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講座落九花東立全書系小開學楊双子枡野俊明python比爾蓋茲黃仁勳吉本芭娜娜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張忠謀臺灣民族主義東京都同情塔手機成癮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阿潑

1評價
88收藏
242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299 NT$ 34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32 110元起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不到越南古芝地道,你怎麼可能「懂」越戰?
文/Anderson

該怎樣才能看到超出自身的事物?該怎樣才能獲得那些原先永遠不可能獲得的眼界?該怎樣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用他人的眼睛去看他們,用他人的耳朵去聽他們,用他人的心去感受他們?

在這年代,旅行哪是什麼稀奇的事?背包旅行、深度旅遊、壯遊…..,隨人們怎麼命名,每一種似乎都信手拈來,理所當然無比。…..可真是這樣嗎?如果問題不在於你「去過哪裡」,而是「怎麼待在那裡」呢?我們要怎麼瞭解那究竟有什麼差別呢?

愛旅行、對「自身之外」或「更大而未知的自身與世界」感到迷惑也著迷的讀者,請別錯過這本《憂鬱的邊界:一個菜鳥人類學家的行與思》!

這書作者阿潑,本名黃奕瀠,原本念新聞、人類學,出社會後當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在他眼中,「田野」不是特定地點,而該是整個社會。《憂鬱的邊界》想詰問什麼呢?關鍵字就是書名中的「邊界」兩字,在作者眼中,問題從來來自所謂邊界的概念,但我們又只能從邊界這個概念,去破解這承襲已久的無數迷思。

表面上,「邊界」或「界線」的寫定,跟著確立某一筆文化特徵、群體的文化特質與組織形式,但情況比這還要複雜很多。當邊界最初只是一種暫且的或說在特定題目上的劃定,可當人們把它視為不可侵犯的理解的唯一起點與終點時,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凝視和想像,就只能被這些線條箍住,再無可能。

越南、柬埔寨、寮國、印尼、澳門、馬來西亞、緬甸、越南…..,《憂鬱的邊界》可以看為一次又一次的突圍,這並不是說阿潑的旅程怎樣特異或驚世駭俗,反而剛好是相反過來,他要深入的是,我們原本會自然而然看不見的,最底下的凡常的「我是誰」?

每到一處必與當地人同桌吃飯聊天、用自己的腳沿著邊界線行走、親至越南古芝地道以真正「看見」越戰,站上南北韓38度線,住進城市底層破舊旅館並進入該個城市嫖賭不分的現在與過去,邊境的廉價巴士,越南火車上遭遇誤會……。讀著標題事蹟與地點,原以為並不陌生,但到底有誰「真正走一遭」?《憂鬱的邊界》裡所一字一句紀錄下的更深入的聽、看、思,因此立即而襲捲性地令我們震撼於「真實」之於「固著成見」這中間的位移。

《憂鬱的邊界》是一本思索深刻但也充滿動能的書,作者領我們走著、想著,再走、再想,貫穿旅途的,是關於「自我」與「他者」的反省。我們或許每個人都去過很多地方,聽過很多故事,但唯有等到認清並跨出自己心中隱形但堅固的那條邊界,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別人的故事。

「我恨旅行。」
而我熱愛衝破我門和他們的邊界線,
從東亞各國回望台灣。

為什麼我們能如數家珍地說出西方的文化點滴,
卻不熟悉時時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亞文化?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
這些離台灣這麼靠近的國家,我們為什麼卻感到陌生?
我們有多少成見,使得我們不願意甚至迴避於認識這些地方?
而只把他們歸為「外籍」或「陌生」的一類,這些邊界是誰畫出來的?

從事媒體工作,具有人類學背景的阿潑,效法人類學家的精神,
到東亞各國旅行時不忘田野調查,尋找邊界如何具體而微地作用在不同國族的人群之中;
而阿潑也以與當地人同桌吃飯為目標,在深刻交流的過程中,發現了東亞並非想像中陌生,
台灣和他們也同樣有著因邊界而造成的憂鬱情景,而他們和台灣之間有各式各樣的關係。

她沿著邊界行走,一路追索著每條國界上那些難分難解的認同與曖昧的身分:
她在越南古芝地道體驗越戰的烙印,也前往南北韓38度線理解韓戰的寒冷;
她到澳門不住豪華酒店,而住進木板隔間的破舊旅館,看見城市嫖賭不分的難堪過去;
她從中國與北朝鮮邊境乘坐廉價巴士前往北京,體驗底層中國的生活;
她進入泰緬邊境小鎮探訪,甚至在越南火車上被警察誤以為是中國偷渡客。
一般旅客不敢做的事情,她都勇於嘗試,
原因在於,她想要更深入當地,重新越過憂鬱的邊界,找出認同為何困惑的答案。

「印尼華人幾乎不搭火車、巴士,他們只搭飛機。在他們的想像中,這些便宜的陸路交通工具滿是危險,又因為沒搭過,恐懼更被無限放大。但實際上不然,從雅加達到萬隆的『恐怖火車』,卻擁有空中巴士一般高級享受。沒有他們所說的壞印尼人。」這類刻板印象與文化偏見的打破,書中比比皆是。

阿潑站在東亞各國的邊界上,對每一個性鮮明但又揹負著跟台灣類似殖民歷史的國家,作出關於邊緣、身分、認同這幾個主題深刻且生動的描述,而她也點出了新一代人關於認同的想法。透過一次次邊界的旅行,阿潑勇往直前,她讓我們理解:在邊界之外,還有更多的邊界。
而這些邊界,在當今的社會與人心之中,始終曖昧地作用著。

作者簡介:

阿潑
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現職為媒體工作者。將社會當成一個「田野」來觀察,尤其對文化議題感興趣,喜歡自學亞洲各國語言。渴望了解世界,喜歡自助旅行,總是發揮人類學家精神賴著當地人聊天,以「是否和當地人同桌吃飯」作為旅行成功與否指標。

曾著有《看不見的北京》。部落格是「哈囉~馬凌諾斯基」,臉書專頁為「島嶼無風帶」(https://www.facebook.com/anthropojournal)。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