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專家馬文.馬歇爾博士繼《不給糖,也會乖》後最新力作!
◎自創「引導式教育」,讓孩子自動自發變得更有責任感,家庭生活品質更提升!
◎真正讓孩子提升自主性,讓父母可以喘口氣的革命性教養法!
本書正是為煩惱孩子教養問題的父母而寫──
馬歇爾博士告訴我們:「親子教育是一種技巧,而所有的技巧都需要學習。」
如果舊方法沒用,本書提供你一種適合各個年齡層、普世通用的全新教養方法,
只要用以下方法與孩子互動,你將發現,教出有責任感的孩子原來一點都不難!
★三大實踐法則:正向的力量.提供選擇/激勵自主.學習反思
★責任感提升體系:教導社會發展的四個層級.提問反思性問題.誘導一套程序
★給予進一步協助:促進責任感.提升效能/改善關係.善用問與答溝通
★教養的陷阱:獎賞期望的行為.強迫小孩接受懲罰.指點的無效
每位遭遇教養困境的爸媽都知道,獎賞和懲罰只能收一時之效,孩子很快就會故態復萌,唯有教導孩子正確的自我判斷,才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感與自主性,建立符合社會準則的品格力與道德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保護自己,並自動自發「做正確該做的事」。
馬歇爾博士這套創新的教養法,已得到來自各國父母的迴響與支持,有為數眾多的家庭,因為本書的幫助重拾天倫之樂。無論是家有難以捉摸的青少年,或是無理取鬧的小小孩,都能在爸媽的引導下做到自我導正,發展自律與自重的成熟性格;爸媽也會從中獲得嶄新的思維,正視自己的身教與言教,同時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品質。
作者簡介:
馬文.馬歇爾博士是美國的教育家、作家和職業演講者,以管教和學習理論,還有其劃時代的著作《不給糖,也會乖:零壓力零賞罰的高品質管教》聞名於世。讀者可上網閱讀詳細內容,網址為:www.DisciplineWithoutStress.com
馬歇爾博士成立了一個公共慈善機構,免費提供美國所有學校的教師《不給糖,也會乖:零壓力零賞罰的高品質管教》。上網即可申請,網址為:www.DisciplineWithoutStress.org
曾在全世界五大洲十五個國家和美國四十三州演說,聽眾有親職團體、學校、學區、大學,也有地方、全美和國際協會,還有政府單位。
他辦了一份免費月刊,名為《促進責任和學習》(Promoting Responsibility & Learning),訂戶遍及全球。你也可以上網訂閱,網址為:www.ParentingWithoutStree.org
馬歇爾博士先發制人且非高壓(但不縱容)的管教、學習和養育子女的方式,根源於他身為一名父親,在管教小孩的經驗中所得到的了解,也和他身為遊戲總監與營地顧問,擔任過小學、中學和高中的班級導師,做過中學顧問、中學副校長、高中顧問、高中輔導部門主席、高中負責督導、控制、課程和教學的副校長、小學和高中校長有關。
他也曾是示範教師、教學協調人、體育協調人、學區教育主任和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全職講師。先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拿到語言藝術的學士學位和商業管理的碩士學位,繼而在南加大獲得教育博士學位,並且擁有威廉.葛拉瑟學會(William Glasser Institute)現實療法和選擇理論的證書。
這些經驗促使他發展出一套運用內在動力的教養系統,放棄依賴賄賂、操縱的外在手法,或是威脅、懲罰之類的高壓逼迫。這套系統之所以會成功,得到越來越多的父母和教師的支持,原因之一在於:期望孩子改變行為,內在動力遠比外在手法更加顯著有效。
馬歇爾博士的教養系統基於生命的一個簡單事實,即人可以控制別人,但只有自己能改變自己。了解這項事實,對於引導孩子變得更有責任感、減少父母管教的壓力,以及容許父母享有自己的生活至關緊要。
因為有無以計數的人要求他特別為父母寫書,分享他的教養方法,本書乃孕育而生。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曾任路透新聞編譯,現為專職譯者和兩個孩子的媽,近期譯作有《騙你騙到愛上你》、《白狗的最後華爾滋》、《追尋失落的玫瑰》、《天使遺留的筆記》、《不給糖,也會乖》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好高興能拜讀你的大作。書裡有好多簡單、實用,又符合邏輯的建議,幫助父母引導小孩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減少家庭環境的壓力。」
──亞利桑那州,唐娜.里雄(Donna Rishor)
「我非常喜歡你的親子教養書!不管是在家還是在教室,我都應用你的策略,也看到女兒和學生的行為及態度出現顯著的改變。」
──加州,莫妮卡.馬雷(Monica Mallet)
「一直覺得我那個很有主見的五歲兒子很難教。用逼的行不通!在讀到你的方法以前,我完全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我以前從沒試過這類方式。你的教養法真的改善了我們的親子關係。」
──加州,凱倫.麥可科米可(Karen McCormick)
「這是一本實用、易懂的親子教養書,提供有關行為和養兒育女的不同思維。書裡的概念已在教室裡證實確實有效,現在肯定也能幫助父母創造教養有方的快樂家庭。」
──佛羅里達州,葛溫.凱索博士(Gwen Kessell)
「我很高興馬歇爾博士終於特別為父母寫一本書。從女兒五歲起,我就一直使用這套教養方法。他的法則精準無比。」
──加州,茱迪.沃克(Jodi Walker)
「你的親子教養書提供了好多因應挑戰的方法。你的策略讓父母和祖父母得以更靈巧且成功地養育孩子。」
──康乃迪克州,保羅.威斯拉奇(Paul Wislocki)
當我任教的小學開始導入責任感提升體系時,我有點擔憂這樣的制度在班上運作的情形。我總覺得自己早已在班上創造了一個積極的學習環境,而這套體系嘛,老實說,看來只會在班級經營的檔案中,成為另一個短暫流行的玩意兒。
我意識到,要想在班上實施這套學說,必得先在家裡試用看看。身為兩名青少年的母親,若能創造一個無壓力的家庭環境,真的很吸引我。我跟孩子討論家中的壓力,並且分享我打算「試用」在他們身上的學說。
那天稍晚,我聽到女兒用力摔門,並且對弟弟放聲嘶吼。以前,我會衝進去干涉,不加思索就對狀況做出立即反應。這次,我卻嘗試平靜地問她問題:「妳現在的行為有用嗎?」我女兒停下動作,看著我說:「哦,這就是妳在學校用的管教招數,對吧?好吧,沒用!我的行為沒有用。」我又問:「妳現在的行為符不符合家裡的標準?」她嘆口氣:「不符合。」我說:「妳可不可以告訴我,家裡對於大吼大叫的規定?」她說家裡不准吼叫,如果有話要說,就必須心平氣和地說。最後,我說道:「嗯,那妳覺得我們應該怎麼處理?」
我要她回房去,想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她跟弟弟之間的事。過了一會兒,她回來說要跟弟弟談一談。她為大吼大叫一事向弟弟道歉,然後給了我們一份她認為自己該當承受的後果清單。她開始條列清單:「我想,我應該三個星期不准用電腦,或是不能講電話,或是不能跟朋友去看電影。」又說:「我想這會幫助我下次又想大吼大叫或甩門的時候,想起家裡的規矩。」我們全都嚇了一大跳!說真的,這是她第一次如此平靜且真正負起應有的責任。
隨後的三星期可有意思了,我們聽到她接電話時這麼解釋道:「我現在不能講電話,因為我爸媽……,我的意思是,這是我給自己的限制。」
自從在家裡導入這套體系後,生活變得有趣多了。事實上,孩子的確知道自己身負的期望,而讓他們負起更多的責任,會使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更為平和。
謝謝你,馬歇爾博士。
溫蒂.霍爾(Wendi Hall),阿拉巴馬州維斯塔維丘
名人推薦:「我好高興能拜讀你的大作。書裡有好多簡單、實用,又符合邏輯的建議,幫助父母引導小孩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減少家庭環境的壓力。」
──亞利桑那州,唐娜.里雄(Donna Rishor)
「我非常喜歡你的親子教養書!不管是在家還是在教室,我都應用你的策略,也看到女兒和學生的行為及態度出現顯著的改變。」
──加州,莫妮卡.馬雷(Monica Mallet)
「一直覺得我那個很有主見的五歲兒子很難教。用逼的行不通!在讀到你的方法以前,我完全不曉得該怎麼辦才好。我以前從沒試過這類方式。你的教養法真的改善了我們的親子關係...
章節試閱
Chapter 1
正向
人是在心情好而非心情差的時候表現最好。
正向就像一塊磁鐵。人們會受到正向的吸引,對負面則感到排斥。這是一個和人類天性有關的簡單事實,也是我們第一條法則的基礎。
為什麼要正向?
所謂「正向」,就是在思考和溝通時使用正面的辭彙。正向具有神奇的效用,會吸引別人靠近我們,並讓他們做到我們想要他們去做的事。相反的,用負面的辭彙溝通,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想證明這一點,只需要花一點時間,回想自己得到讚美或是鼓勵的話語時,是什麼樣的情況。當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對讚美或是鼓勵你的人又有什麼感覺?現在,回想你最近一次遭到批評或是責備時的狀況。你的感受如何?你對批評或是責備你的人,懷有負面還是正面的想法呢?
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所具備的溝通力量。然而,以下的情況將告訴你,即使是非常隱諱不明的態度,都能深深影響他人對我們的反應:
糖果店裡,常有客人排隊等候同一位售貨小姐的服務,其他售貨小姐卻閒著無事可做。店主注意到這位銷售員很受客人歡迎,於是問她有什麼訣竅。「很簡單,」她說,「其他女孩總是舀起超過一磅的糖果,再減少到一磅整。而我則是舀起少於一磅的糖果,然後再加成一磅。」
因為人很典型地會依據自己的感受採取行動,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思考,我們傳送出的訊息都會牽動別人的情緒。這個現象與思考和感受之間的互動有很深的關聯。
思考影響感受
想法會直接影響感受。我們是先有想法,然後才有感受。換句話說,感受是思考的結果。舉例來說,你的小孩不知為何晚歸了。想到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你不由得焦慮起來,甚至感到恐懼。然後,小孩回家了,並立刻解釋他因為被推舉為學校的一日校長,才會這麼晚回來。聽到這件事,你鬆了口氣,開始分享小孩的喜悅。注意,在這兩個情況中,你都是先有思緒,然後才有情緒。
感受影響行為
想像一下,小孩第一天上學,你去學校接他下課。你想知道他這一天過得如何,於是問他:「你今天過得好嗎?你有學到什麼嗎?有沒有認識新朋友?」等等的問題。但有個問題你一定會問:「你喜歡老師嗎?」
我們憑直覺知道,孩子對老師的感受會影響到他的用功程度、行為和性格。如果對老師的感覺不太好,小孩可能一整個學年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波及往後的教育。所以,成人絕對有必要用正向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自我對話會創造出我們的現實
要從負面轉向正面的溝通,必須從自我對話開始。這是因為自我對話對我們的行為、表現,以及我們對他人的影響力有直接的關係。事實上,我們可以舉出自我對話創造個人實相的好例子。想想恐懼吧,那就是一種自我對話。想想焦慮吧,那也是一種自我對話。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暮年時曾說:「我現在是個老人了,我知道的麻煩事可多著呢,但它們大多沒有發生。」
自我對話都是經過過濾的。人都是依據現在和以前的經驗,對(我們聽到、看到、碰觸到、品嘗到和嗅聞到的)刺激產生反應。例如,成人可能對聽話這個辭彙有正面的想法,但對試圖切斷臍帶且對威嚇逼迫反應很不好的青少年而言,同一個辭彙卻可能帶來負面的感受。重要的是,我們要了解,對人類的大腦來說,沒有所謂純粹的認知──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在真正看到之前所思所想的結果。單是意識到這個無意識的過濾系統,我們就能發展出正面的自我對話。
許多心理學家主張,負面思考──包括替某件事物貼上負面標籤,或是認知某件事物並非自己所能應付得來──帶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我們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思考,繼而改變我們的情緒。神經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思考會改變腦部灰質的物質結構。換句話說,大腦和生理都會依據念頭而改變。
對許多人來說,負面思考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假設你是個要上班的父母。有天早上,你的主管要求你下班前去辦公室找他。大多數人的自我對話聽起來會是這樣:「我是不是犯了什麼錯?」於是預期和主管的會面將是個不好的經驗。但你其實並不曉得主管要找你談什麼,所以這類的自我對話只會在你去找主管前,給你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謝天謝地,自我對話不一定都是負面的。改掉幾個字眼,你對即將來臨的面談將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比較一下伴隨以下這兩個念頭而來的感受:第一,我不得不去見主管;第二,我要去見主管。
展開負面或是悲觀的自我對話時,我們的表現會變差,做事效率也會大減,於是更加認為自己不是那麼有能力,人生越來越難以應付,越來越不好掌控。結果,壓力更大了。而壓力越大,我們的自我對話也會越加負面。最終落入一個惡性循環,直到事情應驗了自己最初的預言。
一名男子開著哥哥的車在鄉村道路上行駛時,輪胎爆胎了。他到後行李箱去查看,但沒找到千斤頂。他決定要找別人借,於是順著路走下去,想找到一間民宅。
天氣很熱又潮濕。他一邊走,想法也隨之越來越負面。「他們可能不會有我要用的那種千斤頂。就算有,可能也不想借給我。這附近的人大概都不太友善。」
就這樣,當他好不容易走到一間房子,敲了門,有個女人來開門時,他開口第一句話便是:「我不用妳該死的千斤頂了!」
選擇會提高自主的思緒,而非削弱或限制我們的念頭,人也會因此變得比較快樂,比較有效率。猴子懂得吃香蕉就要吃有營養的部分,所以把苦澀的香蕉皮丟掉。然而,身為人類,我們卻會嚥下批評、尷尬、嘲笑和其他負面的事情,其中還有一些根本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們常常「咀嚼香蕉皮」,而不去攝取營養的果肉。
貼標籤
這個主題從威廉.葛拉瑟(William Glasser)醫學博士的午餐會談中衍生而出。葛拉瑟是一位卓越的精神科醫師,也是現實療法(Reality Therapy)的開山鼻祖,著有《選擇理論》(Choice Theory)一書。他在午餐會談中問我:「在打棒球時,所謂的出局,要什麼時候才算真的出局?」然後他自己回答:「只有在裁判說出局的時候才算真的出局,在那之前都不算。」
那場對話對我往後的思考和行動造成了重大的衝擊。我很快意識到,唯有在我替其他人的意見貼上「錯」的標籤,它們才是「錯」的。「多元化」這個辭彙因此有了全新的意義。我試著用更開放的態度聆聽,更欣然地認知他人的觀點,也開始了解思考模式和我截然不同的妻女在面對許多事情上與我不同的各種觀點。我變得更開明了。而因為意識層面的擴大,我得到了成長。藉著不替別人的思考貼標籤進而變成一個更開放的聆聽者,我與妻女的關係也變得更好。
此外,我每天都深刻思索,自己在面臨不同境遇時是怎麼因應的。我意識到,只有自己替一個境遇貼上「不好的」標籤時,它才真的會很不好。同一個境遇其實可以被標籤為「具有挑戰性的」。我也發現自己對境遇的反應方式,完全取決於我替它貼了什麼標籤。把它看成是負面的,它就會很負面。但若把它看成是個挑戰,我比較不會產生受害者的思維,也比較有可能用事情操之在我的感覺去看待它。
正向具有建設性,負面思考則不然
我們想的事情和說的話都會變成習慣。當自我對話是負面的,人會傾向於用負面的方式去與他人溝通,尤其是對自己的小孩。想要小孩改變時,我們常用負面的方式去影響他們,但是,只有正面的溝通才能真正促使他們有心去做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即使是最彆腳的業務員,都曉得不要惹客戶生氣的道理。然而,人往往任由情緒主導,忽略了這個常識性的做法,反而傳送出負面的訊息。要分辨出你的溝通是否傳送出負面的訊息很容易,凡是你說的話會責備、抱怨、批判、嘮叨、懲罰或是威脅對方,那就是了。
負面思考可能會留下長久的影響。成人一、兩句苛薄的話語,有可能永遠留在小孩心中。想想童年時期自己受過的傷害和至今留在心上的傷痕吧。那些對你說了難聽話的成人,大概都沒發現他們對你造成了什麼傷害。身為父母,我們必須一直意識到自己所握有的力量。
正面的溝通會提振人的精神,給予鼓勵和支持,並且傳送出肯定對方有因應挑戰的能力的訊息。正向創造出希望,讓人有受到看重、得到支持和被尊重的感覺。使用正面的辭彙溝通也會燃起熱情、能力、自豪、可靠和責任心,而以上這些,沒有一個會在負面的言語下啟動。正向溝通不會引起對方的防禦心,無疑是影響一個人有心改變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想要別人照你希望的去做,就必須有意識地使用正面的辭彙來架構溝通的話語。
請想像以下這個情況:
你只有五歲大。那是個美好的春天。腳踏車的輔助輪被拿掉了。當你踩著踏板時,爸媽只稍微幫你扶一下,然後就放手讓你騎。他們跟在旁邊跑,但你現在是靠自己的力量獨立騎著腳踏車。風迎面而來,你露出了一個大大的微笑。你很開心,但仍不由得緊張。內心有什麼念頭,似乎讓你想起災難隨時會發生。然後你聽到爸媽說:「繼續!你做到了!」那些是神奇的鼓勵。「別擔心!你需要的話,我就在這裡。」你的自信隨之增長,負面的思緒似乎統統消失不見了。
沒有什麼是比自己給自己力量更有效的鼓勵。
因為正向的力量如此強大,我們理所當然應該停止所有負面的念頭和溝通。正面省思可以立刻讓負面的情緒轉向。你只是要不停地自問:「我能怎麼用正面的方式溝通這件事?」舉例來說,「你的脾氣好差。」這句話會減弱對方的能力;反之,「緩和你的脾氣對你會有好處。」卻會鼓勵對方反思,並賦予對方自主的能力。
在負面的境遇中使用正向
正向,不只是正面看待事物,還要在負面的境遇中保持正面。
以下是一個範例:
一位母親天生樂觀,常常面帶微笑,自認是個正向的人,但她沒有意識到自己只有在事情順利時才會正面又樂觀。
直到想起三歲的兒子,她才發現自己壓力大時也常用負面的方式對待小孩。她決定對自己的正向精神下點功夫,看看在負面的境遇下保持正面,是否會比嘮叨和嚴厲更有效。
有一天,就在他們準備出門之際,她注意到兒子把客廳沙發上所有的墊子都拖下來放到地板上,堆成一堆。她和兒子常常一起堆墊子玩,但因為這次兒子是在她意料之外的情況下把地板變得亂七八糟,她忍不住生起氣來。由於兒子在急著出門時即興堆起了墊子,他們不得不浪費寶貴的時間去整理她原本就已整理好的房間。她深呼吸一口氣,壓抑住第一個本能反應,制止自己怒吼出一連串的指令:「現在就給我整理乾淨!我都已經清理好了,你卻弄得這麼亂,所以你得自己整理好,而且動作要快,我們要出門了。」
相反的,她刻意尋找一條比較正面的路徑。她搜尋一個認可兒子的方式,對他說:「你做的很有創意!告訴媽咪,你蓋的是什麼?」小孩說他搭了一間蝴蝶屋,接著開始分享他的想法。他告訴媽媽,蝴蝶要住在哪裡,蝴蝶屋裡又有哪些不同的房間。媽媽花了兩分鐘的時間聆聽和讚賞兒子的創意。然後,母子倆開心地一起把墊子放回沙發上。
這位母親對這次的體驗倍感驚喜。她只用了兩分鐘的時間聽她的小男孩說話,比平常命令他把墊子整理好的時間還要短。過去,面對她的責罵,小男孩的反應都是充耳不聞,或是沮喪,不然就是變得很難相處。
這次的經驗對她來說算是開了眼界。她發現,若要採取正向的方式,自己必得三思而後行,但結果卻值回票價。耗費的時間變短了,親子之間也維持了和諧的關係,她和兒子也都懷著愉快的心情出門去。
你將從本書中學到,使用正向的方式管教孩子其實很簡單,而且會隨著你的自我對話越來越正向而變得更容易。只要在養兒育女時做到這個基本的改變,不管你的小孩幾歲,都能立見差異。孩子對自我會有良好的感受,對你也是。他們會很願意配合,不僅你的壓力減少,親子關係也變好了。
Chapter 1
正向
人是在心情好而非心情差的時候表現最好。
正向就像一塊磁鐵。人們會受到正向的吸引,對負面則感到排斥。這是一個和人類天性有關的簡單事實,也是我們第一條法則的基礎。
為什麼要正向?
所謂「正向」,就是在思考和溝通時使用正面的辭彙。正向具有神奇的效用,會吸引別人靠近我們,並讓他們做到我們想要他們去做的事。相反的,用負面的辭彙溝通,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想證明這一點,只需要花一點時間,回想自己得到讚美或是鼓勵的話語時,是什麼樣的情況。當時你有什麼感受呢?你對讚美或是鼓勵你的人又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