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少要做一件感動自己的事
騎車環台已經不稀奇了,划獨木舟環島才夠酷
在天真尚未崩壞以前,讓青春徹底燃燒吧!熱愛海洋的海大蘇達貞教授,為了在退休前留下特別的紀念,決定帶著一群大學生划獨木舟環台。從向青輔會申請經費,和企業拉贊助,說服有恐海症的社會大眾,到翻船救援訓練、體能訓練、海象判斷、適應暈船嘔吐,甚至如何用一根水管接水洗澡,都是一道道容易擊退決心的難題。
2009年組隊從基隆大武崙初航,翻越富貴角,沿西海岸南下,原本已跨越最艱辛的貓鼻頭海域,卻遇上莫拉克颱風來襲。全員雖然沮喪,但仍決定退出海域,返回陸地救災。2010年跨校合作、重新組隊再出發,又面臨三校目標分歧,能力也參差不齊的困境。海洋時而溫柔地讓獨木舟平緩徜徉,時而狂暴地高捲巨浪、翻覆船隻,學員只得團結一心,共同合作,終於達成了這個不可能的夢想。汗水與淚水交織而成的青春之歌,就在一片一片的浪濤中,逐波昂揚……。
本書特色本書摘錄環台成員之記錄與日記,以主題分篇章,由各種不同面向的敘述拼湊環台經過。有訓練過程的痛苦,學生青澀的愛情,互相扶持的友情,也有熱血的成長。配合大量紀錄組所拍攝的照片,海洋飽滿的生命力似乎能穿透紙面,撼動海島子民的心靈。同時也加入討海人廖鴻基對獨木舟與海洋知識的專業觀點,兼具理性與感性,是一部激勵人心的好書。
作者簡介: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花蓮市。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一九九六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一九九八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致力於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曾獲時報文學獎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獎、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台北市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以及二○○六年巫永福文學獎。
出版作品包括《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尋找一座島嶼》、《漂島》、《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回到沿海》、《來自深海》》等。多篇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體委會主委戴遐齡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熱情推薦
得獎紀錄:體委會主委戴遐齡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熱情推薦
章節試閱
在大海中追逐夢想
◎蘇達貞
當廖鴻基老師交給我這本書的手稿時,我迫不及待地閱讀,第一章〈夢想〉,我幾乎是以停止呼吸的狀態讀完;進入第三章〈訓練〉,我已手心出汗、熱血沸騰;讀到第四章〈獨木舟環島〉──本書的主題時,映入眼簾的盡是如此熟悉的文字,但昔日的豪情壯志卻似一波波湧現的浪潮,再度激盪出原已逐漸淡定的悸動,如同東海岸黑潮的暖流般,不停地往內心深處翻攪串流。接下來的兩天,我反覆讀了其中的章節好幾回,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一次又一次地感動不已,全書讀完應該已是一週以後的事了。
當初獨木舟環島的動機,我已逐漸模糊,大概是為了學校所謂的「創意教學」而想出來的點子吧! 且那是二○○九年的事情,在歷經人海滄桑、變化莫測的三年──畢業、退休、離校……,師生早已各奔前程,但那年所建立的革命情感卻越來越深,每次再聚會,「獨木舟環島」都是唯一的話題,就像是一群出生入死、患難與共的夥伴,度過浩劫大難不死而再相逢一般,而這情誼不是僅僅掛在嘴邊罷了,誠如廖老師在書上所寫的,這群人「改變」了!這群人經歷了一個超乎想像的暑假,自校園而社會、由陸地而海域,跨越空間擴展領域;技術、體能、意志,從不可能變可能,從夢想到實現;這群人學會追尋和完成,衝突、協調、挫折,這群人學會必要的謙卑與必要的承擔;喜悅或悲傷,這群人懂得如何去感受與如何來感動。這群人離開過自己,因而更清楚看見自己,從而改變了自己。
這件事在島內的影響也出乎意料地逐漸發酵,不但讓大學生逐漸擺脫草莓族的形象,島內的國人也一改以往恐海的思維,開始奔向海洋,二○一○、二○一一、二○一二年一波又一波的獨木舟環島團體接二連三地出發,這些新的夥伴各自懷抱著對海洋新的夢想。而我們這群人知道,不管你對海洋懷抱著什麼新的夢想,認識、親近海洋是必定的相同過程,喜愛海洋是必定的相同收穫。
二○一二年七月十八日於花蓮鹽寮
0、支持、參與、記錄與編寫
拿到資料時,愣了一下,裡頭包括結案報告、訪談紀錄、各項企劃書表、活動圖片、心得感言等等,可說是林林總總五花八門,文字部分少說三十萬字以上。二○○九、二○一○這兩年夏天,一群大學生規劃並執行了「獨木舟環島活動」;計畫龐大,參與者眾;這兩場海上盛會留下的活動紀錄自然十分可觀。
這一大筆活動資料,單單閱讀可能都得耗上一段時日,何況要從中取材來編寫一部文學作品。幸好,參與編寫工作的小組成員,都是當年活動的參與者。不一定全程參與,但這趟活動我們都曾經在場,而且,不僅划過一程,留下的原始資料中,小組成員多少也都貢獻了一段跡痕。更重要的是,只要在場,我們的編寫工作還不至於是隔岸觀海或憑空揣想。
是參與者,是記錄者,如今,我們成為編寫者。文學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生活經驗的深刻紀錄。回過頭來,我們根據這兩年獨木舟環島團隊留下的資料,試著重新編織划行海上的這兩個夏天。
划槳的手感還在,長浪高低起伏依然一波波湧過船身,炎陽高照,海風燥熱,藍漾漾海面如此豐盈地近貼我們身邊,一波波晃蕩我們划槳的心情。當船槳切水點破海面剎那,當時只能隱約感覺,這一槳下去並拉槳划動的應該不單單只是划進的一臂距離。如今回頭整理,終於明白,我們確實還擾動了一陣海風,划動了一渦海流。
這些經驗、這些紀錄,都深深刻寫我們生命,未來,或許將集結成一股改變自己也悄悄改變這海島社會的小小力量。回頭來看,我們得以進一步體會,當初的汗水和淚水,這兩趟獨木舟環島完成的不只是個人或團隊的一趟壯舉而已,也許,我們划槳環繞的這座海島,也將因而往前挪進了一小步。
除了參與者,這計畫幕前幕後還有許許多多的支持者(提供贊助及多方協助與鼓勵者),以及自二○○九年的海洋大學單校舉辦,到二○一○年的海洋大學、東華大學、台北體院跨校合辦,前後共有上百位大學生參與此一海上盛會,這兩趟活動,包括這本書的出版,是許多人幕前幕後一起耕耘出的成果。
閱讀活動資料,彷彿閱覽一頃繁花盛開的花圃,當年奮力掘犁的痕跡已然消失,當年的耕作者也已經不在園子裡,但藉由留下來的這些活動紀錄,我們仍能清楚看見那辛勤和堅持所灌溉出的瑰麗花朵。而又多麼榮幸,最後,由我們編寫小組仿若收割般來收成戰果。
團隊設了記錄組,除了基本影像紀錄及活動日誌呈現外,我們也鼓勵所有參與同學將每天的活動感想寫下來。
完整記錄實踐夢想的過程,才能讓我們累積能量,也才有機會再次踏上新夢想的跑道。
團隊夥伴儘管不一定具備文學專業,但我們以真誠的心,留下這趟計畫的心情和感受。
編寫小組透過討論、分工,一起動手整理這本書,並盡力重現當年海上逐夢的過程。書中將以「細明體」表示該段文字雖經編寫但主體引用自原始文件,並以 「標楷體」代表編寫者的編語或詮釋。本書以呈現事件及活動意義為主,不強調個人。無論是支持者、參與者、記錄者或編寫者,將於本書後記表列。
多少個日子,曦暉才剛踏點海面的破曉時分,我們舉槳出航,獨木舟船隊就像擺脫陸地困頓撒出海域的一隊自在魚群。
一艘艘獨木舟是針,划出的航跡是線,一趟趟穿梭中,我們手工划槳,用心綴補,打算將一塊塊藍布帛似的領海與這座我們環繞的海島密切縫合。
緊密縫合後,也許我們可以開始期望,這座有山有海的海島。
1、夢想
夢想允許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因為,有夢最美;生命因夢想而變得神祕有趣。
夢想不實現一樣很美,但實現讓生命更美。
夢想或可分配在一輩子中,分次、分期一段段履行,一步步趨近;或者,找個時機,一鼓作氣積極實踐,讓夢想火山噴發般劇烈燃燒。
「獨木舟環島計畫」源自於海洋大學蘇達貞老師的夢想。「即將退休,」他說:「做件不一樣的計畫,當作海大退休紀念。」
發酵般,蘇老師又將這夢想感染了一小群即將畢業的學生。這群學生於是也被感染了類似夢想──做件不一樣的事,當作海大畢業紀念。
想做點什麼不一樣的事來紀念人生某個階段,這想望逐漸成為一群學生的集體夢想。
多次聚會、討論,退休或畢業都不可能停在那裡等人慢慢討論,他們決定激烈燃燒,一起實踐夢想。
分頭撰寫計畫,規劃航程,然後,他們再以寫成的計畫感染及說服更大一群學生的參與。
後來,實際參與獨木舟環島活動的學生,不一定個個都是本著實現夢想的初衷而參與,甚至,有些學生參加活動的目的只是好玩,或者因為新鮮好奇純粹試試看性質,反正邊走邊看隨時可以離開。
抱著什麼動機來參加活動其實都沒關係,因為計畫源頭為夢想屬性,夢想容易感染,而且,實踐夢想的過程步步都是與現實間的拉扯與考驗。不合意或撐不下去的自然會離開,撐過來的,儘管參與初衷不一定就為的是任何崇高的意義,但只要一起走到最後,總會殊途同歸,自然而然就走進夢想實踐這條路上。
彷彿無意間走上去一座搖搖晃晃並不一定要走但名字稱為夢想的小橋,回頭來看,恍然發覺兩岸之間的幽壑深谷竟然深不見底。抵達的此端和離開前的彼端,多麼清楚明白,當我再次回頭看著夢想這座橋時,發現兩邊風景已然完全不同。
這場獨木舟環島活動最困難處,在於團隊成員是由一群被這社會譏為沒嘗過苦的草莓族新世代大學生所組成。而且,這活動不是陸地行舟,也不是喊喊口號,而是得設法讓一艘艘獨木舟衝出浪頭,一槳槳手工划船,並打算以航跡線圈起這座海島的海洋大夢。
換個說法,這計畫若是由少數訓練有素的獨木舟選手來執行,或許不是那麼困難。這活動的最大挑戰,是由一群並不專業而且對大海普遍陌生的大學生以手划獨木舟方式來環島。
人是陸生動物,下海活動免不了得先克服許多先天障礙,生理的一直到心理的,特別我們這座一向並不親海的海島。除了必須承受海上變化多端的風浪之險,還得考量每位學生對海的認知以及體能上與海的不同距離,得現實面對學生家長對海上活動的質疑,得說服學校願意扛起學生海上活動安全的責任,得設法讓長期背向海洋的社會接受海洋活動,最後還得與管理海洋、管制海洋的政府有關單位協調、申請和交手。
若以目前社會一般眼光來看這件事,應該會有不少人以為:這群人吃飽太閒才會如此無聊冒險,如此沒事找事。
現階段執行這樣規模的海上計畫,有點像是執行一場不可能的任務。
海洋大學獨木舟環島團隊於二○○九年七月四日從基隆出發時,還很多人公開說獨木舟很危險,大海很恐怖,獨木舟環島計畫不可能成功。
當我們越過了淡水河時,還有不少人壓低聲音說,現在大學生都是草莓族,這個隊伍到不了桃園。
當我們越過了濁水溪時,仍然有些人偷偷說,這個隊伍絕對到不了安平港。
我們不但平安進入安平港,我們更划進了安平運河,感受到台南鄉親對活動的熱烈迴響。
從此,很多人不再唱衰,也不少人開始天天關注我們的航程,越來越多人開始期待我們完成環島壯舉。
當我們划到高雄,航程尚未過半,已經受到高規格的熱烈歡迎。
出發時,團隊成員都是小小兵,經過兩週大海洗禮後,彷彿脫胎換骨,每個都可以獨當一面立下大功。
之後,面對台灣三大危險海域之一的貓鼻頭,我們再次細心準備,謹慎執行,這時我們已能完全領悟──何以「偉大的冒險家,從不做冒險的事」。
過貓鼻頭時,儘管三艘獨木舟翻了兩艘,惡劣海況下,我們掙扎再起,筋疲力盡後,我們仍然勇渡難關。
我們學會了以謙卑來面對未來的恐懼。
這活動確實讓一群大學生離開安穩的陸域,遠離空調冷氣、遠離繁華都會、遠離方便溫暖的屋簷、遠離安逸閒散的暑假,幾乎是逆向而為,這群學生走向偏僻、走向邊緣、走向大海、走向辛苦、走向陽光、走向充滿紫外線充滿冒險和汗水的日子。
海上划船說來浪漫,但每一波每一浪,海域裡幾乎無跡可循無例可援,每趟航程都得細心規劃,每個細節都得謹慎判斷,每一步都是不同於陸域活動的全新考量與考驗。
就因為海上活動必須顧慮的、必須照料的、必須承受的,都比走安穩既定路線來得艱難繁瑣。這樣的練習,回報在學生身上的,就是從中學習比一般活動更縝密的思維,比陸地行為更慎重戒懼的態度。
城市中、校園裡或允許一個人獨來獨往,但這海上團隊活動需要群體生活同心協力。必須學習與人相處的態度,學習合群與尊重,甚而得提早學習面對人性、面對社會現實……這些練習和考驗,不下於寬廣校園和社會大染缸所能提供給年輕學子的生命養分。
如此同處共事並一起完成夢想的歷練和經驗,並不容易從家庭、從學校或從一般社會中獲得。我們的社會現實將提早告訴學生,承受和獲得往往並不對等,一分耕耘不一定有一分收穫。幸好這是一趟海上活動,幸好,夢想的實現並不計較這些。
每位參與者,無論體能、意志、技術,甚至思維及態度,活動過程中都得不斷自我調整及自我超越。
講不出來,但我知道活動後自己變了,從海上看過一遍這座海島的風景,海上看台灣,特別是一槳一槳辛苦划過來以後,身體裡好像瀰漫著過去不曾有過的力量,是一種無法形容的能量。
我們認為,被改變的應該是經歷風浪考驗並自我完成的自信吧。
也有可能,因為視野改變,格局自然跟著提升;特別是一槳槳划過自己的家鄉海岸;當一個人擁有海上回顧生養我們這座海島的另一半視野後,我想,格局自然是不同的。
島國最大的特色就是擁有開放的大海,陸域狹隘的島國,需要有人願意試著離開安全、離開穩固、離開熱鬧擁擠的中心;需要有人願意冒點險,嘗試行走於人跡稀少的荒僻領域,並得以不斷向外探索。
先天有限的海島社會,需要更多人願意往外探索尋找往外擴張的新機,才有機會擺脫狹隘的島國宿命,成為更寬更廣以及更加多元的泱泱國度。
海洋精神不就是克服先天限制,不斷向外走出去,航出去的精神嗎?
但台灣社會大多數人習慣走安全、安穩的路。社會這麼要求人民,學校也這樣要求學生,家庭不也是這樣限制、限定孩子嗎?當一個海島社會趨向於仰望熱鬧擁擠的中心而背離疏闊的大海,當然就會形成海洋自覺遲緩,形成種種不合理的海島社會現象。
安定、安全的路上必然擁擠、競爭,上不去的,被排擠在外的,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挫折累積,甘心嗎?甘心一輩子這樣子的陪榜、甘心永遠這樣的追隨嗎?
我們忘了,不平凡的人常走不平凡的路;智者往往行走於人煙稀少的荒僻小徑。這樣的路,這樣的小徑,以海島而言,不就是大海這片寬闊領域所蘊含的機會嗎?
每個人都是一座島,都是一艘船,人若沒有夢想就像大海少了海怪,往外走出去、航出去追逐夢想,生命才可能更圓滿充實。
每座島如此,每艘船如此,每個人一樣如此。
一開始,夢想往往渺茫幽遠,也許一步步試著走出夢的形樣,就像在夢的湖泊裡盪出圈圈漣漪。然後按下快門。
從零開始,從無形到具象,直到生命裡確定擁有一張不再空白的照片。
夢想與實現夢想的距離雖然只有一線之隔,事實上在這趟計畫中,困難及考驗是每天都在發生的進行式。
也許,不容易達成的才值得稱為夢想。
經過一番努力,幾個團隊幹部完成活動企劃書撰寫後,夢的藍圖,終於在二○○九年春天誕生。
1.1
討論及撰寫計畫,這階段彷若還在夢裡;接著,重頭戲來了,夢想實踐階段開始了。
這一刻起,好比從浪漫的夢境跌落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十分現實的漩渦裡打轉,考驗從這一刻鳴槍起跑。
參與團隊的各系所同學,首先得面對如何在自己既定的功課外撥出時間聚在一起接受獨木舟相關訓練。
每個參與者都必須了解,為了共同的夢想必須做些個人的犧牲。譬如假日時留在學校,甚至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找資料或開會討論等等。
有了積極想要完成的具體夢想後,每天時間的長度變得和以往完全不一樣了。
漫長的籌備與訓練過程一路下來,有些同學可能體力透支,上訓練課時常打瞌睡,有些同學一路打混,後來就自動敲起了退堂鼓,也有些同學始終認真對待、認真學習。
實地水上操舟練習更是考驗,有人努力不懈,即使嗆了水照樣練習划船和各種操作技能,也有人經不起苦藉機慢慢疏離。
團隊行事難免發生意見不合的情形,年輕氣盛,會議桌上大小聲爭論是常有的事。最怕的是有人堅持己見,不高興就掉頭走人,完全沒機會進一步溝通。
這樣的團隊,我的意思是,這樣的團隊將要進行的計畫,除了陳義過高形而上的夢想,並沒有任何一樣直接關係到同學們的現實利益。這活動無關升學或就業,這活動必然得付出個人精神、時間和金錢,這活動絕對必要吃苦耐勞並背負責任。這團隊沒有門檻,沒有門禁,合者來不合者去,要讓所有團隊成員在相關訓練或籌備會議時同時出現並不容易。
步調一致是團隊的基本要求,但顯然這團隊連基本條件都不夠充分。
時間匆匆,籌備期、練習期很快押著啟航日飛快接近,直到這時,我們的環島計畫仍充滿許多未知數。
我也曾經強烈懷疑,身旁這群夥伴,抱持熱情、燃燒夢想,是否能堅持一起划到最後一刻。
1.2
事後回想,活動過程中有許多機會聆聽夥伴們分享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想法。我發現,大家的夢想都有重疊類似的地方。我們好比是同一種生物形成的群聚效應,個體不算什麼,但聚在一起就能發揮超越尋常的力量。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夠聚在一起並堅持到最後完成夢想的主要原因吧。
1.3
我們都投入同個活動、同一件事,沒有別的企求,完全是單純的投入。
我喜歡跟大家在一起的感覺。
《海賊王》裡面的妮可‧羅賓問過這樣一句話:「比夢想更美的東西是什麼?」
她自己回答說:「就是跟著大家一起追尋夢想。」
1.4
來參加這個活動,主要是想給自己一個環島夢想,用槳來寫下這輩子不一樣的一段成長故事,給自己一趟獨特的旅程,才不辜負青春年少一段充實的大學生涯。當然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機會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1.5
為了申請活動補助,我們幾個同學去某政府單位跟評審委員做計畫報告。
做報告時,當我提到「夢想」兩字,有位評審打斷我的報告對我說:「溫老師(因為穿西裝打領帶又長相成熟的緣故被誤以為是老師),我小時候也夢想過要當國父。」
獨木舟環島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可以打造一個海洋活動平台,透過個人認同進而達成集體認同,以促進海洋大同、海洋立國的偉大夢想。哈,想太多了,會這樣想是因為受到蘇老師的影響和鼓勵太深。
事實上夢想是為了換個角度。換個有別於一般角度的看法,視野往往就大不相同,換個角度從海上看台灣,是否會改變一些我們對台灣的想法?
獨木舟環島計畫其實沒什麼,我的夢想不過是希望藉由海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來一起思考──海洋與我們海島的關係。
1.6
夢想,是個不該在現實時空裡出現,卻又莫名其妙被實現的怪物。
「夢想成真」後,卻感覺不到原本以為該有的喜悅,反而對過去的認知──公主與王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產生強烈懷疑。
「勇敢追夢」的開端和「從此過著幸福日子」的結局,似乎都是童話故事。「追夢」的開始並不是勇敢,而是苦悶、無奈,再加上突發性的愚蠢;而結局往往剩下空虛。
完成夢想後,逐漸告別激情、狂熱和癡迷,然後,再次恢復平靜。夢想其實就是「豪華落盡見真淳」的過程。
在大海中追逐夢想
◎蘇達貞
當廖鴻基老師交給我這本書的手稿時,我迫不及待地閱讀,第一章〈夢想〉,我幾乎是以停止呼吸的狀態讀完;進入第三章〈訓練〉,我已手心出汗、熱血沸騰;讀到第四章〈獨木舟環島〉──本書的主題時,映入眼簾的盡是如此熟悉的文字,但昔日的豪情壯志卻似一波波湧現的浪潮,再度激盪出原已逐漸淡定的悸動,如同東海岸黑潮的暖流般,不停地往內心深處翻攪串流。接下來的兩天,我反覆讀了其中的章節好幾回,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一次又一次地感動不已,全書讀完應該已是一週以後的事了。
當初獨木舟環島的動機,...
目錄
序:在大海中追逐夢想◎蘇達貞
0. 支持、參與、記錄與編寫
1. 夢想
2. 獨木舟
3. 訓練
4. 獨木舟環島
5. 落差
6. 不一樣的暑假
7. 壓力
8. 2009
9. 無名幕後
10. 2010
11. 改變
12. 鼓勵與鞭策
13. 後記
序:在大海中追逐夢想◎蘇達貞
0. 支持、參與、記錄與編寫
1. 夢想
2. 獨木舟
3. 訓練
4. 獨木舟環島
5. 落差
6. 不一樣的暑假
7. 壓力
8. 2009
9. 無名幕後
10. 2010
11. 改變
12. 鼓勵與鞭策
13. 後記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