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晚上八點鐘,你和孩子在做什麼?」
這段時間你和孩子互動的事,正決定孩子的人格與未來!
《講義雜誌》教育專欄作家、教育文章在兩岸三地網路頻繁轉載、演講邀約不斷的李翊菱教授給父母的教養書!
李教授認為,在台灣,父母白天上班,孩子上學,而晚上的親子相聚,正是創造有質感的親子互動的黃金時間,但可惜父母不是送孩子學才藝,就是催促孩子唸書,或自己坐在電視機前,讓孩子在旁玩耍,就認為在陪伴孩子。
李教授對父母的12大提醒:
.請別把「剩下的」時間分給孩子,請「專心」傾聽孩子的需要、陪伴孩子。
.請別把「做功課」視為放學後的第一個要務,孩子需要撒嬌、親近與擁抱。
.請多以肢體語言溝通,少用行動電話。
.請鼓勵孩子學習一項能熱情投入的才藝,如音樂、舞蹈、繪畫、攝影等。
.請多利用客廳的大桌子,除了共餐,更是培養親子閱讀、談心的好場所。
.請及早培養孩子「接受生命挑戰」的能力,不要害怕他們吃苦。
.請多與孩子說故事,趁他們還沒長大,一起探討這世界。
.請常擁抱孩子,並對孩子說甜言蜜語。
.請用「演故事」方式陪伴孩子閱讀,尤其在孩子12歲前。
.請讓孩子參與家事並讚美,養成孩子自動自發的性格。
.請支持孩子交朋友、參加社團,培養與人相處的能力。
.請與孩子一起製作屬於你們歡樂時光的「家庭相本故事」。
強調從生活教育著手,並從中培養孩子各種關鍵能力、積極正面人格、正確價值觀的李教授,為父母們打造出最貼近生命的教養方式,她也期待,溫馨的親子時光,不但是父母,更是孩子一生最無可取代的能量與力量。
本書特色
根據專家調查,台灣的爸媽在傾聽孩子上,在全亞洲敬陪末座,而教養孩子,幾乎成為現代父母最感焦慮與無力的問題,兒童教育教授李翊菱告訴全天下的父母,學習做父母是一輩子的課題,在愛孩子之前先愛自己,在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不僅能教出快樂自信的孩子,更能讓你擁有令人羨慕的親子時光!
作者簡介:
李翊菱
奧地利國家音樂學院藝術教育碩士,《講義雜誌》教育專欄作家。
十年前就開始在台灣致力於「兒童性格教育發展」推廣的李翊菱教授,疾聲呼籲教養者要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文化教育,如此才能落實真正的「品德養成」。因此常以個人的學術研究,不斷設計實驗課程,並實際行動協助青少年、兒童或父母成長等。
你也許不認識李教授,但你一定在網路上讀過李教授書寫好讀又生活化,且都是真實故事的文章。她的文章不但在兩岸三地的網路被頻繁轉載,甚至被選入大學一年級的國文文選,成為國中作文教學範本,同時她也是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文章之作家。她的演講邀約不斷,舉凡園區講座或大陸,或遍及台灣之各大專院校的教師研習會等等。所演講的專題,都是大家關心的教育問題。
曾師事名亞洲學者、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學習中國經典系列課程:《論語》、《莊子》、《老子》、《易經》及西洋哲學。
李翊菱教授以有系統的哲思訓練,研發並開設專業兒童身心靈教育課程,是一位熱愛台灣的文化教育工作者。
曾受聘於教育大學講師、北京大學之講座教授等職。現任自由作家、演講者。已出版《2008藝術哲思日誌》。
親職講座經歷:
.台灣大學「如何有效教養自己的孩子」
.誠品書店「如何創造孩子的知覺邏輯與思考舞台」
.內政部兒童局「危機單親家庭兒童心理輔導」
.新竹縣政府家庭教育中心「做一個自信滿滿的父母」
.各大學輔導處「認識青少年的心靈」
.各級教師研習會「孩子的外在行為探索內在發展」
.教育部幼教人員培訓「彼得與狼世界真美妙」之心靈探索訓練
.新竹科學園區科技生活館「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國家兩廳院「生活藝術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北京大學「生活文化與靈性教育的關係」
章節試閱
用故事來陪伴孩子閱讀
自從遷居至一個小鎮後,我便拒絕購買電視頻道。因為通常有質感的節目都在半夜播出,由於正是睡眠時間,曾經在看與不看之間做拉鋸戰,最後以健康為考量,只能放棄午夜的好節目。現在若需要資訊,我就會選擇聆聽收音機的廣播節目。聽廣播節目的好處是不浪費時間,而且可以邊聽邊完成手上的事。若聽到不錯的資訊,我會趕緊拿紙筆抄寫下來,輕鬆地為自己增添常識。由於沒有電視的聲光干擾,反而能夠專心聆聽專家的說法,長期下來我累積了不少思考的材料。
相反的,如果選擇看電視節目,可就要杵在椅子上,任演出的節目內容耍弄著。嚴格來說,台灣電視節目的製作,普遍而言是不負責任的,取巧不經大腦的。大部分的節目毫無深度可言。怎會有人願意把黃金時間,像是著了魔似的,被一群不長進的節目製作,牽著鼻子走呢?卻不利用可貴的時間,去做增進親情的活動或投資個人的身心成長計畫,例如,閱讀、聽音樂、一起品茗等等。
走筆至此,忽然記起一天,我漫步在這小鎮上。走在一排排的屋簷下,看見了這個有趣的畫面。一個家庭在堆滿物品亂糟糟的客廳裡,五個人並肩坐在靠牆的沙發上,整齊劃一的動作引起我的注意。他們每個人身體動都不動的,手端著碗扒飯吃。眼睛全都注視著對牆的電視機,不論大人或小孩,他們一致的動作讓我十分驚訝。
一位名廣播節目主持人說得好:「觀察一個人的生命層次,就看晚上八點,他在忙什麼。」在這個電視與電影的時代,大家幾乎都失去了讀書的習慣。不閱讀,就學的學生作文能力自然低落。不閱讀,造成社會人士不思考。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讀書多而思考少,你會覺得自己懂得很多;讀書多而思考也多,你會清楚看到自己,其實懂得很少。」台灣不讀書的人口眾多,若延伸伏爾泰的說法,是既不閱讀又不思考,怪不得滿街都是「自以為是」的物質追求者。
我親眼看見一個年輕媽媽,下班把女兒接回家後,便盯著電視的連續劇。就像女兒不存在似的,任憑她喧鬧。女兒難得與母親相處在一起,回到家當然希望媽媽是她一個人的。「媽媽,我要吃糖。」小女孩吵著要吃糖,但是兩眼直盯電視節目的媽媽,聽不見也沒有理會女兒的吵鬧,小女孩就自顧著打開糖罐,沒有限制的享受零食。這一幕真人真事的演出,說明一般人認為,只要孩子看得見媽媽或爸爸,就叫做陪伴的誤解。所謂親子陪伴,應是隨時關照孩子內心的需求。這種普遍教養者的迷思,應盡快改善。
許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大後不願意與我們說話。其實是做父母的,在他們還小的時候,率先示範了不跟孩子說話的樣子。生活裡可以與孩子對談的話題很多,但不一定要扯上電視。電視時間太多,吸取一些膚淺而虛假的人生百態,會使孩子弄不清人生價值的真諦。有質感的親子互動,應該是利用輕鬆的時間,陪他們天馬行空地胡言亂語。生活創意,就是從這裡開始培養。
我喜歡安東.艾伯特這位十九世紀的畫家,描繪「晚安故事」的一幅畫。
畫中一位母親擁著一雙兒女,躺在床上一起閱讀。男孩表情非常開心地,專注的看著刊物。小女兒則依偎在母親的懷裡,享受著母親身體的溫度,這溫暖是一種被愛的感覺。閱讀習慣是培養出來的,如果生活中常出現,如「晚安故事」畫中的寫景,相信能夠造就出一個生命有安全感又愛閱讀的孩子。
十二歲以前的孩子,特別要陪伴他們閱讀。孩子也許喜歡反覆聽一樣的故事,此時聰明的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在此提供一個方法,可以試著玩故事。藉著他們關注的或喜歡的角度,輪流扮演故事裡的角色,陪他們玩不一樣的遊戲。在有趣的互動過程,以及多變的故事情節中,趁機討論彼此的心得。如此的互動,不但能增加孩子的創意,也是最好的心靈交流時刻。
舉一個實例,幾位家長希望我能協助他們,檢測孩子的壓力來源。這些孩子的父母大都是海外歸國學人,表面上十分乖巧的孩子,對於教養者的要求從不敢有二言。我觀察到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對孩子的態度通常也採取高壓策略。
說、演故事是我常用來探索孩子壓力來源的工具。前半段時間我與孩子們共讀一本童話故事,爾後一起聽同樣的音樂故事。大家都熟悉內容後,我開始為遊戲甄選角色。「誰要演野狼?」「老師選我、我、我……」每個人都搶著演這個角色。我們玩了兩回一樣的故事遊戲,接下來的心得分享時間,是遊戲後重要的探索。於是我問了兩位小朋友,一位年紀小但個頭高大,性格憨厚樣子老實的小福,另一位是長得斯文皮膚白皙,才小學一年級的男孩。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選擇野狼來演?小福說:「因為野狼被抓後可以休息睡覺。」探詢結果原來他每天放學後,必須十全大補,疲累於補習班的奔波。那斯文的男孩,以極度激動的手勢與聲音回答我,他說:「因為野狼可以生氣、罵人、說髒話。」原來孩子的母親,平日動不動就修正他的行為舉止,並限制孩子不准那樣不准這樣。他們在旁的母親個個表情失色。
乖孩子不如聰明的孩子。不吭氣,是孩子情緒受到壓抑的表現,也是為了扮演父母心中想要的乖孩子形象。聰明孩子必須學會說話,才不致像那一位斯文男孩,突如其來歇斯底里的情緒。當然事後與家長協談,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孩子,調整平時的教養態度與觀念。演故事可以帶出孩子的真實情緒,老師與家長應經常善用。
孩子的成長記憶,是依靠生活點滴的經驗累積而成。因此陪伴閱讀時,不能用敷衍草率的態度,隨性唸一本故事就算了。常有故事媽媽,喜歡在說故事的時候,趁機為孩子說明人生大道理。孩子生活經驗不足,無須向他們說教。太早說道理,只會徒增孩子一連串的「為什麼」。所以說故事唯一要做的就是,以孩子簡單的心靈高度,來交換彼此的閱讀心得就可以了。
閱讀可以培養思考能力,思考可以增加判斷事物的能力,而人生價值的選擇,就必須依靠思考後的判斷。閱讀與人生有著密切的關係,讓孩子從小就喜歡閱讀吧!
教養小撇步
乖孩子不如聰明的孩子。不吭氣的孩子,是情緒受到壓抑的表現,也是為了扮演父母心中想要的乖孩子形象。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年紀越長越嚮往鄉居的生活。五年前我住在一個小鎮,鎮上生活仍有許多童年時期的生活影子,尤其看見那稻殼和著泥土,偶爾還有一根一根露在外牆的稻草隨風飄蕩的房子,舊時情感便湧上心頭。我就是在這樣的泥磚屋裡出生的。
小時候沒有條件好的物質生活,但一家人同甘共苦的畫面如影在前。父親在台肥公司工作,每當牛車滿載著台肥公司未燃燒完的焦炭碴在巷口傾倒時,我們一群窮人家的孩子,光著腳丫手拿長鉗,提著菜籃為自家的生計,你爭我奪地翻搶仍燙手的焦炭碴。速度越快搶得越多,生火煮飯的機會也就更多。
那時候的台灣普遍貧窮,幾乎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共同目標,那就是「求生存」。現在回想起當年,生活雖苦卻讓中年歲月有著無限的回憶;家境雖窮但因為不斷地參與家務事,過程中卻也理出一套處世哲學。
我的父母不懂教育這碼子事。在無法選擇出生的時代,及操縱環境的生活內涵下,我反而體悟了「責任」二字。母親常說:「把該做的事做好,其他隨妳。」父母親有他們自己的忙碌。小學階段我該做的事情是,每天清早打掃屋子、煮飯、洗衣、吃完早餐後才能騎單車上學去。從小就在洗衣燒飯的家事流程裡,奠定我處理事務的邏輯順序能力,也懂得為學習做計畫。
人生旅途困頓難免,我從小就能體會人生。在凡事都要自個兒打理的生活訓練中,驅使自己提早立定志向。青少年時期我同樣叛逆,也常與母親吵鬧。當有物質之需求向母親開口,她便說:「我沒錢,自己去打工。」母親從來都是這樣堅定不移的表現態度。雖然如此,就在打工的日子裡,培養了足夠的抗壓性。不但以自己的能力排除萬難,還到了歐洲完成碩士學位,並旅居美國。
今天所處的時代與社會結構雖不同,但孩子成長的心理需求,應是人人皆同的。一位即將上小學的女孩,哭著對媽媽說:「我不快樂,我不適合當妳女兒。」小女孩出生在物質條件極度優渥的家庭。擁有家中一整個樓層的玩具間。向來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過日子。身為母親的人,不能理解的哭紅著眼睛問我:「老師,我該怎麼辦?」相信這是為人父母的痛楚。
「做該做的事」是現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指引,尤其為人父母者。
在物質不匱乏的時代,為什麼反而有更多不快樂的孩子?
理由簡單,每個人的生命成長階段,內心都希望有成就感,孩子也不例外,但現在的孩子不能正常過童年生活,提早實踐父母要求的知識學習,常為孩子帶來痛苦而教養者不自知。現今的教養者總是希望,孩子的外在行為是超齡的表現,而忘記「等待成長」的觀念與態度是多麼重要。請不要讓孩子三歲就有五歲的樣子,因為他們有能力上的限制。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現在讓我們一起回想,您是否在孩子各種成長階段,做了該做的事。
嬰兒時期,有沒有常常撫摸擁抱著孩子,說一些甜言蜜語?雖然嬰兒無法用語言表達,但父母的每一個聲音、每一句話、每一次的接觸,都會在潛意識層裡儲存。足以讓幼小的心靈產生安全感,這個重要的元素,更是創造孩子未來人生的動力之一呢。
兒童時期,有沒有常常積極地鼓勵孩子參與家務事並讚美其成就?孩子自動自發性格的 構成,並非來自偶然,而是長期在適合的環境下訓練而得。與其在安親班度童年,培植不良的人際關係,不如讓孩子早些回家,分派工作讓他們完成,一起享受晚餐,互相表示關懷。此舉除展現家庭的溫暖外,也建立了人際關係的基礎模式。這一切勝過課業的名列前茅,相信你也認同「成功的事業在於擁有圓融的人際關係上」。課業成績不是最重要的,懂得與自己及他人相處才是生命之道。
青少年時期,除鼓勵認真讀書外,有沒有支持他交朋友、參加社團、多讀歷史、培養藝術欣賞等能力?而非只是挑剔他的舉止又不與其談心,不給孩子說話機會,或者依然當他是三歲孩子,必須凡事安排就範,不從則剝奪他的尊嚴,直到把孩子逼入網咖才後悔莫及。
我常以這個題材到處演講,在演講結束時總要問,以上都做到的爸媽請舉手。當然,大部分的聽眾都沒舉手。人生難免有缺憾,學習做父母本是人生長期的課題。不要懊惱、不要氣餒,只要開始做該做的事,任何形式的付出,都可以喚回即將失去的親情。人生可以不一樣,只要能讓孩子的生命快樂,我們就去做吧!
教養小撇步
學習做父母本是人生長期的課題。不要懊惱、不要氣餒,只要開始做該做的事,任何形式的付出,都可以喚回即將失去的親情。
陪伴孩子開心做功課
一群媽媽在網路上分享我的文章「再忙都要陪伴孩子」。我閱讀她們的心得,延伸出一個普遍的憂慮與痛苦,那就是孩子不能主動做功課的問題。一位母親說:「我常因為兒子不能『腳踏實地』的做好功課而生氣,如果他們能主動地做完功課,我就可以擁有更多時間來陪伴他們啦。但總是在我的『要求、威嚇、生氣』下他們才要做功課」。
在這位母親的心聲中,我解讀了另一個訊息,那就是她也渴望擁有個人的時間做自己的事,相信這是所有職業婦女共同的企盼。俗云:「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人生似乎都處在兩難的情事上。究竟該如何面對如此的問題呢?答案是,要懂得抉擇。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抉擇所構成的。生活中教導孩子的紀律、責任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情緒的部分。台灣的家長,普遍把「做功課」視為孩子放學後的第一個責任,卻忘記孩子回家後,也想要對父母撒個嬌、希望被擁抱,來釋放一天下來學習的壓力。但父母總是急切的要求孩子,完成大人的期待。
越戰期間,許多難民逃到美國。據美國教育關懷單位的調查發現,這些難民家庭孩子的功課,在美國位居前茅。完全不懂英語的越南父母們,只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當孩子做功課或讀書時,媽媽就在身旁安靜地縫衣做手工,從來沒有過問,也不催促孩子。每天一起吃飯,一塊兒聊天,孩子內心極為安頓。反觀白人家庭,大都是中產階級的知識分子,重視物質生活,消費高必須忙於賺錢。陪伴孩子的時間自然也少,只好任其發展。「今天學校教些什麼?」「功課寫好沒呀?」「考試第幾名?」「不要玩啦、電視關掉……」對孩子生活教育的責任和我們台灣教養者一樣,僅剩「要求」二字,沒有反省。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二選一的人生,抉擇是重要課題。首要者,必須讓生活簡單,降低物質生活的需求。一心追求財富的人,容易失去生命的重心。如果希望家人的生活是和睦、快樂的,父母親就要騰出更多時間,用心陪伴自己,也用心陪伴孩子。下班後若情緒仍緊繃,請帶著孩子出去吃館子,沒人規定非得親自做飯才是好父母。切記,心情緊繃時不要過問孩子功課問題。因為人在分不清楚情緒來源時,容易把問題變得更複雜,親子關係更顯惡化。二者,要為家人創造溫馨時刻,選擇固定時間,利用大餐桌全家聚集,各忙各的事互不干擾。孩子寫功課,父母看書或其他必須完成的事情。千萬不要一邊急著整理家務,一邊怒吼孩子做功課。
我的家永遠只有一張桌子。這一張桌子是家人共餐的所在,是一起閱讀、喝咖啡談心、一起聆聽音樂的所在。這一張桌子,深刻記錄我們簡單的生活,也凝聚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共同創造溫馨時光。
陪伴孩子不必等他做完功課。只要父母願意「用心陪伴」,即使是零碎時間湊出來的關懷,也可以化成完整的愛,給孩子一個安慰。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需要這一份用心的愛來引導與等待。與其在「做功課」上起爭執,不如放下情緒,去了解孩子是否學習遇見困難。我的意思是,仔細觀察、明白需求、正確引導,才是做父母的人應有的態度。
教養小撇步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需要一份用心的愛,來引導與等待。與其在「做功課」上起爭執,不如放下情緒,去了解孩子是否學習遇見困難。
把愛還給孩子
某天接到一通求助電話,希望我能夠幫助一個讀小四並有自閉傾向的男童。該童之雙親離婚,現在與再娶的父親與新媽媽同住,據說男童終日不語,只會撕著衛生紙,因此家人斷定孩子得自閉症。
當我見到這位濃眉大眼的小男孩,就覺得他十分令人喜愛。特別在與他對話時,一問一答間顯現了孩子的機伶與聰明的反應,一點兒也不像電話裡的敘述。
在公司任職主管的爸爸,再婚之前是將孩子送至爺爺奶奶處同住。為了解這位被家人判定自閉症的小孩,究竟受到雙親失婚的影響有多深,我請父親敘述與前妻失和的原因。
「我的前妻沒有上班,我以為她會認真在家帶小孩。誰知道後來迷上電動玩具,連三餐飯都不煮了。家裡永遠是亂七八糟的,也不整理。」聽起來抱怨挺多的。
「你下班後都忙些什麼?」我問這年輕爸爸。
「我公司業務很忙,因為公司有升遷機會,所以下了班又到大學進修讀夜間部。」
「所以和孩子也沒有時間相處,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落在媽媽身上。」我替他整理沒有說出來的話。
「怎麼認識現在的太太?」我又問。
「我是汽車公司的主管,她到公司買車,由我負責介紹。」感覺事情開始有了明朗跡象,我繼續聽他解釋。
「因為業務關係常常接觸,得知她也是離婚。常看她帶著女兒,兩人感情不錯的樣子,很欣賞也羨慕會帶孩子的媽媽。」
「你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一個像她一樣的媽媽?」
「當然。」這麼簡單的回答,明顯受傳統觀點的影響,認為教養孩子只是媽媽的責任。
「因為我和現在的太太很談得來,所以常約會見面。」上班、進修、約會。難怪沒時間陪伴孩子。
「她很同情我和孩子,所以偶爾會陪我的孩子一起吃飯。」
「後來呢?」我看到他有些尷尬的表情,不想繼續陳述。
「後來我們同居了,當時我還沒有離婚。」
我對於小男孩的行為表現,已能大致理解。我運用同理心的技巧,與這孩子對話後獲得以下結論。
孩子已經失去親生母親,而唯一最親近的父親,又被陌生阿姨給搶走。父親對孩子又常失去耐心,自然把每一次父親所發的脾氣,當成一次次父愛被陌生阿姨剝奪了,因此以沉默表示抗議。當話題說到爺爺奶奶,孩子那一雙大眼忽然間成了潰堤的水庫,顯然老人家十分疼愛孫子。男童抱著我哭著說:「我好想阿公、阿婆!」我問孩子的父親,再娶之事可曾與孩子討論過。答案是沒有。
現在的社會結構,隱藏了多元化的兩性關係。在雙方都有「前婚生子」的婚姻重組後,如何讓雙方孩子都能保有原生父母的愛與安全感,是重要的人生課題。成熟的父母應該理解,家庭是用來保護孩子的,當人生有了新的抉擇,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人都怕「被忽視」,漠視形同忽略他的存在。而父母親不經意的漠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最可怕的懲罰。因此要以誠懇的態度告訴孩子,雖然父母親會另組家庭,但絕對不會拋棄他。最理想的做法是,為家庭的任何新進成員舉辦多次聚會,利用輕鬆的氣氛彼此認識、溝通,讓他們有被重視之感並有心理準備。
詩人泰戈爾談到愛在哪裡,他說:「愛就是在當孩子找到媽媽時,含著淚水的歡笑聲中。」換言之,被愛滿足的人,才能擁有充滿力量的生命。不論是父親或母親,請把愛還給孩子。用愛的力量協助他們的未來,才能讓孩子懂得如何追求快樂人生。
教養小撇步
父母親不經意的漠視孩子的感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最可怕的懲罰。
被愛滿足的人,才能擁有充滿力量的生命。
放孩子一條生路
漫漫歲月到了半百,才能體會一個人要維持生命的完整性極為不易。我常常心疼現在的孩子,他們的命運全然由父母來安排與掌控,然而命運的結果,卻是由孩子的抗壓性來決定。
「居住台北縣高二的學生,父母都是高知識分子。他們要求孩子退出吉他社,專心唸書。為了爸媽的期望,孩子在期末考作弊。老師發現但未當眾處罰,在師生彼此心照不宣的情況下,孩子留下遺書,寫著『對不起父母先走一步,想到一個沒有考試的世界。』」我流淚讀著報紙新聞。這個足以讓父母親搥胸頓足,終生自責沒有珍惜孩子生命的事件,何嘗不是現代父母的人生試題?呼籲為人父母者要真心懂得珍惜孩子的所有,莫等失去空悲切。
屬於高知識分子的教養者,容易落陷於要求孩子走自己的路之謎思。殊不知學習計畫必須配合孩子先天的生理、心理條件。反觀書讀不多的父母親,不會事先安排孩子的前途,但了解失學之苦,只輕輕地提醒孩子努力向學才能有所發展,孩子無形中可以擁有最初的自主權並學習自理前途。
看到新聞裡的父母剝奪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我感到遺憾。他們忽略了,美育的品味與欣賞就是人文修養的開始,更是孩子紓解壓力的情緒出口。當孩子在無助時,若父母忘了給予解惑並安慰,音樂可以舒坦他的心情,當孩子處在壓力之時,若父母忘了教孩子應如何調節情緒,好的歌詞所描寫境界,可以點化他們的人生困境。為什麼要叫孩子退出吉他社呢?
讀中學時我沒有補習,反而忙於社團活動,因為參加社團沒有成績壓力。母親只說:「那一些將來不能當飯吃,功課還是要緊哪!」在令人目眩神迷的成長生涯裡,我經歷了許多的人生困境,都是在音樂、美術、電影、詩詞、合唱團裡找到生命的意義。例如,我把訪上海的照片做整理,藉著余光中詩〈鄉愁〉的內容來寫紀錄,想陪伴已經離開人間的父親神遊大陸。詩是這樣寫的: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因為想念父親,我哽咽地一遍遍寫著、唱著。〈鄉愁〉裡的詩情,喚醒我對先人懷思的壓抑情感,因此我更珍惜目前擁有的親情與友情。又例如,騰格爾以粗獷沙啞的歌聲,唱出詩人席慕蓉所寫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詮釋了家族文化傳承的重要,他的歌聲每一次都讓我心觸動,讓我心生信念,讓我願意關懷故鄉的一切。席慕蓉如此描寫她心所繫的家鄉: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 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
母親總愛描摹那大河浩蕩 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遙遠的家鄉
如今終於見到遼闊的大地 站在這芬芳的草原上我泪落如雨
河水在傳唱著祖先的祝福 保佑漂泊的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啊父親的草原 啊母親的河 雖然已經不能用
不能用母語來訴說 請接納我的悲傷 我的歡樂
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 心裡有一首歌
歌中有我父親的草原 母親的河
孩子的人生也須親身體驗所有經歷,才能深刻品嘗是苦是甜的滋味,他們成長後就能記取教訓,不會再以相同錯誤作為生命方向的抉擇。反之,一切依循家長的安排,少了奮鬥的過程,也少了自我的成就。而學校的成績好壞,是用來提醒聰明的教養者,是該評估孩子「學習性向」的時候了。看到孩子的數理成績太差,該問的是,老師的教學法適合孩子嗎?因為任何人,都有先天條件上個別差異的發展,若不理解孩子的先天優勢,而後天的環境又不盡理想,孩子便很難有傲人的成就。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從小數理成績就非常不好的我,若不是音樂天賦被老師發現,有機會接受訓練,從此終身伴隨。過程當中不識字的父母親,當然會從中作梗,不准我學這學那,甚至用慣性語氣說:「老子賺錢養妳,不是讓妳玩的,趕快畢業幫忙家裡賺錢。」我的恩師李惠珠老師,在我小學時候一邊教我鋼琴,一邊說她小時候如何為自己爭取讀書機會的故事。有長者積極的鼓勵,才能成就我今日的甜果。
俚語道:「有錢難買早知道,後悔沒有特效藥」,也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懲罰,就是讓他後悔。」請不要再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犧牲孩子,更無須帶著心裡的悔恨自我譴責。
有位母親向證嚴法師訴說孩子不受教的經過:「我好不容易有孩子,孩子長大卻很難教。」證嚴回答:「聽話就好。」「就是不聽話呀!」證嚴回答:「有孩子就好。」我常以這一則〈有孩子就好〉的故事分享給用心良苦,卻無方教養孩子的父母們,請他們反思,究竟要如何定義孩子的生命價值。
〈有孩子就好〉提供了深刻的啟示。意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教養小撇步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養一個懂得思考、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培養只會考試的孩子。父母本身先要自覺,請不要再讓孩子為考試而輕生了。
用故事來陪伴孩子閱讀自從遷居至一個小鎮後,我便拒絕購買電視頻道。因為通常有質感的節目都在半夜播出,由於正是睡眠時間,曾經在看與不看之間做拉鋸戰,最後以健康為考量,只能放棄午夜的好節目。現在若需要資訊,我就會選擇聆聽收音機的廣播節目。聽廣播節目的好處是不浪費時間,而且可以邊聽邊完成手上的事。若聽到不錯的資訊,我會趕緊拿紙筆抄寫下來,輕鬆地為自己增添常識。由於沒有電視的聲光干擾,反而能夠專心聆聽專家的說法,長期下來我累積了不少思考的材料。相反的,如果選擇看電視節目,可就要杵在椅子上,任演出的節目內容...
目錄
11【推薦序一】親切而真實 / 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
13【推薦序二】從家庭出發的價值選擇 / 李文蓉(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教師)
17【自序】探索心靈的祕密花園
Chapter1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26用故事來陪伴孩子閱讀
33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38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45做個支持孩子的父母
50反叛期孩子的心靈糧食
55陪伴孩子開心做功課
59陪孩子在生活中玩想像力
65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71把愛還給孩子
76教孩子說好話
81珍惜親情,請「專心」聽孩子說
Chapter2大人開竅,孩子才能開竅
88用心實踐父子情
93大人開竅,孩子才能開竅
98身教影響孩子的性格
103活出孩子的競爭優勢
107鍛鍊愛的能力
111你是九十分父母嗎?
116別讓孩子寂寞長大
121讓孩子學習承擔責任
126父母親都是孩子的老師
130達文西的教育省思
135特殊的孩子更需要父母支持
Chapter3讓孩子體驗美感的生活
142品味美感的休閒活動
148再忙都要陪伴孩子
153培養孩子「接受挑戰」的能力
158帶著孩子忙年
163貼心是培養出來的
168孝順可以很簡單
173放孩子一條生路
180孩子的心事我能知
185我們可以給孩子什麼?
190培養孩子的人文美學教育
Chapter4欣賞孩子的生命風景
196考試並非人生的全部
202寄情絲竹樂──談青少年的修養
208父母要率先有禮貌
212讓孩子從小就學習管理自己
217有耳有嘴的孩子沒煩惱
224遠離虛擬人生
229願在有心的地方,都能有愛
235打造家族的核心價值
241肯定的力量
247培養心靜的能力
11【推薦序一】親切而真實 / 費文(《講義雜誌》總編輯)
13【推薦序二】從家庭出發的價值選擇 / 李文蓉(新竹科學園區實驗中學教師)
17【自序】探索心靈的祕密花園
Chapter1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26用故事來陪伴孩子閱讀
33做到的爸媽請舉手
38培養孩子之前,先培養自己
45做個支持孩子的父母
50反叛期孩子的心靈糧食
55陪伴孩子開心做功課
59陪孩子在生活中玩想像力
65如何有效陪伴孩子?
71把愛還給孩子
76教孩子說好話
81珍惜親情,請「專心」聽孩子說
Chapter2大人開竅,孩子才能開竅
88用心實踐父子情
93...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