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文藝思潮,非常抽象地概括,就是從外到內,從政治到文學,從神到人,從大寫的人到小寫的人,從人到物的價值流變史。
首先,政治本位主義,認為1949-1966年的文藝價值觀,是以政治為本,做政治的附庸。
其次,神本主義,認為1966-1976年文革十年的文藝價值觀,是以神及其具體體現英雄為本位的文藝。
第三,由神到人,文學回到自身,指1985年以前新時期的文藝價值觀,1976-1985年,這一時期的價值觀是人本主義,崇尚大寫的人。
第四,存在主義,褪下神光的人,小寫的人,這是1985-1989年文藝的價值觀。
最後,消費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資本物化的人,指1989到現在的文藝價值觀,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這個主潮21世紀開始發生變化。
作者簡介:
曹萬生,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校詩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先後主持國家、教育部、四川省專案五項。出版專著十本、獲中國省政府獎五次,在《文學評論》等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多篇,多次被《新華文摘》等刊十數次轉載。
章節試閱
中國當代這個概念,是非常有爭議性的,也有挑戰性的命題。什麼是當代?特別是什麼是中國當代文學,或者當代文學?這是有爭議的。我有篇文章講到這個問題1。就是說,我們用現代漢語為載體的文學,它演變的歷史,其中涉及到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向當代泛化的問題。我們現在這個學科,一開始叫現代文學,後來叫現當代文學。比如我讀碩士的時候就叫中國現代文學,後來又延展改成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代號050106,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規定的這個學科。從概念的變化也可以看出這個學科的變化。所以,要搞清當代,首先要搞清現代,搞清現當代的演化。這裡一併從歷史演化中來研究當代概念。
第一階段。我們這個學科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是20 世紀20 年代。20 年代由誰開始的?最早是胡適,他搞了一個《白話文學》。他搞白話文學史,因為他搞的是白話文學。1917 年文學革命他搞了白話詩,為了論證它的合法性,他把白話文上溯到唐代,唐傳奇、宋元話本,他說這就是白話。如果這樣上溯,那就沒有了邊,胡適的白話文學並不是第一個。白話文學這個概念如果像胡適這樣理解的話,問題就很大,如果從唐傳奇算起,那麼怎麼去劃清楚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的界限?
雖然胡適那種談法沒有界標的意義,但現代漢語文學是否只從1917 年開始?我談過這個問題。其實在1917 年文學革命之前,現代漢語文學早就有了。起碼在1898 年裘廷粱提倡「崇白話而廢文言」時,梁啟超他們創辦大量的白話報刊,寫了很多白話小說的時候,現代的白話,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漢語文學,已經有了。但是白話詩胡適是第一家。以前有白話散文、白話小說、白話劇,但沒有白話詩。所以我講,文學革命其實就是白話詩革命,詩歌的革命。胡適把它也叫做白話文學。
到了20 世紀30 年代,這是第二個階段。
20 世紀30 年代開始,就有人把它叫做「新文學」比如趙家璧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35 年,趙家璧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上限是1917 年,下限是1927 年。所謂「第一個十年」。1917 年到1927年,大系編了10 本。這個時候就用了「中國新文學」這個概念,這求個「新」「舊」的變化就是價值觀念的變化。就是說1917 年文學革命以前叫「舊」,1917 年文學革命以後叫「新」。
當然,有關「新」、「舊」的辨析歷來就論說紛紜。有的人講白話是新的,有的人講白話詩是新的,有的人講現代性才是新的,90 年代以來就這樣講。還有的人講「新」在文學革命,有的人講「新」在個性主義人道主義,有的人講什麼個性主義人道主義?一開始就是馬克思主義。
所以眾說紛紜。但是有一點他們都承認,1917 年1 月開始的文學發生了變化。把這個叫做「新」,一直到什麼時候,一直到20 世紀50 年代初。
第三個階段。20 世紀50 年代初,王瑤編的《中國新文學史稿》。
是這個學科的第一本書。朱自清在40 年代講的《中國現代文學綱要》用了這個概念。王瑤這套書,標誌著進入第三個階段,成為學科,叫「中國新文學」。這樣細說是可以的,叫中國新文學。但是這樣學科建設起來就發現有問題了,所以到50 年代,大概在50 年代中期,就有人把它稱作「現代文學」。這就是張畢來、葉丁易,他們的概念叫「中國現代文學」。
但實際上還是沒解決這個問題。這就發現這麼一個問題,發現什麼問題呢?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到底寫到哪裡,因為在50 年代中期發現,1949年以後,歷史還在延續。這個問題就顯露出來了,只是這個時候還沒有把它作為問題來解決,也沒法解決。那什麼時候解決,到了60 年代。
這個階段中,當代的概念產生了。
60 年代初期,當時有的高等學校就編了些試用的教材叫《中國當代文學》,但是沒有作為一個學科定論寫進來,還是把它放在中國現代文學裡面。獨立寫作《中國當代文學》,這是試驗,指1949 年10月以後的文學,顯然這個當代文學指的是所在朝代,所在的代。當代,它最初的含義他們使用時就是當下之代。隨著這個時間的延伸,這個當下會發生變化。到了1979 年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時,這套書的緒論專門講到了,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斷代以1949 年夏天的第一次文代會7為界;但同時又說現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文學,當代文學是社會主義文學。這個解釋,又留下1949 年10 月1 號斷代的口
子,所以後來都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為當代的開始。這樣就把現代和當代給斷掉了,就成了兩門課: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
第四個階段。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有些學者就反對這種新民主主義論的現代文學觀。王瑤本到唐弢本都把整個中國現代文學叫做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文學。來源於毛澤東在1940 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8這個理論認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叫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 年「五四」以後,這個革命由無產階級來領導,性質變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叫做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就是新民主主義論。新民主主義革命從什麼時候開始?從1919 年5 月4 日,五四運動開始,之後的歷史都叫做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這就是新民主主義論,他們認為,這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性質。到了80 年代開放以後,發現在這個理論性質規定下,有些文學就沒法包括。比如說,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怎麼辦,比如說新月派怎麼辦,張愛玲、錢鍾書怎麼辦?再比如說國民黨文學、政府文學,《中央日報》9上的那麼多文學研不研究?
80 年代有些學者便提出一個概念,這就是「20 世紀中國文學」,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北京大學的三位學者提出了20 世紀中國文學這個概念。這個概念本來是時間概念,但是潛臺詞是修正前面關於現代文學的定義,於是他們提出了20 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他們認為,20 世紀中國文學主題是改造國民性,它的美學風格是什麼呢,是「悲涼」,他們取了一個名字叫「悲涼」。這樣一來,中國現當代文學界到上世紀末,都普遍使用20 世紀中國文學的概念。
「20 世紀中國文學」這個概念就把現代和當代打通了。以前所說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學,都沒有區別了。因為,凡是20 世紀發生的文學都是中國20 世紀文學。
但這個概念有一個問題,它沒有辦法作為一個學科概念穩定下來。為什麼呢?因為20 世紀是一個過程,那麼到了21 世紀怎麼辦?
所以這個概念到了21 世紀用的人就少了。
另外,上述的現代、當代概念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老是說當代當代,那麼當代這樣永遠下去?實際上搞當代的人,主要搞的是當下,17 年文學他們已經很少搞了。當代文學界開會,他們經常談到的都是90 年代文學,現在主要談新世紀的文學。80 年代、70 年代、60年代、50 年代,他們都談得少。這就產生了語詞上概念內涵和原本意義概念內涵的衝突。當代是當下,當代是1949 年以來,這兩個概念就越來越相去甚遠。現在除了後新時期,90 年代還有人講後時期,現在又講新世紀。概念越來越多,越來越混亂。
中國當代這個概念,是非常有爭議性的,也有挑戰性的命題。什麼是當代?特別是什麼是中國當代文學,或者當代文學?這是有爭議的。我有篇文章講到這個問題1。就是說,我們用現代漢語為載體的文學,它演變的歷史,其中涉及到現代文學這個概念向當代泛化的問題。我們現在這個學科,一開始叫現代文學,後來叫現當代文學。比如我讀碩士的時候就叫中國現代文學,後來又延展改成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代號050106,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規定的這個學科。從概念的變化也可以看出這個學科的變化。所以,要搞清當代,首先要搞清現代,搞清現當代的演化...
目錄
自 序
概 說
第一章 政治本位主義──先驗的人(1949-1966)
第一節 政治本位
第二節 政治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反叛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二章 神本主義──神化的人(1966-1976)
第一節 毛澤東神話與英雄神話
第二節 極權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潛流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三章 人本主義──大寫的人(1976-1985)
第一節 以人為本:文學創作的主潮
第二節 新時期人道主義理論及其論爭
第三節 人道主義文藝的內涵與評價
第四章 存在主義──小寫的人(1985-1989)
第一節 存在主義蓋說
第二節 薩特存在主義理論及其對中國文學的輸入與影響
第三節 存在主義影響下的中國當代文學
第五章 後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物化的人(1989-)
第一節 後現代主義與消費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第二節 文學的解構與多元
附錄1 80 年代:新時期文學的邏輯起點
附錄2 當下文學需要什麼樣的思想?──2009 年12 月,在四川省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會09 年年會上的講話
附錄3 重建當代文學精神
後 記
自 序
概 說
第一章 政治本位主義──先驗的人(1949-1966)
第一節 政治本位
第二節 政治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反叛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二章 神本主義──神化的人(1966-1976)
第一節 毛澤東神話與英雄神話
第二節 極權文藝的內涵
第三節 潛流與彈壓
第四節 簡要的評價
第三章 人本主義──大寫的人(1976-1985)
第一節 以人為本:文學創作的主潮
第二節 新時期人道主義理論及其論爭
第三節 人道主義文藝的內涵與評價
第四章 存在主義──小寫的人(1985-1989)
第一節 存在主義蓋說
第二節 薩特存在主義理...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