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幼龍、王建民 強力推薦!
王建民、曾雅妮、鈴木一朗、麥可喬登…,
這些成功的運動選手,都是天才嗎?
人,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習慣」,不是「能力」!
每天只要3小時,建立改變一生的「好習慣」。 成功與失敗的差異,只在微不足道的「小習慣」。
持續好習慣,人生就能大逆轉!
● 20歲,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現實和理想間矛盾掙扎,不免覺得茫然無措!
本書指引你方向,不再繞遠路,節省抵達成功的時間。
● 30歲,事業、家庭、經濟壓力,常常壓得喘不過氣!
本書幫助你將壓力化為動力,攀上人生的顛峰。
● 40歲,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感到無力,害怕改變!
本書提醒你一切都還來得及,養成33個好習慣,人生馬上「逆轉勝」。
這些成功特質,都是從養成「好習慣」開始的──
* 腦袋永遠停不下來。
* 陷入低潮的時間極短。
* 熱愛工作,享受壓力。
* 決定目標後,堅持到底。
* 忘記成功,記取失敗。
* 打從心底認為,一定會成功。
* 用超強的毅力,貫徹每一個好習慣。
日本打擊王鈴木一朗說:
「光做白日夢,不肯做白工,是不會成長的。」
「不能光是成功經驗,如果沒有累積失敗,結果也不會是正面的。」
「我還有很多做不到的事。不過,做不到才好,因為做到了就表示從此結束。」
「有時候,低潮反而是絕佳狀態;也有時候,看似高峰狀態,卻是低潮來臨的時刻。」
每位成功者,都有你不可不知的好習慣──
◎刻意給自己找麻煩。
◎丟掉面子,反覆思考失敗原因。
◎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即使是小事,也要貫徹到底。
◎不放過任何一件「瑣事」,每件「雜事」都是工作。
◎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不要一直想著新事物。
◎打破規則,加入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隨時留意「內心感覺」,直覺和靈感能瞬間看穿任何事。
◎好,還要更好!永遠往「高規格」的目標前進。
◎善用「說大話」的效果,話說出口,就要做到。
◎把一天當做一輩子,永遠活在當下。
作者簡介:
【日本知名運動心理諮商專家】兒玉光雄
現任:鹿屋體育大學教授、日本運動心理學會會員。
學歷:京都大學工學院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所工學碩士
經歷:學生時代是一名出色的網球選手,曾參加全日本代表隊選拔。
曾在美國奧運委員會運動科學部門擔任客座研究員,負責奧運選手的各項數據分析。
從事臨床運動心理諮詢師超過二十年,針對職業運動選手及運動指導者的評論進行心理分析,
在日本是這個領域少數的知名專業人士。
主要著作:《鈴木一朗的思考》、《鈴木一朗的頭腦》(東邦出版)、《鈴木一朗式的專注力》、《鈴木一朗式的成功力》(Index Communications)、《實現夢想的鈴木一朗哲學》(大和文庫)、《向石川遼學習的心理精髓》(日刊體育出版社)、《讓腦袋變得更好!反覆動動腦》(河出書房新社)等超過一百冊。
個人網頁:http://www.m-kodama.com
譯者簡介:
葉韋利 Lica Yeh
1974年生,水瓶座。
慣於跳躍式思考的隱性左撇子。
現任專職主婦譯者,享受文字cosplay的敲鍵盤生活,樂在其中。
喜愛棒球,也喜愛鈴木一朗,更愛從棒球中獲得生活的各種啟發。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http://licawork.blogspot.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各界專業人士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廣播節目主持人 光禹
★大中華地區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ESPN知名球評、TSNA總編輯 曾文誠
名人推薦:◎各界專業人士強力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廣播節目主持人 光禹
★大中華地區卡內基訓練負責人 黑幼龍
★ESPN知名球評、TSNA總編輯 曾文誠
章節試閱
前言
◆ 養成33個好習慣,成功就會追著你跑
有人說:「鈴木一朗是日本棒球史上的最高傑作。」
他異於其他選手之處,不僅僅是過人的球技,還有充滿深度的談吐言論。善於將思考轉化成語言,並選擇犀利的詞彙,精確地表達出來,這就是鈴木一朗獨特的風格。
例如:「有看似低潮的絕佳狀態,也有看似狀態極佳的低潮時刻。」、「練習,有時也可能背叛你。」、「想正中球心就用細球棒打擊。」、「打者要抱持積極的心態打擊,也要耐住性子等待打擊時機。」
這些獨到的見解,看似矛盾卻極富深意。他說的話常帶給人知性上的刺激,具有深度且富含哲理,因此,不僅適用於運動場,更能廣泛地應用到不同的人生際遇上。
從這點來看,像鈴木一朗這樣同時具備「運動員的高度體能」和「優秀的語言表達能力」的人,或許被稱作「上帝的傑作」,也當之無愧;做為一個思考型選手,鈴木一朗更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
◆ 正面思考,有你想像不到的「超能量」
「不是不打壞球,而是看到好球就要打。聽起來可能只是換個說法,但我覺得心態上大不相同。」這是鈴木一朗對熟識的棒球記者說過的話。顯示他在相同情形下,「捨棄負面因素,選擇正面思考」。
這和商場上常說的「你認為酒只剩半杯,還是還有半杯?」相似,皆說明「積極」和「進取」的重要性。但鈴木一朗的說法更能引起共鳴;更具說服力。為什麼呢?我想這是因為他的話真實反映了自己的經驗、感受與人生哲學。
身為頂尖選手的他,經歷過無數情緒起伏,包括感到痛苦、喜悅;時而獲得讚美,時而緊張;面對壓力,甚至是責難等,各種複雜感受、想法也因此而生。這些都在名為「ICHIRO」(日本人對鈴木一郎的暱稱),這個敏銳且深思熟慮的「酒桶」中慢慢醞釀、熟成,朝外緩緩流出。他的言談猶如熟成的美酒,雜質濾盡,香濃而醇厚。
◆ 不經意的「好習慣」,是成功的推手
本書透過「鈴木一朗」的言談,探求他的思維與行動原則的特色,以幫助我們建立自己的「成功習慣」。成功者必有其「獨到思維」及「行動原則」,進而養成工作與生活的固定習慣。這些習慣不一定能帶來成功,但是少了這些「必備條件」,「成功」絕對遙不可及。
鈴木一朗也有其獨特的「成功習慣」,但他並沒有直接陳述這些習慣,而是像尚未琢磨的鑽石原石,隱藏在發表的眾多言論中。衷心期盼本書能幫助讀者在建立「成功習慣」之際,成為具有自我激勵的利器。
◆ 沒有天份,一樣能靠「每天的好習慣」成功
知名啟蒙大師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曾在著作中說:「我是所有偉大人物的僕人;可悲的是,我同時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僕人。偉大人物可能因為我的關係而變得偉大;失敗者也因為我的緣故而失敗。……利用我、訓練我,用堅毅的態度面對我,我將把全世界帶到你的腳下;對我漫不經心者,我將陷你於毀滅之境!我是誰?我就是『習慣』!」(節錄自《換個思考,換種人生: 11項必備的思維技巧》)
麥斯威爾認為日常的習慣可以將人帶向成功,也可以將人推入失敗。成功者因為身體力行習慣而成功,失敗者通常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習慣,而與成功擦身而過。
鈴木一朗因為清楚明訂且長期落實「成功習慣」,而成為一流的大聯盟選手。
他的成功並非來自天分,而是習慣累積而成。同理可證,假設成功與成長的必要條件就是「每天的習慣」,那麼即使沒有天分,像是你我這般的「泛泛之輩」,也一定能藉由「養成日常的好習慣」而成功。
◆ 進步,比得「第一名」更重要
鈴木一朗習慣思考「如何朝最好的自己邁進,而非如何在競爭中獲勝」。
他的思考方式中,最令人費解的就是他對「打擊王」這個頭銜看得出奇地淡薄。然而,只要想想他重視增加安打數本身的價值,多過打擊率的數字,似乎就能理解 箇中道理。
「打擊王」的封號會因對手戰績而左右,但每個球季兩百支安打單純是自己與投手間的競技,也可說是自己和自己的決鬥。以「戰勝自己」為首要考量,即是他的成功習慣。
此外,在鈴木一朗進入美國大聯盟第二年時,當時隸屬波士頓紅襪隊的強打拉米瑞茲(Manny Ramírez)曾就打擊向他請益。當時這兩人都在美國大聯盟的打擊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處於競爭關係,但鈴木一朗卻毫不保留地對拉米瑞茲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之後,拉米瑞茲善用鈴木一朗的建言,打擊率節節攀高,最後更超越鈴木一朗奪下「打擊王」寶座。
對鈴木一朗來說,等於是助對手一臂之力。但他卻不以為意地說:「拉米瑞茲照著我的建議而得到這番成績,不是很令人高興嗎?這也證明我的打擊觀念是正確的。」不見有任何懊惱。
可見,比起與他人競爭,他投入更多熱情在棒球技術的提升上,令人動容。
◆ 不斷重複「不想做」的事,直到熟練為止
我們每天的工作大多是由乏味苦悶的作業累積而成,工作上那些「非做不可」的事,經常是我們「不想做」的事。然而,這類「雖然不想做,卻非做不可的事」絕對不能疏忽,如果不仔細做好,在工作上就不可能有成就。
但鈴木一朗對於乏味無趣、平凡又單調的作業,依舊維持毫不懈怠的習慣,不曾動搖。他對工作中最重要的打擊練習表示:「一點也不有趣。」 但不這麼做,自己就無法突破,擊出安打,所以他說自己在練習時比其他人更專心,而且分量是別人的好幾倍。
如豹一般矯健的鈴木一朗,為了要在球場上像隻捷豹,球場下的練習和日常生活就必須如同螞蟻,不斷重複那些乏味到快讓人昏倒的苦差事。他從經驗法則中深切了解到螞蟻努力的重要性,以此自我要求,毫不懈怠。這是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累積每個小細節,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徑。」就算是小細節,或是令人難受、討厭的事,只要是提升成績不可或缺的條件,一分一毫都不能偷懶,要比任何人更用心、拚命。
因此,鈴木一朗並不是做了什麼特別的努力才讓他顯得與眾不同。他只是用過人的毅力,實踐任何人都做得到的方法,養成──「不平凡地累積努力」的習慣。
◆ 時間應該花在「練習強項」,而非修正缺點
此外,鈴木一朗的話也透露另一個重要訊息──「別當位於平均值上的人!」對於「與其修正缺點不如加強優點」的重要性,顯然有很深的體會。
據說代表日本的兩位大聯盟選手,松井秀喜跟鈴木一朗,兩人過去曾有這麼一段互動:紐約洋基隊和西雅圖水手隊對戰前,陷入低潮的松井秀喜曾對鈴木一朗抱怨自己的打擊率無法提升。沒想到鈴木一朗竟一臉驚訝地回答:「有什麼關係?就算打擊率低,轟個四、五十支全壘打就行啦,這也只有你才辦得到吧?」
這並非苦口婆心的鼓勵,他對晚一年進大聯盟的後進選手所說的話,反倒流露出類似「內心焦急」的感情。換句話說,「能把球打遠」是你這種「強打者」的特色,也是強項,這就是你所具備,而我卻沒有的技術和個性,為甚麼不多花點時間、心思鍛鍊自己擅長的領域呢?
如果有時間想改進打擊率低的缺點,倒不如花力氣讓自己轟出更完美的全壘打。修正缺點的結果,導致打擊率平平,全壘打數也只能達到平均值,如此一來這身超越別人的爆發力和技巧,豈不枉費了嗎?
這番話,對模範生類型且全方位發展的松井秀喜來說,或許是有些嚴重的麻辣激勵,但也未必是錯的。
這段插曲顯現鈴木一朗與松井秀喜兩人對比的性格,以一名水準極高的全方位選手而言,主張應該訓練一個比他人更突出的技能,也表示身為全方位均衡發展的選手,擁有「一個絕不輸給任何人」的專業能力和強項,多麼重要。
我們是否也該把重點放在「拓展優點」而非「修正缺點」呢?與其在工作或其項目上都達到平均值,倒不如都不平均,但卻磨練出屬於自己且獨到的擅長領域,以此為目標。
◆ 事前做好準備,「成功」不請自來
鈴木一朗的成功習慣非常多,很多皆從小就開始培養,尤其最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他從小打棒球就一定會在賽前先去勘查場地。不僅如此,根據他的父親所說,父子倆還會一起事先探勘遠足的場地。
這無疑是身體力行「有備無患」這句俗話,但想到這不過是個業餘少年的行為,就覺得他的心思細密到實在非比尋常。就算去除「準備力」這項優點,鈴木一朗仍是棒球史上的「最佳傑作」。當他邁入職業生涯後,更成了嚴重的「準備魔人」。
號稱大聯盟最厲害的選手羅德里奎茲(Alex Rodriguez)都曾請教鈴木一朗比賽前的熱身方法,可見他在身心上的準備有多完美、無瑕疵,讓A-Rod都虛心求教。
我個人認為,他在事前的準備,比正式比賽投入更多熱情。當一切做好準備時,就等於預約比賽的成功,正式比賽只不過是模擬事前的準備罷了。養成「事前先做好準備」的習慣,也能幫助我們邁向成功。
◆ 每一個成功者,都有你不知道的「好習慣」
二○○九年起領軍西雅圖水手隊的日裔總教練若松(Don Wakamatsu)說過:「沒得到小葛瑞菲(Ken Griffey, Jr.)和鈴木一朗的信任,就別想指揮這支球隊。」
鈴木一朗不僅在球隊或大聯盟打造了一流選手的穩固地位,也贏得多數球員的尊敬。但是,他也曾為狀況不佳而苦惱。
在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時,他陷入了低潮,但很快便重新振作,原因可從他扎實的習慣中找到。再引述一句若松總教練的話:「他無論勝敗,都表現得和一般人相同。」
不論處於巔峰或低潮,他都能持續實踐自己建立的「成功習慣」,絲毫不變,這也是他能長期維持最佳狀態,並迅速度過低潮的主要原因。
鈴木一朗有優秀的能力為根基,而這些都靠他的「習慣」養成,包含能力、技巧的原點及本質。我們在工作上能不能有成果,關鍵在於「習慣」而非能力,想要獲得成功,就要先從「培養成功的習慣」開始。
Chapter 1 失敗很好!越多次,成功就會越接近你
◆找自己的麻煩,不走簡單的路
有光的地方,必定伴隨著陰影。想成功,就一定得面對折磨與壓力。
成功的人能將挫折、壓力轉化為獨特的思考力與好習慣,甚至藉此提升自己的能力,日本棒球之神鈴木一朗就是如此。
他曾經說過:「很多人誤以為用粗球棒比較好打擊』。但是打擊數越多,失誤也跟著越多。」所以鈴木一朗選擇用命中率較低的「細球棒」打擊,不讓自己有僥倖打到球的機會。
對打者而言,沒打好或揮棒落空都會造成恐懼感,所以一般打者會認為「用粗球棒至少可提高擊中球的機率」。的確,用比較粗的球棒,就算稍微偏離最佳位置也可能幸運擊出安打。但鈴木一朗卻直接否定了這份幸運。與其說他否定,更該說他從與一般人完全相反的方向,在「哲學上」超越了這種看似簡單的做法。
「用粗球棒也可能擊到不該擊的地方,我不喜歡這樣。因為,我想精準的打中正確位置,所以用細球棒。」
正因為想精準掌握球路,更要使用命中率較低的細球棒。就像想安全跨到另一側,就要盡量選擇細的鋼索般聽起來充滿矛盾,但這樣的言論更能清楚顯露鈴木一朗不凡的想法。
偶然的幸運,不是好事
球棒越細,打擊的最佳位置(Sweet Spot)越小。因此高爾夫球或網球打者,多半選擇Sweet Spot較大的球桿或球拍,但實際上越是高手就會選擇Sweet Spot較小的球具。
只有在完美掌握最佳位置時,才能擊出想像中的安打。如果因為沒掌握到最佳位置,而無法擊出想像中的安打,對鈴木一朗來說,這就是失敗。
就那麼一點點偏差,沒瞄到最佳位置,借用他的話就是「擊到不該擊的地方」。無論這誤差是如何微小,對他來說都無法接受。
沒打好的球即便是安打,固然可提升打擊率,但對自己的技巧只有減分,這就是他的思考模式。對鈴木一朗而言,無法接受「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這句話。他認為,在實力之外產生的誤差,或是在誤差中出現的幸運,都只會拉低自己的技術水準。
因此,他選擇較難出現誤差的細球棒,這樣的難度讓他更專注,連帶提升技術水準,在鈴木一朗心中,這才是給自己帶來新技能的大考驗。人似乎無可避免都會傾向選擇輕鬆的路走,當眼前同時有「困難」與「簡單」兩條道路時,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後者。只是,越容易得到的就越容易失去。
困難的道路雖然走來艱苦,但長遠來看,一定會有超乎想像之外的收穫。而克服困難獲得的成果將永不褪色。成功者通常靠著「刻意選擇困難的方法」來提升自我能力,選擇有難度的事情去做,是一種習慣,從鈴木一朗的思考方式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這個習慣。
高難度的局面,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鈴木一朗的手套和釘鞋都是訂做的,而且只固定委託某位師傅。據說下單時提出的也是「要柔軟同時兼顧強韌」這類看似矛盾的困難要求。
即便師傅技術高超,能照著要求的條件製作,鈴木一朗仍表示,「即使是名師傅製作的手套,五只裡大概也僅僅一、兩只是能真正合手的。」
然而在這些條件下完成的專用球具,我想對多數選手來說應該不容易使用,甚至會覺得「很難用」。就像球棒一樣,他刻意選擇若不發揮最高水準就很難使用的球具,幾近自虐地讓自己深陷困境以鍛鍊才能。因為鈴木一朗很清楚,這是不可或缺的「成功習慣」。
同樣的道理也可應用在和投手對戰上。一流的打者絕對不會放過「投手的失投」,這個大好的打擊機會,但鈴木一朗更進一步要求自己揮擊投手最擅長的球。
二○○三年全明星賽擔任第一棒,鈴木一朗在被問到打第一球的理由時曾經這麼回答:「國家聯盟中最棒的投手在第一球就投出快速直球,這相當罕見。讓我很想揮棒,也正因為我有擊中的自信,更要抓住這樣的機會,用力揮棒。」
這展現了他會刻意選擇困難的方法應戰。面對最完美的球路,當然要以最強的打擊來應對。而這也貫徹他認為這是「提升自我技巧」最有效的行動原則。
很顯然地,鈴木一朗打擊那些高難度的球比輕鬆揮擊的球感到更大的成就感及喜悅。結果,他甚至連這種話也說得一派輕鬆,「安打打多了之後,就沒辦法等那些好打的球了,心態上會變成想等難打的球。」
不能等著別人失誤,要主動進攻
雖然光鎖定好打的球,等到出現難打的球時,會無法因應,但若非要在零點幾秒的瞬間,快速做出判斷的情況下,選擇困難的方式會比簡單更符合他的身體習慣。
幾乎只有鈴木一朗能達到的這個境界,水準之高、之深,令人嘆為觀止。
我們要學習他在困境中仍積極進攻的態度。在對戰中利用投手的失誤擊出安打,這一點並沒有錯。但這種想法萬一過了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讓等待對方失誤的消極態度成了常態。
若想提升成果,就必須挑戰自己的極限,擁有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擊潰對方的進取態度。在一般工作的場合,如果同時有簡單和困難的方式可選擇,不妨嘗試困難的方式吧!將積極進攻的態度化為習慣,是邁向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要素。
◆永遠想到「最壞的狀況」
第二屆世界棒球經典賽(二○○九年三月),日本對韓國的總冠軍賽堪稱是世界棒球史上留名的一場精采賽事,而在那場球賽中身為最後打席的鈴木一朗,全身上下感受到的壓力也無疑是「歷史性」的重大。
比數相同邁入延長的第十局,在兩出局且二、三壘有人的緊要關頭,輪到鈴木一朗上場打擊。而且在這之前,他處於相當大的低潮,幾次機會下,都沒能擊出安打。
一想到在全日本屏氣凝神觀看下,鈴木一朗背負的壓力有多大,就足以讓人喘不過氣來。各位讀者不妨也試著想像自己站上打擊區的感覺。
光用「壓力」這種輕描淡寫的兩個字實在不足以形容,在那種強烈的緊張壓迫下,恐怕連球棒都很難握好,任誰都想趕快逃離現場吧!
但是,在這種狀況下,鈴木一朗還是適時擊出安打,取得比賽勝利。就像他自己評論的,「我有某種特質吧。」他就是這種罕見的選手,壓力越大越能發揮想像不到的實力。
學習享受壓力,才能化為得力助手
那麼,鈴木一朗是如何去感受壓力及處理呢?面對壓力,他大多展現出兩種態度,一種是「絕不敷衍自己的感覺,從正面接受壓力」。「在打擊的過程中,想從壓力解放出來是不可能的。經常有人問我,是如何從壓力中解脫的?其實根本沒有這種方法呀!只能背負著這種辛苦繼續打下去。」
另一種就是「享受壓力」。「有種心跳加速的感覺,又有點雀躍興奮,總之對我來說,壓力上身的感覺真教人無法抗拒。這可是在勝負之中打滾的人才能體會的箇中滋味呢!」
前者接受壓力而來的辛苦,後者則享受其中妙趣。乍看之下兩相矛盾,但無論「接受」或「享受」,兩者的共同點就是面臨緊張或壓力時積極應對。至少他從不敷衍自己的感覺,拒絕消極地逃避壓力。
當然,就連他也不可能在受到壓力下還平靜以對。鈴木一朗也這麼說過:
「我永遠都抱持著恐懼、不安和沈重壓力,光想要開心享受是沒辦法待在專業世界的。」
有壓力的工作,才是有趣的工作
然而,正因為無法平靜以對,才能藉由積極接受壓力帶來的辛苦,或是以享受其中妙趣的方式來設法克服。而這也許是克服壓力的唯一方法吧!
對於克服壓力,主要考量能力與壓力間,或是工作的重要性與壓力間的比例。換句話說,沒有能力的話,感受到的壓力也比較小;越重要的工作,壓力就越大。
所以那些沒有壓力的工作其實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任務,有壓力才有價值,才是有意思的工作。以這樣的方式思考,面對壓力時不逃避,而要積極面對。在世界棒球經典賽的總冠軍戰中,鈴木一朗可說是身處「戰場」,也正因這片具有強大壓力的戰場才能讓人成長。
此外,剛剛也曾提到,請各位讀者「試著想像」身在充滿壓力情境下的自己,在精神鍛鍊上想像自己身處戰場也很重要。
話說回來,在想像力鍛鍊中,不止要描繪成功的畫面,鮮明描繪出千鈞一髮的危機狀況也很重要。一流運動選手,能寫實的想像出穿梭在戰場上的景象。例如,優秀的推銷員反覆想像遇到害怕的顧客類型,冷汗直冒的交涉情景。然後連結這樣的情境,成功完成交易。
以克服困難並邁向成功的想像訓練來消除壓力,比一直想像工作順利來得有效多了。
◆ 絕不「被動」完成交付任務
樂觀面對壓力的積極態度,無疑是鈴木一朗成功的習慣之一。例如,眾所皆知,他慣打第一球,也不喜歡因為四壞球保送上壘。
「打者站在打席就不該以鎖定四壞球為目標。既然站上打擊區,怎麼可以不揮棒?」他這麼認為。對於一開始走進打擊區就鎖定四壞球的態度,他也毫不客氣否定,「這種選手絕對沒辦法打擊。」
「與其靠選球贏得四壞球保送,不如設法擊出安打,既能提高安打產量也能提升做為一名打者的能力。」
換句話說,鈴木一朗的想法及能力,並不是確保四壞球這種保守的安全策略,而是投注在失敗風險較高的打擊。可想而知,這種積極的態度就是他安打量產的原因。
日、美兩國對於棒球專業用語「Strike(好球)」的詮釋並不相同。在日本,好球當作名詞表達出靜態的概念,其意義在於「通過好球帶為投手(守備一方)帶來球數領先的球」。然而,同樣的字在美國大聯盟卻代表「打擊」這個動詞。
如同字面所示,這個字的意思指的就是給打者打擊機會的球。因此,大家心照不宣,只要進入好球帶的球,基本上打者都必須揮棒(指進入好球帶的球都要打的潛規則)。
也就是說,對於好球的概念,日本是被動(等待的態度),在美國則採取主動(攻擊的態度)。從這一點看來,也能很清楚了解討厭四壞球(或者該說不認同以四壞球為目標的態度)的鈴木一朗為什麼能在美國大聯盟如魚得水,屢創佳績。
別一直打安全牌,接受挑戰有助於增加實力
面對各種狀況積極應對,試圖改變的主動態度與本質,讓鈴木一朗與美國大聯盟不謀而合。
不僅是棒球,其實日本運動員普遍都有這類缺乏積極性的缺點。例如,英格蘭超級聯賽的知名總教練溫格,二○○六年在世界盃足球賽看過日本對巴西一戰後,做出下列評論:
「在固定模式下,日本選手會有很好的表現。但可惜的是在超級一流的比賽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固定模式。而能在既定模式外不錯失任何機會的,絕大多數都是巴西選手。」
這裡同時也指出了日本人的一項特徵,面對既定或交辦的工作都能精確妥善完成,卻缺乏控制局面或在賽事中調度的創造性與彈性。
溫格總教練雖然表示:「這並非天分上的差異,只是身處的體系不同」。不過,在日本職業足球聯盟有過領軍經驗的他,對於日本人根本上的缺點(同時也可能是優點)應該也看得很清楚,這種將團體優先於「個人」的觀念,僅擅長在某些狀況下,「被動」完成交付的任務,缺乏以意外之姿「主動」打開僵局,或是自發性地開拓新局面。
從棒球來看,日本多數選手在面對零好三壞,或是一好三壞這種對打者有利的滿球數時,都會理所當然地使出「選一個壞球」的等待策略。
鈴木一朗卻明確表示:「除了零好三壞之外,一旦有了等待四壞球的心態,這個打者就算輸了。」除了等待四壞球,對於站著不揮棒,等著被三振的這種行為,他更不以為然地說:「再也沒比沒揮棒就結束打擊更無聊的事了。」
沒錯,沒有任何事比眼睜睜放走機會這種「消極錯失良機」更乏味。反過來說,積極進取固然可能造成較多失敗或錯誤,但怕摔的人永遠學不會滑雪,不是嗎?
回想一下前面鈴木一朗曾說過的「應提高安打產量」。相較於如何選出四壞球,不如將心力放在如何擊出安打更能提升自己的實力。無論在什麼狀況下,都不要恐懼失敗,積極果敢進攻!因為沒有挑戰,就無法增長實力。
◆失敗是「養分」,失敗太少,當然不會成功!
棒球是一種失敗的運動。打者的打擊率只要有三成就堪稱一流選手,也就是說,每次揮棒有七成是以失敗收場。
放眼日、美職業棒球界,打擊率能至四成的打者,鈴木一朗無疑是其中之一,即便這樣,沒能擊出安打的機率也在六成以上,失敗的機會是成功的兩倍多。不過,他卻這樣看待失敗:「打擊是以失敗為前提,所以絕對不能失去企圖心。」這句話可以一窺他在這項「殘酷」運動中掌握到的「失敗學」。
簡單的說,就是別把失敗當做挫折和委靡的材料,要活用它並向前邁進,往上成長,成為積極正面的糧食。
「失敗」這個字在日英字典上翻譯為「mistake(錯誤)」,但我認為這是「精神上的誤譯」。「失敗」這個日文字用英文正確表達,應該是「challenge(挑戰)」。所以只要像鈴木一朗一樣,把失敗當做是邁向下一個階段的先決條件,不必氣餒,不斷地再次挑戰就行了。
至於成功與失敗的關係,鈴木一朗也表示,「不能光是好的,如果沒有累積失敗,結果也不會是正面的。」即使打擊率到四成,仍有六成以無安打作收。也許是這樣的慘痛經驗,讓他實際體會到,累積成功不如累積失敗的效果來得更大。
失敗的重點不在「失敗」,是經驗
在商場上也一樣,沒經歷過任何失敗就想要完成一件大工程是不可能的。成功的達成率和失敗次數成正比,因此,還沒能達到成功的你,應該要這麼想,並不是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夠,而是累積的失敗次數太少。
從這個角度來解讀鈴木一朗,對成功次數自得意滿的人只是半調子,能夠誇耀失敗次數的才算獨當一面。就算失敗,也沒閒工夫陷入挫折與委靡。失敗了,表示又能成長一些,換個角度想就好。
當然不是沒頭沒腦地建議大家失敗,而是,既然失敗中必定隱藏著邁向成功的契機,重點就不在「不失敗」,而是該從眾多失敗經驗中學到教訓。
鈴木一朗在一九九四年第一次拿到打擊王時,打擊率高達三成八五,十分驚人。當時在記者會上他曾這麼說:「大家會覺得這個數字很厲害,但我知道自己還有超過六成的球沒打好。接下來,我的課題就是盡可能降低這個比例。」
對當年才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來說,這句話聽來有點老成,但這個年紀就已經將注意力放在無效打擊而非安打;比起成功更關注失敗,就這一點來看的確不凡。
就算失敗也要「高品質」
鈴木一朗持續貫徹這種「忘記成功,反省失敗」的態度,當他擊出安打後,只在衝上一壘的這短短時間內,沉浸於打擊出去的滿足感,接下來就把成功拋諸腦後。因為,從成功能學到的遠比想像中來得少。
另一方面,如果是無效揮擊時,當他往一壘衝的瞬間就開始想:「為什麼沒打好?」這樣的反省會從他回到休息區一直持續到下半局守備。
當然他從不因為失敗而懊惱,而是把焦點轉向「找到失敗中能成功的可能性」,並努力挖掘它。他總是一直不斷追求隱藏在六成失敗中的機會和可能性,否則累積失敗經驗的效用只能歸零。從這個方向思考,就能很清楚看出鈴木一朗最終的追求的目標並非成功。
他永遠都把目標放在「更好的失敗」上,至今仍不斷追求能從中學到更多、提升自我可能性的「高品質失敗」。
◆不沉迷好結果,高興一下下就好
像鈴木一朗這麼不在意自己成功的運動選手似乎很罕見。即便在一場比賽中締造「五打數五安打」的紀錄,飽受周圍的不斷稱讚,但他卻對這項成果毫不在乎,彷彿事不關己。
事實上,在一場每個打席都有優異表現的比賽後,當他接受訪問時,也是冷冷地這樣回答:
「這種狀況不會再有了,過了這個時間點就結束了。我希望明天趕快來,老是沉醉在當時的餘韻,對接下來一點好處都沒有。」
這口氣聽起來似乎像對當天的成功感到厭惡,但不用說也知道,他是強烈警惕自己不能沉迷於好結果。因為滿足於自己的成果,不知不覺就會掉以輕心。因此,成功最好在當下就捨去,越快忘掉越好。鈴木一朗始終保持著這種「不把滿足感帶到隔天」的態度。
相反地,他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失敗上。換句話說,他對按照計畫運作的事完全不感興趣,反而不死心地把全副心力放在未如預期的事,追根究柢探求失敗原因,從失敗中努力尋找下一個可能性。
做不到的事,反而能帶來成長
在日本、美國棒壇創下總計兩千安打的紀錄時,鈴木一朗也提到累積無數安打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累積了比安打更多的無效打擊。他曾這麼說:「比起兩千次的成功,我嚐過更多次懊悔的滋味。我覺得這部分對我來說意義比較重大。」
對於習慣隨時將注意力放在「做不到」勝於「辦到了」的鈴木一朗,這句話的確忠實反映出他的個性,但為什麼他這麼關注那些做不到的事呢?
因為他很清楚,「辦到了」就等於停止進步,只有未完成才能帶來成長。而且他也知道做不到的事有更大的進步空間。針對這一點他也曾表示:
「我還有很多做不到的事。不過,做不到才好,因為做到了就表示從此結束,所以我說做不到也好。」
聽起來好像因為做不到而高興,對未完成的事心存感激。但是,這句「做不到也好」並非出自業餘選手,而是具備世界最高水準的鈴木一朗,意義非同小可。由此能感受到,在達到一般人無法比擬的高水準後,已無可匹敵之人,只能與自己切磋琢磨,是一種運動選手孤傲的宿命。
鈴木一朗將「做不到的事」當做努力目標,邁向成長的無窮上進心,以及嚴以律己的態度,都可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思考習慣及行動原則。
前言◆ 養成33個好習慣,成功就會追著你跑有人說:「鈴木一朗是日本棒球史上的最高傑作。」他異於其他選手之處,不僅僅是過人的球技,還有充滿深度的談吐言論。善於將思考轉化成語言,並選擇犀利的詞彙,精確地表達出來,這就是鈴木一朗獨特的風格。例如:「有看似低潮的絕佳狀態,也有看似狀態極佳的低潮時刻。」、「練習,有時也可能背叛你。」、「想正中球心就用細球棒打擊。」、「打者要抱持積極的心態打擊,也要耐住性子等待打擊時機。」這些獨到的見解,看似矛盾卻極富深意。他說的話常帶給人知性上的刺激,具有深度且富含哲理,因此...
目錄
序章-成功者,都有「你不知道」的好習慣
Chapter 1 失敗很好!越多次,成功就會越接近你
01 刻意給自己找麻煩
■提昇自我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走困難的路
02 想像最壞的狀況
■有壓力,代表有價值;抱持著恐懼、不安,痛快「享受」壓力
03 絕不「被動」完成交付任務
■主動才能打開僵局,不敢挑戰,沒有贏的機會
04 把失敗當「養份」,失敗太少,當然不會成功
■有時候,不是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夠,而是累積的失敗次數太少
05 永遠強烈警惕自己,不能沉迷於好結果
■成功最好在當下就捨去,越快忘掉越好
06 丟掉面子,反覆思考失敗原因
■運用正面言語和思考力,縮短低潮期
07 真正的自信,得靠克服失敗,才能在心中紮根
■面對痛苦不逃避,袒蕩蕩正面接受,必能成長
08 不順遂的時候,更要集中注意力,保持冷靜
■難過的時候勉強歡笑,將能扭轉心理狀況,提昇企圖心與注意力
09 做白工、繞遠路,才是成功的捷徑
■太容易獲得的也會一下子就失去,慢慢走的人,最後能走得最遠
Chapter 2 關鍵都在「細節」裡!要成功,先把小事做好。
10 自己決定要做的事,即使是小事,也要貫徹到底
■想要做些特別的事,重點就在保持一般狀態的自己
11 習慣「苦差事」,而不是只做「想做的快樂事」
■把「痛苦的習慣」當做是自己的義務,目標永遠放在慾望之前
12 不在乎被嘲笑,「目的意識」非常強烈
■只要有「想要」的強烈意願,願望就會奇妙地實現
13 只判斷是不是「該做」的事,而非想做或不想做
■在非做不可的工作中找尋價值,扭轉成自己「想做」的事
14 「痛苦」和「折磨」都是肥料,克服它,你會更愛這件事
■工作的苦與樂是一體兩面,因為「苦過」,才會帶來喜悅
15 不放過任何一件「瑣事」,每件「雜事」都是工作
■越簡單的事情越有深度,越單純的事情越困難
16 把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不必一直去想做新事物
■選擇變多,猶豫也變多,專心一件事,才容易成功
17 把夢想放在心裡,默默做好眼前該做的事
■鎖定焦點,當個專心忘我的偏執狂,就一定能成功
18 在「過程」下功夫,而非只在意結果
■好結果的成就感,來自過程中的充實感
19 每天三小時,維持十年,非凡的能力也得靠「累積努力」來獲得
■經過漫長痛苦過程養成的能力,才貨真價實
Chapter 3 有個性一點!建立「你的風格」,相信直覺
20 對自己的工作有點「任性」,自己指揮自己
■老是在意別人的評價,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
21 建立自己的「獨特風格」,不是別人教你的
■鮮明的個性也能成為一項利器,隨心所欲塑造自我風格
22 在「守、破、離」的精神下精進自我風格
■看法越相同,人際關係越圓滑
23 把「為了別人」而努力,轉化成對工作的熱情
■父母、家人、顧客、球迷……,他們開心就是最大的動力
24 打破規則,加入自己的創意和想法
■只會死讀書,永遠無法成為佼佼者
25 經常把自己當成某位尊敬的人,模仿是進步的捷徑。
■先從模仿開始,逐漸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形式
26 提高敏感度,直覺能正中事物的本質
■低潮並不是沒做出好成績。抓不到感覺與感覺混亂的狀態才是真正的低潮
27 隨時留意「內心感覺」,直覺和靈感能瞬間看穿任何事
■經常和內心對話,不能只依賴知識和數據,才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
Chapter 4 想成功的企圖心,不斷描繪「A+的自己」
28 好,還要更好,永遠往「高規格」的目標前進
■越有名的人越謙虛,因為感到滿足,就代表開始停滯或退步
29 強烈描繪「做到」的畫面,越想要的東西越容易到手
■以「做得到」為前提往前邁進,積極面對事物,自然就會出現好結果
30 將成功「影像化」,專注力和企圖心就會增加
■善用正面想像力,將成功拉近眼前
31善用「說大話」的效果,話說出口,就要做到
■自己的「賣點」只能靠自己執行、宣傳
32 把練習當「主」,正式比賽當「從」
■萬全的準備,才是決勝關鍵點
33 把一天當做一輩子,永遠活在當下
■以「一天」為單位,全力燃燒、徹底反省
結語-相信自己,就能擊出人生的安打
序章-成功者,都有「你不知道」的好習慣
Chapter 1 失敗很好!越多次,成功就會越接近你
01 刻意給自己找麻煩
■提昇自我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選擇走困難的路
02 想像最壞的狀況
■有壓力,代表有價值;抱持著恐懼、不安,痛快「享受」壓力
03 絕不「被動」完成交付任務
■主動才能打開僵局,不敢挑戰,沒有贏的機會
04 把失敗當「養份」,失敗太少,當然不會成功
■有時候,不是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夠,而是累積的失敗次數太少
05 永遠強烈警惕自己,不能沉迷於好結果
■成功最好在當下就捨去,越快忘掉越好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