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靈修寶典《奇蹟課程》的最佳精華導讀版!
全球銷售量逾二百萬冊、被譽為「二十一世紀靈修寶典」的《奇蹟課程》(A Course in Miracles),自一九七六年出版以來,已經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它開啟新時代思潮之先聲,激發西方自六○年代以來的通靈熱潮,可說是新時代(New Age)思潮的源頭之作,在新時代的領域中至為重要,與賽斯書、奧修書並列。在歐美,為了《奇蹟課程》而成立的讀書會有數千個,因為此書而出版的周邊書籍,也有近千本。
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醫療心理學系教授海倫.舒曼在寫筆記時,突然聽到一個「神秘聲音」告訴她:「這是闡釋奇蹟的課程。」她回應那個聲音說:「想必這是個選修項目。」然而她得到的回答卻是:「不,它絕對是必修的。」因為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面對,生命就是這樣的必修課程。
於是她將聽到的一切據實寫下來,花費七年時間,才完成了這部以寬恕為要旨的《奇蹟課程》。這本書擷取基督宗教與佛教的思想精華,並結合「深度心理學」,讓我們學習從新的角度思考,打破以小我的眼光看世界的習氣,引導我們停止譴責自己、譴責他人,從評判、憤怒和罪咎中解脫,藉此解開長期鬱積的心結。
然而,要了解這部玄奧難測的靈修鉅著並不容易。本書作者強恩.蒙迪身為《奇蹟課程》目前碩果僅存的三大元老之一,將自己數十年來研習《奇蹟課程》的成果,以及他親身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經驗,寫成本書。他簡單扼要地點出了《課程》中的重要內容,並透過生動活潑的故事,來說明「心靈的運作」「小我的運作模式」、「如何化解罪咎」、「療癒內在的恐怖份子(錯誤)」以及「從自私到自性」等主題。
透過蒙迪的引導,我們將更容易了解這部曠世奇書的重點與奧義。他以本書提供了一條明確、可行的途徑,讓我們得以汲取《奇蹟課程》的智慧,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加以活用,讓我們活出生命的全新境界,真正獲得美好奇蹟。
【內容特色】
● 《奇蹟課程》銷售已逾二百萬冊,譯成十八種語言,不論海內外都有眾多支持者,本書為《奇蹟課程》入門書。
● 作者為《奇蹟課程》初代三大元老學員之一,專業度足夠。
● 比《奇蹟課程》好懂易讀。《奇蹟課程》厚達1200頁,內容艱澀玄奧,令許多人望而卻步,本書濃縮了課程精華,並以幽默生動的筆法教導讀者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實用性高、門檻低。
作者簡介:
強恩.蒙迪Jon Mundy
作家、講師,也是哲學性質的幽默脫口秀表演者,以「俗巴巴博士」(Dr. Baba Jon Mundane)著稱。他在大學任教超過四十年,教授哲學及宗教課程。他至今共有九本著作,同時也是《奇蹟》(Miracles)雜誌發行人,以及紐約市跨信仰組織「Interfaith Fellowship」的榮譽資深牧師。
他早在七○年代就開始學習《奇蹟課程》,是目前碩果僅存的三位元老之一。他在一九七三年結識了《奇蹟課程》的筆錄者海倫.舒曼(Helen Schucman)博士,從而接觸到《課程》。海倫在一九八○年生病之前,一直給予他多方面的指導與指引。
他是《奇蹟課程》的資深學者、最早期的學員及教師,也是首先在傳統會所宣揚奇蹟理念的主要導師。他在全世界舉辦過數千場講座,教導《課程》的要旨,行跡遍及世界各地。
譯者簡介:
謝明憲
快樂的學徒,台灣宜蘭人,台科大應外系畢。隱居彩虹山,躬耕於幸福村七彩田;農閑之餘,以翻譯心靈勵志書籍為樂,並嚮往如宇宙般的寧靜。譯有:《秘密》、《秘密青少年版》、《比神更快樂》、《來自天堂的問候》、《天堂旅遊指南》、《情緒的驚人力量》(合譯)、《用心》、《按對夢想的開關》、《陰影效應》、《發現生命的禮物》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光中心主持人暨創辦人 周介偉
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周玲瑩
身心靈整合醫學專家 崔玖
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莊凱迪
知名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心理諮商師、身心靈成長導師 賴佩霞
──誠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佳評】
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法,適時引用聖經故事、古今名人軼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故事,乃至於他自身的學習經歷,使得《奇蹟課程》那部「迴腸九轉,玄奧難測」的奇書一下子變得生動活潑,讓那些原本玄奧的奇蹟理念流入心內,自動化解層層卡住的小我心結。
──周玲瑩,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深入淺出的介紹,完整呈現《奇蹟課程》的精華要義,實在是入門者最佳的導讀書籍。本書同時也緊扣住人的心理與生活,讓讀者在閱讀時很自然地跟著進行各種訓練,把閱讀與心靈修煉結合為一。如果您也想要踏上奇蹟的道路、回歸原本的面目,本書就是您的最佳伴侶。
──莊凱迪,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每個人心裡都存有至高的心靈智慧,無時無刻在幫助我們卸除心靈上的負擔。當你覺知到自己的壓力與不幸,《奇蹟課程》即是把你從「非」的狀態,渡往「是」的橋樑。本書作者一字一句再再陳述「活出奇蹟」的叮嚀。
──賴佩霞,心理諮詢師、魅麗雜誌發行人
感謝本書作者強恩.蒙迪博士,他用簡潔易懂的文字,睿智地為我們導讀了厚逾一千兩百頁的《奇蹟課程》,他化解了我不敢輕易去試讀那本鉅作的畏懼心,在本書中他特別強調了幾點,正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以最大的誠意推薦這本「善書」給有緣的讀者,相信你會像我一樣受益無窮的。
──崔玖,身心靈整合醫學專家
本書是一本絕佳的導讀指南,它用心性的光明及心中的愛,來指引我們的知與行。
──瑪麗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美國心靈療癒先驅、《發現真愛》、《心靈減重班》作者
閱讀《奇蹟課程》可以讓人得到啟發,只要在生活中應用它的原則,就能改變生命,而本書則是《課程》最早期的學員所寫出的一部傑出導讀。
──詹波斯基(Jerry Jampolsky),精神科醫師、《愛就是拋開恐懼》作者
蒙迪的文章總是讓人過目難忘。他接觸《奇蹟課程》已有非常長的時間,甚至可以溯及它的源頭,堪稱為元老級的人物。不過蒙迪真正令人讚佩之處,是他博學的智慧、清晰的表達能力,以及同樣讓人讚嘆不已的幽默感。
──伊恩.派翠克(Ian Patrick),英國奇蹟網負責人
名人推薦:光中心主持人暨創辦人 周介偉
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周玲瑩
身心靈整合醫學專家 崔玖
中華民國生命教練協會理事長 莊凱迪
知名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心理諮商師、身心靈成長導師 賴佩霞
──誠心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佳評】
作者用輕鬆幽默的筆法,適時引用聖經故事、古今名人軼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故事,乃至於他自身的學習經歷,使得《奇蹟課程》那部「迴腸九轉,玄奧難測」的奇書一下子變得生動活潑,讓那些原本玄奧的奇蹟理念流入心內,自動化解層層卡住的小我心結。
──周玲瑩,中華新時代協會理事
...
章節試閱
某次船難中唯一的生還者,被海水沖到一座小小的無人島。這名生還者拼命地禱告,祈求上帝拯救他。他望著海面好幾天,卻什麼也沒盼著。藉由一片破玻璃及一些乾燥的易燃物,他終於可以升火。後來,他想辦法在島上蓋了一間小屋,讓自己能夠遮風蔽雨,並儲藏一些東西。某天,就在他外出覓食時,小屋因火堆的餘燼而失火,等他趕回來時,已經是烏煙漫天。最慘的事已經發生,一切都付之一炬,化為烏有。他簡直不敢相信,整個人都呆掉了,心裡是又悲痛又憤怒。他高聲吶喊:「老天爺!你怎能這樣對我?」隔天,他聽見船靠岸的聲音,於是醒了過來。「你們怎麼知道我在這裡?」身心俱疲的他問道。「我們看見你燒濃煙的求救信號。」對方回答。
有時候,對於別人惹來的麻煩,我們會說:「怎麼會這樣?」彷彿天地間有股力量在背後操縱著一切。羅馬皇帝兼哲學家奧理略說過:「一切的發生,都是應當的。」也就是說,事情畢竟就該這樣子發生。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是當時看起來並不合理的事情,都是有計劃的。劇本已經寫定了。我們會來到這時空並非偶然,而是經過安排的。
有位年輕人跟我分享他的親身經驗,當時他做的是自己非常討厭的工作。他將小貨車停下來,接著用自己的頭猛撞方向盤,憤憤不平地說道:「這為何發生在我身上?」接著,他竟然聽到了回答:「這是為了你接下來的人生而準備。」另外有一個人告訴我,有一次他搭別人的車子,結果那輛車直接撞上一輛卡車的側身,當時他聽見:「別擔心,這事非發生不可,不過不會有事的。」值得玩味的是這句:「這事非發生不可。」
事情發生了,但我們卻說:「我絕不希望這種事發生。」相信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一九八九年,我失去一棟鄉間的小旅館,也辭去了循道會牧師的職務;在財務方面,我幾乎是一無所有了,我問道:「為什麼會這樣?」後來,我才了解到,這事非發生不可。我必須經歷這番幻滅、離開循道會的職務,方能看見我未來的前景。經歷這些事是我自己的「選擇」,透過這些必要的淨化,我才能體驗到生命更深的層次。二○○一年,我開始與癌症搏鬥,死亡的威脅反而讓我可以深深地放下。眼前,我只能接受自己必死的事實,這又迫使我不得不專注於當下這一刻;而且很神奇的,活在當下,會讓一切都充滿了生命力。
雖然每個人天生的稟賦、環境、經濟狀況和信仰都有所不同,但我們每個人都已盡了最大的力量來應付人間的一切,一路走來,上主從未因我們一時的失足犯錯,而將我們定罪。我們不可能有不一樣的過去,接受這一事實,我們就能寬恕自己。過去如何就是如何,我們頂多能做的,就是今後作出修正,而讓過去成為過去。
人生的道途走得越遠,我們就越能在驀然回首中,發現當時發生的事,其實正完美配合著我們的學習需要。此生,我們父母的存在,或甚至沒有父母,都是為了我們靈性成長的需要而發生的。我生長的地方,本就是我該生長之處;眼前正在經歷的事,也是我該有的人生功課。我現在躺在病床上、面臨破產、妻子離去、罹患癌症……不管發生什麼,如實去愛當下的一切,就具有無比的力量。
當一切事物開始破滅,就意謂著某種東西即將誕生;對眼前的事情負起責任, 可以讓我更容易處理它。我們並不是受外在那些毫無目的的事件所驅使;生命中發生的一切,都是我們靈性旅程的一部分,畢竟,那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上主創造的宇宙是沒有偶然的,所有的「意外」都是一種功課。法國有一句諺語說,我們往往會在那一條原本想逃避自己命運的道路上,碰到自己的命運。我們會不斷地了解,並隨著歲月的增長而更加明白,生命本身是遠遠超過世俗、身體及日常事物之外的。
暢銷書《向生命說YES!》的作者,同時也是神經科醫師及猶太大屠殺的生還者,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說,經歷奧許維茲集中營創傷而適應最良好的,都是那些明白「即使遭受如此可怕的境遇,其中必也存在著某種目的」的人。他發現,不論是來自什麼樣的社會階層或種族背景,奧殊維茲集中營的人都可分為兩種:「樂於助人、具有愛心」的人,以及「冷漠、充滿恐懼」的人。
那些全心全力追求自己天命的人,即使他們選擇單身、不求富貴或甚至遭受刑戮,也會是最快樂幸福的人。人生旅途上踏出的每一步,都不是偶然的,而且我們已經上路了,現在問題的關鍵只在於呼求聖靈,請祂幫助我們憶起那我們早已知道的事;因為事實上,我們未曾離開過家(天堂),始終安居在上主的懷裡。人間的故事早已演完,我們也已抵達天國的門口,因為我們原本就是完美而圓滿的,之前不過是作了一個「蠢夢」罷了。天堂不是夢境,它絕非虛言,而是唯一真實的存在,人間大大小小的煩惱、病苦,破產、眾叛親離、甚至死亡都遮蔽不了天堂的祝福。
每個人,都有一項任務,就是去憶起那我們早已知道的事,也就是憶起我們的本來面目,療癒我們的關係,並與我們的兄弟姐妹攜手跨入真實的世界。那些找到完成天命之道的人不斷告訴我們,他們「早就知道」自己有該做的事。天命「原本就該」去完成,完成它是最棒的事!
(以上摘自《活出奇蹟》第十二章)
有句猶太諺語說,自私的人,就像「帽子裡藏了一個楊朵」。「楊朵」是意第緒語,意思是長舌婦或饒舌的人。另外,在電影音樂劇《屋頂上的提琴手》中,楊朵是個媒婆,靠著三寸不爛之舌忙著穿線說媒。諺語中的「帽子」指的是我們的頭腦,「楊朵」是指我們那喜歡說三道四的小我。表達類似概念的,還有西藏佛教的「執著」(Shenpa)一詞。「執著」就是我們對某物的「迷戀」;它先是在心中激起小小的激盪,沒多久,我們就無法自拔地不斷想著它,變得難以放下。執著若是得到滋長,就會變得非常強而有力。所謂的執著,就是對某種思考方式(一種表面上似乎是正當合理的投射)上癮。
心中對自己或他人的怨尤,就是一種「楊朵」或執著;它不斷在心中激起小小的激盪,要我們相信「我對他錯」,相信自己受到他人的傷害。某個星期天,我在紐約一家咖啡廳準備當天做禮拜用的講詞時,發現對面坐著一個流浪漢,他前面擺著一杯咖啡,對自己喃喃自語。當時四周雖然有人,不過他講話的聲音很大聲,只要靠過去就能知道他在說什麼。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把自己的想法輕易說出來,然而街上的流浪漢,有時候會一根腸子通到底,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雖然無法知道全部的內容,但我聽得出他是在練習對某個重要的人說話,可能是法官或兄弟姐妹;不難看出,他是在為自己辯護。
開車的時候,你是否也曾在腦海裡喋喋不休,想著那些讓你放不下的事?
執著的狀況出現,其實只是在考驗我們是否還會執著。小我往往會扮演冒牌貨的角色,勾引我們上當;就在我們自以為擺脫執著之時,它又悄悄地從後門溜進來抓住我們。我們可能以為自己不再評判了,結果卻發現自己說的話竟然又充滿了評斷,此時才注意到,原來自己多麼容易就捨棄平安。我們覺得某個店員對我們態度不佳;我們的夥伴太粗心大意;心裡出現小小的不安;有人講話口氣不好,覺得自己受到攻擊……仔細一看,心中的平安已經不見了!而丟掉它的,正是自己。
我們愚蠢地以為,只要將對方錯的地方一次罵個夠,他們就會明白和改進。不過,我們得搞清楚,絕對沒這一回事!因為我們還是在攻擊另一個小我,而攻擊永遠是徒勞無功的。以錯治錯,只會引發恐懼。為了讓別人更好,我們得先讓他們難受一番,怎麼可能有這種事呢?想想看,當我們受到侮辱或虐待時,會變得更樂意合作嗎?因此,寧可保有心靈的平安,也勿對他人表現心中的不滿。
手指頭如果扎到一根刺而感到疼痛,我會毫不猶豫地將它拔除。同樣的,如果某個念頭令我感到痛苦,我也可以將它拔除,而不是否認或壓抑它!我會將它放下。紅十字會創始人克拉拉‧巴頓有一件很妙的軼事。有一次,她的朋友想起數年前發生在克拉拉身上的悲慘事件,可是當時克拉拉似乎想不起這件事。「你難道忘了這件悲哀的事嗎?」她的朋友問。「我不記得,」克拉拉回答:「我只記得,我忘記這件事了。」
在自己感到受傷或生氣時,不論自己是對是錯,這都沒有差別;因為憤怒才是錯誤之所在。生氣的時候,最好的建議是「先等一下」;最好的回應是,延緩自己的反應,先從一數到十再說,能數到六十更好,因為小我一向喜歡先聲奪人。不過,我們隨時可以透過暫緩小我的投射,來獲得正確的看法。所謂的延緩,就是靜觀當下發生的事。不論是你或上主之師,都不可能遭受侮辱。會覺得受辱的,只有小我;然而,小我並不是我們。你能想像耶穌遭人侮辱嗎?不要讓任何人覺得他們傷害了我們,否則,我們等於告訴自己,那與上主毫不相干之物竟有控制我們的能力。
小男孩寫了一個故事給母親,並且拿給她看。母親看了,發現有個文法錯了,就提筆將它做了修正;可是她越改,發現錯誤越多。最後,她把錯誤全部修改過來,將它交還給兒子。小男孩哭著說:「人家是要你喜歡它,不是叫你修改它。」
企圖修正別人的小我,永遠是一種錯誤。小我是無法修正的,而且也無此必要,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世界需要的不是修正,而是愛;我們的朋友或孩子需要的不是修正,而是愛。唯一需要修正的,是我們心中的「小我之因」。有一種正確的投射形式,亦即愛的推恩,它透過寬恕來化解罪咎。愛即是推恩。小我是為了排斥而投射;聖靈則是為了涵蓋一切而推恩,從而認出了一體性。
北美印第安卻洛奇族流傳著一個與「執著」有關的美妙故事。有個孩子受了朋友的氣,老祖父告訴他:「我也對那些貪得無厭、不知自己行為之可悲的人恨之入骨。然而,憎恨只會慢慢消磨你,卻不會對敵人造成任何的傷害;因此,生氣就好像自己喝了毒藥,卻希望敵人死一樣的愚蠢。好比我內在裡頭有兩隻狼:一隻是親切、善解人意、沒有危害的,牠與身邊的一切和諧共處,與世無爭;另一隻則是復仇心重、充滿怒火,稍微一點小事就能惹惱牠,無緣無故地與人爭鬥,其憤恨之心已經嚴重到使牠無法理性思考。要與我內在這兩隻狼共處,有時候還真不容易,因為牠們都想佔據我的靈魂。」孩子看著老祖父的眼睛問道:「那麼,哪一隻會贏呢?」老祖父笑著說:「我餵的那一隻。」
慈祥而寬容地帶著所有的「楊朵」與「執著」到一個隱密的地方,在那兒,一切都交給聖靈來處理,然後懷著「上主已做好祂該做的」的信心離開。聖靈若想讓你知道這奇蹟的結果,祂就會讓你看見,否則就帶著信心繼續向前進吧!經驗有助於我們認出自己是否又犯了同樣的錯誤。當執著出現的時候,要記得:這是在測試;僅僅是一種測試。此時,只需請求聖靈修正你那又想執著的欲望,然後轉身離去,直到哪一天你的心充滿了愛再回來。一旦發現自己樹起防衛,或興起攻擊的念頭時,你就知道自己的想法出了差錯。是的,有時候弟兄姐妹確實做出傷人的事;然而關鍵是,我是如何去「看」這些事情的?我是將它視為有害的嗎?我的小我又有理由發作了嗎?或者是,我能把它視為一種求助,而將它帶往更高的層次?我要反擊嗎?還是我可以輕鬆休息?在此,要注意的是,我們並非允許虐待的行為;我也不是在回應對待虐待行為的方式。我所要表達的是,「測試」我們的這些人,其實是我們最佳的良師益友。
遇到任何非我們所能掌控的狀況時,就交給上主吧;因為需要修正的並非這個世界,而是我們對這世界的看法。要用純潔無罪的眼光來看這世界,而不要用評判的眼光;因為我們沒有判斷的能力,我們只能觀看。一旦小我的把戲被一眼拆穿,我們就會明白,「沒必要再玩這種遊戲了。」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請求聖靈修正我的知見。
事情就這麼簡單。如果讓任何人覺得他們傷害了我們,就等於是在告訴自己,那與上主毫不相干之物竟有控制我們的能力。因為,除非我們相信別人從我們身上奪走了上主的平安,否則我們是絕不會作出攻擊的。就算有人從我們身上奪走上主的平安,那力量其實也是我們賦予他們的。
(以上摘自《活出奇蹟》第十五章)
讓我們簡單複習一下。我們以為自己是分離、分裂、落單的,並能打造自己的世界,在天心之外想出自己的念頭。然而,儘管我們的心是分裂的,但我們內在的某一部分仍保有天鄉(天堂)的記憶,完全超乎日常的體驗之外。由於我們在作這世界之夢,於是忘記自己還擁有一顆能帶我們回歸一體的心靈;事實上,我們根本從未離開過一體的狀態;我們不過是夢見自己是時空中那受限於身體而動彈不得的小我,因而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特殊性就是把罪的觀念弄假成真。它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錯誤印象,也意謂著我們除了自己以外,不信任其他任何人。那是一種「自我創造」,是我賦予自己的一種功能,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獨一無二,或是覺得自己比別人更好或更壞。特殊性即是你對自己的一種「自我概念」,而且你對它的珍惜遠超過真相本身。特殊性是所有錯誤決定的罪魁禍首,它會令人失去平安;因為越是想保全自己的特殊性,就越不可能聽見上主的天音。
在愛中,是沒有比較的;比較乃是小我的技倆。「差異性」會造成什麼不同嗎?是共和黨員或民主黨員有什麼差別嗎?去哪一個教會或教堂會有什麼不同嗎?這跟天堂又有什麼關係呢?
京都東福寺住持契仲禪師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大禪師。某日,京都總督首次拜訪他,弟子送上寫著「京都總督北垣」的名片。契仲禪師看了說:「我不認識這個人,請他走吧!」弟子交還名片,並向總督致歉。北垣說:「這是我的錯,」同時用筆將「京都總督」四字劃去,請侍者再去通報一次。禪師看了之後說:「喲,原來是北垣啊,請他進來吧!」
在天堂之境,沒有醫生、首領、牧師或總督,也沒有循道會教徒、佛教徒、浸信會友、印度教徒、穆斯林或猶太教徒之分;天堂不存在任何意識形態、哲學或信念體系,那些東西全都是我們自己妄造出來的。
「我真是有夠慘,瞧我碰見什麼好事!」在可悲的「受害者」狀況下,我們也會覺得自己是特殊的。《課程》將我們內在的謊言揭穿,它告訴我們,其實是我們自己喜歡被迫害的。在這人間,我們四處可見不斷在招惹麻煩的人,包括我們自己;而且背負的罪咎感越深,就越會覺得外境在懲罰我們。受苦,不過是在宣告世界傷害了我們;只要還認為自己是外在之物的受害者,我們就無法看見真相。再者,那些我們稱之為「加害者」的人,也被我們變成特殊的。不想看見真相最簡捷的方式,就是將自己看成是受害者;因為既然我覺得受到傷害,那麼肯定有人要為此負責。當然,那一定是你!如此一來,我就可將矛頭指向你說:「我是好人,而你是壞蛋!」
小我似乎很樂於被虐待、遺棄和背叛,因為這足以證明我們是他人(世界)所幹的好事的無辜受害者。我們都認為自己受的苦比別人多,這給了我們充足的藉口,讓自己投射在別人身上的罪咎變得合情合理。《課程》最嚴肅的論點之一就是,它要我們覺察:在小我的層次上,我們是想要受苦的。事實上,我們非常樂於在自己那精心製作的美妙痛苦中打滾,因為這一切都在在證明了我們與整體是分離及隔絕的。我們喜歡處在受虐的關係中;我們喜歡告訴別人自己的問題;我們喜歡談論痛與苦,這會讓我們變得特殊,並賦予我們抱怨的「正當性」。當電腦壞了、當醫生或水電工告訴我情況比他們所想的還糟時,我該怎麼辦呢?我會把自己視為受害者,還是說,我可以超越在這件事之上?當我感覺自己是個受害者時,就可以停下來問一問,「為什麼?」這一提問可以為我的想法創造出空間,並給我一個「選擇點」,讓我可以選擇從當下的念頭及感受中解脫;讓我選擇愛(聖靈),而不是恐懼(小我)。「當心」這個詞,只出現在《課程》中一次,那句話是這麼說的:「當心那讓你認為自己受到不公待遇的誘惑。」
必須釐清的一點是,雖然我們無法為別人的行為負責,但如何詮釋它卻是我們的責任;因此,成為受害者或解脫,全都由我們決定。
(以上摘自《活出奇蹟》第十六章)
某次船難中唯一的生還者,被海水沖到一座小小的無人島。這名生還者拼命地禱告,祈求上帝拯救他。他望著海面好幾天,卻什麼也沒盼著。藉由一片破玻璃及一些乾燥的易燃物,他終於可以升火。後來,他想辦法在島上蓋了一間小屋,讓自己能夠遮風蔽雨,並儲藏一些東西。某天,就在他外出覓食時,小屋因火堆的餘燼而失火,等他趕回來時,已經是烏煙漫天。最慘的事已經發生,一切都付之一炬,化為烏有。他簡直不敢相信,整個人都呆掉了,心裡是又悲痛又憤怒。他高聲吶喊:「老天爺!你怎能這樣對我?」隔天,他聽見船靠岸的聲音,於是醒了過來。「...
目錄
第一部
基本詞彙與概念
第一章 一定另有出路
《奇蹟課程》的緣起
第二章 你內始終清明
自我中心、孤獨與神智不清
第三章 就是這個!
《奇蹟課程》介紹
第四章 救恩的故事
主要人物介紹
第五章 從失心到覺醒
《奇蹟課程》談心靈的運作
第六章 小我的運作模式
解開亞當與夏娃的神話
第七章 化解罪咎
解脫恐懼之道
第二部
奇蹟形上學
第八章 世界大夢
奇蹟形上學
第九章 我不是一具身體
死亡與小我的身體身分
第十章 「永恆」即在當下
耐心的實踐
第三部
活出《奇蹟課程》:實際應用
第十一章 內在導師、小我及上主的救贖計劃
聖靈在《奇蹟課程》中扮演的角色
第十二章 我怎會發生這種事?
考驗、意外、巧合與天命
第十三章 自我觀察
觀照、見證與願心
第十四章 人人此刻早有答案
恢復原有的記憶
第十五章 療癒內在的恐怖份子(錯誤)
論憤怒與責任
第十六章 從自私到自性
我什麼也不是,而你又是誰?
第十七章 首要之務
加強改變的動力
第十八章 心靈訓練的課程
改變心靈,改變生命
第十九章 語齋:靈性的齋戒
觀察與修正思想
第二十章 無可寬恕
執著過去是沒有出路的
第二十一章 良善是萬能的鑰匙
教人之際,才能真正學習
跋 活出《奇蹟課程》
第一部
基本詞彙與概念
第一章 一定另有出路
《奇蹟課程》的緣起
第二章 你內始終清明
自我中心、孤獨與神智不清
第三章 就是這個!
《奇蹟課程》介紹
第四章 救恩的故事
主要人物介紹
第五章 從失心到覺醒
《奇蹟課程》談心靈的運作
第六章 小我的運作模式
解開亞當與夏娃的神話
第七章 化解罪咎
解脫恐懼之道
第二部
奇蹟形上學
第八章 世界大夢
奇蹟形上學
第九章 我不是一具身體
死亡與小我的身體身分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