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獨立是一條長遠的路,當我們把孩子送去受教育的那一刻起,期待的就是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迎接自己的生活。然而,這個信念卻常常在受教育的途中迷失了方向,我們錯以為知識的灌輸一定可以轉化為日後的能力,因此開始尋找捷徑與偏方,白白浪費掉生活中的許多教材。
一路培養孩子擁有好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習慣,是多麼重要的長程目標。這不僅是孩子未來獨立生存的基礎,更是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合作精神、創意和組織力等各種人格特質和技能的重要管道。在本書中,蔡穎卿將從「工作」的角度切入,與父母分享如何從小在生活中,建立孩子對「工作」的理念與認知,進而養成解決人生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本書共分為三大篇:在第一篇中,蔡老師將分享自己傳承給兩個女兒Abby & Pony的工作和生活理念,從工作觀、工作價值、工作技術和工作互動等不同層面來進行闡述,強調從生活教養中培育工作的性格與精神。
第二篇則收錄大女兒Abby 的工作日誌,分享她如何將家庭教育中習得養成的全面工作觀,務實體現在生活、學習與工作中的實況與收穫,蔡穎卿也將在文章最後以母親的身分,提出給女兒的回應和提醒,呈現親子間對於工作觀念的互動與交流。
第三篇則是寫給年輕工作者的建言,由蔡穎卿自身的工作觀分享作為經驗傳承的開端,逐步討論如何轉化心態、培養自我、磨練實力到獨立創業的種種原則和想法,最後以年輕工作者的實地群像採訪作為總結。在這本書中,我們將可以深刻體會到蔡穎卿老師的工作之愛與教養啟思,從最初的家庭傳承,延伸到最後社會青年的集體實踐,引領我們重新認知工作與教養、工作與人生的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
蔡穎卿(Bubu)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習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
翁樂旂(Abby)
1986年生於台東市,曾在台南、曼谷、新加坡與費城等地生活。2009年賓州大學畢業後延續一向對語言的熱情,於台灣三峽成立了Workshop英語工作室。無論工作或生活中都期待不斷探索如何更加生動地創作與表達。認真於文字、攝影、烹飪與舞蹈。
Workshop英語工作室網址:www.wscons.com
When Words Fail英文部落格:http://whenwordsfail.tumblr.com
章節試閱
改變
「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
在工作中,我用專心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做每一件事都覺得喜歡?我認為不大可能,不過,如果人生真能達到這種心境,一定非常快樂。
是哪位哲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嚮往這個境界。不得不做的事,應該是自己的義務、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如果能喜歡,快樂想必會隨之而至。
不過,我發現「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喜歡」很複雜,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情緒,應該也不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感受。我從工作中體驗到,如果下定決心去做一件我自認為討厭的工作,跟自己打賭我可以完成、而且無論如何都要完成;通常等到做完了再回頭思考自己的感受時,十有八九,我可以找到一點不同的心情。其實,光是征服自己的討厭,就讓人夠有成就感了。
再喜歡的工作,也會有一些不喜歡的項目,但我希望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所以我用「做」來改變不喜歡的感覺。在工作中,我用專心來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
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
有一位工讀生問我:「Bubu姐,妳是怎麼引導Abby跟Pony選擇未來的道路呢?」當時這個孩子就要離開大學,我知道她一定需要許多的分享與忠告。我告訴她,雖然很多人都說,人只有在選擇自己喜歡的路之後,才能把事情做好;但是,他們並沒有說,選擇喜歡的事並不代表在當中永遠都能得心應手,如果半途遇到困難,也不代表是自己選錯了路。
「喜歡」與「輕易做好」有時在我們心中會產生必然的連結,所以,如果在一條路上走得不夠順利的時候,人往往會懷疑是自己沒有找到真正喜歡的路。有些人因此而不停地轉換跑道,永遠在尋找工作中所謂的真愛。
喜歡與做得好,當然有一些能力與情緒上的互推關連,但是,喜歡不光是一種直覺。我提醒這位大學生,不要對自己的選擇做輕率的判斷,喜歡的事做起來也並非樣樣好玩。更何況連「喜歡吃」什麼,都可以透過引導來改變,我們面對人生與工作的總總複雜狀況時,更要有耐心。
有一天Pony從羅德島跟我用Skype談功課時說:「媽媽,每個人都把「喜歡」說得那麼的輕鬆容易、理所當然。其實,一件我們喜歡的事很可能有百分之八十都是非常單調無趣的;問題是,如果不好好做完那百分之八十,就沒有辦法領會其中百分之二十真正的有趣。」
人生立志難,要勤勤懇懇地耕耘日子更難,如果還有許多不愛、不喜歡,那自己所加上的辛苦絕不會少。我希望孩子能從小建立積極的想法,希望她們了解,行動可以改變觀點,喜歡是可以培養的感覺。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為例,跟她們分享:要手握「改變」的主權,不要當自己的敵人。
人生中的利與益
「機會」與「付出」之後所獲得的成長,
在我的人生計算中都是工作酬勞的一部分。
我但願孩子能看到金錢之外,這抽象的報酬其實是多麼有價值。
Pony在暑假中得到一個網頁設計的案子,起初,對方只是請她畫插圖,但這位才剛念完大一的小女孩卻膽大地對她的商家提案:「既然你們的商品是以『美』為主題,為什麼不讓我把整個網站重新設計、製作成更符合你們商業形象的作品呢?」對方思考之後,答應給她一個提案與議價的機會。
聽完報價後,她的業主質疑地說:「我並不覺得妳所開的價位不夠合理,但那是個專業的報價。」十九歲的孩子信心十足地回答:「我知道,因為我就是要提供妳一個專業品質的新網頁。」經過幾次討論,生意談成了,孩子也開始埋首於新工作,每天黎明即起,按著自己分割的項目努力。我每天回家之後,她總是興奮地跟我分享新進度。
一整個月,我看著她手繪許多給網頁的圖稿、整理產品的目錄,也外出去幫公司攝影取材,然後潛心把這些資料網頁的特殊效果一頁頁地做出,覺得效果不好就改,客戶不滿意再改。這段期間雖然也有許多人想請她延續去年的教學課程,但時間已不允許她再接受其他工作。
有位親戚聽說了這件事,不無遺憾地對孩子說:「哎呀!多可惜,這樣不就少賺很多錢了嗎?」那晚,我給一位朋友回信時談起了這件事,心懷感謝地寫下:「Pony在幫一個公司設計網頁,每天起早晚睡地工作,但因為從頭到尾自己負責,所以是最好的學習與鍛鍊;畢竟,要磨得一種能力,是需要別人給機會與自己努力付出的。」
我信中所說的「機會」與「付出」之後所獲得的成長,在我的人生計算中都是工作酬勞的一部分。我但願孩子能看到金錢之外,這抽象的報酬其實是多麼有價值。
我常跟孩子分享一句話:「要說凡事都有利可得是不可能的,不如說:萬事都可從中獲益。」這利與益如果區辨清楚了,真是人生的一大禮物。
出社會之後,我做過許多事,有些工作所得的金錢報酬,微薄到精明的人忍不住要取笑我的傻,或嘲諷我不把錢放在眼裡。對於這些評語,我只能一笑置之,因為存在於工作中的價值常常不是他人可以一眼看盡的,但如果連自己都無法體會,那才是我真正的損失。
我問自己,我們花錢去上課是想要得到啟發、成長或豐富,如果這些期待在工作中出現了,我也一樣會重視並珍惜嗎?
有一天,我工作到好累,回家後坐在椅子上休息時,不禁回顧起這一天自己是怎麼過的。餐廳北遷之後,我沒有一日不連續工作十二個小時以上,如果遇到教學日,要關注的事就更多了。有時,的確忙到有虛脫之感,但是當我靜下心來回想,因為這麼緊密的工作而讓自己獲得多少練習的機會,我的感謝之心便油然而生。
想起這十個月來,我已在新餐廳供應過兩百多道自己設計的菜色,每一種菜色都因為有機會不斷操作,而提供了我更完整的思考與改進,這是我體力辛苦所得到的一大報酬。無論我再怎麼喜歡做菜,這種反覆的練習是在家中無法擁有的機會,我怎能不為此而感到非常幸運呢?
教學也一樣,雖然因為精神集中,要處處顧著孩子的安全而無法放鬆,但從中我得到更深入的觀點,那不是紙上談兵的教育理論所能提供的經驗。每一次辛苦的實作,都使我對教學產生更穩固的信心。
我很珍惜工作所提供的成長機會,這與純粹的學習意義不同。至少,我從工作中清楚地看到三件「有益」的事——
在工作中必須學習符合他人的期待,因此這是最好的性格鍛鍊。
工作提供了練習的機會,從反覆中可以精進技術並體驗出更成熟的想法。
工作使我對時間必須有更好的規劃與管理,幫助我了解效率的意義。
真的,萬事都可從中獲益!如果這個社會有許多被利益沖昏了頭的主張,因而使你感到自己如此渺小,請不要沮喪,別忘了人生的決算有利與益之分,要緊緊掌握住那些對你真正有益的影響。
學會與做完
「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美好的結果。
我們都了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
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我帶一個小一的孩子學切菜,她的身邊同時有許多有趣的工作正在進行,比如說:廚房裡有人在烤甜點,而大桌的另一頭有小朋友在翻動麵糰準備做拖鞋麵包呢!我身邊這個沉默的孩子正一心一意地揮動著自己手中的小刀,把擺在眼前的一大盤彩椒全切成細細的丁塊。她完全不為其他事物分神的專心之情,讓人看了非常感動。
這位小朋友是第一次學習用刀。我拿了砧板,幫她墊了塊潔白的抹布,以防滑動會造成危險。我笑問她怕不怕刀,她沒有明確回答我,神情雖有些嚴肅,但臉上卻情不自禁表達了極想嘗試的心情。
我從背後圈圍著她,雙手托起那雙稚幼細小的手腕,讓她從我手中的動作感受穩定的握刀並體會施力的方法。我們先用拖力把剖成兩半的甜椒切成直條,再運短刀法,把細條切成小丁。幾次之後,我就放手讓孩子自己切切看。仔細在一旁看著她安全地切過幾次之後,我放鬆心情拿了其他食材在一旁整理,與她為伴。孩子聰明又專注,所以,一下子就把我所教的全學會了;不只學會,而且做得非常好。
經驗中,有些小朋友會因為「學會」了某一件事,就想更換別的工作;如果他們被要求繼續完成一件事,有時候小臉馬上就露出「不好玩、好無聊」的神情。在這方面,我算是經驗豐富的大人,知道自己一定要更耐心地用請託與說服的方式,來安定孩子的心情。我請他們不要急急更換任務,為的是讓學習更穩固,也讓團隊的工作能運作順利。
因教學而接觸到更多的孩子之後,我開始用另一種角度來思考「帶領」的意義。我相信父母應該能確定,「學會一件事」與「做完一件事」其實是同等重要的功課。因此,在教育上不該功利地鼓勵孩子貪多務得,使學習一直停留在「會了」、「看懂了」如此薄弱的根基之上。鼓勵孩子「多嘗試」當然是一種寬廣學習的引導,但不應該失去理想的均衡比重,使他們養成不新鮮、不刺激就無法安定下來的學習性格。
我認為耐力應該從小被培養,如果「學會」了還能耐心做下去,才能真正完成一項美好的結果。我們都了解,在真實的社會裡,「懂」的人不一定能成為領導者;成就功效的是腳踏實地堅持去「做」的人。
每次,當我帶著孩子耐心地把一件件小事完成,因而在最終集合成一件完整的大事時,我總會想起,在思想如此開放、學習機會蓬勃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願意,一定可以把兔子的敏慧與烏龜的耐力融合成教養孩子的美好啟思。
生活、工作與價值
人生的確是全面連結的,只是在全面中仍有短長,可能無法樣樣精美。
生活的價值是一種選擇後的實踐,無論在生活、工作中,
一點一滴累積出自己引以為榮的表現,就是幸福與成就。
二○○九年,我開始了人生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個暑假結束後,十八歲的小女兒Pony遠赴美東上大學,我們夫妻開始進入孩子們都離家,人們慣稱的空巢期。
曾經有二十一年,我毫無懷疑並致力於完成自己人生「階段性」的任務—我希望以妻子、母親的身份創造家庭的幸福感;我要求自己盡可能親自照顧家庭成員每日的起居作息,並以最自然實際的方式,完成孩子的生活教育與訓練。
也許是因為從母親身上得到的經驗,我很清楚要達到這份責任並不一定得放棄工作,所以,我一邊工作一邊靜心檢視自己的情況,希望不要落入工作與生活無法兼顧,不得不取捨的抉擇中。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觀念—樂而為之;累積一種能力—有效的時間管理。
回顧二十年,這兩件事對我人生的紮步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因為樂而為之,所以身心負重時,我並不覺得懊惱自怨;這就像背滿行囊出門旅行的人,心裡清楚自己的前方有個目的地,舉步時便不猶豫艱難。而定心追求有效的時間管理,不只是思考判斷的訓練,更使我了解生活中的實作是一切能力的根本,我的積極完全源自於珍惜時間的想法。
我相信每一個人對理想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定義,人生目標當然不必是制式的,但如果能給年輕的朋友一些建議,我會說:盡量「具體化」自己的目標很重要。
至少,在我們的內心,應該有一些明確想追求的要素,否則當時間像河水那樣悠悠流過時,每過幾年便會感慨地發現,自己竟不曾累積過什麼,甚或試圖探訪過生命可能的深度。
我虛歲二十七歲當母親,半年後便帶著嬰兒創業,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工作。當時我對自己理想生活的定義,很簡單也很清楚—我想要成為一個「擔得起責任並不斷進步」的妻子與母親;我想要我的家庭生活食、衣、住、行、育、樂的品質年年有進步。
為什麼「責任」對我來說如此有魅力,而成為我理想生活的重要特質?最重要的理由是從小到大,我在生活中看過很多「負責」與「不負責」的人,他們對於他人生活的影響,就像往正負兩個極端發展的拉力。我知道,不管在人生哪一種角色上,如果我能養成「喜歡責任」的想法,必定會對他人有益,也一定能使自己感到滿意與有所成就。
在確定這個目標之後,我開始朝著「有責任感」這個含意雖廣卻很具體的方向往前走。我努力善思任何可資利用的時間來互補家庭與工作的例行事務,然後以每個星期為單位,結算我該完成的工作。我對時間斤斤計較,因為揮霍不起;然而我的眼睛卻很厚道,常常讚賞自己的努力。所以,雖然總是馬不停蹄,但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有成就也有價值的;因為,我的家人得到溫馨的生活照顧,而我在工作上也與員工彼此真心照應。
這些成就雖然不大,但是,在我二十年的壯年人生階段中,已經達到了我對自己的期望。而我所謂的「具體」,就是這樣的量力而為、不間斷地朝目標前進,一步一腳印的生活軌跡。
我常常被年輕的朋友問道:「生活可以是全面的嗎?人生的價值是否有個優先的順序?我該放棄工作回家去照顧生活嗎?」也許,對某些人來說,列出優先順序逐次追求,才能確定自己的腳步;但對我來說,人生的確是全面連結的,只是,在全面中仍有短長,可能無法樣樣精美。
養育孩子的二十年中,我把工作發展的腳步放得最慢,但那並不代表我沒有進展,因為在工作的時段中,我仍然全心全意求取自己的進步。
我常常很高興自己得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因為這兩種節奏使我的身心得到適度的調節,也使我必得更有想像力一些,才能在兩方面都有好的表現。每當我離開一個處境,往另一種場地繼續努力時,我不會覺得疲倦,而是慶幸自己能在如此多變的需要中生活,因而維持了一定的活力。
最近,我正在積極地計畫再一次為極度熱愛的工作自行創業。比之二十年前,我感到更寬闊的條件,是不必再考慮自己帶小小孩而有的種種限制。但是,如果你問我,這種放手做去的自由自在二十年前就讓我擁有,我的生命與工作的發展是不是更好?我一定會不經思索就回答:好不好我不知道,但那不是我曾經期待的。生活的價值是一種選擇後的實踐,無論在生活或工作中,一點一滴累積出自己引以為榮的表現,就是幸福與成就。
老闆情懷的自我訓練
領導者都需要有環顧全景的能力,要訓練自己有老闆的情懷,
就不要一心期待那所謂清楚的責任劃分。懂得分工是效率,
但懂得督促自己關懷總體的工作進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長。
有一位員工好幾次跟我談起,店裡的工作太辛苦。她所說的都是我能了解的—工作時間太長、體能太耗費、休假時間無法與朋友配合。千計算、萬分析,她得到的最後結論總是:因為我是「老闆」,所以才能如此勤奮地堅守崗位。
我把這年輕孩子的話仔細地想了又想,覺得這些道理對我來說其實似是而非。因為,我更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把老闆的位置讓給她,那每日新鮮勤奮面對工作的心情,可會自然而然地轉化到她的身體與概念中?
我所認識真正勤奮的人,他們的分類並非從角色而來,而是一種根生的性格或源自自我的學習要求。或許這樣說才更合理一些:每天勤奮工作、努力耕耘的人,總是比較有機會當老闆。這個事實如果從結果論來分析,就變成了老闆是因為事業的成敗關乎著自己的利益,所以總是無怨地工作。
如果當老闆是創業的代名詞,我真的很願意給年輕的朋友一個建議:在自己還是員工的時候,從工作中去培養自己擁有「老闆情懷」。
什麼是老闆情懷呢?
——承擔結果的準備
我因為很年輕就歷經這種心情與處事的訓練,因此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盡力負責任成為我唯一的想法。踏入社會二十幾年,我並不是做每一件事都擔任「老闆」的角色,卻因為在自己小小工作上的老闆情懷,不管做什麼,負責都成了我唯一的目標;努力參與使同工的目標盡快達成,也成了我的一種工作性格。
幾個月前有個黃昏,我那小餐廳的訂位已滿,當所有的燭光點起,我們正準備要開門迎接晚餐的客人時,外場一位對工作很熟悉的員工,突然走進來跟我說:「我心情很不好!真的覺得今天不能工作了,我突然很想我爸媽的臉。我可以回家嗎?」
我可以回家嗎?我盯著那張完全以自己為中心在思考的年輕臉龐,心中閃過她幾次對我說話時,最感到驕傲的就是自己的「敬業態度」。如今在這個工作的重要時刻,她不可能不了解,餐飲服務中突然人力不足會造成的品質低降。我不禁納悶,她對敬業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我忍著所有不解,走過去扶著她的肩膀、誠懇地要求她:「不管怎麼樣,讓我們好好做完這一餐。其他的事,做完再說吧!」
我說的老闆情懷是什麼呢?你不能在臨場的一刻撒手不管;你不能只看到自己心情的跌宕而不看到工作的進行。
——不執著劃分工作的定位與範圍
有些人在工作上很少思考自己的「成長利益」,他們把工作只當成對別人的付出,單純是個買賣,別人付多少錢,我就付自認為相對的心力,其他的附加價值一概不在計算中。所以,如果在崗位上不把工作界線劃分得一清二楚,他們就會充滿不安全感與計較的心。我覺得這樣的性格很難成為一個老闆,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擴展融會貫通的能力,一方面是因為過度計算表面的利益,而失去主動協調的助人之力。
不管多小的領導者,都需要有環顧全景的能力,如果要訓練自己有老闆的情懷,就不要一心期待那所謂清楚的責任劃分。懂得分工是效率,但懂得督促自己關懷總體的工作進度,才是自我能力的成長。
——督促自己成為工作表率
再好的管理規條也比不上親見的行為表率。如果打算創業,那代表有一天你必須以努力的身影成為自己職場上的楷模。所以,無論投身在哪一種工作中,取法其上、督促自己成為伙伴之間激勵人心的工作者,鼓勵自己跟上心目中最好的執行者。
我們不要養成只看到別人成就的眼光,要跟隨那穩步之中的堅持與精神。更重要的是,要認清別人身上如果有一項自己所羨慕的特質,那分分毫毫都是時間的產物、是日積月累的生活功課。
成為老闆並不是成就的代表,創業也並不一定比加入體系工作來得自由或有利。但是,如果你想訓練自己成為更好的工作擔當者,也許這些面對工作的心情訓練是非常有益的。至少,它不只使我在工作中累積更豐富的專業能力,還使我一直能帶著愉快進取的心情深入工作。
改變「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在工作中,我用專心解決自己的害怕,用行動來克服討厭的心情。我知道,如果我不喜歡的事越少,我的自由與快樂就會更多。做每一件事都覺得喜歡?我認為不大可能,不過,如果人生真能達到這種心境,一定非常快樂。是哪位哲學家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生的快樂不在於做你喜歡做的事,而在於喜歡你不得不做的事。」我非常同意也非常嚮往這個境界。不得不做的事,應該是自己的義務、或工作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如果能喜歡,快樂想必會隨之而至。不過,我發現「喜歡」是可以透過行動來培養的一種心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