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暢銷親子教育書,銷量逾15,000冊
★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價
熱情推薦!
陳慕純 腦神經內科醫師
張碧娟 北一女中校長
田耐青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吳望如 新北市集美國小校長
馮喬蘭 人本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 作家、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黑幼龍 現任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蘭萱 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孩子最想被看見的,是他們原來的面貌,而不是該有的模樣!
享譽國際德國神經生物學家,提倡前瞻性教養觀點:
決定孩子聰明、愚笨或怠惰與否的關鍵,並非基因,
而是大人給予孩子大腦的激勵與啟發。
引導孩子天賦,發掘內在潛能,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一直以來,我們信奉不疑的資優教育,其實是以「優秀」框架扼殺了孩子內在的天賦。請試著忘記你認為好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想像,重新張開眼,好好看看這個在你面前眼神發光的孩子……發掘孩子內在的潛能和天賦,等於看出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種特殊才能,並締造某種成就的潛能。
德國專家以科學觀點,揭開比奇蹟還令人讚嘆的天賦奧祕
與生俱來六大天賦,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初禮物
偉大發明家愛迪生、法國作家普魯斯特、大畫家畢卡索及塞尚,這些舉世聞名的大人物,求學期間成績平淡無奇,甚至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日後卻展現過人的才華──這證明一件事:他們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不是那些「別人期待他們做的事」!
作者葛拉德‧胥特是德國哥廷根大學精神科醫院的腦神經科學教授,極力推廣一種觀念,即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都具備著比奇蹟還令人讚嘆的天賦,包括:愛/與人親近的本能、開放/探索、創意/創造、信任/安全感、毅力/自我意識、覺察力/同理心等,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初禮物。
全書以腦神經科學角度切入,揭開大腦與天賦的神祕連結:孩子腦幹的神經元接觸數量在出生前會達到最高點,額葉神經元接觸數量的增長,則在六歲前完成,一輩子不可能超越這個高點。換言之,如何好好利用這些神經元,攸關孩子日後的各項發展。
愛因斯坦成功的祕密:「超級好奇」
給孩子探索空間和大腦「燃料」,天賦自然綻放!
什麼是天賦?凡一個人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渴望,用充滿熱情的態度去從事的活動,這種發展自我、向外界學習的正面特質,就是天賦。愛因斯坦認為自己並不特別聰明,只是「超級好奇」而已。由此可知,要發掘孩子內在的潛能,最重要的是,提供孩子一個可以「好奇」和「探索」的空間。
本書引導父母認清哪些「限制」與「教導」,會扼殺孩子的天賦;並以科學實證告訴你,腦神經網絡是由經驗累積,以建立連結並發揮能力,而影響這些發展強弱的關鍵,就是孩子的親身經歷,包括所接受的刺激、鼓勵與讚賞等,這都會成為一種被大腦接收與評估的訊號。
葛拉德‧胥特認為,每一個新發現、新認知與新能力,都能在孩子腦中激起一股成人無法想像的熱情,而這股熱情,就是影響大腦未來發展的重要「燃料」。
澆灌熱情、信念、勇氣,全心全意支持!
給孩子足夠的養分,長成自己的模樣!
葛拉德‧胥特提倡天賦人人都有,父母能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支持孩子的自我發掘過程。因此,他說:「以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教養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就是支持孩子,讓一切水到渠成,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就會自然綻放。」
藉由這本書,給那些已經叛逆且很想造反的孩子勇氣;鼓舞那些不只渴望在正軌上,也想變得更好的人;當然,還盼能激勵那些想往上遠望、不想向下回首的人。
本書特色:
1.深入淺出,報導式的輕鬆行文,從腦神經科學角度切入,並以嬰幼兒的發展做例子,說明人腦的潛力無限,人人都能擁有獨特的天賦。
2.以流暢親切的文字,輕輕喚起讀者對自己或孩子嬰孩時期的溫暖記憶;書中具體說明最適合幼兒的教養方法。
3.對自我探索、教養盲點與學校教育的社會現況進行反思,提供讀者多元的省思空間。
4.提倡天賦人人皆有,家庭、幼稚園、學校都是激發天賦的關鍵環境。帶領父母引導孩子發揮天賦,而避開那些會扼殺孩子潛能的。
作者簡介:
葛拉德‧胥特(Gerald Hüther)
一九五一年生,畢業於萊比錫大學,主修生物學,並取得生物學博士學位。現為哥廷根大學(Universität Göttingen)精神科醫院腦神經醫學教授,專攻腦神經專科領域。各種學術及科普類著作眾多,著有《人腦使用手冊》、《我們是什麼以及我們可以是什麼:一種腦神經科學的鼓舞人心理念》、《內在圖像的力量:心中願景如何改變大腦、人類與世界》、《恐懼生物學:壓力如何變成感覺》、與Inge Krens合著《出生後九個月的秘密,我們的早期印記》等書。
胥特經常在各大媒體接受訪問,談論腦神經發展與其相關日常生活應用,為德國當今頗受歡迎的腦神經科學家及教育改革推動者。創立、合作許多網路活動,包括:教養與教育問題跨科學網、感官意義-發展、學習與未來基金會等。個人網站:www.geraldhuether.de。
烏利‧豪森(Uli Hauser)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德國下萊茵區的奧梭小鎮(Orsoy),在六個兄弟姊妹之中排行老大。作品眾多,著有《父母需要適可而止》等書,並為德國《亮點》(Stern)週刊撰文報導長達二十餘年,曾獲頒德國記者獎項(Theodor-Wolff-Preis)。
譯者簡介:
林琬玉
輔仁大學德文系及德國Aachen專業大學(Fachhochschule Aachen)企業經濟系畢業。曾任美術雜誌資料編輯與電子商務顧問公司研究員。目前與家人定居德國,長年兼職從事翻譯與審書工作。譯作《為什麼要住在城外》(大好書屋出版)、《國家為什麼會破產》(寶鼎出版)等。
章節試閱
Chapter 2 發掘天賦的祕密
與生俱來六大特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引言】
每一個新發現、新認知與新能力,都能在孩子腦中激起一股成人再也無法想像的熱情。而這股對自身,以及對所有待發掘事物的熱情,就是影響大腦未來發展的重要「燃料」。
● 比奇蹟更令人讚嘆的天賦
每當我們說到天賦異稟,都會想到那些才華洋溢、展現過人能力讓我們這些「平凡人」望塵莫及的人。因為我們相信,若非天生的,不可能有那樣的能力;所以,見到那樣的人,我們一律將他們的才能歸因於天分。
天賦跟基因有關嗎?
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天生就擁有一些超凡能力,所以,我們又認為那應該是基因遺傳的關係。我們覺得,那應該是一種命運的安排,是一種天生好運,所以像莫札特、愛因斯坦、德國自然科學家洪保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及畢卡索的天賦,都不可能重現,無論我們怎麼努力與拚命練習都不可能。
我們這樣深信著,所以,不知不覺的,肩負教養責任的父母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密切注意,想知道孩子會不會有哪方面的特殊才能。我們很想早點知道;因為知道了,才能提供孩子良好的發展條件,才不會浪費了天賦。這想法,乍聽之下還滿有道理的,不過若再多想一下,就會覺得哪裡不對勁了。
「天賦」與文化和時代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得問問,如果把畢卡索、愛因斯坦或莫札特這些人,放到另一個文化圈或不同的時代裡成長,圍繞他們身邊的人,以及那個年代的人,是否仍會把他們當作天才看待?只要假想,他們是亞馬遜河流域的印第安人或澳洲土著,或是中古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期的居民,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了。這些地方及那些時代的人,有可能覺得別種能力才是天賦異稟。因此,衡量何謂天賦的標準,其實也隨著文化與時代的變遷而大不同,這標準絕非放諸四海皆準。
因此,所謂的天賦,也常跟某人所處之地的居民有關,完全視這地方的人認為什麼是重要且有價值的東西而定。以前的人所認為的天賦,或許跟農耕能力相關,但當今之人所想的,則有可能比較偏向電腦資訊處理能力。因此,究竟什麼才是特殊的能力與天分,真的沒有絕對的評斷標準。
探尋天賦之祕──沒有「天才基因」
正因為如此,想為特殊天賦勾勒出一個全貌,真的很難。有的孩子,爬起樹來異常敏捷,攀高也毫無問題,他這種能力,跟那種小學時期數學能力就超級棒,棒到讓專家自嘆弗如的孩子比起來,難道不是一樣珍貴的天賦嗎?
看來,我們得好好審視一下關於天賦的概念了。尤其我們得仔細想想,在我們身處的時代與環境中,那些大家普遍接受的天賦概念,會對我們評斷一個人有無天分時造成什麼影響。
客觀來說,不管結果如何,對於這些被品頭論足的孩子來說,都不是好事。因為無論結果是好是壞,他們都會被分類。一些被評價為能力較佳的孩子,被當作現今社會中比較好也比較有價值的一份子,而另一些能力沒這麼好的孩子,則被認為不那麼有價值,甚至遭到排斥。由此可見,這種評斷的結果,對誰都不好。
此外,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關於天賦的一些論點,也頗令人質疑。人類花費了巨額資金從事研究,一直努力想從基因的結構中尋找答案,希望能找出一些跟天賦相關的蛛絲馬跡來。結果,大家還是失望了。
雖是很難接受的事實,不過我們還是得承認,真的沒有所謂「莫札特」或「愛因斯坦」基因的存在。我們也不曾在一些神童的腦袋中,發現過任何特殊的結構或連結。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撇開構造特殊的腦袋不談,那麼,那些天賦異稟之人的基因,是否曾受什麼因素影響呢?而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了。
目前多數從事資優領域研究的專家都認為,似乎有一些未知的基因,會跟某些也不太明確的「環境因素」產生不尋常的作用,而體內產生這些作用的孩子,就會帶著特殊的天賦來到人間。不過這些專家也承認,這種解釋跟沒解釋差不多,因為這仍然無法讓人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天生在某方面比別人行。而這種對於天賦起源的普遍無解,以及現今有關天賦概念的令人質疑,都讓我們只能把結論推到一個想法,就是: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有些孩子在這方面聰明過人,有些孩子在那方面是天生高手,對他們來說,這都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如果說,有誰對這些狀況會有什麼問題,那人應該就是我們自己。因此,接下來,讓我們靜下心來細看一些東西──孩子打從娘胎裡帶來的天賦,有助於解開我們的疑惑,並知道該如何助孩子一臂之力。
● 愛/與人親近的本能
我們不知道,小嬰兒是不是愛他的爸媽,也不知道,小嬰兒愛不愛他的生命。但是,從嬰兒的種種反應中我們知道,孩子是生來讓人疼愛的。小嬰兒不像成熟的大人,他們不會做出一些有意識的行為來討人喜愛,他們只會自然而然地,像大腦跟行為已經設定連結般,從內心發出本能的反應。
在親密感中成長,「愛」滿足原始需求
神經生物學家與新生兒研究者相繼發現,人類在出生之前,大腦結構就會受到自身及由母體所接收的訊息影響。而且無論媽媽們各自的孕期狀況如何,胎兒都會隨著成長,自行發展出一些能力,每天都能有一點點小進步。這個自我成長與拓展的歷程,跟媽媽是如此緊緊相繫──雖說那是一種沒有意識的經驗,卻會深深儲存在大腦之中。
因此,每個剛誕生的新生兒,都帶著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的內在知識而來,而那些所知,讓他們跟世界產生連結,並促進自己的生長──所有的新生兒就是這樣敞開自己,幫助自己進入生命之中。
此外,胎兒在媽媽腹中的經驗,也決定了他出生後所找尋的方向。他們仍然不斷需要在親密的感覺中成長;他們累積了新的經驗,增進了理解能力,並且要求獨立。嬰兒一出生,就本能地尋求親近與安全感,只有這樣,他們內心所渴求的親密連結需求才能被滿足。因此,嬰兒才總是盡其所能的,只想有愛的感覺。
腹中孩子與媽媽的緊密連結
當孩子喜愛一個人時,總是毫無保留,他們自然而然地便流露出愛意,而這就是他們愛父母的獨特方式。他們從來不需要特別努力,也不用參照什麼行為規範樣本,因為在他們的腦中,那些習慣或偏見都還不曾留下痕跡。何況,在出生後的早期時光裡,他們也還沒遭遇過不好的經驗。比方說,他們還不懂什麼是不信任的感覺,所以也不用去壓抑或克服;換句話說,他們還可以單純地做自己,並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他們有著最友善的本質,值得任何人去愛;他們是那麼地討人喜歡,那麼地可愛。
這種愛,每天都會多累積一些。孩子在媽媽腹中時,除體驗了安全與信賴的感覺,也經由每一天的點點滴滴,更加認識媽媽──他們聽到媽媽血管中的血液潺潺流動與腸胃發出的聲響,也感覺得到媽媽的心跳;媽媽的心情好不好,他們可以感受到;媽媽覺得舒適安全與被愛,也會將這種感覺傳遞給孩子。媽媽的一顰一笑,都讓腹中的孩子感染到好心情。
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時,吞幾口羊水,就知道媽媽愛吃什麼、愛喝什麼。羊水裡含有費洛蒙成分,媽媽的皮膚,尤其是乳頭,也會分泌這種有味道的物質。而外界所飄散的味道,也會傳到羊水之中,所以,如果媽媽懷孕期間喜歡吃肉桂餅乾,嬰兒出生後,就會喜歡肉桂的味道。其他像蒜頭、八角或可可的味道,只要是媽媽喜歡的,嬰兒都愛。如果他們出生後喝母奶,就會在母奶的滋味中找回那種熟悉的味道。
每個嬰兒天生就認得那種盪鞦韆的感覺,所以他們很喜歡被抱在懷中搖晃。有些嬰兒喜歡被搖得激烈些,有些輕輕晃動就很滿足,這得看媽媽在懷孕期間喜歡怎麼動。此外,媽媽的聲音也是安撫的力量,媽媽的歌聲更是讓孩子安心的天籟。有人甚至研究出來,說德語的媽媽所生的孩子,真的比較喜歡聽德語的音調。所以德國嬰兒學起德文來比較簡單,就跟中國嬰兒學中文比較容易的道理一樣。
出生前的經歷,讓所有孩子在誕生後雖身處陌生的世界,卻仍可立刻認出自己的媽媽來,並心生安全的感覺。而且對於他與媽媽之間的關係,他也知道得清清楚楚,起碼在出生後的初期仍是這樣。之後,孩子與周遭人相互習慣的過程越來越複雜,任何激動與混亂的狀態都會讓他難以忍受。被愛,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是,這並不單指孩子方面,孩子的父母也同樣被愛,他們的情感彼此交融與信賴著。
● 開放/探索的喜悅
想像一下,你誕生在亞馬遜河流域,你是一個亞馬遜印地安人。你學會分辨一二○種綠色的深淺調性,也知道如何稱呼它們。在你的大腦中,神經元自然而然的強化了這方面的學習需求,並形成一種行為模式。而如此發展的原因很簡單,只因為你住在雨林中,雨林裡有為數眾多的綠色,而如何去瞭解他們的異同,很重要!
再想像一下,你是出生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那麼,你就得學習如何「解讀」白雪,必須能精確地分辨冰的形狀,並瞭解各種細緻結晶的名稱。
你也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生,但無論你生在何處,那裡都有特別值得你注意的事物。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環境的個別家庭,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別珍惜的核心價值,那些價值會融入每個家庭成員的身心之中。
活化大腦,腦神經細胞穩固連結
我們大腦神經細胞的連結無所不在,只是有些區域錯綜複雜,有些則構成簡單的行為模式。人類的基因組合,並無法決定數以千萬計的腦神經細胞如何連結;基因只替我們準備好足夠的腦神經細胞存量,並確保腦細胞具有連結功能。出生之初,我們的腦細胞容量大得驚人,而其相互連結的方式也仍有無限可能──那就像山珍海味擺滿餐桌,就等著我們坐下品嚐。
來到這個花花世界後的每一天,都決定了我們腦神經細胞哪些連結日趨穩固,哪些連結會被我們保存下來,還有哪些會被我們漸漸忽略。也就是說,我們某方面的能力會發展得比較好,但某些方面就顯得比較疲弱──影響這些發展強弱的關鍵,就是一個孩子的親身經歷──他所接受的刺激、鼓勵與讚賞,都會成為一種被大腦接收與評估的訊號。
究竟哪些腦神經細胞與其連結會在日後被使用並穩固成長,就端看如何運用大腦,以及實際上為何使用它。而第一個訊號,也就是最早被塑造並抵達大腦最古老區塊的訊號,那來自我們的身體──還在娘胎裡的孩子,他的大腦就能經由身體「往上」傳達的一些訊息模式來「學習」,如此,那些天生具備的腦神經細胞與連結就能被「使用」,並被規律地活化起來。
此外,大腦還會自己「學習」,會分辨某些作為的哪些回應是適合的,而那些被認知為合理的訊號,就會被自動消化處理,並讓身體與大腦的日後發展不會有障礙。就這樣,胎兒的整個腦神經網絡日漸穩固並被保存下來,而其餘那些未使用之處則逐漸被拆解,最後消失。
安全感連結,讓孩子自在探索
來到這世上的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的身體都與其大腦配合得完美無瑕,對發生於內在與外在的事物該如何應對,都有充分的準備;甚至,該如何與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孩子也清清楚楚的。而這種安全感連結的形成,也確保了孩子那與生俱來、並已在腦中扎根的開放態度不致流失;這開放的態度讓他在面臨任何狀況時,都能放心去體驗。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會老想著緊緊抓住媽媽的裙角,他會安心自在地去發掘、探索周遭的大小事物。我們會看到這些孩子逕自解開眼中世界的密碼,去發現生活中的祕密,並學習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很放心,因為他們知道,當需要幫忙時,隨時都會有人出現在身旁。而學習如何與情緒共處,並發展出一種信任感,孩子更需要某種特殊的經驗為基礎,那就是:我是重要的──這個學習過程,唯有在關係親密的保護下才可能完成。
熱情是影響大腦發展的「燃料」
幼小的孩子時時在尋求確認,為的就是想得到肯定,想知道他做得很好。而這個讚許,鼓舞了他踏向下一步的勇氣。三至六個月大的嬰兒,需要媽媽在一秒鐘內做出回應,這樣他們內心才能感到安穩;如果猶疑的目光沒有得到媽媽適時的反應,他們很快就會撇過頭去。
每一個新發現、新認知與新能力,都能在孩子腦中激起一股成人再也無法想像的熱情。而這股對自身,以及對所有待發掘事物的熱情,就是影響大腦未來發展的重要「燃料」。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是一連串這種刺激的體驗。他們整日都沉醉在新體驗之中,每天都為一點點的進步狂喜不已。
每個引起孩子感動的新發現,都能增強與活化他們中腦內的感情中樞。一旦這些細胞群被活化,那些被稱為神經可塑性傳導物質的東西,就會被大量釋放。這種物質的作用就像肥料一般,澆灌在被熱情振奮的腦神經網絡上,並為這些神經細胞衍生足夠的蛋白質,以供神經細胞連結的後續生長、延伸與穩定所需。這就是為何孩子在感興趣的事物上學習得特別好的原因。
這種熱情,只在某些事物對孩子來說很重要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因為孩子只在某些對他來說很具意義的事物上,才會真的產生興趣──這也是自行探索能引起如此大的熱情的原因。道理就這麼簡單。
理性教導,減損孩子的原始熱情
然而,我們也發現,隨著孩子年歲增長,這種保持熱情的能力卻也日漸消退。這現象,並不單單是因為日復一日,我們已經發掘與瞭解足夠的關係。對孩子來說,一團揉成球狀的紙張,在他還不瞭解那是什麼之前,都是非常有趣的。在孩子忙著攤開那團紙球,一邊撕撕看、咬咬看,歪著腦袋猜想那張紙是怎麼變成球的過程中,一切都還非常好玩。當這項研究完畢後,還可以繼續想:這紙是做什麼用的,這也非常刺激。
其實,照理說,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這樣玩耍下去。但可惜的是,這個玩耍的過程,卻老是被人中斷,此人往往很自豪,認為自己知道該怎麼對付那團紙。於是,那團紙就常常這樣被扔進垃圾桶裡,這時,某人會順便跟孩子解釋說,紙團本來就該丟進垃圾桶裡。
到這裡,探索遊戲算是結束,不好玩了。不過,孩子說不定從此會發明出另一種玩法,開始把所有碎紙片都送進垃圾桶裡,然後發現爸爸媽媽看到他這樣做時很高興,他也就歡天喜地。而後,這讓他更加確定,原來紙要丟到垃圾桶裡沒錯,因為爸爸媽媽都很高興地跟他說:好棒喔!
不過,並不是所有孩子遇到紙張的後續發展都是如此。孩子也可能遇到別的大人,這個大人告訴他,將碎紙留在原地就行了;或告訴他,收垃圾是清潔大隊的工作之類。每個人的反應都有千百萬種可能。
孩子日復一日地經歷了真實的世界,只不過,每接受一種教導,他心中原始的熱情就減少了一分。
當大人以理性的態度評論孩子的天馬行空,對孩子覺得驚天動的發現嗤之以鼻、並大澆冷水時,孩子那剛萌芽的想像力就會應聲卡住,夢想也就隨之破滅。
然而,孩子還會這樣繼續被教導下去。在家庭、幼稚園裡,更不用說在學校裡。總有一天,孩子會被教得乖乖的,被大讚有教養,因為他已經知道大人認為重要的東西是什麼。而且從此,這套方法還會更加暢行無阻。然而,關於孩子自己,以及他能自行發掘的所有事物,他已經越來越沒感覺了。
權威之下,孩子不再敞開自己
從何時開始,孩子只關心那些身邊大人所認可的事物。這些大人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權威,他們決定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也決定什麼東西值得投注熱情,什麼東西不值得。
如此一來,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退縮,也許不敢再嘗試新事物,對自己的信心大減;甚至可能封閉自己,對一天到晚只會警告他的老師與父母關起心扉。
現今的社會中,很少孩子有幸能避免經歷這樣的失望,也很少孩子還能保留他們與生俱來的開放態度。而那些被貼上「太難搞」、「無可救藥」、「頑劣」或「任性」標籤的孩子,也許有天就會帶著他們無法阻擋的天生熱情,在展現自己與挖掘世界這些事物上,弄得大家雞飛狗跳。
但這些讓大家雞飛狗跳的孩子,或許就是那種自我主張強烈,腦袋想法跟大家不一樣的人。如果不走極端,讓他們留在自己習慣的思考軌道裡,其實,他們何嘗不是這社會最需要的人。
● 發揮創意/創造的興趣
如果我們曾經看過,一個小小孩如何在廚房將一些鍋碗瓢盆組裝成汽車、飛機和船,而且還很認真地玩起旅行遊戲,就絕不會認為創造力是一件需要教導的事。
正向鼓勵,引導孩子認識自己
小孩愛嘗試所有他覺得有意思的東西,而且若不是大人胡亂橫加阻擋的話,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絕對可以發揮到極致。
遺憾的是,大人卻常在掃小人兒的興而不自知。所以,結局常是小小建築師坐在自己的驚世之作旁,露出失望的眼神,因為,沒人有空跟他一起讚嘆他的大作;不然就是,好不容易造好的船,船桅卻好端端被人抽走,因為媽媽煮湯需要用他的船桅來攪拌。這種事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孩子的大腦就會儲存這些經驗,最後認定,沒人對他的點子真的有興趣。另外,他也會學到,廚房果然不是玩尋寶遊戲的好地方,還有,湯勺的確不適合當船桅。不過那種原來興致勃勃的感覺,也一併被挫折感取代了。
我們也常說:快樂時光已一去不復返。當類似經驗不斷累積,我們大腦中原本正向的動力,就漸漸跟負面感覺做了連結。只要孩子持續經驗不到鼓勵與認可,他就會逐漸失去興趣,不但不會再隨手拿些什麼來東拼西湊,甚至連想都懶得想。他會寧可沉浸在被動式娛樂中,也不想再自己花腦筋找樂子。
身為父母及教養者的我們,真的可以不必讓孩子變成這樣。我們只須給孩子機會,讓孩子一步步去認識自己及自己的能力。身為大人的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帶領著自己往前走;而要做到這樣,一點也不難。其實,爸爸若能跟孩子一起趴在地板上堆積木,女兒這邊堆一個高塔,爸爸那邊也堆一個,這樣,大家的城堡很快就能完成了。
對小孩來說,與別人共同完成某件事,並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是一種極大的幸福。一個人若在年幼時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往後的歲月裡也將難以複製──這種深層的連結感,不是在任何團體裡都能找得到,只能由他最重要的親人,用極親密的關係哺育而成。
因此,孩子年幼時才會想盡辦法博得身邊人的注意,想亦步亦趨地跟隨在大人腳邊,這些行動無非希望跟人建立一種直接又親暱的關係。不過,隨著年紀增長,他們也漸漸發現,這種親暱感有時竟也可能成為自我發展的阻力。
● 信任/安全感
如果我們有機會觀看人類大腦在出生前及初生階段的發展,一定會驚訝得目瞪口呆。我們將可看到,腦細胞如何分裂形成數以百萬計的神經元,並又如何有條不紊地將那些難以計數的細胞群分門別類。我們還可看到從神經元生長出神經突觸,這些神經突觸正試圖與其他神經突觸取得聯繫;同時,我們也將眼睜睜看著大量的神經元形成,但又逐漸枯萎而消失,因為,這些神經元無法加入整個神經網絡中,找不到自己可以發揮的功能,只好枯竭而死。
至於存活下來的神經元,就會繼續生長,並漸漸結合成涇渭分明的核心區域,然後再由神經纖維及各式神經突觸構成越來越綿密的神經網絡。在這個發展階段,腦內各區域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往後生長,只有腦幹是往前向額葉前進,並顯現出一股力求跟所有神經元取得聯繫的企圖心。腦幹的神經元接觸數量在出生前會達到最高點,至於前額葉神經元接觸數量的增長,則會在六歲前完成,並且一輩子不可能再超越這個高點。等這些工作完成後,那些不被「需要」也沒經使用與刺激而無法穩固的神經元,便會逐漸退化,最後消失無蹤。
換句話說,我們本來可以隨興好好利用那些神經元的──就像店裡貨物一應俱全,只等著顧客上門消費一樣。孩子所累積的任何經驗,都是這種「消費」,不同的只是數量的多寡罷了。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從小得親身體驗一些事物的重要原因。
孩子想自己去體驗生命
當我們遇到一個歷練豐富的人時,通常會說他「經驗豐富」──我們視經驗為珍寶,因為它對我們的人生來說,真的很重要,所以我們也比較信任經驗豐富的人。美國建國元勳之一福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說:「一盎司的經驗跟一公噸的理論一樣有價值。」
一項經驗之所以有價值,在於那經驗是自己親身所經歷,而非別人幫我們完成的。因此,孩子也想自己去嘗試與發現,想自己去體驗生命是怎麼一回事。為了學習這些,孩子往往能展現出一股堅強的意志力,而那種能媲美頂尖運動員的堅持與毅力,是身為大人的我們再也無法理解的境界。嬰兒學坐的時候,總是不斷重複一些動作,直到他坐起來為止,不成功絕不罷休。他一直一直重來,深深相信自己一定做得到。而這種自信與把握,是嬰兒打從在娘胎就具有的,是天生的。如果不是這樣,他們來到世上後,恐怕連一天都活不了。
過去的經驗,讓孩子建立信賴感
在媽媽肚子裡時,他們就經歷了需求滿足無虞,生命稱心如意的感覺,並因此打從心底生出一種信賴與安全感。媽媽懷胎九個月帶給孩子的,完全是一種保護、親密、溫暖與安全的感覺,這個經驗,深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他也認為出生後應該仍是如此。每個孩子都覺得,出生後依然會繼續被懷抱、被保護、被照顧,他們對此深信不疑──即使他們並不知道這些字眼代表什麼意思,但內心是這樣期待著。
當孩子來到這陌生的世界後,內心深處的原始信賴感,還等待過去那些熟悉的經驗來幫忙加強與重現──那些他們在媽媽肚子裡已經體驗過的事,就是他們的老朋友。因此,他們在接觸新事物時,總是喜歡媽媽陪在身邊;媽媽的陪伴,幫助他們了解這個世界,給他們去信任這世界的更多勇氣,並讓他們在這世界能處之泰然。就這樣,信任的感覺從信任的人生出,而相信一切都沒問題的安全感,則來自他到目前為止所累積的好經驗。
每一個新的經驗都會在腦中形成新的連結;而那些出生前就已形成的神經迴路並非無法撼動,日後每一個新的經驗都能造成影響與改變。
恐懼、壓力導致孩子行為退化
孩子總是不斷在學習,他們忙著將自己所感受與發掘到的事物串連在一起。小孩跟大人一樣,他們也必須將新經驗與新發現跟原本已知及信賴的東西做連結;並且,也有隨時接受新事物與體驗新鮮事的準備。只是,越有安全感的人,接受度與願意嘗新的程度越高;而心中的信賴感越多,對世界的投入也會越多。因此,對一個孩子來說,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對這世界完全失去信任。
無論什麼形式的不安、害怕與壓力,都會在孩子腦中蔓延著一種焦慮與躁動。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經由感官刺激反應出來的行為模式,都無法與腦中既存的記憶取得平衡。所以,孩子這時就無法學習新的事物,腦子好像不聽使喚;更嚴重時,那些刺激甚至會讓整個腦袋一團混亂,亂到不但學不了新事物,還把學過的東西忘光光,或原來會做的事,這下卻不會做了。
這時,就只剩那些年幼時就學會且在腦中已經根深柢固的能力還保留著。
因此,如果孩子的感覺找不到出口,行為就會開始退化,遇到狀況就只會採取慣用的行為模式來反應,例如,攻擊(尖叫、打人),自我防衛(拒聽、拒看、拒做,頑固,尋找同儕認同),或退縮(屈從、躲避、中斷與他人接觸)。每個處在這種狀況裡的孩子,都會逐漸失去開朗的心情──不再好奇,對人不再信任,同時,也不願接受新的事物。這處境,無論對於大人或小孩來說,都非常難以忍受。即使是很小很小的孩子,這時也會倍感無助、羞恥,並轉而憤恨、暴怒,或任由自己被強大的失望所吞噬。
信任與安全感,是孩子向外學習的基礎
要避免孩子陷入這樣的困境,我們就得多方提供他們機會,讓他們與曾經相遇的人及曾經做過的事產生連結,進而建立一種信任的感覺。想理清混亂不已的頭腦,並找回樂於學習的開放心情與內在寧靜,真的沒有比「信任」二字更派得上用場。
因此,所有孩子其實都在不知不覺中,自發性地尋找能跟他產生親近關係的人;這樣的人,往往不但能給予他所需的安全感,當他遭遇問題時,也能適時幫忙解答。況且,在人生的道路上,這人不會只用說教來指點迷津,他以身作則,讓自己的生命展現許多可能,並讓孩子知道他也可以如此。
父母,是孩子起初能全然信任的人。小嬰兒只要感到被理解、衣食無缺、被溫柔對待,並得到足夠的注意力,他們就會覺得被保護,有安全感。而這種有安全感的關係,是讓他們一歲前能盡情吸收與嘗試新事物,並將所蒐集的經驗深植腦中的最關鍵要素。
為了讓那些還不甚牢靠的初期行為模式穩定下來,孩子需要靜下心來,也需要大量的時間,這樣他們才能細心觀察周遭,也才有機會持續練習所學與嘗試新玩意兒。
如果孩子可以自己決定要學些什麼,他們學起來往往成果驚人──孩子是天生的好奇寶寶,本來就很能享受生命中的挖掘樂趣。他們不斷地嘗試錯誤,這是他們拓展視野的方法;而且他們總是越挫越勇,自己解決越多問題,就越有信心。如果這時還能有個大人在旁充當啦啦隊,一起共享他成功克服困難的喜悅,孩子的信賴感也會大增,並且更願意獨立去解決難題,因為這樣做也能讓身邊的大人好高興呢。
這種信賴感,孩子在童年時期得分三個階段來發展:一方面,他得先對自己的能力與可能性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克服很多困難;再者,當遇到非常棘手的狀況,能相信有人可以和他一起共同面對與解決;最後,相信這個世界是善意的,因為他的父母也這樣認為。
Chapter 2 發掘天賦的祕密
與生俱來六大特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引言】
每一個新發現、新認知與新能力,都能在孩子腦中激起一股成人再也無法想像的熱情。而這股對自身,以及對所有待發掘事物的熱情,就是影響大腦未來發展的重要「燃料」。
● 比奇蹟更令人讚嘆的天賦
每當我們說到天賦異稟,都會想到那些才華洋溢、展現過人能力讓我們這些「平凡人」望塵莫及的人。因為我們相信,若非天生的,不可能有那樣的能力;所以,見到那樣的人,我們一律將他們的才能歸因於天分。
天賦跟基因有關嗎?
我們不明白為什麼有...
作者序
前言
天賦,最初是一種可能
天賦,並不必然能立即帶來特別的成就,也不盡然會馬上顯現出特殊的能力與才華。一開始,天賦所代表的只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項特殊才能,並造就某種成就的潛能。
◆你是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嗎?
我們每天忙茫盲,但真正的生命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究竟想要什麼?你可曾自問,今日的自己是如何長成,而這又是怎麼樣的自己?你又是否想過,誰對自己的影響最大,有哪些經驗塑造了自己?你是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嗎?或者,你只是那個你該成為的人呢?
你還記得,你是不是那個決定自己發展方向的人?到目前為止,所有帶來成就的努力,都真正發揮了你的能力嗎?又或者,你其實寧可選擇一條別的路,也許多轉一點彎,但是可以看到別的風景,經驗更多新鮮事呢?如果走了別條路,或許你會造就其他才能,天賦因此而綻放嗎?
想當初,那個小小身軀裡,究竟蘊藏了什麼天賦,我們現在已經說不清楚。關於夢想,關於滿腔熱血,那些能燃起你超強行動力,還有那些讓你天生才能自然流露的事……你還記得嗎?你有沒有想過,那些東西都到哪裡去了?那些東西,為什麼後來都不再出現在你的生命中?
如今,面對你的孩子,你知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有哪些被埋沒的天賦?你明不明白,你的孩子擅長什麼,又對哪些方面比較沒轍呢?
以上種種疑問,也讓我們想問:究竟,什麼是天賦呢?是一種特殊的天生能力嗎?天賦又是怎麼形成的?所謂天賦,一定是天生的嗎?我們該如何看出一個孩子有別於他人的天賦呢?而這些天賦,我們如果置之不理,不去發掘、不喚醒,不支持也不鼓勵,會怎麼樣呢?會逐漸枯萎吧?
◆發現孩子身上的一種可能
然而,就這樣放任天賦自行枯萎,不是太可惜了嗎?想想,一個無法讚嘆偉大天賦,也無緣為此感到欣喜的世界,將是多麼地貧乏。因此,我們才十分感激歷史上那些不讓自己天賦被埋沒的英雄──阿姆斯壯與卓別林,達利與迪士尼,莫札特與華格納,正是這種英雄。他們的作品與成就超越時空,在任何時代都能引起共鳴。他們追隨內心的呼喚,不理會他人的說三道四。只是不知,在他們流露出自己的天生想望,而那異於常人的舉措也被身邊人所察覺時,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假設,愛因斯坦的父母阻止他整天沉浸在堆紙牌屋的世界,逕自粉碎這害羞孩子的小小夢想,我們還會看到後來的愛因斯坦嗎?如果,愛因斯坦的老師,不曾允許小愛因斯坦在課堂上獨自苦思疑問,並接受他無法完成背誦功課的事實,結果會如何呢?這位曠世奇才,日後當他穿著招牌寬鬆大衣,告訴別人他成功的祕密時,也只說了一個讓人跌破眼鏡的答案──愛因斯坦說,自己其實沒什麼特別聰明之處,只是「超級好奇」而已。
說得多好啊。然而,我們究竟怎樣才能看出,一個孩子有哪些天賦被埋沒了呢?不過話說回來,在探討天賦之前,還得先釐清一件事,也就是:一項天賦並不必然能立即帶來特別的成就,也不盡然會馬上顯現特殊的能力與才華。一開始,天賦所代表的只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項特殊才能,並造就某種成就的潛能。而這種潛能,在各個領域都可能存在。
◆相信什麼事都是可能的
有一種專門找尋天才的專家,聲稱可以找出隱藏在孩子體內的潛能。尤其在講究表現能力的運動場上,更是處處可見這種球探的身影。他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觀察,細看他們的肢體動作,衡量他們的意志力,最後做出一個評估。經由這些評估顯現出來的所謂「亮點」,就是一種依據,可用來衡量這孩子在體格各方面的潛能,並預測他是否可能在某項運動上發揮頂尖天分。
話說回來,如果拿這種評估去對照檯面上一些頂級運動員的表現,例如世界足球明星梅西(Lionel Messi),就會發現,這種預估並不見得可靠,因為梅西的體型偏矮小,在足球場上根本一點也不搶眼。
換句話說,尋找天才這種事並不容易;而若想挖掘的是音樂、藝術或高智能方面的早惠天才,難度就更高了。因為這時評估的眼光與智慧還得更精準、深遠,不然絕對無法慧眼識英雄。
舉例來說,愛迪生(Thomas Alfa Edison)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不過他求學期間卻經常是班上最後一名。法國大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老師,讀了他寫的作文簡直教人抓狂。還有,畢卡索(Pablo Picasso)永遠記不住字母的順序,義大利歌劇大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在學校考試從沒及格過,大畫家塞尚(Paul Cézanne),還曾被美術學校拒於門外呢。
此外,如果想在孩子年幼時,就看出他往後能否在政壇或經濟版圖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十分困難。而若想評估某人是否具有領袖人格特質,有朝一日能否成為大家的榜樣與標竿,更不容易。誰能料到,昔日的孩童會長成令世人景仰的曼德拉(Nelson Mandela)?同樣地,誰會想到,那個說自己的求學時期是「一生中最悲慘時光」的人,竟成為日後的甘地(Mahatma Gandhi)。而且,也沒有人會相信,一個來自阿爾巴尼亞貧窮農村的小女孩,長大後,將化身為救苦救難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還有,有人想到小矮胖子溫斯頓,日後將成為偉大的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嗎?然而,儘管分辨不易,但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蹟卻告訴我們,什麼事都是可能的。他們全都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天分。他們的天分,就像貝多芬(Beethoven)的音樂天賦與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現代企業開創能力一樣無與倫比。關於福特,如果傳言可信的話,據說小福特七歲時,就能把一個時鐘解體又重組,而他在做這事時,簡直就跟孩童玩美勞、做實驗與堆積木的心情沒兩樣;玩著玩著,某天,他就在自家車庫組出一部帶有四個輪子的機動裝置。那四輪機動裝置,就是一輛汽車。
◆「怪咖」可能是日後的天才
綜觀以上事例,讓我們再仔細瞧瞧,這些人,是不是有某些共通點。是的,我們發現一個狀況,那就是,很湊巧地,大部分這些天賦異稟的人,小時候無論在幼稚園、中小學,或如果有上大學的話,成績多半不怎麼樣。甚至,有些人不僅不怎麼樣,還一蹋糊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說,學校讓他「在心中只滋長了壞的一面,好的部分則無暇顧及」。有為數眾多的天才,不是成為挫敗連連的中輟生或提不起勁的大學生,就是變成大家眼中格格不入的怪咖,成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人。他們的學校成績大多不特別好,若投入職業訓練也表現一般,而在學院派國家考試方面,拿到優異成績的更少有。也就是說,多數這些人物,雖然豐富了我們今日的生活色彩,但他們自己都有個困難重重的童年──例如約翰‧藍儂(John Lennon),他讀幼稚園時就被趕出學校;伍迪‧艾倫(Woody Allen)求學期間也大有問題,因為他上課時什麼都注意,就是不注意老師在說什麼。
◆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
如今回顧起來,我們除了讚嘆這些人的特殊才能外,其實也漸認知到,他們只不過一直在做自己認為重要的事,而不是做那些別人期待他們做的事。像達利(Salvador Dalí),畫筆一揮,可畫上一整天;而畢卡索,則完全拒絕學習算術。他們作畫、研究、奇思幻想著,如此始終如一。而最後,他們也終於展現了遠超過父母、老師、師傅與校長所能想像的能力與成就。他們證明了自己的人格特質與毅力,也都極具創造力且堅持己見。他們一遇到問題,不找到答案絕不罷休。他們單純地做自己,滿足於對自我的要求。至於外界的期待,他們都不怎麼在乎。
前言
天賦,最初是一種可能
天賦,並不必然能立即帶來特別的成就,也不盡然會馬上顯現出特殊的能力與才華。一開始,天賦所代表的只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日後可能發展出某項特殊才能,並造就某種成就的潛能。
◆你是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嗎?
我們每天忙茫盲,但真正的生命是什麼?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究竟想要什麼?你可曾自問,今日的自己是如何長成,而這又是怎麼樣的自己?你又是否想過,誰對自己的影響最大,有哪些經驗塑造了自己?你是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嗎?或者,你只是那個你該成為的人呢?
你還記得,你是不是那個決定自己發展方...
目錄
【前言】
換個角度,看見不一樣的孩子!
Chapter 1 天賦,最初是一種可能
──成長之路,看見孩子內在的光!
溫習童年,夢想發光!
認識天賦,讓它綻放
學校教育,教不出天才!
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你!
Chapter 2 發掘天賦的祕密
──與生俱來六大特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比奇蹟更令人讚嘆的天賦
愛/與人親近的本能
開放/探索的喜悅
發揮創意/創造的興趣
信任/安全感
毅力/自我意識
覺察力/同理心
Chapter 3 開啟天賦的那把鑰匙
──給孩子正確支持,引導內在無限潛能
天賦的形成
讓天賦自由綻放
引導天賦的方法
Chapter4 讓天賦光芒熠熠閃耀!
──帶領孩子找回純真自在,燃起內在熱情
天賦受經驗與文化的影響
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探索」讓孩子眼睛發光
擺脫科技,找回「創造」熱情
守護孩子心中的「信任感」
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培養獨立思考
喚起與生俱來的「同理心」
【後記】
許諾一個豐盛的人生
【前言】
換個角度,看見不一樣的孩子!
Chapter 1 天賦,最初是一種可能
──成長之路,看見孩子內在的光!
溫習童年,夢想發光!
認識天賦,讓它綻放
學校教育,教不出天才!
孩子,你是獨一無二的你!
Chapter 2 發掘天賦的祕密
──與生俱來六大特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比奇蹟更令人讚嘆的天賦
愛/與人親近的本能
開放/探索的喜悅
發揮創意/創造的興趣
信任/安全感
毅力/自我意識
覺察力/同理心
Chapter 3 開啟天賦的那把鑰匙
──給孩子正確支持,引導內在無限潛能
天賦的形成
讓天賦自由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