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哈佛大學校聘教授貝利‧馬祖爾 專序推薦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前教授洪萬生 專文導讀
小野、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陳竹亭、北一女中校長張碧娟、親子作家番紅花 一致好評
跨時代的好評
‧這是本可愛的小書,文字精練、引人入勝,我十分享受。儘管它吸引人的原因是那麼樣地難以分析,也許是它的幽默,也許是它的親切,也許是它關於人類智慧的根本信念;又或者,三者皆是。 ──《紐約時報》
‧我帶著愉悅的心情讀李伯的這本書,優美的例子和深具啟發的內容,相信這原創性十足的嘗試,必定贏得人們激賞。 ──愛因斯坦(1879~1955)
‧非數學家的一般人,更需要讀這本書。 ──數學家 E. T.貝爾(1883~1960)
‧這本小書所帶來的興奮感,剛好和它的大小成反比。這本書的重量,比如說,相較於當代微積分教科書(有時候,我很好奇搬著它們到處跑的學生,為什麼沒有額外的體育課學分),真是有相當大的對比。 ──數學家、哈佛校聘教授 貝利‧馬祖爾
‧這一本年齡即將邁入七十歲的阿嬤級讀物,既是數學普及書寫的一絕,也是數學知識永恆性的一個見證。因此,我們非常樂意中譯並推介給中文讀者,特別是中學師生閱讀。 ──師大數學系前教授 洪萬生
‧我很喜歡這種科普書!本來也以為自己的數學不好,後來在大學考微積分考到全班最高後,發現數學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學校畢業後,我還當了一年國中的數學老師。 ──小野
‧在超過半紀前寫的書,現在讀來仍只有一句話可以形容:實在太棒啦!希望所有中學以上的人都能一讀。 ──科普作家 竹內薰
‧李伯寫了一本巧妙、有趣,又充滿啟發的書。 ──《週六文學評論》
【推薦序1】
讓人不禁愛上的數學小書
哈佛大學校聘教授 貝利‧馬祖爾*
進入這本書的世界,就有如發現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裡面的想法──純粹的想法──正在被雨水閃耀地沖刷。而且,它們就像向日葵一樣,很快就會將自己的嶄新花瓣展現給你,充滿了各種可能、令人喜悅以及有用之處。作者們有那個天分,可以真正寫出一本給所有人看的數學書。他們就是能夠選出對的想法來說明,以致於他們的書包含了讓數學真正成為數學的本質內涵。他們將它以如此令人信服的方法寫出來,以致於我們不管在電車上或隱蔽處都可以閱讀它。而且,他們也運用如此簡約的方法將它寫出來,以致於它最初的美國大兵版,可以塞到一包軍隊口糧裡面。
邂逅李伯(本書作者與插畫者是一對夫婦)一家是讓人興奮的,因為他們所做的數學非常精彩。他們為赤道綁皮帶、以及稍微鬆綁它(第三章)的令人瞠目的簡單問題,可以在我們還未察覺到發生什麼事之前,神奇地讓你、我和MITS先生,以數量化的方式來思考(並且是深入思考)。李伯一家邀請我們參加代數和幾何的婚宴(第九章)。他們以面無表情的方式,述說一個迷人、但卻無法成立的歐式幾何證明,其說服力必須仰賴一個他們所畫圖形裡的一個玄妙、錯誤的假設(第十三章)。一旦他們協助揭發那個使人誤解的圖解,一個寓意──如同你能想像的──就隨之而來。他們也提供讀者一丁點微積分(第十章),其中就我看來,是讓你可以感覺到這主題的奧妙所唯一需要知道的東西。他們讓我們嚐嚐有限幾何(第十五章,標題為「傲慢與偏見」),其中幾何公理的模型概念如此輕巧地流動,以致於他們幾乎沒有必要說明這些更加抽象的概念:你就是看得懂!他們也在有限算術上運用同樣的手法(第十六章)。他們說明──真正在說明──四維空間(第十八節)。他們也說明相對論。所有這些說明都有附加一個寓意(教訓)、對希特勒的批判,以及全書所洋溢的和煦長者之風。
這本著作於1942年的書籍,反映了二戰時局情勢的嚴酷和險惡,但是,那個時代也炫於理念可以造就更美好的未來之強烈信仰。本書的美國大兵版標題為「給海外軍隊的版本」,而且大小也只有3+3/4吋×5+3/8吋而已。戰時書籍評議會非常幸運,可以提供給他們的部隊如此具有教育價值的書,裡面充滿了T. C. MITS(街上名人)的明亮插畫,而他──無視(或許不以為意)當時的戰爭毀滅洪流──常常帶著一頂雙曲面的帽子,並且快活地思考他在某種數學頂層的廣大背景的地位。
正如你待會會見到的,你手中的這本書是非常有趣的。同時,它有時候也是會讓人惱怒的。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它對我的第一個影響,就是把我帶回十二歲,而作者們就像是我慈愛的阿姨和伯伯一樣。他們將我丟到腳鈎不到地面的椅子上,並且將一大杯的巧克力牛奶和自家烤的餅乾塞給我,準備要傾注給我豐富的課程(關於生命、數學、這個世界……等等),每個故事都有伴隨著別有用心的寓意。
但是,這本小書所帶來的興奮感,剛好和它的大小成反比。這本書的重量,比如說,相較於當代微積分教科書(有時候,我很好奇搬著它們到處跑的學生,為什麼沒有額外的體育課學分),真是有相當大的對比。不知道是出自懶惰還是有一般的躁動靈魂,當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我很喜歡那些袪除噱頭,旨在寫出主題本質的並帶點叛逆性的輕薄小書。在這方面,我和去找希勒祭司學習所有教義,並且在學習的時候,獨腳站立的那個傳說中的懷疑家,是同一陣線的,而這個樂於助人的祭司,也用絕對的規則來教導他。因此,我會愛上李伯一家的書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在這裡的──極熟練、極輕巧(不管有沒有巧克力牛奶和餅乾)──正是一個數學感性的真正本質。全部都是你真正需要知道的。
*「哈佛大學校聘教授」是哈佛賜予教學人員的最高級位,幾可與諾貝爾獎、普立茲獎、國家元首等榮譽相提並論,至今僅有24位教授獲此殊榮,經營策略大師麥可‧波特亦是其中之一。貝利‧馬祖爾於1998年受封,在數學界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並致力於科普寫作。
【推薦序2】
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前教授 洪萬生
當你翻開本書目錄時,先猜想一下本書第九、十章標題何以分別稱之為「締結良緣」與「貴子早生」?哈佛大學傑出數學家貝利‧馬祖爾說:「這是李伯一家邀請我們參加代數和幾何的婚宴」。事實上,這一對在十七世紀所組成的數學新家庭,就叫作「解析幾何」,至於他們早生的貴子,當然就是第X章的主題「微積分」了。
上述這個充滿數學史洞識的比喻,可以見證本書作者李伯一家人的博雅素養,以及非常樂觀的自由主義思想,儘管當時二戰正酣,時局嚴酷與險惡。馬祖爾指出:
進入這本書的世界,就有如發現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裡面的想法──純粹的想法──正在被雨水閃耀地沖刷。而且,它們就像向日葵一樣,很快就會將自己的嶄新花瓣展現給你,充滿了各種可能、令人喜悅以及有用之處。
當然,這是因為「作者們有那個天分,可以真正寫出一本給所有人看的數學書。」事實上,本書是數學家莉莉安‧李伯教授於1944年,為二戰出征的美國大兵所寫的一本數學休閒小書。全書才大約三萬字,為了方便閱讀,還採用一行一詞句的方式書寫,再加上作者先生休‧李伯的俏皮貼切插畫,使得本書洋溢著極大的啟發性。無怪乎馬祖爾教授還特別強調:
這本小書所帶來的興奮感,剛好和它的大小成反比。這本書的重量,比如說,相較於當代微積分教科書(有時候,我很好奇搬著它們到處跑的學生,為什麼沒有額外的體育課學分),真是有相當大的對比。不知道是出自懶惰還是有一般的躁動靈魂,當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我很喜歡那些去除噱頭,旨在寫出主題本質的並帶點叛逆性的輕薄小書。
可見,本書之所以受到馬祖爾的青睞,完全是因為這一位傑出數學家的十二歲年代,受到它直指核心且「帶點叛逆性」的風格所吸引。而這種「現代性」,當然也見證了美國數學家養成教育制度的逐漸成熟,以及許多美國在二十世紀早期本土培養的數學博士,如何地以數學教育與普及為職志。
根據約瑟夫‧雅伯的說明,莉莉安是生於俄羅斯的猶太人家庭,後來隨家人移民美國。她先後取得紐約的Barnard學院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14年,她從Clark大學榮獲博士學位。1934年,當她應聘到紐約長島大學數學系任教時,與當時的系主任休‧李伯結為連理。1945年,當修‧李伯轉任該校藝術系主任時,莉莉安繼任數學系主任,直到1954年退休為止。
顯然基於數學普及的崇高理想(她的科普系列書籍至少有十本之多),莉莉安希望利用科普書寫,讓年輕人理解數學與科學在政治與倫理等方面的蘊涵。另一方面,她也注意到一般學生直到大學階段,才有機會接觸源自十九世紀的現代數學。因此,為了讓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活動的令人興奮,她認為有必要引進伽羅瓦群、非歐幾何、四維空間乃至於現代邏輯等等那些革命性的風貌。而所有這些,都在本書中有了相當具體的實現。
本書除了〈前言〉〈關於主角T. C. MITS〉,以及書末的〈寓意〉之外,共有二十章,其中所介紹數學主題,涵蓋了歐氏幾何、非歐幾何、有限幾何、有限代數、解析幾何、微積分、第四維空間以及相對論等等,並及於方法論之省思,以及現代數學vs.現代藝術的抽象性之對比。各章篇幅精簡、內容強悍,但是,呈現手法卻十分輕鬆俏皮,尤其是各章標題,更是時有佳作,除了前述的第九章〈締結良緣〉、第十章〈貴子早生〉之外,還有分別介紹非歐幾何的第十四章〈自由與特許〉,以及有限幾何的第十五章的〈傲慢與偏見〉。所有這些,都是由於莉莉安認為所謂的SAM(science, art and mathematics)表現了人類文化的真、善、美,從而對年輕讀者娓娓道來,說明現代數學的理論、啟示,及其令人震懾的興奮效果,是現代教育,乃至於數學普及著述必須承擔的時代使命。
儘管如此,李伯夫婦非常「到位」的科普素養,足以在本書一開始,就能讓年輕讀者愛不釋手。譬如說吧,在第一章中,作者就提醒我們「五千萬人也可能是錯的」,他們經由一個簡單的計算題,告訴我們「別成為倉促做決定的人」。
其次,在第二章中,作者提出加倍疊紙巾(每張厚度0.003吋)的問題,然後要讀者猜測疊到第32次時,總共疊成的紙巾大約有多高?作者利用這個例子,說明很多時候我們依賴直覺解決問題固然無可或非,然而,直覺的東西在被檢查和複檢之前,「並不會成為值得尊敬的科學和數學」,儘管她十分仰慕法拉第緣起於直覺的許多貢獻。
至於在第三章中,作者則拋出另一個問題:已知有一條鋼環緊緊的環繞著地球的赤道。現在你將它移走,並在一處將它切開,然後接合一段額外10呎長的部分。在這鋼環和地球之間究竟產生多大的空間呢?針對它那令人出乎意料的解答,作者提醒我們:沒有理論或計畫,光是機械式的操作,這個問題裡面的數字,並不因為你使用算術,就會讓它變得有意義!
以上所提及問題都常見於數學普及書籍。作者在此「老生常談」,其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都能運用數學來效化心靈。為此,當我們學習數學時,就必須強調一般化、抽象化以及精確定義的重要性,進而位於作者所謂的五層「圖騰柱」頂層的純數學思維,當然就至為重要了。作者以收音機為例,說明這個發明如何先後受惠於義大利馬可尼的無線電設備、德國赫茲的電磁波實驗、英國馬克斯威爾的電磁學理論,乃至於最後,牛頓微積分如何被應用到電磁的微分方程式上。因此,要是沒有純粹的數學理論,哪來科技上的重要發明?
當然,從本書的說明,我們也可以看到數學不只是給工程師,或是需要數學公式的人使用而已,「數學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生活方式」,才是作者所念茲在茲的理念。因此,在第十一章「PART的總結」最後,作者特別指出:
大部分數學課程都沒有留下時間讓你考慮上面那些事情。時間都用來學習演算技術。我們必須停下來,然後從技術的操弄中,看出可以從中得到哪些一般觀念。而這些一般觀念是對我們所有人都管用的。
作者這種針對比較結構主義式進路的「新式教育」之呼籲,在本書後半部提供了一個教育現代數學的藍圖。至於其具體內容,則是基於隨意定奪的假設、但卻邏輯相容的公設數學如非歐幾何、有限幾何、有限代數、第四維空間等等。如此一來,受過這種現代數學訓練的公民,「對於自由終止於何處,以及特許始於何處,有一個非常清楚的體認:他非常瞭解到他不能在一個系統中引進任何事物,使得矛盾發生,而摧毀這個系統本身。」因此,基於這樣的自由主義之倫理蘊含,「即使在一個民主制度中,允許民主的敵人使用言論自由去摧毀民主,是不合乎邏輯的。同理,自由企業也必須因著民主的其它設準而有所規範。」
上述作者所關心的這種自由vs.特許的張力,在現代藝術與音樂等等的創造上,倒是沒有什麼禁忌,因為它的奇特性正是現代主義的一個特徵。所以,讀者「將不會驚訝地發現到現代藝術比起過氣的時尚藝術,擁有還要無限多的品類,就好比今日數學擁有比過去一直有的還要無限多的品類」。
無論作者基於現代數學精神的自由主義倫理主張是否具有說服力,本書的精緻內容與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都值得我們細心品味。總之,這一本年齡即將邁入七十歲的阿嬤級讀物,既是數學普及書寫的一絕,也是數學知識永恆性的一個見證。因此,我們非常樂意中譯並推介給中文讀者,特別是中學師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