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於一個人的自在悠閒,
是人生最難能可貴的享受。
隨著時代的演進與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的結構也起了很大的變化。雖然目前出生率、人口數逐年遞減,但家戶數反倒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也表示著,目前有越來越多「一個人住」的生活形態產生。
一旦開始過「一個人住的生活,任誰都會「期望這般的生活能過得充實」;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若等到那時候再來打算就太遲了。我們得從現在起,以「一個人生活」為前提,事先做好規劃與籌備。
一個人生活與獨處其實充滿了無限的可能,不一定必須與「寂寞」劃上等號。一個人生活,可以說走就走去旅行、「一人新年」也很快樂…。在現今愈來愈長壽的年代,沒有人可以斷言自己不會成為「一個人住」的一份子。因此,為了讓往後的人生過得更好,提早為一個人生活做準備、養成一個人行動的習慣。
本書從多方面來探討一個人住的生活智慧,包含心靈層面、一個人的生活智慧、一個人的享受法、一個人生活的智慧與勇氣等,並援引許多實際案例與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一個人生活」的美好國度。
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指出,未來二十年的家庭結構,每三戶將會有一戶是單身家戶。成為單身居住者的理由五花八門,例如,孩子都已獨立的核心家庭夫妻,後來其中一人過世;在分居傾向與晚婚化的趨勢下,離開父母獨立的年輕人沒有同住的家人;或者是離婚後的獨居也是一例。
只要活得愈長壽,愈沒有人能斷言「自己不屬於任何一例」。現今的時代,為了讓自己往後的人生過得更好,無論喜歡與否,每個人都該重視「一個人住」的問題。
「一個人住」應該事先規劃與籌備什麼呢?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錢的問題吧!不過,就算有充裕的金錢,也不一定可以讓單身居住的生活變得充實。如果抱著「獨自一人生活的覺悟」,熟知「自娛自樂的辦法」,一個人住絕對會是這世上最愉快的生活方式。
試著跳脫尋常生活,體驗不尋常
在有助於延年益壽的時代下,一定要事先做好自己會一人生活的心理準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生活的步調。急性子的人可試著放慢生活的腳步,慢郎中則可偶爾試著急忙一下,讓不像自己的行為舉止偷偷地潛進日常生活之中。
能讓一個人住的生活過得更快活的兩件事——「戒斷」與「捨棄」
唯有過簡單的生活,一個人住的生活才能真正快活。試著丟棄、捨棄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的東西,通常會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
如果沒有風,就由自己來起風
獨自過生活,最重要的在於自己思考、自己決定,以及自行採取行動。如果要在無風的狀態下放風箏,這時候該怎麼做呢?只要高舉起風箏向前奔跑就行了。將這個原理納入生活方式裡,想要打破呈現停滯的現狀,由自己來起風是效果最好的辦法。
本書從多方面來探討一個人住的生活智慧,包含心靈層面、一個人的生活智慧、一個人的享受法、一個人生活的智慧與勇氣等,並援引許多實際案例與方式引領讀者進入「一個人生活」的美好國度。
作者簡介:
川北 義則(kawakita.yoshinori)
1935年生於大阪。1958年自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部畢業後,曾當過雜誌記者,後來進入東京體育新聞社,並擔任過文化部部長與出版部部長。1977年離開公司,創立日本Create社。目前是出版製作人,同時也是生活經濟評論家。經常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發表評論,活躍於各大報章雜誌與公開演講。《三年內不要買房子!》(DIAMOND社,1999年)榮登暢銷書排行榜,於各界引發熱烈話題。
其餘著作尚有《關鍵40歲》、《男性的品格》、《男人的7個敵人》、《成功30》(以上為天下雜誌出版)、《瞄準中高年族群市場!》、《人口減少時代下熱銷與不熱銷之物》(DIAMOND社)、《你沒有搞錯銷售對象吧!》(主婦與生活社)、《生活更輕鬆的竅門,我知道了!》(三笠書房)、《人生.樂趣的發現法》、《人生,現在是最棒的》(PHP研究所)等多部。
譯者簡介:
林仁惠
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東吳大學日研所碩士。專職日文筆譯。譯作有《勉強桌,造就千萬年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學習一個人生活
林奎佑(魚夫)
台灣有首歌《家後》,其中唱到:「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我會讓你先走,因為我會嘸甘放你為我目屎流。」這段歌詞情深意切,唱來令人動容,可是另一半走了之後,總不能天天以淚洗面,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乍看這本書的前頭內容,先是令人心驚膽跳,一個人獨自生活,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尤其是作者主張退休後夫妻不要再「黏條條」,不必然要形影不離,只需要「同與他人互動良好」的關係就足夠了,並且要摒棄過去受人照顧或相互依賴的生活方式。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頗不能接受的。不過再仔細地讀下去,又別有一番滋味。
我過去在電視台擔任總監,現在台南樂活,少了螢光幕上的喝采,失去了出門時的前呼後擁,如今必須學習一人獨處,要懂得欣賞寂寞,能常常跟自已對話,從網路裡結識「人脈」,所以深入咀嚼書中所提到的內容,反而從驚恐逐漸地轉而感到於我心有戚戚焉,現代科技讓人類「一不小心」就變得長壽,如何一個人生活?反成了初老後的最大課題。
(本文作者為弘光科技大學教授)
推薦序
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遠離「孤巢症候群」
楊聰財
我們常說人要健康長壽,應該要有「四老」:老本、老友、老狗、老伴;言下之意,應該是不要「離群索居」,最好能融入「知己、人際網與社會支持」的情境中。這和本書強調「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聽起來似乎有些衝突。但是當你/妳耐心地讀完後,將會發現作者
川北義則所要傳達的理念,並由專出好書的「天下雜誌日本館」編譯,不但不會與本文一開始所提的「四老」理念相衝突,反而有相輔相成的效果。且讓我引用知名的美國大師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的「人生需求層次理論(Need-hierarchy theory)」加以闡述。
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人生在世,會致力於以下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類;這五類需求是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生理需求」包括了對食物、水、空氣和住房等需求。這類需求的級別最低,人們在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之前,總是盡力滿足這類需求。一個人在飢餓時,不會對其它任何事物感興趣,他的主要動力是得到食物。「安全需求」包括了對人身安全、生活穩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脅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在安全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之前,人們唯一關心的就是這種需求。對許多員工而言,安全需求表現為安全、穩定,以及有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退休福利等。「社交需求」包括了對友誼、愛情以及隸屬關係的需求。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社交需求就會浮現出來,進而產生激勵作用。在馬斯洛需求層次中,這一層次是與前兩層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層次。「尊重需求」既包括了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也包括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別人按照他們的實際形象接受他們,並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工作。他們關心的是成就、名聲、地位和晉陞機會。這是由於別人認識到他們的才能而得到的。當他們得到這些時,不僅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同時就其內心因對自己價值的滿足而充滿自信。不能滿足這類需求,就會使他們感到沮喪。如果別人給予的榮譽不是根據其真才實學,而是徒有虛名,也會對他們的心理構成威脅。「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達到自我實現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決問題能力增強,自覺性提高,善於獨立處事,要求不受打擾地獨處。要滿足這種盡情發揮自己才能的需求,那麼他應該已在某個時刻,部份地滿足了其它的需求。當然,自我實現的人可能過分關注這種最高層次需求的滿足,以致於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滿足較低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是「自我實現」,或是「發揮潛能」。
對照近數十年的中國社會,走過「文化大革命」、「吃大鍋飯」的日子,然後經由鄧小平先生推動改革開放,人們由窮致富,再陸續發生公民意識抬頭、微博數億網民發表意見等抗爭事件,完全驗證了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的前四個需求。再觀察歐美已開發國家中,時常有許多追求「自我實現需求」的例子:諸如投入「志工」的庶民,獲釋提供數十億美元、一圓「登上太空、永垂青史」的故事不勝枚舉,也呼應了亞伯拉罕.馬斯洛所提的第五個需求。
日本屬於已開發國家,數十年的社經發展,擁有諸多值得台灣學習借鏡之處。以台灣目前的生活環境、社會脈動而言,大多數人已經超越「生理需求」,接著便是不同比例的人再進一步追求「安全需求」,例如:治安、健保醫療、保險等;追求「社交需求」,例如:參加社團活動、組成政黨、臉書交友;追求「尊重需求」,例如:知名度、頂級信用卡等。在追求這些不同等級的生活目標時,確實不是都要靠「一票人」在一起才能達到;反而很多需要如同作者在書中所提醒的:可以一個人「用可以轉換心情的手機電郵」、「閱讀的熱忱」、「學會一項專業技能」等等。
最後,作者在書末所提:「試著回想自己至今為止的人生,以及自己以前曾在心中描繪過的夢想與願望。最後則放手一搏,去挑戰自己最想做的事。」不就是在鼓勵讀者,應該朝著「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歡喜做,甘願受」嗎?!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在生活中擁有符合自己意願、願意努力以赴的目標,則是可以符合「用進廢退」的原則,一來有防止「失智」之效,二來也有益於讓情緒保持正面的血清素(Serotonin)加強分泌!
所以,我想這本由川北義則先生所着的好書,是要大家兼顧具有「老友」、又可以有智慧與品質的「離群索居」,架構自己「既健康又長壽」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名人推薦:推薦序
學習一個人生活
林奎佑(魚夫)
台灣有首歌《家後》,其中唱到:「等待返去的時陣若到,我會讓你先走,因為我會嘸甘放你為我目屎流。」這段歌詞情深意切,唱來令人動容,可是另一半走了之後,總不能天天以淚洗面,日子還是得過下去。
乍看這本書的前頭內容,先是令人心驚膽跳,一個人獨自生活,是很多人不願意面對的事實,尤其是作者主張退休後夫妻不要再「黏條條」,不必然要形影不離,只需要「同與他人互動良好」的關係就足夠了,並且要摒棄過去受人照顧或相互依賴的生活方式。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頗不...
章節試閱
「不期待」、「不受期待」的舒暢感
獨自一人過活—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有個想法最好捨棄。那就是「期待」。
期待即為「指望」。別再指望他人,也別再受人指望。因為這種想法與一人生活格格不入。
「莫倚賴萬事。愚者因倚賴外物甚深,故而中懷怨恨。」(吉田兼好《徒然草》。﹝註:吉田兼好,一二八三年~一三五二年,日本鎌倉後期至南北朝時代歌人、隨筆家。其代表作《徒然草》,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鴨長明的《方丈記》同列日本三大隨筆﹞﹞。
由於指望他人,當指望落空時,就會產生埋怨、不悅的情緒。或者當他人對自己抱著期待,自然會因壓力而感到煩躁。
所謂的一人生活,便是在既不指望人、也不受人指望的狀態下過活。
「我與另一半是互相對對方不抱期待的夫妻。從開始共同生活的那一天起,我們就已經講好,對彼此都不抱任何期待。一旦生活在一起,期望對方這麼做、那麼做的要求就會變多。自己若這麼想,對方自然也會那麼想。不過,因為有對對方不抱任何期待的這個剎車存在,多少還能維持下去。」
曾任NHK播報員的散文家—下重曉子,曾如此說道。
一般人都認為期待是好事。對孩子有期待,孩子的才華才得以發揮。比起毫不受到期待,有所期待的確是比較好。
但是,被父母親猶如重擔般的過度期待給壓垮的孩子,也是大有人在。所以,期待其實是件出人意料地困難的事。
反過來說,毫不被期待,不僅在精神上較為放鬆,也能獲得好成果。因為期待有好有壞。
那麼,靠自己一個人過活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我認為「不受人期待」,自然沒有負擔,這樣比較好。能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地活著,自己才能享受人生。
要是受到不當的期待,時時抱著「不辜負他人期待」的心情做事,日子也會愈過愈沉重。這跟一個人住的生活完全不搭調。
另外,若對他人有所期待,由於在某種程度上或許無法盡如己願,自然就會產生壓力。因此,為了保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為了自己,大家最好還是捨棄「期待」。
唯獨一件事是可期待的,那就是對自己的「期待」。
懂得享受「當下」,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充實
據說釋迦牟尼曾有過這樣一段的逸聞。
「人生的長度究竟有多長,你們可知道?」
有一天,釋迦牟尼向弟子們如是問道。
「五十年左右吧?」
其中一名弟子回答。釋迦牟尼搖了搖頭。
「那麼,是四十年左右嗎?」
另一名弟子如此答道。釋迦牟尼再次搖了搖頭。
於是,弟子們又相繼答了「三十年」、「二十年」、「一年」等年數,甚至最後連「一小時」的答案都說出口了,卻仍不見釋迦牟尼點頭。最後釋迦牟尼緩緩地說道:
「人生只在呼吸之間。」
這也就是說,人生只在一瞬之間。每個瞬間的累積即為人生,無論是五十年還是八十年,只不過是人一生長度的累計數字罷了。
好比說,你是一位上班族,若工作直至退休為止,你能賺到的金錢約有兩、三億日圓。不過,你真的實際感受到賺了這麼多錢嗎?
我想應該是沒有吧。因為這只不過是累計數字罷了。所以,你只要想成「人生的時間也跟這個類似」就好了。
大多數的人都很籠統地以平均壽命八十歲來看待自己的一生。但請你好好地想一想,要活到八十歲勢必得花上八十年,但八十年的歲月是無法在一瞬間全經歷完的。
同時,若沒能好好地活在每一個瞬間,累積下來,就不會有美好的八十年。就這個意思而言,或許我們可以說,人生與音樂是相似的。
不消說,音樂是一種時間藝術。繪畫得以在一瞬間望盡整體;聆賞一首交響曲卻得花上三十分鐘或四十分鐘。縱使如此,你所聆賞的,都只是每個一瞬間發出的樂音。
如此想來,大家應該就能理解何謂享受「當下」了吧。無論碰到何等處境或狀況,為了讓人生過得更好,保有「享受當下」的心態,絕對是不可或缺的。
我想釋迦牟尼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能讓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快活的兩件事
一個人住的生活要過得快活,唯有過簡單的生活。
要實現簡單的生活,有兩件事必須做到。那就是「戒除」與「捨棄」。不過,這兩件事要付諸實行相當困難。長年養成的習慣,可沒那麼容易戒得掉;至於捨棄,也因著日本人「愛物惜物」的傳統文化,想任意丟棄物品更是難上加難。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我認為,僅剩放手一搏、試著付諸實行一途了。無須想太多,只要是有那麼一丁點覺得這東西不需要,縱使明知道非常可惜,也要試著丟棄、捨棄。若實際付出行動,得到的結果大多是出人意料的好。
我在此舉個例子與大家分享。這是積水化學的董事長—大久保尚武先生的親身經驗談。大久保董事長家以前曾停止訂報一個月。確切的理由雖然不得而知,不過似乎是有不愉快的事發生。
當時的大久保還是個幹勁十足的上班族,任誰都會認為他不讀報這件事「似乎不太好」吧。其實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但大久保董事長卻說,他完全不覺得困擾。
這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只要每天早上讀了報紙,不管願不願意,都會知道世界上發生的不幸與令人不快的新聞。然而,一旦停止閱讀報紙後,大久保董事長說:「我感覺到世界變和平了。」這不單只是因為自己不知道資訊才萌生的想法。
反倒是因為透過讀報,以至於連不必知道的資訊也全都知道的關係,而不得不被迫承受了多餘的壓力。既然不讀報能讓人從這股壓力中解脫,就結果而論,這是好事一樁。只不過,後來聽說由於大久保董事長的家人紛紛抱怨說:「沒了報紙,今天有什麼電視節目也沒辦法知道。」因此,他們家才又重新恢復訂報。
縱使如此,這個經驗絕不是無用的。嘗到甜頭的大久保董事長,這一次則嘗試不再使用時鐘。結果如何呢?在擁有時鐘的時候,一年到頭他總是盯著時鐘直瞧,天天過著以分鐘為單位的生活;但在丟掉時鐘後,他發現,即使以約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單位來採取行動,在工作上也不會造成任何障礙。
據聞大久保董事長至今仍過著沒有時鐘的生活。假使有意自己一個人住,目標就得放在簡單的生活上;為此,必須盡量努力拋開身邊物品。大久保董事長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不少東西都是可有可無的。
品嘗寂寞是一種快樂
我個人並沒有受虐傾向,不過對我來說,寂寞是一種讓人感到舒服的情感。證據就在於,人們從以前開始,便對象徵寂寞的「秋天」喜愛有加。詩人北村透谷(註:一八六八年~一八九四年,日本明治時期詩人,代表作有《蓬萊曲》等)於《秋窗雜記》中如此寫道:
「秋天是教人感傷的季節,卻也是令人神清氣爽的季節。」
說到會讓人想起秋天的名著中,有一篇文章是日本人都曾在學校裡讀過的。那就是在眾所皆知的清少納言《枕草子》(註:清少納言,九六六年左右~一○二五年左右,日本平安時代的女作家。其代表作《枕草子》為日本三大隨筆之一)中的一節:「秋為黃昏。夕陽傾照,臨近山際之時,烏鴉歸巢,三隻四隻、兩隻三隻,匆匆飛去,傷感油然而生。」
話說回來,覺得一個人住「很寂寞,所以很討厭」,依我看,這是非常幼稚的感受。寂寞的情感具有十分不可思議的作用,常帶給人莫名的「感動」。若是不懂得品嘗這份情感,損失可就大了。
歌人(註:創作和歌的詩人)最常吟詠的,不就是寂寞的情感嗎?好比說,「別離」一直都是寂寞的。然而,無論在電影還是小說中,劇情的最高潮總是這種場面。
若要說起寂寞的源頭,那就是孤獨。因為人在獨處的時候,會感覺到寂寞。這件事告訴我們,人基本上是「一個人」的,即使是再怎麼受到他人稱許、愛惜的人,只要是人,最後還是得孤獨一人死去。
這無可動搖的事實,激起了人們心中的「觸景傷情」、教人不禁為之「感動」。當然,自己一個人住也很寂寞吧。但是,寂寞是感動的原點,讓我們有機會靜心思考與成長。因此,對於今後「一個人住」生活型態的增加,我們絕不可避之不談。
因為一個人住的生活經驗,可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人所擁有的真正溫柔與貼心。據聞最近的年輕人,為了擊退寂寞,總是抓著手機拚命講電話、傳電子郵件。我倒認為事實正好相反。就是因為一直在講電話、傳電子郵件,結果養成了習慣,以致若不如此做,就會感到寂寞。
這種寂寞大可不必去體會,這是低程度的寂寞。只要曾有一個人住的經驗,不僅能體會到真正的寂寞,自己也會有所成長。趁自己年輕的時候,主動去親近寂寞,如此一來,你應該就會明白,寂寞其實是一種快樂。
如果沒有風,就由自己來起風
過一人生活,最重要的在於自己思考、自己決定,以及自行採取行動。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這些事情還是有人做不到。
在公司,上司總是會下達指示,只要照著指示做,就能度過一天,根本不需要自己思考與行動。從以前到現在,這樣的模式想必非常多。
一旦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就不會自行採取行動。如此一來,要過「一人生活」就很困難。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在沒有他人告訴自己「做這個、做那個」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呢?大家首先要將「由自己來起風」這句話銘記在心。
如果要在無風的狀態下放風箏,這該怎麼做呢?只要高舉起風箏向前奔跑就行了。自己動了,自然就會有風。我們就把這個原理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想要打破呈現停滯的現狀,由自己來起風,是效果最好的辦法。
這是某位董事長曾說過的話。他沒有學歷,年輕的時候還擺過攤販。當時的他,對自己的現狀十分不滿意,然而,就是很難擺脫那樣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發生車禍,不得不住院療養。躺在醫院的病床上,他想了很多,心中突然湧出一個想法:「要靠現在的工作求溫飽,自不成問題,但我卻一點也不滿足。這一次的車禍,該不會是神明希望我改換跑道吧?」
於是,出院後,他下定決心不再擺攤販,改而從事自己在老早以前就很想做的貿易工作。雖然是低層員工,不過至少付諸了行動,朝自己的夢想踏出第一步。在那之後,他歷經了不少波折,最後總算出人頭地,成為大公司的董事長。所謂的由自己來起風,指的就是這樣的行動。
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人生都會獲得相對的安定。不過,要是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那就試著由自己來起風吧。只要有動,一定會有風,我們就乘著這陣風而行。風不可能永遠都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吹,但若是由自己所起的風,那就另當別論了。從現在起,如果再不由自己來起風,想過一人生活,恐怕是難上加難。
請別再追求「像自己」
「像自己」其實是很方便的一句話。只要用了這句話,不管什麼事,聽起來似乎都很理直氣壯。
「因為我想要活得更像自己,所以才辭掉工作。」
如此一說,就會讓人不由得點頭同意:「啊啊,這樣啊。」尤其在團塊二世的世代(註:日文為「団塊ジュニア﹝dankai junior﹞,大多指於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之間、即日本戰後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世代。在日本,於戰後第一次嬰兒潮所出生的世代被稱為「團塊世代」﹝団塊の世代﹞,由於七○年代前半段出生的世代多為「團塊世代」的孩子,故以「junior」稱之」中,以追求「像自己」為志向的情形更為常見。這從相關數據的統計上,即可清楚地看出。
追求像自己,並不是什麼壞事。但是,也有人提出警告:如果過分執著在這一點上,弄得不好可是會被流放到社會的底層的。這個人就是著有《下流社會》(《下層流社会》光文社)一書的三浦展先生。
「追求做自己與自我實現的人,在工作上也期望能做得像自己。但是,這麼做很難賺取到高收入,因此成了低收入群。結果,連生活水平也跟著下滑。如此一來,自己不就陷入惡性循環中了嗎?」
三浦是這麼說的,而我的看法也跟他一樣。在向團塊二世進行「生活方式」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回答「想自由自在地活得像自己」的人,男性就占了六成以上。
想活得像自己,這並沒有什麼問題。我自己也很想這麼活,而且應該也不會有人否定這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問題在於,我們該如何在現實的社會中實現這個夢想。
綜觀多項統計結果,就現實情況而言,反倒是「像自己」一派的人未婚率高,而且在工作上的非正規雇用率也相當高。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什麼呢?這並不是「自由自在地活得像自己」,而是主張「像自己」的人淪落到下層社會的模樣。
換句話說,由於經濟狀況不穩定,因而結不了婚;又因為能力不夠出眾,所以遲遲當不了正職員工。能活得像自己固然瀟灑,但悽慘無比的實情卻也跟著浮現出來。
為何下場會如此不堪?這全是因為「期望活得像自己」這句話被當成藉口。要靠自己一個人過活沒那麼簡單。若沒有確實做好自我管理,絕無可能辦到。再說,有辦法一個人過得很好的人,每個人都是過著像自己的生活,根本沒必要特意說出來。
「不期待」、「不受期待」的舒暢感
獨自一人過活—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有個想法最好捨棄。那就是「期待」。
期待即為「指望」。別再指望他人,也別再受人指望。因為這種想法與一人生活格格不入。
「莫倚賴萬事。愚者因倚賴外物甚深,故而中懷怨恨。」(吉田兼好《徒然草》。﹝註:吉田兼好,一二八三年~一三五二年,日本鎌倉後期至南北朝時代歌人、隨筆家。其代表作《徒然草》,與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鴨長明的《方丈記》同列日本三大隨筆﹞﹞。
由於指望他人,當指望落空時,就會產生埋怨、不悅的情緒。或者當他人對自己抱著期待,自...
作者序
前言
「一人生活的時代」已到來
我國的家庭結構在未來的二十年後,每三戶將會有一戶是單身家戶──換句話說,不同於人口數的逐年遞減,家戶數反倒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教人倍感震驚的推計結果,是由隸屬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簡稱MHLW)的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簡稱JPSS)所發表的。
變成單身家戶的例子五花八門。好比說,孩子都已獨立的核心家庭夫妻,後來其中有一人過世了;在分居傾向與晚婚化的趨勢下,離開父母獨立的年輕人沒有同住的家人;或者是離婚後的獨居也是一例。無論哪種情形,這些都是造成「一個人住」今後將與日俱增的原因所在。
只要活得愈長壽,愈沒有人能斷言「自己不屬於任何一例」。現今的時代,為了讓自己往後的人生過得更好,無論喜歡與否,每個人都該重視「一個人住」的問題。
一旦開始過「一個人住的生活,任誰都會「期望這般的生活能過得充實」;然而,「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若等到那時候再來打算就太遲了。我們得從現在起,以「一個人住」為前提,事先做好規劃與籌備。
那麼,我們該做什麼準備才好呢?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是錢的問題吧。不過,我們大可不用擔這個心。因為就算錢的問題獲得解決,光只是這樣也無法讓一個人住的生活變得充實。
一名女性的丈夫突然猝死。丈夫留給她一棟豪宅與高額的遺產。但是,這名女性卻在丈夫過世三年後自殺了。她並不是想追隨丈夫而去,而是再也忍受不住單調乏味的獨居生活。
為什麼?深受丈夫寵溺、總是靠丈夫打理好一切的她,並不具有能獨自一人生活的智慧與勇氣。因此,當她毫無計劃地用盡所有的遺產後,便對活著這件事感到厭惡。
金錢是一個人住的必要條件(necessary condition),但絕不可能是充分條件(sufficient condition)。有無「獨自一人生活」的覺悟,這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這份覺悟,縱使金錢不足,日子仍有辦法過得下去。
另外,還有一件事也很重要。那就是,在給定的條件下,人生能過得有多快活呢?懂得自娛自樂,不去倚靠他人,這也是我們得好好思索的課題。只要抱有「獨自一人生活的覺悟」,並且悉知「自娛自樂的辦法」,一個人住絕對會是這世上最愉快的生活方式。
本書試著從多方面來探討一個人住的生活智慧。即使現在才開始也不算遲,就讓我們先養成一個人行動的習慣吧。
二○○六年春 筆者
| 一人生活的「心靈支柱」是什麼?
「一個人住不會覺得很寂寞嗎?」
「就是因為有工作、有家人的陪伴,自己才能打起精神來。說什麼只有自己一個人過的生活,我完全沒考慮過。
否定一人生活的人,大多會這麼說。
我並不是要大家得心甘情願地「給我一個人過活」。然而,就像我前面曾說過的,將來不得不獨自一人生活的人正在急遽增加。有關這方面的準備,要是等到那時候才想要來進行,那就太遲了。
一人生活,還是有一人生活的快樂。如果沒有趁現在先找到自己一個人過活的快樂,人生的最終回合,便只能在孤單與寂寞中度過。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好呢?
只要擁有即使自己一個人也能樂觀積極地活下去的「心靈支柱」就行了。聽到我這樣說,想必有不少人會說:「這種事我們當然也知道。不過,實際上能成為心靈支柱的,到底是什麼?這個我們就不曉得了。」
既不是工作,也不是家人、異性,更不是興趣和愛好的心靈支柱──真的有這種東西嗎?我認為有的。那正是「總之就是得想辦法活下去」的想法──。
有一個人是這個想法的參考人物,魯賓遜.克魯梭(Robinson Crusoe)。十八世紀英國作家狄福(Daniel Defoe)的小說中所描寫的漂流者魯賓遜.克魯梭,被後世的著名德國社會學者韋伯(Max Weber)評價為「理想型人物」。
他有哪個地方堪稱理想呢?即使一個人在遠海的孤島上生活,他也不因此而灰心喪氣的所做所為,可謂是「總之就是要想辦法活下去」的表現。
那麼,獨自漂流到無人島的魯賓遜究竟做了什麼?首先,他蓋了家、犁田種麥,接著又設下陷阱,捕捉山羊回來飼養。他打造了一間工作坊,用來製作衣物與日常用品;至於收成的小麥,也不會全部吃完,會留下一些做種子──。
後來,他還救了一名野蠻人(原住民)做為自己的從僕;不久,他終於獲救,回到故鄉去。話雖說如此,但魯賓遜在孤島所度過的這段日子,對他的人生而言,那應該是一段很充實的歲月。要是他沒有獲救,就在島上終其一生,我想這份充實感也不有任何的改變。無論遭遇到什麼樣的環境,只要能以「活下去」為目標,人就不會因此而灰心喪氣。
| 打從心底決定「不再愁眉不展」
電視台的真人秀節目曾介紹過這樣的故事,有關一名以鰹魚一支釣(譯註:以釣竿一條條地釣起鰹魚。相較於用魚網捕撈,容易因擠壓或擦撞等外力,造成魚身的損傷,一支釣更可保持魚身的完整)維生的漁夫的故事。
三十年以來,這名漁夫總是與妻子兩人一起出海釣魚;但自從他妻子罹癌過世後,得獨自出海的漁夫,卻開始完全釣不到魚。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他仍然釣不到魚。為此苦惱不已的漁夫,也曾向釣得到魚的同行夥伴討教各種不同的釣法。
他試著
用來做魚餌的秋刀魚改成生烏賊,甚至還花了一大筆錢購買魚群探測器,結果還是一無所獲。電視台解釋說,這是因為他「欠缺運氣」,而漁夫本人似乎也這麼認為。
不過,我心裡所想的,反倒是其他的事。這名漁夫出海釣魚時,都會將以前妻子跟他一起出海時所圍的圍巾圍在自己的脖子上。「這麼做,會讓我覺得老婆就好像陪伴在我身邊,帶給我莫大的勇氣。」
漁夫如此答道。我認為「這樣很不好」。因為他直到現在仍依賴著妻子。漁夫的妻子早已不在人世了,所以,他不該再眷戀那條圍巾,反倒要像個男子漢似的,下定決心只靠自己一個人努力打拚才是。由於他並沒有這麼做,因此才會一直釣不到魚。對這名漁夫來說,他目前最需要做的,便是從妻子死亡的陰霾中走出來。
日本國家足球隊主將(最終預選)──宮本恆靖選手,現在的他雖然是日本參與國際比賽最不可欠缺的「守備之要」,但他這一路走來的道路絕非是平坦無礙的。
曾經差點被排除在世界盃選手權外的宮本選手,飽嘗過不少的辛酸;但在每一次的低潮,他都克服了難關,最終才有了今日的輝煌地位。這樣的宮本選手如此說道:「我認為委靡不振是最沒有意義的一件事。
所謂的委靡不振,便是指對於自己所身處的窘境感到愁眉不展。一旦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狀況便會愈發惡化。而當周遭的人看了都覺得「再消沉下去也沒用了」時,這時候更應該要甩開如此低落的情緒。
鰹魚漁夫的真人秀節目,最後是在那名漁夫終於釣起一條魚的地方結束。儘管如此,只要他還圍著妻子的圍巾,釣不到魚的情況就會一直持續下去吧。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尤其容易陷入愁眉不展的泥沼。不過,就像宮本選手所說的,這是最「無意義」的事了。將無意義的事當成有意義的事來思考,這就是軟弱的證明。軟弱的人是絕對得不到好結果的。
前言
「一人生活的時代」已到來
我國的家庭結構在未來的二十年後,每三戶將會有一戶是單身家戶──換句話說,不同於人口數的逐年遞減,家戶數反倒有逐年遞增的趨勢。這教人倍感震驚的推計結果,是由隸屬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簡稱MHLW)的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Research,簡稱JPSS)所發表的。
變成單身家戶的例子五花八門。好比說,孩子都已獨立的核心家庭夫妻,後來其中有一人過世了;在分居傾向與晚婚化的趨勢下,離開父母獨立...
目錄
推薦序 學習一個人生活 林奎佑(魚夫)
推薦序 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遠離「孤巢症候群」 楊聰財
前言
「一人生活的時代」已到來
第1章 一人生活的功用
「一個人」已成了新指標
試著跳脫尋常生活,體驗不尋常
捨棄「受人照顧」的念頭
「不期待」、「不受期待」的舒暢感
退休後,別再「夫妻倆形影不離」
一個人住的「單身住宅」變多了
打造自己專屬的「庇護所」
一人生活的「心靈支柱」是什麼?
檢測自己「一個人住」的適合度
懂得享受「當下」,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充實
能讓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快活的兩件事
下定決心好好享受一人時間的心理準備
打從心底決定「不再愁眉不展」
多凝視鏡中的自己
說走就走,一個人去旅行
嘗試過一天沒有電視、報紙的生活
熱中於某事也很重要
你的「一人新年」過得有多快樂?
品嘗寂寞是一種快樂
自由工作者走在新時代的前端
與大自然共同生活,「一個人」就會變快樂
若是一個人,光只是活著就會懂得感恩
第2章 一人生活的心靈支柱
一個人住已成了令人憧憬的存在
一人生活很帥氣
馬拉松正因為是獨自奔跑才獲得好評
採納中年退休的想法
如果沒有風,就由自己來起風
請別再追求「像自己」
增加與人面對面接觸的機會
若有看到事情好的一面,活著就不會意志消沉
正因為是一個人住,所以要更積極
預先規劃後事也很重要
無論是醒是睡,都別忘了夢想與願望
別再想與他人打好關係
將「永保好心情」當成座右銘
食物能吃得津津有味就贏了!
正因為是一個人住,所以更要打扮
當自己不得不一個人住的時候
逆向抵押貸款的想法
適合一個人住的工作選擇法
還有強力的幫手可支援你
保有試用「一個人住」系列商品的玩心
別害怕孤獨,要試著去細細體會
養成無論到哪去都一個人行動的習慣
一人遊玩是男子氣概的判斷標準
第3章 一人生活的享受法
以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為樂
一個人住的關鍵在於自己會不會做菜
喜不喜歡做菜也決定了自己的健康狀態
營養學的知識儼然已成為常識
多運用推理能力,生活更有趣
建立屬於自己的「虛擬人脈」
與寵物一同生活,可獲得心靈撫慰
可用來轉換心情的手機電郵
男人也化妝的時代終於到來
你已成了失智症預備軍嗎?
該如何看待以保證為名的保險?
愈是繁忙的時候,愈要努力撥出「獨處的時間」
閱讀的熱忱,一直都很重要
嘗試「編撰」自己的人生
一個人的生活,音樂同樣不可少
以更認真的態度多看幾場電影
欣賞好的畫作,可療癒心靈
習得一覺好眠的技術
生氣的時候,試著說聲「謝謝」
具有放任不管的精神也很重要
不管幾歲都要有挑戰的精神
孤獨的世界能激發出人的獨創力
第4章 一人生活的智慧與勇氣
為何女性喜歡一個人獨處?
在退休前先讓自己習慣「一個人行動」
也有情感不和的友情論
別再什麼事都推託給他人了
獨居生活,在都市好?還是鄉下好?
有個海外據點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人生活者深受歡迎的時代已到來
沒有女人緣的,是這樣的男人
獨居者的性生活該如何解決?
擁有異性摯友的效用
試著為自己的人生下標題
嘗試記錄自己的生涯
做個能做出正確自我評量的人
別再說「還是以前好」這句話
做個容易感動的人,不斷地感動吧
什麼都好,學會一項專業技能吧
下定決心不再辯解
想活得堅強,別被人欺騙也很重要
自己一個人住,身體就是本錢
若想平靜度日,那就當個好聽眾吧
別再以與他人比較的方式過活了
偶爾也要試著放手,讓自己跌至谷底
上了年紀之後,試著改變一下生活的步調
推薦序 學習一個人生活 林奎佑(魚夫)
推薦序 享受一個人的生活,遠離「孤巢症候群」 楊聰財
前言
「一人生活的時代」已到來
第1章 一人生活的功用
「一個人」已成了新指標
試著跳脫尋常生活,體驗不尋常
捨棄「受人照顧」的念頭
「不期待」、「不受期待」的舒暢感
退休後,別再「夫妻倆形影不離」
一個人住的「單身住宅」變多了
打造自己專屬的「庇護所」
一人生活的「心靈支柱」是什麼?
檢測自己「一個人住」的適合度
懂得享受「當下」,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充實
能讓一個人住的生活更快活的兩件事
下定決心好好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