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讀冊選讀季暢銷5折起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幸福文化66折起節稅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永遠的戰爭

The Forever War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戴斯特.費爾金斯

評價
49收藏
235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定價:NT$ 38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16 60元起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故意不瞄準!互相挖角大亂鬥!這樣的戰爭是怎樣?
文/Anderson

永遠的戰爭》作者,是曾獲普立茲獎、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的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本書根據他自1998年起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採訪觀察寫成。既有觀察與反思,亦採訪了包括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份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

無庸置疑地,這書超越媚俗、廉價的報導,帶領讀者去到第一時空現場,重新去認識永無休止的戰事,關於「真相」,無論如何,不應該也不可能地被倉促定斷,讀過本書後,我們會認清媒體上那些昂揚又激情的聲張是如何粗糙,並且無助於瞭解這個世界上一地與另一地的關係,又是如何促成了接下來更大的迷霧。

《永遠的戰爭》,中肯、負責、專業,絕對可以是唯一一本,我們認識美國、阿富汗、伊拉克之間,錯綜複雜之仇恨與其莽行的書。但讓人驚訝且難以放下的地方並不只是如此,不僅限於對國際政治局勢很關心、很有求知慾、很關心什麼是最後真相的讀者,才能讀這書。《永遠的戰爭》作為一部傑出的報導文學,其格局已從「報導」,拉到「文學」。這意味著,如果我們將它當報導來閱讀,會發現,此書將難得地擁有藝術那種清澈與全面性的品格,而如果我們感興趣的不只是對一時一地的轉播,則這裡頭的故事,將可看為一則臨場而龐大的例證,比喻出關於文明、人性、衝突這些題目的深邃內涵。

一場上綱到國與國、歷時多年、死傷無數的戰事,只是課本和報紙上的長篇連載嗎?它們真的遙遠到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無甚相關嗎?又或者說,所謂「戰爭」的本質,始終都合宜地套用在任何一樁對峙與拉鋸?

例如書中開場不久即有這樣一個場景--那是一場投票即將進行,但到處一片混亂,此起彼落響著爆炸聲,但民眾卻堅定地一個個出門投票,每個投票所來的人越來越多,有人扶老攜幼、互相致意、行色匆匆,在此刻投票是天大的事,再迫在眉睫的砲彈攻擊也無法使之卻步。

面對費爾金斯的採訪,有人說,「…..我聽著那些爆炸聲,突然想到,叛亂分子其實很軟弱,他們害怕民主,而且即將面臨失敗。於是我請丈夫和父母一起出來投票。」。有人說,「別擋路,我要投票。」。有人說,「有聽到嗎,聽到那些爆炸聲? 我們不在乎。你知道嗎?我們不在乎。人都會死,為這事而死,至少我死得有意義。」

有人對費爾金斯投以嚴厲的神色,說「我投票是為了不讓我的國家毀於敵人之手。」。什麼敵人?妳說的敵人是指?「(我說的敵人是)你們,你們毀了我們的國家。美國人、英國人,我很抱歉這麼失禮。但你們毀了我的國家,而你們把那叫做民主。 」

對我們來說,這樣的場景「說」了什麼?它既是第一線的記實,是浩大現實中依然不可能被輕易覆滅取消的每一個生命的心聲,是戰事中所謂正與邪、對與錯、友與敵的進階辯證,而也是,人對於自己的生存權與未來的期許、人對家鄉與同胞的情感、人們既看待世界,也看待世界對他們的粗魯看待…..。

費爾金斯的《永遠的戰爭》無處不是這樣戲劇性的精彩、緊抓人心,而又意味深長的書寫。強烈推薦。

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
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
人民、記者,乃至國際人士,要如何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戰爭原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例外。但在世紀交替的阿富汗與伊拉克,煙硝與殺戮、殘酷與荒謬就是日常。

這場戰爭彷彿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它只是存在。存在每個白晝、每個夜裡。就在每個呼吸之間。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在戰火之下的苦難大眾只能預見和今天一樣的明天,在戰地之外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令人麻木無感的國際新聞。難道,唯有死者,才能看到一切終結?

自紐約世貿中心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已經超過十餘年,西方各國以其自傲的軍事武力及民主政體干預他國內政,是否真的締造了區域和平與經濟穩定?

在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我們仍不見任何一方勝出,卻已然清楚誰是最大輸家。當炮火在人們日常居止的街巷間落下、多年鄰居在轉眼間以刀槍相向、反叛分子收編軍警單位公然綁架勒贖,人民要如何面對荒謬絕倫的處境?又如何在族群傾軋中建立國家未來?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他自1998年起深入阿富汗及伊拉克採訪觀察,並以此寫成本書。無論採訪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分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費爾金斯從不妄加評斷。他跳脫政治局勢分析與褒貶功過,讓筆下的人物還原為「人」的真實血肉,重新在讀者眼前現身。

於是我們可以跟隨費爾金斯的文字在法魯賈的幽暗街道中行軍、看著阿富汗兒童在雷區中嬉戲、聽喀布爾飯店經理細數往日繁華,也旁觀各派人馬在敵我難辨中鬥狠耍詐、見識阿富汗軍官如何以「挖角」打贏不流血的戰役,甚至拜訪自殺炸彈客悲痛欲絕的家人。我們也走進巴格達的小學,目擊伊拉克人民進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儘管叛亂分子的炸彈就在隔街引爆,儘管投票即意味著未來幾個月隨時會送命,伊拉克人仍不願意放棄任何使國家更美好的一線希望。在阿富汗饑荒最嚴重的地區巴米揚,費爾金斯受到一戶人家熱情的款待,雖然下一餐還沒有著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費爾金斯吃下最後一塊麵餅。

也就在這本書中,費爾金斯寫下了這段話:

「多次踏上阿富汗國土,讓我逐漸愛上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錯亂,也為該地人民面對瘋狂行徑時的寬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驚的殘酷,而這裡的人民面對殘酷之淡然則更令人訝異。殘酷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但他們內心深處仍保有溫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

費爾金斯的寫作像要守護一盞燭火,他用盡全力抵擋沙地吹來的橫風,只為照見漫漫黑夜中無數高貴而卑微、脆弱卻堅韌的靈魂。他脫離了戰地報導消費現實悲劇的倫理爭議與原罪,從全觀式的恢弘視野發掘戰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顏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是如此淺薄偏頗。那些與我們同樣渴求美好與良善生活的人們,儘管仍在家園的斷垣殘壁中舉步維艱,卻始終盼望國家、民族獲得比今日更美好的一日。

作者簡介:

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
屢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立茲獎(共同獲獎)。2010年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克獎,並兩度獲頒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獎。費爾金斯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的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里分社社長,也曾為《邁阿密信使報》執筆。2007-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近期譯作包括《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等書。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