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開放性的角度,從生活化的體驗提供面對生死的種種可能性,引領讀著從中找到與建立自己的生死觀。因此,不同的讀者會因生命經驗與思惟習慣的差異,在本書中找到不同的解讀角度。
透過十五個篇章,作者以互動式的討論,與我們共同探索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應做何事?引領我們從死亡恐懼觀照自己,覺察出活著的意義。從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到對死後世界、前世今生的討論,粹選出研究的精華。並提供悲傷處理、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安樂死與告別式的處理方法與問題探討。關於生前死後的種種生死學課題,本書可說是「生死一本通」的實用好書。
本書特色
生是什麼?
死是什麼?
在生死之間,如何活得有意義?
如果以一條線來譬喻,把兩端設定為生與死,
重點不在兩邊,而是在中間這一段,
我們要學的是如何好好地活、好好地生。
作者簡介:
辜琮瑜
◎學歷:
文化大學哲學博士
◎現任:
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助理教授
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佛學弘講兼任講師
《人生》雜誌客座總編輯
◎曾任:
《人生》雜誌主編
醒吾技術學院(助理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學生輔導中心輔導老師)
社區大學(宜蘭、淡水、萬華、法鼓山社會大學)宗教、心靈課程講師
目錄
推薦序 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
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第一章 生死學中學生死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
◎生死學學什麼?
◎生死學學不到什麼?
◎如何看待生死學?
◎生死學談什麼?
◎生死學的基本精神
◎生死學的特色:解構
第二章 思索生死三大事
◎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裡來?
◎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
◎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
◎實證主義的人生觀
◎功利主義的人生觀
◎實用主義的人生觀
◎進化主義的人生觀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
◎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自由主義的人生觀
第三章 死亡的恐懼
◎人為何恐懼死亡?
◎從死亡恐懼的排序觀照自己
第四章 死亡的覺察
◎如果遇到死神
◎如果沒有死神
◎該用什麼心態面對死亡?
◎意識死亡有意義嗎?
◎覺察死亡有什麼作用?
◎我是誰?
◎「定義法鼓山」的練習
◎「我是誰」的練習
第五章 死亡的練習
◎什麼情況下會覺察死亡?
◎為何要覺察死亡的可能性?
◎心理學家提供的「練習」
第六章 無常與變化
◎從無常變化出發
◎經常的變
◎關係的變
◎關係變化的可觀察原則
◎突如其來的變動破壞慣性
◎無常人生的四大恐怖
◎無法控制的老病死
◎失控的愛情也恐怖
◎出現變化時,追問兇手是誰?
◎自我防衛的習氣會先出現
◎關於失去與失落的不同思惟
◎閱讀也能讀出互動
◎把變動視為正常
◎到底是失去了還是得到了?
◎不變真的好嗎?
◎重複不變也象徵著苦悶
第七章 中西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
◎不朽的儒家:三不朽的生死觀
◎孔孟的生死觀
◎道家:一切皆自然的生死觀
◎老子:出生入死
◎莊子:生死一體
◎道家與道教生死觀大不同
◎救贖的西方生死背景
◎中世紀:渴望死後世界
◎文藝復興:理性抬頭
◎現代:多元生死觀
◎存在主義:向死的存在
◎從西方哲學看生死
◎為何恐懼死亡?
◎道教與基督教看生死
◎佛教四有、六道的生死輪迴
第八章 死後的世界
◎從人的角度看待死後世界
◎四種生死觀
◎人為何關心死後世界?
◎死後靈魂去哪裡?
◎從宗教、文化看靈魂的去處
◎肯定輪迴者的觀點
◎科學試圖詮釋的文化現象
◎相信輪迴就該被前世今生綑綁嗎?
◎反對輪迴者的觀點
◎核心宗教教義的差異
◎生物學與遺傳學的質疑
第九章 前世今生的生死謎底
◎亟於探索宿緣的動機
◎心理學或宗教的詮釋
◎他者與社會文化共成的前世模組
◎記憶庫裡隱藏的祕密
◎虛擬人生的啟發
◎尋找自己此生的功課
◎從前世故事還可以看到什麼?
第十章 死亡與失落
◎失去嚴重與否是主觀的感受
◎拋去舊有格局與限制
◎從失落、悲傷到哀悼
◎失落帶來悲傷的情緒
◎悲傷需要哀悼處理
◎孩童面對失落的不同階段
◎「成年孤兒」的悲傷與壓抑
◎綜合整理的七階段分析
◎修補是長期的歷程
第十一章 悲傷處理
◎「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悲傷
◎臨終前五階段身心反應與其他觀點
◎影響喪親反應的因素
◎悲傷輔導的程序與原則
◎悲傷從何而來?
◎失落與哀傷的超越
◎走出失落之痛的要素
第十二章 安寧療護與緩和醫療
◎安寧照顧的重要面向
◎從全人照顧到四全照顧
◎安寧照護的目標與原則
◎安寧療護的原則
◎臨終病人的靈性(spiritual)課題
◎臨終病人的心靈轉變
◎如果身邊就有臨終病人
第十三章 臨終病人的瀕死歷程
◎時空觀的落差
◎危脆的關係變化
◎瀕臨者的歷程
第十四章 安樂死
◎安樂死的緣起與發展
◎安樂死的分類
◎安樂死的倫理學反思
◎安樂死的宗教性思維
◎安樂死的醫療省察
◎安樂死的法律考量
◎反對安樂死的綜合討論
◎支持安樂死的綜合討論
第十五章 死亡與告別
◎要不要告別?
◎最後告別的預立遺囑
◎最後告別的告別式
◎臨終的詩偈與墓誌銘
推薦序 面對死亡,正是修行最寶貴的方法
自序 心靈導師的最後一堂生死課
第一章 生死學中學生死
◎為什麼要學生死學?
◎生死學學什麼?
◎生死學學不到什麼?
◎如何看待生死學?
◎生死學談什麼?
◎生死學的基本精神
◎生死學的特色:解構
第二章 思索生死三大事
◎因不滿意而質疑:生命從哪裡來?
◎期望保證的啟問:死往何去?
◎價值的安立與探索:我想要我是誰?
◎實證主義的人生觀
◎功利主義的人生觀
◎實用主義的人生觀
◎進化主義的人生觀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
◎個人主義的人生觀
◎自由主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