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2010年5月甫出版,即榮登亞瑪遜暢銷榜! ★一本讓經濟學者驚豔、中小學生也能看得懂的經濟寓言書! ★圖文+寓言+重點整理+與現實對照,比一般市面上的圖解書, 更能吸收知識。 為什麼政府能恣意揮霍、好像有用不完的錢?為什麼有些國家富有、有些國家貧窮? 消費和儲蓄,哪一個才是拯救衰敗經濟的良方?通貨膨脹是怎麼發生的? 徒手抓魚為什麼那麼困難? ~ 經濟是如何興盛、又是如何崩解? ~ 《為什麼經濟會搞砸?》巧妙運用插圖、藉由幽默和淺顯易懂的故事敘述,讓經濟學脫離艱澀的學術桎梏、回到它原本應該歸屬的大眾市場。 故事由三位主角(艾伯、貝克、查理)開始,他們住在一個海島上。唯一的食物來源,則是下海捕魚。他們沒有任何的捕魚工具(資本),只能藉由自己的雙手,親力親為。每人每天最多也僅能補一條魚維持溫飽。他們的生活,則是起床、捕魚、睡覺,每天循環不已。有天其中一人對生活不再滿足,他開始製作魚網,讓捕魚更簡單,空出的捕魚時間,就可以讓生活創造更多的需求和滿足其他的欲望……. 本書即是這三個人的小島生活故事繼續發展下去。這段關於捕魚、撒網、儲蓄和借貸的故事,平鋪直述地揭露隱藏在全球經濟對話中的漏洞。希夫兄弟發揮機智和風趣,說明經濟成長的根源,交易、儲蓄和風險的重要性,通貨膨脹的原因,利率和政府刺激方案的影響,消費信貸的破壞性本質,以及許許多多人們常常討論、但卻不求甚解的經濟學原理。
作者簡介:
彼得‧希夫Peter D. Schiff 著有暢銷書《美元大崩潰》和《未來十年,這樣做才能致富》,兩本書皆由John Wiley & Sons出版。曾準確預測西元2008年的金融風暴。他的見解常被各大媒體引用,包括《華爾街日報》、《巴倫周刊》、《金融時報》和《紐約時報》等更多資訊,請安德魯‧希夫Andrew J. Schiff 身兼歐洲太平洋資本公司公關主任、資深發言人。他精通媒體關係和金融公關,常常在各大研討會和電視節目中發表言論,宣揚自由市場資本主義與有限政府的觀念。
章節試閱
從前、從前,有三個男人─艾伯(Able)、貝克(Baker)和查理(Charlie)─住在一座孤島上。這裡不是什麼熱帶天堂,而是個貧脊荒島。尤其是,島上可以吃的食物非常有限,其實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魚。 還好,島的周圍有大量魚群,一條魚就足以餵飽一個人。可是,在這荒蕪之地缺乏任何先進的捕魚技術。這些人充其量只能跳入海中、徒手去抓水裡滑溜溜的魚。 他們三人使用這種差勁的技術,每人一天只能抓到一條魚,勉強獲得一天溫飽。這項活動就是島上經濟的一切。起床、抓魚、吃魚、睡覺。雖然了無樂趣,但總比坐著等死好多了。 於是,在這個超級儉樸、每天只能吃魚的孤島社會中⋯⋯ 沒有儲蓄! 沒有信用! 沒有投資! 生產出來的東西立刻被吃進肚裡!完全沒有存糧,也無可借貸。 雖然我們這三位島民住在一個原始社會裡,但並不代表他們愚笨、或胸無大志。艾伯、貝克和查理也和所有人類一樣,想要改善他們的生活水準。可是,要做到這一點,他們每天抓到的魚必須超過一條,除了勉強維生外,還得有盈餘。不幸的是,在徒手抓魚的限制之下,再加上魚的動作敏捷,三人被困在勉強糊口的最低生活水準。 有天晚上,艾伯抬頭望著燦爛星空,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人生僅此而已嗎?一定還有更重要的事情。」 是的,艾伯想要做些抓魚以外的事情。他想做一件更實穿、更時髦的棕櫚葉裙,也想有個能遮風避雨的茅舍,當然,最後他還想導演一部電影。可是,他每天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捕魚上,怎有餘力實現這些夢想呢? 他開始動腦筋。突然間,捕魚器的構想誕生。他想出的這種設計,可以讓手伸得更遠,同時又能降低魚被逮到後逃跑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裝備後,也許就可在更短的時間內抓到更多條魚了!空出來的時間,或許他就可以開始製作更精緻的衣服、蓋一座茅舍,並且好好修改他的電影劇本。 捕魚器的構想形成後,眼前浮現的美好前景越來越清晰,突然間,他看到了一個不用每天辛苦捕魚的光明未來。 他決定把他的設計稱為「漁網」,並且著手蒐集製作漁網的材料。 隔天,貝克和查理發現艾伯沒來捕魚,而是留在沙灘上,設法用棕櫚樹皮做繩子。「搞什麼?」貝克問。「你在減肥嗎?你再這樣坐在那裡綁繩子,你就要挨餓了。」 艾伯解釋:「我想要做一種能一次捕得大量漁獲的東西。等我成功做好,我就可以花更少的時間捕魚,而且再也不會挨餓。」 查理面露懷疑,想知道他的朋友是否真的瘋了。「這太瘋狂了,我告訴你⋯⋯你瘋了。你失敗後,別想跟我分魚吃。不能因為我頭腦清楚,就應該被你的瘋狂一起拖下水。」 艾伯絲毫不受影響,繼續編織漁網。 艾伯的漁網在天黑前做好了!他做出犧牲、創造資產。檢視現實 艾伯在編織漁網的簡單任務中,展現出一種能改善生活水準的基本經濟原理:他消費不足,並且在冒險! 消費不足(underconsumption):艾伯為了編織漁網,當天沒有辦法捕魚。他必須放棄原本應該抓到並吃掉的收入(魚)。這不表示艾伯對魚不再有需求。事實上,他非常需要吃魚,如果當天沒有抓到魚,他就會餓肚子。艾伯對魚的需求跟他的兩個朋友一樣多。可是,他決定暫時不吃,以便未來可 以吃到更多。 冒險(risktaking):一方面,艾伯也在冒險,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設計到底有沒有用,能不能成功抓到足夠的魚,彌補當天的犧牲。很可能到頭來他空著肚子只換來一把沒用的繩子。如果他的構想失敗,也別想指望貝克和查理會分魚給他吃,因為那兩個人早已警告他正在做傻事了。 用經濟術語來說,資產就是一項設備,它的建造目的,不是為了它本身,而是為了別的需求。艾伯真正想要的並不是漁網,而是魚。漁網也許能幫他捕來更多魚。因此,漁網這項資產是有價值的。 當天晚上,貝克和查理飽餐後呼呼大睡,而艾伯卻只能忍著飢餓、想著美味的魚肉。不過,他相信自己這麼做是對的,不虞匱乏的光明前途正等著他,身體上的痛苦因為這份希望而大大減輕。 第二天,貝克和查理戲弄著艾伯的發明。 「嘿!這頂帽子真漂亮。」貝克說。 「戴著它打網球有點熱,你不覺得嗎?」查理接著說。 「儘管笑吧!老兄,」艾伯回答,「等我抓到享用不盡的魚,看看誰才是得意的一方!」 艾伯衝入浪裡,耳邊還聽得到這兩位繼續嘲笑他奇怪的新發明。 不消幾分鐘,他已經掌握訣竅,知道如何操作這玩意兒。 這會兒貝克和查理笑不出來了。一小時後,艾伯已經抓到當天的第二條魚,其他兩人佩服的五體投地。畢竟,通常他們得花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抓到一條魚! 由於這個小小的動作,島上的經濟將出現巨大改變。艾伯成功提高他的生產力,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件好事。 此時,艾伯思索著這突然獲得的利益。「既然我一天就能捕到兩天所需的魚量,那麼,每隔一天,我就可以做點別的事。有無限的可能,做什麼都可以!」檢視現實 艾伯的生產力倍增後,產量便遠超過基本需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其他經濟利益接踵而至。 在艾伯決定碰運氣製作漁網之前,島上毫無存糧。由於他願意忍飢冒險,成功創造島上的第一項資產設備,進而產生存糧(為方便說明,我們假設捕來的魚不會臭掉)。剩餘產量是健全經濟的命脈。 借鏡 人類除外,對於其他所有生物來說,經濟學說穿了就是每日生存之道。動物必須搶奪短缺的食物、抵抗惡劣的天氣、躲避獵食者,再加上疾病的威脅和創新極端不足,只能求得基本生存(還有一點時間來繁衍後代)。人類原本也會和其他動物處境相同(我們在不久之前的確如此),但還好我們具有兩大特點:龐大的腦袋和靈敏的雙手。人類運用這兩項優勢來製作工具和機器,大幅提高了我們擷取環境資源的能力。 經濟學家湯瑪斯.伍德斯(ThomasWoods)常喜歡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思考實驗:如果所有的機器和工具都不見了,我們會有一個什麼樣的經濟體呢?汽車、拖車、鐵熔爐、鏟子、鋸子、鐵鎚、長矛等,如果這些東西全都消失,肚子餓的時候,就得狩獵、採集、種植和製造,全憑自己的雙手呢? 不用說,這樣的生活會很艱苦。想想看,用我們的牙齒、拳頭和指甲來處理獵物,會是什麼情況!大型獵物就不用考慮了,兔子應該比較容易吧⋯⋯可是,你還得先抓到牠們才行。要是蔬菜都得徒手栽種、採收,而你連裝農作物的麻袋都沒有,怎麼辦?想想看,我們得自己製作衣服和家具⋯⋯沒有工廠代勞,甚至連剪刀或釘子都沒有,怎麼辦? 我們徒有聰明,處境卻和黑猩猩或猿猴差不多,至少經濟上是如此。 工具改變了一切,創造出經濟的可能性。長矛幫助我們狩獵,鏟子幫助我們栽種,漁網幫助我們捕魚。這些設計大幅提升了勞力的效能。我們能製作的東西越多,就能消費得越多,生活也會變得越富裕。 經濟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努力讓有限資源最大化(幾乎每樣資源都是有限的),以便盡量滿足人類的需求。工具、資本和創新,是方程式中的三大要素。 記住,要看出經濟成長動力其實非常簡單:找出更佳方式、製造出更多人類想要的東西。這項原則是不會改變的。不管經濟規模最後變得多大,都是一樣的。第2章 分享財富 艾伯現在是創業家了,似乎前途無量。可是,島上其他人怎麼辦呢?我們是不是一手創造了非富即貧的階級制度呢?貝克和查理會不會因為艾伯的成功而受苦呢?應該不可能。雖然艾伯這麼做純粹是為了自己,絲毫沒有造福他人的意思,但他的資本仍幫助了每個人。讓我們看看這是怎麼發生的。 貝克和查理親眼看到艾伯輕鬆抓到魚,於是想借用他發明的捕魚器。 「嘿!艾伯,」查理說,「既然你每隔一天才使用那東西,你在忙別的事情時,借我們用用如何?」 「拜託啦!有福同享嘛,老兄。」貝克也說。 可是,這東西又不是艾伯不勞而獲得來的。他沒忘記他所做的犧牲,也沒忘記他們的嘲笑,而且,他還想到了箇中風險。「如果他們把我的漁網弄壞呢?如果他們不還給我呢?那我豈不是又回到原點,更別想當樹葉服飾設計師了!」 艾伯想到這些缺點,決定拒絕他們。「很抱歉,兩位,我不能答應你們。這漁網是我自己做的,你們也可以動手做。至少你們已經知道這東西的確有用了!」 儘管查理親眼看到使用漁網的效果,他還是沒有把握自己能做到。 他對艾伯說,「我怎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我以前又沒做過這種東西,而且,我一肚子餓,就沒法子把事情做好。一想到就緊張得發抖,我很可能在漁網完成之前,就已經餓死了!」 此時貝克提出另一項建議。「好吧!小氣鬼,所以你是不肯幫我們囉!我了解了。這樣如何,在我們製作漁網的這段期間,把你的存糧借給我們吃,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在工作的時候餓死,之後,我們可以拿多捕到的魚還給你。」 雖然這個構想要比出借漁網更吸引艾伯,他的心中還是充滿疑慮。「可是,要我先借魚給你們吃,誰知道你們會不會乾脆休息一天,躺在海灘上曬太陽!就算你們自己動手製作漁網,也不保證一定管用。不管是以上哪一種情況,你們都沒有辦法把魚還給我,害我平白失去存糧!你們得想出更好的辦法。」 查理和貝克不得不同意這項說法。他們知道這樣的要求對艾伯一點好處都沒有。但是,可以多捕一條魚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沒多久,他們便想出一個誘使艾伯答應冒險的方法。 他們精打細算、努力想著,最後,一個財務概念就此誕生! 貝克走向艾伯、對他說,「讓我們談筆生意:你借我們一條魚,我們還你兩條。這是百分之百的利潤。在這樣的荒島上,哪裡找得到如此豐厚的報酬呢?」 艾伯被說動了,「現在我有興趣了!」他真心誠意地說。 艾伯在內心盤算著,「假如借他們兩條魚,我就能拿回四條。我什麼都不做,就平白多兩條魚。我將成為魚界大亨!」 或許會有人覺得艾伯過分了點。如果在好萊塢電影裡,他現在可能正玩弄著那油光的鬍子。他靠壓榨別人的勞力來賺錢,踩在別人的肩膀上致富! 不過,這樣的想法站不住腳。就算艾伯一心只想著賺進大批大批的魚,但他的「貪婪」─我找不到更好的字眼─卻為他帶來了原本不可能獲得的利潤。 我倒要提醒讀者,艾伯不一定要答應借魚。他還有其他選擇,包括以下四種做法: 1.他只要把多餘的魚好好存放,以備不時之需。這是最安全的做法。此舉保證他不會有任何損失,不過,他的存糧當然也不會增加。 2.他可以好好享用存糧,日日飽餐。 3.他可以開一家漁網租借公司。他估算,只要兩天只吃存糧,就能再做出兩把撈網。 然後,他可以把這兩把撈網租借給貝克和查理,每日收取半條魚的費用。兩人每天各付半條魚給艾伯,他不用親自抓魚,也可以獲得溫飽。這樣就能提早退休囉! 另一方面,貝克和查理拿著借來的新漁網,每天可以抓到兩條魚。扣除每日半條魚的租金後,還能留下一條半的魚,比不用漁網時多出了百分之五十。堪稱雙贏。 這麼做雖然很吸引人,但艾伯發現這個邏輯有漏洞。貝克和查理可能只租兩天,然後就趁有存糧時自行製作漁網。如此一來,他只賺進了兩條魚⋯⋯風險不小! 4.他可以借兩條魚給貝克和查理,並索取百分之百的利息。如此一來,如果他們依約定支付全額利息,他就可以拿回四條魚。但還是會有賴帳的風險。 做決定⋯⋯做決定⋯⋯做決定! 總而言之,艾伯(和人類社會)有五種處理儲蓄的方式: 1.繼續存放存糧。 2.吃掉存糧。 3.出借存糧。 4.把存糧拿去投資。 5.綜合運用以上四種選擇。 毫無疑問的,艾伯最後會根據他對於風險和報酬的渴望做出決定。不過,不管他怎麼做,都對島上經濟有利,而且也不會造成鄰居的負擔。 最後,艾伯決定採行借貸方式。檢視現實 由於艾伯有借貸的意願和能力,貝克和查理現在終於有漁網可用。每個人都能使用漁網,這也讓全島的漁獲量從每日三條變為每日六條。經濟規模倍增,前途光明燦爛。 不過,變化的原因不光是因為這三人對於他們艱苦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滿。他們的飢餓(經濟術語稱為「需求」)可以刺激經濟成長,但還不足以達到目的。 想要更多是全人類的天性。不管我們已經擁有多少,都還想要更多。也許不是更多東西,但我們絕對會想要更多時間、更多樂趣,以及更多選擇,這些都需要更多資本。艾伯、貝克和查理三人對魚渴望已久,不同的是,現在他們終於能夠提高生產力來滿足需求。 有了額外的漁獲,這三人每天終於能夠多吃一條魚。可是,經濟不因他們吃的更多而成長。他們能吃更多是因為經濟成長。這是個簡單的概念,但近代經濟學家卻扭曲這個簡單概念,著實令人咋舌。 經濟學家多半認為,只要給人們更多錢花用,需求就會增加。可是,這麼做改變的不是實質需求,而是人們在已經生產的物品上所花費的額度。唯有增加供給,人們才能真正獲得更多需要的東西。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艾伯似乎在利用他的優勢來壓榨窮鄰居。的確,他不用工作就能獲利,但並不表示他不勞而獲。艾伯獲利是他甘冒風險的代價。更何況,他的獲利能力並未阻礙同伴進步。 由於艾伯想要運用儲蓄來賺取利潤,貝克和查理因此有機會在不餓肚子的情況下製作漁網。如果他們成功,則他們不用忍受飢餓,就能改善經濟前景。剩餘的漁獲都可以成為額外收入⋯⋯更貼切的說,魚油。屆時,他們將擁有額外資本。如果他們失敗,就無法償還貸款,艾伯只能苦吞損失。 基本上,只有借方獲利,貸方才能獲利。 當然,也有人否認這是雙贏局面。萬一貝克和查理看到艾伯突然致富、心生忌妒,而強行要求分一杯羹呢? 請設想以下不同情況: 貝克苦惱地說,「你看那傢伙穿著華麗的棕櫚葉燕尾服作威作福,而我們每天還是得和那些滑溜溜的魚苦戰。那傢伙難道不知行善嗎?他就不能送我們一、兩條魚,讓我們偶爾休息一下嗎?他已經有成堆的魚了,就算少了一條,他也不會發現。」 查理附和道,「分享你的財富,老大!」 或是另外一種情況: 假設艾伯對於自己比其他人富有心生罪惡,禁不起抗議而送魚給他們吃,完全不求回報。那麼,貝克和查理會如何處置這天上掉下來的魚呢? 如果完全不用償還,他們很可能會利用這份禮物來增加休閒時間。雖然休閒無罪(事實上,這是多數人類活動的目的),但貝克和查理去度假,島上的漁獲量一條也不會增加。因此,儘管慈善的做法聽起來比較高尚,也會讓艾伯更受歡迎,但卻無法像借貸生意一樣帶動經濟成長。 歸根究柢,凡是能導致抓到更多魚(產量)的事情,都對全島有利。漁獲越多,每個人就可以吃得更多,也就有餘裕做點捕魚以外的事情。或者,也許什麼都不做。檢視現實 有些人不免納悶,如果艾伯是個貪得無饜的人,只會利用他的新財富讓自己變得更富有,會是什麼情況。 這真的是件危險的事情嗎?如果讓他存糧增加的唯一方法(自己不付出勞力),是提供給其他人使用,那麼,他有什麼理由死守所有儲蓄呢? 若不這麼做,他的財富只會持平,或者因為自己用掉而不斷縮水!私有資本主義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強迫那些原本只為私利而努力的人,盡力提升他人的生活水準。借鏡 財富多為相對的概念。在生產量不大的原始社會中,即便是首富,其物質生活也遠比不上工業化經濟中的窮人。中古世紀時期,即使是位高權重的國王,也無福享受今日人人視為理所當然的基本便利設施,例如中央空調、沖水馬桶,以及冬天的新鮮蔬菜。儘管貝克和查理想像一天吃兩條魚已經是最大的奢侈,但以我們的觀點來看,這樣的生活一點都不吸引人。 可是,有些人覺得財富還分等級,是很不公平的事情。他們之所以感到不平,主要是因為他們堅信,富人致富是由於搶奪他人財富,並且因此創造出窮人。在現代經濟學中,甚至有人把這種想法稱為「勞動價值論」。該理論主張,利潤之所以能被創造出來,是因為給付勞工的薪資遠低於他們的價值。以這種觀點來看,不管是艾伯還是大型集團,企業家的唯一致富之道,就是讓他人貧窮。 這種想法完全是道德上的矯揉造作,根本與事實不符。富人之所以致富,是因為為別人提供價值(至少一開始是如此)。如果他獲利,也是因為他提供的服務對別人有價值。 如果艾伯是個惡霸,只想每天從鄰居手中奪取一半的漁獲,那麼,我們的確可以說,他的相對財富是從壓榨那些相對貧窮的人而獲得。不過,強迫別人去做不符合他們利益的事情,這樣的行為並不會提高全島的生產力。他奪走別人的漁獲,整座島嶼的產量依舊和以前相同。而且,整體產量說不定還會下降,因為當被壓迫者發現勞力成果被人奪走,就會少努力一點。 歷史上充滿許許多多這類高壓脅迫的事例,像是奴隸制度、農奴制度和農民身分等等。雖然勞工在自身利益被剝奪時也會為掌權者工作,但如果能因付出勞力而受惠,則更會努力工作。 只可惜,在全球歷史當中,很少出現全面性經濟自由的例子。不過,若准許人們創造自身利益,生產力就會迅速增加。 信用的運用,是經濟自由造福每個人的最佳範例。只要借款者和貸款者能自行談定條件,整體結果就會很成功。然而,我們稍後會談到,借貸市場會因外力而扭曲,此時,災難便會接踵而至。
從前、從前,有三個男人─艾伯(Able)、貝克(Baker)和查理(Charlie)─住在一座孤島上。這裡不是什麼熱帶天堂,而是個貧脊荒島。尤其是,島上可以吃的食物非常有限,其實就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魚。還好,島的周圍有大量魚群,一條魚就足以餵飽一個人。可是,在這荒蕪之地缺乏任何先進的捕魚技術。這些人充其量只能跳入海中、徒手去抓水裡滑溜溜的魚。他們三人使用這種差勁的技術,每人一天只能抓到一條魚,勉強獲得一天溫飽。這項活動就是島上經濟的一切。起床、抓魚、吃魚、睡覺。雖然了無樂趣,但總比坐著等死好多了。於是,在這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