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榮獲第64梯次「好書大家讀」好書推薦
102年度第2期「國立台灣文學館推薦文學好書」
名人推薦:
本土化「生命教育」的新嘗試──一本特別的好書
在臺灣傳統教育中,孩子一向被灌輸:只要用功讀書,其他都不用管;只要考上好學校,將來就會有好工作,然後會有銀子、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一生。許多人按著這樣的模式追求目標,不曾思索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終其一生,卻是隨波逐流,茫然空虛。
有人問孔子什麼是「死亡」。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這原本是一句慨歎自謙之詞,後人卻誤解為儒家「避談死亡」,以致於千百年來,國人始終忌諱談「死」字,並且表現在各種文化、習俗與宗教上,形成諸多禁忌。這些禁忌源自於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卻產生對死亡的不理解,又因不理解衍生出誤解,讓許多人一輩子活在桎梏之中。
近年來「生命教育」的推動,就是希望幫助大家遠離恐懼,從傳統制度、習俗、禁忌之中脫身,開啟自由清新的生活。
很高興鄭宗弦先生創作了《我家的神鬼老大》一書,為臺灣的「生命教育」注入一股新的活力。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
坊間有關生命教育的少年小說,大多是身心障礙者或弱勢族群克服逆境,奮發向上的勵志故事。這本書卻藉由一位扮演濟公的乩童(老大),酗酒罹患肝癌,命喪黃泉的故事,提供生命價值的許多反思。他那特殊的職業身分,他口中所吟出看似消極卻一針見血的勸世詩,他戒不掉的酒癮,帶給家人憂慮、生氣和無奈,以及重病時,家人徘徊在急救與否的徬徨與衝突,每一項都是警醒,也是象徵,彰顯了人生包藏了一場又一場難解的矛盾。
這個故事發生在中南部民間,忠實的反應出臺灣民眾的價值信仰、宗教文化和傳統喪葬文化,宛如一部珍貴的紀錄片。其中有關喪葬文化的部分,讓人聯想起日本著名電影「送行者」,同樣都藉由隆重的儀式,表達對往生者的敬意,並且撫慰在世者不安不捨的心情。不同的是,臺灣的喪葬習俗為了努力展現「孝道」,有許多誇張荒繆的表現,讓這本書增添許多幽默風趣的情節。
「生」跟「死」都是生命教育的重點,尤其是「死」讓人害怕、悲傷,更需要特別論述,才能達成說服、安撫和慰藉的力量。在這本書裡,我們可以看見先人在這方面的用心,例如:傳統喪禮儀式中的許多「好話」,不斷在婆仔和師公口中高聲重複,而在世的子孫不停的應和「有喔」,都在強化這樣的功能。
然而生命教育的重點不只是「生死教育」,更應該包含生死兩端,漫長一生的歲月,人們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生命的價值。身為人子的,該如何?身為人妻的,該如何?為人父母者,該當如何?為人公婆者,又該當如何?在傳統喪禮「做師公」的儀式最後,焚燒庫銀的同時,師公面對家屬高唱「十月懷胎經」,將人倫綱常詮釋一番,細述人際規範,闡揚孝道,勸化世人。以現代觀點來看,正是傳統社會中,生命教育的最佳註解。
綜觀這本書,不論從題材來講,或者設計的情節,都是值得深思和討論的生命議題。尤其出自於本土的優秀作家,呈現的是臺灣的故事,點出的也是大家切身和即將面臨的難題。
我鼓勵青少年朋友閱讀這本書,更推薦給有志於推廣「生命教育」的工作者,分享這本好書,一同為生命加油。
社團法人生命教育協會理事長 陳立言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有關臺灣閩南人傳統喪葬禮俗流程
臺灣漢民族傳統喪葬文化頗為複雜,依種族、信仰和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多以表現「孝道」為依歸。
根據人類文化學家黃文博先生從事鄉野調查歸納,所著的《臺灣人的生死學》(2000年8月,常民文化出版)一書所示,臺灣閩南人的喪葬禮俗,大約會經過四個階段:一、摒廳摃破瓷。二、接壽入新厝。三、騎鶴上仙山。四、牽經尋風水。
以下分別略述:
一、摒廳摃破瓷
「摒」有整理打掃的意思,所謂「摒廳」,就是整理客廳,把它改換成靈堂的意思。摃破瓷,是「婆仔」把裝有「銀角仔」(銅板)的瓷碗打破,表示亡者從此不再食人間煙火。
臺灣人忌諱說「死」這個字,而用「過身」來代稱。文雅一點的,就說亡者「去做仙」了,而家屬也相信亡魂是要去當仙了,即將「列位仙班」。
一般來說,壽終正寢者,在彌留階段,家屬要做好三件事:一、幫亡者穿壽衣。二、掠轎(抓轎),到糊紙店買一頂小紙轎,作為亡者上路之用。三、摒廳。
亡者斷氣之後,要將他移到靈堂的木板床上,並燒紙轎,這時家屬都不能哭。
「婆仔」會豎起竹篙(長竹竿),摔破裝有銀角仔的瓷碗,大聲念一些吉祥話,例如:摃破瓷,讓這的子孫錢銀崁(蓋)萬年。
最後再說:「孝男孝女哭出聲,金銀財寶滿大廳!」
這時家屬才能嚎啕大哭,跪爬進靈堂,在亡者腳後地面燒紙錢,又叫做「燒腳尾錢」。
二、接壽入新厝
接下來,要做「入木」(入殮)的準備:一、張羅喪服,給家屬穿孝服。二、發布訃聞。三、辭生牲禮,亦即「辭世盛宴」,是家屬為亡者在陽間所準備的「最後一餐」,以示告別人間。四、購買棺木。
棺木是亡者的新厝,前寫「福」字,後寫「壽」字,因此又用「壽」來代稱棺木。棺木到達喪宅時,家屬要跪迎新厝,叫做「接壽」。
入木後,蓋棺封釘,整個過程繁瑣,「婆仔」會念很多好話,家屬都要答「有喔!」封釘之後,家屬跪哭,繞棺三圈,表示依依不捨。
此後,亡者的媳婦要在棺材尾燒銀紙,拜「腳尾飯」,一天兩次,因為活人一天吃三頓飯,死人吃兩頓飯。
拜「腳尾飯」的媳婦要邊拜邊哭,並且要哭出聲音,越大聲越好,否則人家會說活著的人不孝,讓亡者「死沒人哭」。在臺灣鄉間,「死沒人哭」的含意就是「無嗣」,絕子絕孫,非常歹命,很不吉利。
就這樣每天拜,直到出殯。
三、騎鶴上仙山
「出山」就是出殯,也就是哭送亡者上「山頭」埋葬,道士的術語是「送他上仙山」。
「出山」儀式開始時,僧道先行超靈,接著遷棺,舉行告別式,然後棺木和送別隊伍出發,前往墓仔埔。
下葬前,要進行「放風」,將靈柩鑽孔,使空氣進入,幫助腐化。然後拔起「入木」時淺釘於棺木頭的鐵釘「子孫釘」,取其「出丁」(多生男丁)的象徵含意。
接著「配灰土」,家屬用喪服的衣角,裝起一些沙土倒向棺木,表示親手埋葬。完畢後,跪祭墓旁土地公(后土),祈求土地公今後多多照顧。
再來是道士舉行「點主」儀式,將亡者三魂之一魂引進神主牌,好讓子孫以後每日祭拜。接著,把五穀種子往墳頭各處拋撒,目的是希望墳頭長出植物,保護墳上土壤不被大雨沖刷,另有「新生」、「發」和祈求五穀豐收、多子多孫的含意。
然後引魂回家(神主牌內之一魂),再把神位安置在神明桌上。
四、牽經尋風水
臺灣傳統民間喪葬以土葬為主,而土葬重視風水,因此在「入木」的隔天,就要請「地理師」看風水,找尋墓地。「牽經」是「牽羅經」,羅經是找尋地脈的羅盤。
出山之後,整個後事主要剩下監造墳墓,和擇日謝土。
出山當日,墳墓只有豎起墓碑,入土之後,才慢慢砌造墳墓外型、鋪地磚和裝飾物,和安置「后土」(土地公)。
完墳後即可辦「謝土」,拜謝「后土」。全家大小到齊,用牲禮、米酒、水果、紅圓仔、發粿等祭品,點香膜拜,講好話,懇求土地公多多照顧安葬在此的亡魂,拜好後燒金紙。
接著,將所有祭品再加「四碗菜一碗飯」,移到墓前拜「墓身」,也就是拜亡靈。此時不能再哭,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已經「明白」了。
有關「做師公」
「做師公」又叫「做功果」、「做功德」。這是在先人過世之後,請「師公」(道士)來家裡設壇超渡亡魂,幫助祂早日脫離苦海,歸入仙班的陰事祭儀,藉此表達在世子孫的孝心。
「做師公」不是必備的喪葬禮儀,通常是在世子孫不放心亡者的去向和將來的處境,特地請道士所做的儀式,可以選擇做幾天,但最普遍的是作半天的,從中午起鼓,到午夜結束,又稱為「斷午夜」。
整個節目從引魂開始,接著是請神、拜經、開路關、孝男懺、拍城、七獻、走赦馬、藥王懺、查某子懺、沐浴解結、燒庫銀、過限橋和謝壇送神。
這裡頭,家屬藉由儀式的意義,可以得到許多「保證」,包括:亡魂的生前罪業一一被神明赦免、亡魂被救出「枉死城」、亡魂生前的疾病都痊癒了、亡魂獲得大量的錢財,將來生活富裕、亡魂過了奈何橋,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了這些「保證」,在世的子孫便能夠得到安慰,確信亡者將會在另一個世界過了非常快樂,不需擔憂祂貧病困頓,流落何方。
有關「孝女白瓊」
民間葬儀業者在喪葬儀式中,會找人扮演孝女,帶頭哭祭。一來營造送別的悲戚氣氛,二來讓喪家透過那專業級的,肝腸寸斷的哭喊,向亡者和鄰里親友表明自家的不捨與孝心。
孝女白瓊(後來有人因諧音口誤,流傳成孝女白琴),是黃俊雄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豔文」中的一個角色。
白瓊的母親過世了,因母親生前告訴她,希望死後能葬在靈山金佛塔的法海歸依門,事母至孝的白瓊為了完成母親的心願,四處奔波,尋找魂魄歸依處。一身孝女裝扮的她,任務就是要將母親的骨灰帶往神聖之地安葬。
每次一出場,白瓊總是一身素縞,手持白幡,上面寫「接引西方」,隨著音樂唱著「喔!媽媽!」她只要唱著哭調仔,敵人就失去鬥志,渾身乏力。或是發出一道氣功,妖道們就會被修理得清潔溜溜。
這樣鮮明的形象,被喪葬業者吸收運用而流傳於民間,廣受歡迎。由此可以看出,臺灣喪葬文化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隨著時代和潮流趨勢而演進。
有關「十月懷胎經」
「燒庫銀」的時候,那堆疊起來的庫銀,動輒上億或上千萬,要完全燒化,得花很久的時間。家屬怕錢財被孤魂野鬼搶走,必須全家動員,搬椅子來圍坐,手拉手或牽繩子圈起來。
在臺灣南部,這漫長的等待時間,「做師公」的道士為免大家無聊,便設計「笑談十月懷胎經」的節目,用勸世歌的幽默方式,說演孝道的內容。由其中一個道士扮演「太乙救苦尊」的角色,搖鈴敲鐘;另一個道士打鼓伴奏兼幫腔。
經文的內容非常冗長,從母體懷胎十月和生產的辛苦,到子女嬰幼期、求學期、功名期,強調父母的種種辛勞。然後對家族的各個成員進行勸誡,勸父母、兄弟、媳婦、公婆、女兒、孫女、女婿、小姑、兄嫂等,認清各自的權利義務,善盡本分和孝心,以及彼此相處之道。最後勸亡靈不要留戀人世,勇敢接受金童玉女的接引,前往西方極樂世界。
老祖先利用家庭巨變的時節來勸化世人,讓家屬在傷心之餘,能潛心思考自己的角色,進一步反省日常所作所為,促進家族的團結和和諧。這樣高超的智慧,值得我們珍惜和學習。
有關濟公的勸世詩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語譯:在慌張匆忙,追逐名利的過程中,一年又一年,日子很快就過去了。每天沒日沒夜的為生活奔波勞碌,腦筋昏昏亂亂,人生不知不覺就到了老年。跟人相處,恩恩怨怨,吵吵鬧鬧,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數不盡的煩惱在心中盤旋縈繞,什麼時候才會停息?愚昧的人們啊!明明就有一條指向光明的道路擺在眼前,可是千千萬萬的眾生卻不肯跟上去遵行!
(澹泊名利,反省內心,時時觀照自我澄明的心靈,才是人們應該追求的修行之路。)
◆人生看開了不過是無常,壽命看開了不過是業障,
情愛看開了不過是聚散,名利看開了不過是冷暖。
語譯:人的一生啊!看開了,不過就是無法掌控的變數而已。壽命的長短啊!看開了,不過就是你許多前世累積而來,罪惡的多和少而已。愛情啊!看開了,不過就是男男女女的分分合合而已。名聲和錢財啊!看開了,不過就是人情的冷暖而已。
(當你煩惱、生氣、痛苦的時候,想想你會這樣的原因,不過就是上面說的這些,當你不要把他看得那麼重,不要計較那麼多,所有的煩惱、生氣和痛苦,自然就變淡了。)
◆得失萬事總由天,機關算盡枉徒然。
人心不足蛇吞象,事到頭來螂捕蟬。
無藥可延卿相壽,有錢難買子孫賢。
得過一日是一日,一日清閒一日仙。
語譯:每樣事情的成敗,老天爺自有安排,人們千算萬算,用心計較,只不過白費力氣。貪心的人就像一條蛇想吞掉大象,卻沒想到自己已經身陷危險當中。這世上啊!就算是公卿宰相這些富貴人家,也找不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就算有千億財產,也買不到後代子孫的賢能和孝順。人生在世,過了一天就是享福了一天,每天過著清淡閒適的日子,每天都是神仙生活!
(做人只要盡本分,不要貪求妄想,就不會自尋煩惱,而能享受知足輕鬆的生活。)
◆生我之時我是誰,我未生時誰是我。
來時歡喜去時悲,闔眼朦朧又是誰。
語譯:老天讓我生在這世上的時候,我是誰啊?而在我還沒出生之前,誰又是我?人們總為新生兒的誕生歡喜,為死去的親友悲傷。然而,當我閉起眼睛,彌留的時候,我又是誰啊?
(人的一生庸庸碌碌,終其一生,尚且沒認識真正的自己,也不了解來這人世的目的和意義。因此,當人死的時候,親友為他哭泣,到底是在為誰哭泣?說來荒謬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