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陳永興(高雄市衛生局長)
本書呈現台灣歷史多元面貌與民眾生活百態,圖文並茂令人回味無窮。
吳豐山(公共電視台董事長)
能夠回味過去,才能策勵將來,也才能惜福感恩,共晉安祥和諧;莊永明先生誠有
心人也。
陳菊(勞委會主委)
回味過去,和眺望將來一樣米百樣人,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甘美的豐富;本書給我這種感覺。
可樂王(圖文作家)
以台灣為主體進行本土圖文思索的展現與啟蒙,在本書表露無疑!
凝視黑白分明的台灣庶民史
文◎晏山農/新新聞914期〈2004年9月9日~9月15日〉
向來,有關台灣的面貌與詮釋始終岐異不斷,卻也非常一致。怎麼說呢?所謂岐異,指的是因為統獨立場不同,所以對於歷史事件的定調不免各說各話;而一致者,就是統獨雙方儘管存著你死我活的聖戰信念,但都不約而同地把台灣推入「宿命」迷宮。
統左如陳映真,直把台灣看做孽子稚兒,若不投入母親──中國的懷抱,命運必是夭折難產;而向來鄙夷輕蔑台灣不遺餘力的李敖,則全然把台灣的一切視若南朝煙花,毫無價值可言;至於八○年代初詹宏志關於「邊疆文學」的話語,二十多年來也始終迴繞在不少人腦海。統派眼中的台灣,總不脫邊陲、小朝廷格局。反觀獨派光照下的福爾摩沙,雖然偉岸的主體性不斷堆疊上去,但無所不在的悲情、孤兒意識、分類械鬥曲調,卻讓人深陷無間道的夢魘中。
台灣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時間短淺
於是,統獨看待複合多變的台灣,竟都顯露相同的死角:台灣是悲憐、強權操弄下的存在體。原因很簡單,因為統獨多由上層菁英的眼光著眼,少了庶民生動靈活、色彩繽紛的身影,難免就一廂情願、孤注一擲。準此,遠流出版社一套三冊的《台灣世紀回味》,就有著打開另道視窗,呼吸新鮮空氣的澄淨作用。
其實,捕捉台灣庶民生活的紀事影像,我們還是得佩服日本人。從早期官方田野調查而來的《台灣慣習記事》、《台灣私法》,到伊能嘉矩的《台灣文化志》確立出嚴謹的學術標竿,其後片岡巖的《台灣風俗誌》、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直到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諸民間學人主其事的《民俗台灣》,這些豐碩的成績往後好長一段時日始終庇蔭著相關的研究者──這也顯示台灣本土的研究工作者怠惰良久。
可是,日本人的研究終究有其本位,能實事求是、客觀陳述就夠專業,遑論同情理解台灣人;況且這些文本的年代都已逾一甲子,從農業社會躍入工業社會,再到瞬息萬變的消費社會,庶民步調、影像的變異豈能以道里計。同時,直到九○年代以後,台灣史的鑽研才得以「正常化」,至於跨越意識形識的高欄,開闢庶民文化史的新取徑,時間更沒超過十年。也就因為時間短淺,若能和時間賽跑進行田野調查,把耆老、文物、影像搶救出來就屬萬幸,此刻我們對庶民文化史尚無力提出完整有力的論述出來。理解這樣的主客觀限制,我們再進入《台灣世紀回味》的世界,就較容易看清它彌足珍貴之處,以及有待進一步探勘之所在了。
歷史相簿是鄉愁懷抱之所在
《台灣世紀回味》依政經篇「時代光影」、生活篇「生活長巷」、文化篇「文化流轉」三部曲,將政權更迭、選舉、產業、金融貨幣、交通、旅遊、流行時髦、商品買賣、建築、醫療保健、傳播媒體、出版、戲劇、歌謠、教育、體育、生態……等二十類範疇納入歷史舞台。這嶄新的舞台使帝王將相、貴冑富豪讓位,或左或右的悲劇英雄也不能獨領風騷。本是瘖啞的庶民似乎緘默依舊,實際卻像默劇,卓別林的肢體動作遠勝萬千演員的嘶吼,《台灣世紀回味》的舞台搭景不錯!
不須言說,透過各式證書、收據、郵票、車票、發票、入場券、電影本事、明信片、廣告、照片……的蒐羅排列,這套書呈現出「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視覺驚喜。藉著系統分類以及精練的文字補述,百多年來台灣具象的庶民史,就活生生地展露於眾人面前。這些視覺影像或是已列經典的歷史相簿、或是你我鄉愁懷抱之所在、或是依然璀璨光照的流行物事,也可能是人們向來習以為常,經由系譜排比後赫見新義。鮮明的視覺呈現,既是總策畫者莊永明先生個人嗜好,也是新世紀台灣人要和世界同步的必備精神食糧。
猶如台灣這二十多年的政治社會轉型,是不斷壓縮、速食成長的結果,主客位移帶來的變異、適應問題總讓人喘不過氣來。同樣地,本套書就像庶民文化博物館的平台化,每一幀影像都滿載著故事傳奇,可以代代傳頌;但,太盈飽耳目、太綺麗風華,對多數人而言,竟成為負荷!因為文化的反思與再造,是需要時間的沈澱與群己的對話辯詰,而這些條件在台灣都還屬奢侈品!所以,這套書固然得到極熱切的好評與掌聲,具體閱覽與回應卻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其實,這套書該如大河劇潺潺而流,不能急於囫圇吞棗。五顏六色的視覺呈現確實會讓人目為之一眩,此時最需要的是凝視!尤其,是凝視斑駁、模糊的黑白影像。關於視覺影像的凝視,不得不提上個月甫行過世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我的意思並非要拿《台灣回味》和布列松作品一較長短,而是大師作品早已逾越時空的限制,凝視良久之後會讓我們頓悟黑白照片在歷史詮釋上的驚人效用。
眾所周知,享有「新聞攝影之父」美譽的布列松,一生以手動的萊卡相機,用著「決定性的瞬間」的理念拍攝出無數黑白經典照片。他排拒官式場合,流連於街弄市集間,捕捉最自然的庶民寫真。從西班牙內戰、二次世大戰到國共內戰,布列松都以同情、旁觀的手法忠實記錄庶民觀點。例如:一九四八年於南京攫取小孩懼怖神情的〈苦難的眼睛〉,四九年上海〈軋金子〉狂潮、北京〈門裡門外〉的貧富對比,較之千言萬語更能道出國民黨潰敗之因。布列松鍾情層次分明的黑白照,不僅於形式美學的嗜好;更因為自然、無飾的黑白照如同版畫一樣,最能翻轉菁英史觀,讓庶民意識可以轉化為時代的革命力量。
黑白影像是台灣文化困境的解咒祕語
《台灣世紀回味》也有多幀傳神的黑白照片可供我們凝視!像傅良圃攝製的小孩獨對行軍隊伍的畫面,疏離無助的庶民/流動的軍事集團之對比,完全把台灣人的無奈與希望〈小孩終會長大成人〉流露出來。所以若能凝視令人印象深刻的幾楨黑白影像,歷史的縱深和橫向的社會經濟布景瞬間就會在腦海重組,透視未來的信心也會慢慢形成,所以當喧囂漬味已然入侵的八○年代,捕捉社會底層的《人間》雜誌何以捨彩色就黑白,其因在此。我們總期待人生「由黑白變彩色」,但就歷史詮釋的角度,則是「由彩色轉黑白」才是識途老馬。
其實,《台灣世紀回味》本不該止於三冊,因為就食衣住行育樂等面向觀之,飲食作為生活大宗,是絕不能置若罔聞。特別是台灣的飲食文化集中國大江南北之大全,綰合歐美日中之精華,小吃尤其名聞寰宇,所以要談族群融合,談文化自創與全球化,捨飲食就不免緣木求魚了。如今,在飲食文學、文化稍植厚基的今日,要煉石補台灣庶民史之漏缺應非難事!
因三一九而藍裡藍氣、瘋魔不止的羅大佑說「不管藍綠,祇問黑白」,若我們平心靜氣不鑽牛角尖,真把心思轉移到庶民文化的探勘經營,那麼,凝視百年來的黑白影像,台灣路總會柳暗花明又一村。沒錯!「不管藍綠,祇問黑白」當真是解台灣文化困境的解咒祕語;瘋魔由他,我等就攜手前進陽關道。(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
媒體推薦:
《中國時報》《聯合報》好書推薦
‧2011.06.20《商業周刊‧alive優生活》283期:封面故事〈台灣故事輕鬆遊〉專訪莊永明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緣起】黑白的印象,彩色的回味
在光陰導演的催促下,「20世紀」百年大戲已經落幕、進入歷史了。這場戲,關乎地球上大多數人的生存與權利,以及對未來幸福的追求。其劇情高潮迭起環環相扣,精彩的程度與變遷的速度,遠遠超越此前的任何一齣戲。
我們的台灣,從來不曾在世界舞台上領銜主演,卻經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經濟領域的表現,屢屢教人刮目相看。即使內裡的傷口疼痛,演出始終賣力。努力生活、跨越障礙,正是台灣最可貴的演出。這些足跡的留存,無論形諸於個人傳記或總體性的歷史記述,這些年來,坊間見到不少可貴的出版,遠流也參與了一部分。
自1975年遠流成立以來,在台灣歷史文化領域的出版表現,深獲各界肯定。因為,除了作者用心經營的內容深度,還有編輯群的精心調理,為閱讀的意趣加料、提味。因此,出版《台灣世紀回味》這系列圖文並茂的書,便是立意要將真實的百年人間事、奮鬥的智慧重新歸整。體例上,大膽採取主題式的編排,捨去流水帳式的編年紀事,提供予關心台灣的人,加以審視、回味。
100年的台灣生活累積了怎樣的香醇芳味?台灣人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斷地創新紀錄、創造第一?在《台灣世紀回味》Vol.2:生活長巷裡,硬體如交通建設、屋宇樓房的興築、醫療網路的闢設,軟體如時尚的陣陣風行、飲食文化的多元發展,都是我們駐足回味的起點。
為此,遠流特別邀請台灣最重要的收藏家、同時也是文化研究者的莊永明先生,來和我們一起策劃編纂這系列《台灣世紀回味》專書,以生活的角度呈現西元1895年至2000年百餘年來台灣的政治、選舉、經濟、產業、交通脈動、旅遊、消費、流行時尚、教育、文化、博覽會等近20個領域的發展軌跡,便格外具有意義。他的關懷,向來以台灣為重心,觸角則延伸至與台灣息息相關的世界局勢、時代背景;他的收藏,使書齋成了書災;他的解讀,則帶領讀者重新探索文物的真味。
《台灣世紀回味》關懷的面向多元、材料繁多,我們耙理出三個方向:《台灣世紀回味:時代光影》《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分為三部陸續出版。書頁中飽含各色圖片與物象,風格屬於富有溫度的人文與生活記憶,而非昔時統治階層需求的、傳統的沈重嚴肅冷硬的大歷史書寫。說得確切些,不但網羅了近期的時代特色,即使舊時代褪了色的印象,都因莊永明先生與視覺書編輯室同仁們的綿密編織和解碼而鮮活起來,回復了自身的色彩與光芒。
透過版面編排的活潑靈動和豐富多元的圖像──地圖、證書、攝影照片、明信片、郵票、畫作、物件、宣傳品等等,讀者可由身邊事物著手,盡情地翻閱100年,輕鬆加入回味20世紀的陣營。畢竟,在遠流這所無圍牆、無界限的學校裡,我們可以樂在知識,樂在展讀各式歷史資料,也樂在不同見解之間的交流與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