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講座MOOK限時特價落九花東立全書系小開學楊双子枡野俊明python比爾蓋茲黃仁勳吉本芭娜娜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張忠謀臺灣民族主義東京都同情塔手機成癮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Execution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大衛.道

3評價
37收藏
182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282 NT$ 32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14 45元起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就算並非無辜,是否就真的該死?
文/Anderson

《死刑台前的告別:我替百位死刑犯辯護的日子》是一名律師寫他在執業過程中所歷經的與死刑犯相處的故事,有他的觀察,有他的反省,更有他的感覺。對於死刑的擁護與反對觀點相爭不下,也有各種眼花撩亂的論述,雖然這本書是反對死刑的(作者原本贊成死刑,後來轉持反對),但他提出的說法,以及說話的方式,和我們讀過的都不一樣。

這其實更像一本小說,而不只是事件記錄和觀點論述,作者大衛.道(David R. Dow)很令人驚豔地掌握了人在極端時刻極其細緻,原可能難以釐清的恐懼和茫然。死刑台前到底是什麼?罪與罰?走到最底,竟然其實更是生命本身的成色。

就像書中說的,「大多數談論廢除死刑的人總喜歡針對那些無辜者」,在這本書中的當事人不一定是無辜的,但難題並非在於死刑的毋枉毋縱如何對不起那些清白的無辜者,而要將一切拉回體制面來看。「有罪」依賴制度來令定,但當整個制度是有瑕疵的,或只是說,是容許瑕疵存在的,就有來自於有意或無意的人為介入扭轉。在一個階次被斷然劃入窄仄的定論,下一個階次的工作就會從以這裡為基礎,然後再收縮出此一階次的定論……。一個人的「有罪」,不一定是被無中生有地捏造出來的,但確實可能被一路導向,直到該步田地……。

種種世情,如此千絲萬縷,我們是否應該那麼方便地指定以死刑,拍板定案,從此無須煩惱?

《死刑台前的告別》的特殊與最珍貴的價值,就在於全書的表現,並不是把一套已經完整的看法,放到我們面前來,布置起論戰。全書是更個人性的,是死刑犯的個人,也是律師的個人。這些故事起於許多許多的回憶,因此夾雜了作者甚至是有點艱難地回到當時的意識型態,去還原一段記憶的原初場景,再重新詮釋,然後理解詮釋後的結果。

表面上,作者似乎寫著這些他經手的死刑犯的故事,但終究我們獲得了一個高度自省的人生,關於一個人如何因這份這一線工作,而不同地認清許多更本質性的問題,例如生命,也例如自我。在這個層次上,讓人忍不住要想到曾改編成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的傳記《冷血》(In Cold Blood: A True Account)。差別是,楚門柯波帝的筆很冷,《死刑台前的告別》卻很暖。

我們在之前出版的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可以看到一個比較明確,也在長久辯證下大致已經走到一個階段的關於反對死刑的論述,而《死刑台前的告別》則更關於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作者選擇了這份行業,卻愈來愈迷惑於其中的核心價值,他曾以為自己可以作什麼,曾以為只要跟著既定的觀念走,按表操課就沒問題了。但他無法否認他所看到與感覺到的,開始活得像是「被判死刑的是自己」……。

關於死刑台前那些人們的告別,我們不再只有同情(sympathy),因為《死刑台前的告別》,我們開始有了移情/同理心(empathy)。

如果不曾經歷謀殺與死刑,該怎麼理解其中的糾纏傷痛?
而今,我們聆聽,我們目睹,在哀傷中思索……


作家平路、張娟芬 律師高涌誠、葉建廷 專文推薦
◎常人別過頭去不看的,他堅定地凝視。常人噤聲不語的,他迂迴訴說。——張娟芬
◎當作者自敘從死刑犯的監獄回家,趴在等不到爸爸已經熟睡的小兒子床邊,彷彿幽明交界,感覺到作者無言的悸動。——平路

在美國死刑執行人數最多的德州擔任律師,
他代表過上百位死刑犯,每天面對開庭、處決的生死瞬間。
委託人當中只有少數可能真的無辜,阻止執刑的機會總是渺茫,
本書是他守護道德與悲憫、徘徊工作與家庭間的憂鬱告白。


大衛.道接觸的世界,是我們多數人沒有機會經歷的。身為一名律師,他曾代表超過上百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他的許多個案都已經往生,其中或許不乏無辜者。這是他用生命書寫的真實故事:關於正義、死刑以及律師生活。

他的生活充滿極端的矛盾:在見證處決過程後,他回家接受愛妻和摯子的擁抱,他們想要知道他工作的情況。在充滿冷漠和無能法官的司法體系中,他為美國死刑犯的生命而奮戰,為生命盡頭就在眼前的個案,爭取更多時間。

本書描述了形形色色的死刑犯面對審判執刑的歷程,其中最令我們動容的,是被控殺了妻子和兒女的亨利.奎格。由於前任辯護律師的無能、檢警的刻意引導,奎格殺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仍被陪審團採信。大衛.道和同事發現兇嫌另有他人的線索,但無法取得任何證據;他們提出各種申請文件、特赦請願書,都不能動搖法庭死亡執行令上的日期,直到處決前十分鐘,大衛.道趕到奎格的行刑室外……

這些生死一線間的故事,提供了一種鮮明且私密的角度,直視死刑的真實樣貌:無論是審判法官難以捉摸的思緒,監獄和行刑室的例行運作,到身為辯護律師、自己的日常生活被捲入;道德的追尋,終需付出代價。

面對死刑的一切,大衛.道沒有激情地宣揚理念,卻是低眉淡筆,陳述種種事實與掙扎,讓人憾動、低迴不已:原來,希望懸繫於每一個字、每個行動之中,生命就在一線之隔,而去做正確的事,永遠是知易行難。

作者簡介:

大衛.道是一位傑出教授,任教於休士頓大學法學院。他同時也是「德州辯護律師服務」(Texas Defender Service) 的訴訟主任,該組織是專門代表死刑犯的非營利法律援助組織。身為一名上訴律師,在過去二十年內,他代表了超過百位死刑犯。
道畢業於萊斯大學及耶魯大學,他與馬克.道 (Mark Dow)共同擔任《Machinery of Death》的編輯,其他著作包括《Executed on a Technicality: Lethal Injustice on America’s Death Row》及《America’s Prophets: How Judicial Activism Makes America Great》。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和其他重要出版品。目前與他的夫人、兒子和一隻狗住在休士頓。

譯者簡介:

楊語芸,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畢業。放舟文河十餘載,曾於新聞、戲劇、出版等產業鬻字維生。
著有《造反的演員》、《藍海青春後樂園》、《幸福.轉動之間》;譯作包括《Michael:孤獨的王者》、《香料傳奇》等。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