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編人的話】
我們可能都是探險家文/自然觀察旅遊作家、生態保育工作者 劉克襄
什麼是探險,每個人好像都有不同的定義。大家想到這個名稱,腦海裡最先浮昇的畫面,或許是,蠻荒雨林的出生入死。也有可能是,走進極端惡劣的環境,忍受大自然的嚴苛考驗。
然而,想必也有人認為,那應該是遠赴它鄉,尋求心靈的精神解放。或者是,透過偏遠部落的接觸,引發個人生活價值的轉變。
當然,更可能是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生命體驗。說不定,只是一次朋友間尋常的野外活動和旅行,卻帶來生命的巨大衝擊。
但不管是哪一種情形,探險就是不按照原有的生活秩序,不依照正軌而行。它隨時在一條岔路上出現。更說不定,就在某一旅行盡頭的後頭,等著你去挑戰。
什麼是探險,隨著年紀的改變,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多數人想到探險,通常都有一張地圖想像。但人生的探險地圖,不會永遠是同一張,同一條路線,同一個地點。它會隨著年紀的增長有所改變。
年少時,充滿企圖心的人,或許以為,騎單車環繞台灣一周,就是生命中的壯遊。小學時攀爬玉山,應該是成長必經的儀式。
年紀稍長時,說不定更大的企圖會浮現,比如想要騎單車穿越絲路,徒步走過西藏高原,或者,乘坐雪橇橫跨北極等等。
等到年紀很大時,或許你也會,跟前陣子電視上那些火紅的八十歲阿公一樣,只要能夠騎上摩托車,一起旅行到年輕時曾經去過的地方。說不定這樣的抵達,你就滿足了。
這些階段都告訴你,探險不只是冒險。探險的更大意義,無寧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選擇。尋找自我,實踐那最不可能的夢想。
實踐探險的夢想,性別不同是否會有不同的性質呢?大家或許也以為,探險是男生的專長,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在探險這個領域裡,男女是無分軒輊的。
近幾十年來的台灣社會,強調男女平等。很多女生擁有獨立生活、經濟自主的條件,更常出國自助旅行,遊學他鄉異域,或者從事高山攀爬、野外調查等戶外活動,因而撞擊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生命空間。
我們常聽到一句俗話,女人撐起半邊天。的確,在探險的領域裡,女生的成就一樣豐富精彩,甚至拓展出傳統男性探險無法觀照的內涵。又或者,提出另一種細膩的思維,以及看待世間價值的方法。
相對地,隨著時代的改變,男性也有了另一個面向的探險內容。從現代社會期許的價值裡,不少人也挖掘出更多樣的觀點,更寬廣面向的時代意義。有別於十九世紀的自然踏查和地理探險,在旅行心境上,更有不同的思維。
但什麼人才適合探險,我們適合嗎?一說到探險,好像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從事的挑戰,更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不敢去碰觸的事。
但為何有人願意放棄一切,只是為了夢想的完成?這些人又是誰,為何她或他擁有這樣大的勇氣?而我是否可以效法,跟她(他)一樣呢?
這本集子裡選的,泰半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百分九十九的他們跟我們一樣,都是街衢巷弄裡轉個彎,恐怕就會遇到的市井小民。但卻也是那百分之一,特立獨行的她或他。
此話怎麼說呢?
百分之九十九,是因為他們跟我們一樣,都來自普通的平凡家庭,受到同樣的中文教育,學習同樣的生活價值,在類似的社會環境下成長。
百分之一,是因為在我們學習的過程裡,她或他選擇了不同的方向,願意接受新的思維和生命的磨練,發掘出更多自己的可能性。
但這百分之一的人物,難道非得得擁有強健的體魄和意志,才可以當探險家?不然,探險家的定義或許不同,這百分之一告訴我們,主要還是在她(他)的決心。探險家常有一個不同於他人的勇氣和堅持。
舉一個生活常見的小例子,比如當老師問道,這件事很困難,可能要付出很大代價,有誰願意出任?當大家畏首畏尾時,她(他)毅然決然地舉手,一付捨我其誰的勇敢站出,挺身面對這一棘手的狀況。
這樣的人大抵是有探險家氣質的。她(他)也不輕易半途而廢,當大家覺得難以完成時,她(他)繼續按著自己的節奏,理性地慢慢前進。縱使失敗了,她(他)還是繼續以自己認知的信念在實踐。
大部份時候,我們可能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但只要探險的因子存在,那勇氣和堅持始終保持,說不定,某一個時候到來時,你就是那百分之一。正因如此,我們可能都是探險家。
除了勇氣和堅持,探險家還有什麼特質?我隱隱然還感覺到,現在的探險家更具備了熱情和奉獻的精神。
他們多半透過這樣的完整性格,展開了人生夢想的追求。一邊在挑戰的過程裡,經由上蒼賜予的磨練機會,跟夥伴、跟陌生人互動。把自己調整到一個更好的生命位置,一邊摸索自己,一邊探看更清楚的人間世。
這種熱情和奉獻,有時也是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最好參考。
我們閱讀這些人物的探險,並非得跟他們一樣前往當地,接受同樣的挑戰。而是設身處地,想像著,一個人遭遇這麼大的險境時,如何燃燒生命的鬥志,如何超越平常的自己,發掘過去不曾有的內在。
何謂探險,到底誰才是探險家,每個時代的定義和價值都不同,我才嘗試用二十篇,橫跨一甲子不同的探險文章,透過每一種內容和情境,讓各位年輕朋友多樣地認識。
我要推介的這二十位人物,都是當代人物,離我們的時代並不遙遠,甚至仍在我們周遭生活。只是,他們在其平凡的生涯裡,都在某一階段,選擇過不平凡的生命洗禮,實踐她(他)的夢想。
經過過生命的險峻挑戰後,他們在撰寫時的文字都相當平實,不會鋪陳過多誇張的情節和渲染,只是慢慢地把經驗說出,只要細心研讀,都會看到他們的用心。在每篇文章的前頭,我也會有一小小導言,介紹大家認識他們,進而了解這篇文章的重要意涵。
我誠摰希望,他們以精彩生命經驗留下的壯麗見證,能夠激發年少的妳(你),看到更多美好的生命情境。
【系列企劃緣起】
晨讀10分鐘,成長與學習必備的元氣早點/天下雜誌童書出版總編輯 何琦瑜
二十年前,大塚笑子是個普通的日本高職體育老師。她看著一群在學習中遇到挫折、失去學習動機的高職生,每天在學校散漫恍神勉強度日,直到快畢業時,才發現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大塚老師認為,有閱讀習慣的人,就代表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她於是決定在高職班上推動晨間閱讀,概念和做法都很簡單:每天早上十分鐘,持續一週不間斷,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書。一開始,為了吸引學生,她會找劇團朋友朗讀名家作品,每週一次介紹好的文學作家故事,引領學生逐漸進入閱讀的桃花源。
沒想到不間斷的晨讀發揮了神奇的效果:散漫喧鬧的學生靜了下來,上課比以前更容易專心,成績也大幅提升了。這樣的晨讀運動透過大塚老師的熱情,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全日本有兩萬五千所學校全面推行。正式統計發現,近十年來日本中小學生平均閱讀的課外書本數逐年增加,各方一致歸功於大塚老師和「晨讀十分鐘」運動。二○○七年,天下雜誌出版了《晨讀十分鐘》一書,書中分享了韓國推動晨讀運動的高效果,以及七十八種晨讀推動策略。同一時間,天下雜誌國際閱讀論壇也邀請了大塚老師來台分享經驗,獲得極大的迴響。
受到晨讀運動感染的我,一廂情願的想到兒子的學校帶晨讀。選擇素材的過程中,卻發現適合十分鐘閱讀的文本並不好找。面對年紀愈大的少年讀者,好文本的找尋愈加困難。對於剛開始進入晨讀,沒有長篇閱讀習慣的學生,我們的確需要一些短篇的散文或故事,讓少年讀者每一天閱讀都有盡興的成就感。這些短篇文字絕不能像教科書般無聊,也別總是停留在淺薄的報紙新聞,這樣才能讓新手讀者像上癮般養成習慣。遇到熱愛閱讀的老師和家長時,若這些短篇文本有足夠深度,還能引起師生、親子之間,餘韻猶存的討論。
我的晨讀媽媽計畫並沒有成功,但這樣的經驗激發出【晨讀十分鐘】系列的企劃。在升學壓力下,許多中學生每天一到校,迎接他的是考不完的測驗卷。我們希望用晨讀打破中學早晨窒悶的考試氛圍。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日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少年兒童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二○一○年,我們邀請了學養豐富的「作家老師」張曼娟、廖玉蕙、王文華,推出三個類型的選文主題:成長故事、幽默散文、人物故事集。在成長故事裡,張曼娟老師大膽挑出教科書不會出現,卻縈繞著少年時期的主題:關於失落的童年、萌芽的愛情、無人了解的寂寞與恐懼……。好笑的東西,只能有一種「綜藝節目」式的語言嗎?廖玉蕙老師蒐羅了古今中外名作家的散文,讓少年讀者開懷閱讀,又能體驗高段幽默的雋永。人物故事,是探索自我的成長關鍵期必備的案頭書。喜愛歷史的王文華老師,又編又寫的打破過去「偉人傳記」的沉重,找出「勇於追求不一樣」的人物典範,他們或是當代的麵包師傅吳寶春、揚名海外的服裝設計家吳季剛、風靡世界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柏斯;或是千百年前的怪咖鄭板橋、地理學家徐霞客………。
我們的想像是,如果中學生每天早上都能讀一段某個人的生命故事,或真實或虛構,或成功或低潮,一年之後,他們能得到的養分與智慧,應該遠遠超過寫測驗卷的收穫吧!【晨讀十分鐘】系列,帶著這樣的心願,從最「艱困」的中學階段開始,未來也會持續擴張年段和題材的多元性,陸續出版,包括:少年小說專家張子樟教授選編「世界經典作家寓言短篇」、給小學生晨讀的科學故事集、童詩、童話、寓言故事等。
在日本掀起晨讀奇蹟的大塚老師,在台灣演講時分享:「對我來說,不管學生在哪個人生階段……,我都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閱讀,讓心靈得到成長,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勇往直前,這就是我的晨讀運動,我的最終理想。」
這也是【晨讀十分鐘】這個系列叢書出版的最終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