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臺北縣滿天星閱讀計畫推荐書單
名人推薦:
【推荐序】尋父記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張子樟一、無論是寫實、歷史或奇幻的少年小說,主角在人際關係的互動範圍,除了同儕、心愛寵物(因寵物而與他人互動)之外,關係最密切的應該就是自己的家人了。家人之中,又以父親對男孩的影響較大,因為父親往往是男孩學習的主要對象。父子在某些方面有時似乎也比較容易溝通,有時卻又容易對立,甚至反目。在某些特殊家族中,男孩常常要擔負家族興衰的重任,因此,男孩在少年小說中的角色十分吃力,卻又不討好。在少年小說中,主角多半是青少年,父親通常為配角。理論上來說,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言教與身教,應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這是一種推論,從許多實際作品父親形象的刻畫中,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更清晰的概念。一般父親的類型略分為成功的父親、失敗的父親、虛無模糊的父親(或可有可無的父親),尤其在一個變遷急速的社會裡更為明顯。蔡聖華的《爸爸,五又三分之一》可以驗證這種類型的畫分。二、一對只有小時候被親生父親抱過數次的雙胞胎兄弟,媽媽在離婚後遠走桃園工作,也沒見過幾次面,從小被丟棄在保母阿嬤家。從孩子三歲開始,阿嬤就沒拿到保母費,媽媽賴著沒給,直到孩子國小都快畢業了,也沒想把他們接回桃園家裡。兩個懂事的孩子目睹阿嬤的無奈,心裡非常難過,再看到別人不同類型的父親,更想念自己的父親,因此便展開尋父的旅程。透過弟弟「我」的敘述,我們看到了現代環境下各式各樣的父親。「四劍客」之一的蔡力偉的父親是個愛喝酒的原住民,不但很少照顧兒子,還常常喝醉酒出意外,需要兒子來照顧。另一「劍客」胡金勇與弟妹跟阿公、阿嬤住在一起,爸爸人在臺北做小生意。某一周日,胡金勇帶弟妹在學校玩,拔光學校菜園的玉米,爸爸只好趕回來幫他們轉學,帶在身邊親自教養。除了介紹蔡力偉和胡金勇的爸爸外,作者又讓「我」談談班上三個女孩的爸爸。爸爸車禍過世的林嘉美,媽媽再婚,幫女兒找到一個體貼的爸爸(嘉美親自聽到的)。喜歡哥哥的莊惠真有個有錢的爸爸,經常幫助鄉人,也幫助兄弟倆遠赴台東去找父親。轉學來的麥佩嘉,有個印尼來的殘廢外勞爸爸,家中食指繁多,但全家團聚在一起。班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爸爸的故事,不管是那一類型,看在兄弟倆眼裡,很不是滋味,但從別人父親的故事裡,兩兄弟也得了不少寶貴的人生啟示。三、在作者巧妙安排下,兄弟倆偶然發現了裝滿父親來信的生鏽餅乾盒,便決定按照信上地址去尋找父親。實際上,他們並不知道父親犯案坐牢。在典獄長的幫忙下,作者安排了一場十分戲劇化的父子會。心存懷疑的哥哥不久就找到了答案,但不忍心告訴弟弟。接著另一場多年後發生於母校圍牆外的父子會,使得哥哥說出久藏於內心的祕密。整篇故事由弟弟敘述,主角卻是哥哥。兩人雖是雙胞胎,哥哥卻一副家中老大的模樣。他比弟弟老成穩重,自認條件不夠,便利用弟弟想送給麥佩嘉項鍊的機會,故意裝出喜歡麥佩嘉的樣子,讓莊惠真知難而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條件配不上富家女。飛機上的巧遇可能是戀情的再生,但當年的感覺沒有了。哥哥的處事態度剛好與弟弟的天真不成熟成為強烈對比。作者對角色的掌握、情節的安排、對白的用字遣詞,都相當出色。就整個故事架構來說,作者能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環境(國小)給予的一切,仔細觀察自己與學子、學子與學子之間的互動,然後再汲取需要的寫作材料,而不落入一般校園故事那類講桌與課桌、或課桌與課桌之間的互相嬉鬧、調侃的框架,已經相當不易。況且她還提供我們掩卷深思的機會,讓我們去思考被大時代急速變動衝擊的傳統家庭結構。在婚變與隔代教養頻傳的現今當代社會裡,孩子被忽視了,處處都是失敗的父親、虛無模糊的父親,親子關係已成為重擔,我們要如何去塑造和樂的家庭?這本書表面上似乎沒有深入挖掘與探討現代家庭問題,但歡笑幽默文字之外隱含的意涵,值得每位讀者去深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