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作者謝錦,體驗多年的分享之作。
邀請你「歸零閱讀」,重新解讀文學,深刻認識自己,看到迥然不同的風景。
謝錦式的傳奇,在輔大的LA306教室已不復見。但是傳奇沒有消失,而是走入書裡。這回,謝錦要以教練的身分,用對話的形式引導你和文學發生最刻骨的關係。
文學就是人生,人生即文學。
讀懂文學,可以認識自己、看懂世界。
何謂文學?我是誰?文學與我又有何關係?
我們和文學見過面,卻不太認識它;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常常忘了自己是誰。本書藉由「入門篇」打開文學的大門,並透過「基礎篇」探討閱讀作品時一些較為原則性或觀念性的議題,鍛鍊眼光,提升能量,看透自己、看穿世界。
文學是絕妙的生命入口。本書從詩、詞、曲、小說引你看到內在的自己,真誠的重新面對自己。
作者簡介:
輔仁大學英文系中文教師,人稱謝錦。
他是個眼睛會亮的人,能夠看穿假象,直指核心本質。難怪他總是能撥動靈魂的弦,啟動內在的觀照與對話。
在三十三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給學生一項大課題:「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玩雙贏的遊戲。」將一般學生視為「營養學分」的中文課,變成一堂如禪宗棒喝的「生命成長訓練課程」,直指靈魂核心的教學與詰問,啟發無數的學生。
謝錦的教學是一則傳奇。
他是最多人恨,但也是最多人愛的老師。上他的課最辛苦、最難修,卻也收穫最多、影響最深遠。學生總是說不清他究竟是無情難溝通,還是溫柔多情又最懂你的心。總之,謝錦就是這樣抱著對人的愛與熱情,用一種堅持、不妥協的態度,創造出一片獨特的課堂風景。
一名學生這樣形容謝錦的影響:「就像一根釘子釘在身體裡面。」
另一名學生則說:「謝錦的課是民族靈魂的改造工程。他引發狹隘且積習深厚的年輕人脫去身上的殼,覺察自己在這個時代的位置,找到靈魂回家的路,以及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
謝錦在教學生涯中不曾獲獎,他說:「我做的事就是最好的獎賞。」
目前已退休,但仍未停止教學。他帶領數個讀書會,並不定期舉辦講座,持續從事叫醒靈魂、發現自己,讓人變得更好的志業。
著有《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麥田出版,2010)
導演崔永徽是謝錦的學生,她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將他的上課過程拍成紀錄片《謝錦》,二○一○年春天迄今於全國各大中小學校、教育機構、藝文場所及職場中播放、座談,獲得廣大迴響;該片也於「2010大學生影展」播映。
《謝錦》紀錄片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xiejin2008tw
謝錦名言:
「生命時時刻刻都是選擇!」
「生命不是現在就太遲了!」
「要就會有,沒有但是!」
「勇敢就是帶著恐懼往前走!」
「換一副眼睛,世界就有不同的風景。」
「自己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知識沒有進入生命,不會有力量!」
「忽略文化問題,將在劫難逃。」
「精神死亡就是二十歲死了,八十歲才下葬。」
「想是不會發生什麼事情的!」
「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
章節試閱
讀作品的三層次
讀作品要知道有三個層次:從「語文」、「文學」到「文化心理」,可簡稱作「三文」。
最底層:「語文」,就是要理解字詞的意思。像新豐、遊俠、斗十千,明白這些詞的意思是最起碼的;如果這些詞都不明白,根本就進不去作品,這時候作品和我們是沒有關係的。可要弄懂這些詞義,要費事,會煩,會不喜歡,但不做不行;這就叫「必要的惡」,就是不喜歡卻一定要做。
第二層:「文學」,指門徑、方法。門徑就是知道要走什麼路。方法就是面對作品知道要怎樣讀。有了門徑和方法,才可以找到要讀的作品,知道要怎麼進去;進去以後才可以領受其中的思想感情。思想是要討論、分享的,感情則只能分享、釐清;思想感情都是個人的,沒有對錯,只關乎價值,不能拿來打分數。
最上層:「文化心理」。一件作品可以透過形象表達出一個人的心理,一種人的心理,一個社會的心理,一個時代的心理,甚至是一個民族的心理。一件作品能從形象上升到民族的心理,已經沒有時間、地域的侷限,可以橫被萬里,貫通古今;讀者與之相遇,真有難以言說的激動、感動。
回到王維的〈少年行〉。請問,新豐是指哪裡?
F:註解說是現在陝西臨潼縣東邊的地方。
謝:請問,這個註解對你們有幫助嗎?
F:好像沒有!
謝:「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要學著分辨,有很多註解只是幫我們查資料,並沒有注意要連結到作品,這類註解其實沒有真正的作用。
不明白新豐的意義,那就先放著。請問,咸陽是指哪裡?
F:咸陽在現在西安西北七十里的地方,兩千兩百年前是秦代的首都。
謝:這個註解有用了吧!補充說明一下,「秦」在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字:chin。我去過伊朗,他們聽不懂china
(中國),只聽得懂chin(秦)。這就是從秦代留下來的影響;大家也要知道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遠,「百代皆行秦政治」,他所建立
的帝國體制,延用兩千多年,到現在中國人依然走在這條路上。沒有人能擺脫自己的歷史,這叫做文化宿命。
回來看主題。從修辭角度看,新豐和咸陽是前後對稱的。新豐顯然也是個地名。指哪裡呢?也是指首都。咸陽是秦首都,新豐是西漢首都。西漢
首都在哪裡?
F:長安。
謝:對呀!柯林頓訪問中國從西安進去,這是特意的安排。有人說若要看五千年的中國,要去山西;若要看三千年的中國,要到陝西,尤其是西安;
如果要看一千年的中國,要到北京;要看一百年的中國,要到上海;要看三十年的中國,要到深圳。
那為什麼王維寫西漢首都是新豐而非長安?為什麼不直接說長安美酒斗十千?為什麼王維寫的根本就是當代首都長安的少年,卻要說是秦漢?
F:這是修辭的關係吧!重複寫「長安」美酒、「長安」遊俠,詞與意都相同就浪費且不美了;而且若只寫當代是片斷的,但若寫秦漢的話,馬上變
成縱深一千年,容量變很大。
謝:是啊!縱深一千年,說得好!它傳達的訊息是,在人類生存的情境裡,這種現象不只是孤立的存在當代,而是代代都會發生的。
你們看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盧城(通俗本作「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寫的明明是
唐代的戰爭,為什麼不寫唐時明月唐時關,而要說秦漢?為什麼評論家說這作品寫得好?
我們這樣說,如果戰爭是人類生存無法避免的衝突與苦難的話,他一下就拉到縱深一千多年,表示他說的不是一時一地發生的特例,是用當代事
件來表達「人類生存的共相」。就是這個共相和時空縱深感使詩的容量變大,這就是詩的修辭功能和它的力量所在。
其實新豐指西漢首都是有典故的,這需要更精彩的注解來幫忙。
中國文化是以血緣為中心設計出來的倫理結構,「孝」是核心,所以政治上強調天子以孝治天下。結果劉邦做了皇帝,為了做天下的表率,就將
父母從鄉下(江蘇豐沛)接到長安來享福。老人家雖然開心,但不習慣皇家生活的種種,就吵著要回鄉下。就像如果你在臺北發跡,把父母接到
臺北的豪宅孝養,父母離開大半輩子熟悉的人事地物,其實是非常拘束、非常不習慣的,表面的光鮮亮麗遮不住內心的寂寞和不自由的坐牢感,
久了就會吵著要回家。
這下麻煩來了,小百姓的爹娘跑回鄉下問題不大,皇帝的老子跑回鄉下,劉邦怎麼做天下百姓的榜樣?做不了天下百姓的榜樣,天下不好治理,
那可是嚴重的事。
還好做皇帝權大勢大,就有人替他出主意,說可以按照劉邦故鄉江蘇豐沛的模樣,在長安城旁邊蓋一個新市集。到時候街道一樣,還把爹娘的親
戚朋友鄉親,自家養的雞鴨狗……等當然在內,一起搬到新市集。這樣,爹娘雖然住在長安城旁,也就像住在家鄉一樣熟悉親切,既可以安爹娘
的心,又可以就近照顧,一舉兩得。
劉邦聽了龍心大悅,批示照辦,於是一個新的豐沛就這樣出現了,因為它是像豐沛一樣的新地方,所以叫新豐。因為它就在長安旁邊,所以也拿
來代稱長安;就像你住南部,在臺北市旁邊新店工作,家鄉人問起來,你不會說新店,會說在臺北工作一樣。
新豐搞懂了,才明白王維寫的少年,是指都城裡頭的少年。如果不懂這個典故,就不知道王維寫的是什麼,就會用猜的;猜的和他要寫的完全是
兩件事。這樣就不能和作者溝通了。不能和作者溝通有關係嗎?就像碰到一個人卻無法交流,會有什麼結果、有什麼影響呢?結果是兩個生命世
界無法產生連結,陷於孤獨的處境,不利於生存。
請問「斗十千」是什麼?
G:我查過資料,意思是指酒很貴。它出自三國時代曹植的「公宴詩」:「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一斗酒要十千錢,很貴。
謝:新豐美酒斗十千,用白話說就是都城長安的美酒很貴,就像說臺北的美酒很貴,請問有沒有形象?
H:沒有!它只是一個概念。
謝:沒錯!第二句「咸陽遊俠多少年」呢?已經知道咸陽是地名,代表首都。那什麼是遊俠?
I:路見不平,仗義替人排難解紛的俠客。
J:行蹤不定的俠士。
謝:你們又用猜的是吧?猜的方向有的偏「俠」,有的偏「遊」。如果你看過《史記》的〈遊俠列傳〉,還會加上言必信、行必果的特質。
其實,你們的反應是個常態,但透露了很重要的訊息。除了猜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人常常只看局部,忽略整體。而且很容易將局部和整體
切開,再按自己所知(經驗)詮釋;簡單的說,就是想把外面的世界簡化成自己的經驗。
這裡要鄭重提醒的是,整體觀的重要性,就是要注意局部在整體中的位置和功用。二十世紀現代語言學的祖師爺瑞士的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中有個比喻:字詞如棋子。當棋子不在棋盤上的時候沒有意義;字
詞也一樣,只有鑲到句子中和文章前後才會有意義。
「咸陽遊俠多少年」的遊俠,要放到整首詩中來看才會明白是什麼意思,而不是單獨的抽出來用自己的以為去詮釋。生命中的問題也一樣,要拉
長、整體的看,並直接對焦,面對事情本身,就可以看到、看懂問題。要不然,對不到焦,還東想西想,把不相干的東西帶進來,煩惱就沒完沒
了了。
詩中有什麼條件可以支援我們去瞭解遊俠呢?第一句有很貴的酒,第三句有相聚喝酒的說明,第四句有喝酒的場所—高樓(高級觀光飯店)。誰
在喝酒?第二句有少年,就是少年相聚在高級觀光飯店喝很貴的酒,而且觥籌交錯,high得很(「意氣為君飲」)。他們怎麼來的?騎馬(開著
進口轎車BENZ600)來的。妙的是這些少年年紀輕輕哪來如此的消費能力?不就是家庭背景硬嘛!這樣你就知道遊俠在這裡的意思了吧!就是紈
絝子弟!就是公子哥兒!
整句話說的是首都有很多紈褲子弟;就像說臺北有很多紈絝子弟一樣。請問,這句話有沒有形象?
K:沒有!也是概念,沒有具體的畫面。
謝:第三句「相逢意氣為君飲」,有沒有形象?
L:不太能確定!好像有又好像沒有。
M:我還是認為沒有。只是「知道」他們見面喝酒,至於意氣就更抽象了。
謝:你說得很好!這句是沒有形象的。
那第四句「繫馬高樓垂柳邊」呢?
O:有形象,而且很清晰。裡面有馬、有柳樹、有樓房。
謝:請說清楚一點,把它畫成一幅畫,你會畫成什麼樣子?
N:柳樹在右邊,馬繫在樹幹上,柳樹的正對面就是酒樓;背景是藍天,豔陽高照,光線非常亮,風徐徐吹來,旁邊的湖水清澈,有小小的漣漪。
謝:O,你說說看,你的畫面是怎樣的?
O:在N的基礎上,樓前加一條路,路邊有花草,路上有人走動,還有一小堆人看起來像在吵架。
謝:N和O說的,除了馬、柳樹、樓房是詩句中有的外,其餘都是外加的。請問,形象化的時候那些東西可不可以加?
P:不可以,因為作者沒有給。
Q:我認為可以,如果不加的話,畫面不完整,而且太單調了。
謝:請問,詩句中的事物是不是作者當初所見的全部?
生:不是!
謝:既然不是,是他選出來的,請問,他根據什麼來選?
生:根據他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謝:我們在還原現場,就是形象化的時候,可不可以把作者沒選進來的事物,用我們的方式把它補進去?
生:可以!
謝:請問,有沒有限制?是不是愛加什麼都可以?
生:不確定!
謝:其實是可以加的,但有限制,就是要受主題的制約。當初作者有設定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根據這個來選擇可以抒情表意的媒介。我們除了不
能改動作者的原設定條件,加上一些不影響主題的媒材,使畫面更豐富,是沒有問題的。
像「繫馬高樓垂柳邊」,你們加上湖、路、花草、藍天豔陽、風微微吹之類,不會有問題。但是加上有人走動,還有一小堆人看起來像在吵架,
就會把描寫少年這個焦點模糊掉;意思是作者本來要從少年的行動中描寫他們的特質,結果加上有人在路上吵架,我們的視線就轉到少年之外
了,這是把主題引開。
請問,畫面中酒樓是幾層樓的?
N:三層!
謝:可以是平房嗎?
N:不可以,它說是高樓。
謝:高樓,這就是文本給我們的限定。這和我們的好惡無關,和它給我們的條件有關!至於你要畫幾層,要把樓房畫成什麼樣子,它沒有限定我們,
這時候就回到每個人的經驗世界裡了。所以同樣是高樓,不同的人畫出來就有不同的樣子,這是沒有問題的。我再請問你,你的柳樹畫成什麼樣
子?
N:枝條長長的,有點稀疏。
謝:作品說是垂柳,枝條不能畫太短,太短就變成旱柳了。另外,是畫一棵嗎?或是兩棵?或一排?作品有沒有限定要畫幾棵?
N:沒有。
謝:這和整個的景色及有多少匹馬有關,可以再斟酌一下。再來就是馬,請問畫幾匹?
N:作品沒有限定。
謝:對!作品沒有限定。就這首詩來看,要畫幾匹?
N:一匹,這首詩只有一個男主角。
謝:請把原文整首再看一次。「相逢意氣為君飲」,至少有2人,所以至少要有2匹,這就是作品給的條件(除非你認為有人走路或搭便車來,但我認
為這不符合作品人物的特性,到後面可明白)。可不可以3匹?有沒有限定相逢是幾個人?沒有!所以王維〈少年行〉這篇和杜甫〈少年行〉不
一樣,裡面是有下限沒規定上限的。
這些東西都有了以後,你畫的顏色、姿勢、位置,都可以按自己想像的實境決定。
第四句的畫面,究竟寫出來的目的是什麼?它和前面三句的關係是什麼?剛才我們講的都是物件,高樓、馬、柳樹,請問少年在哪裡?場景是什
麼樣子?
R:在酒樓裡。
謝:請問,怎麼看得到呢?
R:高樓要畫窗戶,從窗戶看進去,有桌子,上面有酒杯、酒瓶。
謝:還有呢?
R:畫他們喝酒的樣子。
謝:他們喝酒的樣子?具體一點!
R:他們的手有的伸出來拿著酒杯,像是邀同伴喝,有的端到嘴邊喝的樣子。
謝:到這裡我們會發現,整首詩的結構比較鬆散,焦點就在第四句,然後把一、二、三句通通收攏到第四句;就是一、二句的都城紈絝子弟,開著高
級進口轎車,相約到觀光大飯店相聚,車子停在飯店旁邊的樹下,就進去「意氣為君飲」了。所以整個看來,四句中只有第四句是有形象的,其
餘三句是用說明來輔助。
讀作品的三層次
讀作品要知道有三個層次:從「語文」、「文學」到「文化心理」,可簡稱作「三文」。
最底層:「語文」,就是要理解字詞的意思。像新豐、遊俠、斗十千,明白這些詞的意思是最起碼的;如果這些詞都不明白,根本就進不去作品,這時候作品和我們是沒有關係的。可要弄懂這些詞義,要費事,會煩,會不喜歡,但不做不行;這就叫「必要的惡」,就是不喜歡卻一定要做。
第二層:「文學」,指門徑、方法。門徑就是知道要走什麼路。方法就是面對作品知道要怎樣讀。有了門徑和方法,才可以找到要讀的作品,知道要怎麼進去;進去以後...
作者序
寫在前面
這本書是特地為對自己生命有興趣,並願意以文學當窗口,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人寫的。
內容是透過對話的方式,鑑賞作品,釐清觀念,指出閱讀文學作品的門徑和方法;同時也常一併使用「教練的方式」,提醒「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既是文學入門的工具書,也兼具自我修練的功能。
文學是人類文化悲劇意識的重要載體。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是人的廣大無垠、豐富無比的內心世界,如同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所說的,比海洋、天空更廣闊的世界。
學會看文學作品,就是要學習看懂人生,看懂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看懂人性,看懂世界。對自己生命在乎的人,一定會有興趣把文學當媒介,從中映照到自己,觀照到世界。
我們在過去受教育的過程中,習慣在作者、題解、解釋、翻譯等作品的外緣因素上面繞,缺乏直接閱讀作品的訓練,「怎樣看」這道門並沒有真正打開來。本書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開門動作。這是本書表層、直接的目的。
誠摯地邀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只要願意走過這道門,就有可能找回自主性,拾回生命中原本擁有但已遺忘的能力,學會「鑑賞」或「寫評析文章」。如果還願意勇敢、開放的面對自己,透過「體驗」,更有機會讓自己變高變大,提昇生命的境界。
做這件事本身就是「對傳統價值和行為方式的批判」。批判,就要檢視自己的所做所為。這違背了我們的慣性,更會挑動很多中國文化塑造出來的子民的敏感神經。
然而,批判和創造,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批判是為了「建立自己世界的高度」,目的是為了「創造」。批判而不創造,成了反對、否定,無法和學習產生連結。透過本書引導,找到自學的門徑和方法,藉以進入自己內在的生命和世界,是生命成長尋找前進方向的學習活動,我認為這是一件嚴肅又好玩的事。我選擇直接面對,邀請你一起去探索。
除了提供讀文學作品的門徑和方法外,也要給「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這件事開個門;生命的功課如同讀文學作品,要從「看」和「聽」兩字入手。不會看,不會聽,沒有材料,生命的功課無從做起。本書就是要學怎樣「看」。這是本書裡層、核心的目的。
本書使用了「課堂對話」的方式。形式有獨立的意義。不用講述而用對話方式,是因為我看到生命獨立存在的價值。「人不能教,只能幫助他發現自己。」所以必須以「選擇」為前提,在當事人願意的時候引導、指導,而且是以「教練」而非「老師」的身份和方式在導,這樣,學習才會發生。
課堂對話的方式中,所有的對象都是虛擬的,目的只是為了層層推進議題。本書不是劇本,問答雙方的對話內容不在凸顯「個性」,因此本書不會有戲劇應有的元素和效果。
邀請你「歸零閱讀」,也就是拋開帶著立場和「先理解」的閱讀習慣,看看放空以後是否會有不同的看見。
還有,閱讀的時候,試著放下找答案的心,只要練習碰到問題的時候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會如何回應,並從中檢視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回應。請務必要保有自己的視野,才能在和他者的視野相遇時,不失自己的主體性。你明白,即使是我的說明,也不是所謂的答案。總之,你是你自己的主人;而我只是一個引導用的發聲器,一個信息傳遞者,既不是信息本身,更不是信息的肇始者。
本書的內容、結構都很簡單。「入門篇」先邀請大家參與這趟學文學門徑、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旅程,從探尋「文學是什麼」開始,經過釐清,找到「文學」的大門,並打開它,然後才舉一些篇幅短小、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子,一節節、一層層的推進、練習;大致從比較簡易的景物、人物解讀開始,逐步往有歷史典故、語碼、象徵、心理和文化心理的方向跟層次走。並在進行過程中提醒一些閱讀與做生命功課要注意的事項。
「基礎篇」則立了一些和讀作品有關的原則性、申論性議題,或從一首作品出發,帶上一批作品,經過層層釐清,找到美學原則,以指導閱讀。處理這些議題的同時,會牽涉到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與變遷,有時候還會涉入文化心理。所以「基礎篇」比「入門篇」要廣要深,比「入門篇」上升一級。
本書所舉的例子以韻文為主,其中詩多詞曲少,詩、詞、曲份量依次遞減。這種現象單純只是用我所知,考慮能不能把本書主題說清楚而已,沒有比例多少的考量。至於散文敘事體,因為本書篇幅無法容納,只在「入門篇」最後站了一下,算沒有缺席;我考慮往後是否要把它補上,目前還沒有決定。
至於本書要從哪裡讀起,我的「建議」是:在乎學門徑、方法的,請從頭順著看,因為書的內容還是有層次的;如果不在乎,就隨興隨意,自由自在。
另外,常有讀者問,為什麼《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講的都是世界觀、生命觀在教學上的體現,很少看到上課的文學內容?我的回答是,書的性質不同,篇幅有限。現在這本書雖然有獨立性,但正好可以做「入門補充讀物」,填補該書缺少文學內容的遺憾。
凡事都有個因緣。之所以要寫這本書,單純只是感恩並分享我的體驗,並不是心存教導。
我自己從小到大,中文課都在作者、題解、解釋、翻譯、背誦、默寫、考試的循環怪圈中打轉;在學校工作三十多年下來,雖然每年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們居然和我五、六十年前的「遭遇」沒有什麼不同。現在學校、學院裡的課程,甚至在更單薄的同時更加割裂細碎。
幾十年了,世界天翻地覆,對生命有很不同的看待方式。我們在物質文明改變超大的時代,精神層面卻跟不上來,也就是在人類解放、在「成為一個人」的進程上,我們還受農業文明傳統的強大制約,還在原地踏步。
就以中文課來說,我認為,把承載人類生命的課程工具化、平面化、瑣碎化,變成追求成績的工具,破壞了學習的胃口,更破壞了人認識自己、面對自己的機會,真是非常殘忍的事。
我身受其痛,當我有機會站上講台,必須面對如何開啟自己並啟發學生這個課題,面臨要不要把痛苦傳承下去的課題;將心比心,我決定不要。
我很明白並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實踐上既努力又堅持。我很感恩學校給我一個自由的平台;更感恩能夠年年和很多年輕朋友一起,在具體的情境中互相啟發、開發,經過一段歲月的驗證、累積以後,才有建構這本書的途徑和基礎。現在把它寫出來,後面其實有很多默默支持的力量,我銘感在心,也很懷念他們。
寫在前面
這本書是特地為對自己生命有興趣,並願意以文學當窗口,來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人寫的。
內容是透過對話的方式,鑑賞作品,釐清觀念,指出閱讀文學作品的門徑和方法;同時也常一併使用「教練的方式」,提醒「做自己」的重要性,所以既是文學入門的工具書,也兼具自我修練的功能。
文學是人類文化悲劇意識的重要載體。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是人的廣大無垠、豐富無比的內心世界,如同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所說的,比海洋、天空更廣闊的世界。
學會看文學作品,就是要學習看懂人生,看懂複雜豐富的內心世界,看懂...
目錄
第一部 入門篇
序曲
機會是在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出現並看見的!要就會得到!
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就是生命無比深廣豐富的心理世界。讀文學就是讀自己、讀生命、讀世界。一起參與這趟藉學習閱讀文學的門徑、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旅程吧!
第一章 文學是什麼,門在哪裡?
一 曲折的探尋
我們和文學見過面,卻不太認識它;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常忘了自己是誰。探尋「文學是什麼」的旅程,就是看清迷失、釐清迷思,找到歸途的過程。在這段旅程的終點,我們會來到「文學的大門」前,準備開門。
綱目
1. 「文學是什麼」問題的由來
2. 釐清「文學是什麼」的迷思
3. 「文學」含義的歷史變遷
4. 用「逆向思考」釐清問題
5. 用讀作品檢視「文學是什麼」
二 文學「開門」
漂泊了好久,走過曲折的探尋路,終於回到了家。歲月鏽蝕了門鎖,經過一翻周折,好不容易才打開門,看到原來就是你!來個擁抱吧!
綱目
1. 開門準備動作1
2. 開門準備動作2
3.文學「開門」
第二章 入門第一步--「形象化」與「意象」解讀練習
三 「形象化」練習 1
「知道,是沒有用的!」「想,不會發生什麼事情!」只有行動才是硬道理。打開大門,知道文學是什麼,再下來就要從相處中,透過每一個實境,努力的釐清、理解、感受、體驗了。一起走,一面看,互相支持,共同討論吧!
綱目
1. 分辨有沒有形象
2. 王維〈少年行〉形象化練習
3. 讀作品三層次
4. 杜甫〈少年行〉形象化練習
5. 小結
四 「意象」解讀練習
文學就像美人一樣,對著我們嫣然一笑,卻老是不說話,等著我們看懂她。因為文學透過形象說話,就像生命現場演出的每個場景、每個動作,都訴說著無限的情思,只有學會看並真正看懂,靈魂才能交流。「她」已經站出來了,我們開心微笑相迎吧!
綱目
1. 晏幾道〈臨江仙〉節句的形象意義
2. 「微雨」的形象意義
3. 「燕子」的象徵意義
4. 「落花」的形象意義
5. 孟浩然〈春曉〉意象解讀
6. 〈春曉〉的形象化
7. 用「聽覺」寫的妙處
8. 落花與〈春曉〉的主題
9. 李煜〈相見歡〉意象解讀
10. 小結晏幾道〈臨江仙〉詞
第三章 入門第二步--韻散實例演練
五 韻文解讀練習 1
寫同樣的景物,有人寫得形象鮮明,但氣韻短促,意盡於象;有人則寫得氣象宏闊,含山河萬里勝概於尺幅之中,又能藉象傳神,直透宇宙人生的規律,餘韻不盡。一起登樓去看看吧!
綱目
1. 暢、王詩優劣比較
2. 暢當〈登鸛鵲樓〉形象化
3. 暢、王詩寫景優劣比較
4. 王之渙〈登鸛鵲樓〉的寫景神功
5. 王之渙〈登鸛鵲樓〉的主題魅力
六 韻文解讀練習 2
寫同樣的感情,有人說不進去,有人說得具體真切且感人,有人可以從意象上升到象徵,寫出高遠的境界與嚮往、追求。一起去看看各家風景吧!
綱目
1. 三首〈玉階怨〉總體比較
2. 謝朓〈玉階怨〉解析
3. 虞炎〈玉階怨〉解析
4. 李白〈玉階怨〉解析
5. 小結:李白比謝朓高明
七 韻文解讀練習 3
懂得照相、攝影,就明白文學作家如何創作;讀文學作品就像看照片或影片。我們一起去看看高明的文學作家如何像攝影師一樣,選象、攝象、組象,成就一件精彩的作品。
綱目
1. 杜甫〈兵車行〉首段攝象、組象解讀
2. 杜牧〈過華清宮3:1〉攝象、組象解讀
3. 從攝象、組象練習形象化
4. 〈過華清宮3:1〉 的意涵
5. 李楊愛情解說
6. 一笑傾國及杜牧的選擇功力
7. 唐人評價楊玉環
八 韻文解讀練習 4
人受生存擠壓,在愛情與志業的兩難困境中掙扎。選擇失誤造成的悲劇,孤單寂寞相伴,情慾騷動難熬,那細細的感情之流是如何翻轉浮出地表,淹沒了青春的臉龐?我們去陪陪她,跟她一起走過那感情的每個悸動。
綱目
1. 〈閨怨〉的形象化
2. 「柳樹」的象徵意義
3. 〈閨怨〉的主題
4. 〈閨怨〉女主角的感情世界
5. 後悔的心理
6. 女主角意識的翻轉
7. 〈閨怨〉訴說的普遍人生
8. 「覓封侯」與「怨」的意義
9. 〈閨怨〉的淵源與象徵議題延伸
10. 〈閨怨〉與〈青青河畔草〉的異同
11. 〈青青河畔草〉的結構與畫面
12. 〈青青河畔草〉中「柳」與「草」的象徵
13. 〈青青河畔草〉女主角的內心風景
九 韻文解讀練習 5
見過深秋傍晚的夕陽嗎?一個人在事業、感情、理想等人生追求失落的時候,面對前程,有如在深秋蕭瑟蒼涼的傍晚,迎著刺骨的寒風和霞光如火的夕陽,獨自走向那漫漫無盡的天涯路,究竟是什麼況味呢?讓古今傷心人跟我們說一說。
綱目
1. 元曲的特質
2. 兩首〈天淨沙〉的形象化
3. 白樸〈天淨沙〉的構圖
4. 馬致遠〈天淨沙〉的構圖
5. 兩首〈天淨沙〉構圖差異比較
6.用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讀白樸的〈天淨沙〉
7. 「鴻雁」的象徵意義
8. 馬致遠〈天淨沙〉解析
9. 「斷腸」的典故
10. 天涯斷腸的悲情
11. 深入主題的關鍵--「夕陽西下」的象徵
12. 從〈登樂遊原〉的意涵層層推升讀作品的層次
13. 夕陽西下的象徵及其來源
14. 李商隱〈登樂遊原〉的內涵層次圖
15. 馬致遠〈天淨沙〉的格局與能量
16. 以樂景寫哀情的加倍寫法
十 散文敘事體解讀練習
神話是民族精神的原形,我們忘記祖先的遺囑了嗎?寓言訴說的普遍人生,我們繼續上演同樣的戲碼嗎?小小的故事,傳來古老的回聲,在走進「基礎篇」之前,且聽聽那穿越時空的呼喊和啟示。
綱目
1. 〈夸父逐日〉形象化
2. 〈夸父逐日〉的意涵
3. 「投射」的心理舊習
4. 〈夸父逐日〉情節結構
5. 「太陽」的形象意義
6. 夸父棄杖成「鄧林」啟示錄
7. 從〈夸父逐日〉的解讀看文化心理
8. 〈揠苗助長〉形象化
9. 〈揠苗助長〉的語文與心理描寫
10. 〈揠苗助長〉主題啟示錄
11. 作者的藝術詐術
12. 「拔苗」經驗談
13. 永遠的「揠苗助長」事業
第二部 基礎篇
第一章 讀作品的角度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
世界觀、生命觀決定了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作者、作品、讀者三角關係的主體變遷,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主軸—人的自覺自主上,所發生、發展的風景,它檢視了我們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為做個現代人和追求生命的意義給出了重要的啟示。
綱目:
1. 前言
2. 現況民調
3. 「從作者進去」會發生的問題
4. 「從題解開始講」會發生的問題
5. 「先講註釋」會發生的問題
6. 從「外緣」進入的文化心理
7. 西方文明中「人」的發現及發展歷程
8. 西方文明中「人」的第一次發現
9. 西方文明中「人」的第二次發現
10. 「後現代」和讀作品角度的關係
11. 從作者、作品到讀者中心論的變遷及其意義
12. 我們的位置、我們的路
13. 結論:我們的選擇
第二章 讀懂一首作品要注意什麼?
讀作品首先要面對舊習慣的制約。本章檢視文化心理塑造的閱讀慣性與侷限,認定作品是獨立完整的生命,並確定以讀者為主體,直接和作品面對面,同時邀請作者適時出場,三方在平台上對話。既要避免單元價值的束縛,又要貼合文明發展的步伐,切合當代的多元價值,我們要怎麼做呢?
綱目
1. 前言
2. 讀懂一首詩要注意什麼?
3. 讀詩例釋
4. 作品本身之一:主題呈現
5. 作品本身之二:結構
6. 作品本身之三:修辭
7. 作品本身之四:聲韻
8. 先作品後外緣的意義
9. 作品外緣之一:確認作者
10. 作品外緣之二:繫年
11. 作品外緣之三:註釋的對錯
12. 作品外緣之四:字句異同
13. 餘論
第三章 「賦、比、興」—中國抒情文學的情境結構方法
「文學是透過形象來抒情表意的語文藝術。」抽象的情意和具體的形象之間要如何結合,才能達到形神兼具的抒表目的呢?中國抒情文學的情境結構方法,即傳統上說的「賦比興」,究竟是怎樣的?本章就是為破解閱讀作品的一些障礙,在明白「讀作品的角度」和「讀懂一首詩要注意什麼」之後,從宏觀的角度設定的議題。
綱目
1. 議題緣起
2. 心物之間
3. 情與境的關係
4.「賦比興」的意義
5. 「賦」的特點與舉證
6. 「比」的特點與舉證
7. 「興」的特點與舉證
8. 「融」的特點與舉證
9. 結論
第四章 「一片風景,就是一種心情」--言、象、意、道例釋
讀作品要從形象進情意,還要從局部到總體,並層層上推,提煉出理念或原則,做為落實到實際閱讀時的指導原則。理念或原則就是世界觀,是從高層次來看待的門徑和方法,它可以開啟表面上看來不一樣的視窗,帶來不一樣的風景和境界。
綱目
1. 前言
2. 畫境
3. 畫意
4. 比興
5. 主題
6.異形同構/延伸練習
7. 結論
第五章 「立象盡意」--選擇點、背景設計、模式塑造與主題呈現之關係
作品的主題如何表達得最有力量?牽涉到綜觀全局、深入肌理的體驗與眼光。體驗與眼光讓我們找到最棒的切入點,那個點光照前後上下,含蘊最豐厚的意義。同時還要拉出軸線,製造節奏韻律,回應主題的呼喚,並搭配背景,全方位的呈現,才能臻於勝境。
綱目
1. 釐清〈東山〉主題
2. 〈東山〉解讀之一:全詩總覽
3. 〈東山〉解讀之二:選擇點(「富有包孕性的片刻」)
4. 〈東山〉解讀之三:「背景設計」與主題呈現的關係
5. 〈東山〉解讀之四:「模式塑造」與主題呈現的關係
第六章 「思無邪 」--生命彩虹與道德意識之間
人類的生存要美好又要安穩。面對人性,藝術強調伸展個人意志,追求自由。道德則著眼在安穩,建立群體規範,壓縮人追求美好的活動。這一對有共同目的,卻各有領域,又互相重疊、糾結、衝突的冤家,我們究竟如何看待?
綱目
1. 《詩經‧召南‧野有恐麕》解讀
2. 《詩經‧鄭風‧溱洧》解讀
3. 《詩經‧鄭風‧子衿》解讀
4. 「思無邪」解
5. 藝術與道德
6. 作者、作品的真誠與讀者的誠與不誠之一:〈野有死麕〉等三首
7. 作者、作品的真誠與讀者的誠與不誠之二:崔顥〈長干曲〉解讀
8. 作品是否「思無邪」
9. 讀者的「思無邪」
10. 藝術與道德是全方位的命題
11. 《詩經‧小雅‧四月》的「思無邪」議題
12. 曹操〈短歌行〉的「思無邪」議題
13. 結語
後記:沒完沒了?
第一部 入門篇
序曲
機會是在自己準備好的時候出現並看見的!要就會得到!
文學就是人生。文學寫的就是生命無比深廣豐富的心理世界。讀文學就是讀自己、讀生命、讀世界。一起參與這趟藉學習閱讀文學的門徑、方法,來認識自己的旅程吧!
第一章 文學是什麼,門在哪裡?
一 曲折的探尋
我們和文學見過面,卻不太認識它;我們天天帶著自己,卻常忘了自己是誰。探尋「文學是什麼」的旅程,就是看清迷失、釐清迷思,找到歸途的過程。在這段旅程的終點,我們會來到「文學的大門」前,準備開門。
綱目
1. 「文學是什麼」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