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譯筆加上席慕蓉全新插畫,完整傳達世紀情書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永恆感動。
★ 增訂新版收錄徐國能與楊小雲讀畢《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所思所感,帶來更深度的領略及體會。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
從來沒有愛過的人,我嫉妒他們的幸福。
你敢說婚姻一定不是愛情的墳墓嗎?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戀愛是法國八百多年前的一段風流案。阿伯拉長於哲學與神學,門徒眾多,卻愛上了巴黎大教堂教士福爾伯特的姪女,才貌雙全的哀綠綺思。他想方設法接近她,終於成功成為哀綠綺思的哲學私人教師。這段相差十八歲的師生戀,是一段不被當時的社會容許的愛情。為此,他們一個成了僧人,一個成了修女。十年分離後,一封阿伯拉寫給朋友的信偶然落在哀綠綺思手裡,兩人之間難以忘懷的情愫再次滋長,但他們對彼此糾結無望的愛,卻只能獻給神……
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豔、悽慘、純潔、高尚。這些措辭文雅、情感真摯的書信,刻畫了一對戀人從世俗境界往宗教境界提昇的過程中,在內心的深愛與道德的思量間苦苦掙扎的過程,經歷八百多年,依然深刻動人。
梁實秋大師譯筆配上席慕蓉全新細膩插畫,使經典更雋永。
作者簡介:
阿伯拉(Pierre Abelard),生於一○七九年,卒於一一四二年。法國著名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一般認為他開創概念論之先河。哀綠綺思(Heloise)生於一○九七年,卒於一一六四年。
繪者簡介
席慕蓉
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人,民國三十二年十月十五日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度過,成長於台灣。於台北師範學院美術科、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赴歐深造,專攻油畫,兼習蝕刻版畫。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之成績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
曾獲魯塞爾市政府金牌獎、比利時皇家金牌獎及歐洲美協兩項銅牌獎、金鼎獎最佳作詞及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等。在歐洲及國內舉行過多次個人畫展。畫餘從事散文及詩的創作。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等四十餘種,讀者遍及海內外。並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為創作主題。二○○二年受聘為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梁實秋
北平人,民前十年生。曾在南北數大學執教,六十五歲退休,「平生感意氣,少小愛文辭」,馳騁於文壇五十多年,曾專心寫作及翻譯。其文筆雋永,字裡行間感情洋溢。
他以三十年的功力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在翻譯界是空前的盛舉。除了對文學翻譯貢獻良多外,他的散文自成一格,為許多人所喜愛,獨樹一幟的《雅舍小品》小品文風格,被公認為現代文學的典範,為當代知性小品散文的開山祖師,亦是人人敬仰的文學大師。
著有《雅舍小品》、《雅舍散文》、《雅舍談吃》等十餘種;譯有《莎士比亞全集》、《潘彼得》等。時人為紀念他對散文及翻譯的貢獻,陸續舉辦梁實秋文學獎已歷二十五屆。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獲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第六次推介
章節試閱
第一函
阿伯拉寫給他的朋友菲林特斯
我的朋友,我現在把我的弱點盡量的告訴你。我相信無論什麼人早晚總要向愛情納稅;要想避免是不可能的。我是一個哲學家,但是這個威脅我的心靈的暴主戰勝了我所有的智慧;它的箭頭比我所有的理智還強,憑著它的甜蜜的勢力引導到它心願的任何地方。上天降福於我多而且厚,我日日耽溺其中,如今給了我重大的懲罰。受這種苦痛的我總算是一個極端的代表,我的苦痛尤深,因為上天懲罰我,一方面既不准我滿足我的慾望,一方面又使得我的有罪的慾望燃燒得狂熾。好朋友,我把詳情告訴你,請你裁判我可是否應受這樣嚴重的科罰。
我一向厭棄浮蕩的婦女,追逐她們是件罪惡;我選擇時野心很大,很願遇到阻礙,剷除阻礙之後當可得更大之光榮與喜悅。
在巴黎有一位年輕女郎(啊,菲林特斯!)天生尤物,上天給人類觀賞的絕美的模型;親愛的哀綠綺思,她是牧師福爾伯特的著名的姪女。她的才智與美貌,即是木石心腸也要為之傾倒,她的教育亦同樣的高超。哀綠綺思亦是藝術中的能手。你可以猜想,這當然更足以使我銷魂;簡潔說吧,我見了她,我愛她,我決計要她愛我。光榮的渴望立刻在我心裡冷淡下去,我所有的情感都銷鎔在這一個新的情感裡面。我什麼也不想,只想哀綠綺思;無論什麼都足以在我的心裡引起她的影像。我終日冥想,方寸紊亂,感情猛烈得不容節制。我總是喜歡虛榮臆斷;我已經以最甜蜜的希望沾沾自喜了。我的名譽已經傳遍了各處,像這樣的一個壓倒當代學者的人,美德的女郎能夠拒絕嗎?我的年紀很輕,──我心裡僅為她發的海誓山盟,她能無動於衷嗎?我的儀表也很堂皇,看我的服飾沒人疑心我是一個學究;你知道,服飾對於婦女是頗有關係的。並且,我有天才善寫情書,所以希望如果她准我這愚蠢的人把我的心靈的呼聲獻給她聽,她讀了必定喜悅的。
有了這些念頭,我於是什麼也不想,只想設法和她講話。情人們總覺得天下無難事,否則便要使得天下無難事。我因著共同的友人結識了福爾伯特;你信不信,菲林特斯,他居然准我參入他的餐席,並且住在他的家裡?當然,我給了他很大的一筆錢,因為他這種人沒有錢是不成的。但是我有什麼捨不得給的!我的朋友,你知道什麼是愛情;你想想看,像我這樣的心情狂熾,長久的挨近我心戀的親愛的人,那是如何的快樂呀!我的當時的快樂,雖是帝王的位置我都不換。我看見哀綠綺思,我和她講話,──我的一舉一動,困惱的形容,都告訴了她我心靈的苦楚。她那一方面呢,落落大方的,使我發生無限的希望。福爾伯特要我教她哲學,因此我可以有和她獨聚在一處的機緣,但我是男人中最怯於宣示我的情愛的。
有一天我獨自和她在一處,我紅著臉說:「可愛的哀綠綺思,假如你知道你自己,對於你所引發的我的熱情,你也就不驚異了。雖然是非常的事,我可以用平常的話來表示──我愛你,可愛的哀綠綺思!從前我以為哲學是我們所有的情感的主宰,脆弱的人們在疾風暴雨中橫被馳驟毀碎的都把哲學當做隱藏的地方;但是你把我的安全毀滅了,你破壞了我的哲學的勇氣。我向來輕視財富、尊榮及其繁華,從不曾引起我的一絲半毫的顧念,只是美打動了我的靈魂;激起我的情感的她,若是承受了我的表示,那便是幸福;假如認為是開罪呢?」──
「不!」哀綠綺思回答說,「她若是認為你的用情是開罪,她必是不知道你的優點。不過我為我自己的安靜起見,我願你不曾做這樣的表示,或是我能不懷疑你的誠意。」
「唉,神聖的哀綠綺思,」我匍匐在她的腳前說道,「我敢立誓──」我正要使她堅信我的情感的真誠,忽然聽見聲響,原來是福爾伯特。無法躲逃,我只得強制我的心願,改換談到別的題目上去了。此後我得機會就解釋哀綠綺思因一般男子不忠誠的緣故所引起的疑慮;她也很情願我說的是真的,可以無須疑慮。所以我們頗能十分諒解。住在同一個家裡,蘊蓄著同一的愛情,使得我們兩個及我們兩個的慾望結合在一處。我們兩個在一處過了多少銷魂的光陰!我們利用所有的機會表示彼此的愛情,並且善於製造機緣使我們可以私相要會。皮拉靡斯與提斯比之發現牆隙,只算得是我們的愛情與急智的小小的表示。夜深的時候,福爾伯特和他的家人都在酣睡,我們兩人私會,情意綿綿;我們不像一般不幸的情人們以空想狂吻為足意,我們會充分的利用這親切的幽約。我們聚會的地方沒有獅獸的可怖,同時研究哲學又是我們的遮掩。我對於這些學問毫無進益,漸漸厭棄了,當我離開情人而去鑽研哲學的時候,我有無限的懊惱與悲傷。愛情是不能隱匿的;一句話,一個神情,即使一刻的寂靜,都足以表示愛情。我的學生們首先發現了我的隱衷;他們覺得我的靈敏的思想不復存在了;我現在什麼也不能做,只是寫詩安慰我的感情。我拋棄了亞里士多德和他的乾燥的定律,而去實驗較有才調的奧維得的條規。沒有一天不寫情詩的;愛情就是我的啟發詩思的阿波羅。我的情歌傳流到海外,備受讚美。凡是與我同樣溺在情海裡的人,沒有不認此事為美談的,而他們引用我的思想與詩句又往往可以得到不可倖得的青睞。我們的情史因此遠播遐邇,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生平變成人人談論的題目。
街談巷議終於傳到福爾伯特的耳裡;他聽了之後,絕難置信,因為他愛他的姪女;並且偏袒我。仔細調查之後,他漸漸不疑了。有一次他撞遇著我們情話纏綿。驚奇的結果有時是何等重大的打擊啊!但是這一次福爾伯特的震怒似乎很是和緩,因此我恐怕終久必有更嚴重的報復。當我不能不脫離這位牧師的家宅及我親愛的哀綠綺思的時候,我心中的悲哀與懊恨,真非言語所得形容。但是我們的身體愈是分離,我們的精神的結合愈為堅固;並且失望的境況使得我們能夠試做任何的舉動。
第一函
阿伯拉寫給他的朋友菲林特斯
我的朋友,我現在把我的弱點盡量的告訴你。我相信無論什麼人早晚總要向愛情納稅;要想避免是不可能的。我是一個哲學家,但是這個威脅我的心靈的暴主戰勝了我所有的智慧;它的箭頭比我所有的理智還強,憑著它的甜蜜的勢力引導到它心願的任何地方。上天降福於我多而且厚,我日日耽溺其中,如今給了我重大的懲罰。受這種苦痛的我總算是一個極端的代表,我的苦痛尤深,因為上天懲罰我,一方面既不准我滿足我的慾望,一方面又使得我的有罪的慾望燃燒得狂熾。好朋友,我把詳情告訴你,請你裁判我可是否應...
作者序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關於阿伯拉與哀綠綺思/梁實秋
我譯《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是在民國十七年夏天,那時候我在北平家裡度暑假。原書(英譯本)為英國出版的Temple Classics叢書之一,薄薄的一小冊,是我的朋友瞿菊農借給我看的。他說這本書有翻譯的價值。我看了之後,大受感動,遂即著手翻譯。年輕人做事有熱情,有勇氣,不一定有計畫。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想把它譯出來,在譯的過程中得到快樂,譯完之後得到滿足。北平的夏季很熱,但是早晚涼。我有黎明即起的習慣,天大亮之後我就在走廊上藉著籐桌籐椅開始我的翻譯,家人都還在黑甜鄉,沒人擾我,只有枝頭小鳥吱吱叫,盆裡荷花陣陣香。一天譯幾頁,等到太陽曬滿了半個院子我便停筆。一個月後,書譯成了。
暑假過後我回到上海,《新月月刊》正需要稿件,我就把《情書》的第一函、第二函發表在《新月月刊》第一卷第八號(十七年十月十日出版),並且在篇末打出一條廣告:
這是八百年前的一段風流案,一個尼姑與一個和尚所寫的一束情書。古今中外的情書,沒有一部比這個更為沉痛、哀豔、悽慘、純潔、高尚。這裡面的美麗玄妙的詞句,竟成後世情人們書信中的濫調,其影響之大可知。最可貴的是,這部情書裡絕無半點輕狂,譯者認為這是一部「超凡入聖」的傑作。
廣告總不免多少有些誇張,不過這部情書確是一部使我低徊不忍釋手的作品。這部書譯出來得到許多許多同情的讀者。不久這譯本就印成了單行本,新月書店出版。廣告中引用「一束情書」四個字是有意的,因為當時坊間正有一本名為《情書一束》者相當暢銷,很多人都覺得過於輕薄庸俗,所以我譯的這部情書正好成一鮮明的對比。
其實,寫情書是稀鬆平常的事。青年男女墜入情網,誰沒有寫過情書?不過情書的成色不同。或措辭文雅,風流蘊藉,或出語粗俗,有如薛蟠。法國的羅斯當《西哈諾》一劇,其中的俊美而無文的克利斯將,無論是寫情書或說情話,都極笨拙可笑,只會不斷重複的說「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一語並不壞,而且是不能輕易出諸口的,多少情人在心裡燃燒很久很久才能迸出這樣的一句話,這一句話應該是有如火山之爆發,有如洪流之決口,下面還應有下文。如果只是重複著說「我愛你」便很難打動洛克桑的芳心了。所以克利斯將不能不倩詩人西哈諾為他捉刀,替他寫情書,甚至在陽臺下矇矓中替他訴衷情。情書人人會寫,寫得好的並不多見。
情書通常是在一對情人因種種關係不得把晤的時候,不得已才傳書遞簡以紙筆代喉舌。有一對情侶在結成連理之前睽別數載遠隔重洋,他們每天寫情書,事實上成為親密的日記,各自儲藏在小箱內,視同拱璧。後來在喪亂中自行付諸一炬。為什麼?因為他們不願公開給大眾看。有些人千方百計的想偷看別人的情書,也許是由於好奇,也許是出於「鬧新房」心理,也許是自己有一腔熱情而苦於沒有對象,於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總之,情書不是供大眾閱覽的,而大家愈是想看。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是被公開了的,流行了八百多年,原文是拉丁文,譯本不止一個。中古的歐洲,男女的關係不是開放的,一個僧人和一個修女互通情書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中古教會對於男女之間的愛與性視為一種罪惡,要加以很多的限制(Rattray Taylor有一本書"Sex in History"有詳細而有趣的敘述)。我們中國佛教也是視愛為一切煩惱之源,要修行先要斬斷愛根。但是愛根豈是容易斬斷的?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了肉身自然就有情愛,就有肉慾。僧侶修女也是人,愛根亦難斬斷。阿伯拉與哀綠綺思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的幾封情書流傳下來,自然成為不朽的作品。
中古尚無印刷,書籍流傳端賴手鈔。鈔本難免增衍刪漏,以及其他的舛誤。所以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幾通情書是否保存了原貌,我們很難論定。至少那第一函不像是阿伯拉的手筆。很像是後來的好事者所撰作的,因為第一函概括的敘述二人相戀的經過以及悲劇的發生,似是有意給讀者一個了解全部真相的說明。有這樣一個說明當然很好,不過顯然不是本來面貌。我讀了這第一函就有一種感覺,覺得好像是《六祖壇經》的自序品第一,不必經過考證就可知道這是後人加上去的。
阿伯拉是何許人?
阿伯拉(Pierre Abelard)是中古法國哲學家,生於一○七九年,卒於一一四二年,享年六十三歲。他寫過一篇自傳〈我的災難史〉(Historia Calamitorium)述說他的一生經過甚詳。他生於法國西北部南次附近之巴萊(Palais)。他的父親擁有騎士爵位,但是他放棄了爵位繼承權,不願將來從事軍旅生涯,而欲學習哲學,專攻邏輯。他有兩個有名的師傅;一位是洛塞林(Roscelin of Compiégne),是一位唯名論者,以為宇宙萬物僅是虛名而已;另一位威廉(William of Champeaux),是一位柏拉圖派實在論者,以為宇宙萬物確實存在。阿伯拉自出機杼,獨創新說,建立了一派「語文哲學」。他以為語言文字根本不足以證明宇宙萬物之真理,宇宙萬物乃是屬於物理學的範疇。於是與二師發生激辯。
阿伯拉是屬於逍遙學派的學者,在巴黎及其他各地學苑巡遊演講,闡述亞里士多德的邏輯。一一一三或一四年間他北至洛昂,在安塞姆(Anselm)門下研習神學,安塞姆乃當時聖經學者的領袖。可是不久他對安塞姆就感到強烈的不滿,以為他所說的盡屬空談,遂即南返巴黎。他公開設帳教學,同時為巴黎大教堂一位教士福爾伯特(Canon Fulbert)的年輕姪女哀綠綺思作私人教師。不久,師生發生戀情,進而有了更親密的關係,生了一個兒子。他們給他命名為阿斯楚拉伯(Astrolabe)。隨後他們就祕密舉行婚禮。為躲避為叔父發覺而大發雷霆,哀綠綺思退隱在巴黎郊外之阿干特意修道院。福爾伯特對於阿伯拉不稍寬假,賄買兇手將阿伯拉實行閹割以為報復。阿伯拉受此奇恥大辱,入巴黎附近之聖丹尼斯寺院為僧,同時不甘坐視哀綠綺思落入他人之手,強使她在阿干特意修道院捨身為尼。
阿伯拉在聖丹尼斯擴大其對神學之研究,並且不斷的批評其同修的僧侶之生活方式。他精讀聖經與教會神父之著作,引錄其中的文句成集,好像基督教會的理論頗多矛盾之處。他乃編輯他所發現的資料為一集,題曰"Sic et Non"(是與否),寫了一篇序,以邏輯學家與語文學家的身分制訂一些基本規則,根據這些規則學者們可以解釋若干顯然矛盾的意義,並且也可以分辨好多世紀以來使用的文字之不同的意義。他也寫了他的《神學》(Theologia)初稿,但於一一二一年蘇瓦松會議中被斥為異端,並遭焚燬處分。阿伯拉對於上帝以及三位一體的神祕性之辯證的解釋被認為是錯誤的,他一度被安置在聖美達寺院予以軟禁。他回到聖丹尼斯的時候,他又把他的「是與否」的方法,施用在這寺院保護神的課題上;他辯稱駐高盧傳道殉教的巴黎聖丹尼斯,並不是被聖保羅所改變信仰的那位雅典的丹尼斯(一稱最高法官戴奧尼索斯)。聖丹尼斯的僧眾以為這對於傳統的主張之批評乃是對全國的汙辱;為了避免被召至法國國王面前受訊,阿伯拉從寺院逃走,尋求香檳的提歐拔特伯爵領邑的庇護。他在那裡過孤寂隱逸的生活,但是生徒追隨不捨,強他恢復哲學講授。他一面講授人間的學問,一面執行僧人的任務,頗為當時其他宗教人士所不滿,阿伯拉乃計議徹底逃離到基督教領域之外。一一二五年,他被推舉為遙遠的布萊頓的聖吉爾達斯‧德‧魯斯修道院院長,他接受了。在那裡他與當地人士的關係不久也惡化了,幾度幾乎有了性命之憂,他回到法國。
這時節哀綠綺思主持一個新建立的女尼組織,名為「聖靈會」(Paraclete)。阿伯拉成為這個新團體的寺長,他提供了一套女尼的生活規律及其理由;他特別強調文藝研究的重要性。他也提供了他自己編撰的聖歌集,在一一三○年代初期他和哀綠綺思把他們的情書和宗教性的信札編為一集。
一一三五年左右阿伯拉到巴黎郊外的聖任內微夫山去講學,同時在精力奮發聲名大著之中從事寫作。他修訂了他的《神學》,分析三位一體說信仰的來源,並且稱讚古代異教哲學家們之優點,以及他們之利用理性發現了許多基督教所啟示的基本教義。他又寫了一部書,名為《倫理學》(Ethica),又名《認識你自己》(Scito te ipsum),乃一短篇傑作,分析罪惡的觀念,獲到一徹底的結論,在上帝的眼裡人的行為並不能使人成為較善或較惡,因為行為本身既非善亦非惡。在上帝心目中重要的是人的意念;罪惡不是做出來的什麼事(根本不是res——物),實乃人心對明知是錯誤的事之許可。阿伯拉又寫了一部《一哲學家,一猶太人,一基督徒之對話錄》(Dialogus inter Philosophum, Judaeum et Christianum),一部《聖保羅致羅馬人函之評論》(Expositio in Epistolam ad Romanos),縷述基督一生之意義,僅在於以身作則,誘導世人去愛。
在聖任內微夫山上,阿伯拉吸引來大批的生徒,其中很多位後來成為名人,例如英國的人文主義者騷茲伯來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y)。不過他也引起很多人甚深的敵意,因為他批評了其他的大師,而且他顯然修改了基督教神學之傳統的教義。在巴黎市內,有影響力的聖約克多寺院的院長對他的主張極不以為然,在其他地方,則有聖提愛利的威廉,本是阿伯拉仰慕者,現在爭取到當時基督教區域中最有勢力的人物克賴福的伯納德的擁護。一一四○年在森斯召開的會議,阿伯拉受到嚴重的譴責,這項譴責不久為教宗英納森二世所確認。他於是退隱於柏根底的克魯內大寺院,在院長可敬的彼德疏通之下,他和克賴福的伯納德言歸於好,旋即從教學中退休出來。他如今老病交加,過清苦的僧人生活。他死於附近的聖瑪塞爾小修道院,大概是在一一四二年。他的屍體最初是送到聖靈會,現在是和哀綠綺思並葬於巴黎之拉舍斯禮拜堂墓園中。據在他死後所撰的墓銘,阿伯拉被某些同時人物認為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與教師之一。
以上所述是譯自大英百科全書,雖然簡略,可使我們約略了然於阿伯拉的生平。他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學者,一個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且是熱情洋溢的人。
哀綠綺思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可惜我們所知不多。她生於一一○一年,卒於一一六四年,享年六十三歲。據說是"not lowest in beauty, but in literary culture highest."(在美貌方面不算最差,但在文藝修養方面實在極高。)這涵義是說她雖非怎樣出眾的美女,卻是曠世的才女。事實上哀綠綺思是才貌雙全的。二人初遇時,哀綠綺思年方十九,正是豆蔻年華,而阿伯拉已是三十七歲,相差十八歲。但是年齡不能限制愛情的發生。師生相戀,不是一般人所能容忍的。但是相戀出於真情,名分不足以成為障礙。男女相悅,私下裡生了一個兒子,與禮法是絕對的不合,但是並不違反人性,人情所不免。八百多年前的風流案,至今為人所豔稱,兩人合葬的墓地,至今為人所憑弔。主要的緣故就是他們的情書真摯動人。
「情書」裡警句很多,試摘數則如下。
「上天懲罰我,一方面既不准我滿足我的慾望,一方面又使得我的有罪的慾望燃燒得狂熾。」性慾的強弱,人各不同。阿伯拉一見哀綠綺思,便「終日冥想,方寸紊亂,感情猛烈得不容節制。」這時候阿伯拉已是三十七歲的人,學成名就,不是情竇初開的奇男子,他的感情已壓抑了很久,一旦遇到適宜的對象,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哲學不足以主宰情感。阿伯拉並不是早熟,他的一往情深是正常的。「愛情是不能隱匿的;一句話,一個神情,即使一刻的寂靜,都足以表示愛情。」他們「兩人私會,情意綿綿。」可以理解,值得同情。
「你敢說婚姻一定不是愛情的墳墓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不知誰造出的一句俏皮話?須知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乃是人間無可比擬的幸福。從外表看,婚後的感情易趨於淡薄,實際上婚後的愛乃是另一種愛,洗去了浪漫的色彩,加深了牉合的享受,就如同花開之後結果一般的自然。婚姻是戀愛的完成,不是墳墓。婚姻通常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死而後已。
「假如人間世上真有所謂幸福,我敢信那必是兩個自由戀愛的人的結合。」人間最大幸福是「如願以償」。《老殘遊記》第二十回最後兩行是一副聯語──「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真是善頌善禱。兩情相悅,以至成為眷屬,便是幸福,而且是絕大多數的人所能得到的幸福。不一定才子佳人才算是匹配良緣,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才子和佳人。也有以自由戀愛始而以仳離終的怨偶,那究竟是例外。如願便是滿足,滿足即是幸福。
「尼庵啊!戒誓啊!我在你們的嚴厲的紀律之下還沒有失掉我的人性!……我的心沒有因為幽禁而變硬,我還是不能忘情。」忘情談何容易,太上才能忘情。佛家所謂「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正是同一道理。出家要有兩層手續,剃度受戒是一層,究竟是形式,真能割斷愛根,一心向上,那才是真正的出家。基督教有所謂「堅信禮」,也是給修道者一個機會,在一定期間內如不能堅持仍有退出還俗的選擇。哀綠綺思最初身在修道院而心未忘情,表示她的信心未堅尚未達到較高的境界。
「從來沒有愛過的人,我嫉妒他們的幸福。」這是在戀愛經驗中遭受挫折打擊的人之憤慨語。從來沒愛過,當然就沒有因愛而惹起的煩惱。我們宋朝詞人晏殊所謂的「無情不似多情苦」,也正是同樣的感喟。但是人根本有情,若是從未愛過,在人生經驗上乃一大缺憾,未必是福。因吃東西而哽咽的人會羨慕從來不吃東西的人嗎?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這是一位聖徒說的話。「除了誘惑之外,我什麼都能抵抗。」這是王爾德代表一切凡人所說的一句俏皮話。人生是一連串的不斷的誘惑。誘惑大概是來自外界,其實也常起自內心。佛家所謂的「三毒」貪瞋癡,愛就是屬於癡。愛根不除,便不能抵抗誘惑。阿伯拉要求哀綠綺思不要再愛他,要她全心全意的去愛上帝,要她截斷愛根,不再回憶過去的人間的歡樂,作一個真的基督徒的懺悔的榜樣,──這才是超凡入聖,由人的境界昇入宗教的境界。他們兩個互相勉勵,完成了他們的至高純潔的志願,然而在過程中也是十分悽慘的人間悲劇!阿伯拉對哀綠綺思最後的囑咐是:「你已脫離塵世,那裡還有什麼配使你留戀?永遠張眼望著上帝,你的殘生已經獻奉了他。」這樣的打發一個人的殘生,是悲劇,也是解脫。
我在「譯後記」說George Moore有他的譯本,我說錯了。他沒有譯本,他的作品是一部小說。《情書》之較新的英譯本是一九二五年的C. K. Scott Moncrieff的,和一九四七年的,和一九四七年J. T. Muckle的。
──民國七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關於阿伯拉與哀綠綺思/梁實秋
我譯《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The Love Letters of Abelard and Heloise)是在民國十七年夏天,那時候我在北平家裡度暑假。原書(英譯本)為英國出版的Temple Classics叢書之一,薄薄的一小冊,是我的朋友瞿菊農借給我看的。他說這本書有翻譯的價值。我看了之後,大受感動,遂即著手翻譯。年輕人做事有熱情,有勇氣,不一定有計畫。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想把它譯出來,在譯的過程中得到快樂,譯完之後得到滿足。北平的夏季很熱,但是早晚涼。我有黎明即起的習慣,天大亮之後...
目錄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 梁實秋
英譯本編者序
第一函
阿伯拉寫給他的朋友菲林特斯
第二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三函
阿伯拉寫給哀綠綺思
第四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五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六函
阿伯拉寫給哀綠綺思
譯後記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再版後記
附錄
情書是這樣寫的 楊小雲
書窗偶拾 徐國能
人生就是一個長久誘惑 梁實秋
英譯本編者序
第一函
阿伯拉寫給他的朋友菲林特斯
第二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三函
阿伯拉寫給哀綠綺思
第四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五函
哀綠綺思寫給阿伯拉
第六函
阿伯拉寫給哀綠綺思
譯後記
《阿伯拉與哀綠綺思的情書》再版後記
附錄
情書是這樣寫的 楊小雲
書窗偶拾 徐國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