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堂〕找出自己的受限點,解答就藏在你的問題裡
*設定夢想前,要先問自己幾個重要的問題
我在北京這三年半的時間裡,接受過無數次媒體的採訪,也在各種場合回答了聽眾、讀者、學生的各式各樣問題。但總結來說,所有的問題絕大部分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這讓我意識到,原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心如所願地過自己想要的日子,也可以說能隨心所欲的人非常少。
另一部分的問題,則是呈現在那些別人看起來「已經有所成就」的人身上,他們有豪宅、司機、管家、用不完的財富,但很奇怪的是,等到炫耀完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之後,再跟他們多聊半小時,他們就會說出自己的空虛、不快樂、憂鬱、沮喪、孤獨、失落、無力、身心不適、失眠、厭世等問題,他們的問題比一般人還多很多,比他們所擁有的財富還沉重,而且這已成了普遍現象,幾乎是越有錢的人,身心問題越嚴重。這兩個層次人的問題一對照起來,就清楚知道夢想完成後,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而是跟你所努力追求的,是否真的是你要的夢想,你的心態是否夠自由、你是否有想像力有關。
所以,關鍵就在起始點上,也就是設定夢想前必須要問自己最根本的問題:「我到底想要什麼?我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那麼多看起來什麼都有的人卻不快樂?因為他們一開始以為只要有了豪宅、名車、財富、身分、權力、地位、體面的愛人、可愛的小孩、環遊世界之後就表示成功了。他們以為有了這些,身邊的人會開始尊敬他們、討好他們、羨慕他們、奉迎他們,他們才會有無比的尊榮與自信,但等到他們到了這個不真實的假山高點,就發現自己居然是站在一堆由廣告價值、別人羨慕目光所堆出來的虛浮雲端上;等到所有稱讚他的人走了,當他關起豪宅的門之後獨處,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內心是空的,腳底下也是空的,若再加上身體健康、伴侶或親子關係出現問題,再多金錢也買不到健康、快樂、幸福時,最終會感嘆人生一場,所為何來?《無量之網》提到:「人們逐漸忘記自己是誰,開始感覺與大地、與彼此分離……處在分離感中的人,認為自己必須奮鬥,才能在世界中存活,必須抵抗和諧與信任,才能捍衛自己,不久他們就把能量全拿來對抗周遭世界、保護自己,而不是用來尋求內心的平靜。」
如同《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提到:「當你感受不到自我價值時,你的內心會有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你會感到匱乏、自卑,只想拿外在的價值來填滿這個洞。你會利用別人對你的肯定和讚賞來達到這個目的,你會以虛假的價值來填補這個洞。我們帶著一身的坑洞四處奔忙,卻往往無法察覺到它們。我們通常只能意識到自己的欲望:我想要讚美、我想要成功、我想要這個人的愛、我想要這種或那種經驗。欲望與需求一出現,便暗示著坑洞已經冒出來了……當你和某人建立起深刻的關係時,你就會用那個人來填補你的洞,一旦那個人死亡或是關係結束了,你不會感覺失去了那個人,你感受到的是填補坑洞的東西不見了,感覺喪失了自己的一部分,因為以前被他填滿的洞現在又暴露出來了,這就是你會那麼痛苦的原因。」所以建議你在設下夢想之前,一定要把《鑽石途徑》看完,先把自己拉到生命的主軸,找到自己生命的本體,如此未來才不至於失速偏向。
趁我們還來得及轉回生命主軸,現在就問自己:「這一生,如果要寫一段總結的墓誌銘,我們想為這一趟人生寫下什麼來註解自己?」以我為例:過去我總以為,我的人生精采,是因為我寫了三十多本書、看了上萬部電影、走過了四十多個國家、有上百萬的粉絲,但現在突然發現那些都不能代表我真正的生命歷程,因為都是外在的。於是我反問自己,如果我的生命要剪接成一部五分鐘的短片,而這短片在我死前只有自己會看到,那麼短片裡應該是:「我突然懂得感謝感恩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主動真心地關心別人的那一片刻、我突然會不假思索地去扶人一把的那一片刻、自己的一句話或一堂課意外地讓人頓悟的那一片刻、我無來由地感到莫名快樂與滿足的那一片刻……」至於我到生命盡頭時,究竟已經去了幾個國家、寫了幾本書、存了多少錢、有幾棟房子、有多少粉絲就一點都不重要了,因為我會帶著一個跟出生時截然不同的自己返程,只有我最清楚,自己的生命因這一趟旅程,淬鍊出多少獨一無二的精純與光澤。
*找出自己的受限點,癥結就暴露在你的問題裡
回到剛剛一開始所說,大部分人的問題都跟「身不由己,懷才不遇,沒有足夠的錢與時間,所以無法自由地伸展自己的夢想」有關,但這些問題看在我眼裡,再清楚也不過了,因為提問者的癥結,都暴露在他所提出的問題裡。
舉例來說,有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就會問他:「你為什麼會認為學生就不能出國旅行?」他回答:「因為學生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啊!」然後我會再追問:「你怎麼會認為學生就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呢?你怎麼會認為旅行一定得花錢呢?難道沒有一邊旅行一邊賺錢的例子嗎?你的想像力似乎還不夠,你到網路上搜尋一下,只要這個世界上有任何一位學生以自己能力出國旅行,你就沒有藉口了。」這就是愛因斯坦說的:想像力就是一切,它是未來生命的預覽。
就我所知,有位臺灣學生把傑出的3M動畫作品放到網路上,於是獲得企業贊助他到國外去展演—所以學生可以免費出國,甚至還可以賺代言費。只要讓自己優秀的創意作品被看見,或是有機會到國外參加比賽,免費出國旅行的機會就蜂擁而至,除了寒暑假,學校也會給公假讓你出國為校爭光,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獨特的、令人驚豔的作品被看到,這就是你可以努力的部分。
回過頭來檢視剛剛那位學生提的問題:「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問題癥結點就在他以為:學生=沒錢、旅行=花錢,光這兩個設定就局限住他的可能性。所以當我們在向別人提出問題前,自己再重新看一遍,你的問題裡暴露了哪些自我綑綁,暴露了哪些問題癥結?也就是說,這問題的解藥是:旅行不一定要花錢,誰說學生不能賺錢?去看一下電影《社群網站》,看一下紮克柏格(Mark Zuckerberg)在學校裡創辦臉書(Facebook)的過程,然後再多去網路上找出這兩帖解藥的實例,你就會幫自己輕鬆解掉那些綁住你其他可能性多年的繩索。
同理的問題還包括:「我現在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該如何去旅行?」「我有一個兩歲的孩子,該怎麼去旅行?」「我歌唱得很好,但我長得不好看,怎麼當歌手!(那Paul Potts、 Susan Boyle呢?)」「我喜歡音樂,但音樂沒法養活自己,我該不該去找個正常工作?(奇怪了,那周杰倫是靠什麼活的?)」……請自己發揮反轉的想像力,為自己的命運脫困吧!
還有一個讀者曾問我:「我該怎樣擺脫我的痛苦?」如果你學會了上述教的方法,就可以這麼回答他:「你是怎麼讓自己開始受苦的,就怎麼讓自己擺脫痛苦!」這就是《個人實相的本質》書中所說的:「障礙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這些障礙是你自己造成的,那麼就只有你才能決定是否要將它們辨認出來,並找出它們之所以存在背後的理由與情況。」此外,力克.胡哲(Nick Vujicic)傳授過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與其執著於內在的痛苦,不如走出去,想辦法減輕別人的痛苦,把注意力放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例如去收容所當志工,幫孤兒募款,為地震災民發起義賣……你要站起來,走出去,如果你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就去解決別人的吧。」這也就是利用旁觀者清的原理:你幫別人看清問題、解決問題時,也會同時獲得解決自己問題的方法。
*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
再繼續深究前面這個例子,讓我們來虛擬問答一下—當這個學生問我:「我只是個學生,該怎麼出國旅行?」我會繼續問他:「你為何想要出國去旅行?」「因為環遊世界是我的夢想!」「你為何想要環遊世界?」「因為我想增廣見聞!」「難道只有出國旅行才能增廣見聞嗎?」通常問到這裡,真正的問題就顯現了,表示他又陷入了另一個思想陷阱裡:出國旅行=增廣見聞=完成個人成就,於是解藥就很簡單,舉例來說,想一下「增廣見聞」的方法有哪些:看書、聽演講、看探索頻道、看國家地理頻道、單車短程旅行、火車之旅、徒步登山旅行……另外,完成個人成就也不是只有增廣見聞這一項,還有很多方法,這些都要靠你自己發揮想像力,幫自己開展出更多可能的途徑出來,否則依過去的舊思考,是永遠到不了你想要去的點上。
可能會有人問,單車短程旅行不及出國旅行收穫多吧?這又是一個錯誤的命題,一個人閱歷是否豐富,跟他去了幾個國家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去過很多國家,但他的思維並沒有多大的不同,因為他總是帶著舊思考去新地方,老愛把義大利麵拿來跟北京炸醬麵比較哪個好吃,根本沒有以全新的感官去體驗截然不同的國家,這樣的人就算把全世界都走完了,他只是擁有很多「到此一遊」的照片,他的本質什麼也沒改變。但一個有著開放心胸的人,即使是到住家附近走走觀察,就會發現今天跟昨天截然不同,梭羅的《湖濱散記》不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曾經有個學生問我:「你能否推薦希臘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我反問他:「你能推薦你家附近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嗎?」他居然說:「我家附近很無聊,沒什麼好玩的。」於是我回答他:「那你遠赴希臘也會覺得沒什麼好玩的,因為如果連你家附近有什麼好玩的,你都沒有去用心探索,那麼你的麻木感官也無法幫你探索希臘有什麼好玩的。」愛默生說的最到位:「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我們必須把美帶在身上,否則就無從尋找。」
波特萊爾的詩〈旅程〉提到:「我們看到了星辰、海浪,我們也看到了沙;儘管有許多震撼和突如其來的災難,還是百般無聊,跟在這裡一樣。」艾倫.狄波頓亦說過:「王爾德說,倫敦是沒有霧的,因為惠斯勒(Whistler)把這霧畫了出來,倫敦才有了霧;就像梵谷之後,普羅旺斯才有絲柏……尼采在讀了德梅斯特(Xavier de Maistre)的作品後讚嘆: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結實累累,一年可採收三次,化腐朽為神奇。」所以旅行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敏銳的觀察,而非旅行地的遠近與否。如果你看不到你家鄉的獨特之美,就算到了南極北極也一樣覺得無聊。
「利用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經驗,讓自己成為沃土」的另一個經典例子在《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書中的一段描述:「烹飪就是哲學。因為當你在幫瓠瓜刮皮時,你會利用那段時間進行反省;準備食材時的分析特質,會進一步被帶入到烹調過程。這過程就像哲學一樣,是將半直覺的東西轉變成構思周全的東西,一件經過徹底研究並讓別人得以消化吸收的東西,在變成一道佳餚的過程中,你的食材被賦予了意義。」
艾倫.狄波頓則在《旅行的藝術》提到:「一七○九年,二十七歲法國青年德梅斯特曾以自己的房間為旅遊地,寫了《斗室之旅》《斗室夜遊》。他先把門鎖上,換上一套粉紅與粉藍相間的睡衣,在沒有行李的負擔下,他先來到沙發,也就是客廳裡最大的一件家具。這趟旅程使他拋開平常的倦怠,以新奇的雙眼注視這沙發,發現了前所未見的特質,他讚嘆沙發椅腳的優雅,回憶起自己在椅墊上蜷曲的時光,夢想愛情和前程;接下來他的目光由沙發轉移到床,以旅人之眼欣賞這件複雜的家具,為了曾在此度過多個睡得香甜的夜晚心生感激……他說,如果我們能把遊山玩水的那種心境帶入自己的居住地,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家和高山步道,或是洪博在南美洲看到的蝴蝶漫天的叢林一樣有趣。」
也就是說,旅行是一種心境的新鮮與好奇,而不是你身體去了多遠的國家,如果沒先「一再追問,打破沙鍋問到底,找出你真正要什麼」,那麼就算你環遊世界回來了,還是一無所獲。
我很喜歡蘭迪.鮑許說的一句話:「重點不在於你要怎麼實現自己的夢想,而是在於怎麼過你的人生。你如果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上天自然會眷顧你。夢想會自己實現。」
*舊思考永遠到不了新的點,這是很多人無法完成夢想的真正原因
現在的你,是由過去的你所創造出來的,如果你不滿意現在的你,你必須先清空過去綑綁著你思維的腳鐐手銬,因為你戴著舊思考的手銬腳鐐走舊的路,是永遠飛躍不進新的未來,只能在原地打轉。
性格決定命運。如果你不喜歡你自己現在的命運處境,就請立即改變性格與個性,你必須知道,你是自己命運中唯一、且最有力的決定者。我很喜歡藍慕莎說過的這一段話:「你要習慣你是命運的主宰,將那些限制拋開。這個時間點你在這裡,那個時間點你瞬間到了那裡,這在腦中就可以發生了。」
讓我們來看看力克的例子吧。他出生時罹患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三次嘗試自殺,曾經一天被十多個人嘲笑,但因為最後有一位同學給了他正面的問候,讓他反轉想去死的念頭,決定快樂地活下去。
我們來假想一下,如果沒有手、沒有腳,我們能像力克一樣,可以自己刷牙、踢球、游泳、玩鼓、潛水、選上學生會主席、取得會計與財務雙學位、擁有自己的公司、出版DVD、寫書、到超過二十五個國家舉辦一千五百多場演講嗎?他在書中引用邱吉爾的名言:「成功是從失敗到失敗之間不減其熱情。」我們可以想像,他一天所必須經驗的挫折比一般人多上數百萬倍,但他仍有比一般人更旺盛的生命熱情,而且他說,失敗帶來的好處,就是讓人懂得對成功心懷感激。失敗對我的意義在於,就算我沒得到我想要的東西,但這失敗的經驗是我能提供未來的自己,以及後面的人最珍貴的資產。
請去網路上找力克的演講影片《Life Without Limbs》,並去看他的傳記《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方智出版),他把「無手無腳=殘障=每件事都得麻煩別人、生活無法自理=不能做任何事、什麼夢想都無法完成」的舊設定,反轉重設成新的自我定義程式:「無手無腳=可以輕鬆獲得全場人的關注=上帝的限量特製品=向世人證明沒有四肢還是可以毫不設限」,他就能瞬間活出大自由的夢想命運。
另外一個可以做為解除自己設限點的範例,就是蘭迪.鮑許在網路上被點閱千萬次的影片《全力實現兒時夢想》與他的書《最後的演講》。請看他怎麼描述自小至臨終前完成夢想的過程,看看他不設限爆炸型的創意思維與態度,與一般人有著怎樣的不同。他的名言包括:「我父母總是對我說:你如果有問題,就去把答案找出來」「我們改變不了事實,只能決定自己要怎麼因應。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好這手牌」「阻礙我們前進的磚牆,不會無緣無故擋在我們前面。這磚牆的存在目的,不是為了把我們排除在外,而是要讓我們有機會證明自己多麼想要一件東西」。當我們清楚了悟生命是有終點的時候,就不會浪費寶貴時間在無謂的限制上面,會想盡辦法跳躍、飛翔,利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最大的無限。
*撥開受限點,找到你熱情無止盡的天命
很多人的問題是:「我現在的工作不是我喜歡的,但卻能給我高薪,我該怎麼辦?」我只想問的是,你打算在這個無法激起你生命熱情的工作上,浪費多少時間?況且很多問題根源並不在工作本身,而是在態度上,這點我們會在第三堂課繼續說明。
《讓天賦自由》開宗明義說:「『天命』,是指『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互相結合的境界,所以你必須及早發現可以被你視為玩樂的工作是哪一項……很多成功的人找到了自己生來就應該做的事,並挹注龐大心力,即使明天世界就顛倒過來,他們仍會設法調整自己的能力,以因應世界的變遷,同時繼續與自己的天命結合,因為他們已經具有內化的理解力,知道如何讓自己的天賦融入新的環境中。許多人把熱情拋在一邊,從事不十分熱中的工作,只是為了獲取物質的安全感。事實上,你為了維持生計而接受的工作,很可能在未來被發包到海外去了,如果你從未學習創意思考,並探索自己真正的才能,到時候你該做什麼呢?」也就是說,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歡的事,沒多久,只要這產業萎縮,或是進行激烈淘汰,你就很難贏得過那些熱愛這產業的人。所以建議大家可以把這本書找出來,仔細研究書中幾個實現天命的例子,你就會知道什麼是「行行出狀元」的真正意義。
對我而言,天命就是找到自己願意為它付出一輩子生命旅程的事,並從不懷疑它,就算是成功了也不會停下來。這就是我常說我當作家的理由是:非寫不可,不寫會死。
*你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你會成為怎樣的人
量子物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觀察者決定觀察的結果。即使是觀察電子般微小的物體,也必須進入裡面,我們得把過時的「觀察者」改為「參與者」1,美國當代物理學家惠勒稱之為「觀察者起源論」。從二十世紀末的一項實驗得知,光是觀看某個東西,就足以改變它,觀察就是一種創造,而意識執行了創造的行為,即是惠勒所說的:「從量子世界學到一件事:我們的現實存在,是由我們自己所做的觀察而造成的。」2也就是說,我們怎麼看自己,也百分百地決定我們會成為怎樣的人。但我們往往因為別人怎麼看我們,就怎麼看自己,所以蘭迪.鮑許說:「如果大家都不浪費時間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那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與工作中的效率,就可以提升百分之三十三!」這部分已經在《推翻李欣頻的創意學》的〈第一層:刪光所有人,只留下自己〉講述過了,可以再回頭去找書來複習一下。
蓋瑞.科瓦斯奇(Gary Kowalski)說:「宇宙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讚美它自己,為了揭示它自己的美。」我很喜歡電影《超異能部隊》裡的一句話「Be all you can be」的意義,就是讓自己的小宇宙演化出無限可能的美,你就是創世的源頭,沒有人能擋得了你爆炸式的生命煙火。
注:這部分可以去看影片《我們懂個X》I、II集,裡面提到「光究竟是波動還是粒子」的一項實驗,因觀察者不同,其結果也不同。想深究量子物理學、弦理論(融合巨觀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與微觀的「量子物理學」之間鴻溝的理論)者,可以繼續研讀《優雅的宇宙》書與影片,以及《無量之網》《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等書。
注:引自《平行宇宙》p.262,加來道雄著,重慶出版社。
第二堂課後參考
書單:
《無量之網》桂格.布萊登著
《鑽石途徑》Ⅰ、Ⅱ、Ⅲ、Ⅳ,阿瑪斯著
《個人實相的本質》賽斯書,珍.羅伯茲著
《人生不設限》力克.胡哲著
《湖濱散記》梭羅著
《旅行的藝術》艾倫.狄波頓著
《哲學家教你學會過一天》羅伯.洛蘭德.史密斯著
《讓天賦自由》肯.羅賓森著
《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著
《平行宇宙》加來道雄著
《優雅的宇宙》布萊恩.格林恩著
《平行生命期:量子場的波動》藍慕沙著
電影:
《社群網站》(The Social Network)
《全力實現兒時夢想》(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
《超異能部隊》(The Men Who Stare at Goats)
《我們懂個X》I、II(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
《優雅的宇宙》(The Elegant Uni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