品
我想要思考在今日世界中三個蔚為風潮的事實,將它們整合成一個一致的圖像。三個事實如下:(一)文化比以前更廉價也更容易取得;(二)人們從事愈來愈多的文化取樣;(三)許多有聰明才智的人抱怨當代文化變得多麼醜陋。以上這三項看似獨立的現象,卻可以用一些基本、直覺的經濟理論,將它們串連在一塊,等到完成統一的圖像後,我們將明白現代世界比人們通常讚揚的,還要更光輝燦爛一些。
為了方便討論,我用「文化」來指涉一些人們共同接受的文化產品,包括:書籍、電影、音樂和視覺藝術等,不過我的論點相當平易近人,可以應用到廣義的文化概念上。最重要的發展是,如今我們在學習、娛樂和心靈啟發方面所接觸到的片段資訊,比起過去多得多,因此若想了解今日世界改變的大致樣貌,就需要從小處著手。
先從經濟學開始。取得的困難度會影響我們決定追求哪一類樂趣。舉例來說,說到浪漫的時候,並不是很多人都願意飛越大半個國家,只為了獲得另一半在臉頰上的輕輕一吻,當旅費昂貴的時候,你通常會想確定這麼做是值得的,否則幹嘛不乾脆待在家裏算了?如果你住的那個城鎮不是很大,或交通狀況不是太擁擠,你也許會為了獲得一吻,而開著車子到城鎮的另一頭去。
假如我遠到巴西旅行,當地又沒有很多不錯的英文書店,這時要弄到一本書來閱讀的成本可能會很高,於是我就會帶一本《白鯨記》(Moby-Dick)去重新閱讀,或者最近我會把我那台存滿古典小說的Kindle電子書帶去。閱讀古典小說要花很多時間,而我確定這些都是蠻好看的書,所以到取得書籍不易的地方旅行時,書會是蠻好的選擇。如果是在家的話,取得書籍就相當容易,這時我會從公立圖書館搬一堆(免費)書來瀏覽,就算前九本書都不太好看也沒啥大不了,只要再幾本別的書就成了。
大致的情況是:當取得容易的時候,人往往偏好簡短、討喜和片段的事物;取得困難時,則往往會尋找大部頭、豪邁的作品和曠世鉅作,而取得成本就是透過這樣的機制,影響我們的心靈生活。我們身邊通常都能找到文化的「鉅作」和「小品」,這時,高取得成本會將小品排除掉,因為這些東西不值得花力氣去獲得,於是我們便轉向鉅作。低取得成本給我們各式各樣的鉅作與小品,但享用小品是相對容易的。
當今有個已持續了數十年的趨勢,就是我們的文化相當多是以比較短小的片段出現。一九六○年代經典的搖滾專輯已經被iTunes單曲所取代,最受歡迎的YouTube影片通常只有幾分鐘,而觀賞者大多只看前十秒。就連在西班牙跟義大利,平日花兩小時吃午餐的習慣也逐漸退流行,有些廣播節目的廣告只有三秒鐘甚至更短,過去二十五年來,幾乎所有平面媒體已經大幅縮短文章的長度,儘管目前《紐約客》和《紐約書評》還有刊登長篇作品,但是諸如《美心》(Maxim)等女性暢銷雜誌,就專門刊登千字以內的文章,有些網站將讀者連結到五個字的影評與樂評、六個字的備忘(Not Quite What I Was Planning)、七個字的酒類評比、五十五個字的迷你冒險故事,還有餐巾紙小說,亦即寫在餐巾紙上的小說。在日本,許多暢銷小說是寫來在手機上閱讀的,可想而知這些小說是為了滿足小品的目的而存在。
好啦,這些「文化小品」(small cultural bits)究竟是怎麼了?它們如何改變我們的心靈生活?
文化產品日益縮短的趨勢,讓嘗試新東西變得更容易。如果你是每次接受一點的那種人,那麼文化產品變短的趨勢會讓你對取樣愈來愈著迷,如果你鐵了心要讀一部十冊的歷史書,想取樣可就難了,但是如果你的文化經驗以短小者居多,取樣就會是容易的。這年頭,享用、記錄、儲存和編排文化小品的順序要比以前容易,如我前面說的,我們已經成了一群喜歡嘗試跟體驗新的片段資訊的資訊大胃王。
期待跟嘗試所帶來的樂趣,進一步鼓勵這種新的小品文化,許多文化上的樂趣是來自拆開禮物的包裝,因此你會想隨時嘗試新事物,如此就有可以讓你期盼的東西,並且享受不斷有新發現的悸動感。
部落格貼文的一大魅力,就是每天都可以收到(也結束)新回應的那種期待。只要你想,你可以隨時「開始寫一本新書」(哪怕是很短的書),你不但可能在一天內完成,而且可能只需一時半刻。這種成就感如何?部落格的網域和眾多網路消費的形式,藉由過程本身的樂趣,使你不致對它失去興趣,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補充這些片段。這是某種後現代主義的極端版本——由消費者合成的文化構造物——而且是透過科技和文化的取得便利性,而加快其速度。
如果部落客不是一週七天或一週五天貼文,這樣的部落格通常會失敗,人們不喜歡上到某個部落格卻空手而回。看起來造訪部落格好像不花錢,其實「空空地離開」是會讓人感到一陣痛的。當某個部落格令我失望,我就會把它歸類到「拒絕往來戶」,這個網址仍舊只是按個滑鼠就到得了,但基於現實的理由,重新造訪這個網址的成本卻是無限大。在我的情感宇宙中,那個網址將永遠消失,而它的地位還比不上所謂的滄海之一粟。
只要你上英國《衛報》的網站,幾乎都有免費贈品。我不是每天都上(我沒那麼多時間),所以大部分的內容對我來說通常都是新鮮的,況且文章寫得蠻好,即使我有時並不贊同社論的觀點。雖說那些禮物都值不了什麼錢,但卻啟動了我腦中的獎勵中樞,光是想到免費(直接成本為零)獲得某個有價值的東西,就會影響我的行為。
我們可以說,網路的基本貨幣並不是錢,而是那如電光火石般的瞬間樂趣和失望。這聽起來蠻簡單,但卻是了解網際網路如何重塑你我心靈生活與文化內涵的基礎。
所以說,我們有個空前雞毛蒜皮、瑣碎繁雜的文化,這代表什麼意義?典型的答案是,我們正在體驗資訊超載和知識過剩。你是否看過,有些人會一面盯在黑莓機上,還一面打即時通、閱讀手機簡訊,同時還不忘瞄幾下(我不會說他們是在「看」)電視?這種事情屢見不鮮。
儘管如此,雖然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容易觀察到明顯超載的現象,但基本的真實狀況卻是比較微妙的。一般常用的字眼是「多工」(multitasking),但我會先指向你心智的統一性,而不是將這種現象視為亂七八糟的大雜燴,統一性在於你持續收到一串資訊,來「餵飽」你的長期專注力,無論這些資訊的主題對外界人士來說是多麼具有異質性,但大部分的成串資訊都不外乎是你熱中的事物、你的興趣、與你有關的一切,以及這些如何湊在一塊,核心除了「你」以外還是「你」,而這確實是許多人喜歡的話題,如今你更可以從外界組合並操控一筆筆資訊,並且將這些資訊跟你個人關心的事物扯上關係。
我平日會自己把音樂跟閱讀組合在一塊,同時三不五時瞄一下網路,每隔五分鐘左右還檢查一下電郵。基於我對音樂的喜好,因此我不想把電視加入組合當中,除非是在靜音狀態下我可以稍微瞄幾眼的節目,如此一來符合條件的就屬NBA決賽了。我喜歡我替自己做的組合,也挺開心自己從中學到許多。
許多評論者指控「多工」讓人較無效率。我曾經讀到,每隔一段時間檢查電郵,會導致認知表現降低到酒醉的程度。如果這些主張大致上為真,那麼以多工的方式來完成工作的情況將會快速消失。多工對欣賞和組合文化上的小品來說相當有效率,它經常是(內部)生產的最好方法,也因此如此受歡迎。個人專屬的混合物具有強烈的情感力量,這些混合物讓工作和學習充滿樂趣,某種程度上,多工是讓自己不致失去興趣的策略。
二○○八年,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在《大西洋月刊》的文章中問到:「谷歌是不是把我們變笨了?」基本上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谷歌把我們變笨。他辯稱,網路文化縮短我們專注力持續的時間,使我們的思維變得比較膚淺,但是他沒注意到,人們能夠從累積、收集和編排資訊的片段,來建構智慧以及對於自我教育的長期高度興趣。我們愈來愈感到不耐的,其實是硬塞給我們那些並不怎麼想要的小片段。
1 從我們的內在,改變這個世界
在我們背後和前方的,相較於我們的內在,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佚名
本書將以個人價值與創造力的概念,做為開頭跟結尾。這是現代世界繁榮的最大動力,也是為你生命帶來最美好事物的一股力量。我們的旅程中將會談到社會、科技、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和網路,但第一站會是自我發現。
大約五年前某一天,發生了一件怪事。在我的部落格www.marginalrevolution.com上,有位名叫凱塞琳.法賽奈利(Kathleen Fasanella)的讀者寫信給我,很客氣又婉轉地請我考慮一下,看能不能用亞斯伯格症...
目錄
目 次
前言
1從我們的內在,改變這個世界
人類心智與人類文化之間的關係正在改變。每一天,臉書、部落格、YouTube、iPod、eBay、Flickr、維基百科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等所製造出的樂趣、喜悅、社交連結和沉思,要多過十年前所能想像。「編排資訊」是你我每日生活的樂趣。
2隱藏的創造力
自閉症者有一些認知方面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許多自閉症者相當擅長於感知、處理和編排資訊,尤其在一些專門或喜歡的領域,例如:他們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較強、會注意模式中的細節部分、平均視力比較好、不會被視覺幻象所矇騙;自閉症者也蠻可能成為學者專家、具備超強記憶力、會操作代號跟密碼、學會自發性地閱讀,或是在一些專門的認知工作上表現出色。
3人人都愛文化小品
當今最重要的發展是,我們在學習、娛樂和心靈啟發方面所接觸到的片段資訊,比過去多很多。我們的文化相當多是以「小品」的形式出現,例如:一九六○年代經典的搖滾專輯已經被iTunes單曲所取代,最受歡迎的YouTube影片通常只有幾分鐘,而觀賞者大多只看前十秒。文化產品日益縮短的趨勢,讓嘗試新東西變得更容易。
4即時通、手機、臉書
這些新的溝通媒介,讓我們在傳達情感時,可以表達那微妙但重要的差異。例如,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即時通通常比電子郵件要適合。即時通的交談,問題通常要比電子郵件來得多,而且不立即回答是不禮貌的。在即時通的交談中,很快就知道對方的步調跟你合不合。
5佛陀度眾生,教授當巫師
我認為學校就是在教大家在認知技能上,變得更自閉一點點。學校有一大半時間在鼓勵專注與對認知標的的專精化以及腦內編排,學生被教導如何專心,如何完成眼前的工作,如何避免分心。
6故事的新經濟
我認為,受到社會矚目的故事有以下問題:一、故事太過簡化;二、故事到頭來提供了雙元而且互相衝突的功能;三、市場不見得總是帶給我們正確的故事,有時也會利用故事來操縱我們。諾齊克的著作《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中提到的經驗機器,可以提醒我們關於「真實性」的問題。
7英雄
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德國文豪赫曼赫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8藝術、音樂、美學跟你想的不一樣
一個人的美學觀念是如何產生的?跟我們的神經組織結構有關嗎?你喜歡的音樂和別人不一樣,為什麼?
9自閉症的政治觀
自閉症者特別能夠體會世界主義和依法行政(偏好法治)的政治思維,以及比較廣義來說,他們具有很實際的「不帶浪漫幻想的政治觀」。他們比較能秉持客觀,對於政治迫害、極端的愛國主義或集體思維則抱持懷疑的態度。
10宇宙的未來
人類神經構造的研究是重要的科學,但它不僅是科學,也不僅是用來診斷或進行醫學干預的工具,它更是一條路,引領人們認同人類精神的多樣性、個別心靈的光輝與尊重每個心靈個別性的重要。
目 次
前言
1從我們的內在,改變這個世界
人類心智與人類文化之間的關係正在改變。每一天,臉書、部落格、YouTube、iPod、eBay、Flickr、維基百科和亞馬遜網路書店等所製造出的樂趣、喜悅、社交連結和沉思,要多過十年前所能想像。「編排資訊」是你我每日生活的樂趣。
2隱藏的創造力
自閉症者有一些認知方面的長處,值得我們學習。許多自閉症者相當擅長於感知、處理和編排資訊,尤其在一些專門或喜歡的領域,例如:他們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較強、會注意模式中的細節部分、平均視力比較好、不會被視覺幻象所矇騙;自閉症者也蠻可能成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