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為何吸引人?
你看漫畫嗎?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看漫畫、什麼時候開始不看漫畫?
你看不看「臺灣漫畫」?
臺灣漫畫需要的是市場、制度,還是天才? ◎本書為《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1999年,新新聞出版)重新修訂出版,並新增作者專訪──「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以及爆笑漫畫短評「衣雲亂談」成功的漫畫和電影、小說一樣,能將讀者帶入故事的情境,暫時脫離日常生活;而且相較於小說,漫畫圖像式的文化傳播較易;相較於電影,漫畫成本較低、觀看時也較無時空限制。同時,漫畫故事具有的誇大特性,使其在劇情故事上更能跳脫一般創作世界的規則,擁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漫畫一直是臺灣青少年文化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卻也一直難獲主流文化重視。一來由於漫畫在臺灣向來被視為年齡層低、娛樂性高,難登大雅之堂的讀物;再者,與其他類型的書籍相比,漫畫主要讀者群的社會地位曖昧,不容易為其發聲;再加上臺灣漫畫經歷漫畫審查制、創作人才斷層、日本漫畫大量引進等影響,本土漫畫自身的發展更面臨困境。
本書從角色設定、劇本背景等漫畫構成要素談起,以日本漫畫為例,分析漫畫吸引人的原因及要素。接著,作者從讀者心態出發,試著討論我們為什麼看漫畫、為什麼不看漫畫,以及我們如何在看漫畫的過程中獲得日常生活的彌補、少年漫畫和少女漫畫的讀者心理素質有何不同、青少年看漫畫的行為是如何呼應其社會定位及心理特徵等問題。
臺灣的漫畫產業有什麼問題?日本漫畫為什麼好看?作者以日本漫畫主題的演變和重要漫畫家介紹,呈現日本漫畫是如何與社會氛圍互動、引發共鳴;同時以文化商品角度,解釋漫畫作為文化商品的優勢。反觀臺灣,我們如何看待漫畫?漫畫家是不是一個職業?出版社、編輯、漫畫家之間該如何互動?還有,什麼是臺灣漫畫?
兼具學者與同人女身分的李衣雲,用理性與狂熱,集結二、三十年來的漫畫觀察、研究,另闢視野,從漫畫構成、讀者、漫畫家、漫畫產業,帶著我們換個角度,讀漫畫。
作者簡介:
李衣雲
本業在政大臺史所教授臺灣大眾文化,不過她另一項廣為人知的興趣&研究是:漫畫。從偷偷看,到光明正大地看;大學時組織社團、出同人誌,還有過一段短短的漫畫編劇經驗;甚至選擇漫畫作為自己碩士論文題目,對漫畫的熱血燃燒至今。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碩士,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現任職於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興趣:看漫畫、動畫、小說、連續劇,以及美美的咖啡館的照片。
專長: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從不同的觀點,多方面檢視且深度剖析,並以簡單明瞭的文字點出為何『漫畫』如此深得人心。」──臺灣大學卡通漫畫研究社
「在閱讀此書的當下,我深深感覺到藏在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想法被理解著」──黃佳莉
名人推薦:「本書從不同的觀點,多方面檢視且深度剖析,並以簡單明瞭的文字點出為何『漫畫』如此深得人心。」──臺灣大學卡通漫畫研究社
「在閱讀此書的當下,我深深感覺到藏在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想法被理解著」──黃佳莉
章節試閱
專訪 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摘錄)
記憶中是什麼時候開始看漫畫的?
最小應該是幼稚園吧。
幼稚園的時候媽媽有帶著看《小叮噹》,那時候的《小叮噹》是香港來的彩色版,翻譯裡面會出現很多「港式中文」的那種。我們家其實不准看漫畫,但是《小叮噹》例外,《小叮噹》是科學教材呀,不是嗎(笑)。
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我乾姊會帶我去家後面巷子的租書店看漫畫。那個巷口有一家文具店,我每次都跟我媽說我要去文具店看文具,然後就跑到租書店去、在那個灰暗的燈光下看個兩、三個小時。我每天都去,去到我媽都說那個文具店到底有什麼這麼好看,不然你買回來好了。國中的時候,就開始會偷偷地跟朋友去光華商場買漫畫了。那個時候的漫畫都小小本、用塑膠袋封起來,封面都是用很漂亮的大家漫畫,結果翻開裡面根本都不一樣,常常會買到錯的漫畫。
可是那時候蒐集了很多,有時候還會跟我乾姊分享,最慘痛的經驗是那時我蒐集了N百年的漫畫,通通放在床底下,有一次乾姊就說你借我看一下,我就包了兩大袋借她。有一天我看到那兩大袋漫畫就放在她家門口,心裡還想她怎麼這麼不愛惜,明天就叫她還我。結果第二天乾姊就哭著來說,她媽把漫畫都燒了。我說什麼,燒了!丟了我還可以去撿,所以我現在再也找不到那些漫畫了,確實有哪些漫畫我也不記得了,只記得有做果醬的漫畫、恐怖漫畫,還有很多本《玻璃宮》作者渡邊雅子的漫畫。那個時候我真的覺得,天哪!我的寶藏都沒了!
相較之下,你父母應該沒有很反對你看漫畫,他們總不可能真的沒有發現吧?
他們當作沒有發現。那時候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我把《千面女郎》的漫畫放到書架上,其實本來都是放床底下,後來因為床底塞不下了,我就把它放到架子上。有一天我爸來我房間的時候突然看到,就問:為什麼你上面有這種東西?問完就啪回過頭,當作沒看到。我心想,好,裝得好,我也就當作沒這件事。
怎麼會想到要以漫畫作為研究題目?
完全沒想過,我那時候自己的價值觀還是覺得漫畫做學術的話還是……嗯。
其實那時候的認同價值觀在交叉點上,一方面你覺得我明明就有這個自由,為什麼不可以;可是另一方面你長期以來被灌輸的價值觀就是覺得這是低級的、它不是文化。那時我們會把文化等同於高級文化,所以我完全沒想過要做漫畫。我爸跟我說你為什麼不做漫畫,我還想你不是說漫畫不可以看,我做漫畫你們不是歧視我嗎?結果後來還真的是被同學歧視,每個人都說那個寫漫畫的寫什麼東西啊,漫畫有什麼好研究的。那個時候流行的是做組織、做理論。
可是那時候我列了五個題目給老師,前面四個都是那種擺出來你一看就知道是社會學的,結果那四個題目都被老師說,「你這樣可能沒辦法畢業喔」,「那漫畫呢」最後我只好把我爸爸幫我想的題目拿出來,老師馬上說這個好,所以我就跑去做漫畫了。
當時主要的問題是一直不知道從哪裡切入,要做文本呢?還是要做制度、還是要做歷史?而且我那個年代畢竟跟臺灣漫畫歷史是有一段距離的,五○、六○年代的那整個過程,在那時候資料更少,現在還可以去中崙漫畫圖書館看,當時根本沒有。所以我一直都想不出來要從哪個角度切入漫畫。那個時候社會學習慣學長帶學弟妹做讀書小組,剛好那一年學長帶我們讀布赫迪厄,布赫迪厄整個用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象徵資本這個概念來看結構,我覺得漫畫其實非常符合他的概念,好像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寫完論文後,中間其實有一段時間覺得我再也不要做漫畫了,因為我覺得漫畫做到這裡,我的夢想已經結束了、已經完成了,而且我覺得做自己的興趣,即使在休息的時候我也在工作,所以我就發誓說我不要再做漫畫。沒想到念博士班的時候,老師又說你漫畫做得很好,為什麼不繼續做;等到我回來教書之後,每一個人都說你是研究漫畫的,我心想我明明在臺史所,為什麼你們都說我是研究漫畫的,我想好吧,既然有了既定事實,我就要把事實擴大化,於是我去年又跑回去日本寫了一本漫畫研究的書。
那時我就在想,如果再做漫畫會不會被大家歧視?說妳在臺史所還做漫畫?學術界難免還是會有一些文化象徵資本的概念存在,不過現在這個年代,應該已經跟以前不太一樣了。
如果臺灣想要發展自己的漫畫、擴大讀者群,你覺得應該要針對看漫畫的人、還是不看漫畫的人?
看漫畫其實還是一件需要學習的事情。你如果丟給一個從來沒看過漫畫的人一本漫畫,他可能連格子該從哪一格連哪一格,哪一個說話框對哪一個說話的人,都不知道。所以你說一個從來都沒看過漫畫的人,又有一定年紀,他可以選擇的項目其實非常多,他可能會選擇一些更有社會資本、文化資本的東西去讀,他不會覺得要去看漫畫;所以如果你一開始畫漫畫就想說我要搶這個人口,其實是有它的難度。如果你是找本來就有在看漫畫的人口,很重要的是這一塊人口看漫畫的習慣,他們已經學習到的就是日本漫畫的文法,如果你的文法跟它們完全不一樣,要考驗的就是這些人可不可以接受這樣的作品?或是經過比較之後,他的選擇是什麼。畢竟這是一種消費,大眾消費的心態就是要好看,才不管你是哪裡畫的漫畫。
專訪 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摘錄)
記憶中是什麼時候開始看漫畫的?
最小應該是幼稚園吧。
幼稚園的時候媽媽有帶著看《小叮噹》,那時候的《小叮噹》是香港來的彩色版,翻譯裡面會出現很多「港式中文」的那種。我們家其實不准看漫畫,但是《小叮噹》例外,《小叮噹》是科學教材呀,不是嗎(笑)。
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我乾姊會帶我去家後面巷子的租書店看漫畫。那個巷口有一家文具店,我每次都跟我媽說我要去文具店看文具,然後就跑到租書店去、在那個灰暗的燈光下看個兩、三個小時。我每天都去,去到我媽都說那個文具店到...
推薦序
黃佳莉(東立出版社特約漫畫家,曾獲國家教育研究院優良漫畫第一名、新北市動漫畫原創劇本佳作、國立編譯館優良連環漫畫佳作,入圍金漫獎。)
隱藏在漫畫心底的祕密
接到衣雲改版新書要我寫序的來電,複雜的情緒從心底竄起。再次打開當年的《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看見衣雲在上面寫的贈言:「用心加油畫まんが!」一則喜、一則感傷。喜的是:衣雲堅持著熱愛漫畫的初衷,雖不在創作的跑道上,但仍在為漫畫定位努力著!感傷的是:走上漫畫創作之路的我,眼見臺灣漫畫創作環境依然艱困,比起其他產業沒有多大轉變甚至停滯,但卻無能為力。會有這樣的感觸,可從我們的孽緣談起。漫畫一直被歸屬於次文化,在我們年輕的時代,看漫畫就像是不可告人的祕密,更別說畫漫畫了,但憑著一股對漫畫的熱情,將我們在漫畫創作社團裡串了起來,漫畫社團的友人,就是能夠支持鼓勵我們走下去的力量──至於是哪個社團,就當我倆祕密的回憶吧。
漫畫審查制度結束不久,著作權法剛上路,躍躍欲試想大展身手的我們,總是會為社會的眼光綁手綁腳,每當看見教育或學術團體聲討掃除暴力色情的新聞時,總是為漫畫感到痛心無奈,它總是不明就裡地成為眾矢之的,被斷章取義地送上改革的祭壇。漫畫本身不僅是一種繪畫的形式而已,它內在包含作者對於人、事、物的想法,是作者透過畫面構思成能符合其見解或情感表達的藝術,因此,被送去焚燒的不只是實體的漫畫書本,更是消滅創作者的思想與心血。
《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在那不久後出現,可說是當年出版的創舉,也是洗刷漫畫罪名的一大辯護。衣雲以社會學的角度,為擅用圖與讀者共鳴、卻不擅以文字與家長對話的漫畫家們,作出嚴正的反駁。不同於一般漫畫評論,衣雲用理性分析了潛藏在漫畫心底纖細的思維,並加以轉化,去感受漫畫讀者對時下環境的無助、焦慮與祈求的渴望。漫畫閱讀的方式固然是個人的、獨立的、私我的,在從漫畫蔓延出來的感覺面前,言辭往往難以表達其萬分之一,往往只有在同好交流時,利用眼神、表情交會對書中的共鳴,但在閱讀此書的當下,我卻深深感覺到那藏在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的想法被理解著。
動漫產業在今日為不景氣的時代創造無限商機,漫畫終能不再被等閒視之。石森章太郎所提出的「萬畫宣言」,為今日漫畫做了新的定義,漫畫的易讀性使它具有強大滲透力,輕易跨越年齡、階層,打破種族藩籬,傳遞龐大資訊,功能也不限於寓教於樂。漫畫被學者證實能扮演文化側寫的角色,也是現實的縮影,透過漫畫情節可得知整體環境的需求,也有印記社會具體面的功能。學界終於對漫畫正眼看待,漫畫地位改變了,相關的研究及活動增加,它終能改頭換面成為一項顯學。
漫畫正名了,青少年名正言順地看著漫畫,但看的都是日本漫畫,日本漫畫在臺灣擁有一面倒的市占率,我們可以說臺灣漫畫起步晚,又經過漫畫審查制度的打擊,創作環境先天不足又後天失調,人、物、財力都後繼無力,所以臺灣漫畫產業無法與日本相比。然而,創作者對於故事題材與內涵上是不能有藉口的,比起日本人編繪的劇情,本土創作照理應是與讀者最貼近的文本,但卻無法如日本漫畫深入讀者的內心,到底臺灣漫畫缺了什麼?日本漫畫為何迷人?除了讀者回答「就是好看嘛」之外,我們還能說出什麼理由?
《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新版重出(新版書名《讀漫畫》),添加了一些衣雲近年來的觀察與感想,剛好為我們解答。現在的年輕世代疏離、孤獨,渴望被關注,卻又膽小、脆弱地藉躲在臉書背後,以維持保護自己的安全距離,與過去我們那個年代的年輕世代,在不同中有著更多的相似。兩次出版都具有時代意義,它幫我們快速瀏覽日本漫畫發展,做一趟漫畫家巡禮,品嚐作者隱藏在底層無聲卻濃郁的熱烈思緒,也清楚地剖析臺灣漫畫生態。兼具學者與腐女(衣雲堅稱她只是同人女)身分的衣雲,用理性與狂熱,將二、三十年來的漫畫研究心得集結於此書之中,相信能為漫畫定位做更提昇的催生。
黃佳莉
二○一二/六/二十七於工作室
黃佳莉(東立出版社特約漫畫家,曾獲國家教育研究院優良漫畫第一名、新北市動漫畫原創劇本佳作、國立編譯館優良連環漫畫佳作,入圍金漫獎。)
隱藏在漫畫心底的祕密
接到衣雲改版新書要我寫序的來電,複雜的情緒從心底竄起。再次打開當年的《私と漫畫の同居物語》,看見衣雲在上面寫的贈言:「用心加油畫まんが!」一則喜、一則感傷。喜的是:衣雲堅持著熱愛漫畫的初衷,雖不在創作的跑道上,但仍在為漫畫定位努力著!感傷的是:走上漫畫創作之路的我,眼見臺灣漫畫創作環境依然艱困,比起其他產業沒有多大轉變甚至停滯,但卻無能為力。...
作者序
新版序
這本書最初完稿是在一九九六年,九九年時修改後曾出版。一晃眼,十多年過去了,而我也已經從學生、經歷了上班族、留學生的生活,再度回到臺灣校園裡。只是改換了位置,成了站在講台上的人。
一九九四年要決定碩士論文題目時,遲疑了相當久。當時的社會學界,政經、組織、世界體系、馬克思、韋伯的理論……等硬性的題目是為中心,大眾文化則為邊陲,而漫畫,則不在文化與學術界的思考範疇中。因此,在一開始即使身為漫畫迷,卻也沒有想過要以漫畫當作碩士論文的主題。幸而當時父母與指導教授葉啟政老師都知道我喜歡漫畫,也都建議我以漫畫為題材,記得那時聽了這個建議,我的反應是:「漫畫能作為學術題目嗎?」如今回想起來,不得不說我心中的那個警總非常強大,而社會分類體系在我心中刻下的價值觀也非常深。更不幸的是,這種價值觀並不是我本身獨有,而是普遍的。在我選定漫畫作題目後,同班同學的反應常常是不屑或懷疑,這些反應在讓我短暫的自我猶疑後,卻又激起了我的反抗,我忍不住想,為什麼漫畫就要比梵谷莫內的畫低等?為什麼同樣屬於文化表現的一環,電影、電視、舞台劇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的主題,而漫畫不行?這也就成為我在寫這本書的動力與問題意識。
時至二○一二年,當我講述臺灣漫畫史時,每當提及盜版漫畫中的日本線索被抹去、男角們的中長髮會為了符合「國民生活禮儀」而被改短、漫畫審查制能容許外來的鴨子老鼠買房養狗說話,卻以「小孩看了會發神經」為由,不允許本土的小狗說話時,學生們總會覺得不可思議地好笑,而我,也總會欣慰地感嘆,那一段我曾經體驗過的壓迫時代,現在終也走進了歷史──只是,不知道未來又會是什麼樣貌?當歷史被當成「故事」、當現狀被當成理所當然、當暴力被文明化包裝時,也許,我們擁有的自由就如海畔沙堡一般美麗卻脆弱。
因為這本書的底稿是在九○年代完成,中間經歷了十年的變化,因此,這本書也做了一些變動。九九年書出版後,有網友認為太學術了,像在掉書袋,於是,現在新生的這本,就讓它的語句變得軟一些,希望讓它更有親和力、更貼近跟漫畫迷一起讀漫畫的小書。同時,為了稍稍彌補兩本書間的時差,也在本書最後重新寫了一篇結語,約略敘述臺灣漫畫的近況。
另外,這本小書的調性算是較冷靜的──至少當年〈開卷版〉的介紹是這樣說的,但編輯們都覺得,這跟我本人的風格有些差異,建議我列出一張「我的最愛」與簡介,讓大家一窺我所喜歡的作品。於是,那天從重慶南路回家的路上,腦子中轉的都是:「我的最愛」怎麼都是古早書呀(看了母親寫的跋後,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直到動筆寫時,一發不可收拾,不小心從簡介寫成了感想、又不小心從感想寫成了說話式心聲,最後不小心變成了現在穿插在各章間的亂談。大家不妨翻翻找找這些迷你感想的存在,當作是閱讀中的輕鬆一笑。
或許是我的書寫與面對面說話真的很不同,所以讓晏甄冒出了「訪談」的點子,在六月卻已非常炎熱的下午,在群學旁的一室中,晏甄與德齡聽我講古兼牢騷地講述了我掉進漫畫這個大坑的歷程──那段歷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與幫我寫序與畫封面的漫畫家黃佳莉是重合的,一直非常敬佩她對畫漫畫的熱情,能堅持從那段邊陲壓抑的年代走過來。那個午後的人生雜談,變成了這本書開頭的「專訪」。雖然我沒有真正經歷過臺灣漫畫界的那場大浩劫,卻剛好遭遇了那場浩劫的後遺症──直到今天。因此,或許這篇閒談,也能成為一種口述歷史的證言。
另外,有些遺憾的是,在九○年代時,著作權法尚未無限上綱,因此,在九九年版,書中能運用許多漫畫的圖片,讓讀者清楚理解內文中的論述,然而到了今時,著作權法中的「合理使用」涵蓋的意義太模糊,給予原作者非常大的詮釋權,圖片的引用比文字引用更加嚴苛,使得本書成為一本沒有漫畫圖片的漫畫研究書。雖然遺憾這樣的情況多少會影響讀者的閱讀,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無言的抵抗」又何嘗不是本書的特色?如果能透過這種抵抗,讓著作權法的研究者與立法者重新思考「合理使用」在學術研究中的意義、以及原作者對引用「合理使用」圖片的發言權範圍,則是本書之幸。
這本書是我對漫畫研究的開端,對我來說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承蒙群學出版社劉鈐佑總編不嫌棄我生澀的筆法,願意讓這本書重新出版,實在讓我銘感萬分。也感謝德齡辛苦地編排,還有晏甄的幫忙,才能有新版的問世。也再次感謝葉啟政老師的鼓勵,以及黃佳莉友情相挺,幫我寫序畫Q版作者像。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給我的支持,讓我能選擇「漫畫」作為我學術生涯的對象。
李衣雲寫於二○一二/七/十一貓咪皮蛋正睡在腳下
新版序
這本書最初完稿是在一九九六年,九九年時修改後曾出版。一晃眼,十多年過去了,而我也已經從學生、經歷了上班族、留學生的生活,再度回到臺灣校園裡。只是改換了位置,成了站在講台上的人。
一九九四年要決定碩士論文題目時,遲疑了相當久。當時的社會學界,政經、組織、世界體系、馬克思、韋伯的理論……等硬性的題目是為中心,大眾文化則為邊陲,而漫畫,則不在文化與學術界的思考範疇中。因此,在一開始即使身為漫畫迷,卻也沒有想過要以漫畫當作碩士論文的主題。幸而當時父母與指導教授葉啟政老師都知道我喜歡漫畫,也都...
目錄
推薦序 隱藏在漫畫心底的祕密 黃佳莉
新版序
專訪 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
從「什麼是漫畫?」開始談起……
漫畫是一種結合圖像與文字的創作方式,以圖畫與角色為主、文字為輔,畫面中由不同的人物、場景組構成一篇故事。
讀者要用想像力串連格與格之間的中斷,以讀者意識中的動感與連續性,代替電影的流動性。
拆解漫畫構成
小丸子的臉上出現黑線、信乃的額頭冒出十字筋、野田妹的頭被空中飛舞的汗珠圍繞……漫畫符碼所組成的文法體系就像另一種語言,深植進我們的無意識中,角色們不再只是二次元的平面線條組點。
他們成了我們對話的主體。
讀者心態,誰懂?
讀者、作者與作品三者間的關係,事實上是一種互動的過程:讀者藉由閱讀產生與日常生活的斷裂,期待「逃避常規」;作者抓住讀者的需求,創作出能滿足其需求的作品。
漫畫為什麼吸引人?怎樣的內容才吸引人?
現實世界的對抗‧翻轉‧反思──日本漫畫演變(戰後~八○年代末)
戰後強調的社會理想、六○年代末的疏離異化、七○年代末「關係」的處理、八○年代初期「新人類」漫畫出現。
創作是時代精神的再現,日本漫畫漫長且完整的發展歷史、成熟的創作與發行結構,使其成為一種文化工業,抓住社會與時代脈動,並隨之改變,反映出文化作為時代精神再現的具體內涵。
【特寫】萩尾望都/竹宮惠子/伸たまき/鶴田謙二/阿保美代vs.川原泉/吉田秋生
混亂‧疏離‧徬徨‧世紀末──日本漫畫演變(八○年代末~九○年代前半)
不確定的關係網、英雄特質的轉變,漫畫以更現實的方式表現,同理心在此時發揮更大的作用力。讀者不再將自己的心酸投射在人物的悲哀上,反而要求能在故事中享受一段忘卻現實的、自由的時間。
【特寫】金田一vs.柯南/冨樫義博&《幽遊白書》/岩明均vs.杉本亞未/篠原烏童/高橋努&《地雷震》/《黑執事》
作為一種產業的可能
就像布赫迪厄所說,「沒有大眾的作者,就沒有天分」。
日本漫畫的成功經營,使其能在「漫畫誇大」之餘,仍具備反映現實的功用,也成就出日本「漫畫王國」之稱號。反觀臺灣,本土漫畫能體現臺灣的時代精神嗎?為什麼日本漫畫能博得臺灣讀者的青睞。從日本的漫畫發展觀察臺灣,或許更能釐清臺灣漫畫界問題何在。
誰定義的世界──場域的鬥爭
長久以來,漫畫一直被視為低下不具文化水準的讀物,甚至被認為會戕害兒童。漫畫真的教壞小孩了嗎?這個觀念到底是怎麼產生?
臺灣政治、社會、經濟場域中的變化,是如何改變漫畫場域在整個文化場域中的位置、又是如何影響漫畫場域內的發展?
未來,你為什麼看漫畫?
臺灣漫畫或許能夠在題材、表現手法上,逐漸走出一條既融合日本漫畫文法、卻又充滿臺灣漫畫特色的體系,讀者不再是以「支持」本土漫畫的心情去購買,出版者也不會再以此作為訴求。臺灣漫畫將只因它是一個好看的、讓人心悅、信賴的品牌,而得到大家的歡迎。
跋 畫裡乾坤大,書中日月長 方瑜
推薦序 隱藏在漫畫心底的祕密 黃佳莉
新版序
專訪 漫畫,需要的不只熱情。
從「什麼是漫畫?」開始談起……
漫畫是一種結合圖像與文字的創作方式,以圖畫與角色為主、文字為輔,畫面中由不同的人物、場景組構成一篇故事。
讀者要用想像力串連格與格之間的中斷,以讀者意識中的動感與連續性,代替電影的流動性。
拆解漫畫構成
小丸子的臉上出現黑線、信乃的額頭冒出十字筋、野田妹的頭被空中飛舞的汗珠圍繞……漫畫符碼所組成的文法體系就像另一種語言,深植進我們的無意識中,角色們不再只是二次元的平面線條組點。
他們成...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