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明星的薪水比我高? 收入為何與社會貢獻不成比例?
◎ 銀行給我的利息這麼少,卻可以猛砸大錢拍廣告?
◎ 政府說的失業率是怎麼得來的?「紓困」究竟是救到誰?
◎ 經濟學對肥貓執行長又有何解釋?
最適合經濟初級班的十堂Q&A來了!
小至個人皮夾裡的信用卡,大至國家間的全球化──我們每天遇見各式各樣的大小疑問,你真的知道答案嗎?似懂非懂的日子結束了!就讓《今天經濟學了沒?》解答你所有不敢大聲說出來的十萬個「為什麼?」
你是下面這幾種人嗎?
● 看到「經」「濟」兩字就想逃。
● 新聞說的那些名詞,總是霧煞煞。
● 一講到財經議題就插不上話。
● 心中滿腹疑問但不好意思開口。
● 想大幅提升經濟學力,卻不知從何下手。
心有戚戚焉?別再原地點頭了,快來看《今天經濟學了沒?》!!
「供給需求」、「財貨勞務」、「個體總體」──這些是你印象中的經濟學;「薪水報酬」、「信用卡費」、「買部新車」──這也關經濟學的事。「經濟學」到底是什麼?
一科叫苦連天的必修?一個抽象虛幻的理性世界?還是經濟學家們用來展示聰明的最好途徑?
學習經濟學究竟對我有什麼好處?
經濟學不只是一門學科,它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關係
經濟學是很活的東西,它不但可以幫你了解周遭的世界,也導引你在決策過程中做出有利於己的決定,學習它,可以讓你變得比現在更有力量。你不必為了把經濟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而正式研讀它,基本上,經濟學是一種常識,它比你的一般常識還深一點、廣一點。如果你覺得經濟學只處理超乎我們生活經驗的事情,那麼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將會遇見美好的驚喜。
網羅最生活化的疑問,最多面向的經濟學
本書的所有內容都以問答形式呈現,這些都是一般普通人最想問的真實問題,不論你想了解個人消費還是世界貿易,看穿政府謊言還是破除媒體幻覺,都能從生活導向的經濟學獲得解答。各章中的每一題都有獨立的答案,這意味著你不必依序讀完每一章,甚至可以專挑自己想看的問題,不會有必須讀完全書的壓力,輕鬆閱讀學經濟。
期盼過更美好的人生嗎?就讓我們一起在生活中應用經濟學做出更好的決策吧。
作者簡介:
勞倫斯.歐菲瑟(Lawrence H. Officer)
是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經濟學教授,編著有十四本書;他在多本專業期刊撰寫多篇文章,也寫過許多書籍的章節、書評、百科全書條目,以及網路隨筆。他也是MeasuringWorth.com.的共同創辦人暨研究主任。
譯者簡介:
江裕真
輔大管研所、中央資管系畢。譯有大前研一《M型社會》、《旅行與人生的奧義》、《新.企業參謀》,以及《經營者的思考》、《一本讀通杜拉克》、《再貴也能賣到翻》、《我們比我聰明》、《日本一番的祕密──大金工業逆轉勝之井上傳奇》、《炎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等商業書;石田衣良《G少年冬戰爭:池袋西口公園7》、《灰色的彼得潘:池袋西口公園6》、《波上的魔術師》,秦建日子《推理小說》、《不公平的月》,黑武洋《肅清之門》等小說;以及《關鍵簡報術》、《CG世界遺產──古羅馬》、《大腦動不動就找藉口》、《圖解力》等其他作品。最近很著迷於可愛的河童。
章節試閱
Q既然人生這麼不確定,何不趁年輕時好好享用自己的錢?
A很多人都這麼做,尤其是在他們還年輕時。這種行為意味著,對你而言,你目前所消費的財貨與勞務,比你未來消費的財貨與勞務要重要得多。經濟學家會說,你有「很高的時間偏好率」──你想要現在的東西,而非未來的東西。這未必表示你很自私;你可能希望現在就為自己的家人與朋友,或是為慈善活動花錢。
隨著年紀增長,有了家庭責任,很多人會變為「較低的時間偏好率」。他們關心的是能夠讓全家過得安康,不只是現在,也包括未來。例如,他們可能會開始為子女教育經費或為購屋的頭期款存錢。即便是年輕人,也可能在財務上協助父母或其他親戚。這可能表示他直接援助親人,或是幫親人管理金錢。
因此,無論時間偏好率高還是低,都可以算是理性。基本上,你的年紀、家庭責任的沉重與否,以及你身處的文化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到你重視未來的意願高低。
Q購買冰箱、電視、個人電腦或其他電器等耐用財時,是否該申購延長保固?
A消費者顧問所給的典型回答是,一般來說,你不該購買延長保固。他們給的理由是,除非製造商有利可圖,否則他們不會提供延長保固,因此購買這種保固不利於消費者。如果你是個「風險厭惡者」、很關心產品故障下的後果,有時候這條基本原則會有所修正:你應該考慮購買延長保固。
經濟學告訴我們,無論那條一般性原則是否為真,它的理由是錯的!私人經濟交易──像是消費者與製造商(經由零售商仲介)之間的交易──都是你情我願的,這類交易應該會對兩造都有利。例如,假設我向你買了一輛自行車。正常的結果是以下二者會同時成立:我付的錢,低於自行車對我的價值;而且你收到的錢,也高於自行車對你的價值。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延長保固上。我同意製造商是因為有利可圖才會提供延長保固,但身為產品購買者的你,也一樣受惠於購買延長保固的行為。
經濟學可協助消費者做出好決策(經濟學上稱之為「理性決策」)。就本例而言,影響我們做決策的因素包括:(1)產品故障的可能性(或者以更一般化的說法:需要修理以維持良好運作);(2)替代該產品的成本(假設產品有瑕疵而且無法條理或你決定不修它);(3)延長保固的成本;以及(4)你對於以下不便的接受度:由第三者維修產品,而且不確定請他們維修要花多少錢。我們依序來看看這些因素。
1.產品故障的可能性愈高,購買延長保固的行為就愈理性。一個人通常會認為,市場上的新產品,可能會有這種情形。雖然程度較低,但既有產品的新版本也有可能。平面電視就屬於這兩類之一。最近我真的決定要為我那台新款的平面電視購買延長保固。不過,有時候即使是既有產品,也可能有很高的故障率。例如,同樣是以消費者身分,我曾經和冰箱(確切的老產品)的幾個維修人員聊過。他們向我聊到,新冰箱的某些關鍵零組件在幾年後容易有高失靈率。我相信這些維修人員的說法,因此理所當地為新冰箱購買了延長保固,結果在保固期間內免費更換了兩次零件(而且還是不同的兩次),因而受惠。
因此,就看你要不要做點研究:和牽涉到該產品的客觀人士聊聊(朋友,維修人員)。(很明顯,銷售人員與製造商的觀點,可信度可能較低,因為他們把產品與延長保固賣給你是有好處的)。還有,消費者雜誌也可能可以提供關於特定產品的資訊。如果你的調查發現,你想買的新產品或既有產品有一些問題,而且你不想再等到下一代問世,購買延長保固就有意義了。
2.替代該產品的成本愈高,購買延長保固的行為就愈理性。請注意相關的是替代成本,而不是原始購置成本。後者是「沉入成本」(sunk cost),而理性決策的基本原則是不把沉入成本考慮在內。因此,如果你預期該產品的價格會隨時間下跌(而非你最初花了多少錢買它),購買延長保固就沒有意義。有一種產品的價格明顯會漸漸下跌,就是電腦。
3.很明顯,如果相對於重新購置產品本身的成本,或是由第三者維修的成本,延長保固的成本很低的話,就有利於購買這樣的保固了。
4.如果你害怕在某段不確定的期間內手邊沒有這項產品,也不願體驗交由第三者維條的麻煩,或是不喜歡維修成本不確定的話,這些關注會導引你購買延長保固──那會是個理性決策。
我那些精通電腦的朋友們告訴我,新購置的個人電腦往往不是在第一年出問題(有些人說,甚至第一個月就出問題),就是完全不會出問題;他們建議我,別購買延長保固。但對我來說,只要一天沒有電腦可以工作,結果就會很慘烈。因此,這些電腦大師們在了解我決定為新電腦購買「當日修好」的延長保固服務後,都會幫我在製造商能夠接受的範圍內延長保固。對我而言,購買延長保固是理性決策──有時候那只是出於一種個人的安心感!
此外,保固的持續期間以及內容的完備與否,很明顯也會是決策的考量之一。在開始考量以上四點之前,你必須先了解產品的哪些部分屬於保固範圍、保固多久、如何安排維修、維修要多久時間,以及在無法維修時是否會提供替代產品等等。如果這些事項在文件中沒有交待清楚,就忘了這份保固吧!或許也可以忘了你要買那件產品。
Q經濟學可以給我任何買新車的建議嗎?
A買新車時,最重要的事實是,它是一個議價或談判的過程。買車和你到雜貨店買東西不同,某種款式的車,每個買家買到的價格都不同。很明顯,你會希望能夠以最低價買到自己想要的車。問題在於,業務員與賣新車的經理都是比你高明的議價者。他們受過談判技巧的訓練,但我們沒有;他們比我們有更多談判經驗。再者,他們是以團隊形式共同合作,因此他們的議價優勢是以倍數論的。
你必須建立起自己的談判力,才不會陷於嚴重的不利中。以下是一些重要訊息:首先,別擔心買到問題車;美國與海外汽車製造業的品質管制近年來已大幅改善。雖然不時會有一些消費者買到問題車的駭人故事,但你成為其中之一的機率低到你不會願意浪費任何精力在這個議題上。還不如把時間拿來學學怎麼有效議價。
其次,你要了解,汽車市場運作的特徵之一是有利於你議價。經銷商預付款項向製造商買來車子,有時候他們會拿自己的現金,有時候會貸款購買。無論如何,這些放在經銷商據點的車子都在耗費成本,或說已耗費了成本;除非出售,否則經銷商不會有任何收入。因此,經銷商會希望盡快把車賣掉。如果他們覺得你是認真想買車的顧客,意指一個當天就想把車買下的顧客,你就是他們想要帶到展示室去的人了。因此,別膽怯──大搖大擺走進去。
第三,在議價上有個似非而是的論點,它強烈引起經濟學家興趣、你也必須多所關注以達成一筆好交易:你必須隱藏自己對於某部車子的真正感受。如果業務員察覺到你尤其想要某種車款,它的價格會變高。在議價情境中,以相反於真正想法的角度唬弄對方是很重要的。
第四,你可能聽過一門叫「神經科學」或「神經經濟學」的研究,是以神經邏輯現象的角度來探討消費者的決策(像是買車)。但別太擔心,業務員或經理不太可能懂得這門學問。無論如何,神經科學或神經經濟學都不是思想控制。你可以安心使用這裡教你的議價技巧。
第五,不要在買車前就決定好自己要買特定車款,要多試著以有如經濟學家般的觀點看待車子。「車非車,而是把許多特性綁在一起的東西。」把車子看成是造型、安全、單位汽油可跑哩程數、車內空間等因素的結合。一旦你這麼做,就能在心中排出這些特性對你來說的重要性高低,也做好犧牲某些特性的準備。這種把特定車款轉換為多種特性結合體的做法,為何重要?這是因為,要想以最低價格買到車,你就不能與特定車款「墜入情網」;你應該抱持的想法是「任何車都不過是多種特性的結合體」。
然後,我要建議以下按部就班的談判流程:
1.在你的價格範圍內挑選幾種(至少三種)不同車款,只要它們擁有你所能接受的特性組合。這些資訊可以到消費者導向的網站去找,或是印一下消費者雜誌。先暫時接受你參酌的這些資料來源所列示的價格區間。挑選多款在特性上與價位上適合你需求的車子是很重要的──最好至少要三款。清單上的車子應該要來自於超過一家的製造商,而且有超過一家的經銷商銷售(這幾乎算是絕對必要的)。你應該挑選至少三家不同經銷商。
2.只有在必須滿足你對性能的偏好時才加買選購性設備──而且不要超出自己的偏好。基本上,某種性能如果是標準配備,也就是包括在基本款式中時,你付的錢會比以選購方式購買它要來得便宜。不過,要想滿足自己對性能的偏好,有時候購買較便宜的車款,再選購某些配備,會比買了較貴的車款,又多了你不需要的額外配備,還來得有成本效益(有時候,選購性配備只在特殊組合下才提供,無法單獨購買)。因此,你可能會想要在進入下一步之前先試著以兩種方式都計算看看價格。
3.針對所有你所挑選的車款,問到經銷商的發票價,基本上它就是經銷商的批發價。針對你挑選的基本車款再加上所有選購的物件做這個動作。也要問到製造商對該款車子的「保留款」,也就是製造商在車子賣掉後退給經銷商的款項。它會是發票價的特定百分比。最後,如果有的話,也要問問車廠給經銷商的獎勵。這是除保留款之外,製造商針對特定車款的銷售提供給經銷商的另一筆款項。你可能必須付款使用消費者導向的服務,以取得這些資訊。就這麼做吧。在你沒有為所有考慮購買的車款取得這些資訊前,絕對別買新車。很明顯,資訊一定要是最新的。它可能會變動,因此在你打算造訪各大經銷商之前不久再找這些資訊。
4.你必須造訪多家經銷商,因為你有多種車款要考慮。你可以找個人陪你一起過去,最好是熟知你喜好的親人或親近的朋友。然後,在心理上,業務員與經理就知道,他們必須滿足兩個人,而非一個人。
5.你第一個動作應該是拜訪每家經銷商,要求試開車子,車裡最好沒有業務員或其他經銷商員工在場,但一定要請你的親人或朋友同座。如果試開的結果讓你不滿意這車子,就走出車子,別管業務員對你講什麼。試開過後,你會知道哪些車款能滿足你的偏好。接著,再次造訪每家經銷商,開始談判的流程。
6.往上而不要往下議價。你已得知經銷商的完整與真實成本了。一開始先開個讓經銷商有合理利潤的價格(包括保留款與獎金在內)──或許不要多於八百美元──然後讓業務員與(或)經理努力說服你付更多錢。如果價格讓你覺得變得太高,就開始慢慢地從椅子上站起來。如果你很明顯是個認真要買車的人,業務員會把你找回去。如果沒有的話,就走掉,不要再回來。要隨時記得,你有很多替代的選擇。
7.你的目標是要取得經銷商的書面承諾,最好能在很短但合理的時間內生效,比如說二十四小時。你務必要確認對方承諾的是「走人價」(walk-away price)。向業務員使用這個專有名詞。「走人價」意指對方提供的價格應該包括一切在內,甚至稅款。它相當於你即將要開支票買下這部車的總金額(順便一提,和某些消費顧問的建議一樣,我不建議為新車購買延長保固。)
8.千萬別在同一天開支票或辦理貸款。衝動性購買金額龐大的商品,或是為此辦理衝動性貸款,是很不智的。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汽車屬於金額龐大的商品。回家仔細考量各經銷商開的所有條件,與你的配偶、其他親人或好友討論。比較一些經銷商開的條件,從中挑選最便宜的,或價格/性能比最好的選項。
9.避免拿你的舊車來折現。私下賣掉它或個別賣給另一家經銷商會比較好。也要避免透過經銷商辦理車貸。另外辦理會比較好。如果你讓業務員與經理把新車、舊車以及車貸結合在一起,談判對你來說會變得很複雜,但對他們來說不會。別給他們任何好處。讓事情簡單些,照著你的計畫走。可以的話,以現金買車(以我個人來說,我從不購買任何自己無法以現金購買的車子)。一旦你有機會信用購買,業務員與經理會知道你有辦法付更高的價格。這會增加對方的談判力量。相信我,他們的談判技巧真的很高。
Q對同一段來回航程,不同航空公司為何收費差異那麼大?這是不是一種不公平的訂價行為?
A沒錯,同一段航程,你支付的票價,價差可能極大,這似乎相當不公平。如果你的機票可以退票,又會比不能退票還貴。如果你事前訂票或是幸運地在最後一刻買到便宜座位,你的機票會更便宜。如果你週六晚上停留過夜,機票也會更便宜。機票在同樣兩個機場間的票價可能因為日期、時段(一天二十四小時中的何時)、日子(是平日或週末、假日等等)以及停留時間長短而有所不同。
經濟學家以「差別訂價」稱呼這種針對相同商品(本例而言是交通服務)向兩個人收取不同價格的做法。如果機票的價差牽涉到不同商品,就不算是差別訂價了。例如,頭等艙收費較高,裡頭會有與經濟艙相比更豐盛的一餐,以及更寬敞的腿部空間,像這種就不能算是差別訂價。對同一種座位收取不同價格(無論是頭等艙或經濟艙),就是差別訂價。如果較高的價格不過是反應出提供該產品時較貴的成本,也不算是差別訂價。那可能是頭等艙之所以票價較高的另一個例證。同樣的,針對行李託運、點心、電影等附帶服務或額外服務向旅客收取額外費用,也不算是差別訂價。
美國法律明確規定,不容許採取差別訂價。不過,某部法律(克萊登法、Clayton Act,一九一四年制定)舉出了重要的例外情形。如果差別訂價並未實際降低競爭,也沒有造成獨占的傾向,這樣的差別訂價就可以允許。航空公司在客運方面的差別訂價,似乎被解釋為落在例外的範圍內,雖然我也並沒有聽過那樣的做法曾經在任何法庭中遭到挑戰。
航空運輸的差別訂價開始於一九六○年代,有幾家航空公司開始提供願意候補搭機的年輕人半價優待。後來這樣的做法遭捨棄,再過一陣子後,我們今天在航空中看到的這種細膩的差別訂價,就取而代之了。
航空公司之所以採差別訂價,是為了增加其利潤。如果一班飛機有空位,就太缺乏效能了。如果有五個空位,即使只收每位乘客一百美元的價格,營收也能夠增加五百美元──雖然其他乘客可能都為這段航程付了三百美元。成本增加了多少?額外增加的重量微乎其微,因此油料成本可能只增加十美元。無論那些空位是否填滿,機長、副機長以及空服員都是領一樣的薪水。差別訂價讓航空公司增加了四百九十美元的利潤;那五位幸運的乘客獲得了好處,因為他們以低價搭乘了飛機。整體經濟效能也提升了,因為飛機載了更多人──而且額外增加的成本很低。
在這種差別定價下,輸家是誰?除了因為有更多乘客上機下機而增加一點小小的不便外,輸家不會是這家航空公司,也不會是機上的其他乘客。輸家是其他航空公司,因為他們原本可以為相同的這段航程收取高於一百美元的費用。
這種形式的差別訂價是否在任何方面「不公平」,全屬觀點問題。它沒有對消費者不公平,因為你沒有因為幾位幸運旅客花較少錢,就因而多付;你也同樣可能是下一次的旅程中獲得低旅費的下一個幸運兒。
Q何謂「消費者物價指數」?
A「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衡量的是典型消費者在購買「一籃子」的財貨與勞務時,成本的變化。在計算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市價,因此消費者物價指數反映出到市場中購買「這一籃商品」所耗費的實際成本。如果把每件商品當成同樣重要,只求取其價格的平均的話,是不合邏輯的;各商品的價格必須根據消費者的購買數量做加權的動作。
購買的人是誰?加權會反映出典型都市消費者的購買狀況。美國政府(具體來說是美國勞工統計局BLS)會計算兩種不同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一種是「都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U),另一種是「都市薪資勞動者消費者物價指數」(CPI-W)。消費者物價指數每月會計算一次。請注意這兩種消費者物價指數只反映都市消費者;鄉村消費者排除在外(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一些歷史性因素;早期,鄉村居民比都市民居還會自給自足種食物、做衣服,因此鄉村居民較少使用消費性財貨與勞務的市場)。兩種消費者物價指數間的差距,只在於一項事實:薪資勞動者有不同的消費型態,因此商品價格的加權值不同於其他都市居民(例如退休者以及領臨時薪或佣金的工作者)。
消費者物價指數為何重要?兩種消費者物價指數都在政府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而這些政策會在不同層面影響到我們。都市消費者物價指數是通貨膨脹的衡量指標,用於在促進社會安全福利時把生活成本的改變納入考量。都市薪資勞動者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用於調整所得稅制的規定,像是稅級的上下限。私人企業與工會也會運用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生活成本的變動,再拿來談判工資之用。很明顯,身為通膨衡量標準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會影響到人們的所得與稅金。因此,過於精確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數值會引發爭議,以及有利害關係的團體(像是領退休金者、工作者,以及繳稅者)以及無利害關係的學者們(像是經濟學家)對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批評。
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方式之所以模稜兩可而有爭議性,是因為經濟世界相當複雜。消費者物價會有不同百分比的變動,消費者對各項商品的購買量不同,既有商品的品質會改變(通常是變好,但有時也會變糟),新商品也會問世。再者,購買商品的管道也會改變(像是折扣賣場與網路)。這些複雜的變化經常發生,它們都使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計算充滿複雜性。
美國勞工統計局已著手以客觀的態度因應這些關注。雖然美國勞工統計局在所計算的統計數據上(包括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其他數據)力求客觀,但統計過程還是和先前提到的一樣,備受經濟學家與其他觀察家批評。由美國勞工統計局計算的官方消費者物價指數數據也備受詳細的檢視與批判。
應該注意的是,即便消費者物價指數確實能夠衡量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在這方面的唯一限制,並非只有那些缺陷而已。消費者物價指數只反映出由消費者購買的財貨與勞務──而非由企業與政府購買的部分。例如,工廠、機械設備、軍事硬體等產品的價格就被忽略了;政府公務員與軍人的薪資也是。
(摘錄自《今天經濟學了沒》)
Q既然人生這麼不確定,何不趁年輕時好好享用自己的錢?
A很多人都這麼做,尤其是在他們還年輕時。這種行為意味著,對你而言,你目前所消費的財貨與勞務,比你未來消費的財貨與勞務要重要得多。經濟學家會說,你有「很高的時間偏好率」──你想要現在的東西,而非未來的東西。這未必表示你很自私;你可能希望現在就為自己的家人與朋友,或是為慈善活動花錢。
隨著年紀增長,有了家庭責任,很多人會變為「較低的時間偏好率」。他們關心的是能夠讓全家過得安康,不只是現在,也包括未來。例如,他們可能會開始為子女教育經費或為購屋的頭期...
作者序
前言
簡介(經濟學為你所用)
本章要告訴你的是,作者保證,《每天遇見經濟學》一書會帶給你刺激可讀、有益可用的經濟學。你對經濟的最壞想像將因而降低,你對經濟的華麗幻想也會消散,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用性,將變得更加彰顯。
這本書是為每個男男女女寫的:經濟學為任何人所用。它為了你所用──受過教育、聰明、明事理──而且想更了解這個世界、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決定的人。就是因為這樣,這本書才叫《每天遇見經濟學》。很多人都覺得,經濟學是一門很乾、很學術的主題,但本書的經濟學並非如此。人生有多刺激,經濟學就有多刺激。如果你期盼過更美好的人生,經濟學就為你所用。你不必成為經濟學家就能了解經濟學如何影響你;你不必成為經濟學家就能運用經濟學提升生活。《每天遇見經濟學》讓你用參與的角度看待這世界,也給你做財務決策時的建議。如果你相信「經濟學對非經濟學家來說很無趣」的那種惡名,如果你覺得經濟學只處理超乎我們生活經驗的事情,那麼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將會遇見美好的驚喜。
誠然,媒體與部落格裡的許多報告與討論,都以經濟學為議題,而且是主要議題。現今有太多可以取得的「經濟」資訊,如何處理這些資訊,遂成為一項重要技能。我們往往忘了,經濟學主要是一種技術、一種思維,而不僅是事實的累積。了解經濟學,尤其是了解「如何運用經濟學」,將會有助於你。本書重點在於對你有用的東西,它可以協助你在財務、消費、國內甚至全球等層面上的思考。這本書固然不會大幅改變你的生活,卻可以提升你的生活。《每天遇見經濟學》可以藉由改變你的心態與行為,讓你更能在想法與做法上控制自己的生活。
知識是一種智慧力量,也是一種情感力量。有各種經濟的力量圍繞著你,此時此刻,你對於這些力量可能過度關心,也可能過度漠視。何時你該擔憂它們?何時你該放鬆?有時候,是你擔憂太多了,而本書會改變你對經濟環境的思維,讓你不再著眼於不必要的事物上;有時候,你卻又擔心不足:你以為任何和經濟相關的事最後都會圓滿收場。
《每天遇見經濟學》會教你如何以適切觀點看待你目前面對的經濟議題:它會向你說明如何處理自己面對的經濟挑戰,讓結果更合你意。
在你有了法律上利害相關的知識後,你會對真正值得你關注的經濟事項更有信心;你也不會再浪費心靈與情感能量在沒有實際根據的經濟恐懼上。
人們會有兩種彼此相對的幻覺。第一種幻覺:人們會覺得,政府通常會在經濟事務上做出正確決策;你可以相信他們會以最經濟的方式做對的事;政府最起碼是善意的;還有,如果經濟成果不佳,那是因為政府面對了超出控制的經濟力量。本書的很多章節都會告訴你,假設政府的立意與行為良善、成果出色,是不切實際的。所以,要對症下藥:是破除這種幻覺的時候了!
有時候,政府採納的經濟政策,用意只在於協助經濟體裡的一小撮群體。實例之一就是對於糖進口的限制,這只是為了幫助美國製糖業而已,完全不管我們其他人因而吃了苦頭。有時候,政府的立意良善,但成果不佳──像是紐約市的房租管制。這兩項議題,稍後都會在本書中解釋。
人們會有的第二種幻覺:「經濟危機」。很多人都擔心,整個經濟體會走入谷底,自己的生活水準、而非文明本身,會被迫降低到無法接受的水準。如一九三○年代全球大蕭條般的衰退,會再次發生嗎?股市指數會掉到零嗎?我(或我的孩子)會不會找不到工作?
雖然這些事件在邏輯上並非不可能發生,但可能性還是低到不值得擔心。全球大蕭條不可能重演,因為各國政府與央行早已學到導致全球大蕭條發生的因素,也已更了解經濟。毫無疑問,他們會積極行動,避免蕭條再次發生。股市根本不可能跌到趨近於零,因為股價基本上是根據投資人對於上市企業經濟成果的預期。其成果最終來自於一國的資源──本國經濟中的天然資源、有形資本(工廠、辦公大樓、農場、機器、設備)、技術、勞力,以及人力資源(受過訓練與教育的勞力)──以及來自於這些資源的生產力。以美國經濟來說,這些資源很充沛、仍在成長,而且在技術進步下更加穩固。至於工作機會,身處一個成長中的經濟體,再加上你自己所受的教育與訓練,以及你的幹勁,會是你最終的保證。沒錯,衰退會打亂狀況,但只是暫時性的。所有這些駭人的議題,都會在稍後的章節中探討。
經濟學是你做最佳決策的指南。它的意思是「你個人的」最佳決策。經濟學會告訴你如何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機會──「有利」是指目標的實現。經濟學之道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你可以在固定成本下獲得最多好處,或是在固定好處下花費最少成本。例如,你想以一千美元在可能範圍內買一台最好的平面電視,或是你想在可能範圍內以最低價格買到特定規格(像是你在購物前已決定的螢幕尺寸或解晰度)的平面電視。
你設定了目標:如果你經營企業,目標或許是賺取最高利潤;如果你是消費者,目標可能是在購物中獲得最高滿足。例如你希望以最低價買到某款你已決定購買的汽車。在進行這種大額消費,像是新車時,經濟學可以具體協助你。購買(或出售)汽車,牽涉到很多商議的過程,《每天遇見經濟學》會告訴你如何有效議價。
經濟學無所不在。根據經濟思維的決策,可以適用於任何目標。目標不一定要以自己為中心,你也可以希望盡可能多捐獻金錢給慈善機構,或是在有限資金下,把一場慈善活動盡可能辦到最大規模,諸如此類。
《每天遇見經濟學》並不視經濟學為沉悶、乏味的主題。它反而把經濟學當成有趣可行的思維與行動方式──只要能以有趣可行的方式呈現出來。除此之外,本書還有另外兩個特色。第一,所有章節都以問答形式呈現,這種格式可以把焦點集中在你關心的議題上。第二,書中的問題都是真實問題,都來自於像你一樣的普通人──不是經濟學家、但很聰明,而且想要運用日常生活導向的經濟學獲益的人。我要求這些發問者儘管問,不必客氣,直接拿自己最想知道的事問我。只有少數幾個問題是我自己想的,它們純粹是為了擴大某一章主題的涵蓋範圍。各章節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有獨立的答案。這意味著你不必依序讀完全書。你甚至不必依序讀完每一章。如果你想集中在特定議題上,就直接去找適合的章節,但在每一章中你還是可以挑選自己想看的問題。
所有的答案都是我自己給的,沒有做任何包裝──我只說我看到的事實。我相信,本書的讀者想知道真相,無論它美好與否。他們都很勇敢、很有智慧,可以面對經濟真相。這本書會協助你處理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實情。
《每天遇見經濟學》會告訴你,經濟學不只是迷人的主題,也是可以協助各行各業人士做出更好決策的有用工具,從是否購買電子產品的延長保固,到是否支持徵收更高的香菸稅在內。經濟學無法告訴你每件事的所有細節,也無法讓你所向無敵,經濟學只是一種幫你做出有利決策的優質思考方式與工具,就這樣。但在這些範圍內──思維與決策──經濟學可以讓你變得比現在更有力量。在閱讀本書時,你會發現自己更懂得處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務,也將更了解影響我們大家的國內與國際議題。現在就讓《每天遇見經濟學》帶你前往那個美麗境界吧!
前言
簡介(經濟學為你所用)
本章要告訴你的是,作者保證,《每天遇見經濟學》一書會帶給你刺激可讀、有益可用的經濟學。你對經濟的最壞想像將因而降低,你對經濟的華麗幻想也會消散,經濟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有用性,將變得更加彰顯。
這本書是為每個男男女女寫的:經濟學為任何人所用。它為了你所用──受過教育、聰明、明事理──而且想更了解這個世界、想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決定的人。就是因為這樣,這本書才叫《每天遇見經濟學》。很多人都覺得,經濟學是一門很乾、很學術的主題,但本書的經濟學並非如此。人生有多刺激,經濟學就...
目錄
簡介(經濟學為你存在)
第1章經濟學的意義(優雅的常識)
經濟學是什麼?
個體與總體經濟學之間有何差異?
既然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的內容會有趣到讓我想研讀嗎?
成功的商業人士不都是靠直覺行動?所以經濟學真的對商業人士有用嗎?
學習經濟學對我有何好處?
經濟學有哪些「工具」?可以對我的投資決策提供任何線索嗎?
經濟學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學派」?
經濟學家只關心「事情的現況如何」,不關心「事情應該如何」嗎?
經濟學家為何無法對該採取何種經濟作為達成共識?
第2章就業與報酬(勞動市場與你)
面對愈來愈多來自海外的工作競爭,我該如何指導孩子找尋工作?
明星的薪水為何比我高?收入為何與社會貢獻不成比例?
如何確保就業市場中同工同酬,不會受到性別或種族的影響?
少一點薪酬、少一點福利給企業執行長,會讓企業變得沒有競爭力嗎?
政府說失業率只有百分之六,但我很多朋友都沒工作。官方數據是否低估實際狀況?官方數據是怎麼來的?
在經濟學上,健康而可接受的失業率應該是多少?
第3章個人財務(你的金錢)
市場猜得透嗎?
如何確保退休生活舒適?
如果股市一開始就呈上漲趨勢,為什麼回檔時似乎帶來很大的損失?還有,購買多檔股票,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嗎?
經濟低迷時,債券是比較安全的投資方式嗎?
在市場大跌後,什麼才是重整投資組合的最佳方式?還有,我該在市場上漲時賣出嗎?我該如何處理基金?
為何我不該只是把錢存在銀行裡?
如果我有某家銀行的一般存款帳戶,我的存款有任何法律上的保障嗎?如果銀行破產,我有多少金額可以完全獲得保障?
我可以負債多少?
信用卡費該全數繳清比較好,還是日後再繳清?
如何判斷投資經紀人表現好壞?
每個人都說我該了解自己的401(k),但我全無頭緒也沒有時間這麼做。一般人該如何做出這些可能影響到退休金的困難選擇?
如果我選擇的是不管幾年後提款,提款都要課稅的401(k),或是事前課稅但提款時不課稅的Roth 401(k),它們的優點在哪裡?還有,我應該依據什麼判斷要選擇投資Roth(即時課稅)401(k)還是一般401(k)?
房貸被轉到另一家銀行時,我該怎麼做?
第4章個人消費(你的購物)
既然人生這麼不確定,何不趁年輕時好好享用自己的錢?
購買拜爾的阿斯匹靈而不買便宜得多的一般品牌的阿斯匹靈,是不理性的行為嗎?畢竟,阿斯匹靈的化學成分都相同。購買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不買較便宜的無品牌可樂,是否也一樣不理性?
購買冰箱、電視、個人電腦或其他電器等耐用財時,是否該申購延長保固?
經濟學可以給我任何買新車的建議嗎?
我該如何購買或賣掉二手車?
eBay是合理市場價格的例子嗎?是否所有商品都該透過拍賣模式銷售?
不同航空公司為何收費差異那麼大?這是不是一種不公平的訂價行為?
我可以信賴自己的有形資產,但我為何要信賴「市場」?
為何有時漲價會增加需求,而非減少需求?
何謂「消費者物價指數」?
第5章政府與經濟(協助或干擾)
為何有些州有銷貨稅,有些沒有?
為何各州對煙酒課稅甚重?因為它們是「罪行稅」嗎?
紐約市的房租管制是個好政策嗎?
補貼金如何運作?
何謂「紓困」?為何紓困總是提供給大企業而非小公司?它是個好主意嗎?
企業破產會如何?
為何在全球食物短缺時,農民卻領錢不生產;再者,美國為何經常丟棄食物?
環境惡化對經濟有何衝擊?要解決這問題,經濟上必須怎麼做?
貧窮會消失嗎?
其他國家如何提供全民健康保險?他們的做法適用於美國嗎?
採用獎勵與懲罰的論點有哪些?
何謂「供給面經濟學」?它真的管用嗎?
何謂「涓滴經濟學」?
何謂「巫毒經濟學」?
赤字預算如何運作?錢從哪兒來?債主是誰?
第6章金融市場(泡沫與破滅)
如何阻止股市大崩盤再發生?
股價有多少比例取決於該公司的實質資產,有多少取決對該公司的認知?
股票與債券有何不同?
何謂「市場」?
各個市場間的差異何在?像是納斯達克、道瓊,以及紐約證券交易所──還有,商品市場適用於哪裡?
何謂「按市價入帳」?
誰管理電子銀行,讓我幾乎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領錢?它像網路那樣是分散式的嗎?它有多脆弱?理論上是否可能有惡意實體能夠刪除財產紀錄,以在數位世界中擾亂大量現金?
銀行給我的利息那麼少,卻可以猛砸大錢拍廣告?政府何不通過法律讓銀行付出更多報酬?
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為何屬於不同分類?
銀行對於無法賣出的房屋取消抵押贖回權,對它有什麼好處?
何謂避險基金,它們為何這麼神秘?如果我沒有投資避險基金,它破產會對我造成什麼傷害嗎?
何謂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
何謂利率?它們如何改變、為何改變?
何謂「金融恐慌」?
為何美國政府堅持追求金融產業的法規鬆綁?這可能是導致後來衰退的因素嗎?
第7章循環與成長(景氣榮枯)
何謂人均GDP,它重要在哪?
何謂經濟循環?它為何發生?可能阻止它嗎?
政府可能扭轉走下坡的經濟循環嗎?怎麼做?
何謂「停滯性通貨膨脹」?它與衰退及通貨膨脹有何關聯?
衰退與蕭條有何不同?
全球可能再次發生一九三○年大蕭條嗎?
消費者信心將如何影響經濟?
在正常經濟狀況下,為何通貨膨脹必然會發生?
通貨膨脹的受害者是誰?誰獲益?
何謂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受害者是誰?誰獲益?
降低利率可刺激成長嗎?為什麼?
美國能持續成長嗎?成長到什麼時點?
第8章中央銀行與貨幣(聯準會Fed)
何謂貨幣?
何謂「流動性」?市場「流動」或「不流動」指的是什麼?
何謂貨幣政策,它如何運作?
聯準會主席做些什麼?與財政部長有何不同?
聯準會與其他海外貨幣機構有何不同?
第9章經濟體系(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
如果中產階級消失,會發生什麼事?
何謂國有化?它如何影響經濟成長?
大體上,美國經濟與其他富庶歐洲國家有何不同,像是加拿大、英國、法國,以及德國?
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對經濟有何不同?
共產主義下人人有工作,這不是比資本主義好嗎?「消費者主權」是資本主義的優勢嗎?
國家經濟可能在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間取得均衡嗎?
第10章全球化(全球經濟與你)
請定義自由貿易。它真的自由嗎?
什麼是進出口真正的意義?我們聽到的相關數據如何影響個人經濟?
製造轉至中國與印度是因為「不平等貿易」嗎?畢竟我們的製造技術和這些國家一樣好,但外國企業不會繳稅給我們或付我們工資。
限制糖進口的政策是好是壞?
電視關稅一旦移除,我們的電視產業會因為便宜進口貨而毀掉。這不就表示,移除所有商品的關稅將會毀掉所有本國產業?
外幣匯率如何決定?是由中央單位每天決定,或只是每天交易行為的平均值?
什麼因素會使貨幣走強或走弱?
美國政府為何會想讓美元走弱?
什麼是國際貨幣基金,它做些什麼?
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有何不同?
既然全球經濟緊密相連,是否該有人在必要時介入,像是中國或美國經濟問題影響到德國、奈及利亞或新加坡的時候?
全球化之後是什麼?
補充資訊
簡介(經濟學為你存在)
第1章經濟學的意義(優雅的常識)
經濟學是什麼?
個體與總體經濟學之間有何差異?
既然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它的內容會有趣到讓我想研讀嗎?
成功的商業人士不都是靠直覺行動?所以經濟學真的對商業人士有用嗎?
學習經濟學對我有何好處?
經濟學有哪些「工具」?可以對我的投資決策提供任何線索嗎?
經濟學有哪些主要的「思想學派」?
經濟學家只關心「事情的現況如何」,不關心「事情應該如何」嗎?
經濟學家為何無法對該採取何種經濟作為達成共識?
第2章就業與報酬(勞動市場與你)
面對愈來愈多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