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玄鳥部落到「西陲大夫」,從諸侯霸主到「天下共主」,秦人自東西遷,立足關中後又轉而自西東進,直至策馬中原,獨步天下。隨著歷史時空的演進,他們逐步縱橫在歷史的中心舞臺,日漸走近我們的視野,其身影也從模糊漸漸變得清晰。
1.崛起西陲
時間 西元前770年
人物 周平王、秦襄公
三千多年前,周王朝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南)統治著中原。在周王朝的「西陲」生活在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他們就是最早的秦人。西陲,即西方的邊陲,這顯然是出自中原王朝的一種叫法。在中原王朝的統治者眼裏,他們處於世界的中心,而在他們的統治區域之外,便進入世界的邊緣地帶。至於天下究竟有多大,則要視中原與外界交往的範圍以及所形成的眼界而定。
秦人曾經生活在商王朝西陲的六盤山與渭水中游地區。後來周興商亡,秦人被迫向西遷徙,進入荒涼的黃土高原。隨著周王朝的邊境向外擴展,秦人生活的「西陲」也越來越遠,最後到了今天的甘肅天水附近。
在殷商和西周二代,秦族處於受中原王朝奴役的地位。他們被驅趕到西北地方,與生活在那裏的戎人、狄人互相往來,雜居共處,並因此有了秦族「雜戎、狄之俗」的說法。
到西周中期,周孝王為了鞏固對西北地方的統治,就設法與秦人加強聯繫。周孝王把秦地(今甘肅秦安、清水一帶)封給秦人首領非子,並讓他接續嬴姓。從此,非子這一族人就號稱「嬴秦」,「秦」成為他們的正式名稱。
隨著周王室的衰落,秦人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周王室派遣秦人與戎、狄作戰,秦人在抗擊戎、狄的戰鬥中強大起來,還被封為「大夫」。
周厲王時,西戎叛亂,秦仲滅大駱之族。這就是說秦人已兼併了大駱之地而強大起來。至宣王時,周命秦仲為大夫,誅西戎,不料,秦仲卻被西戎所殺。秦仲有五個兒子,其長子為莊公。宣王召集莊公兄弟五人,讓他們帶兵七千人去伐西戎,佔領了西戎的大片土地。莊公又生了三個兒子,其長子為世父。世父說:「戎殺我大父仲。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於是世父又伐戎,戎很強盛,包圍了犬丘,世父被戎所俘虜,其弟做了太子(後即位為秦襄公),後來又得釋放。這時,秦一方面與戎戰爭,一方面又與戎有通婚關係。
西元前770年,戎人攻入西周王朝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西周滅亡。周平王即位以後,決定將國都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所謂「東遷」,實際上是被戎、狄趕著向東走。平王東遷時,養馬的秦人出兵一路護送,順利到達洛邑。因護駕有功,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將周族早年的聚居地豐(曾為周人的都邑所在,在今陝西長安縣西南灃河以西)、岐(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一帶賜予秦人。從此,秦人建立了秦國。
延伸閱讀
秦人從哪裡來?究竟源自何方?亦如夏商周三代,秦的起源還只能從遠古傳說追溯起。
秦人的祖先,傳說是顓頊帝的孫女,名叫女修。有一天,女修正在紡織,一隻燕子從天上飛過,掉落下一顆蛋。女修撿起那蛋,並把它吞吃了,於是懷孕生下兒子大業。大業成人後,娶少典之女女華為妻,生下兒子大費。大費又名伯翳,曾經和大禹一起治理洪水。治水成功後,舜帝給大禹頒賜了玄圭作為獎賞。大禹在接受獎賞的時候說:「這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做成的事,還多虧了大費做助手。」
舜帝又對大費說:「你幫助禹治水成功,為此賞賜給你一面有黑色懸垂物飾的旌旗,你的子孫後代將會有盛大的功業。」
接著舜帝把一個姚姓的美女嫁給大費做妻。大費行拜禮接受了。隨後大費又輔佐舜調理馴服鳥獸,鳥獸大多被馴服。為此,舜帝又賜封大費姓嬴。
記錄於《史記.秦本紀》中的這個神話傳說,折射出了秦族先祖的一些情況。長期以來,學術界對秦人起源持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秦人自東方輾轉而來;二是認為秦人的祖先就在西部,更有觀點認為秦人的祖先就是古羌人。據考證,秦國共有四大陵園區,第二、三、四陵園區的位置在1987年前已陸續確定,即陝西的雍城陵區(西陵)、芷陽陵區(東陵)和秦始皇陵園,但第一陵園區在何處?一直是困擾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
§世界歷史大事記§
秦之作為大帝國,略早於西方的羅馬帝國,但大至上是同時代的。傳說,羅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戰爭時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後,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後渡海到義大利,並娶當地國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維尼來為妻。伊尼阿斯死後,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爾巴.隆加城。此後王位代代相傳,當傳到努米托爾的時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烏斯篡奪。阿穆利烏斯為確保王位,強迫努米托爾之女西爾維婭作維斯塔貞女。可是西爾維婭為戰神所愛,生了一對孿生子。阿穆利烏斯命令將這對孿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將孩子漂到了岸邊,被人救起並撫養長大。哥哥名叫羅慕路斯,弟弟則叫列莫斯。兄弟倆殺死阿穆利烏斯,並將王位歸還其外祖父,自己在別處建城。在建城過程中,兄弟間發生爭吵,結果兄殺其弟,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城,羅馬城由此產生。至於建城的時間,史學傳統把它定在西元前753年,也就是羅馬歷史上「王政時代」的開端。
2.插手中原
時間 西元前688年
人物 秦武公、秦德公、秦宣公
或許是機緣巧合,嬴秦創始之期恰恰是西周衰亡之際。西周末年,王道衰微,內憂外患頻仍,終被犬戎所滅。平王東遷以後,王室困守一隅,天子權威一落千丈。與此相應,社會正進入大分裂、大動盪、大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的權力不斷下移,禮樂征伐再也不是從天子出,而是逐漸蛻變為從諸侯出、從世卿,甚至於「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周朝衰落為嬴秦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周王室在「政由方伯」的春秋之時遭遇了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尷尬,進而在「蠶食鯨吞」的戰國之際為強秦所滅。
秦人或許從善御的祖先那裏受到啟迪,他們更加純熟地駕馭時局、操控政治。兩周變局之際,秦襄公應對得體,累積了雄厚的政治資本。經過秦襄公、秦文公兩代人的努力,秦國終於在西元前750年(秦文公16年),奪回並控制了岐山以西的那片土地。這是關中(東以函谷關為界,相當於今陝西省、部分甘肅省)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它為日後秦國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客觀上的有利條件。秦文公又招納了在戰亂中流散的周人,並從他們那裏接受了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這使秦人由遊牧經濟,最後完全轉入農業經濟。
文公之子死於文公48年(西元前728年),因此文公去世後,由文公之孫繼位,是為寧公。由於寧公年僅十歲,為鞏固內部力量,乃在岐山旁建築新城平陽以利防守。寧公二十二歲時去世,有三個兒子,但年齡都太小,部族長老三父為結交東方的大諸侯魯國,乃罷黜寧公之長子,擁立由魯姬所生的最小兒子出子繼位。
但由於娘家權勢很大,引發了內部權力鬥爭,六年後三父再殺出子,擊潰親魯派的力量,並擁立寧公長子再度繼位,是為武公。
武公有勇有謀,在被三父罷黜期間,他便帶著直屬軍團遊獵各地區,爭取地方部落領袖的支持。出子在位期間,外戚的親魯派及長老的三父派相互為爭權之事忙得不可開交,反而使武公勢力坐大,得到大多數嬴氏部落領袖的效忠,也逼使三父不得不再度支持他出任嬴氏一族的最高領袖。
武公初即位時,仍由三父掌握主權。武公3年時,時機已完全成熟,武公乃集合禁衛軍團和效忠部落,展開奪權行動,擊殺三父集團併夷其三族,長老派勢力自此潰散,秦王室的權力再度獲得鞏固。
內部穩定後,秦武公立刻積極展開征伐戎人的活動,以完成經營岐豐地區的使命。他先後多次討伐邊冀地區戎人,並滅掉小國,使秦國力量再度得以迅速增強。西元前688年和前687年(秦武公10年、11年),秦國在一些新征服的地方開始設縣,以加強秦對地方的控制。縣的原意為「懸」,即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說的「系而有所屬」(用繩子繫住,雖懸掛著而有所歸屬)的意思。這些在邊境設立的兼有軍事和行政兩種性質的組織,歸秦國國君直接管轄,使它們不易滋長,並抑制了分封制所帶來的地方割據勢力。這一措施鞏固了初生的秦國,增強了秦國的實力。
由於秦武公英勇善戰,豪氣十足,深得民心,在位共二十年,他去世後,屬下重要部落首領及作戰夥伴傷心欲絕,殉死者高達六十六人。為鞏固秦國政權,武公怕自己兒子年齡太小,造成權臣干政,乃遺命廢立太子,由其弟繼位,是為德公。
德公在三十三歲時掌權,但二年後即病逝,由其長子繼位是為宣公。經過武公時代的勵精圖治,宣公在位時,秦的國力已非常強盛,因此,宣公開始和東方的中原諸侯有所接觸。宣公4年,秦國的武裝部隊擊敗當時最具潛力的中原強大諸侯國─晉國,晉國戰敗,讓中原諸侯真正認識到秦國的實力,至此,秦國終於躋身諸侯列強之林。
延伸閱讀
甘谷,古稱冀,西元前688年(秦武公10年)建縣,為全國縣制肇始之地,有「華夏第一縣」之稱。
「(武公)10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
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早的關於設縣的明確記載,記載了西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隴山征服邽、冀二族後,分別以族名在該地首次設立縣制。二縣的設置,不僅是秦國的首創,也是我國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同樣也是縣始於秦,始於冀說所依據的第一手資料和唯一明確的資料。考察秦國歷史,自武公開設縣先河以來,厲公曾「縣頻陽」,孝公亦「聚小邑為三十一縣」,惠文王則「縣義渠」。凡此等均證明秦設縣具有悠久的歷史,制度上的健全和先進,大大促進了秦國的進步,進而保證了商鞅變法的成功,使秦的發展如虎添翼。縣的出現標誌著新的行政區劃的開始,儘管此時的縣還僅僅是個雛形,但它畢竟標誌著一種新的管理機構和管理體制的誕生,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作為以軍事為特徵的秦國,一開始就隸屬於中央的直接控制之下,後來,秦把這一制度推廣到全國。使之延續了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整個封建社會。
§世界歷史大事記§
西元前688年,拳擊作為一項運動,在第二十三屆奧運會上正式被列為競賽項目,古希臘人稱之為「撲克興」(Bixing)。在古代奧運會上的拳擊比賽,不論是在形式、比賽規則或競技時所用的拳具方面,均有別於現代的拳擊運動。拳擊手們頭戴護具,手上用長皮條纏繞,以達到保護和增加硬度的作用。他們無休止地打下去,直到其中一方倒下或認輸。後來,帶有銳利邊緣的硬皮革手套代替了皮帶。但是,羅馬人認為這樣仍然不夠。於是,他們在手套上釘上尖刺、硬結或長釘,為的是使打鬥更殘忍,並且和其他古羅馬項目一樣,戰鬥通常以死亡而告終。據史料記載,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第一個拳擊冠軍為斯巴達人沃洛瑪斯科斯。
3.奠基帝國
時間 西元前647年
人物 百里奚
秦穆公初年,晉獻公滅虞、虢,秦穆公在虞滅後,得虞國賢臣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國人,早年貧窮困乏,流落不仕,很晚才娶到妻子,生子孟明視,一家人過得不太富裕,倒也其樂融融,百里奚心懷大志,但是卻找不到施展抱負的地方。
後來,百里奚輾轉到虞國任大夫。秦穆公5年(西元前655年),晉國借道於虞以伐虢國,大夫宮之奇以「唇亡齒寒」勸諫虞君,虞君因曾經接受晉獻公的寶玉「垂棘之璧」與名馬「屈產之乘」而答應了晉國。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無能,很難納諫,便緘默不語。結果晉在滅虢之後,返回時就滅了虞國,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後來,晉獻公把女兒嫁給秦穆公,百里奚被當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國。他以此為恥,便從秦國逃到宛(今河南南陽),楚人把他當作奸細,綁了起來問他做什麼的?他說他是虞國人,亡國出來逃難的。楚人便叫他養牛,不久他養的牛比別人的都強壯,楚人便稱他為「看牛大王」,連楚王也知道了他的名號,就叫他到南海看馬。秦穆公聽說百里奚賢智,想用高價贖回他,又怕楚人不肯,就派人對楚國人說:「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國人同意將百里奚交還秦國。百里奚回到秦國,秦穆公親自為他打開囚鎖,向他詢問國家大事。百里奚推辭說,他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秦穆公說:「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與百里奚談論國事數日,秦穆公十分賞識他,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
百里奚在秦國主政期間,內修國政,教化天下,恩澤施於百姓。作為諸侯國的大臣,百里奚勞作的時候不乘車馬,暑熱的時候不張傘蓋,在都城裏行走不用車馬隨從,不用甲兵護衛。這種平易樸素的品行,不僅為百官樹立了榜樣,也以實際行動感動了百姓。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大力舉薦有才德的賢士,蹇叔受到他的推薦,被秦穆公封為上大夫,和百里奚共同處理國事,為秦國的富強與成就霸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與諸侯,樹立秦國的威信,為秦穆公稱霸奠定了基礎。秦穆公13年(西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請求秦國接濟糧食,秦穆公詢問群臣該怎麼辦,有人認為應當藉機伐晉,但百里奚不同意,並且說:「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最後,秦穆公採納了百里奚的意見,運糧食給晉國。秦國糧船從雍都到絳(今山西翼城東南)絡繹不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晉國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糧,無不感激秦國的恩德。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國,政事無不參與。他為相期間,秦國建立國威的幾件大事,秦人都歸功於他,口碑載道,傳頌不絕。
百里奚作為傑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立了輝煌的成績。他依靠出眾的才智和超群的謀略,使僻處一隅的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為秦國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像《史記》所載孔子的評論:「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輔佐秦國期間,內外安緝,充實秦的國力,奠定稱霸以及統一的基礎,在春秋時期已很明顯,為有識者所稱道。秦霸西戎,與晉國抗衡,成為諸侯爭霸中舉足輕重的一方勢力,都是在秦穆公時期完成的,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於用人的結果,但與百里奚的輔佐也是分不開的。故論者稱許秦穆公的功業,總以任用百里奚為其大端。
延伸閱讀
百里奚三十多歲才被妻子用激將法說服,到諸侯國去闖蕩,臨行前,其妻子杜氏一再叮嚀他:以後富貴了,不要忘記家裏的妻兒。百里奚一直到七十歲才被秦穆公重用,任為相國。
百里奚的妻子杜氏帶著兒子,也輾轉到了秦國,得知百里奚做了秦國的相國,位高權重,他還會不會認妻呢?怎樣才能接近他?杜氏打聽到相府要招幾名洗衣工,便應聘進入相府。但是,一名下人是無法接近百里奚的。杜氏又聽說相府的樂隊招人,便向樂隊的領隊自薦:她會唱歌。杜氏自小生活在素有「歌舞之鄉」的虞國山區,她那清亮的山謠立刻打動了領隊,把她招為樂隊人員。這樣,杜氏就有機會接近丈夫了。
夜晚,百里奚吃飽喝足後,照例讓樂工們奏樂,杜氏自告奮勇的第一個出場,只見她低眉斂袖、揚聲而歌: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雞,舂黃麥,炊門閂;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兒啼饑,夫文繡,妻洗衣;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離。嗟夫,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聽罷,心知一定是妻子杜氏,趕忙下階和杜氏相認,相互傾吐久別之情。他得知兒子自小習武,武功高強,便向秦穆公舉薦,而封為將軍。自此,百里奚全家團圓,功成名就。
§世界歷史大事記§
西元前六世紀,佛教作為沙門新思潮諸流派之一,伴隨著古印度列國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巨大變化而產生。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聖人)是這個教派的創始人,其本名是喬達摩.悉達多。傳說他坐在一株菩提樹下,經過長時間的靜思冥想,終於徹悟,成為「佛陀」(意為覺者)。佛教打出反對「婆羅門至上」的旗幟,提出了「眾生平等」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