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歐債風暴、次貸危機,原本身為全球經濟核心的歐美強國面臨衰退
未來拯救全球經濟的國家到底會是誰?
是持續成長的金磚四國?
擁有豐富資源的中東國家?
或是未曾遭受注目的第三世界?
過去那個高獲利、高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在近十年內,次貸危機、歐債風暴持續肆虐下,歐美強國紛紛遭受重創,中國開始逐漸退燒,巴西、俄羅斯和印度也將面臨自己嚴峻的挑戰和過高的期望,在這股似乎難以抵擋的衰退狂潮之下,未來的能突破這個困局並拯救全球經濟的新興國家究竟身在何方?
擁有多年投資資歷,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的盧奇‧夏瑪花了二十年的時間觀察並遊歷各國,貼身走訪各個充滿可能性的國家,並且長期追蹤他們的興盛衰敗。他將用深入的分析告訴你,在這波衰退的影響下,哪些國家將不再興盛,哪些國家將逐漸展露光芒,又有哪些國家將從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崛起,成為新興的投資指標。
本書自中國這個上個十年興起的新興市場霸主開始分析,並解釋所有新興市場的新常態,以及其原因和各個面向,然後導覽全球新興市場以檢驗哪些國家在未來十年將繁榮興盛,或令人失望。
你將會發現:
中國將改變從金融到政治的全球均勢;
俄羅斯與巴西將面對難熬的十年;
孟加拉與奈及利亞將是具潛力的未來方向;
菲律賓將不再是人人口中隨意帶過的笑話;
韓國將成為下個世紀的金牌得主;
台灣「代工王國」的美名將成為難以成長的負擔
在未來如此晦暗不清的狀況下,透過此書,你將能夠比別人早一步洞悉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掌握未來的突破關鍵!
作者簡介:
盧奇‧夏瑪Ruchir Sharma
現任摩根史坦利全球暨新興市場股票主管,同時也是摩根史坦利投資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十五年投資經驗。加入摩根史坦利之前,他曾任職於非銀行金融服務公司 Prime Securities (德里),協助經營外匯業務。夏瑪亦擔任Newsweek的專欄作家,並為華爾街日報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也是印度主要財經日報 The Economic Times 投稿人,並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定期撰寫環球金融市場專欄。他更擁有德里 Shri Ram College of Commerce榮譽商業學士學位。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系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譯作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趨勢力:改變未來15年的世界樣貌》、《誰劫走了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6大價值型投資》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尋找下一個黃金十年 王伯達
全球的投資市場,幾乎每隔十年左右都會出現重大的轉折,例如八O年代的日本第一與一九九O年大崩壞、九O年代美國的金髮女郎經濟與二OOO年網路泡沫、千禧年以後全世界對於金磚國家的熱烈追捧...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的轉折幾乎都是原本站在舞台上的耀眼明星開始殞落,而過去的醜小鴨反變成天鵝。而在金磚四國逐漸褪色的這個轉折時刻,《誰來拯救世界經濟》這本書將帶著各位讀者去找出下一個十年可能的投資亮點。
我認為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採取了一個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同的觀察方法,一般的研究無非是透過人口紅利、天然資源、經濟數據等構面來評估一個國家的投資價值,然而這樣的作法很可能會將許多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國家給擺在同一個位置上,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不是所有的樹都往天空長」,同樣的,不是所有具有相似條件的國家都值得我們去投資。
作者透過在各地的旅遊,了解激進派政治人物的言論、黑市貨幣兌換商的價格、當地企業人士的習慣、人均所得水準、前十大億萬富豪名單、大型獨占公司的利潤,以及第二線城市的規模等各種指標來評估這國家未來的發展潛力。這樣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都是第一手的資訊,更可以發現數據上所沒有的盲點,自然就更容易辨識出那些在未來更具有突破性成長可能的國家,而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新興市場,幾乎都是在台灣一般媒體上所忽略的投資機會。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其中有一個章節講到了南韓這個國家,作者認為南韓是亞洲的德國,並且會在下一輪的製造業大國競爭中成為金牌得主。對於這樣的評論,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應該最能感受到韓國電子業崛起之後,對於台灣產業與經濟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我們的媒體與政府也老是將韓國的各項發展給掛在嘴邊,然而就本書的觀點來看,台灣早就已經不是與南韓同一個等級的競爭者了。
在該章節中的一個段落「為什麼台灣不是南韓?」,我認為更是深刻且寫實的描繪出,為什麼台灣與南韓的成長道路、發展模式與產業、甚至於與鄰國的緊張關係是這麼的相似?然而兩者的經濟表現卻漸行漸遠的原因。不是匯率、也不是政府的補助,而是過去鮮少有人提到的企業家與領導者的心態,我們滿足於向日本購入零件,而非自行研發;我們滿足於在中國進行廉價代工,而非建立品牌或技術,我們的領導人在尋找新成長策略上已捉襟見肘,長久下來,我們自然就只能屈居人後,並且面臨後進國家的挑戰。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投資人該讀,我們的學者與官員也該讀,因為在這裏面我們不僅僅看到投資的機會,也看到別的國家是如何崛起,是如何的殞落,更可以透過這本書來了解,外國人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待台灣的發展與未來。
台灣政府一直喊著要打造「黃金十年」,這本書用簡短的一些文字,殘酷但也真實的點出了台灣的問題所在,如果我們無法突破這個困境,我相信台灣未來的十年恐怕是慘淡的。所幸,這本書也點出了未來十年可能的投資機會,如果我們的政府作不到,至少身為投資人的我們,可以藉著這本書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黃金十年」。
成長,不是新興市場的必然 綠角
“新興市場”近年來已經成為投資的熱門話題。不僅資產管理公司大量發行以新興市場為目標的投資工具,許多投資人也持有以新興市場為主題的基金。
在這一片看好新興市場的熱潮中,兩個問題被忽略了。
第一,投資人常用新興市場這單一名詞指稱這些發展快速的國家。仿佛它們的本質近似。事實上,這些國家存在非常大的歧異。
第二,新興市場近十年來同步、快速的成長,是全球經濟歷史上過去從未發生過的事件。
現在,三大新興市場區塊:拉丁美洲、亞洲與歐洲的區分,似乎只是一種地理位置上的分別。倘若你是一個基金投資人,選擇拉美新興市場基金或亞洲新興市場基金,看來只是名字上的差別。在投資報酬方面,差別不大。譬如在2011上半年,前十大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報酬,最佳與最差的分別只有10%。投資變成已經不再需要瞭解各地區的經濟特質。
其實各個新興國家有不同的發展背景,面臨不同的成長挑戰。中國的中等所得陷阱、印度的貪瀆體系、巴西對福利國的偏執、俄羅斯過度依賴油價高漲的經濟發展等。
巴西與墨西哥即便是在同一個陸塊上,經濟本質迴然不同。巴西是原物料出口大國,以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為重要貿易伙伴。墨西哥的製造業則是以美國為出口對象。在這方面,墨西哥反而較為類似亞洲國家。
書中每一個章節,作者針對單一新興國家或是性質近似的國家,寫下了他的觀察。難得的是,書中沒有任何艱澀難懂的總體經濟描述,在淺顯易懂的文字中,讀者將能完全體會各國經濟的特點所在。
而這樣的差別,理應會有不同的經濟發展脈絡。這就是為什麼,2003年以來的全球新興市場連動顯得如此獨特的關係。
但許多投資人未發現這點。他們以為新興市場的連動與高速成長,是本應如此,卻忽略了更早時候的發展軌跡。
在亞洲金融風爆發生前,泰國、印尼與馬來西亞,曾是全球投資資金的亞洲首選。但現在,這個地位已經讓給了中國與印度。
在1980與1990年代,新興市場的平均成長率只有3.5%。
經濟的成長不是一種必然。不是投資界高喊看好的口號,經濟就會真的會一路向上。經濟發展是有賴國內資源、人口條件、政策制定與政府安定,等各面向的妥善搭配,才能達到的成就。
這本書,不僅對於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的投資人有參考價值。其中關於經濟發展歷程的回顧,更是發人省思。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相比,是彈丸之地。但在2011,新加坡的經濟規模超過馬來西亞。
菲律賓的例子,令人觸目驚心。1970年代,台灣與南韓人均所得超越菲國。馬來西亞與泰國,在1980年代趕上。中國在1990年代,所得超過菲律賓。接下來發生菲律賓人從沒想過的事,印尼人均所得贏過菲律賓。
經濟的成長,需要人民與政府持續的投入與付出。在今天,台灣享有在亞洲排名第五的國民所得。我們能否把這個成果當成必然?當成一個不必維護,就會自動延續的會員資格?倘若我們不再積極的發展產業與培養競爭力,在我們有生之年,是否會看到從沒想到的經濟狀況?
今天,我們已經被南韓超越了。在書中,台灣與南韓是併列在”金牌得主”一章。因為在全球經濟史上,台灣與南韓是唯二連續50年有5%以上經濟成長率的國家。作者說我們曾經是經濟發展賽道上的金牌得主。
但在經過分析後,作者將金牌留給了南韓。當南韓發展出現代、三星這類全球性品牌公司時,台灣有什麼可堪匹敵的業者?當韓國的自有品牌有訂價能力時,台灣的代工大廠還為了搶訂單,互相廝殺,最後只好在微薄的利潤上存活。
過去,我們視為同級對手的南韓,已領先我們一局。未來我們能否扳回一城,或是看著對手一一從我們身旁超過呢?
書中許多例子顯示了,事在人為。許多擁有豐沛自然資源的國家,經濟卻是動蕩混亂。新加坡沒有自然資源,卻能創造成功的經濟發展故事。
不論是想要更深入瞭解新興市場投資風潮的歷史與前景的投資人,或是對財經議題有興趣,想瞭解各國經濟發展的特色與瓶頸的讀者,這都是一本絕佳讀物。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在台北火車站大稻裎附近的迪化街商圈,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來,迪化街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區域,很多四五年級生那一年的第一次心動,就發生在迪化街附近的高級西餐廳,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是台北火車站旁,台灣第一家速食店「麥當樂」吃漢堡,當時誰也沒料到,今天的迪化街早不如東區的繁華,台北車站附近房價竟然比不上信義商圈。
股市投資也是如此,太多人都是因為習慣而受傷。有些人興奮買進股王,早已習慣千元以上的股價,卻渾然不覺公司營運已經開始轉差,當股價狂跌到五百元甚至再拼命加碼,直到腰斬再腰斬才黯然出場。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低價股開始出現大轉機了,卻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依然在當空頭總司令。太習慣股票原本的價位,通常不是好事。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教大家不要太習慣新興市場的高報酬,而是要親身實際瞭解每個國家的差異,以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如同九○年代末期,隨便買任何一支高科技股票,甚至宣稱要轉型或公司名字改成像是高科技股的傳統股,都是隨便就大賺,那是初期資金行情階段的典型徵兆。資金行情過了幾年後,科技股已變成景氣行情,產品夠不夠創意,公司調整步調能不能跟得上景氣週期循環等太多變 數,都會影響科技股表現,想投資科技股,得更加小心精挑細選。
新興市場經歷二○○二年以來的資金行情,這幾年也逐漸走入景氣行情的階段。過去一年,投資土耳其股市與巴西股市差不多都是一五%的報酬率,只不過土耳其是正數,但巴西卻是負報酬。在景氣行情下,新興市場根據自身經濟表現,股市報酬分野開始加大,籠統的新興市場概念已不再能夠將全部國家概括承受。
就正如本書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未來看待新興市場,先要break,將各個國家分開看,找出未來相對突出out-standing的國家,仔細研究才能於未來投資獲利。
很多你對新興市場的疑問,其實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中國經濟若不能保七是世界末日嗎?美國會不會與日本一樣邁入失落的十年?美國會成為全球石油主要輸出國?未來投資眼光要轉向非洲?這本書如同新興市場百科全書般,用淺顯的文字卻給我們新興市場深入的剖析。
當中舉出台灣的例子,真是讓我心有慼慼焉。據作者統計,南韓與台灣是他研究中唯二經濟成長率五%維持五十年的國家,台灣曾經是錢淹腳目的時代,如今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出口表現卻都不如南韓,電子業拚了命要努力的是如何聯日抗韓,因為南韓在各方面都已經成了台灣嚴重的生存競爭威脅。然而,從這本書中,你也可以知道,從外資的觀點,為何台灣會不如南韓。作者從台灣領導人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定位談起,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雖然不住在台灣,卻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
台灣經濟也到了面臨慣性的階段,電子業遲遲沒放棄以往的代工生產模式已經面臨瓶頸,但我們卻還沒找到新的經濟模式,二○一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連「保二」都破功,這是目前台灣上下都心驚不已的經濟困境。我想看完這本書,看看其他國家怎麼作,也許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慣性,找到新方向。
媒體推薦:
知名雜誌《Foreign Policy》遴選為「2012年必讀的21本書」
Publisher’s Weekly商業書榜Top10
名人推薦:尋找下一個黃金十年 王伯達
全球的投資市場,幾乎每隔十年左右都會出現重大的轉折,例如八O年代的日本第一與一九九O年大崩壞、九O年代美國的金髮女郎經濟與二OOO年網路泡沫、千禧年以後全世界對於金磚國家的熱烈追捧...有趣的是,我們可以發現每一次的轉折幾乎都是原本站在舞台上的耀眼明星開始殞落,而過去的醜小鴨反變成天鵝。而在金磚四國逐漸褪色的這個轉折時刻,《誰來拯救世界經濟》這本書將帶著各位讀者去找出下一個十年可能的投資亮點。
我認為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它採取了一個與大多數經濟學家都不相同的觀察方法,...
章節試閱
金牌得主
當我為全球經濟把脈時,我不會在倫敦、法蘭克福、東京,甚至不會在孟買尋找重要的跡象。我會在首爾尋找。南韓公司是率先公布經濟數據的主要國家之一,而且數字精確可靠。不僅如此,南韓公司在從汽車到化學品等多樣的產業中都是重量級業者,而且對外國相當開放:外國人持有逾三分之一的南韓股票,比率在全球相當高。因此南韓股市相當於標普五百(S&P 500)的KOSPI指數,提供極精確的全球趨勢參考。不管大趨勢的主題是像二○○○年的矽谷與科技,或是過去十年的中國和大新興市場,南韓永遠是行動的核心。因此,部分金融圈人士把首爾股市指數取別名叫「Kospi博士」也就不足為奇了。
南韓擁有能在快速變遷的尖端產業生存的罕見能力,使它自成一個類別。南韓和台灣是全球經濟競賽的金牌得主,在有記錄的經濟史上只有這兩個國家連續五十年達到五%以上的成長率。兩個國家都曾是日本的殖民地,也都藉模仿日本的基本體制獲得成功。它們大量投資在研究與開發,並致力於控制會導致社會大眾抗拒快速成長的所得不平等。兩國都處於進入經濟成熟期的轉折點,人均所得都超過二萬美元,成長開始自然減速。不過,南韓比台灣更有機會趕上日本,後者的所得水準已經停滯在三‧五萬美元許多年。
為什麼台灣不是南韓
南韓在建立全球品牌上獨樹一幟的成功——三星和樂金的故事和現代一樣精彩——也提供了凌駕台灣的一大優勢,而台灣則是南韓在競逐成長金牌中唯一的對手。兩國策略上的差異截然分明,台灣在初期就樂於與日本合作,南韓則只想打敗日本。台灣的製造業並不企求挑戰更大的日本對手,而只專注在利用與中國大陸緊密的文化關係、地理接近性,和龐大的廉價勞力。台灣變成投資中國工廠最多的國家,許多工廠的位置就在只隔著台灣海峽的福建省,而幾十年來這就足夠創造穩定的快速成長。
但過去五年來已愈來愈明顯的問題是,這導致台灣的利基愈來愈狹窄:台灣在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的市占率在過去十年從三○%激增到八○%,但由於西方品牌可以輕易把訂單轉向其他代工製造商,或讓台灣五大製造商互相競爭,以致於台灣業者迄今仍沒有定價能力。而隨著中國開始喪失部分競爭優勢,尤其是勞工成本不再低廉,台灣也跟隨漸失競爭力。台灣占有全球出口的比率在過去十年已大幅滑落,大約下降二○%,而南韓則反而增加約二○%。多年來台灣談論建立自有品牌的方法,至今成就依然有限。
台北股市主要由小公司組成,這些公司生產採用微軟視窗(Windows)和英特爾晶片的個人電腦零件,這個狹窄的利基使台灣股市逐漸不再受到投資人眷顧,從二○○○年科技泡沫破滅後表現就持續不振。和「Kospi博士」不同,沒有人把台北股市當成全球趨勢的指標。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富豪大多不願投資在國內,而是快速將資金移往海外,每個月多達約二十億美元,主要投資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或是加州的房地產。資金持續外流的結果之一是,每次世界市場泡沫破滅,台灣投資人似乎總會輸掉一把,從最晚近二○○八年雷曼兄弟倒閉事件就可看出這種趨勢。
從戰後年代早期,台灣就一直比南韓更對外開放(首爾對想投資股市的外國人相當開放,但對想收購南韓公司或在南韓公司工作的人設限很多),部分原因是在日本殖民期間受到不同的待遇。日本在十九世紀末亟欲往南擴張,並在一八九五年占領台灣,成為第一個海外殖民地。日本嘗試把台灣轉變成模範殖民地,因而大量投資在農業,並建立電力網,甚至深入到鄉間。日本一九一○年占領南韓則較為粗暴,導致地方反抗持續不斷,直到一九四五年結束占領時,許多農村地區還無電可用。因此當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撤退至台灣,接管這個島嶼後,統治的是較未受殖民創傷的人口,建設經濟的起始水準也較南韓高。
南韓在戰後一片破敗,廣大的土地和許多都市盡遭破壞,但也因此比台灣更堅定地想建立自己自足的經濟。今日南韓在取得國際專利的數量上是全球前五大國家之一,新申請的數量還迅速擴張中,而台灣甚至不在前二十名之內。通常台灣製造商滿足於向日本購買基本的先進零件,而不願意自己在國內開發。這種依賴在二○一一年3月日本發生強烈地震後格外明顯,這場地震影響台灣供應鏈的程度比南韓更嚴重。
外界漸漸感覺台灣領導人在尋找新成長策略上已開始捉襟見肘,近來台灣當局談到提振觀光業,而如果台灣能善加把握大陸觀光熱潮的商機,確實有藉以促進成長的潛力。二○一○年中國有五千萬人到國外旅遊,而且這個數字每年成長二○%,但這不太可能讓台灣顯著受益,因為觀光業只占台灣GDP不到五%。似乎每一個有不算太差的海灘或宏偉高山的國家,都把觀光業列為發展計畫,但實際情況是,促進觀光業對較大的經濟體只有極其微薄的助益。
南韓經濟遠比台灣多元化,且基礎更穩固。南韓品牌擁有定價力,利潤豐厚,而且製造的產品種類繁多。雖然南韓產品最著名的是汽車和消費者科技,但在KOSPI掛牌的公司遍布許多產業。事實上,南韓過去十年成長最快速的產業不是汽車或科技業,而是造船業。南韓長期以來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且有打造創新式船艦的歷史;以規模和科技水準來看,今日全球三大造船公司都是南韓公司。
南韓營建業也發展迅速。在一九七○年代和一九八○年代政府推動本土鋼鐵與石化業時,營建業也致力於發展工廠營建與工程的專長,如今它們把這些專長用在海外。雖然南韓沒有石油,但營建公司從近幾年來的油價飆漲獲益良多,因為它們是建造石油設施的全球領導廠商。南韓的營建和工程公司正在中東、中亞、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大舉擴張。這種多元化是KOSPI變成精確指標、提供全球經濟關鍵跡象的原因。
南韓渴望自己自足也展現在企業文化上。南韓人往往不願收購海外企業,寧可自己創業;二○一○年南韓企業投資在國內工廠與自已的海外事業金額達到一千四百億美元,比二○○五年增加三○○%。這種擴張對南韓維繫其製造業成長的能力極為重要,南韓也因此變得極具效益。雖然南韓的製造業比台灣大得多,工廠僱用的勞工數卻少很多(占總勞動力約一五%,相較於台灣的二五%)。南韓也擁有全世界最密集的機器人口,這表示南韓以較少的勞工做更多事,比台灣更具生產力。
結論是,南韓企業領導人比台灣的同輩更高瞻遠矚。這種說法有點出人意料,因為台灣人向來被視為更有創業精神,和較少島國心態。首先台灣企業比南韓企業更對外國人開放;在台灣的小公司看到印度軟體工程師的機率比南韓小公司高得多。台灣也是中小企業的國度,企業不會變太大的部分原因是員工經常離開創辦新事業。今日南韓前三十家大公司產值占經濟的七○%,而巨大主義通常不是鼓勵創意的模式。
大多數韓國人樂於加入大企業,並終身留在那裡,不會想離開與它競爭。然而南韓人偏好由上而下的控制並未扼殺新科技創造,和新產業的崛起,例如線上賭博、生物科技,甚至藝術創作。從二○○○年起,南韓便在流行文化市場挑戰日本的領導地位,出口連續劇、音樂、化粧品和衣服到亞洲各地。南韓的電視劇如描述宮廷廚師白手起家故事的《大長今》,從新加坡一路紅遍到北京。這股「韓流」受到廣大的歡迎,使釜山音樂節變成亞洲地區最大的國際電影盛會。即使長期以來以剽竊好萊塢劇本聞名的印度寶萊塢,也轉向韓國電影尋求靈感,從南韓賣座電影《追擊者》(The Chaser)得到啟發而拍出近來的熱門電影如《謀殺2》(Murder 2)。韓國流行歌如今在日本暢銷歌曲排行榜,與日本流行歌曲互別苗頭,而日本是世界第二大音樂市場。在女孩樂團的決鬥中,日本的AKB48和南韓的少女時代都是YouTube上最夯的影片,點閱次數都大約一千萬次,但少女時代的點閱來自亞洲各地和歐洲與美國,AKB48則幾乎完全來自日本。韓國人在音樂和說故事的天分,也助長南韓大型娛樂公司品牌部門的發展,許多這些大公司成立自己的廣告部,以便嚴格掌控生產和銷售過程的所有層面,維持它們在這方面的堅持。
金牌得主
當我為全球經濟把脈時,我不會在倫敦、法蘭克福、東京,甚至不會在孟買尋找重要的跡象。我會在首爾尋找。南韓公司是率先公布經濟數據的主要國家之一,而且數字精確可靠。不僅如此,南韓公司在從汽車到化學品等多樣的產業中都是重量級業者,而且對外國相當開放:外國人持有逾三分之一的南韓股票,比率在全球相當高。因此南韓股市相當於標普五百(S&P 500)的KOSPI指數,提供極精確的全球趨勢參考。不管大趨勢的主題是像二○○○年的矽谷與科技,或是過去十年的中國和大新興市場,南韓永遠是行動的核心。因此,部分金融圈人士把...
推薦序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在台北火車站大稻裎附近的迪化街商圈,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來,迪化街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區域,很多四五年級生那一年的第一次心動,就發生在迪化街附近的高級西餐廳,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是台北火車站旁,台灣第一家速食店「麥當樂」吃漢堡,當時誰也沒料到,今天的迪化街早不如東區的繁華,台北車站附近房價竟然比不上信義商圈。
股市投資也是如此,太多人都是因為習慣而受傷。有些人興奮買進股王,早已習慣千元以上的股價,卻渾然不覺公司營運已經開始轉差,當股價狂跌到五百元甚至再拼命加碼,直到腰斬再腰斬才黯然出場。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低價股開始出現大轉機了,卻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依然在當空頭總司令。太習慣股票原本的價位,通常不是好事。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教大家不要太習慣新興市場的高報酬,而是要親身實際瞭解每個國家的差異,以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如同九○年代末期,隨便買任何一支高科技股票,甚至宣稱要轉型或公司名字改成像是高科技股的傳統股,都是隨便就大賺,那是初期資金行情階段的典型徵兆。資金行情過了幾年後,科技股已變成景氣行情,產品夠不夠創意,公司調整步調能不能跟得上景氣週期循環等太多變 數,都會影響科技股表現,想投資科技股,得更加小心精挑細選。
新興市場經歷二○○二年以來的資金行情,這幾年也逐漸走入景氣行情的階段。過去一年,投資土耳其股市與巴西股市差不多都是一五%的報酬率,只不過土耳其是正數,但巴西卻是負報酬。在景氣行情下,新興市場根據自身經濟表現,股市報酬分野開始加大,籠統的新興市場概念已不再能夠將全部國家概括承受。
就正如本書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未來看待新興市場,先要break,將各個國家分開看,找出未來相對突出out-standing的國家,仔細研究才能於未來投資獲利。
很多你對新興市場的疑問,其實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中國經濟若不能保七是世界末日嗎?美國會不會與日本一樣邁入失落的十年?美國會成為全球石油主要輸出國?未來投資眼光要轉向非洲?這本書如同新興市場百科全書般,用淺顯的文字卻給我們新興市場深入的剖析。
當中舉出台灣的例子,真是讓我心有慼慼焉。據作者統計,南韓與台灣是他研究中唯二經濟成長率五%維持五十年的國家,台灣曾經是錢淹腳目的時代,如今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出口表現卻都不如南韓,電子業拚了命要努力的是如何聯日抗韓,因為南韓在各方面都已經成了台灣嚴重的生存競爭威脅。然而,從這本書中,你也可以知道,從外資的觀點,為何台灣會不如南韓。作者從台灣領導人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定位談起,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雖然不住在台灣,卻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
台灣經濟也到了面臨慣性的階段,電子業遲遲沒放棄以往的代工生產模式已經面臨瓶頸,但我們卻還沒找到新的經濟模式,二○一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連「保二」都破功,這是目前台灣上下都心驚不已的經濟困境。我想看完這本書,看看其他國家怎麼作,也許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慣性,找到新方向。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
作者序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地方是在台北火車站大稻裎附近的迪化街商圈,事實上從十九世紀以來,迪化街一直都是台北最熱鬧的區域,很多四五年級生那一年的第一次心動,就發生在迪化街附近的高級西餐廳,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可能就是台北火車站旁,台灣第一家速食店「麥當樂」吃漢堡,當時誰也沒料到,今天的迪化街早不如東區的繁華,台北車站附近房價竟然比不上信義商圈。
股市投資也是如此,太多人都是因為習慣而受傷。有些人興奮買進股王,早已習慣千元以上的股價,卻渾然不覺公司營運已經開始轉差,當股價狂跌到五百元甚至再拼命加碼,直到腰斬再腰斬才黯然出場。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明明低價股開始出現大轉機了,卻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習慣中,依然在當空頭總司令。太習慣股票原本的價位,通常不是好事。
這本書的作者也是教大家不要太習慣新興市場的高報酬,而是要親身實際瞭解每個國家的差異,以作為投資的依據。這就如同九○年代末期,隨便買任何一支高科技股票,甚至宣稱要轉型或公司名字改成像是高科技股的傳統股,都是隨便就大賺,那是初期資金行情階段的典型徵兆。資金行情過了幾年後,科技股已變成景氣行情,產品夠不夠創意,公司調整步調能不能跟得上景氣週期循環等太多變 數,都會影響科技股表現,想投資科技股,得更加小心精挑細選。
新興市場經歷二○○二年以來的資金行情,這幾年也逐漸走入景氣行情的階段。過去一年,投資土耳其股市與巴西股市差不多都是一五%的報酬率,只不過土耳其是正數,但巴西卻是負報酬。在景氣行情下,新興市場根據自身經濟表現,股市報酬分野開始加大,籠統的新興市場概念已不再能夠將全部國家概括承受。
就正如本書英文書名「Breakout Nation」,未來看待新興市場,先要break,將各個國家分開看,找出未來相對突出out-standing的國家,仔細研究才能於未來投資獲利。
很多你對新興市場的疑問,其實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答案。中國經濟若不能保七是世界末日嗎?美國會不會與日本一樣邁入失落的十年?美國會成為全球石油主要輸出國?未來投資眼光要轉向非洲?這本書如同新興市場百科全書般,用淺顯的文字卻給我們新興市場深入的剖析。
當中舉出台灣的例子,真是讓我心有慼慼焉。據作者統計,南韓與台灣是他研究中唯二經濟成長率五%維持五十年的國家,台灣曾經是錢淹腳目的時代,如今台灣的經濟成長動能、出口表現卻都不如南韓,電子業拚了命要努力的是如何聯日抗韓,因為南韓在各方面都已經成了台灣嚴重的生存競爭威脅。然而,從這本書中,你也可以知道,從外資的觀點,為何台灣會不如南韓。作者從台灣領導人的成長策略與企業定位談起,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雖然不住在台灣,卻能以更客觀的角度分析台灣。
台灣經濟也到了面臨慣性的階段,電子業遲遲沒放棄以往的代工生產模式已經面臨瓶頸,但我們卻還沒找到新的經濟模式,二○一二年的經濟成長率甚至連「保二」都破功,這是目前台灣上下都心驚不已的經濟困境。我想看完這本書,看看其他國家怎麼作,也許我們有機會打破舊有的慣性,找到新方向。
打破投資慣性 邱沁宜(財經節目主持人,財經作家)
浸淫在投資領域多年,很多讀者,觀眾朋友常問我,最重要的理財觀念是什麼?我最常提醒他們也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就是:「習慣是最不好的投資習慣」。回顧金融市場投資歷史,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保持原來的投資慣性,而唯有打破投資慣性的人才能得利。
以我所居住的台北市為例,若回到一九七○年代之前,問當時的台北市居民最想買哪裡的房子?大家的答案絕對不會是東區,因為當時的東區只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屬於台北的郊區,忠孝東路還是省道的路段之一呢。當時最熱鬧的...
目錄
序言
第1章 長期的迷思
第2章 中國的後續派對
第3章 神奇的印度魔術花招
第4章 上帝是巴西人?
第5章 墨西哥的大亨經濟
第6章 俄羅斯只容得下頂尖者
第7章 歐洲的甜蜜點
第8章 單聲道的土耳其之音
第9章 走在虎徑上
第10章 金牌得主
第11章 度不完的蜜月
第12章 第四世界
第13章 狂喜過後,歸於平淡
第14章 第三次降臨
附錄A 新興市場國家
附錄B 邊境市場國家
序言
第1章 長期的迷思
第2章 中國的後續派對
第3章 神奇的印度魔術花招
第4章 上帝是巴西人?
第5章 墨西哥的大亨經濟
第6章 俄羅斯只容得下頂尖者
第7章 歐洲的甜蜜點
第8章 單聲道的土耳其之音
第9章 走在虎徑上
第10章 金牌得主
第11章 度不完的蜜月
第12章 第四世界
第13章 狂喜過後,歸於平淡
第14章 第三次降臨
附錄A 新興市場國家
附錄B 邊境市場國家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