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旨在開顯眾生皆具的般若智慧。 善性導師以實證體悟,明示其關鍵密碼,俾使讀者契入經義,掌握具體修行方法。
佛陀所講的每部經典,對不同根器、因緣的眾生,都有其不同深義。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假設沒有實證,而僅是文字解,那對於眾生不僅幫助極為有限,甚至誤導眾生!
善性導師直示,每部經典主要講三個東西:
第一,講法,就是心法。弘法者要把真正的經義,把佛的本懷,儘量想辦法讓眾生聽懂,於是就成為了「心法」。
第二,佛經的出現就是為了眾生的解脫,所以要想辦法引導眾生,讓眾生有個目標,那個目標就是「解脫」。
第三,還要讓眾生了解這部經的「修行法」是什麼,要怎麼修。
所以了解《金剛經》之後,思想觀念提昇了,接下來還要懂得怎麼實踐力行,才能達到最終目標。
作者簡介:
所謂「凡情不礙聖智,聖智不出凡情」,在平凡、平淡、平實的現實面貌之下,往往蘊藏著珍貴罕見的般若智慧。
善性導師四十五歲起,開始從宗教的角度出發來探討人生。首先涉獵仙、道家之學,遂又延伸至佛教領域,先後接觸淨土宗、密宗、禪宗等義理與修行方法,但因深感理事未能圓融,解行無法相應,乃亟思突破。
約兩年後,因緣際會得以接觸佛乘宗的理論與修行法,深覺法喜充滿。尤以佛乘宗講求心理與生理功課同時併進,而體悟到身心互為影響之深遠。進入佛乘宗約一年,奉師命初轉法輪,為學員授課。由於歷代 祖師的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當時竟出現「動、涌、起、震、吼、擊」等六大震動之瑞相,在場學員深感不可思議!另,半年後,一次於行進間默念九字禪,頓時進入「念佛三昧」,初證體相一如、時空統一之殊勝境界。
導師在歷經十多年的內省、苦修後,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因悲心故,廣開方便之門,將可貴的修行體悟與社會大眾分享,期盼眾生有朝一日能撥雲見日,同證佛果。
導師特別提出「自求內證」之七大前提為:
1、 建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人生觀。
2、 凡事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3、 應力求統一,不要與別人對立。
4、 心地光明,事無不可對人言。
5、 盡量累積福德,減少修行障礙。
6、 確信自己的自性(功能),與大自在王佛、諸佛菩薩的法性、佛性(功能)等無二別。
7、 勿繫塵勞,精進歡喜。
章節試閱
金剛經大義講述:
.看經典不要被文字所限制,你要直觀經典的精神所在,才不會被誤導;其實不是別人誤導你,而是你自己誤導自己。
.佛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身相見如來嗎?」就是你可以用你動意識的這個肉身,去見如來嗎?見什麼如來,是見 釋迦牟尼佛嗎?不是。這主要是講,你一直不停動念頭的話,你有一天可以解脫嗎?可以把你的佛性功能呈現出來嗎?當然不行。「如來」講的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它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所以稱為如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我們經常引用,我們學員約有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三十,在修行過程中經常產生各種的相,有些人看到光,有些人看到菩薩,有些人看到佛,有些人看到蓮花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佛陀告訴我們,看到這些相的時候要怎麼樣呢?要把這些相打掉。這些相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現象,現象就是物質,所以這個層次就低。只要出現這東西,不管它叫物質、叫現象,或者叫任何東西,這表達一個什麼訊息呢?表達你動了意識,才會見到這些東西。很多人看到光,看到佛菩薩就非常高興,以為自己終於快要成佛了,他不曉得自己是離「體」越來越遠,離成佛這個目標越來越遠了,正好跟成佛背道而馳!你只要看到任何的光,任何的菩薩,任何的境相,你住在上面的話,那就表示你念頭動得更多了,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叫什麼呢?叫頭上加頭,頭殼上再加一顆頭,就是念頭不停的增加。頭上加頭,你想也不錯啊,最後變成三頭六臂,那可就慘了!以前我們以為三頭六臂是好的,學佛後才曉得原來三頭六臂是不好的,頭越多顆表示念頭越多,不是嗎?
所以這部《金剛經》的好,它好在哪裡呢?你看,才講到「如理實見分第五」,就已經講到這些重點了,這對我們修行來講,就是一個很好的警示。在修行過程中,不管你在打坐,或安安靜靜的在那裡躺著,或做任何事情,出現任何境相時,辦法只有一個,該怎麼做呢?念九字禪把它打掉,越快越好;因為境相越多就表示念頭越多。但這個講得簡單,要做到卻很難!
我跟各位報告,修行不是說你一邊念佛、拜懺、打坐,一邊想著要吃冰淇淋等等的,那就沒有什麼用處。你看禪宗行者都很會修行,尤其是六祖以前的大德都非常厲害,真正會修行的人,他根本不搞這些東西,當下念頭不動就是不動,所以他們連「座中修」都不用了。我們現在還要打坐,禪宗打坐那已經是六祖以後的事情了。
一般在顯教是從「座中修」開始,一步一步來。先練習打坐來穩定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念頭,等這點做到了,才去看其他事物等等,看自己還會不會動念頭,要這樣一步一步來。這也是「次第」之一,每個人在這方面的次第不一樣,所以自己要擅於安排,最主要就是讓自己怎麼樣能不住在這個現象上。所謂不住在現象上,就是讓自己看到現象時,念頭不會持續下去,甚至不會去動念頭,每天這樣練習,這就叫做「歷緣對境修」。這個功力就高了,禪宗行者下手處就是如此,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我們不停的動意識,是不可能把我們佛性的功能顯現出來的。
修行重點整理:
此外《金剛經》也提到修行過程中有四個很重要的偈: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這句話對打坐修行的人特別有提醒作用。很多人在打坐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幻象,比如看到光,看到佛菩薩的相等等,幻象產生以後,就會「住」在這個幻象上,這樣就麻煩了!其實這些都是假象,都是表面意識與潛在意識所產生的作用,以唯識學來說就是所謂的獨影境和帶質境。
獨影境,比如大部分打坐時,你看到 觀世音菩薩的像,那個像是你這一世曾經見過的,有一天在打坐時它突然出現,就是平時看到的那個像,這就是「獨影境」。帶質境,你看到的那個像,是這一世從未見過的,這是因為在過去世、在潛意識裡曾經見過,這就是「帶質境」。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在「應無所住」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相,無論是任何的相,它都是虛妄的。如果隨時能有這樣的警覺性,有一天就有機會見到本性,就可以把佛性的功能開顯出來。(略)
關鍵密碼:
最後,在此做個結論,整部《金剛經》最重要的觀念,也就是「關鍵密碼」的部分,就是體和相,以及由相入體方法論,是整部經典重點所在。
第一,講「相」,相是無常、不停變動的。
這一點最重要,就是對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樣的思想觀念要認知,這觀念就是要解決「有為法」的種種問題。有為法就是所有宇宙的物質現象,這個全部都要解決,我們要認知「所有宇宙的物質現象,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要建立起這樣的思想觀念。假設這正確思想觀念沒有建立起來,那麼我們前面所講的布施,以及修行路上你可能遇到的一些境相,你就做不到或者丟不掉,所以這觀念要趕快建立起來。(略)
金剛經大義講述:
.看經典不要被文字所限制,你要直觀經典的精神所在,才不會被誤導;其實不是別人誤導你,而是你自己誤導自己。
.佛說:「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以身相見如來嗎?」就是你可以用你動意識的這個肉身,去見如來嗎?見什麼如來,是見 釋迦牟尼佛嗎?不是。這主要是講,你一直不停動念頭的話,你有一天可以解脫嗎?可以把你的佛性功能呈現出來嗎?當然不行。「如來」講的就是我們佛性的功能,它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所以稱為如來。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
作者序
我這一生要講的經典大概三部足矣,《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除非另有因緣。今天就是為了符合因緣上的需求,所以把《金剛經》真正的內涵與大意再與各位講述一遍。
禪宗早期依據的是《楞伽經》,但《楞伽經》很深,其深意甚難明白,某些部分等同《華嚴經.十地品》,探討的是初地、二地至十地菩薩的境界,這是真正的實證境界,所以甚難明瞭,更不曉得怎麼樣從《楞伽經》來了解如何修行。自從五祖弘忍大師把《金剛經》傳給六祖惠能大師開始,《金剛經》就成為最重要的一本經典了。
《金剛經》是最偉大的譯者鳩摩羅什所翻譯,大藏經約有百分之七十是他翻譯的,其文筆流暢、辭藻優美,最重要的,他是一位實修實證者。真正的實證者才有辦法掌握經典的精神與靈魂所在;假設不是的話,那也不過是依文解義,文字解而已。文字解,就是世間法的知識、經驗、學問而已,對眾生的幫助非常有限。
原本《金剛經》並沒有分章節,梁武帝時代昭明太子將經文分成三十二個段落,這應該是滿理想的,後人因而延續這樣的分法。梁武帝篤信佛教,再加上身邊又有兩位高人—— 傅大士與誌公和尚,因此昭明太子想當然爾在佛法上有其獨到之處。
此經輾轉到了末法時代,這時代的眾生修行想要成就,比登天還難!雖然學佛修行的人很多,比例超越以前各個年代;但成就者比例之少,也是前所未有的。末法時期的眾生,一邊學佛修行,也應該一邊自我檢討才對,為什麼學佛的人如此多,但成就比例這麼少呢?最主要當然就是因緣、根器的問題。
無論是世間法或是修行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因緣、根器,因緣、根器高的人,兩三下子就解脫了,所謂上根者就是如此;而中根、下根的人就有得苦了,所以要很努力才行。但即使很努力,也未必能成就,因為修行過程中有很多訣竅,那些訣竅其實很簡單,但是眾生卻抓不到。為什麼會抓不到呢?因為受到「我法二執」的限制與影響;你看,修行和世間法不也是一樣的嗎?
以世間法而言,你有沒有發現,很多事情看別人做得順順當當的,但是奇怪,自己怎麼就是做不好!比如以炒菜來講,每次看到我內人,也就是你們師母,兩三下就炒好了,而且味道這麼好!我也曾試過,但怎麼都炒不好,所以包括我自己也受到限制,這就是還沒抓到那個訣竅。
各位是否也有哪些事情做不好?假設沒有的話,那你差不多成佛了,所以做不好是正常的。佛法要義就是要我們達到一個甚高境界,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以至全知全能,那種大自在、大圓滿的聖境界。但那樣的生命境界,一般眾生很難體會,因為不能體會,而且很多事情都做不好,所以往往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小小的難關,都滿難度過,煩惱痛苦好像影子一般,隨時就在身邊,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假設不會這樣的話,理論上應該沒有佛經了,佛經就是因為眾生的煩惱痛苦而有的。眾生可能沒有想到,因為他的煩惱痛苦而產生另外一個德,這個德就是讓佛陀把佛經帶給我們;佛陀看到眾生有這麼多的煩惱痛苦,因此開始祂長達四十九年的弘法任務。
至於講《金剛經》的年代,我並沒有特別去研究,因為這是比較小節的部分,我們重點應該擺在此經對眾生真正有幫助的地方。但雖然這樣,也大約可以推測佛陀講此經應該是在五十歲左右,因為那已經是「般若時」了。 佛陀開始講《大般若經》那段期間就是所謂的「般若時」,講了二十二年之久,約從五十歲講到七十二歲,真是苦啊!
佛陀那個時代,五十歲就已經滿老了!不要說當年,先父五十歲那年,有一天晚上,我看到他的身影,突然覺得怎麼變得這麼老!你看佛陀五十歲左右才開始講《金剛經》,拖著那年邁的身軀,為的只是給眾生一個身心安頓之處,光是這一點,就是眾生必須學習的地方。雖然我們無法一下子就學習到佛陀的思想觀念,但是我們從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佛陀的行為、語言,難道我們不能從祂的行為、語言開始學習嗎?
假設佛陀活在現代,你猜祂會不會闖紅燈,會不會穿越馬路,會不會亂丟紙屑呢?肯定不會!那麼我們說要學佛,我們有沒有穿越馬路,有沒有闖紅燈,有沒有亂丟紙屑等等呢?這些很快就一目了然了,所以佛經哪裡需要講,每個人只要有覺察自己的功夫,佛經俯拾皆是啊!不管是人、事、物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更何況佛乘宗門人上課那麼久了,都曉得佛性是充遍整個法界的,所以你就從充遍法界的人、事、時、地、物下手,就可以學得非常好,佛陀不也是因為這樣而成就的嗎?
話雖然這樣講,即使是以前唐宋時期或更早的梁武帝時期,成就者那麼多,但要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仍然是妄求,仍然是不可能的任務,所以不得不講一些經典,來點撥眾生,看看在講經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這樣的因緣、這樣的契機,來引發眾生的善根,進而好好的下大決心,來學習佛陀的思想觀念、行為、語言。能夠這樣的話,理論上從這一刻開始,幸福就已經降臨在你的身心上了。
為什麼今天現場會有這麼多人來聽《金剛經》呢?表示大家對此經有很多的憧憬,恐怕也有很多的幻想──我會不會因為聽此經而開悟呢?假設因為聽經而開悟,那麼你歷劫累世所種的善因、所結的善緣,那真是不得了的善因善緣,才有辦法這樣。話雖如此,基本上講經、聽經,就已經種下甚深善因,結下甚深善緣,還要如實了解這部經典,更重要的是,了解以後必須「如法修行」,才能真正蒙受法益。
我這一生要講的經典大概三部足矣,《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除非另有因緣。今天就是為了符合因緣上的需求,所以把《金剛經》真正的內涵與大意再與各位講述一遍。
禪宗早期依據的是《楞伽經》,但《楞伽經》很深,其深意甚難明白,某些部分等同《華嚴經.十地品》,探討的是初地、二地至十地菩薩的境界,這是真正的實證境界,所以甚難明瞭,更不曉得怎麼樣從《楞伽經》來了解如何修行。自從五祖弘忍大師把《金剛經》傳給六祖惠能大師開始,《金剛經》就成為最重要的一本經典了。
《金剛經》是最偉大的譯者鳩摩羅什所...
目錄
著者簡介
緣起
金剛經大義講述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關鍵密碼
金剛經經文
附錄:般若心經妙義略述
著者簡介
緣起
金剛經大義講述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