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為了啟發不善動腦的弟子,老和尚給小和尚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遠方的國家,有兩個非常傑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難以分出高下。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後封勝者為『全國第一的木匠』。」 於是,國王把兩位木匠找來,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那三天裏,兩個木匠都不眠不休地工作。到了第三天,他們把已雕好的老鼠獻給國王,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一起做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鬚也會抽動。 第二位木匠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看勉強是一隻老鼠,近看則只有三分像。 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廷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工匠說:「要決定一隻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比人還銳利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後宮帶幾隻貓來,讓貓來決定哪一隻老鼠比較逼真。 沒有想到,貓一放下來,都不約而同撲向那隻看起來並不十分像的「老鼠」,啃咬、搶奪;而那隻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擺在面前,國王只好把「全國第一」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後,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麼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隻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與不像,而是腥味呀!」
醍醐灌頂 「善用智者,致人而不致於人。」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競爭。人生的競賽往往是這樣,獲勝者往往不是技巧最好的,而是那些最肯動腦筋、想人之所不想的人。
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 北宋年間,蘇東坡有一次去拜訪濟南監鎮宋保國。宋保國將王安石寫的《華嚴經注解》拿出來展示。蘇東坡說:「《華嚴經》本來有八十一卷,現在卻只有一卷,這是怎麼回事呀?」宋保國說:「荊公(指王安石)注解的這一卷才是佛語,非常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薩語!」 東坡見他這麼崇拜王安石,就說:「我從經書中取出幾句佛語,夾雜在菩薩語中,再找出幾句菩薩語,夾雜到佛語中,你能分辨清楚嗎?」 宋保國說:「不能。」 東坡又說:「我以前曾住在岐下那個地方,聽說附近河陽縣的豬肉味道很好,就叫人去買。這人回來的路上喝醉了酒,豬夜間逃走了,於是他就另買了一頭普通的豬來頂替。客人們嘗了這豬肉後,都讚不絕口,連說好吃,認為非一般的豬肉可比。後來,這件用假豬頂替的事情敗露了,客人們知道後,都為自己當初的表態感到慚愧。今天荊公寫的假話,就如同那頭假豬一樣,只是沒有敗露罷了。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至於說什麼佛語很精妙,不是菩薩語能比得上的,這難道不是夢話嗎?」 宋保國慚愧地說:「您說的有道理。」
醍醐灌頂 虛心向別人求教,認真聽取專家的意見是必要的;但是,在做出決定的時候,要有懷疑的精神,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和判斷,不要迷信權威。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古時候有一個小山村,在山村裏有兩個年輕人,都靠打獵為生,其中一個開朗豁達,而另一個陰鬱消沉。有一天,村裏的一個老獵人在打獵的時候,不小心跌到山下摔死了,屍體被村裏人抬回來。 這兩個年輕人看到後,都覺得很慘。 那個開朗的就說:「前車之鑑,我以後在打獵的時候要小心一些。」說完話就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像過去一樣每天出去打獵,只是在這以後的每一次出獵時,都安安穩穩的,既不害怕自己會摔死,也不去做冒險的事,他平平安安地度過自己的一生,直到八十六歲才壽終正寢。 而那個陰鬱的人看過之後,心裏萬分害怕,生怕自己也像老獵人一樣從山上摔下來死去,於是就整天提心吊膽,連出獵都不敢去了。但是又沒有吃的,在家待了幾天後,只得上山打獵,由於這幾天老是東想西想的,沒吃好也沒睡好,導致精神恍惚,到山上後眼前老是有老獵人的屍體在晃動,走路也東倒西歪的,結果一個沒留神,摔了一跤,頭撞在山石上暈了過去,被出外覓食的野狼咬死,等到村裏人發現時,只剩下一堆爛衣服和骨頭了。
醍醐灌頂 因噎廢食會因小失大,得不償失。積極借鑑別人的經驗、汲取別人的教訓是有必要的。但是,因怕吃虧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謹小慎微,以致幹什麼都放不開手腳,就有些過分了。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 弟子快要學成下山的時候,師父給他出了一系列的難題。 他要讓弟子經過九九八十一關的艱難考驗。 上路前,他給了弟子一個法寶,告訴他:「這個法寶用處特別大,走到哪裡都要帶上,他可以保佑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弟子恭敬地謝過師父,然後下山出發了。 這個法寶果然名不虛傳。 多虧了它,他得以安全渡過大河,順利越過沙漠,他還靠它戰勝了嚴寒,打敗了酷暑。 用這法寶,弟子順利渡過了前面的八十個難關。 第八十一關是一座險峻的大山,弟子希望這個法寶能給他一身輕功,讓他輕鬆爬到山頂。 起初法寶似乎還有用。 但是爬到半山腰,他遇到一個懸崖,這懸崖比他高幾個頭,無論他怎樣使勁都爬上不去,有幾次差點都上去了,但是由於身上的法寶太沉重,反而妨礙了他行動。整整三天三夜,他都在懸崖下面徘徊,心中不由得對師父產生了懷疑。 正在這時,師父出現了。 師父問他有何難處,弟子說法寶不靈了。 師父笑說:「看來你還沒有完全學會我的奧妙啊。法寶法寶,能大能小,就說今天吧,你為什麼不用它當墊腳石,卻把它當包袱背呢?」
醍醐灌頂 用不好的法寶,就會成為包袱。在任何時候,都要開動腦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不要讓它們成為我們前進途中的障礙。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佛經》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的家裏有一片魚塘,他每年都要靠這片魚塘賺些錢,來養活自己和家人。可是魚塘附近有好多魚鷹,常常一群群地來抓魚吃,趕也不好趕,抓又抓不住,養魚人為此很是發愁。 有一天,魚鷹又來吃魚,養魚人跑過去衝它們揮揮手,魚鷹便受驚跑了。 養魚人忽然靈機一動,想出個好辦法。他紮了一個稻草人,讓它伸開兩臂,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還拿了一根竹竿,就像一個養魚人的樣子。養魚人把稻草人插在魚塘裏嚇唬魚鷹。起初,魚鷹以為是真人,因此很害怕,只敢在草人的上空盤旋,一點都不敢接近它。 這樣過了幾天,魚鷹果然沒再來吃魚。可是漸漸地,它們見魚塘裏的人總是一動不動,就起了疑心,不斷地大著膽子飛下來看。這樣一來,它們很快就發現這是個假人了,就又飛下來啄魚吃。魚鷹吃了一條條的魚,肚子吃飽了,就站在草人的斗笠上,邊曬太陽邊休息,很是悠閒,還不停地發出「假假、假假」的叫聲,好像是在嘲笑養魚人說:「假的,假的,這個人是假的啊!」 養魚人生氣極了,他恨恨地盯著得意洋洋的魚鷹,良久,他忽然心生一計。 趁著魚鷹不在的時候,養魚人悄悄把草人從魚塘裏拔出來拿走了,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手裏拿根竹竿,像草人一樣伸開雙臂站在魚塘裏面。 過了一會兒,魚鷹又來了,它們以為魚塘裏還是原先的假人,就又放心大膽地下來吃魚。吃得飽飽的,魚鷹又飛到養魚人的斗笠上休息,「假假、假假」地叫喚著。養魚人趁著它不注意,一伸手就抓住了魚鷹的爪子。魚鷹使勁地鼓動著翅膀,可是怎麼也掙不脫。養魚人笑呵呵地說:「原先是假的,可是這一回是真的啊!」
醍醐灌頂 俗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辦法總比難題多。」思路靈活的人,總能夠找到問題的薄弱環節,採取有效措施,一舉徹底解決問題。
生活中的經驗,常常會引起你的誤解 晉朝初年,有個名叫滿奮的人,長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體格十分健壯。 其實滿奮非常怕冷,遇到颳風下雨的天氣,他總是穿得多多的,還縮著脖子、籠著雙手,恨不得整個人都縮到衣服裏面去。他家裏從深秋時候便生起爐子來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爐火邊,能不出去就不出去。 一個深秋的早晨,夜裏剛下過霜,屋頂的瓦片上,樹的枝幹上,都鋪了厚厚的一層霜。狂風呼嘯,黃葉在風中旋轉、飛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晉武帝,派人來宣召滿奮馬上入宮去議事。滿奮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門,就趕緊一頭鑽進了蒙著厚厚的轎簾的轎子中去了。 到了宮中,晉武帝讓滿奮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後就開始和他商談朝政。說了一會兒話,晉武帝忽然發現滿奮緊皺雙眉,渾身打顫,嘴唇更是篩糠般抖得厲害,臉色也很不好看,就很關切地問他說:「你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如果有什麼病的話,就先回家去休息吧。」 滿奮哆哆嗦嗦地指著北窗說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風,臣覺得十分寒冷。」 晉武帝回過頭來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裝的是玻璃屏,透過玻璃屏可以看見外面的樹枝被風吹得搖晃得厲害,黃葉漫天飄飛,但是風卻沒有辦法透進來。晉武帝不禁笑了起來,對滿奮說:「那裏裝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風再大,也根本吹不進來,你怎麼會覺得冷呢?」 滿奮聽了很不好意思,紅著臉解釋道:「臣聽說南方一帶的牛怕熱,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於是就熱得喘起氣來。臣一向怕冷,看見樹枝在寒風裏搖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見到月亮也會喘氣一樣,感到寒冷無比,以至於會發起抖來,請陛下恕臣失禮。」 晉武帝聽了這話,想了想覺得挺有道理,就沒有怪罪滿奮。
醍醐灌頂 生活中的經驗是一把雙刃劍:它能幫助你解決「老問題」;也能給你增加「新麻煩」。既積極借鑒過去的老經驗,又不被其束縛,才是明智的選擇。
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 在一個嚴寒的冬夜裏,有一個乞丐以顫抖的手去敲榮西禪師的庵室。哭訴道:「禪師!我的妻子與子女已經多日未進粒米,我盡其所能地想給她們溫飽,始終不能辦到,連日來的霜雪,致使我的舊疾復發,現在我實在是精疲力竭了,如果再這樣下去,妻小們都會餓死,禪師!請您幫助我們!」 榮西禪師聽後,頗為同情,但是身邊既無錢財,又無食物,如何幫助呢?想著、想著,不得已只好拿出準備替佛像塗裝用的金箔,對乞者說道:「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當時,座下的許多弟子都以一種驚訝的表情,看著榮西禪師的決定,不滿的情緒掛在臉上,並且抗議道:「老師!那些金箔是要替佛裝金的,您怎可輕易地送給別人?」 榮西禪師非常和悅地對弟子說道:「也許你們會對我的作法無法理解,可是我實在是為尊敬佛陀才這樣做的。」 弟子們聽不懂老師的話,仍憤憤地說道:「老師!您是為了尊敬佛陀才這麼做的,那麼我們將佛陀聖像變賣以後,將錢用來佈施,這種不重信仰也是尊敬佛陀嗎?」 榮西禪師道:「我重視信仰,我尊敬佛陀,即使下地獄,我也要為佛陀這麼做!」 弟子們不服,口中喃喃說道:「把佛陀聖像的金箔送人,這是尊敬佛陀?」 榮西禪師終於大聲斥責弟子們道:「佛陀修道,割肉喂鷹,捨身飼虎,在所不惜,佛陀是怎麼對待眾生的?你們能認識佛陀嗎?」 弟子們到此時才明白榮西禪師的大慈悲,原來他的做法,是真正與佛心相契的。
醍醐灌頂
其實,一個人供奉佛像、頌念佛經的態度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多幹實事,多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比死板地在表面尊禮守法、堅持原則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