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風還分為十五國風,雅分為大雅、小雅,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
十五國風是指各地的歌謠,《詩經》裡的歌謠達一百六十篇之多,超過了全部詩經三百零五篇的半數,成為詩經組成的主要部分。
雅詩一百零五篇,普通宴會所用樂歌稱小雅,官式朝會所用樂歌稱大雅。頌詩四十篇。頌是配合著音樂舞蹈來歌唱的宗敎詩。
作者簡介:
裴溥言
筆名普賢,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抗戰時期在四川)文學士。
曾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菲律賓中正學院教授,並兼任東吳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教授。(民國八十年在台大退休,獲該校聘為榮譽教授)
民國八十年赴美後,應僑胞之請,設「國學講座」,義務講授《詩經》、《左傳》、《史記》、《論語》、《孟子》等課至今。
在台曾習國畫,赴美後學西畫,曾在台美兩地前後開個展及聯展數次。
著作:《經學概述》、《中印文學研究》、《詩經研讀指導》、《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詩經疊句欣賞研究》、《集句詩研究》初、續集、《詩經評註讀本》、《溥言雜憶》等;譯有《泰戈爾詩橫渡集》。與其夫糜文開合著有《詩經欣賞與研究》一至四集、《中國文學欣賞》;合譯者有《泰戈爾詩園丁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鬥雞的故事》等。
章節試閱
【詩經導讀】
先民生活的謳歌 裴溥言
《詩經》是我國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從西周到東周春秋時代的作品(大約跨越了六百年),距離現在已經兩千五、六百年。一共有三百零五首,所以也稱其成數曰《詩三百》。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依次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計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小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頌則有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這些詩篇,依其類別之不同,各有獨特之風格及內涵。由十五國風,可看出各地之政情民風:例如由陳風,可看出陳國歌舞之盛;由秦風,可知秦國尚武精神之強。小雅之詩,以表示西周衰世,尤以幽王之世的詩篇較多。所以由這些詩篇可看出當時政治之暴亂,天怒人怨的情形。大雅則多追述周人祖先功德,以及誇張西周初年開國盛世,和歌頌中興明主周宣王文治武功的詩篇。
至於周頌,周人為消除殷商遺民對周人的敵對心理,所以製作較多祭祀文王之詩篇,以揄揚文王的功烈徳澤,使四方來助祭的諸侯,受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明白周之得天下,是由於天命,是由於文德。而承此天命者,是引仁德之政的文王,因而對西周就心悅誠服。魯、商二頌,雖然篇幅不多,但由這不多的篇幅,也可看出魯僖公的功業及魯國的高度文化;也可看出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之以宋為殷商之後,而頗有榮耀之感,遂制禮作樂,借以誇耀他的功業。
整部《詩經》的內容,真是包羅萬象:凡是有關那個時代的典章制度、戰爭形態、社會狀況、民情風俗,以及天文地理、曆法時序;乃至於黍稷稻麥、麻縷絲帛、草木、鳥獸、蟲魚等,無所不有,可說是一部周人生活的真實紀錄,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周代文化史。而這份生活紀錄、這部文化史,都是以高度的文學技巧寫的。其中每一字的推敲,每一句的斟酌,每一章的安排,每一篇的組織,都是經過煞費苦心經營而完成的,真可謂是字字珠璣,篇篇佳構,美不勝收。更加之以絕大部分是叶韻歌辭,讀起來不只讓我們享受聲調韻律之美,更能令我們有悠然神往之情,而欣賞不置。因而它可說是中國文學之源,很值得炎黃子孫誦讀的一部經典寶庫。
導言-認識《詩經》
詩歌的起源
詩歌的起源很早,人類還沒有文字的時代,已有歌謠。甚至只有簡單的語言,就已有歌謠產生。我們知道,一個人在快樂的興頭上,或者悲傷的時候,常願意將自己的心情發洩出來,去告訴別人或自言自語地說出來。覺得用說話表達還不夠,便會用唱歌的方式來代替。所以唱起歌來有雀躍歡呼的叫聲,也會有長吁短歎的哭訴。同樣的歌詞,把它一遍又一遍地唱,所謂一唱三歎,也會使人廻腸盪氣。覺得一唱三歎還不夠,便就手也舞起來,腳也蹈起來了,這樣才覺盡興。而別人被歌聲吸引,也會跟着唱和起來,於是互相傳唱,便成為流行的歌謠。遇到節日來臨,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歌詞的內容種類也跟着增多。這時一唱眾和,或互相競勝,也就格外熱鬧。相傳葛天氏的歌兒八章,三個人唱,同時拿着牛尾揮動,踏着腳拍拍子(《見呂氏春秋‧古樂篇》),似乎就這種情景的追記。歌謠越唱越多,後來連駡人的歌、記事的歌、祝福的歌都有了,雖然沒有文字的記錄,卻也留存在人們的記憶裡。
歌謠發達了,就可不必自己創造,借現成的歌謠來為自己抒情,只要隨時揀一首合適的來唱唱,也可消愁解悶。如果覺得有些句子不很合意,也可以刪改或增添,來滿足你自己,因此往往流行的歌謠中,有開頭相同,接下去有不同歌詞的發展;或者不同主題的歌,半中間會冒出幾句和別的歌相同的詞句來。而定了型的歌,大多是經過眾人修飾的,所以流傳下來的歌謠,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的集體創作。有了文字之後把這些歌謠記下來,就成了詩歌。
徒歌和樂歌
歌謠只要隨口哼唱就行,這叫做徒歌。但也有用樂器伴奏著唱的,就叫做樂歌。徒歌也有節奏,手舞足蹈就是幫助節奏的,所以徒歌也會形成一定的腔調。可是樂歌節奏更規律化些,若把徒歌用樂器伴奏著唱,也就成為樂歌。只是它的字句或許要有若干的變更,以配合音樂的旋律。
我國在很早的時候,似乎就有了樂器。《禮記‧明堂位篇》說的「土鼓土槌兒(蕢桴)、蘆管兒(葦籥),大約就是我們樂器的老祖宗。到《詩經》時代,有了用金、石、絲、竹、匏(葫蘆殼)、土、革(皮)、木八種材料製成的鐘(金)、磬(石)、琴瑟(絲)、簫管籥(竹)、笙(匏——用竹管排列在匏內)、壎缶(土)、鼓(革)、柷、敔(木)等十多種樂器,可說已是洋洋大觀了。
歌謠本來以表情為主,只要翻來覆去地將情表到了家就行,用不著多費言詞。所以徒歌的節奏主要在乎重疊或者說是廻環,疊詠就成為歌謠的特質。字數的整齊,韻腳的協調,似乎是進一步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之後,疊詠才在詩歌裡失去重要的地位。
最早的詩歌
前面說過,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歌謠就是詩歌。《詩經》裡的國風,就是周代記錄下來各地的歌謠。《詩經》輯集了周代歌謠達一百六十篇之多,超過了全部《詩經》三百零五篇的半數,成為《詩經》組成的主要部分,其他雅頌兩部分篇數的合計,還不及國風歌謠這一類為多。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因此這一百六十篇周代的歌謠,也成為我國歌謠可靠的最早的正式輯錄,極為寶貴。周代以前的歌謠,雖也有零星的追記,但可靠的很少,有許多已是後人的臆造了。
十五國風
《詩經》裡的風詩(歌謠)一百六十篇,分屬於十五個地區,稱為十五國風。十五國風的名稱,依照排列先後的次序及其篇數是:⑴周南十一篇⑵召南十四篇⑶邶風十九篇⑷鄘風十篇⑸衛風十篇⑹王風十篇⑺鄭風二十一篇⑻齊風十一篇⑼魏風七篇⑽唐風十篇⑾秦風十篇⑿陳風十篇⒀檜風四篇⒁曹風四篇⒂豳風七篇。
這十五地區大多是國名,但周南召南只是南方許多小國的總名稱,王風又是東周王畿(最接近天子的千里以內的土地)的詩,都不是國名。邶、鄘、衛雖原是三國,後來邶鄘成為衛國的領土,所以邶風鄘風的詩,也都是衛國的產品。而十五地區中也有同一地區的詩,因時間有先後,遂屬於不同的單位,例如東周的王畿,西周時原為周南地區,所以東周時產於黃河邊有「在河之滸」句的王風〈葛藟篇〉和西周時也是產於黃河邊有「在河之洲」的周南〈關雎篇〉,實在是同一地區的詩。所以所謂十五國風,說是十五國家固然不符合,說是十五地區也還不正確,我們只可勉強說做十五單位而已。
十五國風地區分佈的大概情形如下:
⑴周南召南 是西周的南方地區,以現在河南省的陝縣為界,陝縣以東黃河南岸自洛陽向南延展,經淮河上游,漢水下游,南至長江,是周南詩篇產生的區域;陝縣以西,向西延展到以終南山為主峯的秦嶺地帶,向西延展經漢水中游,南至長江,是召南詩篇的產生區域。
⑵邶、鄘、衞 是以淇水為中心的殷商舊區,包括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之地,山東省西部及河北省若干地方。
⑶王 是東周王畿區域,即今河南省洛陽一帶地區。
⑷檜、鄭 檜在今河南省新鄭縣,東周初年被鄭所併呑。鄭國於東周初年自陝西華縣東遷,取號檜等十邑所新建,鄭風即檜國舊地溱、洧二水一帶的產品。
⑸齊 是周代最東濱海的大國,即今山東省東北之地。
⑹魏、唐 魏、唐都是西周初年所封姬姓之國,唐即晉。魏國的領土自汾水南至河曲,為今山西省西南一角地,唐本是現在山西省太原一帶,後發展成大國,至東周春秋初年滅了魏國,將其地賜給大臣畢萬。畢萬的後代和韓、趙分晉,就成了戰國時代七雄之一的魏國,而不是《詩經‧魏風》的魏了。
⑺秦 西周時秦國本是附庸(附屬於大國的一個小國),在今甘肅隴西縣。平王東遷,秦襄公領兵護送,才封為諸侯,賜給西周原有的現今陝西西部一帶的土地,至秦穆公而更強大。
⑻陳 周初武王所封,春秋末被楚所滅,其故都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其領土當今河南開封以東,南至安徽亳縣一帶。
⑼曹 周武王所封,春秋末年滅於宋,其故都在今山東定陶縣,其領土當今山東菏澤、定陶一帶。
⑽豳 周的舊都,豳城故地,在今陝西邠縣。
這十五國風既然分為十五單位,我們當然也可比較出他們不同的風格來。例如西部地區的秦風,表現出了秦國人的尚武精神,也對用活人殉葬的壞風俗發出了慘痛的呼號。而東部地區的齊風,表現出齊國人酷愛田獵的風俗;但他們的田獵已不重武藝的鍛鍊,而趨於浮誇的一面。靠近南方的陳國,人民的風俗,喜歡歌舞。又如,同一地區東周的王風,多表現出亂離世界的哀痛,已不再有西周時周南詩篇的安樂氣氛。同樣,魏風在統治者剝削重斂之下,表現了民不聊生的怨憤與憂思。但魏國很早就併入晉國,而晉人所作唐風之中,就未見激烈攻擊統治者的詩篇。可見同一地區的民情,也有先後的差異。這說明從歌謠確是可以觀察民風的。
古書中記載周天子用詩來觀察民風的,有好幾條:
⑴《禮記‧王制》中說:「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⑵《國語‧周語》中則說:「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
⑶《漢書‧藝文志》也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⑷《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行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搜集詩歌的方法
周天子搜集詩歌的方法,有採詩、陳詩和列士獻詩的不同路線。但列士獻詩,大概以公卿大夫至於列士自作雅詩為多,而間接呈獻各國民間流行的歌謠為少。太師所陳的詩歌,或者多民間採來的歌謠。但因民間採來的歌謠大多是徒歌,所以作為樂工頭兒的太師就要「比其音律」,配上樂譜,改成樂歌,用樂器伴奏著,唱給天子聽。照《儀禮》、《禮記》、《左傳》等書的記載,所謂禮樂,周代的禮和樂是關聯著的。「禮非樂不行,樂非禮不擧」,各種典禮中都有樂歌的演唱。所以典禮中,除了在正式節目中演唱周南〈關雎〉、〈葛覃〉、〈卷耳〉等若干篇外,據近人考證,其餘的一百數十篇,都是用在餘興節目中演唱的,叫「無算樂」。所以春秋時各國在外交場合上,通行著賦詩(唱詩)的禮節,貴族們必須都能熟讀國風詩篇,以備應用。當然,周天子所搜集各國的歌謠,不止現存《詩經》中的國風一百六十篇,其他不在禮樂中應用的就失傳了。有很少數我們還可以在《詩經》以外的古書裡發現,就被稱為「逸詩」(沒有被收在《詩經》中的詩)。
大小雅和三頌
《詩經》共三百零五篇,除風詩一百六十篇外,還有雅詩一百零五篇,頌詩四十篇。
雅分大小,一般說來,普通宴會所用樂歌稱小雅,官式朝會所用樂歌稱大雅。所以小雅七十四篇中,有很多篇內容形式,都和國風的歌謠相仿;而大雅三十一篇就嚴肅而整齊,也顯得有些呆板了。
本來,十五國風,只是像朱子所說:「風者,多出於里巷歌謠之作,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詩集傳‧序》)和公卿大夫所作的雅詩原則上是大異其趣的。風是宣洩男女私情的抒情詩歌,雅是發表國家公義的廟堂文學。但就現存的作品而言,不論是國風,不論是大、小雅,其中都有很動人的社會詩在內。而大、小雅中可以當歷史來充實正史之不足的也不少,凡是這些,都是《詩經》留給我們的寶貴作品。
頌分為周、魯、商三頌,是配合著音樂舞蹈來歌唱的宗敎詩。周頌是周天子的祭祀樂章,共三十一篇,大多是西周初年作品,簡短而不協韻。但魯頌四篇、商頌五篇的形式就和周頌很不相同,有些近似雅詩,內容也由祭祀祖先發展到頌揚當時的國君。魯頌是東周春秋中葉魯國(都城在今山東曲阜)僖公時的詩;商頌一向被認為早於周頌,是商朝的祭祀樂章的,經近人考證,知道也只是周朝時宋國(都城在今河南商邱)的詩。因為宋是商的後代,所以稱商頌,詩中也有頌揚春秋時宋襄公的話。
《詩經》的時代和地域
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只有極少數幾篇是東周初年作品,所以《詩經》三百零五篇,全是周朝的詩。最早記錄的在西周初年,最遲產生的已在春秋五霸時代。全部《詩經》的時代,上下約五、六百年。產生的地域,則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分佈在現在的甘肅、陝西、山西、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境內。
孔子敎《詩經》
孔子時代,《詩經》三百零五篇全是樂歌,孔子採為敎導學生的敎材,還是用琴瑟伴奏來歌唱的方式,稱為弦歌。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詩就是《詩》三百篇,《樂》就是這三百篇的音樂。後來三百篇的樂譜失傳了,六藝只剩了五藝,也改稱五經了。
春秋時代的賦詩言志
春秋時各國卿大夫的賦詩禮俗,往往只奏樂歌,唱詩中一兩章來表達他們的意思,這叫做「賦詩言志」,因為不管全詩本意,只截取一兩章甚至一兩句來應用,就叫做「斷章取義」。漢朝解釋《詩經》的儒生,就採取斷章取義,甚至斷句取義的路線來給三百篇作傳、箋(傳是解釋《詩經》本文的,等於註解;箋是解釋傳的,或記下自己另外的意見),來強調《詩經》的敎化作用,於是三百篇作詩的本意大多給湮沒了。最有權威的是西漢毛公的《毛詩詁訓傳》(簡稱《毛傳》),和東漢鄭玄的《毛詩箋》(簡稱《鄭箋》)便是這樣。
《毛傳》、《鄭箋》和三家詩
毛公有大小兩人,大毛公毛亨,魯國人;小毛公毛萇,趙國人。大毛公創始《詩經》的注解,傳給小毛公,完成了《毛詩詁訓傳》。鄭玄是東漢末年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他給《毛傳》作箋,有時也採三家詩的解說。不過三家的解說在原則上也和《毛詩》差不多,都是以史證詩的,而以史證詩的觀念最早具體表現在詩序裡。
三家詩是:魯國申培公的《魯詩》,齊國轅固生的《齊詩》,燕國韓嬰的《韓詩》。他們對於《詩經》的解說各有不同。不過後來都失傳了,現在只剩了《韓詩外傳》十卷,這外傳並不是解釋《詩經》的。
詩序
《毛詩》每篇前面有一段序文叫詩序。第一篇〈關雎〉的序特別長,是對於詩的總論,所以稱之為大序,據說是孔子學生中傳詩的子夏所寫。其餘各篇解說該詩主旨,只短短的幾句,就稱小序。小序又分前後兩節,前節是一句斷語,據說是毛公所寫;後節是申述斷語的,據說是東漢衛宏所寫。而小序的作用,主要是用歷史來證詩,把每篇詩都說成和歷史有關係。
詩的六義
風、雅、頌、賦、比、興,稱為詩的六義。風雅頌是詩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的作法。風雅頌前面已經介紹了;賦是直接敘述,比是比喻,興是一個引子,所以朱熹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集傳‧葛覃篇》)「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螽斯篇〉)「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者也。」(〈關雎篇〉)
《毛詩正義》和朱熹《詩集傳》
宋朝的朱熹是《詩經》學上的革命者。漢朝的《詩經》學本來是三家詩的天下,後來《毛傳》、《鄭箋》出來,就取代了三家詩的地位。到唐朝初年政府編纂五經正義,《詩經》方面,孔穎達採用《毛傳》、《鄭箋》,給它作疏(疏解傳、箋)而成《毛詩正義》,成為國定的《詩經》課本,也就是十三經註疏所採納的本子。但到宋朝朱熹攻擊《毛詩》小序的不當,用自己的見解另寫了一部《詩集傳》代替《毛詩正義》。從元代起,朱熹的書便成為學生自幼必讀的了。以後明、清兩代,仍然是朱熹《詩集傳》的天下,直到現在,還是有人喜歡讀它。
《詩經》的今註語譯
民國以來,大家覺得朱熹《詩集傳》攻擊小序的態度還不夠徹底,而且他指鄭、衛等風若干篇是淫詩也不當。就再加以研究,探求詩篇的本意,同時讓讀者更容易明白,就改用注音符號來注音,用淺近的現代語來作今註語譯,這樣的作品已經很多。
不過這本書,我現在於每篇分「故事介紹」(或內容提示)、「原詩」、「註釋」、「語譯」和「評解」五個部分。剛開始讀的時候,或許會有困難,遇有困難,細加查考,大約仍可明白。如果仍不明白,可以跳過先讀下一篇,這樣全部讀完,再從頭讀下去,也就可以了解得差不多了。
當然,《詩經》是難讀的,而且一定要讀原文。如果能得到老師或父兄從旁指導來讀,那就格外好了。
【詩經導讀】
先民生活的謳歌 裴溥言
《詩經》是我國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從西周到東周春秋時代的作品(大約跨越了六百年),距離現在已經兩千五、六百年。一共有三百零五首,所以也稱其成數曰《詩三百》。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依次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計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小雅,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頌則有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這些詩篇,依其類別之不同,各有獨特之風格及內涵。由十五國...
目錄
【出版的話】
【導讀】 先民生活的謳歌 裴溥言
導言-認識《詩經》 國風之部五四篇
一、周南七篇 關睢 葛覃 卷耳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二、召南五篇 鵲巢 采蘋 甘棠 羔羊 摽有梅
三、邶風五篇 柏舟 凱風 匏有苦葉 谷風 靜女 四、鄘風三篇 桑中 相鼠 載馳
五、衛風四篇 淇奧 碩人 氓 伯兮
六、王風三篇 揚之水 葛藟 采葛
七、鄭風六篇 緇衣 將仲子 蘀兮 東門之墠 風雨 出其東門
八、齊風三篇 盧令 還 東方未明
九、魏風二篇 伐檀 碩鼠
十、唐風二篇 蟋蟀 葛生 十一、秦風四篇 蒹葭 黃鳥 無衣 權輿
十二、陳風五篇 宛丘 東門之枌 衡門 東門之楊 月出
十三、檜風一篇 隰有萇楚
十四、曹風一篇 候人
十五、豳風三篇 七月 鴟鴞 東山
雅之部十五篇 一、小雅十一篇 鹿鳴 常棣 伐木 采薇 六月 我行其野 斯干 十月之交 蓼莪 大東 賓之初筵
二、大雅四篇 文王 生民 烝民 常武
頌之部六篇
一、周頌四篇 清廟 思文 振鷺 武
二、魯頌一篇 有駜
三、商頌一篇
玄鳥
【出版的話】
【導讀】 先民生活的謳歌 裴溥言
導言-認識《詩經》 國風之部五四篇
一、周南七篇 關睢 葛覃 卷耳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二、召南五篇 鵲巢 采蘋 甘棠 羔羊 摽有梅
三、邶風五篇 柏舟 凱風 匏有苦葉 谷風 靜女 四、鄘風三篇 桑中 相鼠 載馳
五、衛風四篇 淇奧 碩人 氓 伯兮
六、王風三篇 揚之水 葛藟 采葛
七、鄭風六篇 緇衣 將仲子 蘀兮 東門之墠 風雨 出其東門
八、齊風三篇 盧令 還 東方未明
九、魏風二篇 伐檀 碩鼠
十、唐風二篇 蟋蟀 葛生 十一、秦風四篇 蒹葭 黃鳥 無衣 權輿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