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龜仔窯的紅通通人生
三和瓦窯
創立年份:1913年
世代相傳家訓:員工就是資產,要善待領心
店家特色:沿襲傳統材燒磚窯
獨家創舉:推廣生活磚工藝
體驗活動:可至「磚賣店」參觀磚瓦作品,並體驗刻磚樂趣
三和瓦窯是台灣少數仍秉持傳統窯燒方式來製燒的工廠,這片瓦窯廠內,擁有俗稱目仔窯的登窯、通稱瓦窯的龜仔窯,還有四角窯、瓦斯窯、電窯、被暱稱為小小窯的燒黑瓦窯等,除了蛇窯之外,台灣可見的窯種大概都可在這裡見到。
四、五年級生的童年多半有過撿紅磚殘塊做畫的經驗,不管是當大地畫筆或在牆上塗鴨,紅紅的線條裡充滿著各種想像與滿足,曾幾何時,紅磚厝的身影逐漸被鋼筋水泥、西洋瓷磚替代,視野中的藍天變窄了,赭紅的磚瓦厝只能往僻遠鄉間找尋,樸實村落的古韻正以驚人速度消散。
百年瓦窯廠起始
如今「紅磚厝」成為台灣家居的古風代表,現在想買傳統紅磚要到哪兒去訂製呢?位於高雄大樹鄉高屏鐵橋旁的「三和瓦窯」是台灣建築業訂製各種磚瓦建材的首選,也是台灣少數仍以古法生產紅磚的廠地,由於大樹鄉並非是遊人如織的觀光勝地,所以許多人對這裡稍感陌生,更遑論熟稔這間已近百年歷史的瓦窯廠。
每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產業必有它的經營之道與堅持,瓦窯業自然也不例外。初訪三和瓦窯還以為來到「破損」的古厝院落,因為它的工廠門面非常零碎,仔細一瞧,那是一區區不同的磚瓦,或堆落成塔、或根據建材而砌成不同造形,屬於實體目錄,工廠入口處則有一堆製磚黏土正被壓製成鐵灰色的生磚,紅與灰成為三和瓦窯的基色。
第四代傳人李俊宏說:「三和瓦窯的前身稱為『順安號煉瓦工廠』,由許安然先生創立,時間大約是一九一三年,後來順應日據時期的商號登記,有記錄的日本工商名冊便從大正七年(一九一八年)開始記錄。」
「其實,真要考就當初成立的正確年代已相當模糊,我的祖父李意算是這間磚瓦廠的第二代老闆,由前窯主許安然手中購得,許多過往資料也是根據祖父生平記錄的手稿中知悉;我祖父小時後家裡很窮,不過他為人聰明、做事打拼,可說是白手起家,開過雜貨店、賣過木材、魚肉等,後來他發現建材業是個利潤不錯的行業,才轉投資購買磚瓦廠。」
「祖父買下煉瓦廠後一直延用舊名,光復後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工廠』,後來工廠交給我的伯父李玉柱經營,磚瓦廠一直是屬於家族事業,『三和瓦窯』名稱是在民國64年更改,用意是希望家族成員可以和樂相處、共同經營,當時我父親也是經營者之一,不過他去逝得早,我可說是由伯父帶大,從小的生活記憶也多半與磚瓦有關。」
第四代祖業的承先啟後
斯文高瘦的李俊宏對傳統瓦窯業擁有一份使命感,不過,他在民國77年退伍後並沒有進入自家事業,而是到人人稱羨的銀行工作;民國70、80年代,瓦窯業已經逐漸走下坡,他的伯父李玉柱又逢身體中風,身為家族一份子的李俊宏不忍心見到家族產業殞落,因而放棄銀行工作,毅然決然接下這份重擔。
「我在銀行只待了約6、7年時間,民國83、84年回來,事實上,在銀行工作的那幾年我並沒與磚瓦廠斷線,因為瓦窯業沒落得快,廠內工人已不如早年多,人手不足的情況下,舉凡需要搬運、載貨我都會利用上班前後、例假日來當送貨員;老一輩常說,瓦窯業生存條件有三要素,那就是泥土、燃煤與師傅,所以,員工就是資產、要對員工好一點、要善待領心,目前廠裡員工中還有兩位擁有4、50年經驗的老師傅,因為他們年紀大了,只有在入窯時才會前來。」
正因為不曾中斷對窯瓦業的連繫,李俊宏接手家業後並不顯生疏,但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與保存傳統磚瓦的未來發展,他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並慢慢轉型開創磚瓦工藝與教育文化;現在窯廠除了生產各種磚瓦,也接受特殊產品規格訂製。
「朝生活工藝發展是源自朋友建議,最初構想是以固定的一塊紅磚以減分方式來雕刻,第一件嘗試的作品是『鰲魚』,完成後大家都覺得質感OK,於是再雕了第二隻,也引起顧客購買意願,這才覺得有其發展性;現在,我們成立一個創意中心,聚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來組成智囊團隊,大家 分工合作,分有設計、生活工藝類,當然,建材方面也持續在生產。」
浴火重生紅磚心
三和瓦窯是台灣少數仍秉持傳統窯燒方式來製燒的工廠,這片瓦窯廠內,擁有俗稱目仔窯的登窯、通稱瓦窯的龜仔窯,還有四角窯、瓦斯窯、電窯、被暱稱為小小窯的燒黑瓦窯等,除了蛇窯之外,台灣可見的窯種大概都可在這裡見到。
隨著主人李俊宏的腳步參觀磚窯廠,穿梭在低矮的陰乾區時,眼前充滿灰塵的樸舊區域彷如一幅時光暫停的舊畫,灰黑畫面中透出一股勞力與時間競賽的低喘感受,令人無法切割古今,非常具有時空感。在陰乾區的另一端是燒窯區,除了較小型的燒黑瓦窯、瓦斯窯、電窯、四角窯外,最壯觀的堪稱那3條約二層樓高的龜仔窯。
「過去,窯業發達時大樹這一帶加起來約有6、70條的龜仔窯,現在大概只剩下我們這3條仍在運做了吧!」李俊宏感嘆說。
我們實際進入一座龜仔窯內參觀,窯裡的空氣透出一股冰涼,顯然已褪熱多時,長而高聳的隧道內仍高疊著淬煉完成的紅磚塔,令人非常驚嘆,突然想起農人種稻粒粒辛苦,這磚瓦的完成可也是塊塊皆辛勞呀!
想想,5個月的冗長製程之後並不能保證每一塊磚瓦皆完美,風險相對存在,況且窯燒過程煎熬,不僅火源不能中斷,還必須隨氣候調整時間長短;遊客前來只是浮光掠影參觀,但是守窯火的工人卻需要長時間抗戰,就在工人汗水不斷滴落的嗤嗤聲中,瓦窯內的高溫列火正粹煉著一塊塊屋厝軀殼,希望成為人們最堅硬的依靠。
從土到磚,40日變身
關於紅磚製程,李俊宏說,一塊紅磚從煉土、製胚到出窯完成大約需要5個月的工作時間,煉土之後由製磚機製成生磚,然後在陰暗乾燥的通風處陰乾3個星期至一個月才能入窯;入窯時由人力搬運,將生磚由內向外、由低至高的堆疊約2層樓高度;進行窯燒時又分2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荔枝、龍眼樹為燒材,約需3至4個星期大火不中斷,第二階段採用稻殼續燒保溫30至40天,天數與氣候有關,最後是冷卻期,時間也大約在40天左右。
老磚窯新歲月
或許你會覺得磚土瓦窯已非主流,所生產的磚塊將運用在何處?事實上,台灣有許多社區營造、廟宇修建、古蹟古厝、建築裝飾等都見得到三和瓦窯的紅磚,而且三和瓦窯還採用反推方式來進行文化傳承,磚瓦工藝就是最好見證,其宗旨很單純,就是希望藉由這些生活工藝來溯本根源,推回眾人對傳統文化的記憶。
李俊宏說,瓦窯廠平時並不開放,因為屬於工作區,怕危險,他以一步一腳印精神來規劃窯廠未來,計在民國101年設立導覽動線、規劃分區,安全無虞之後才責由專人進行工廠導覽、參觀,逐步的將窯廠朝休閒觀光、文化教育方向前進。紅磚厝的身影或許已無法在都市中常見,不過,這種可以親自觸摸、認識古建材的行程,開啟了瓦窯業未來生存之道,也畫出另一條嶄新的磚藝大道。
紙包錫桶老櫃檯 瑞店潤茶香
振發茶行
創立年份:1870年
世代相傳家訓:信義招財以為記
店家特色:百年錫製茶桶與紙包茶葉
特殊事蹟:於劉銘傳時期獲茶郊評品優良茶葉葫蘆標誌
台南民權路上的振發茶行就是觀光景點之一,探訪原因除了一探百年茶行面貌,主要還有鎮店之寶──九十多歲的嚴燦城阿公用紙張包茶葉的身影、牆上那一罐罐因氧化而鏽黑的唐山錫罐、還有那座百年歷史的木製櫃檯……
茶行也能當成觀光景點?是啊!台南民權路上的振發茶行就是觀光景點之一,探訪原因除了一探百年茶行面貌,主要還有鎮店之寶──九十多歲的嚴燦城阿公用紙張包茶葉的身影、牆上那一罐罐因氧化而鏽黑的唐山錫罐、還有那座百年歷史的木製櫃檯等,店裡情境彷如被漸凍起來,身旁古意充滿,而時間就像一道溫潤熱水,把整個空間浸泡得茶香充滿。
茶行裡的古往今來
這家茶行自西元1870年起開始經營,第一代店主是嚴朱先生,原籍福建,嚴家大約在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渡海來台,落腳在現在台北大稻埕,後來搬遷到台南府城並開設錢莊。
嚴燦城阿公回憶著自家歷史,神情也跟著生動有神,他說:「早年阿祖跟同鄉借錢開設『盛發錢莊』,因為替人做保賠錢,錢莊便收了起來,之後才開設『振發茶行』,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櫃檯就是當時留下來的,台灣早年的柑仔店、布店、銀紙店、藥店等都是用這種櫃檯,也就是當時的收銀櫃。」
「你看櫃檯上這個洞口就是投錢孔,沒有露財的危險,到了晚上,店東會把桌面翻開,再把錢收起來,若太晚沒時間點收,就睡在店內,把櫃檯當床,我與父親都曾在這上面睡過呢!為什麼?因為早年門窗沒甚麼大鎖,擔心遭小偷,所以大家皆是如此啊!」
「至於牆上那些茶葉錫罐都很久了,那些是我阿祖借錢買來的;以前大家都用這種罐子,不可以用鐵或銅這種材質,那些金屬氧化後會有毒,只有錫氧化無毒,不過,現在人已不用這種古老錫罐了,價格貴、罐子重,過去是沒得選,現在選擇就很多了。」
生活中磨出的利本說
嚴燦城是茶莊第四代,在他17歲還只是一位就讀台南二中少年的某天,突然接到父親過世噩耗,在毫無準備之下他必須馬上扛下茶莊重擔,一切顯得如此措手不及,可是一想到家族14口人的未來生計,他只能咬牙接受。
「還好當時我兩位阿姐也都一起加入幫忙,我父親走得太突然了,我甚至連茶葉怎麼選、茶行怎麼經營都不知道,剛開始時,只好以寫信方式告訴與振發往來的各個廠商及茶農關於我父親的事,至於許多茶葉知識、經營之道只能依靠同業幫忙,一路走來當然挫折很多,但是我家有14個人等著吃飯啊!我沒有選擇的餘地。」
多年的生活磨練,阿公除了把「信義招財以為記」當成座右銘之外,他還有一套經營哲學,那就是「本小利小利不小;本多利多利不多;本多利小利不小」這幾句像是順口溜的道理。
「本就是本錢,利就是利潤,不要看不起這小錢小利的投資,長期累積下來也是一筆財富;另外就是不要以為投資多就可以賺得多,本金都押在那裡了,賺進來的錢太慢,有時會週轉困難;至於投資大利潤小也是一種方式,因為小錢會一直進來,這表示週轉也比較快。」
這一連串的利本說應該就是阿公長期以來的經營心得,回首當年那位懵懂的17歲少年,在現實的生活逼迫之下,只能提早褪去青澀外衣,當起撐起家業的一家之主,這過程或許心酸,卻充滿著讓人佩服的勇氣,直叫人感動到心坎裡。
老錫罐內的品質保證
早年的台灣人都喝什麼茶?看看這老櫃上已經鏽黑的錫罐身上都貼了紅紙黑字 ,有「狀元」、「探花」、「天心」、「大王」、「金雞」⋯⋯等字樣,不過,這些都不是等級區分,阿公說,那是大陸武夷山36個產茶區的山頭地名,就好像我們現在的魚池、凍頂、坪林、阿里山一樣。不難看出店裡早年茶業多以大陸武夷山為主要,是很早以前就有的兩岸交流。
至於茶莊裡現在販賣的茶葉多以台灣茶為主,如梨山烏龍、文山包種、杉林溪烏龍、木柵鐵觀音、日月潭蜜香紅茶、瑞里高山茶等,外國茶則有錫蘭紅茶,這些茶葉都是經過精挑細選,亦是台灣知名的茶區茶種,老字號裡賣出去的茶,帶有一種老式的誠信之道與默契,不會自砸招牌。
「喝茶是主觀的行為,口感在各人,沒有什麼標準,而我這裡賣的茶葉品質都是挑選過,所以也沒有讓人家試茶;我們的品質從早年經營時期就是採用高級正品,在過去劉銘傳時期,才會得到茶郊評品為優良茶葉,得到一個葫蘆標誌,就好像是現在的茶葉工會頒給你一個品質正記標誌一樣,認明這個標誌就是國家掛保證,至今我們振發的茶仍是品質的代表。」阿公自信滿滿的說。
堅持以紙包裝延古風
老店的經營方式多少會隨著時代而逐漸改變方式,不過百年振發茶行在嚴燦城阿公的手中可改變的因素並不多,除了錫製茶桶、木櫃、老收銀檯外,他也堅持著以白紙包茶葉的習慣。
他的包法不是像中藥店那樣包得扁扁平平,而是折成有稜有角的方型,他先將兩張相疊的書冊紙攤在桌上,倒入茶葉,經過繁瑣的折壓之後呈現立體狀,然後在包裝紙上蓋上那擁有百年歷史的牛角店章、茶葉型的商標章、茶業名稱章與地址之後,外面再覆上一層塑膠膜紙才算大功告成,這般的包茶動作好就像連串的神聖儀式,不僅留有台灣茶文化的獨特風骨,還有一種專注的茶道精神。
走過百年、經過日據時期,茶行也擁有許多忠實的日本顧客,他們從日本來,送給阿公宇治煎茶、靜岡煎茶當禮物,再從店裡打包多種台灣優質茶回去,這應該也算是一種以茶會友的國際交流吧!生活或許平凡,然而,我們卻可從這間百年店家裡看出一種堅持的生命毅力,亦是「百年貴不在老而在精神」的迷人之處。
鎮店之寶
店裡早年茶業多以大陸武夷山為主,現在販賣的茶葉多以台灣茶為主,如梨山烏龍、文山包種、杉林溪烏龍、木柵鐵觀音等,都是經過精挑細選,亦是台灣知名的茶區茶種,但不變的都是紙包茶形式。
●成年禮的16歲茶
為「做十六」習俗所特別包裝的成年禮茶,上有該年十六歲的生肖與出生年月日。
台南特殊習俗「做十六」,是專為十六歲青少年於農曆七月初七所舉行的成年禮,也是府城一大盛事,過去,成年禮都是由外婆家為外孫準備,現在許多父母也會帶自己的孩子還參加;振發茶行也為這項習俗準備了「成年禮茶」,並印上「振興府城風,發揚成年禮,茶香益養性,行行出狀元」四句,這項禮茶構思,卻是百年茶莊為了百年傳統所推出的新想,不僅應景應情,也帶有傳承的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