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案
民主理論假設一個國家要出現真正的民主體制,得先要有穩定的經濟與社會條件為基礎,才能產生足夠數量的中產階級來參與及監督政治,其分權制衡與政黨交替執政的設計將監督執政者及政府官員的行為,才能有效遏制貪污腐敗的現象。
但印度的情況與以上假設都相反,究竟印度有何不同?
內容簡介
印度人民黨為現今印度全國第二大黨,短短十多年就上台執政,堪稱印度政治發展史上的奇蹟。其之所以成功,憑藉的正是獨有的宗教意識型態:印度教民族主義。印度教民族主義主張將印度建設成一個真正的「印度教國家」,成為全世界印度教徒的信仰聖殿,這一說法與願景卻挑戰了印度獨立時堅持的世俗主義精神,更威脅了其原本多元且豐富的宗教與社會結構,伊斯蘭教對此反應尤其劇烈。
為何此一狹隘的宗教與民族主義論述會獲得印度社會大眾的青睞與認同?印度近代的社會文化、政治生態與民主制度,在印度人民黨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
本書特色
作者親自前往印度田野調查,為第一手研究資訊。
作者簡介:
藍筱涵,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畢業。對印度充滿好奇與興趣,投注三年時間,研究印度宗教、社會與政治現況及相關議題。2012年2月,前往印度進行田野調查,訪問諸多印度學者,完成論文,並在研討會及期刊中發表印度相關文章。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遠離甘地的國度
藍研究生的碩士論文探討的主題是相對冷門的印度政黨發展史,而且從最大的在野黨人民黨(BJP)下手,作為曾在印度服務過一段時間的外交人員,個人深悉印度在發展開放的過程中,政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瞭解印度,就要瞭解印度的政治,但如果不從她的反對黨下功夫,將會是很大的缺憾。藍文的付梓,個人特別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因為該文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印度在後殖民時代的政黨發展過程,從國大黨的一黨獨大到國大、人民兩黨爭雄以至於今天的多黨林立,其中國人較為陌生的人民黨將持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為一個研究對象,印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多元的素材,令人可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孜孜研究,樂此不疲。作為一個外交人員,個人則更關心印度的重要性何
在,和如何能為台灣所用。簡單的說,印度近年來在國際社會嶄露頭角,無論是經濟、文化或是國際政治上的地位與日俱增,已經不容任何人忽視;相對台灣而言,印度的政治動向,經濟發展,已經有能力影響台灣未來三、五十年的發展,台灣的經濟既以貿易為主軸,市場在哪裡,台灣就要面向哪裡,而下一個可以和中國大陸相較量的市場就是印度。所以個人過去四年多在印度服務,常以經略印度四個字自勉,也與代表處同仁和國內來印考察的工商團體互勉,呼籲大家學習當年的英國和現在的韓國,有策略、有決心的前進印度,將印度廣大的市場化為台灣的經濟腹地。在往這個目標進發的同時,國人也一定要對印度的政治生態有所瞭解,這不僅包括曾經長期執政的國大黨,更是曾經執政過,未來仍有可能執政的人民黨。所以,藍文對於有心初探印度政治堂奧,進而前進印度的讀者而言,不啻提供了一份入門的參考
臺印關係曾經中斷過40餘年,直到1991年印度啟動經濟改革開放後的第4年,兩國政府才協議互設代表處,展開實質交往。就在過去幾年中,我們樂見雙方關係日益增進,從相互承認大學學位備忘錄和避免雙重課稅協定的簽訂、到部長級官員的訪問、清奈辦事處的開幕、自由貿易區協定(FTA)可行性研究的開展、以及去(2012)年4月間印度政府同意馬總統出訪專機過境加油等等,顯示出雙方關係已經從多年前的冷漠轉趨熱絡,而且步上軌道,不易逆轉。展望未來,尚有無數可資開拓的空間,從事印度研究,此其時也。
藍文的指導教授陳牧民老師走在趨勢之先,以接近傳教士的精神,投入印度研究多年,帶領學生走訪印度各地,並間接協助政府的外交工作,個人至為感佩。藍生論文無論框架、立論、鋪陳與結語多見陳教授指導的身影,洵為佳作,本人有幸受邀添筆附墨,實難以增益,謹以此文交卷,並為序。
翁文祺
名人推薦:遠離甘地的國度
藍研究生的碩士論文探討的主題是相對冷門的印度政黨發展史,而且從最大的在野黨人民黨(BJP)下手,作為曾在印度服務過一段時間的外交人員,個人深悉印度在發展開放的過程中,政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要瞭解印度,就要瞭解印度的政治,但如果不從她的反對黨下功夫,將會是很大的缺憾。藍文的付梓,個人特別要予以肯定和鼓勵,因為該文讓讀者得以深入了解印度在後殖民時代的政黨發展過程,從國大黨的一黨獨大到國大、人民兩黨爭雄以至於今天的多黨林立,其中國人較為陌生的人民黨將持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為...
章節試閱
位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阿瑜陀市(Ayodhya),長期以來飽受宗教衝突所苦,歷來又以1992年「阿瑜陀事件」最為嚴重。1992年12月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竟能號召二十多萬名信徒,徒手拆毀1548年建造的「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只因為印度教徒堅信這座古老清真寺的位置,正好是印度傳奇英雄「羅摩」(Rama)王子的出生地。
自英國統治後,印度教徒就開始極力主張必須拆除這塊聖地上的清真寺,重建印度廟,因此1992年印度教徒的舉動立刻引起全印度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的流血衝突,造成1700多人喪生,逾千人受傷。印度政府為了避免擴大衝突,決議關閉清真寺,禁止外人進入。 「阿瑜陀事件」是近年來印度教徒爆發最嚴重的宗教衝突事件之一,也埋下日後幾年印度教與伊斯蘭教間相互報復的禍源。而由宗教所引發的伊斯蘭教與印度教暴力流血衝突,也可說是印度國內社會長期動盪的縮影與寫照。
20世紀末出現了許多宗教或種族間的衝突,911事件的爆發以及後續一連串恐怖攻擊事件的出現,更使得這類衝突成為國際媒體關注的焦點。這些衝突爆發的原因與特徵不盡然相同,我們可以簡單將之其分為「族群衝突」(ethnic conflict)與「社群衝突」(communal conflict)兩類,兩者間主要的區別在於「凝聚基礎」不同。
「族群」(ethnic group)在一般用語上強調的是對特定人口、文化團體或土地領域的忠誠,族群成員通常被認為來自共同祖先,被視為血緣團體的擴張。而「社群」、「部落」(community)通常指的是宗教、文化而非血緣、語言為組成的群體。依據Andrew Heywood的說法,「社群」是人在既定場所的集合體,包含鄉鎮、村落或國家,基於情誼、忠誠與責任約束,擁有強烈集體認同的社會團體。 而目前南亞的宗教衝突主要是以不同宗教群體間的「社群衝突」(communal conflict)模式呈現。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社會衝突不見得與國家非民主政體有關。上述地區內的大部分國家,其面臨的問題不是獨裁者或威權政府未經人民同意而出現的統治與暴行,反倒是在一個民主體制下,特定的政黨或領導人經過「民主選舉」程序,以民意基礎為據,持續在國內推行宗教歧視性或違反個人自由的政策,進行侵犯人權的統治。
20世紀末,「民主國家」成為世界主流,重塑了世界政治意識形態版圖,「民主政體」被國際公認為是常態、合法的政體,也被視為增進國家經濟發展、保障人權、維繫個人自由與公民權益的最佳體制,舉凡國家所制定、執行的各項規範、法令、政策也都必須經由民主程序通過才能取得其正當性。 以此標準來觀察中東、南亞等國,會發現埃及、利比亞、印度、巴基斯坦等執政者,皆是透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權進行憲政統治,但其國內的宗教衝突、族群問題情況卻未獲得緩解,反而更加複雜或惡化,經濟與社會自由化也未出現明顯改善。民主制度看似給予這些國家人民一片自由的光輝,但事實上並未帶給這些國家和諧與穩定。
這些「民主國家」內的宗教衝突加劇,主要一部分是由於國內特定的宗教「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組織興起,Fundamentalism亦譯為「基本教義主義」、「原教旨主義」,而本文統一採取「基要主義」用法。「宗教基要主義」組織整合各方與自身的宗教力量並與相同意識型態的團體合作,在國家內鼓吹宗教需與國家、社會結合,以及政教合一的必要性,強調國家內部宗教認同和民族認同的一致性,並以改革社會現象自居,反對西化所帶來的社會腐化與政經侵略。提倡傳統宗教文化、教義經典來維持社會秩序,推動宗教復興運動,更嚴重的將利用不同群體間的經濟、教育與社會階級差距,將問題歸咎於特定宗教族群,進而加深社群間的對立。
這些論述成功的在新興民主國家和長期以宗教治國的區域中形成強大的政治勢力,並在選舉中獲得特定群體與民眾的支持,也使得這些政黨及其政治人物能以民主之名大行各種宗教、族群的歧視性政策,加劇國內族群間的分化和衝突。此種以宗教教義為主張而成立的「宗教民族主義政黨」(nationalist-religious party)、「宗教行政黨」執政成功的案例越來越多,而印度第二大黨,「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以下簡稱BJP)就是其中一個的明確且重要的案例。
1947年在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領導的「不合作運動」下,印度成功脫離英國殖民成為新興獨立的民主國家。印度憲法在前言的部分就揭示印度為一主權獨立、世俗、民主的共和國。 印度獨立六十年來幾乎都確實舉辦多黨競爭的定期選舉, 印度也以世界最大、人口最多(12億人)之民主國家為傲。 立國之初,為解決其國內複雜且多元的宗教問題,第一任總理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領導的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以下簡稱INC)不斷將「世俗主義」(Secularism)引導入國內,反對各種教派主義,希望建立一個政教分離、多元宗教平等並存、尊重個人宗教自由的世俗政府,更強調唯有「世俗國家」才得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
可惜在國大黨主政近六十年來,印度世俗化的過程並不順利。原屬少數的「印度教民族主義」(Hindu nationalism),其共享的「印度教徒特性」 (Hindutva)認同隨著「世界印度教議會」(Vishwa Hindu Parisha,以下簡稱VHP)、「國民志願服務者聯盟」(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以下簡稱RSS)等印度教組織的整合與宣傳,在印度國內逐漸凝聚與擴展。BJP也就是在此一「印度教民族主義」復興背景下於1980年成立,此政黨的成立更彰顯印度教民族主義者在政治上的企圖與野心。此後,BJP成功的獲得了社會多數的支持與認可,除了在地方性選舉取得多數執政邦外,歷經短短16年便在1996年取代INC成為國會中的最大黨,上台執政。
在BJP穩定執政的五年期間,為貫徹「印度教民族主義」意識型態和「一個宗教,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One Nation, One People, and One Culture)的宗教國族主義口號,透過公權力與行政資源的分配,大行各種違反世俗精神、追求印度教復興的政策與行動。 而由BJP執政的邦也發生許多地方政府包庇,甚至激起印度教極端團體對其他宗教組織、信眾的迫害和暴力事件。
儘管BJP透過宣傳與偏頗的方式刺激宗教民族主義認同,使其快速擁有不可輕忽的民意基礎。然而,此種擴張方式在短期或地方性選舉可能成效顯著,但就長期而言,就容易顯露其發展的侷限性。以BJP來說,它在1996年首度執政,當它在籌組聯合內閣時就因宗教意識型態過於強硬,而無法取得其他政黨的認同,使該次組閣失敗。 且2004年BJP喪失執政權後,雖仍為印度第二大黨,但到目前為止都未再成為國會多數黨,在各邦的執政數量也大幅減少。
中文學界對BJP此種主張激進「宗教民族主義」政黨的研究甚少,相關的研究也較偏重現象陳述,這促使筆者想進一步探究為何在一個強調世俗主義的民主國家,BJP的「宗教民族主義」主張仍可獲得多數選民支持?其背後的原因為何?印度社會是否將朝向此種宗教民族主義的方向發展,或因此引發更多宗教社群間的對立衝突?民主制度對此種政黨是否具有拘束與牽制力量,為社會帶來自由與穩定?以上印度社會、宗教與政治背景,是誘發作者探究此一問題的主要研究動機。
位於印度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阿瑜陀市(Ayodhya),長期以來飽受宗教衝突所苦,歷來又以1992年「阿瑜陀事件」最為嚴重。1992年12月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竟能號召二十多萬名信徒,徒手拆毀1548年建造的「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只因為印度教徒堅信這座古老清真寺的位置,正好是印度傳奇英雄「羅摩」(Rama)王子的出生地。
自英國統治後,印度教徒就開始極力主張必須拆除這塊聖地上的清真寺,重建印度廟,因此1992年印度教徒的舉動立刻引起全印度伊斯蘭教徒與印度教徒的流血衝突,造成1700多人喪生,逾千人受傷。印度政府為了避...
目錄
摘要 i
用語對照表 vii
印度地圖 x
第一章 走進印度宗教與政治的燦爛之門 1
第一節 門後的故事(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面對問題(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探索的角度(研究途徑與方法) 7
第四節 探索的步伐(文獻回顧與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印度政治與宗教社群衝突發展脈絡 31
第一節 印度教文明之發展 32
第二節 英國統治前的印度宗教社群發展 39
第三節 英國殖民時期 43
第四節 爭取獨立與獨立初期 47
第三章 印度教民族主義與BJP之崛起 53
第一節 印度教民族主義之興起與發展 54
第二節 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之發展 58
第三節 印度人民黨 73
第四節 1980-1999年:執政方程式 82
第四章 BJP宗教民族主義政策之體現與影響 103
第一節 BJP政策大方向與少數民族政策 104
第二節 經濟與外交、核武政策 113
第三節 教育與宗教政策 123
第四節 國內宗教社群衝突與BJP之關聯 130
第五章 BJP發展侷限及挑戰 143
第一節 近年印度政治概況與執政分布 144
第二節 BJP發展侷限及其原因 156
第三節 BJP近況動態與意識型態走向 167
第六章 結論 18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82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87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87
參 考 書 目 189
附錄 199
摘要 i
用語對照表 vii
印度地圖 x
第一章 走進印度宗教與政治的燦爛之門 1
第一節 門後的故事(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面對問題(研究問題與假設) 6
第三節 探索的角度(研究途徑與方法) 7
第四節 探索的步伐(文獻回顧與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印度政治與宗教社群衝突發展脈絡 31
第一節 印度教文明之發展 32
第二節 英國統治前的印度宗教社群發展 39
第三節 英國殖民時期 43
第四節 爭取獨立與獨立初期 47
第三章 印度教民族主義與BJP之崛起 53
第一節 印度教民族主義之興起與發展 54
第二節 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之發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