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顛覆性解讀誤解最深之大隋王朝的權威力作
深入揭祕隋文帝成功上位的歷史密碼
「百家講壇」最具人氣的蒙曼老師,
繼「蒙曼說唐系列」後,
再現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
「在蒙曼的眼中,隋文帝楊堅和兒子楊廣的暴政是嚴於律己,更是嚴於律人。隋文帝執政二十五年,每天要吃工作餐,每餐中僅一個葷菜;身為一朝皇帝,一生僅娶了一房妻子,一輩子只有一處行宮,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有哪一朝皇帝能做到這一點。」
•西方權威學者邁克爾.H.哈特認為,在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
•隋文帝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
•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
•開創了科舉制度,並制定了當時最先進的律法《開皇律》。
•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隋文帝結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鮮卑化政策,將改成鮮卑姓的漢人大臣及府兵將領(以及其所轄府兵)恢復漢姓。
=內容簡介=
隋文帝楊堅,是我國史上起過顯著進步作用的傑出皇帝,世稱其統治時期為開皇之治。其成功之道為拔除反正,平行各方勢力,使其能達到統一天下及開皇治世的偉績。現從政治穩定、發展經濟、治國思想及個人操守方面評之。
隋文帝楊堅第一次實現了中國大範圍內的多民族的統一;他首次實行了一直沿襲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還有兵民合一的府兵制、援禮入法的法律制度(《開皇律》),還有英雄不問出處的科舉制。不僅如此,他還建立了以隋朝為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實現了千古傳頌的「開皇之治」。
「唐朝的府兵制、三省六部制、法律制度等等最基本的制度都是隋朝建立的。所以隋朝是骨,唐朝是肉,骨肉相連的時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盛世。隋朝最大的特色在於它的不平衡性。隋朝以最快的速度辦了那麼多好事,讓以後的一千年都受惠於它,這就是所謂的利在千秋。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好事都集中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所以就遠遠超過了當時百姓的承受能力,給他們造成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這就是所謂罪在當代。本來,一個好的王朝應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既考慮當時人的幸福,也考慮長遠的影響。但是,隋朝在照顧當時人的幸福方面做得比較差,因而顯得過於急功近利。」
西方人認為,中國對世界歷史影響最大的兩個皇帝,第一是秦始皇,第二就是隋文帝。從他們的功績來看,中國最偉大的皇帝無疑是隋文帝楊堅。蒙曼說:「關於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隋文帝截然不同的評價,個人覺得這反映了中西價值體系的不同。中國人對人的評價偏重於道德,而西方人偏重於功業。以功業而言,秦始皇和隋文帝都非常厲害,兩個皇帝都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建立了可以惠及千年的政治制度,這是西方人非常看重的地方。但是,以德行而言,這兩個皇帝都有缺憾,兩個皇帝都無視人民,推行暴政;師心自用,刻薄寡恩。前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民和諧,後一個缺憾使得他們無法做到君臣和諧。而中國傳統的儒家政治文化是講民本,講和諧的。在儒家的評價體系下,李世民這樣納諫、愛民的皇帝才是聖君。」
《隋書》認為,隋文帝楊堅「好為小術,不達大體」,這是為何?為什麼唐太宗會評價楊堅「性至察而心不明」?是什麼導致毛澤東認為隋文帝的作法蘊藏大亂?繁榮昌盛的背后,歷史盛傳楊堅怕老婆、好猜忌、弒功臣、殺親子。他是不是真的空有雄才而無大略?他的冷酷無情背後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楊堅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蒙曼透過敏銳、細微、獨特的視角,層層疊進釋疑原委,從歷史的長河中挖掘還原隋文帝深受誤解的歷史剪影。在書中,蒙曼側重反映歷史的真實感和興衰演變規律,反思力度鮮明、強烈,不歌功頌德,不蓋棺定論,以問題帶入情境,逐層推進,列舉史實,陳列自己的分析,為讀者還原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隋文帝楊堅,一個被歷史誤解最深的王朝皇帝,在蒙曼的講述下鮮活起來。那些久遠的文明不再是遙遠而抽象的,彷彿有了生命力一般,在日新月異的現代文明中呈現出不朽的魅力。
=延伸閱讀=
蒙曼說唐:武則天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蒙曼說唐:唐玄宗
作者簡介:
蒙曼
河北承德人,中國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和中國古代婦女史。二○○七年開始,蒙曼主講的三十二集系列講座《武則天》開始在百家講壇播出。二○○八年重登百家講壇,十八集《太平公主》講述後武則天時期政局。二○○九年,四十一集《長恨歌》系列在百家講壇開始播放。二○一○年至今,蒙曼在百家講壇錄製《大隋風雲》,該系列於二○一一年五月十四日在百家講壇開始播出。
章節試閱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使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僅僅三十八年即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罄竹難書
說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可能有三個詞會立刻湧現腦海:短命、暴虐和造反。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五八一年建立,六一八年滅亡,一共才存在三十八年。如果不算隋末幾個傀儡小皇帝,這三十八年其實就是兩代皇帝,開國皇帝隋文帝後面緊接著是亡國皇帝隋煬帝。二世而亡,恐怕只有秦朝可以媲美。
第二、暴虐。隋朝暴虐的名聲主要是隋煬帝造成的。怎麼暴虐呢?很多史書都說隋煬帝殺死父親隋文帝才當上皇帝。弑父當然是暴虐,但是也有人說,權力是人性的腐蝕劑,皇家自古多冷血,一代聖君李世民還殘殺兄弟,也沒比隋煬帝強多少。真正讓人不能原諒的是,煬帝治國比治家更暴虐。
煬帝當政十三年,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巡張掖,再加上三征高麗,大工程連著大戰爭,使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男丁都被徵召參加各種勞役、兵役,甚至出現「丁男不供,始以婦人供役」的局面。
可能有人要說,婦女不是能頂半邊天嗎?讓婦女服勞役,說明隋朝女性很強悍啊!話可不能這樣講,古代受生產力水準限制,婦女以家務勞動為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哪個政權如果敢讓婦女上工地,那可真是駭人聽聞。百姓為了不去遠方送死,乾脆一咬牙,自己把一隻手或一隻腳砍掉,人工致殘,還美其名曰「福手福足」。這樣的人間慘景全拜皇帝所賜。
所以,隋末出現一篇檄文,討伐隋煬帝,說:
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以後遂演變成一則成語——罄竹難書,就是做壞事多得數不清。
第三、造反。隋朝末年,豪傑蜂起。《隋唐演義》號稱十八路反王、三板斧的程咬金、賣馬的秦瓊、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李元霸,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英雄。瓦崗寨、高雞泊也都和水泊梁山一樣,成為中國人心目中英雄聚義的聖地。這些英雄當然不免戲說的成分,但是,天下大亂,造反有理,也確實是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徵。事實上,唐高祖李淵也是造反的英雄之一,後來修成正果,建立大唐,那是後話了。
雖然短命、暴虐和造反給人的印象深刻,但是,我想說,僅僅這三個詞,絕不是隋朝的全部形象。要說到隋朝的歷史地位,還有另外三個詞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哪三個詞呢?統一、富強、文明。
統一大業
先說統一,這可是隋朝對中國歷史非常偉大的貢獻。這個貢獻大到什麼程度?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樣,甚至比秦始皇統一還不容易。
有人說,秦統一六國,而隋朝只是平定江南,為什麼說隋朝統一比秦朝還不容易呢?因為,雖然說秦滅六國,但是總的說來,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都屬於華夏民族,秦朝建立的主要還是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但是隋朝統一不一樣,它把很多少數民族都整合進中原政權,是真正建立在大範圍民族融合基礎上的統一。
哪些民族呢?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些民族於西晉末年進入中原,紛紛建立政權,號稱十六國(其中除成漢外,都是少數民族政權),與偏安江南的東晉對峙。後來,鮮卑族於群雄混戰中崛起,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再後來,北魏又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和西魏又演化成北齊和北周,和南方的漢族政權對峙。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兩晉南北朝時期。
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民族矛盾非常尖銳。漢人和少數民族互相鄙視,南方人和北方人也互相鄙視。南方人管北方人叫索虜,嘲笑他們腦袋後面拖著繩索般的辮子;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島夷,嘲笑他們困居小島,施展不開。當然,這些詞現在都過時了,不特別解釋,人們都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有個帶有民族歧視的詞卻一直沿用到現在,只是含意和性質已經發生根本的變化。什麼詞呢?漢子。現在管男人又叫漢子,比如說西北漢子、紅臉漢子,是中性詞,甚至略帶褒義。其實,這個詞即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可不是中性詞而是北方少數民族對漢人的蔑稱,是二等公民的代號。
北方是少數民族的天下,南方是漢人的天下,當時好多人都以為,這兩部分可能就這麼永遠分開,可是,隋朝就有本事把這兩個部分捏在一起,也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人整合在一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的統一,當然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秦朝。
再說富強。什麼叫富強呢?通觀今天的世界我們知道,所謂富強,至少包含兩個指標。第一、經濟富;第二、軍事強。這是古今通則,隋朝也不例外。
先看經濟。說到古代的經濟狀況,人們通常考慮兩個指標。第一是人口,第二是糧食。隋朝的人口有多少呢?將近五千萬,接近西漢末年的水準。有人說,過了好幾百年,還沒達到漢朝的數字,這說明隋朝不行。
要知道,從西漢後期開始,中國的人口數量就開始走下坡。到了西晉,更是衰落到一千六百萬的最低值。西晉之後五胡入華,戰亂不已,大量人口被迫尋求豪門庇護,成了世家大族和豪強的私有財產,國家能夠控制的人口也沒有多大起色。而隋朝僅用三十年的時間就讓國家可控人口重新達到五千萬,這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
幹活的人多了,隋朝又實行均田制,耕者有其田,耕者繳其稅,不僅使百姓的勞動意願空前高漲,政府的稅收也有了保障。在這樣的情況下,隋朝存糧量無與倫比。隋朝一共有六大糧倉。糧倉大到什麼程度呢?
舉一個例子。河南鞏縣的洛口倉,周長二十餘里,糧窖三千個,每個糧窖儲存糧食八千石,整個倉庫儲米兩千四百萬石。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他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儲存的糧食夠吃五、六十年,這恐怕是中國歷史上存糧量最高值。
這樣看來,把隋朝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富裕的時代,當之無愧。除了糧食儲備量大、人口規模大之外,隋朝的物資流通也很便利。這有賴一個重點工程,那就是大運河。
大運河北起涿郡,即現在的北京,南到餘杭,即現在的杭州,溝通海河、淮河、黃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水路一通,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經濟文化中心便牢牢地拴在一起。大運河經過修修補補,一用就是一千年,有的河段甚至今天還在使用。唐朝詩人皮日休有一詩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一代暴君隋煬帝,在唐朝人眼裡甚至能與大禹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唐人深受其惠。
再看軍事實力。隋朝實行府兵制。府兵都是均田的農民,農忙種田,農閒練兵,有戰爭則隨時奔赴戰場。只要殺敵立功,即可享受各項優惠政策,分到更多的田。因為生活有保障,又有良好的激勵機制,府兵作戰非常英勇。再加上隋朝統一後國內戰爭結束,槍口一致對外,隋朝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快速提升。
本來,隋朝建立以前,整個東亞的霸主是突厥。當時,北方北齊和北周並列,兩個政權爭相向突厥進貢,使得突厥非常傲慢,大言不慚地說:「我在南兩兒(指北齊、北周皇帝)常孝順,何患貧也!」
隋朝建立後,兩代皇帝勵精圖治,南北關係逐漸顛倒過來。隋朝愈來愈強,突厥倒分裂成東西兩部。沒過多久,東突厥便在隋朝的軍事壓力下投降隋朝。
大業三年(六○七),隋煬帝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巡蒙古草原,東突厥啟民可汗率領本部和附屬民族恭恭敬敬地跪迎隋煬帝,為表臣服,啟民可汗甚至要求放棄本民族的服裝,改穿漢家衣冠,當大隋王朝的百姓,這讓煬帝喜出望外。
懾於大隋皇帝的威風,西突厥與其控制的西域胡人紛紛前來朝貢。北方的威脅徹底解決了,這可是西漢以來從未有過的盛事。
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號稱天可汗,意思是說,他不僅是大唐的皇帝,還是這些北方少數民族的最高首領,比現在的聯合國祕書長還厲害。其實,此一稱號始自隋朝,當時,東突厥啟民可汗感於隋文帝的扶助之恩,為隋文帝上了一個尊號──「聖人可汗」,和天可汗同意。在聖人可汗的領導下,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新構建。這就是強盛。
最後說文明。要知道,從五胡十六國開始,中原地區瀰漫著重武輕文的風氣。少數民族統治者或本身非常輕視文化,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整個社會粗野凶暴、無法無天,對於文明發展相當不利。
隋朝雖然也出自軍人世家,但難得的是,文帝和煬帝父子兩代都知道,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那到底怎樣治天下呢?文治。
統一戰爭剛結束,隋文帝便頒布命令,「武力之子,乃可學文」。鑄劍為犁,讓將士放下武器,學習文化。他還創立大名鼎鼎的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雖然這時科舉制仍不完善,但是,既不是憑背景,也不是憑拳頭,而是憑藉自身文化素質謀求自身社會地位的標準一旦確立,便顯示出極為強大的生命力。科舉制在中國一直實行到清朝末年,而且極大地影響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這不是隋朝對全世界的偉大貢獻嗎?
除了科舉制,隋朝在制度方面另一重要貢獻是三省六部制。所謂三省六部,是中央政務機構的總稱。其精髓是三省間相互分權與制衡,共同對皇帝負責。這個制度使得皇帝的權力大大加強,皇帝專制下的宰相集體議政的制度也正式形成,這可是中國傳統行政體制的一大變革。三省六部制經過變革,也一直沿用到清末,用了一千多年。按照古代人的說法,也算是萬世良法了!
統一、富強和文明讓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可是,這也和我們開頭說的短命、暴虐和造反形成強烈的反差。一個王朝怎麼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兩面呢?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實上,後世不僅對王朝的評價反差強烈,對皇帝的評價也同樣反差強烈。
事實上,隋文帝無論如何也稱得上是勵精之主,平生有三個好處,堪稱帝王典範。哪三個好處呢?勤政,節儉,愛民。
先說勤政。勤快到什麼程度?唐朝的宰相蕭瑀曾有一段評價。
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
衛之人,傳餐而食。
這段話是說文帝每天上朝,從早忙到晚,連好好吃一頓飯的工夫都沒有,還得讓衛士傳盒飯,吃工作餐。唐朝接的是隋朝的班,所謂不破不立,絕對沒有為隋文帝抬轎的可能,唐朝大臣這樣評價隋文帝,可見勤政不假。
再看節儉。隋文帝簡樸,在歷史上也是出了名的。他貴為天子,每天吃飯,只有一道葷菜;一件衣服,也是洗了又洗;坐的車,也是一再修理,就是不肯換新。
自己節儉還不算,他對官員要求也特別嚴格。有次,某位地方官到長安進獻貢品,貢品是乾薑,為了方便,也為了好看,官員把薑盛在布袋裡。沒想到隋文帝這個老守財奴一看,大為心疼,把這個官員叫過來罵了一頓。這個官員灰頭土臉的回去,也不太明白皇帝為什麼盛怒,還以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下次進貢香料,居然用氈袋子包裹。文帝見此人居然死不悔改,直接找來,就是一頓板子。這下官員才明白,不是自己做得不好,而是做得太好、太奢侈了。皇帝勤儉治國,不是喊口號,是認真的。
連用布袋子裝乾薑都不行,可想而知,文帝要是看見林黛玉拿絹袋葬花,恐怕當場氣死。這樣的皇帝,生活上可能缺乏點情趣,但是,他絕不會勞民傷財。對於大亂後急需涵養元氣的國家而言,該是何等重要。
再看愛民。這方面,隋文帝可圈可點的事情更多。開皇十四年(五九四),關中大旱,鬧饑荒,隋文帝沒辦法,只好帶著老百姓到洛陽討生活,在當時稱「就食」。
一路上,文帝和老百姓走在一起。山長水闊,路窄人多,走著走著,老百姓不免擠進皇帝的衛隊裡,離皇帝這麼近,安全工作不好做,衛隊想把老百姓趕到一邊去。沒想到文帝不准,不僅不驅趕老百姓,每次看見老百姓攜家帶眷,便趕忙退到路邊,讓老百姓先過。遇到山路崎嶇難行之處,還要衛兵把老百姓肩頭的擔子接過來,放在馬上,讓老百姓感動得熱淚盈眶。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璀璨,瞬間幻滅。而且,當初的璀璨多奪目,後來的毀滅就多驚心。正是這奪目驚心的感覺引起人們深思。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在哪裡?隋文帝和隋煬帝兩代帝王,到底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
事實上,這種反思並不是從我們開始,唐朝人已經在思考了。
唐朝的開國君主親身經歷隋代的興盛,也親手促成隋朝的滅亡,所以,他們的反思意識格外強烈。唐初的君臣討論,有個永恆的話題,就是隋朝興亡的教訓。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反面教材隨時提醒唐朝上下警惕,所以短命的隋朝後出現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顛峰——唐朝。正如短命的秦朝後就是強大的漢朝一樣。
那麼,隋朝到底為唐朝做了怎樣的鋪墊?唐朝又從隋朝吸取了怎樣的經驗教訓?還有,我們今天能從中得到了怎樣的收穫和啟迪呢?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使得國無寧日、民無寧時,僅僅三十八年即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罄竹難書
說起隋朝,大家都不陌生,可能有三個詞會立刻湧現腦海:短命、暴虐和造反。
第一、短命。隋朝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短命王朝,五八一年建立,六一八年滅亡,一共才存...
作者序
自序
五一時乘火車過九江,聽江聲浩蕩,不由想起隋文帝。當年,大隋的軍隊就在這裡集結,準備過江伐陳。那些從蒙古草原或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將士,面對這湯湯流水,是怎樣的心情呢?
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締造一段嶄新的中國史?
還有,他們的統帥隋文帝楊堅,是否充分意識到自己這個決策的歷史價值呢?
那個曾經名為普六茹那羅延的孩子,那個沾染了一身胡氣、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拚命想建立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聖君一樣、君臨天下的皇帝。因為理想高遠,所以,他克己復禮、勵精圖治,這讓他遠遠地超越儕輩,成為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大的英主之一;也讓他的王朝能凌駕於亂象叢生的魏晉南北朝之上,和唐朝一起,共同構成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時代。以功業而言,他是一個配得上「千古一帝」稱號的皇帝。
但是,這只是隋文帝的一面。正如驚世的武功、煥然的典章、干雲的豪氣,也只是隋朝的一面一樣。隋文帝的另一面,是冷硬與無趣。他有一點音樂素養,譜過兩支曲子,一支叫〈天高〉,一支叫〈地厚〉。曲子的韻律早已無從知曉,但是,其精神基調,據說是在讚美帝王之道與后妃之德。
這樣的藝術品味與生活情趣,爭如唐朝的風流天子李隆基!當年,李隆基瀟灑地對大臣講:「吾得貴妃,如得至寶。」一曲〈得寶子〉由此誕生。一個一臉嚴肅,一個滿面春風;一個諄諄教誨,一個淺吟低唱。誰能阻止我們私心愛慕李三郎呢!甚至連他和楊貴妃的不倫之戀,我們都能拔高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千古絕唱;而隋文帝終其一生,和老妻獨孤伽羅同眠同起、言笑晏晏,反倒成為怕老婆的笑柄。
哎,人啊人。
然而,我並非一味為隋文帝鳴不平。我知道,人們不太喜歡隋文帝,並不真是因為他為人過於嚴肅,更不是因為他堅守一夫一妻的道德原則。而是因為他的內心缺乏一種柔度、缺乏一種對人的真實同情。他有理想,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理想;他有道德,便要求全國人民和他一樣有道德;而且,在內容與程度上都不允許有任何差異。這種信念過了頭,就把人變成了機器。
這種機器一般的感覺,體現在他苛責兒子,不教而殺上;也體現在他為了確保倉庫的存糧量,寧可和人民一起逃荒,也不肯開倉放糧上;甚至,還體現在里坊森列、嚴整如棋局般的大興城上。他建立那麼多好制度,卻沒有真正弄清楚,所有的制度都是為人服務的。
恰恰相反,他一心希望,把所有的人都約束在規範之下,而當這個規範無限大的時候,人就會被壓縮得無限小,小到如同螞蟻一般,這不就成了時代之殤嗎?
這樣的價值取向,讓隋文帝可以成為一位有為的君主,但卻不是有道的君主,更不會是有情的君主。這樣的統治方式,也使整個大隋王朝陷入了一種只有氣度而沒有溫度的迷局。這是隋朝如流星般煥發出瞬間光彩的依據,同時也是它如流星般瞬間隕落的根源。
由隋文帝又不免想到隋煬帝。我在微博裡說,隋朝最有魅力的兩位男士,一位是隋煬帝,一位是隋煬帝的功臣——楊素。
難道不是嗎?誰不知道風塵三俠的故事呢?紅拂女、李靖和虯髯客,多麼迷人的武俠經典!問題是,如果沒有楊素放行,身為楊府家妓的紅拂怎能夜奔成功呢?誰不知道破鏡重圓的故事呢?落魄的段德昌,已經淪為侍妾的樂昌公主,如果不是楊素慷慨玉成,單憑一塊破鏡、一段癡情,怎麼敵得過世事滄桑、陵谷變遷?隋煬帝就更不用說了,那樣的美男子,那樣的大詩人。「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慷慨質樸,直逼魏武帝曹操。難怪他會自負地說:「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這樣的霸氣,這樣的才情,再配上東狩西巡、依紅偎翠的事蹟,誰能否認他的魅力呢?
可是,即便這樣兩位瀟灑倜儻的美男子,即便這些熠熠生輝的風流佳話,卻也拖著濃厚的陰影!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楊素的慈悲,會不會想起他的敢死隊中,那些只許進不許退的普通戰士?或者,當我們陶醉於隋煬帝的風采時,會不會想起在他改天換地的急政之下,那些扔下鋤頭、離開家鄉、開河築堤、轉死溝壑的平凡農夫呢?慷慨悲歌的英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很難發出聲音的愚夫愚婦,但是,一旦他們發出聲音,便是驚天動地的呐喊。
這呐喊聲最後消失在唐朝,消失在唐朝初年的仁政裡。其實,我們都知道一句話「唐承隋制」。唐朝保留隋朝所有好制度,只是增加一條「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深刻認識。常常聽人議論唐朝的豪邁氣象,但是,我倒覺得,隋朝是剛,唐朝是柔;隋朝是骨,唐朝是肉。剛柔並濟、骨肉相連時,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段——隋唐盛世才真正誕生。千載之後的我們,面對這段歷史,除了驚歎與豔羨之外,是否能有更深的思考呢?
寫到這裡,我再一次深感幸福,探索歷史的幸福。歷史總讓人升騰起理想,又讓人產生回到現實的力量。就是這深邃而厚重的歷史讓我們知道,不管理想有多高遠,在現實世界中,我們都得一步步走過,不能跑,更不能飛;也是同樣的歷史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高遠的理想,我們甚至連下一步都無從落腳,而只能在歧路徘徊。
二○一一年六月於京西寓所
自序
五一時乘火車過九江,聽江聲浩蕩,不由想起隋文帝。當年,大隋的軍隊就在這裡集結,準備過江伐陳。那些從蒙古草原或黃土高原上走下來的將士,面對這湯湯流水,是怎樣的心情呢?
他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締造一段嶄新的中國史?
還有,他們的統帥隋文帝楊堅,是否充分意識到自己這個決策的歷史價值呢?
那個曾經名為普六茹那羅延的孩子,那個沾染了一身胡氣、文化程度不高、但是拚命想建立理想政府、想要像自己心目中的聖君一樣、君臨天下的皇帝。因為理想高遠,所以,他克己復禮、勵精圖治,這讓他遠遠地超越儕輩,成為中國...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流星王朝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甯時,僅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第二章 楊堅出世
楊堅,大隋王朝的締造者,和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一樣,有著傳奇的經歷。其中,第一個傳奇就是,他雖然出身關隴貴族,卻是生在寺院由尼姑撫養大的孩子。這段奇特的經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它給楊堅後來的人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第三章 仕途坎坷
從十七歲正式踏入仕途,整整八年時間,楊堅在右小宮伯這個位置紋絲未動。自命不凡的楊堅有點坐不住了,為什麼命運如此捉弄他?是什麼導致楊堅在如此漫長的歲月裡始終沒有得到提升?這八年的磨難對楊堅又意謂著什麼?
第四章 權威鎮主
南北朝時期,北方存在著兩個對立的政權——北齊和北周。兩個政權互不相讓,都想吞併對方。本來,北齊兵多地廣,優勢明顯,但是,經過周武帝的勵精圖治,北周逐漸占了上風。在這種情況下,北周武帝決定討伐北齊,統一中原。在這場戰爭中,誰是最後的贏家?楊堅的命運又將經歷怎樣的變故?
第五章 翁婿鬥法
一個是荒唐的女婿周宣帝,一個是穩重的岳父楊堅,這一對君臣應該算是絕配。但事實上,楊堅卻處處受女婿周宣帝的猜忌,惶惶不可終日。周宣帝為什麼要猜疑楊堅呢?在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六章 楊堅輔政
西元五八○年,周宣帝突然暴病身亡。一個棘手的問題馬上就擺在了人們面前:小皇帝年幼,誰來當輔政大臣?命運之神最終眷顧了楊堅。這是怎麼回事?
第七章 剪除宗室
周宣帝暴崩,按道理講,本來輪不到楊堅這個老丈人入宮「輔政」。但事實上,楊堅卻當上了輔政大臣。對於這一狀況,北周宗室怎麼辦?他們會任由楊堅掌權嗎?楊堅又會怎樣對待北周宗室?
第八章 三方叛亂
矯詔當上輔政大臣,然後又剪除宗室,楊堅改朝換代的態勢已經相當明顯。這些作法引起了北周元老大臣的強烈反對,一時間,三個既有實力又有資歷的老臣相繼起兵。那麼面對北周元老大臣的發難,楊堅將如何應對呢?
第九章 平定三方
楊堅矯詔當上輔政大臣後,激起了以尉遲迥為代表的北周三個總管的反叛,楊堅和兵強馬壯的三總管打仗,這將是一場什麼樣的較量呢?楊堅能否化解這次危機呢?
第十章 建立大隋
西元五八一年,楊堅終於迎來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登基稱帝,建立大隋,史稱「隋文帝」。那麼楊堅是如何完成這個巨大轉變的?楊堅稱帝,對於中國歷史又意謂著什麼?
第十一章 萬物維新
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創建的政治制度,生命力極其旺盛。不僅唐朝直接繼承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而且直到清朝,它的影響也一直存在。三省六部制到底是什麼樣的政治制度?為什麼影響如此深遠?除了三省六部制之外,隋文帝還創立了哪些垂範後世的優秀制度呢?
第十二章 妙選人才
楊堅稱帝後,如飢似渴地選拔人才,其中一個名叫蘇威的大臣深得隋文帝楊堅的欣賞,居然讓他身兼五職。那麼蘇威是什麼樣的人?隋文帝為什麼如此欣賞他?隋文帝的用人方略又有什麼特點呢?
第十三章 營建新都
剛剛當上皇帝的隋文帝,除了制度改革以外,還興建了舉世無比的工程,那就是大興城,也就是後來的長安城。那麼大興城是如何興建的?設計者是誰?它又體現了隋文帝怎樣的夢想呢?
第十四章 降服突厥
就在大隋王朝沉浸在新都落成的喜悅中時,北部邊境傳來了一個壞消息,一個叫突厥的少數民族突然進犯隋朝。在這種情況下,隋文帝如何應對?在與突厥交戰的過程中,雙方究竟有著怎樣的心智較量和武力比拚呢?
第十五章 隋陳對壘
與隋朝對峙的江南政權,在歷史上稱為陳朝。陳朝有一個大名鼎鼎的風流天子,《玉樹後庭花》是他的代表作,此人就是陳後主。陳後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擁有長江天塹和禮樂文明的陳朝會在他的手中走向窮途末路?
第十六章 統一天下
在大隋王朝建立八年之後,隋文帝開始把矛頭指向江南的陳朝,準備一統天下。但陳朝國富兵強,且有長江天塹阻隔,並不擅長水戰的隋朝將如何實施戰爭方略呢?隋文帝平陳的過程是否能順利進行?
第十七章 再平江南
開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隋文帝異常順利地平定了陳朝。但是誰也沒想到,就在兩年之後,陳朝的故地再次發生叛亂,大隋王朝又被重新捲入戰火之中。那麼江南為什麼會發生叛亂呢?隋文帝又從這場叛亂中吸取了怎樣的教訓呢?
第十八章 計殺大義
她是北周和親突厥的公主,在隋滅北周後,她一直尋找機會,試圖替娘家報仇。但不幸的是,她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到讓自己也命喪黃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隋文帝為什麼就不能容忍這個弱女子?
第十九章 聖人可汗
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被稱為「聖人可汗」的皇帝,意思是說,他不光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同時還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可汗,這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極大榮耀。那麼隋文帝的這個稱號是怎麼來的?突厥人為什麼這麼推崇隋文帝呢?
第二十章 開皇之治
隋文帝統治時期誕生了一個流傳千載的稱號,那就是「開皇之治」。可想而知,在人們的心目中,這是一個政治清明、經濟富庶、人民生活安定的時代。那麼隋文帝在開皇年間有什麼建樹?「開皇之治」到底有哪些值得頌讚的業績呢?
第二十一章 太子失寵
楊勇是隋文帝的大兒子,身為嫡長子,他的太子地位本來不容挑戰。何況,他的政治表現也不乏精采之處,本應成為完美的接班人。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勇似乎愈來愈不入父皇母后的法眼,他的太子之位也隨之搖搖欲墜。這是怎麼回事?楊勇到底做錯了什麼?
第二十二章 楊廣結盟
隨著隋文帝夫婦對太子楊勇益發不滿,楊廣也使出渾身解數,盡力討取父母歡心。但是太子號稱國本,不能輕易動搖,隋文帝雖然不滿意楊勇,也不可能隨便廢立。那麼楊廣會採取哪些手段,敦促隋文帝下定決心呢?
第二十三章 高熲罷相
高熲是隋文帝時期的頭號重臣,也是隋文帝和獨孤皇后共同信任的宰相。他為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開皇末年,他卻被無情罷官,這到底為了什麼?
第二十四章 東宮易主
高熲罷相後,太子楊勇失去了強而有力的支持,很快就被廢黜。與之相應,晉王楊廣則成功上位,成為大隋王朝的新太子。那麼在太子還沒有大是大非的情況下,隋文帝究竟是以什麼名義廢黜太子?這一廢立的過程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第二十五章 骨肉相殘
開皇後期,隋文帝的兒子接連遭遇不幸。其中大兒子楊勇被廢,三兒子楊俊死於非命,四兒子楊秀也被剝奪官爵,廢為庶民。隋文帝的兒子都做了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呢?
第二十六章 由盛轉衰
隋文帝晚年,不但家庭變故頻繁,他本人也一改隋初勤儉自律的作風,開始放縱自己。那麼,隋文帝這種心態的變化會給隋朝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二十七章 風波再起
隋文帝後期,因為家庭變故,他的統治心態和朝廷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受這些變化衝擊最大的,則是新太子楊廣。他好不容易到手的太子地位也變得不穩定起來。這個家庭變故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對政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
第二十八章 文帝之死
仁壽四年(西元六○四年),一代英主隋文帝走完了他六十四年的人生歷程,崩於仁壽宮大寶殿。他除了留下偉大的帝國外,還留下了巨大的謎團,那就是:隋文帝是怎麼死的?他是正常死亡,還是被人謀殺的?謀殺他的人會是誰呢?
第二十九章 一代英主
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秦始皇之後的第二個偉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的心中,第二名的業績是輪不到他的。那麼,為什麼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會不一樣呢?隋文帝到底是個怎樣的皇帝?
後記
自序
第一章 流星王朝
這是一個富強文明的王朝,它的倉庫裡堆著五六十年都吃不完的糧食,它的皇帝被突厥人譽為「聖人可汗」。這又是一個暴虐短命的王朝,它的皇帝修長城、建東都、開運河、遊江南,搞得國無寧日、民無甯時,僅僅三十八年就二世而亡。「隋」這個名字就像流星一樣,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瞬間璀璨又瞬間毀滅。那麼隋朝兩代父子究竟做了什麼?大隋王朝勃興速亡的原因又在哪裡?
第二章 楊堅出世
楊堅,大隋王朝的締造者,和歷史上很多開國皇帝一樣,有著傳奇的經歷。其中,第一個傳奇就是,他雖然出身關隴貴族,卻是生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