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
翻譯課真的不好教,難怪許多外文系教師視為畏途。改翻譯作業很辛苦,學生的進步又很難客觀評量,改了半天也不知道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教材難一點,就不知道是在教英文還是教翻譯。老說學生翻得不好,學生也不見得服氣,還要說你太主觀,很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感。到底翻譯課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閱讀文法課嗎?翻譯課要教的核心能力是什麼?目標是什麼?很多翻譯老師都未必清楚。
多年前,我第一次以老師的身分踏進大學翻譯課教室時,就是抱著這樣惶恐的心情。我自己是中文系畢業的,所以大學時根本沒上過翻譯課(國內的翻譯課都開在外語科系,這是另一個問題)。後來雖然是翻譯研究所科班出身,也有多年實務經驗,但「會做翻譯」和「會教翻譯」畢竟是兩回事。翻譯研究所一個班五人,基本上是師徒制,目標就是訓練專業譯者,師生雙方都很清楚;但大學部翻譯課動輒四五十人,有些學生是迫於必修或必選才來修課,有些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來看看熱鬧,目標不明。到底要怎麼教呢?我於是去了幾家專門出版英語教學書籍的出版社尋求指引,看到各式各樣英語教材,無論是閱讀寫作或會話或文法,從入門到高階,教案到理論,應有盡有。但就是找不到翻譯教室可用的教材教法。翻譯經驗談的書有一些,翻譯理論的書也有一些,但這些書對於第一線的翻譯教師而言,未必有很大的用處。近年來大陸出版的翻譯教材不少,但畢竟中文使用習慣相當不同,還是很不合用。
因此廖老師的這本《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確實是翻譯教師的一大福音。我多希望自己第一次教書的時候,就有一本像這樣的參考教案在手邊。這本教案詳列了學生程度、每一個教學單元所需時間、所需準備的資源、評量表單、每次上課時的活動等等,非常實用可行,也都經過實際的試教,實為不可多得的教師錦囊。新手教師固然可以從模仿開始,逐步建立自己的教學風格;就是已有經驗的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新的靈感,讓翻譯課更多元、更有趣。廖老師是教學專家,教學理論基礎深厚自不待言;這本書的其他作者我也都有幸認識,除了個個都是翻譯高手之外,也都具備了相當的創意與教學熱忱,因此能在繁忙的授課活動之餘,還能設計並寫出這麼精采的教案,讓人敬佩。有了這本書,老師不必再怕上翻譯課了,翻譯課也可以變得很活潑有趣,讓更多人了解翻譯的樂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所長
賴慈芸
【推薦序】
我還記得自己開始教口譯時的窘迫。面對學生,卻不知如何開始。我如何解釋我在研究所學了兩年的技能,以學生能夠懂的語言說出來?接下來,又該如何幫助他們把這些知識轉化成他們自己的本事?像我這樣背景的人,多半沒有受過教學訓練,頂多把受訓時的教學模式搬到自己的教室裡。但是那些模式往往很不理想,或已經不合時宜。
學習的過程似乎很抽象,難以捉摸。然而,學習是人類天生會做的事。學習的本能深植在我們大腦的功能當中。我們現在知道,良好的學習過程是有跡可尋的。
學習要有成效,必須積極學習。既然是積極學習,就不能讓大腦處在被動接受資訊的狀態,而是讓整個大腦參與學習,讓大腦接收各種形式的input,進而產生多種的output。這是大腦處理訊息的方式,也是最佳的學習模式。這麼忙碌的積極學習,背後的動力是學習者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強烈的學習動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來自對自己學習歷程的掌握,感受自己對學習擁有所有權。
《翻譯教學實務指引:從15份專業教案開始》一書就是建立在上述的學習理念上。這是這本書與其他翻譯教學書籍不同的地方。翻譯教師從書中的各個教案可以看出,學生不僅是翻譯課的主角,有時也是劇務、導演,甚至是影評人。這些多元角色讓學生成為學習歷程的真正主人;來自多方管道的刺激開啟深度學習的大門。
這本書不只是教學和實務經驗的集結而已。廖柏森教授在翻譯教學概述中清楚說明這本書背後的翻譯理論和翻譯教學理論,並由這些理論發展出一套翻譯教學模式。作為本書主體的15 份教案,每一份都緊扣上述理論思考,也都是這套翻譯教學模式的具體演示。在這本書中,理論不再與實務脫節。
這本書能夠成形,不是出於偶發的巧思。廖柏森教授的博士訓練是外語教學,研究主線包括學習型態和筆譯教學。這樣的專長,加上豐富的筆譯實務和筆譯教學經驗,這本書是結合這些專長和經歷的具體成果。本書的其他作者也都受過完整的翻譯專業訓練,都有豐富的翻譯實務經驗,並從事大學或研究所的翻譯教學工作,現在又在翻譯博士班接受學術訓練。我們從各個教案可以看出這群年輕教師對翻譯教學的認真反思和積極實踐。
台灣的翻譯專業訓練從1988 年輔仁大學開設翻譯學研究所奠基,二十多年來,一股愈來愈強的翻譯學習風吹進了台灣每一個大專院校裡。當愈來愈多學生走進翻譯課的教室裡時,愈來愈多教師也歷經我當初開始教書時的窘迫。
這本書晚了二十多年。儘管如此,在翻譯教學還在持續摸索前進的此時,讀到這本書,心裡還是十分欣喜的。
前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所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劉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